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金融汽车平台是什么意思样背景的平台?

咨询热线:
邦帮堂投资者100%按时获取收益
国资级资金监管
已有账号?
实时数据,极致透明
145,854,095元
平台投资金额
平台投资人数
小钱也能生大钱
充值提现0费用
42倍活期存款收益
满足不同流动性需求
100%本息安全
房产、车辆抵押融资。提供足额抵押物作为保障措施,为投资人提供短期投资需求。
精选项目:可靠的还款来源
投资期短:多为1至6个月
本息保障:集团债权回购
保障类型:
100%本息保障
起投金额:50元
还款方式:
按月付息到期还本
剩余时间:不能投
投资进度:
100%本息保障
借款金额 : 35,000元
年化收益 :
借款期限 :
100%本息保障
借款金额 : 380,000元
年化收益 :
借款期限 :
100%本息保障
借款金额 : 260,000元
年化收益 :
借款期限 :
100%本息保障
借款金额 : 160,000元
年化收益 :
借款期限 :
近日,作为科博会重要活动的&中国金融论坛&在京召开,论坛主题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鑫茂集团副总裁、邦帮堂总裁寇权在演讲结束后与中国网财经记者就互联网金融企业未来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追求短期利益要不得
作为国内最早的P2P平台模式创业者之一,寇权也被视为国内最早一批互联网金融的拓荒者与实践者,2014年与天津鑫茂科技投资集团共同创立鑫茂荣信财富第三方财富管理品牌和&邦帮堂&互联网金融平台以来,更是吸引了业内广泛的目光关注,而提及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寇权不止一次地对中国网财经记者强调,其定位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微企业。
寇权向中国网财经记者介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鑫茂集团2013年年末决定要发起成立互联网金融平台之时便将服务对象定位于作为中国中小微企业缩影和代表的园区型企业。
&定位于中小微的园区型企业一方面是源于对其有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是判断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绝对不是 高大上 的。&寇权如是对记者表示。
在寇权看来,传统的金融是自上而下的,而互联网金融思维的最大特征却是自下而上,因此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是建立起互联网金融平台生存的最大法网。
&企业有怎样的融资需求,就应该通过你的金融机构、信息中介平台去满足。&寇权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现在我们针对的中小微企业,甚至已经把个体工商户都已纳入其中。&
自横空出世到野蛮生长直至俨然一派燎原之势的今日,各式各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以不同的姿态和形式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在这些之中,不乏有相当一部分网贷平台相关企业向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并不愿意将服务对象定位在中小微企业,相反更希望能够服务于资金回流快、毛利高的企业。
对此现象,寇权对中国网财经记者指出:&很多人不愿意服务于中小微企业是因为缺乏此方面的经验与资源,但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前景其实很值得被看好。相对于很多平台追求短期的利益,我们更看重长期的发展。经营绝对不是短期的事情,目前很多平台的观点其实是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
&互联网金融生态圈&亟待建立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绝对不是高大上的。&
寇权第二次向中国网财经记者提及这句话时解释到,这不仅仅意味着服务对象的&自下而上&,更意味着未来中国金融市场细分的必然。&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应该是一个多头行业,大概率情况下将是一种金融的生态圈&。
寇权指出,企业同时兼具融资与理财的需求,但现下中国的银行给予企业的理财收益微薄,若能通过建立一个平台实现将员工资金回笼至企业,便可类似等同于员工对该企业实现了反向参股。&所以未来中国金融的生态圈有很多领域的问题都需考虑,每个机构专注的领域不同,民营企业也是企业的重要一份子。我们细分的想法就是形成一个金融生态圈。&寇权如是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
细分市场在寇权看来十分重要,是&中国的市场回归理性&的重大标志之一,也是&把高大上的金融与平民化的生活生态领域相结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他表示:&希望未来的互联网金融是小额、分散且多角度的生态圈。&
良好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离不开完善的监管与法律,对此,寇权也表示认同:&客户需要有习惯养成的过程,也要考虑平台认同度的关系,在监管没有正式落地、相关配套措施没有正式出台之前,现在所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只能算是尝试。&
2009年寇权开始投身建设P2P平台之时便希望能进入监管的领域,得到法律的保驾护航,坐在专访室的他笑着告知记者,现今的他对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创新得到监管层的包容与政策的支持,仍怀着无比的期待。
&合规是必须,但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从未停止。希望能建立一个负面清单,这对创新将是最有利的。&寇权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任何商业的法则都差不多,急功近利、形式主义以及任何可能违背金融本质的互联网金融平台或从业者,未来可能都会尝试到自己的恶果。&
&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国的改革是一个过程,我们这一代将是中国金融改革初级阶段的见证者。&寇权意味深长地对中国网财经记者表示。
