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出现cad标注出现感叹号04的塑料袋是否为假

内蒙古晨报数字报-内蒙古晨网-内蒙古新闻-内蒙古晨报社主办
第CF02版:红城事
第01版 头版
第03版 首读
第04版 专题
无标注塑料袋不要装热食
周晓悦 本报讯
如今买食物,特别是熟食、快餐、面食等热食,许多商家都喜欢拿塑料袋直接装,这种做法貌似既便捷又卫生,但是,在这“卫生”的背后,却存在很多隐患。 在红山区银行胡同附近的一家麻辣烫小吃店,记者看到,用来装刚烫熟的蔬菜和米线的盘碗上都套了一个塑料袋。一位顾客告诉记者说:“用碗害怕不卫生,那么多人吃过,套个塑料袋比较干净,吃得比较放心。”这位顾客还告诉记者,在这附近吃饭的一般都是店里的店员,有时候外带食品也是用来直接用塑料袋直接装,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小吃店老板也告诉记者说:“套袋子比较方便,直接把袋子扔掉就可以了,不用洗碗。”记者发现这种现状在许多赤峰的早餐摊点以及快餐店随处可见。 但是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根据《塑料购物袋的环保、安全和标识通用技术要求》规定,塑料袋上应明确标示生产厂家名称、标准编号、规格、材质等信息。没有QS标识及编号标示“食品用”字样的塑料袋可能有安全隐患。根据规定,塑料袋分聚乙烯材质和聚氯乙烯材质两种,其中聚乙烯材质的塑料袋不含塑化剂,可做成食品包装袋,塑料袋必须注明“食品用”字样,但也只可以用于盛放低于50℃的冷凉固体食品。而聚氯乙烯材质材质塑料袋,由于遇到高温会释放出铅等对人体有害的有毒物质,因此只能作为一般包装使用。 记者提醒广大市民,市面上大多是没有注明“食品用”字样的塑料袋,用塑料袋装新鲜出炉的熟食,有危险,尽量少用。“限塑令”实施5年&仍有商贩外售不合格塑料袋
我行我“塑”仍有“料”
  自日以来,“限塑令”已经实施了5年多。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部分超市、集贸市场及路边摊调查发现,“限塑令”在超市执行情况良好,但在部分农贸市场及路边摊却遭遇“尴尬”,不合格、免费的塑料袋仍在使用。
  ■直击   谁在使用自备的购物袋
  超市:少数顾客携带购物袋  6月29日下午3时30分,记者来到市区古寨东路一家超市的收银区观察发现,虽然有不少顾客在购物时会随带购物袋,但仍有超半数的顾客选择购买超市提供的环保塑料袋。  记者观察了5分钟,发现在结账离开的37位顾客中,有5名市民因为购买的东西较少,直接用手提商品,没有购买购物袋,其余的顾客中有26名购买了环保购物袋,其中还有不少顾客购买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环保购物袋。记者注意到,仅有6名市民使用了自己随身携带的购物袋。  集市:几乎无人自备购物袋  6月25日下午4时30分,在市区花园中路一处市场上,记者注意到,多数买菜、买水果、买海鲜的市民均使用的是商贩提供的免费塑料袋,自备购物袋的市民非常少,且基本上都是中老年人。  当日傍晚,在市区四方路的一处夜市上,记者看到这里购物的人群也很少有人自备购物袋,购物时都是用摊贩提供的免费塑料袋。  记者在市区其他地方的集市和路边摊也发现,很少有人自备购物袋。  老年人喜欢自备购物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自备购物袋习惯的多为中老年人。  记者随机采访的8名市民中,有3名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他们均表示大多数情况下会自备购物袋,余下5名均为20岁至35岁的年轻人,有2人表示偶尔会自备购物袋,其余3名则表示从来没有自备过购物袋。  在市区一家超市购物的丛女士告诉记者,她每次出门购物都会随身携带2个布制购物袋,这个习惯是自限塑令实施后养成的。“如今,已经习惯自备购物袋,每次出门先检查下包里有没有购物袋。”丛女士笑着说。  年轻人嫌麻烦多不自备购物袋  与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购物多会选择使用超市的塑料袋,问及原因,大家众口一词:为省事。  “除非是有准备购物,否则谁带购物袋?”24岁的信女士说,限塑令实施初期,她出门时还会想到自备购物袋,后来嫌麻烦,她就选择继续使用超市的塑料袋。信女士说,一个塑料袋几毛钱,年轻人都懒得算这样的小账。
  ■观察   谁在提供免费塑料袋
