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理念 结合水利发展结合牧民的未来怎么发展啊?

当前位置:首页&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2月25日,北京。一场以“绿色”为基调的展览——库布其“治沙、生态、扶贫”公益展亮相全国政协。“让沙漠‘活’起来,让人民富起来。”全国政协常委、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2月29日,长沙。在家乡人为纪念雷锋而举办的论坛上,“雷锋精神与创新”成为讨论主题。“这是时代的感召与呼唤。”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张晓林委员发言后感慨。
  3月1日,首都机场。江西航空由南昌首飞北京的航班降落。乘机前来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东林委员面带喜色:“开通一条航线,就像打开一扇门,是老区‘大踏步富起来、和世界连起来’的象征。”
  一个个普通故事,在代表委员心里交织成一曲抑扬起伏的发展乐章。
  这个3月,中国更加步履坚实,足音铿锵——“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三五”扬帆起航,冲刺全面小康的“决胜之役”即将打响;这个春天,转型发展愈显困难重重、矛盾叠加——改革涉深水、发展渡险滩,难啃的硬骨头一块接一块。
  如何攻坚克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给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响亮回答。
  五大发展理念落地有声、深植人心,引领中国走向美好未来。
  新形势呼唤新理念——
  “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
  “时和势总体于我有利,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这是党中央对我国当前形势的总体概括。然而,新的发展必然面临新的瓶颈。
  “变化来自国际国内两大部分。”张晓林委员说:“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势不可挡,各国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外部挑战和风险加大;国内经济正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发展动能转换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任务繁重。”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冯俊委员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有着很强的问题意识,都是对应着我们面临的最大最艰巨的任务、针对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的。”
  中央党校副教育长王怀超委员认为:“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以前各种发展观的整合与凝练,是‘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经验的集中展示。”
  五大发展理念解决什么问题?冯俊委员一一梳理:“创新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解决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开放发展重点要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在其指引下,确立“十三五”建设的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政策举措……一件件具体工作有序铺开。
  新理念助力新发展——
  “引领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农业厅副厅长程萍委员对诸多“新气象”的感受越来越强烈。她的脑中装着一幅全省农业发展“路线图”:建立广东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启动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面向太平洋岛国、欧美各国对外开放,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补齐发展短板……
  和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相比,新疆科技创新的成绩并不显著,但均衡发展的理念却时时处处得以体现。“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教育方面的城乡平等、人人平等,让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孩子们都能接受好教育,‘一个都不能少’。”新疆农业大学教授布娲鹣·阿布拉委员话语由衷。
  最让王文彪委员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治沙、扶贫事业的“德不孤,必有邻”。在他带领库布其10万牧民“向沙要绿,向天要水,向光要电,变沙为宝”的过程中,一项项具体切实的国家政策陆续出台,成为他为绿色、共享而战的坚强后盾。
  区域的发展、个体的努力,背后是中央与国家的深远谋划,是正确理念指引下的改革发展总图景。
  “事实证明,五大发展理念是解决发展问题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以发展理念的转变引领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发展质量的提升,我们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也必然能赢得明天的挑战。”冯俊委员表示。
  新征途迈开新步伐——
  为了“时代的声音”与“最大的政治”
  尽管成绩喜人,但代表委员们还是深感经济新常态下挑战之严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经济困局的有效手段。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委员认为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努力给百姓提供最需要的公共产品;通过政府改革加快产业更新换代;积极运用最新科技,改造生产结构、改造生产关系。”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历来对生态环保十分关注。他指出,“创新”“协调”“绿色”等理念是相互联系的,需要提升综合治理能力。“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会商、决策机制,听取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使‘五大理念’真正发挥综合效益”。
  有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言,也有从自身做起的务实之举。
  在连续多年为节约资源、公益慈善提交提案之后,致公党中央环发委副主任董配永委员最为关心的,还是这些凡人善举的“小事”。“国家发展靠理念指导,理念落实了才能产生力量。我愿意继续做这种力量的一个微小来源。”
  展望未来,王文彪委员已为亿利资源制定了可量化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再治理10000平方公里沙漠,治沙扶贫10万人以上,为国家精准扶贫摸索新路、再立新功。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让我们秉承五大理念前行——这是对时代之问最响亮的回应,对亿万民心最恳切的宣誓,对光荣梦想最坚定的追逐! (本报北京3月2日电 本报记者 王斯敏 杨谧)
&&&&&&&&&&nbsp&&&编辑:杨豪分享到: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鲜明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走什么样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这为推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四川未来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奋力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并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五大发展理念在发展全局中具有指挥棒作用,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我们要在深化认识中进一步增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坚定性。
五大发展理念的逻辑起点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准确把握了当前的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在新常态下,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经不足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迫切需要从增强生产要素相对优势、提升供给质量效率等维度来思考和指导经济社会发展,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新的发展实践。
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实质是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清晰指明了未来的前进方向。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科学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从价值取向看,坚持人民至上,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核心要义;从发展指向看,注重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整体效能,坚决摒弃&速度焦虑&和&GDP冲动&,让创新活力充分激发,让开放空间有力拓展,让小康短板全面补上,体现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