4月26日,&毅光年千万级投资邦帮堂签约仪式暨邦帮堂上线发布会&在朝阳区光华路1号嘉里大酒店2层宴会厅隆重举行。在《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一战成名的萌叔组合&毅光年&与P2P平台邦帮堂的&绯闻&至此终于尘埃落定。
发布会现场,政府与行业协会领导、行业从业者以及媒体记者等近300人出席,为&毅光年&对&邦帮堂&的千万级投资齐声点赞,共同见证金融圈和娱乐圈的跨界&相拥&。
发布会伊始,工信部互联网金融部主任、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龚文就表示,近年,利用娱乐明星的带动优势打造一种新的投资形态,即&资本的娱乐化&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潮流,期待这种跨界联姻能给P2P行业带来更多动力和突破。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在致辞中表示,自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提出&互联网+&概念后,互联网金融这一独行许久的&孩子&便开始有了更多同伴,更多行业开始与互联网相加,必将催生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业态。相信在这种百花争艳的背景下,作为互联网金融一枝独秀的P2P网贷,想象空间会更加广阔。
会上,邦帮堂总裁寇权从平台首创的园区型&P2P+O2O&模式切入,对邦帮堂进行了系统介绍,他表示,邦帮堂的母公司天津鑫茂科技集团是以科技园开发为主业、以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业为两翼的民营科技投资集团,服务园区中小微企业已20余年,深谙中小企业融资之困。在此基础上成立的邦帮堂是目前国内首家以产业园区型P2P进入市场的平台,园区型P2P+O2O新模式的开创,旨在帮助鑫茂集团旗下民营产业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减轻融资负担,为融资企业与普通投资个人双方搭建一个和谐共赢的平台,推动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是市场服务不断细化的必然产物,是2015年最值得关注的新模式。
对于此次引入&毅光年&的风险投资,寇权表示,P2P平台与娱乐名人的&联姻&是从业者们跨界创新的新方向,&毅光年&对邦帮堂的此次投资,于平台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节点,相信以后会有更多平台营销、品牌推广方面的创新带给投资人。
谈起P2P这一行业,毅光年组合成员高毅在发布会上表示,在深入了解P2P的过程中,最让他们感动的是它在普惠金融方向上的特质:用社会闲资的力量去帮助一些流动资金短缺的优质公司,或是去帮助一些在实现梦想道路上遇到资金瓶颈的创业者,让财富在流转之间实现自身的价值,传播正能量。
对于这次战略投资邦帮堂,高毅希望能够通过金融圈和娱乐圈在品牌营销方面的跨界合作,帮助邦帮堂扩大品牌知名度。
他还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与邦帮堂携手进行更加深度的跨界尝试,希望能借助已形成的商业价值进行娱乐型营销的探索,并考虑与其他业界比较流行的前沿营销模式相结合,催生出更多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点,相信一定非常有戏。
近日,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在北京召开互联网产业合作社首次筹备会,邦帮堂总裁寇权受邀出席。
据悉,会议到场的30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以上市公司或国资背景平台为主,包括银湖网、首金网、众信金融、邦帮堂等。
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总经理助理李沁春表示,互联网产业合作社将会在4月正式成立,届时民生会推出互联网平台服务平台,作为大型商业银行,将在民生互联网平台上为各大P2P平台提供包括资产推送、人才培养及输出、信息共享等多维度的交叉服务,解决现有平台在资产质量、人才培养、资金安全等方面的几大痛点。
对于P2P行业在人才方面的发展痛点,邦帮堂总裁寇权表示,P2P正处在一个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生存环境之中。&两会&中政府层面放出的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积极信号让行业发展再次增速,同时也刺激了行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人才的竞争。目前P2P行业最大的痛点莫过于人才的稀缺,邦帮堂也不例外。邦帮堂自14年上线以来,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人员的增长直接导致工位不足,为此邦帮堂不得不临时更换了办公场地。即便如此,邦帮堂依旧&求贤若渴&,人才的匮乏正困扰着不少业内企业的发展。
据了解,邦帮堂是由鑫茂集团旗下北京紫貔财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立足母公司天津鑫茂集团22年成功建设、管理和运营科技园的经验,邦帮堂专注于为民营科技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资金难题,同时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一个安全可靠、收益稳定的理财渠道。作为市场中为数不多的以民营产业园区中小微企业作为主要服务群体的平台之一,&邦帮堂&自上线以来已经服务了近千家中小微企业,在此过程中,邦帮堂结合自身优势,首创了园区型P2P+O2O模式。这一新型出借模式,不仅为P2P行业注入了全新的内容和活力,而且为P2P网贷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近日,国内新秀P2P平台&邦帮堂&对外宣布称:已对接完某娱乐明星达成战略合作的消息。据了解,发布会即将于本月底在北京盛大开幕。
