2015年我国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和出现的亮点经济引进及运作

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日召开,不可不看的中国经济四大亮点!(附专家点评)-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微信扫一扫阅读
中国经济工作会议日召开,不可不看的中国经济四大亮点!(附专家点评)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7:26:21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起在京召开,会议将布置明年经济工作,把“十三五”规划建议稿中提到的“五大发展理念”融为未来一年的务实举措。作为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是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和定调第二年宏观经济政策最权威的风向标。在会议召开之际,我们为你梳理2015年中国经济四大亮点。 亮点一:增速换挡――有“面子”更有“里子”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877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9%。我国守住了全年经济增速7%左右的目标,在实现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物价等主要经济指标也运行在合理区间。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就业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从物价水平看,今年前11个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1.4%,完成全年3%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已经没有悬念。与此同时,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同比名义增长9.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7%,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从2011年到2015年,我国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从272亿元增长到467.4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预计这一专项扶贫资金规模还将进一步增长。从全球经济体发展态势看,所有经济总量2万亿美元以上经济体增长超过2.5%已是不俗表现。我国6.9%的增长水平不仅远高于美国、日本和欧元区,也明显快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经济体。这说明,尽管从纵向看,中国经济增速在换挡,但并没有带来百姓收入的巨大波动,更没有影响到扶贫的步伐,可谓是既有“面子”也有“里子”。事实上,经济增速的换挡,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年均近10%的持续高增长,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虽然低于前几年的增长水平,但其相对应的不变价增量规模,已经远远大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水平,也大于前几年7%以上的增长规模。我们完全可以自信地说,这一成绩来之不易。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以后主动调控的结果。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中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岿然不动。处变不惊,保持定力,采取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措施,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一大亮点。今年以来,按照“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以及总量调节和定向施策并举、短期和中长期结合、国内和国际统筹、改革和发展协调的要求,我国不断完善宏观调控,适时预调微调,更加注重扩大就业、稳定物价、调整结构、提高效益、防控风险、保护环境,有力地保证了就业、物价、收入等指标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亮点二:发展方式――有“速度”更有“质量”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主动调整,本质上是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中国难免受到影响。面对下行压力,我们完全可以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短期内实现更高速度的增长,但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因为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对中国而言难以持续,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风险。“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西雅图发表演讲,以响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信心和决心:中国将更重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消费拉动,更加注重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使中国经济凤凰涅、浴火重生,保持强劲发展动力。这就是说,面对大风大浪,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既要行得远,更要行得稳,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2015年第一天,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正式实施,将企业的污染成本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11月17日,国办印发《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努力摸清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及其变动情况……一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7%。“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的讲话,掷地有声。新的发展理念,正在引领各地积极行动――政绩考核的“指挥棒”正在发生鲜明变化。8月9日,《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正式施行,从制度上将履行生态环境建设职责与干部选拔任用挂钩。这意味着,我们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而是要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今年以来,各地区和企业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质增效”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从前三季度各地GDP来看,虽然经济增速有快有慢,但转型步伐越来越快。以GDP增速连续多个季度居首的重庆为例,通过实施五大功能区战略、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正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中开展生动实践。“中国经济成为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的‘稳定锚’。”