五大发展理念的目标导向是破解矛盾问题、厚植发展优势,必将开辟我国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五大发展理念抓住了制约发展的关键症结,开出了解决问题的治病良方,有利于我们破解发展难题、接续发展动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术操作性。
&二、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治蜀兴川各项事业之中
当前,四川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进入规模质量同步提升期、工业化城镇化仍处于加速期、多点多极发展进入整体跃升期、发展动力转换到了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接续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六个基本特征。我们必须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奋力推进四川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的基点在创新,需要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着力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强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改变过度依赖投资拉动的传统发展模式,又有效提升四川发展核心竞争力,加快融入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创新链。&十三五&时期,我们必须将全面创新改革作为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充分发挥创新&牵一发动全身&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实现&三年试验突破、五年基本转型&,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要依托成德绵地区和攀西地区扎实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深化科技成果产权、收益分配和转化制度,高校和科研院所,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等改革,激发创新人才的创造性积极性。通过试验区域先行先试,带动全省各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走出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让创新创业热潮在巴蜀大地蓬勃兴起。
发展的支撑在协调,需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四川和全国一样,也存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全省布局与重点区域、产业与城镇、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继续大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支持成都领先发展、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做强市州经济梯队,做大川南、川东北、攀西等区域经济板块,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形成首位梯次竞相跨越的良好态势。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协调推进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建设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幸福美丽新村;深化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积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发展的希望在绿色,需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要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打响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积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建设美丽四川,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蓝天净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明确差异化发展定位,通过统筹各类空间规划,构建绿色城镇体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同步提升。积极开展绿化全川行动,抓好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和流域生态保护,实施水土流失及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落实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清洁能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设西部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倡导绿色低碳文明风尚。
发展的空间在开放,需要解决好内外联动问题,全方位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四川是西部内陆省份,对外开放、借力发展是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路径。我们鲜明提出转型发展&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把全方位开放合作作为培育产业增长点的最直接抓手,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汇聚资源要素。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推进高速铁路大通道建设,提升长江航道等级,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深化与欧美、日韩、台港澳等在科技和产业方面的合作,抓好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法农业科技园等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办好西博会等重大投资促进活动和展会。加快推进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青白江铁路口岸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开放口岸建设,提升&蓉欧快铁&&中亚班列&双黄金国际通道运营水平,积极创设中国(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推动贸易便利化。
发展的目的在共享,需要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和增进人民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这些年经过全省上下的拼搏实干,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脱贫开发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十三五&时期,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民生社会事业,另一方面要集中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继续把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重点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切实做到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精准。建立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确保每个贫困村都有一名县以上领导干部联系、一个帮扶部门、一个驻村工作组、一名村党组织&第一书记&、一名驻村农业科技人员。同时,结合四川实际,大力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做到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生态扶贫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让贫困群众都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三、切实保障五大发展理念落地生根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需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处理好改革、创新与发展的关系。&十三五&时期,我们要自觉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大力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落地生根,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着力推进改革,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改革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两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要继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在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简政放权等重点改革领域持续用力,抓好已出台改革方案的落地落实,破除制约发展的障碍藩篱,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体制机制,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活力。