  超市:需自费购买环保塑料袋  “请问您需要购物袋吗?”6月27日晚6时许,记者在市区一家超市收银台结账时,收银员主动询问。  这名收银员告诉记者,限塑令实施后,他们就开始对塑料袋实施收费,如今,该超市为顾客提供了三种不同大小的环保购物袋,价格分别为1毛、2毛及3毛。  除了超市,市区一些药店及干果坊商户也实行了限塑政策。“免费午餐”的取消,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  摊贩:免费提供超薄塑料袋  与超市的限塑力度相比,集贸市场及路边摊的限塑步伐有些迟缓。走进一些集贸市场或路边小摊,免费的超薄塑料袋仍被大量使用。  6月27日,记者在市区一市场观察到,所有的摊位旁边都挂着红红绿绿的无环保标志的袋子,顾客购物时所有摊位无一例外,都免费赠送超薄塑料袋。  当天,记者又来到高区一露天综合市场看到,熟食区、水果区、海鲜区等,都有购物的市民手中拎着多个装有物品的塑料袋。在熟食区,记者购买了几个馒头,女商贩麻利地用塑料袋帮记者装好并递了过来。  不仅仅是集贸市场,路边临时或固定摊点也提供免费超薄塑料袋。
  ■探源   谁在使用不合格的塑料袋
  商场超市提供的都合格  记者了解到,在塑料袋使用上,大型商场、超市及正规市场的使用情况好于集贸市场、个体商店、流动摊点,提供的塑料袋都是符合标准的环保塑料袋。  “应该说,这几年我市实行‘限塑令’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市贸易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自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正式实施以来,我市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采取部门自查与联合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商场、市场、超市等企业塑料购物袋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督导。近年来,我市大型商场和超市已不见无环保标志且不符合规定要求的塑料袋,提供的塑料袋均符合环保质量要求。  集市多使用不合格塑料袋  6月28日下午4时30分许,在市区花园中路一处集市上,不少顾客手中已经拎满了各种装有果蔬、海鲜的塑料袋,黑的、绿的、蓝的、白的,应有尽有。记者注意到,这些商贩们主要使用两种塑料袋,一种是厚度符合标准的,一种则是超薄的不合格产品。  当天,记者在世昌大道寨子附近的一处路边摊看到,这里水果商贩使用的是没有任何环保标识、厚度不达标的塑料袋,有的商贩甚至不知道环保塑料袋“长啥样”。  部分商贩售卖不合格塑料袋  在市区一农贸市场内,记者见到一处卖塑料袋的摊位,白的、红的、黑的塑料袋摆在摊位上,有的有环保标识,有的则没有。  当记者表示想购买几沓塑料袋时,这名商贩介绍说,她所经销的塑料袋质量不同,价钱也不等。既有环保袋,也有平时市民买菜经常用的无环保标识的塑料袋。“这种黑色、红色的大塑料袋,10块钱4把;这种有环保标识的白色塑料袋,3块5一把;白色的无标识的1块5一把。”这名商贩介绍说,来买塑料袋的大多数是做生意用,购买红色和黑色的塑料袋的人最多。  “国家不是禁止销售没有环保标识的塑料袋吗?”当记者向其提出疑问时,该商贩坦言,虽然国家禁售,但很多做小买卖的商贩有需求,他们也没办法。
  ■问题   限塑令推行难在哪儿
  成本高  小商贩不愿使用环保袋  “环保塑料袋比普通的塑料袋要贵得多,成本太高。”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几家市场及路边摊时发现,虽然很多商贩都知晓“限塑令”,但不少人认为成本高是环保袋难以普及的主要原因。  “如果使用环保袋,每天的成本支出至少要增加10多元。”在市区青岛北路附近摆水果摊的摊主刘女士说,她在摊上准备了两种塑料袋,一种薄的,另一种则厚一点。“薄的塑料袋每把3.5元,厚的则要5元钱,一把薄塑料袋的数量也比厚的多一些。”刘女士说,顾客买西瓜等重的水果时她就给厚一点的塑料袋,而买樱桃等相对轻的水果时就给薄的。“不能向顾客另外收钱,大家都不收,我也不能收。”刘女士说。  在市区一农贸市场,不少摊主反应,符合环保要求的塑料袋价格较高,他们一般不使用。  意识缺  部分市民不注意使用环保袋  除了成本高,不少接受采访的市民及商家均表示,市民环保意识的欠缺也是环保袋难以普及的另一个原因。  “像我们岁数大点的,是舍不得花钱买塑料袋。”一位姓杨的老太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她对环保袋的概念一知半解,也不知道自己自备购物袋对环境带来多大的影响。