德国工业联合会2015年发布的专题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而且这种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全球仍是首屈一指。同许多正在寻求新一轮增长动力的国家相比,中国有其独特优势。亮点三:结构调整――有“需求”更有“供给”今年“双11”,天猫以912.17亿元的成绩再次刷新电商单日营收纪录。日本一家公司的员工感叹道:“在天猫平台上仅仅9个小时就完成了在日本大型门店一年的销售额。”连同中国游客在海外的“爆买”现象,一方面表明百姓的消费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凸显了近年来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从供给侧发力,方能制胜。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中央的决策部署,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指明了方向。一年多以来,我国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出台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截至11月底,已有23个省区市陆续出台了促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保险服务、融资租赁、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外包、检验检测、人力资源等领域的政策措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这些政策举措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4%,高于6.9%的GDP增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在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制造业结构也持续优化。11月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1个百分点。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26.9%,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3.8%,信息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0.6%,医药制造业增长8.8%。同时,符合消费升级方向的新兴产品快速增长。11月份,自动售货机售票机同比增长2.6倍、新能源汽车增长1.8倍、安全自动化监控设备增长1倍、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增长58.4%、智能电视增长54.1%、光纤增长52.2%、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增长28.1%、光缆增长26.6%、智能手机增长25.3%、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增长22.3%、工业机器人增长20.6%。电影市场票房收入也屡创新高。随着“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不少地区冲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藩篱,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今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仍快于东部地区。值得注意的是,与过去把大量资金投向资源要素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不同,各地在优化投资结构方面也出现了明显变化。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加速迈向中高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亮点四:动力转换――有“创业”更有“创新”12月16日到18日,全世界互联网行业再次进入一年一度的“乌镇时间”。从乌镇放眼全国乃至全球,互联网正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互联网+”,无疑是2015年中国最热词之一。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等新业态不断地给经济社会带来新惊喜。“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创造历史性机遇,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3D打印、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11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出号召――抓住机遇,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加快新旧增长动力转换,共同创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续的全球需求,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创新,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约束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革创新是根本出路。我们以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义无反顾地推进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今年上半年已出台70多项重点改革方案,还将继续在财税、金融、开放、司法、民生等领域,集中推出一些力度大、措施实的改革方案。《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等一大批创新创业政策渐次出台。市场主体释放出的活力,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来自工商总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9月,全国新登记企业315.9万户,同比增长19.3%。在浙江杭州,平均每天就有3.8场创新创业活动,11个大学生投身创业。有人形容说,“在浙江谈双创,就像在杭州谈西湖一样自然。”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在其题为《中国创新的全球效应》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中国的创新规模不断扩大,有潜力坐上全球创新领导者的宝座,甚至有望成为全球创新典范。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新的增长点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蓄积力量。“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上对世界做出了承诺。我们的信心何来?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更来自于不断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的发展理念源于曾经的卓越实践,也将引领着中国经济再上台阶。时代潮流,浩浩汤汤。历史终会证明,拥有强劲动力和充沛潜力的中国经济巨轮,无惧一时的颠簸,必将驶向更加辉煌的明天!专家怎么说?据专家预计,2016年政府经济工作或在供需两侧共同发力的思路指引下,在坚持多目标平衡的基础上,继续突出稳增长与调结构两大方向,在确保明年不跌破底线的同时,着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动能,以实现“十三五”经济增长不低于6.5%的预期目标。多方机构预测,明年我国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仍会持续。