二是持续推进依法治省,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抓法治也是抓发展。要认真落实依法治省纲要,扎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稳定、促进改革、推动发展。
三是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谋划全局、推动发展,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防范风险、维护稳定,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紧扣改革发展时代主题,持续用力正风肃纪,坚持不懈反腐倡廉,营造更加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自觉担当责任,积极主动作为,示范带动党员干部和群众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真抓实干,以严的精神和实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得到贯彻落实。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责任编辑:裴书平
关键词阅读:
版权声明:资阳网是资阳日报社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资阳日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资阳网”和作者姓名;资阳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协议。如若违反,资阳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准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新闻本周排行评论本周排行
1&&<span style="float: color:#ba
2&&<span style="float: color:#ba
3&&<span style="float: color:#ba
4&&<span style="float: color:#ba
5&&<span style="float: color:#ba
6&&<span style="float: color:#ba
7&&<span style="float: color:#ba
8&&<span style="float: color:#ba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
资阳日报社版权所有&&&& |用五大发展理念谱写明天的乐章
――访阿拉善盟委书记包钢
&&&&来源:&&&&
&&&&&&字号
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闭幕后,记者就阿拉善盟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确保阿拉善盟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访了阿拉善盟委书记包钢。
包钢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为我们科学谋划“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在发展目标上,阿拉善要综合分析发展基础和外部条件,充分考虑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统筹兼顾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方式等方面的要求。阿拉善盟“十三五”发展目标是“一个率先”“两个翻番”“两个高于”:2020年前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2020年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包钢指出,在发展定位上,阿拉善盟的发展定位包括功能定位、开放定位和产业定位。在功能定位上,要把阿拉善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示范区。在开放定位上,把阿拉善建设成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重要通道。在产业定位上,把阿拉善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重要的军民融合空天基地、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和沙产业示范基地。
围绕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包钢说,阿拉善今后5年要重点抓好5大发展任务。
一要更加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推动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重点抓好创新成果应用、产学研结合和企业自主创新,提升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推进金融创新,重点抓好融资平台建设、企业上市进度和融资方式创新,切实解决好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权力清单精简和放宽市场准入力度,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互联网经济发展,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互融共进,超前谋划和推进阿拉善大数据平台建设。
二要更加注重城乡建设和区域统筹,努力推动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确保2016年完成全盟所有行政村和自然村改造任务,推进小城镇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大力推进巴彦浩特旅游城市建设。按照旅游城市的标准来定位,围绕疏朗大气、舒适宜居的目标来打造,正确处理好规划和变化、遗产和遗憾、城市和人口、建设和拆迁、建筑和绿地、地上和地下、建设和管理、建设和资金的关系;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围绕构建沿河沿线沿边经济带,推进生产要素集中集约集聚,努力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差异发展、共同进步的发展格局;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在生态保护建设、发展航天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实现军民共建共享共赢。
三要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推动绿色发展。工业集中发展:总的要求是园区集中、产业升级、环保达标。重点做大做强阿拉善经济开发区,打造千亿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腾格里环境治理成果,推进乌斯太周边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农业收缩发展:总的要求是农业收缩、农村整合、农民集中。全盟耕地控制在50万亩以内,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特色农业,有序引导农民向城市、乡镇和人口集中的行政村集中。牧业适度发展:总的要求是牧业适度发展、牧区合理布局、牧民兴业护边。严格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发展生态畜牧业和农区畜牧业。高标准建设守土戍边牧民的家园,让他们留得住心、守得住边。沙产业规模发展:总的要求是规模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切实把沙产业做精、做优、做特。清洁能源产业理性发展:总的要求是有外送通道、有技术路线、有产业投资。科学规划、有序开发、整体推进,提高集群化、集约化水平。
四要更加注重口岸物流和文化旅游,努力推动开放发展。首先要加快发展口岸物流。加快推进中蒙跨境铁路、公路和皮带货物运输系统建设,启动自治区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工作,推动策克口岸煤炭物流园环保筒仓和能矿产品公共保税仓库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乌力吉口岸,谋划推进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打造敖伦布拉格综合保税物流园区。加快电子口岸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口岸物流信息化、智能化、便利化;其次要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围绕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集中建设阿拉善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自驾游基地,全力争创一批5A级景区,打响做强“苍天圣地阿拉善”旅游品牌。三是加快发展区域经济。打通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快速流动的便捷通道,深化与周边地区在共建电力外送通道、旅游联盟、跨境口岸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努力推动共享发展。实现重要出盟通道高速公路连通,旗区、口岸、重点园区、重点景区高等级公路连通。加快推进巴彦浩特―银川、乌力吉―中卫等重点铁路建设。开工建设阿左旗支线机场。加快推进中心城镇供水、节水改造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盟内骨干电网升级改造,实施“气化阿拉善”工程。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自治区党委提出的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推进全面依法治盟,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加强边境边界地区管理,不断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政治局面。(刘宏章)
(责编:刘泽、曾晓强)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微信扫一扫,优惠全拿到
当前位置: &
厦门“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公布 未来五年怎么发展?