  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主办方&邦帮堂&P2P平台,是由天津鑫茂集团旗下,北京紫貔财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一家创新型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其以民营科技园区企业融资需求为据点,致力于帮助鑫茂集团旗下民营产业园区内的中小微企业减轻融资负担,为融资企业与投资个人双方搭建一个和谐共赢的平台,推动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
  说起此次战略投资,在P2P行业内可谓意义重大。之前作为StarVC发起人之一的任泉曾经在今年1月举办的&2015互联网金融改变的理财生活&高峰论坛上公开表示,2015年第一个项目将投资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此消息一出引起业内不小的反响。此次该明星对&邦帮堂&的战略投资,不仅首度在P2P圈内开了明星投资人与P2P平台&联姻&的先河,更坐实了娱乐圈名人投资P2P的第一把交椅。此事件一出,必将引发一系列连锁效应,而&邦帮堂&在引入明星投资后的后续发展情况,也必将被业内长期关注。
  众所周知,产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其经济效应已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是园区内中小企业旺盛的融资需求却鲜有人知晓。作为具备22年建设和管理科技园经验的民营产业园运作商,鑫茂集团立足自身优势,于2014年牵头成立线上P2P平台&邦帮堂&,旨在为鑫茂集团旗下科技园区内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作为园区金融的先行者,&邦帮堂&一直以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构筑全民理财生活为己任。自上线以来,其首创的产业园区型P2P+O2O模式一直倍受关注。作为市场中为数不多的以民营产业园区中小微企业作为主要服务群体的平台之一,&邦帮堂&目前已经服务了近千家中小微企业。
  值得关注的是,&邦帮堂&团队一直对用户服务、平台运营等方面的开拓创新尤为注重,力求在为用户提供高收益理财项目的同时,也为大家带来更丰富、更舒适、更人性化的投资体验,近期推出的&愚人节闯关赢红包&活动便是对这一营销思路的一次积极实践,而此次引入娱乐名人的战略投资,更是&邦帮堂&在平台运营上的又一个大手笔。
  2015年一直被认为是P2P网贷发展的关键一年,平台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人才、资源延伸到其他方方面面。然而不论是产品的更加贴近市场、用户体验的频繁优化升级,还是营销手法的别出心裁,无一不彰显了&创新&在这个同质化竞争激烈的行业所占的地位。相信在首创产业园区型P2P+O2O借贷模式之后,锐于创新的&邦帮堂&或将成为业内首家引入娱乐圈名人进行战略投资的P2P平台,至于发布会现场是否还有其他惊喜,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对P2P理财感兴趣,但并不是说这个行业遍地是黄金,找准P2P理财的节拍,找到P2P理财的规律,显得尤为重要。网贷之家论坛网友&lilypang&便总结了P2P理财的4大定律。
1、墨菲定律---以防万一的投资理财前景心理准备
墨菲定律是一位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的着名定律,主要内容是:事情如果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之所以把这条定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它能在入门级投资理财前景过程中帮助人们为投资做好心理准备。
2、4321定律---合理分配家庭财产
这条定律适用于家庭财产的合理配置,即家庭总收入可以分成4份,其中40%用于供房及其他项目的投资,30%用于家庭生活开支,20%用于银行存款以备不时之需,10%用于保险。
3、31定律---清楚计算房贷
31定律指的是每月的房贷还款数额以不超过家庭月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为宜。例如,家庭月收入为2万元,月供数额的上限最好为6666元,一旦超过这个标准,家庭资产比例结构发生变化,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便有所下降,生活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条定律能让你沦为&房奴&的可能性大大下降。需要注意的是,4321定律要求,供房费与其他投资的控制比例为40%,即1/2.5,其中1/3(即33%)若用于供房,以此推算,则收入的7%可用于其他投资。
4、72定律---复利收益计算心中有数
72定律是指投资理财前景中鼎鼎大名的复利计算法则,即不拿回利息,将利息计入本金中利滚利产生更多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资产翻倍的时间就可通过72定律进行计算,其所需时间等于72除以年收益率,也就是本金增长1倍所需要的时间(年)=72/年回报率(%)。
如投资30万元在一只每年平均收益率12%的基金上,资产翻倍时间约需6年,计算方法为72除以12,经过12年,30万元本金可以增值一倍变成60万元;如基金年回报率为8%,则本金翻番需要9年。
继中国人寿、平安、泰康等公司的规模性网上售卖保险之后,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加入了这一阵营使之不断扩大,记者点击保险网之后,发现包含产寿险在内的网上售卖险种已经达到150多种。
网售种类繁杂催生管理办法
从售卖种类上大致分为产、寿两个阵营。产险的网上售卖偏重于意外险,寿险售卖较为广泛,有传统型的养老险、重疾险,还有具有投资功能的分红险等构成。
网上险种售卖竞争也较为激烈。一些中坚力量保险公司比如阳光寿险、太平保险、大地产险等越来越把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网络竞争上。
在网络上许多保险公司竞相打出&零手续费,最低价格购买保险&的广告语,这种按压不住的规模性售卖,也加快催生了国内首份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文件&《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出台。
据悉,该《办法》目前已完成公开征求意见。
办法引发热议集中反映意见
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监管,是业界热议较多的焦点之一。有市场人士认为,此次《办法》加强了对第三方网络平台的监管,尤其是限制了第三方平台的活动范围。