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5名年轻人中,仅有1名表示会很在意使用的购物袋是否是环保袋。  部门说法  倡议市民少用塑料袋  “不符合环保质量要求的塑料袋在集贸市场、个体商店等场所仍被使用,而且屡禁不止。”市贸易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解释说,究其原因,首先是多数市民购物用袋的习惯由来已久;其次,由于部门力量不足、用袋场所点多面广等原因,部门监管难度大。  “‘限塑令’更好地贯彻实施需要大家的参与,呼吁市民减少使用塑料袋,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共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这名工作人员说。 记者
王雪云 实习生 王静   ■延伸阅读   什么是“限塑令”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
  这份被大家称为“限塑令”的通知明确规定,从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自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在塑料袋颜色方面,直接接触食品用塑料购物袋应为本色。外观上,不允许出现气泡、穿孔等瑕疵。在食品安全方面,直接接触食品的塑料购物袋必须标有“食品用”字样。使用安全方面,塑料袋必须有安全性说明和警告语,如“为了避免和防止窒息等危险,请远离婴儿和幼儿”等。在环保方面,塑料袋必须标有“为了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请多次使用”文字。同时,塑料袋应明确标注生产厂家名称。王雪云
<img STYLE="BACKGroUnD: none transparent scroll repeat 0% 0%; VisiBiLiTY: WiDTH: 104 HeiGHT: 148px"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t/u=,&fm=21&gp=0.jpg" NAME="pn273" PN="273" DATA-LARGE="/it/u=,&fm=21&gp=0.jpg" DATA-MID="/it/u=,&fm=21&gp=0.jpg" DATA-HOVER="/it/u=,&fm=23&gp=0.jpg" BDSRC="/it/u=,&fm=21&gp=0.jpg" DATA-WIDTH="529" DATA-HEIGHT="750" DATA-SAVED="0" DATA-ORIGIN="ippr_z2C$qAzdH3FAzdH3Futsj_z&e3B474wyt_z&e3Bv54AzdH3Fu5674AzdH3Fda8da9AzdH3F89AzdH3Fabadcan7rryu_z&e3B3r2" DATA-ASPDIANJING="0" ISDISPLAYED="true" DATA-CLICKSTR="p(event,0,{ist:'',sr:'0',u:'ippr_z2C$qAzdH3FAzdH3Futsj_z&e3B474wyt_z&e3Bv54AzdH3Fu5674AzdH3Fda8da9AzdH3F89AzdH3Fabadcan7rryu_z&e3B3r2',f:'ippr_z2C$qAzdH3FAzdH3Fkkf_z&e3B474wyt_z&e3Bv54AzdH3Fpi6jw1-90bccc-8-8_z&e3Bip4s',t:1, asp:0});"
ALT="&限塑令&实施5年&仍有商贩外售不合格塑料袋"
TITLE="&限塑令&实施5年&仍有商贩外售不合格塑料袋" />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小  “中国每年消耗的塑料购物袋约40万-60万吨,降解塑料袋用量不到5%,生物分解塑料袋主要是以出口为主。”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副主任翁云宣说。  推广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可降解塑料袋价格比普通塑料袋高出50%。  “根据生产调查和测算结果,应用生物分解塑料的生产成本是传统塑料的2-5倍。