[导读]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日中国共产党厦门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九届十五次全会精神,科学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提出以下建议。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厦门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十二五&时期是厦门发展迎来重大历史机遇并取得重大发展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厦门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抓住中央支持福建、支持厦门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全面实施《美丽厦门战略规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落实综改方案,大力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GDP年均增长约10.5%,人均GDP突破1.5万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产业体系和结构进一步升级,&5+3+10&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建立,工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接近60%,三产比重超过5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6%。城市格局和功能进一步优化,城市建成区面积进一步扩大,拉开了&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框架,建成了厦深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城市轨道、翔安新机场、环湾放射的快速路网等建设全面启动、快速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多规合一、商事登记制度、通关便利化等改革在全国率先推进并取得突破,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片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等建设扎实推进。对台先行先试取得丰硕成果,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深入推进,&一区三中心&等载体平台建设加快,在中央对台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加凸显。人民生活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载体的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影响广泛,初步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治理体系,创新形成了以群众参与为核心的有效治理方式,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生态控制线划定、小流域综合整治、海洋生态修复、百姓富与生态美工程等取得显著成绩,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国前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城市宜居度不断提升。民主法治、文化发展和党的建设等全面推进,取得重大进展。这些成就,为&十三五&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期间,既充满机遇又面临挑战。从机遇看,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四化&同步、&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决策,为我们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激发了巨大潜力。中央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厦门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使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厦门率先转型取得的成效、形成的理念和体制机制为我市实现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从挑战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我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结构调整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加大,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约束趋紧。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土地资源匮缺,人力成本较高;创新能力不足,千亿以上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少,产业实力不够强、结构不够优,创业环境仍有待改善;岛内外发展不平衡,岛外城市的公共服务功能和设施还不完善,人气、商气聚集度较低;城市的承载力还不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偏弱;交通压力较大,跨岛交通和厦门岛交通高峰时段接近饱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仍显脆弱,空气和水质量有所下降,水资源不足;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利益多元化,城乡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城市的开放程度、国际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是我市产业转型的关键期、城市转型的加速期、社会转型的深化期,我们始终要在加快转型中求发展、在深化改革中找出路,努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新突破,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厦门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加快产业、城市和社会转型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要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等创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打造厦门产业的升级版。
&&始终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协调作为推进发展重要方法,加快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统筹推进岛内与岛外、城市与农村,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发展,统筹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努力实现岛内外一体化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实施&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城市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强化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以全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互相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法治厦门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入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创新社会治理。让全体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根据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目标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确定&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全市经济保持稳定较快、高于全省平均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在我国东部地区先进城市行列。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产业链(群),第三产业比重力争突破60%,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提前实现&两个翻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创新能力和活力大幅增强。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取得重大进步,研究与开发(R&D)占GDP比重达4%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成为区域性创新中心、研发中心。
&&统筹协调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龙同城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建成&大海湾&、&大山海&城市,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承载力、宜居度和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领先全国。生态控制线得到落实,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节能减排降碳和生态环境质量等主要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大花园&城市,成为国际知名花园城市。
&&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发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重大突破,若干领域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高。
&&对台战略支点地位进一步凸显。对台先行先试加快推进,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和两岸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厦金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继续领先全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居东部发达城市前列。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法治厦门建设全面推进,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以创新驱动加快产业转型