其实这又是一个误解。记者通读征求意见稿后发现,《办法》并没有对第三方平台提出苛刻的要求,监管的基调是:管住保险机构,放开平台合作。即通过严格管理保险机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如建立第三方平台行业禁入名单的方式),来约束第三方平台的行为。
因为互联网发展速度惊人,各种模式、业态层出不穷,任何监管机关不可能制订出一套规则能够适用于今后所有的新情况。
所以约束好行业内主体的行为就可以了,至于各种各样的第三方平台,由保险机构去判断,符合条件的就可以合作,出现问题全行业通报,这样就为互联网保险业务的未来发展留出了充分的空间,也留下了监管手段,业内专家如是解读。
另一个引发争议的内容是,征求意见中提到保险机构总公司要&集中运营、集中管理&,不能以分公司为主体经营保险业务。这不免让市场人士产生疑惑,&保险机构的分支机构就不能做互联网保险业务了吗?&
《办法》体现的本意是要求保险机构总公司集中运营管理,分支机构做好出单、理赔等服务工作。&如果意见比较集中,相信监管部门最终也会进一步细化解释。&
专家解读分析保护消费权益
此外,在征求意见阶段,业内专家分析,&按照《办法》要求,产品销售的时候需要在网上披露那么多的信息,但是一个页面不可能全放下,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
事实上,根据业内专家的解读,《办法》并没有要求在同一个页面展示全部信息,内容多的可以通过&链接&显示,但基本原则是:不能刻意隐瞒这些信息,也不能用各种手段诱导消费者忽略这些信息,要能够让消费者注意到、非常方便地找到这些信息。
P2P作为一项互联网化的借贷业务,在交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电子合同、电子数据等等。而电子数据的可无痕篡改问题,或许会在投资人在向问题平台追讨权益时陷入被动地位。
给平台的电子数据加盖&时间戳&成为一些平台的新选择。日前,某P2P平台声称今后将与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合作,在交易全流程、全平台范围使用&时间戳&。平台与服务中心合作建立起全流程的证据链。包括注册协议的确认、产品发布的认证、合同认证和后台交易日志的认证等等,涵盖范围比较广。
时间戳分为普通时间戳和可信时间戳。普通时间戳没有权威时间机构进行授时和守时保障,一般用于系统内部的时间序列,不能用于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证明;可信时间戳则由权威时间机构进行授时和守时保障,并由第三方时间戳服务机构产生的时间戳,主要用于解决数据电文的存在性和内容完整性证明,适用于数据电文的法律效力证明。
据该P2P平台董事长介绍,可信时间戳会将用户的电子数据的Hash值和权威时间源绑定,再由国家授时中心负责授时和守时,在此基础上通过时间戳服务中心的加密设备,产生不可伪造的时间戳文件,从而有效证明电子数据的完整性及产生时间。
联合信任时间戳服务中心主任张昌利向记者介绍,内容和时间是原件的两个基本要素。时间戳主要解决在什么时间存在什么数据的问题,类似于第三方电子公正证书。属于既不获取电子文件内容,又能给出证明的&零知识证明&。
张昌利认为,从平台征信角度来说,使用时间戳能够一定程度上给P2P平台的投资人和借款人以可信和保障,并产生法律效力。他透露,除了上述平台,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的其他会员单位也在与其洽谈合作。
摘要:投资P2P,&踩雷&的几率有多大?据&网贷之家&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网贷运营平台达1575家,其中问题平台达275家,占比高达17.46%。这意味着每6家P2P平台中,至少有1家出问题。另外,2014年网贷成交量达史上最高,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是2013年的2.39倍。
投资P2P,&踩雷&的几率有多大?据&网贷之家&最新数据,截至2014年年底网贷运营平台达1575家,其中问题平台达275家,占比高达17.46%。这意味着每6家P2P平台中,至少有1家出问题。另外,2014年网贷成交量达史上最高,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是2013年的2.39倍。
12月问题平台超去年总数
据统计,2014年全年问题平台达275家,是2013年的3.6倍,12月问题平台高达92家,超过去年全年问题平台数量。仅日一天就有12家P2P平台&爆雷&。未来30天,进入农历年底,网贷行业迎来真正的兑付高峰,据现有数据统计,65.23%平台在未来30日待还金额占总待还金额的40%以上,兑付压力进一步加大,眼下投资者最好落袋为安。
江苏P2P平台数全国第六
&网贷之家&近日发布中国P2P网贷行业2014年度简报显示,全国P2P平台有1575家,其中2014年新上线平台超900家。从地域上看,平台主要分布在金融、IT业较为发达的沿海地区,其中,广东、浙江、北京、山东、上海、江苏位居前六位,占全国总平台数量的71.30%。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以来,银行、国资、上市公司、风投资本不断涌入网贷行业,加速网贷行业布局。
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网贷行业有史以来累计成交量超过3829亿元。2014年网贷行业成交量以月均10.99%的速度增加,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是2013年的2.39倍。
今年收益预计13%-15%
2014年网贷收益有多高?据网贷之家数据,全年综合收益率为17.86%。今年P2P如何投资?有业内人士表示,预计2015年民间P2P收益为13%-15%。随着新三板市场、股市吸引的投资人增多,会增加P2P平台的兑付压力,加速行业洗牌。他建议投资者可关注此类平台:一、存活两年以上,人气旺;二、有第三方担保;三、收益在15%以内;四、垂直业务,专一做某行业。
投资金额:
用户&难**涂
投资金额:
用户&h*******0
投资金额:
用户&h*******0
投资金额:
用户&申*波
投资金额:
用户&z***4
投资金额:
用户&1*********8
投资金额:
用户&1*********8
投资金额:
用户&宫**瑰
投资金额:
用户&S*******8
投资金额:
用户&w******n
客服热线:
扫一扫关注邦帮堂
(C) 2014 北京紫貔财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京ICP备号> 为什么说99%的P2P金融平台即将死亡?