中国社会科学院16日发布2016年《经济蓝皮书》,预测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7%左右,2016年放缓至6.6%到6.8%,但是在新常态下经济仍然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物价保持基本稳定,不会出现硬着陆。之所以对明年增长形势做出这一预测,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所副所长李雪松介绍,主要考虑到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结构调整在加快,潜在增长率趋于下降;全球贸易低速增长,外部需求疲弱态势仍将持续;国内投资基数已经很大,投资增速将回归常态;消费总体仍将保持平稳。中国银行、民生银行所属的研究机构也都认为明年GDP增速会低于去年。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黄剑辉表示,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虽告别“7”时代,但稳中有进,不乏亮点,预计全年增长6.9%。2016年,我国经济随着增长新动力的不断显现,有望结束下行、逐步企稳。预计全年GDP增长6.7%。应对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宏观调控从供需两侧共同发力,兼顾当前与长远。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要“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尽管目前尚不能确定调结构和稳增长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如何提及,但是从近期国家领导人的表态来看,几乎可以确定,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将会涉及这些内容。考虑到一些供给侧管理同样可以用于短期调控,与之相关的政策大概率将出现在明年的工具箱中。1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做出了要求。从目前来看,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降低企业税费都将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认为,作为“供给侧”管理的重要内容,2016年我国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消费领域的减税力度,以促进新兴产业的涌现和扩大消费新需求。包括落实已出台的针对“三农”、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重点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服务业、新兴产业以及“双创”等的税收扶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方案,体现每个家庭的差异,切实减轻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苏剑表示,调节税收相当于调节企业的生产成本,同时也影响到对生产者的激励;通过科技进步引入新的原材料或能源,或者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国外资源,可以降低相关要素的价格,从而降低要素成本;通过资源税或其他形式的税收,可以调节相关资源的使用成本,这些都可以对短期总供给产生影响。其次,许多人认为技术进步是长期的事情,对短期宏观调控没有用。实际上,对于一些特定国家而言,技术进步可以很快。比如技术上比较落后的经济体,可以通过学习和模仿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因而在短期内可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再次,新产品的出现可以给经济创造新的供给,同时创造新的需求,因此它同时是供给管理政策和需求管理政策。新产品刚进入市场时,对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往往很大,因此需求很大,相应的供给也就是有效供给。适度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同样必不可少,稳投资则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内容。李雪松认为,2016年加大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力度十分必要。当前应把“稳增长、增效益”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加强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需求方面的直接作用;适当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基建投资方面的先导作用和对民间投资的带动作用;适度扩大财政赤字规模;加快构建新的地方税收体系,适度扩大地方财政税源;做好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工作,认真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来源/经济日报 经济参考报本期执行主编/苏竞翔 责任编辑/郑英英 制作/刘雄
微信号:ncjrnews  >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供求关系出现了结构性扭曲
移动用户编辑短信CD到,即可免费订阅30天中国日报双语手机报。
  我国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区域城乡结构等等。结构性问题从来都是整体性问题,事关国家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发展的新动力。
  当前我国结构变迁进入一个深层次状态,发展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明显。
  结构性改革需要一种整体性思维,针对整体状况推进改革。借用中医学理念,就是基于整体、个性的辨证施治。结构性改革,既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治疗”,也不是有什么病治什么病的“辨病论治”,而是从整体把握问题(病症)产生、形成和演变趋势,抓住本质,并放到特定环境、条件下来辨证施治。结构性问题是整体性的,不是局部性的。结构性改革需要辩证思维。
  从整体来看,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当前,我国进入中高收入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800美元。结构变迁就像人的成长,这个时候进入青年阶段,不仅仅身体在长,而且生理、心理、精神各方面都在成长变化,从单一长身体到人整体的成长。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对我国的影响与我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呈现出不对称性的变化。
结构变迁随之进入一个深层次状态,发展的整体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关联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人长大了,需要强壮的骨骼、成熟的心理和健全的精神来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是如此。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内涵到现阶段也变了,从追求规模转向更注重质量,从追求速度转向更注重效率,从物质财富积累转向精神文化积淀。这意味着我国的结构性改革进入了新阶段。不仅改革的目标不同了,改革的条件、路径也变了,改革的方式也要相应调整。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目标来看,当前的改革实质上是全面深化结构性改革,更加凸显基于整体性的辨证施治,重塑国家治理结构。
  供求关系的结构性扭曲非解决不可,富有新内涵的结构性改革再一次嵌入到我国结构变迁之中。