把创新作为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第一动力,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加快构建形成&5+3+10&的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不断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联合技术攻关,瞄准重点产业技术瓶颈和提升产业竞争力需求,加快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提升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先进工艺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引进一批著名研发机构,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构建&研究所+工程中心+产业化基地+产业发展基金&的协同创新系统。支持设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提升产业创新支撑能力。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打造特色鲜明、活力四射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完善&双创&扶持政策体系,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客空间,打造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发展天使、创业、产业投资,打造企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体系。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向中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技术、产品、营销、管理的全面创新升级。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改革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市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等,实行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申请和扶持政策,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有效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支持跨界创新、融合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崇尚创新创业、敢拼会赢的价值导向,营造宽容失败、敢于开拓的氛围。完善风险补偿,共担创新创业风险,依法保护企业家的产权和收益。支持产业领军型人才、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留学人员和台湾青年等在厦创新创业。
2.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坚持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聚焦发展电子信息(包括平板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旅游文化(包括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健康产业等)、现代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千亿产业链(群)培育工程,建设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重点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等产业,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入融合,着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打造国家重点布局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策环境,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大力发展旅游会展、航运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健康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紧跟技术前沿,发挥产业政策导向和促进竞争功能,培育发展软件信息服务、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创建国家信息消费、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服务外包等试点示范城市,推动&互联网+&向更广领域拓展,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改造提升轻工建材、纺织服装、商贸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健全质量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牌质量和竞争力。推进建筑新型工业化,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全国前列。落实&菜篮子&工程,积极发展现代种苗、智能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等现代特色农业和远洋渔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构建绿色、生态、高效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3.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以&基地+众创&模式,强化园区和平台建设,进一步解决产业转型空间需求。优化产业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同安和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软件园、生物医药港、机械工业集中区、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启动区等产业功能区,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积极构建创新生态圈,打造完整创新社区,实施&腾笼换鸟&策略,推进老工业厂房改造提升及办公楼宇盘活,加快龙山文创园、湖里老工业区、海沧两岸青年创业基地等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环境。按照工业社区理念,完善公共设施和园区配套,推进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工业区、海沧新阳工业区等现有园区载体整合提升,提高园区开发效益。加快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空港经济区建设。推进与泉州、龙岩等合作共建经济合作区,推进区域产业合作。
4.完善产业发展新机制。整合土地、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加强对优势产业的扶持。加快推进土地管理机制创新,进一步提高产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吸引和撬动社会资本共同投向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创新融资方式和金融服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实施企业生根行动,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转型中骨干支撑作用。加大&三维&项目对接力度,针对产业的高端环节和关键环节,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集聚力大、带动性强的龙头项目,促进产业链条延伸拓展。培育壮大一批高成长型企业、行业领先企业、具有资本运作条件的优势企业,促进生根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并购重组,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台湾地区等产能合作,迅速壮大产业规模。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深入实施&海纳百川&、&双百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区。突出引得进、留得住,建立围绕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配置人才、围绕优秀人才配置资源的用人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产业领军人才。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发展、服务保障等机制,进一步扩大用人主体自主权,建立与国际接轨、依据市场标准评价、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政策机制。推进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二)以统筹协调加快城市转型
大力实施&大海湾&、&大山海&和&大花园&城市发展战略,以构建科学协调的空间体系为载体,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系统性、协调性,统筹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城乡一体化和厦漳泉龙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城市转型。
1.以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通过健全&多规合一&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划定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发展边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明确各区域的主体功能,确定优化提升区、重点发展区、协调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等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策略,实行相应的差异化综合考核体系和财政共享激励机制,确保各区域主体功能的落实。
根据《美丽厦门战略规划》确定的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城市的理想空间形态,优化城市布局,保育山海通廊,加快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
按照幸福思明、创新湖里、活力海沧、人文集美、富美同安、典范翔安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各区的城市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形成各区、各组团凸显优势、差异发展的统筹发展新格局。
2.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系统性、协调性和承载力。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湾区导向、贯通组团&的城市交通格局,统筹推进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建设,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重点推进快速路网、跨海桥隧及轨道交通等大路网建设,形成市域半小时交通圈。加快以翔安新机场、海沧南港池、邮轮母港和港口集疏运体系为重点的大港口建设,优先发展城乡公共交通系统,建设多层次综合交通枢纽及无缝换乘体系。以加快建设和区域性航空枢纽港,促进航运企业和本土航空公司做大做强。建设以航空港物流园区、保税物流园区、前场物流园区等为龙头的大物流体系,大力拓展海铁、海陆、海空等多式联运,打造东南沿海现代化物流枢纽城市。
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供水、供电、供气、防洪排涝、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健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体制机制。着力修复、建设一批防灾减灾工程,形成多层次、全方位、高标准的防灾体系。
3. 加快建设市。提升完善信息化基础工程,建立大平台、大数据、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大数据应用服务平台。加快建设新一代宽带网络,完善三网融合机制,开展网络结构升级改造,推进物联网和大数据发展,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夯实&互联网+&发展基础。推广信息技术应用,着力推进宽带厦门、智慧城市、智慧政府、智慧社区建设,实施数字家庭、智能交通、智慧海洋、电子政务等示范工程,初步建成国际知名的智慧城市。大力发展智慧物联产业,形成门类相对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
4.加快推进岛内外一体化。全面推进跨岛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优化岛内中心城区和加快岛外新城建设,实现岛内外和城乡一体化。
加快旧城改造,完善旧城公共设施和服务配套,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发展脉络,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和品质品位。有序推进城中村改造,加大城市危房改造力度。
加快岛外新城建设,重点建设环东海域东部新城、马銮湾新城、翔安南部新城,完善提升集美新城,加快形成环湾城市带。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水平,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深化人口管理、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等综合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分布,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促进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加快推进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