为什么说99%的P2P金融平台即将死亡?
本文来源于:青年投资家俱乐部作者:嵇少峰发布时间: 14:58
微信搜【新10亿】:newbillion_v,金融圈的圈子,致力为金融从业者提供最有价值的金融资讯与服务
关于P2P互联网金融的兴衰论战网上诸多言论沸沸扬扬,有人说大数据、打破金融垄断、利率市场化,有人搬出了普惠、救世来彰显其合理性及未来,当然也有人从监管无序、道德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反方意见。专家们堆砌的理论太多,一时争论不下。笔者从事金融监管及小微信贷工作多年,窃以为从P2P平台本身的风险控制手段及市场属性来进行解读,研究其创新及颠覆传统金融的特点,从而研判P2P的未来走向,或许更为清晰。
任何金融产品,大都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两个方面。对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博取利差的过程。P2P金融也是如此,无非就是通过互联网集聚公众资金,再通过互联网选择合适放贷对象的过程。P2P的初衷是金融脱媒,让资金供方与资金需方直接对接,其价值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原始的P2P是纯粹作为交易平台使用的,不介入过多的风险控制及担保过程,但此种模式由于很难鉴别资金需求方的风险,易形成信息不对称导致投资人意愿降低,这种原生态的方式尽管有一定的市场合理空间,但很难迅速形成规模,这也是P2P金融在现代金融业、互联网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因。当P2P被复制进中国后,先行者也遇到了同样的瓶颈,因此,在中国浮躁的社会气氛下,P2P平台纷纷推出了保底、保证金、抵押、担保等多种形式来架构风险控制体系,以期获得投资人信任,放大规模。从这一天起,中国的P2P就走上了一条跟老祖先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去了,其实质已经很难用P2P来进行定义,更类似于“网络银行”。中国绝大部分P2P不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中介平台,这使得出资人不是根据借款人本身选择投放,而是依赖平台信用或其所谓的风控手段可信度进行投资。P2P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已类似于银行。
我们从P2P本身产品的市场价值及风险控制手段入手,就可以看出此类产品的优劣及核心竞争力,对比现在市场上主导的常规金融产品及信贷市场规律,银行与P2P互联网金融谁将干掉谁,
P2P是走向辉煌还是末路,是继续高举高打还是会尾随宝宝们最终归于平静,也就不难得出结论了。
由于P2P金融吸收资金公信力不足以及互联网投资人的屌丝属性,现在的主流P2P能吸引到的资金年化成本一般在7%-15%之间,再加上平台运营成本、介入的担保成本,借款人需要付的代价一般不会低于年化15%-24%。事实上,除去一些政府及银行信用背书的平台,绝大部分平台吸收资金的成本不会低于年化12%,借款人成本不会低于年化18%(不要仅看各网站的公开利率数据,这其中一般不包括平台的服务费、保证金成本、担保费、管理费、评估费等等)。这样的资金成本,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平均3%左右的存款利率、8%左右的贷款利率(小微企业大约在8%-15%左右),其展业压力陡然增加。
就信贷风险控制角度而言,如何设计一款信贷产品,贷款利率平均年化18%左右还要将风险成本、操作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这几乎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大家都声讨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不作为、鄙视贬低银行的傻子风控,但很少有人知道,众多银行均投入过巨资进行过中小微企业信贷的创新与尝试。
德国IPC技术、法国沛丰技术、信贷工厂模式、三品三表、五看五贷等所谓风控模型及技术哪个不是银行多年前就率先尝试的?应收帐款保理、动产质押担保贷款、保兑仓融资模式、联保联贷、小额纯信用等众多小微信贷产品创新何其之多?为何金融机构小微贷款难一直无法解决?主要还是因为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调查成本、操作成本及过高的不良率导致的银行实际净收益下降,让银行失去了投放的动力。
这种问题对银行存在,对担保公司、小贷公司、P2P平台及任何希望从事中小微信贷的机构一样存在。一众P2P平台个个声称自已风险架构极为优秀,许多平台自称其不良率甚至低至1%以下,远远优于银行,其真实性我们无需考评,我们还是逐一分析一下当前P2P平台采取的保证投资人资金安全的风险控制手段究竟如何,看它是否真的超越了传统银行,实现了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及突破。
总结了一下现在大部分P2P平台公司宣称的风险控制手段,大约有以下几种。
手段一:设立风险保证金。
目前很多平台均设立了风险保证金,比例一般为贷款金额的1%,一旦投资人无法收回投资,由风险保证金提供先行赔付。这一制度看上去有点类似银行,按贷款余额的1%计提风险准备金。但是,这个1%真的与银行一样吗?