由于价格过于昂贵,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若缺失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生物分解塑料要替代常规产品难以实现。”翁云宣说。  虽然“限塑令”出台至今已逾4年时间,但现实是,“我国每年消耗的塑料购物袋约40万-60万吨,降解塑料袋用量不到5%。”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副主任翁云宣如是说。  阻碍可降解塑料袋在中国推广的主因,在于其成本比普通塑料袋高。目前市面上的普通塑料袋一般是1角钱3个,而生物降解塑料袋一个则需要5角钱左右。对于一般家庭而言,如果独立承担,长此以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市场难以开启,中国化工企业也畏首畏尾。  10月12日,淄化工股份有限公司(002408,齐翔腾达)宣布,与机构及中小股东沟通后,决定取消针对“年产15万吨环保新材料(PBS,一种可降解塑料)工程”的20亿元定向计划。  齐翔腾达内部人士透露,取消增发主要是股市的原因,股东期望值不是很高。同时,一些股东对可降解塑料的市场前景不是特别看好,存在质疑。  “国内生产的生物分解塑料袋主要是以出口为主。”据翁云宣介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降解塑料的品种包括光降解塑料、氧化降解塑料和生物分解塑料,总用量在60万吨以上,其中生物分解塑料约占50%左右。  如何破解可降解塑料当下的困局?翁云宣建议,中国可借鉴国外经验,制定强制推广政策,通过补贴和税收政策,鼓励生物分解塑料的生产应用;建立专项资金,提高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原料成本;分期分批推广降解塑料,按照行业生产能力和制品生产技术,逐步推进生物分解塑料购物袋的推广进度。  限塑令的初步战果  限塑令推出之初,就有企业推出降解塑料袋,欲抢占市场。然而时至今日,降解塑料袋却没有做到实至名归。市场上标注的可降解塑料袋,大多由聚乙烯、淀粉和碳酸钙制成,其中只有淀粉和碳酸钙可降解。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副主任翁云宣说,“国内可降解塑料袋的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  目前已有强制政策针对的是超薄塑料购物袋,而其产生的替代效应,是国内可再生塑料产业的初始推动力之一。  200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即人们熟知的“限塑令”。《通知》规定,从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从日起,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要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据初步统计,‘限塑令’实施后,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明显减少,全国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年使用量减少240亿个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8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480万吨,折合标准煤68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20万吨,节约石油资源相当于大庆油田年产油量的1/8。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2/3以上。”翁云宣说。  在限塑令执行的2008年,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再生利用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称,“中国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  限塑令推出之初,就有企业推出降解塑料袋,欲抢占市场。然而时至今日,降解塑料袋却没有做到实至名归。市场上标注的可降解塑料袋,大多由聚乙烯、淀粉和碳酸钙制成,其中只有淀粉和碳酸钙可降解。  