5.加快推进厦漳泉龙同城化。积极推进区域内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衔接,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厦漳泉龙大都市区新格局。完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交通体系,形成大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联合打造上中下游产业联系紧密、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共同建设产业集聚区、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社会事业发达的共同生活圈,推进社会保障、城市管理、人口管理、食品安全和防控体系等公共事务管理基本实现同城化。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共同治理。
6.加强区域合作。密切闽西南五地市和闽粤赣区域协作。持续有效推动援藏、援疆、援宁等工作。积极融入沿海经济发展轴带,拓展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贸、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领域深层次合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流动。
(三)以绿色低碳推进可持续发展
实施生态市战略,坚持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大力倡导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美丽厦门的永续发展。
1.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严格生态控制线制度,细化落实相关保护责任。开展控制线内生态保育,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构建良好生态安全格局。
全面推进岛外九条流域山、水、田、林、路、村庄等系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五缘湾、马銮湾等海域综合整治,加强&青山挂白&专项治理,推进农田土壤污染修复工作。
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落实&河长制&,完善城乡污水处理体系,持续推动畜禽养殖和生活污染等截污控源工程,建立健全入河、入海污水监测和达标排放制度。
不断提升空气质量。持续推动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餐饮业油烟等污染的治理和防控,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领先。
深入开展城乡宜居环境建设。加大公园、绿道、立体绿化建设力度,加强本地物种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对我市生态系统侵害。
2.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总量控制,增减平衡&为原则,严格执行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改造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先进制造业和体现中心城市功能的高端服务业,培育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
加大对新能源和清洁技术的利用。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西气东输三线等项目建设,开展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建设绿色交通体系,开展重点单位节能减排行动。
推进资源节约。加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推进老工业区、城市老城区&三旧改造&,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广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逐步推广垃圾分类试点,大力推进东部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等项目建设。优化提升东部固废处理中心运营管理。推动集美台商投资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试点、厦门&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示范试点建设。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实施低碳社区示范工程,开展重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权配额分配等工作,增加森林、绿地等生态系统碳汇,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基础统计制度。
3.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入实施《厦门经济特区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完善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察,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许可、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制度。
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机制。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一岗双责&制,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等相关配套制度,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一票否决&制。
加强对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宣传。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培训机构教育计划,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科普示范基地,构建绿色城市全民参与共建机制。
(四)以开放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
紧紧抓住自贸试验区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创新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发挥侨乡的优势和特色,加快引进来与走出去,努力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拓展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
1.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坚持制度创新,重点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两岸金融合作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进一步加大创新试验力度,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项目集聚发展,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
推动贸易便利化。探索自由港运行模式,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完善&一照一号&登记制度,深入推进&三互&大通关改革和通关一体化,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贸易自由,深化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的对接合作。
推动投资开放透明。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稳妥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争取试点个人境外投资,创新绿地投资、证券投资等对外投资新方式。推动企业加快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新竞争规则,引导和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参与国际化标准及规则制定工作。
突出金融创新功能。建立金融改革创新与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在资本项目限额内可兑换、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和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大力推动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发展,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吸引台湾金融机构到自贸试验区设立分行,探索建立两岸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支持两岸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共同设立人民币海外投资基金。加快推进自贸区创新园等平台建设,推动厦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物流大数据交易所等项目落地。
建立综合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全流程监管体系和全方位监管手段。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和纠纷调解、援助、仲裁等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
2.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扎实抓好市场、政府、社会、开放、法治、要素、设施等七个环境建设,加快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营造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大力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提升市场服务能力。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促进要素集聚充分、配置高效,着力形成宽松平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廉洁透明、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
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借鉴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经验,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在市场准入、外资国民待遇、业务经营、投资服务等方面,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努力跻身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城市行列。
建设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特区立法权,吸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相关国际协定内容,尽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规范和竞争规则。借鉴国际先进地区经验,建立以保障良好营商环境为主旨的公正文明执法体系。完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提高商事司法活动国际化水平。
3.加快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之间的互联互通,拓展海上和空中通道,加快建设沿海交通枢纽基地。
探索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支持厦门企业参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生产基地,参与工业园区、港口等项目建设,打造东南亚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支持企业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建设商品出口基地、商品市场和商贸园区。