我们先普及一个常识,专业人士可以选择跳过。
1、截至2014年6月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08%,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超过558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不良率大部分介于2-3%之间(不含上半年核销的709.93亿元不良贷款)。P2P投放的贷款由于利率水平远远高于金融机构,其客户质量及保证措施不大可能优于金融机构,P2P如何能够用1%的准备金来覆盖?
2、2014年上半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51%,环比下降13%。拨备覆盖率(也称为“拨备充足率”)是实际上银行贷款可能发生的呆、坏账准备金的使用比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的一个重要指标。
拨备覆盖率=(一般准备+专项准备+特种准备)/(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100%。举例来讲,某银行贷款余额100亿,其中正常类90亿,关注类2亿,次级类5亿,可疑类2亿,损失类1亿,则其不良贷款率为(5+2+1)/100=8%。假设不计提特种准备,按照现行规定,首先计提贷款一般损失准备金=100*1%=1亿,然后按比例计提专项贷款损失准备:2*2%+5*25%+2*50%+1*100%=3.29亿。加上一般准备,准备金总额应当达到4.29亿元。目前,对于一些银行,中国银监会要求拨备覆盖率达到150%,是比拨备充足(100%)更审慎的要求。这些拨备资金来源均是银行的税前或税后利润。
以上说明,P2P的1%计提不同于金融机构的1%,金融机构是用自身利润来计提的,而P2P大都是将1%成本加到借款人或出借人身上的,这势必带来了更高的融资成本,从本质上加大了贷款的风险。金融机构是多重拨备,且远远超过贷款余额的1%,而P2P的准备金如何持续与积累?另外P2P宣称的准备金是否真实到位?有无挪用?如何监管?
手段二:小额分散,将一笔资金分散到若干个借款标的。
众多P2P平台将小额分散作为降低风险的主要手段之一。实际上,此种分散在降低单一客户的本金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客户的收益率。这种信贷投放越分散,单一客户承担的风险越接近行业平均不良率。就如一个赌徒,将100美金的注分成1注下还是100注下,带来的结果是1注有可能全赢、全输,100注各有输赢,后者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失去了单注全赢的可能,越分散下注,其赔率越接近赌博项目的平均赔率,众所周知,赌场赢的就是那个1%的赔率,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赌客将自已的筹码无限分散,那得到的结果肯定必输无疑。
P2P与之不一样的地方是,不存在赌场必胜的1%。但最终投资者通过此种方式实现的收益,只能是行业平均毛收益率减去行业平均损失率的最后差额。这种方法在分散单一投资人风险的同时,也分散了单一投资人的收益,此差额有可能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也可能低于银行存款利率,当平台平均不良率超过一定比例的情况下,投资人扣除承担的平均风险损失,综合回报率甚至有可能低于存款利率。
上述通过小额分散来解决风险的做法,其实本身并不是风散了投资风险的绝对值,而是将损失平摊到每一个投资人身上,它仅仅能减少一个投资人血本无归的机会以及延伸带来的对P2P平台的压力,在宏观层面上并没有改变风险本身。另外,上述的P2P行业平均损失率还不仅仅是贷款不良率造成的损失,还有平台操作与道德风险产生的损失,这一点,P2P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是不可比的。一些国资或银行背景的P2P当属另类,但是这类平台的投资回报率也比一般P2P平台要低的多,这其中应理解为官方背书的成本吧。
手段三:由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方提供担保,由担保公司及小贷公司承担尽职调查成本及代偿风险。
大家看一组数据,基本可以判别这种方式的可靠程度了。截止2013年末,全国融资担保公司法人机构总计8185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不良贷款余额348亿,比年初增加160亿元,增长84.5%。融资性担保贷款不良率为2.24%,比年初增加0.95个百分点(中国担保协会统计数据)。
事实上,由于协会统计数据均来自各家担保公司自报,其真实度无可考量,至于消失与死亡的担保公司也就更不在其中了。据笔者了解的情况,真正的担保贷款不良率基本不可能低于10%,这还不包括这些融资担保公司银行合作外的担保及违规集资的数据。看看全国担保行业在年度出现的大洗牌现象就应该有更直接的理解。