安信证券分析师谭志勇称,国内一些企业生产的降解塑料袋能完全降解的并不多。具有技术优势的国际化工巨头,则早已盯上中国市场。  “在国际上,专业机构提到的更多的是可堆肥塑料,以便和其他塑料相区别。在中国还有提到光降解、氧降解塑料。但问题是,这些塑料在堆肥厂是否能被生物消化,是需要打个问号的。中国有很多号称可以降解的塑料,但到了堆肥条件下,生物是不能完全消化掉的。”巴斯夫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亚太区负责人Daniel Hebert说。  据Daniel Hebert介绍,巴斯夫的生物降解可堆肥塑料有Ecoflex和Ecovio两个品种。前者成分是共聚酯,后者除了共聚酯还添加了可再生材料(淀粉),二者在工业堆肥条件下可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生物质(肥料).  翁云宣说,国内可降解塑料袋的标准正在研究制定中。可降解塑料袋的品种可根据塑料袋废弃后的处理方式来确定。对废弃后进行焚烧处理的可降解塑料袋,推荐使用生物基如淀粉基作材料,既节约石化资源,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堆肥化处理的可降解塑料袋,推荐使用生物降解材料,既保护环境,又可使资源合理利用。  国内没有市场?  安信证券分析师谭志勇指出,推广难主要还是成本问题。“关键是(可降解塑料袋)卖得太贵,如果没有国家法规强制执行,不会有人用这个东西。超市里一个塑料袋1角钱,但可降解塑料袋可能要卖5角钱以上,消费者是不愿意花这个钱的。”  面对比普通塑料高的成本和缺乏强制性推广的政策,国内降解塑料企业只能纷纷寻找出口。  据翁云宣介绍,2011年中国降解塑料袋(这里指的是完全可生物分解塑料)产能在10万吨以上(如果是光降解塑料和氧化降解塑料,其生产工艺和传统塑料一样),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但因为成本问题,目前国内应用很少。  “中国每年消耗的塑料购物袋约40万-60万吨,降解塑料袋用量不到5%,生物分解塑料袋主要是出口为主。”翁云宣说。  据翁云宣介绍,现在,美国基本上使用普通降解塑料袋和纸袋。1980年代末纽约市开始对生产生物降解塑料的厂家给予补贴。1996年,美国政府设置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鼓励发展生物塑料产业。2002年起,美国要求每一个联邦机构都必须制定使用生物塑料的计划。  “美国现在朝着生物基方向发展,强调堆肥效果。”翁云宣说。  成本和利润前景让中国企业摇摆不定。  “齐翔腾达一开始计划募集20亿元发展可降解塑料,后来取消了,(股东)觉得前景不怎么好,决定不做了。”谭志勇说。  谭志勇指出,推广难主要还是成本问题。“关键是(可降解塑料袋)卖得太贵,如果没有国家法规强制执行,不会有人用这个东西。超市里一个塑料袋1角钱,但可降解塑料袋可能要卖5角钱以上,消费者是不愿意花这个钱的。”  据翁云宣介绍,普通塑料中,聚乙烯的价格在12000元/吨左右,可生物分解塑料的成本随原料不同而不同,一般的,完全生物分解塑料袋成本是同规格聚乙烯塑料袋的2-4倍,成本跟原料种类、加工工艺等相关。  谭志勇说,在国外,如果要使用不可降解塑料,需要征收特别的费用,“国内因为没人用,国外是强制性使用,那就有市场了。”  据尚普咨询发布的《2011年中国生物降解塑料市场分析及投资趋势》显示,目前欧洲和美国等地生物降解塑料消费量已超过300万吨,但目前全球生物可降解塑料的产能仅80万吨,全球市场对生物降解塑料的需求缺口巨大。  突破口:垃圾分类  上海、杭州、广州和南京等城市都已出台了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董事会秘书宁红涛称,“我们已经全面进入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中,目前60%的市场份额都是金发科技的。广州一年需要使用10万吨的可降解塑料,肯定会率先启动降解塑料市场。”  当下中国正在加紧推行垃圾分类试点,上海、杭州、广州和南京等城市都出台了相关规定。伴随垃圾分类而受重视的有机垃圾堆肥化处理,或为可降解塑料袋打开国内市场的大门。  “现在试点社区的可降解塑料袋发放是免费的,不过这只是过渡性政策,是鼓励居民对垃圾进行分类。”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副处长顾育新说。  在广州,部分生产降解塑料的企业已尝到了甜头,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发科技,600143)便分到了一块蛋糕。  