依托厦门国际海洋周平台,推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在厦举办&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活动,推动海洋经济、海上联通等重点领域合作,建设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基地,提升海洋产业合作层次和水平。
以南洋文化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校区、中国-东盟海洋学院和嘉庚论坛为平台扩大与东盟人文交流,吸引东盟学生来厦求学,建设人文交流合作基地。加强友城合作,促进与更多东盟国家的重要城市建立友城。
4.努力建设国际化城市。进一步拓展对外经贸。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构建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优化提升贸易质量,扩大服务贸易在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形成对外贸易新增长点。
积极引进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等在厦门设立区域总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基地。鼓励和扶持本土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
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着力申办和引进一批国际高端会议。加强对外文化体育交流,提升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国际钢琴比赛等品牌赛事国际影响力,争取承办更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顶级单项赛事。扩大官方和民间的友好往来,拓展国际友城和友好交流城市网络,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来厦设立总领事馆、签证办公室,吸引更多贸易促进机构来厦设点。
提升&九&八&投洽会、国际海洋周等重大平台的商业内涵和国际影响力,提高厦门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拓展厦港澳侨在总部、金融、航运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合作,提升城市软实力,完善国际化的城市服务设施体系和社区生活环境,把我市打造成为国际会展目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
(五)以先行先试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
充分发挥厦门独特优势,深入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推动两岸产业深度对接、融合发展,创新两岸金融合作,拓展人员往来、青年创业、社区治理等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厦金合作率先取得新突破,着力建设两岸制度性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先行试验区,打造两岸交流合作的战略支点城市。
1.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拓展&一区三中心&建设实效,提升一批两岸产业合作载体平台,创新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建设机制,率先实行两岸投资贸易双向开放和金融创新合作。争取率先试点实施两岸ECFA协议大陆对台开放承诺,大力推动厦台在光电、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优势产业上的深度对接。争取进一步放宽金融、物流、旅游、通讯、教育、文化、商业服务等服务贸易的准入领域、降低准入条件、取消股比限制、实施通关便利和简化报批程序。在全国率先实行厦门与台湾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开展多次业务合作,积极争取先行先试大陆对台金融合作的重大金融改革创新项目。通过优势互补,促进两岸共同创业、共同创新、共创品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争取将我市打造成为台湾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最佳跳板。
2.加快建设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深入推进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建设一批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和文化产业基地,拓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入岛&双向交流与合作。争取率先实行两岸学历和职业资格互认,创新两岸合作办学模式,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推动设立厦台高等教育合作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两岸青少年交流交往的平台。鼓励台资来厦开办独资、合资或合作医疗机构,鼓励台湾地区医师来厦执业。引进台湾知名养老服务集团和连锁机构。继续推进国家部委两岸交流基地、台湾经贸社团等两岸驻厦单位(机构)建设,打造两岸事务重要协商地。
3.加快建设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创新厦台通关合作模式,完善两岸直接&三通&基础条件,提升对台开放合作整体功能,提高两岸人员往来和货物流通效率和水平,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五通对台客运码头三期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拓展海空客货运直航、海上客货运滚装业务和陆海联运,做优做强两岸海、空直航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对台邮包交换中心,打造两岸邮件往来的主要中转地和集散地。试行两岸通关数据共享,加强厦门两地海关、检验检疫和海事等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信息互换、执法互助和监管互认。促进厦金居民自由往来,打造厦门与金门便捷的半小时交通圈和一日生活圈。做大做响海峡旅游品牌,便利人员往来和物件流转手续,提升吃、住、行、游、购、娱等服务品质。
4.加快建设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以&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为契机,鼓励在厦台胞参与社区治理,支持在厦台商、台湾专业人士和优秀人才参政议政,支持台胞创业就业,加强台胞权益保护,使厦门成为台胞在大陆创业最活跃、最集聚城市和台胞在大陆居住生活的首选城市。降低台湾专业人员执业准入门槛,加大对引进台湾专才和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落实扶持台资企业生产经营的优惠政策,建设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及台湾青年大陆就业创业服务云平台和实训基地,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厦创业就业。推动更多台资人力资源企业在厦设立并开展服务,支持本土人力资源企业到台湾设立分支机构。继续推行选聘台籍陪审员、涉台案件特邀调解员制度,进一步强化台商权益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提升涉台集中管辖审判工作和司法服务水平。
5.加快建设两岸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深耕台湾基层,丰富民间交流。与台湾更多基层居民自治组织建立交流协作机制。进一步推进海峡论坛、海峡两岸节等涉台交流活动品牌建设。办好海峡两岸青年(高校)创意创新创业邀请赛、两岸青年联欢节、两岸大学生闽南文化研习夏令营等两岸青少年交流活动。推动观光旅游、求学参访、合作论坛、宗亲联谊、宗教往来等基层互访互动。
(六)以包容共享加快社会转型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注重岛内外均衡发展,形成全覆盖、高水平、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使全体市民在共建美丽厦门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1. 大力促进就业增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加快产业转型与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技能培训计划。健全促进就业服务政策体系和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着力解决重点群体就业,帮助外来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改善创业政策环境,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机制。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确保实现新增就业80万人的目标。
着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落实收入倍增计划。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协调增长机制,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拓展城乡居民增收渠道,通过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定工资性收入;通过壮大股份合作经济,增加财产性收入;通过优化创业服务,增加经营性收入;通过托底解困,增加转移性收入。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职工、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公共安全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工作。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和待遇。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发挥失业保险基金的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作用。不断提高生育保险的经办服务水平。
健全社会救助和应急救助体系。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与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物价上涨幅度挂钩机制。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社会福利体系。健全四级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预案,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灾害应急救助工作预案体系。
实现教育增量提质。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民办教育为补充,多种方式并举的基础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更加紧密。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加大对岛外农村幼儿园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建设普惠性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体系。发展高品质特色高中教育,到2020年普通高中全部达到省二级及以上标准。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引进境内外专业教育机构举办台商子女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支持厦门大学建设世界双一流大学,提升省部属院校服务地方能力。促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支持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能力,紧密服务地方经济。
构建合理高效的医疗卫生新格局。建立权责明晰、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新建医疗机构重点向岛外新城区布局,全面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优化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投入机制,建立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力促社会资本办医形成厦门特色,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多措并举力促医疗技术水平提升。