  结构变迁进入新阶段,发展动力明显减弱了。这是为什么?从历史的角度和整体的视野来观察,其根源是结构性改革没有跟上,发展偏向于经济增长,改革偏向于政策替代,结构变迁所需的改革力量明显不足。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13年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08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已经暴露出结构变迁缓慢、结构性问题加剧、发展动力减弱等问题,但过于强大的政策刺激把这些都掩盖了,
前期政策至今仍在消化,形成了“三期叠加”(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的格局。
  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结构性改革的号角,确立了新的改革目标,明确了新的改革任务。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五中全会的召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展开,富有新内涵的结构性改革再一次嵌入到我国结构变迁之中。但毋庸讳言,
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的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的难度和复杂性也大大增加,改革空转打滑的现象也未能避免。这给基于整体发展,推动结构变迁的结构性改革平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改革打滑的风险明显增大了。
  从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来观察,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总量性矛盾,而是结构性脱节,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不匹配。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消费结构快速升级。而我国的供给结构却没能“与时俱进”,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并存。与土木投资相关的生产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如钢铁、水泥、平板玻璃、有色金属等等;而与消费相关的生产却是平庸凝滞,创新不足,精品不多,大量消费外流。当前消费外流规模达到1万亿人民币,若考虑教育消费、医疗服务消费、保健消费,则消费外流规模更为惊人。这说明
经济运行中的供求关系出现严重的结构性扭曲。
  对于这种结构性扭曲,靠“打针吃药”的常规宏观调控手段解决不了,而且有的就是政府自身造成的,如与投资相关的投资品产能过剩,必须是“伤筋动骨”的结构性改革。可惜的是,由于一直把重心放在短期刺激政策方面,而对基于整体的结构性改革认识不到位。
当前经济中的扭曲,只是一个病症,病因在政府与市场、社会以及中央与地方的治理结构有些问题,核心在政府治理不到位。这只有靠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
  提了多年的转方式、调结构,之所以成效不显著,就是结构性改革的力度不够。投资、金融、国资、财税、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主要靠部门在推动,没有纳入政府与市场、社会以及中央与地方这个国家治理结构当中来通盘考虑,顶层设计不到位,一些基础性制度问题没统一解决,而部门又解决不了,改革有时绕着走,导致经济中的病症不断加重。现在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超越经济思维,树立治理思维,将基础性制度问题纳入结构性改革整体框架之中。
  从经济增长到全面发展,新时期的结构变迁已经不局限于经济领域,发展也不只是经济建设,而是“五位一体”。这需要提升整体思维,超越经济思维,树立治理思维。结构性问题可能表现在各个领域,但成因却往往是跨领域的。这需要打破部门分工改革的传统格局,抓住一些基础性制度问题,从国家治理结构整体来考虑,加快结构性改革。
  当前,至少有如下基础性制度问题迫切需要纳入结构性改革整体框架之中:
  一是产权制度问题。这是政府与市场关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长期受所有权与产权混淆不清的影响,我国产权制度改革长期被误导,要么认为是私有化,要么认为这不是个问题,无须改革。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从根本上决定了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国家,产权制度的构建任务十分艰巨。国企国资改革(包括国有金融资产)、生态文明建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产权关系、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教文卫的微观基础构建、公益性投资的鼓励和保护、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如此等等,都与产权制度关联在一起。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交给任意一个部门都无法解决,竖立其上的各种体制问题任何部门也无法真正推进。
  二是事业单位体制问题。事业单位不是经济组织,也不是行政组织,属于政府办的社会公益性组织。显然,这是政府与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这是我国特有的一个问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延续至今,其体制框架一直未变。当前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医疗卫生体制、文化体制等等,都是事业单位体制这一根藤上的果。这根藤是什么样子,这根藤上的果就是什么样子。当前,教科文卫体制改革艰难,难就难在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没有实质性进展。事业单位体制涉及上述体制的微观基础,也就是事业单位和政府的关系如何定位。这关系到4000万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如何调动的问题,也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科教兴国、创新驱动、社会活力、民生改善都与此紧密关联。
  三是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问题。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多地广差异大,两个积极性一个不能缺。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其间也做过多次“放权-收权-放权”的调整。“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这个原则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一直未变。面对新的结构性改革——重塑国家治理结构,这个原则如何注入新的内涵,是一个基础性体制问题。由于国家与地方两个层面的治理难以界分,治理与管理都没有到位,不但导致行政效率难以提升,也使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难以理顺。如何调动地方、市场和社会的积极性是当前结构性改革面对的新课题。
  四是市场、社会管理的制度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好比一座城市的功能取决于城市地下管廊、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我国制定颁布的法律之所以不少在“睡觉”,原因即在于此。从“法制”到“法治”,制度基础设施是关键。如政府会计制度、政府资产负债表、中期预算、涉税信息系统、人口流动信息系统、征信系统、不动产登记系统、金融工具登记系统、企业及社会组织的登记系统等等,有的还没建立,已经有的也多是条块分割,没有联通,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相关法律、制度的有效性。
视听节目许可证0108263京公网安备号京网文[7号ICP: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亮点经济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