今年以来,四川省有12家担保公司因不合格被注销,23家公司需整改;广东已有30多家担保公司退出了融资性担保市场;此外,浙江、江苏、河南、湖北等地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大部分担保公司或被移交,或重组,或变更,或注销,担保业倒闭潮已呈现全国蔓延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通过主管部门年检的担保公司约为2013年末的半数,目前仍能够正常开展融资担保业务的公司不超过总数的20%。
另外,相当一部分P2P平台合作的担保公司根本没有主管部门授予的融资担保资质,仅是名称上有个担保字样而已,或者直接就是P2P平台关联人成立的皮包公司。
至于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因没有统一的不良贷款数据来源,只能根据多方情况进行概括。笔者由于是行业中人,接触到全国众多省份的监管机构及小贷同行,因此对全国情况相对了解。全国的小贷公司良莠不齐,差距极大,如果希望得出一个统一的数据基本不可能,但据笔者接触到的全国十余个小贷行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情况反映,当前小贷公司的贷款平均不良率也不可能低于10%。
综合上述情况,如果仅仅是依靠担保公司、小贷公司来鉴别项目并提供保证,其可靠度可想而知。
手段四:由P2P平台运营方提供代偿保证。
这一点更不靠谱。试看当下P2P平台,除几家银行国资系及拿了VCPE钱的公司实收资本略大一点外,又有几家公司资本金经得住赔付?绝大部分P2P平台实收资本与P2P贷款余额比例低于1%,有的甚至早已亏损为负数,根本无法承担代偿责任。高收益对应高风险,如果说三两家平台依靠资源、技术或运气可能会成为另类的风险控制佼佼者还有可能,那么整个行业是无法打破这个规律的。红岭创投,一个项目损失一个亿,而它的注册资金只有5000万元,加上利润、资本公积金也就9000万元,它也就只能拿“疯投”的钱赔了。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相信P2P公司能够代偿?
手段五:由房产提供抵押,所有借款人必须提供房产抵押。
应该说,想出这个方法的人肯定是信贷的外行。如果风控就依靠简单的房产抵押能解决的话,那银行完全可以坐在房产登记处放贷款就行了。应该来说,这个措施骗骗老百姓及不懂金融的投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这个房价上天的时代,房子被老百姓当成了一生最大的追求与可靠的依赖,听说有房产抵押,就认为是零风险。不仅是老百姓了,连郞咸平教授在电视上也大为赞赏P2P的房产抵押零风险。
事实上,真正有过信贷工作经验的人都懂得,把房产抵押当作信贷的唯一选择,结果是反而将贷款客户质量向下挤压了一大步,加大了信贷风险。银行做房地产抵押贷款相对可靠,因为它利率低,可以优选客户,拥有房产的优质客户除了银行,也没有其它的选择。
而P2P做房地产抵押贷款,那么高的利率首先就将优质客户全部排除在外,剩下的大都是风险客户,等于捡了一地垃圾。众所周知,当下银行对房产抵押贷款的认可度极高,如果一个企业或一个自然人拿房产去银行抵押都拿不到贷款的话,那最大的可能就是借款人的各种风险因素导致的拒贷。这其中包括借款人没有可靠的还款来源、借款人用途有风险或抵押房产存在纠纷等。千万不要相信那些银行不做小额贷款、银行官僚、银行不专业等妄言,在当下金融机构比厕所还多的年代,在历年信贷膨胀,连应收款帐、仓单质押、类信用保理、无抵押信用贷款、信用卡透支消费都大规模推广的今天,相对安全的房产抵押项目如果不是借款人存在较大的风险,基本上跑一两家银行完全可以借得到贷款。
可以想象一个思想健全、经营良好的人会放弃银行的8%左右的利率,而去选择18%左右成本的P2P资金吗?愿意拿房产抵押到网上融入资金的个人与企业,有点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其贷款逾期的比例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现实的数据更能证明这个问题,目前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贷公司出现不良贷款最多的,恰恰是房产抵押类贷款,它容易让人放松对借款人风险审核的警惕性。
另外,投资人的一个认识误区是,大家普遍认为,一旦借款人贷款逾期,就可以获得他的房子或将其变现,是零风险的,这种误解在民间信贷机构从业人员中也普遍存在。事实上,在中国当前的司法环境下,一个违约的房产抵押贷款,从起诉到能拿到房产变现的过程,一般没有一至两年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其中产生的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拍卖费众多,最大的减值还是国家计征的各项税费(司法处置房地产视同房地产销售,税费按二手房买卖交易计征)是优先扣除的。
我们简单列举一下处置成本,因部分费率为区别征收且全国还存在一些地区差别,我们只能按50-100万元的案值平均计算一个大概成本(以江苏某地为例)。
司法方面:诉讼费约占1%(阶梯计算)、保全费每件5000元、执行费约1%(阶梯计算)、拍卖费约5%以下、评估费约2.5‰(阶梯计算);