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体系。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会福利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推进医养护结合,提升老年人服务设施,健全养老服务网络,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链。
完善住房保障和建设体系。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加快棚户区、城中村和直管公房改造力度。以满足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深化住房制度改革,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提升岛内基层文化设施水平,加快岛外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培育社区文化,引导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形成&镇街有品牌、村居有特色&的多元文化格局。扩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由政府举办的各级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形成以社会力量为主的公共文化供给格局。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健全政府购买文化服务制度。
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建成一批可承办国际综合型体育赛事和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的体育场馆。推进体育公共资源均衡发展,加快全市范围内&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社区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健全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率先建立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抓好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的畜牧业产品、种植业产品、水产品、饮用水、加工食品和餐饮业的食品污染治理,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的打击力度,让人民群众放心。
3.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开展美丽厦门共同缔造,不断拓展社会治理创新广度和深度。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和居民等主体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协商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理顺政府、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物业企业和居民等主体的关系,厘清责权边界,完善权力清单,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
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基层党建和社区工作相融合机制,健全以党委为核心的社区工作机制,构建区域化党建组织体系。健全村(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组织网络。大力培育社会组织,简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引导乡贤理事会等社区社会组织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
创新居民自治模式。扩大社区自治主体,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村(社区)居民选举,积极探索台胞、外籍人士等境外人士参与社区选举和民主自治的方式和途径。发动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治理,建立驻区单位社区建设责任评价体系。深化村(居)民民主自治。全面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引导社区自治组织有偿承接法定职责以外的政府委托事项。探索设立社区发展基金。提升村(居)民参与自治能力,推动村(居)民自治向城市小区和自然村延伸,合理划定小区、楼栋等&微自治&单元。推进城乡(社区)网格化平台建设,实现区、街镇、社区的三级互联互动。
4.着力推进法治厦门和平安厦门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典范城市。发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完善法规规章立法前论证和立法后评估机制,扩大公民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快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自贸试验区、社会治理以及其他重大改革创新等重点领域立法,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机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完善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制度,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等法律原则和制度。健全和完善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大力推进信访法治化建设。
持续深化平安厦门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管理制度,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加强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各类风险的防范、化解与管控,健全完善突发灾难、暴力恐怖事件的防范、应急救援机制和处置机制。
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提供坚强保障
(一)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一步改进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提高领导能力,优化决策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形成齐心协力抓发展的工作格局。
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要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领会其深刻内涵,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并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主动加强对各种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不断增强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本领和能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教育、管理、监督、激励并举,努力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综合素质高、服务群众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大对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治力度并实现全面转化提升。从严教育管理党员,重视在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领域发展党员,切实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健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管党治党主责主业意识。建立稳定的基层党建工作经费和村居&两委&运转经费保障制度,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提供必要条件。
扎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执纪监督&四种形态&,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落实&三严三实&要求,持续正风肃纪,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好干部&标准,选准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优化班子年龄、知识等结构,强化整体功能。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突出差异考核、注重实绩考核,建立容错机制,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干部培养锻炼力度,加快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坚持从严监督管理干部,推动干部能上能下,促进干部忠诚、干净、担当。
(三)凝聚推进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充分尊重、支持和维护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履行职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作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调、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加强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及一切爱国力量的联谊与合作。积极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四)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推进&海纳百川&人才计划、&双百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区。突出引得进、留得住,建立围绕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配置人才、围绕优秀人才配置资源的用人机制,积极培养和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产业领军人才。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用人主体自主权,建立依据市场标准评价、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政策机制,完善开放灵活、便捷高效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国家级人才改革试验区,打造服务两岸、连通世界的国际人才港。培育壮大各类人才队伍。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构建智库信息平台。
(五)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坚持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工青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进一步密切军民军政关系。重视和加强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广纳群言,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今后五年是厦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任务十分艰巨,广大党员干部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敢于担当、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实现&十三五&时期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1. 免费看房专车
2. 购房优惠 会员独享
3. 一站式购房专业指导
本期蓝房网看房路线
[编辑:汤志玲]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大理念引领发展未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