2011年10月,金发科技珠海万通年产3万吨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聚酯生产项目PBS投产。金发科技董事会秘书宁红涛透露,珠海万通二期年产9万吨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聚酯正在建设中。  “我们已经全面进入广州的垃圾分类工作中,目前60%的市场份额都是金发科技的。广州一年需要使用10万吨的可降解塑料,肯定会率先启动降解塑料市场。”宁红涛称,政府向企业采购生物降解塑料袋,然后免费发放,有了政策支持,未来的市场会变大。  “(降解塑料袋的)市场前景很好。”前述齐翔腾达内部人士称,未来还是看好降解塑料业务,公司还要做进一步论证。  据悉,广州垃圾试点主要采用三大模式,即“厨余垃圾专袋投放”模式、“垃圾不落地”模式和“垃圾按袋计量收费”模式。  Daniel Hebert认为,广州的试点项目带有示范性质,成功后模式可以复制。据Daniel Hebert介绍,巴斯夫正与广东的合作伙伴合作,参与到广州垃圾分类的项目中。  翁云宣建议,可结合一些发达城市立法推进垃圾分类的工作,逐渐推广生物降解塑料袋。  “现在可降解塑料的市场主要在国外,意大利已开始实施禁塑令,法国、芬兰等国家由于经济危机推迟了原本定于今年6月份实施的禁塑令,我们正在推进国内市场的开发。”宁红涛说,国内降解塑料市场需要培育,垃圾分类对降解塑料袋的推广而言,是个非常好的机遇。  对于可降解塑料袋成本较高的问题,宁红涛说,尽管一个可降解塑料袋价格比普通塑料袋高50%,但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综合处理垃圾的成本降了下来。  堆肥企业的角色  巴斯夫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亚太区负责人Daniel Hebert说,“相比较欧美国家,中国末端的堆肥设施比较欠缺,这也是中国面临垃圾围城的症结所在。中国需要更多的投资去建立这些设施。”  生活垃圾堆肥同样需要可降解塑料袋。  《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专项规划》显示,2010年,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近1.6亿吨,垃圾处理以焚烧、卫生填埋等技术为主,分别占垃圾处理总量的3%和60%左右。  垃圾焚烧和填埋是比较快捷的方式,但容易形成二次污染。焚烧耗能,且易污染大气;填埋则易对土壤和地下水源造成损害。相比之下,有机垃圾堆肥化处理被认为更加清洁有效。  “填埋的话,垃圾堆在土地里会产生渗滤液,这是一种有毒的液体。如果防渗工作做得不好,对地下水污染非常严重,产生的有毒有害的气体也比较严重。渗漏液不仅危害土壤,它的毒性相当大,被污染的地下水如果进入到自来水系统,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国家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固废分标会主任白云峰[]认为,垃圾堆肥适合垃圾量少的农村地区,垃圾焚烧电厂包括其他环保设施要有硬性质量标准和设计标准,以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今年6月,巴斯夫和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武汉华丽)宣布,双方在武汉万科润园试点垃圾分类,使用可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垃圾袋,在源头上将有机垃圾(包括厨余垃圾等)和其他垃圾分开,并推动有机垃圾的堆肥处理。据Daniel Hebert透露,双方专门建立了一个堆肥厂,目前堆肥厂已经产出肥料。  翁云宣同样表示,如果用生物降解塑料袋装有机垃圾,省钱省力又高效。采用生物分解塑料垃圾袋将成为餐厨垃圾最终堆肥化、生态化处置的必然和最优选择。  “堆肥厂的垃圾不是一两袋,每天可能有几十万个袋子装的垃圾。餐厨垃圾都是湿垃圾,跟其他垃圾混在一起,如果要分拣出来,在操作上很困难。据我们了解,运行比较完善的堆肥厂都难以将不可降解的袋子从垃圾中分拣出来,即使要分离,也要花很大的代价。”Daniel Hebert说。  垃圾分类和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为生物降解塑料袋开辟了一条道路,但如何在这条路上走好,还需要一些设施的完善。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要求,袋子有大有小,有不同的设计。从各个国家项目运行的差别来说,相比较欧美国家,中国末端的堆肥设施比较欠缺,这也是中国面临垃圾围城的症结所在。多年来,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很多完善的末端处置设施。根据垃圾处理的不同需求,建造了焚烧厂、填埋场;针对有机垃圾、厨余垃圾,还有堆肥厂去资源化处理。中国才刚刚起步,需要更多的投资去建立这些设施。缺少这些环节的话,有很好的想法也很难去执行和落实。”Daniel Hebert提醒道。  环保成本如何分摊  国家机械标准化委员会固废分标会主任白云峰认为,人们需要形成这样的观点——不环保,就得付出高代价,利用市场杠杆调节,“降解塑料袋就必须贵,得改变大家使用一次性物品的习惯”。  当下,四五角钱的生物降解塑料袋犹如环保产业中的绿色奢侈品。要想根除“白色污染”这块心病,还要解决环保成本的问题。  “现在中国生活水平还不是特别高,毕竟降解的成本要高一些,要使用的话,生活成本可能就要提高一些。大家能不能接受跟最终政策方面的决策,可能有不一样的结果 。”齐翔腾达内部人士说。  “根据生产调查和测算结果,应用生物分解塑料的生产成本是传统塑料的2-5倍。由于价格过于昂贵,在现有经济条件下,若缺失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生物分解塑料要替代常规产品难以实现。”翁云宣说,在国外,政府通过政策或税收调节价格,有的发达国家直接禁止非生物分解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在有的国家还专门设立专项发展基金以支持生物分解塑料产业。目前中国政策上对生物分解塑料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弱,虽有宏观政策支持,但缺少细则,不利于生产型企业的发展。中国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生物分解塑料在现代循环经济中的地位,在政策上尚没有给予巨大优惠支持。  白云峰认为,人们需要形成这样的观点——不环保,就得付出高代价,利用市场杠杆调节,“降解塑料袋就必须贵,得改变大家使用一次性物品的习惯。”  近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一些发展较好的企业,如武汉华丽、金发科技、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但各企业盈利状况却不乐观。  据翁云宣提供的数据,国内整个降解塑料行业内的企业大概有200家,生物降解塑料的原料年产能在15万吨左右。这些企业中有30%是盈利的,其他企业还处于研发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成本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市场仍比较看好可降解塑料的前景。  据Daniel Hebert介绍,金融危机前,巴斯夫的生物降解可堆肥塑料只有1.4万吨。2009年,巴斯夫将产能扩大到7.5万吨。“因为比较看好环保材料的市场前景,所以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我们也做扩大产能的工作。”  “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像美国的一些州,意大利等一些欧洲国家纷纷出台强制推广降解塑料袋的政策,可降解塑料袋需求逐渐增加;另一方面,从国内原料规模放大速度来看,随着原料规模逐渐放大,其成本也在逐渐降低;再就是我国对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资源支持政策加强,降解塑料袋应该会有快速发展。”翁云宣说。  翁云宣预计, “十二五”期间生物降解材料的产能预计会超过50万吨。在成本方面,如果生产1000吨生物降解塑料,其成本需要5万元。如果生产一万吨,成本则会减少到3万元。如果生产10万吨,那么成本只需要2万元。其他网友关注的新闻:
& [] &&& 06: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ad标注出现问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