税收方面:企业销售住宅与非住宅,需要承担印花税万分之五、营业税及附加5.6%、土地增值税约5%(差别征收)、企业所得税25%;个人销售非住宅的,除个人所得税为20%外,其它与企业销售一致。个人销售住宅的税费约6.6%(差别征收)。不良贷款抵押的房产如果不能直接到购买人的名下,为了保全资产防范出现其它风险,一般抵押权会先将房产落户在自已名下,再行处置变现时,又是一轮税收。
综上所述,司法处置抵押的房地产的,总费用约占全部拍卖所得的20%-43%之间,再计算两年的资金成本,其损失可谓极大。这还是能够拿到资产顺利拍卖的。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大约30-40%的抵押贷款诉讼最终因各种原因(如先刑后民、抵押不过租赁、产权纠纷、弱势群体居住、维稳等)最后无法执行。大家可以看到,仅仅依靠房地产抵押就视为零风险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另外,P2P借贷与一般面对面的借款还不一样,它面临着多个投资人对一个借款人、跨区域、诉讼主体不清晰、中间环节过多、P2P平台倒闭无法举证及执行、诉讼成本过高等诸多难点,远非投资人想的那么简单。
手段六:建立风险控制模型,以大数据及网上供应链信息为支撑,来分析借款人信用、控制信贷风险。
这一点看上去很美,其实这条最扯。大数据何来?如何筛选?连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数据都没有直接的对接,仅依靠简单地收集企业或个人的一些数据(甚至有些P2P平台仅仅让借款人将相关信息扫描发送到网上即可),然后套用一个个高大上的所谓国外引进的风险分析模型,就能分析出借款人的风险度?网商又如何?网购数据又如何?
现在P2P的大数据分析支持者可能唯一能举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在这里我不想再谈阿里的特殊生态圈及不可复制性,事实上阿里系的支付宝系统提供的商家应收款变相质押是其风控的核心关键,同时,阿里小贷的线上、线下风控调查手段,与传统银行的小微企业风控调查手段相比大同小异,依靠大数据建立的风控模型在此其中真正发挥的作用远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大上。
我来描述一下阿里小贷的部分玩法:阿里根据商户的经营情况,给予适当的信贷支持。阿里商户的销售款,由于有七天买家保护期,因此阿里商户七天内的销售款是无法拿到的,押在支付宝手里。如果商户需要资金,向阿里申请贷款的批准额度一般为该商户三天左右的销售额,也就是说,阿里用客户七天的应付款作为保证,放三天额度的贷款,其风险怎么可能大呢?这是小商户的信贷做法,至于大商户,由于信贷需求较大,阿里用了另一招,即限制大商户每天自身支付宝汇出的金额,一般每天为5万元,这样导致大商户支付宝余额形成了较大的滞留资金。
同样,大商户如果缺少资金,被迫向阿里申请贷款,阿里能批给这些商户的贷款也是控制在其支付宝余额范围内的,其信贷保证方式虽然没有明说是用这些商户支付宝的余额作为保证的,但实质无异。这些情况是笔者与阿里系部分商户的沟通中得出的,不能代表阿里小贷的全部玩法,但应该是具有相当代表性的,希望那些深信大数据信贷的专家清醒一点。
现在大家热议的大数据,在信贷环节来说还过于虚幻,几乎没有哪家P2P谈到大数据分析时能够提供更明确的细节。难点不在于数据分析的模型是否科学及准确,而是我们根本无法高效取得可信数据,无法面对极为复杂的中国信用环境及中小企业脆弱的生存现状。现在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哪个不分析客户的数据?为什么非得加上一个“大”数据才显得高大上呢?再大、再全的企业交易数据与现金流数据,也只能说明企业的一部分信息,即使一个纯电商环境的企业数据再真实可靠,也仅能反映其线上情况,其线下经营情况(现在线下线上同时经营的商户极多,而且大部分是线下规模大于线上,线上由于透明度、平台限制等原因,往往显示经营状况良好,资金流水正常,而线下风险无法考量)、经营利润、资金来源、负债结构、信用风险、企业诚信度等等一众关键信息根本无法获得,至于政策性风险、投机性风险、管理性风险更是防不胜防,这就是中国中小企业、个人信贷不良率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对此非常头痛、最后大都选择房产抵押的原因。还有一点,现在的哪家P2P是运用的纯大数据风控模型?
手段七:银行或国家信用支撑。
这个应该是当前最可靠的P2P投资人风险保证措施了。据不完全统计,由银行发起或有银行背景的P2P平台,全国已经不止八家,虽然管理架构、业务形式均有一些区别,一些平台在法律上讲与母体没有直接关系,也是独立运行的,但事实上仍是用其银行及国家信用做了隐形背书。因为在当前这种政治格局与金融体制下,母体公司肯定会保障平台安全,出现兑付风险及倒闭风险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在我看来,这些机构中的绝大部分,做P2P平台其象征及尝试的意义远远大于给这些机构带来的商业利益,即使这些平台能够安全运行,但并不能弥补当下P2P金融商业模式的缺陷,国家信用背书本身的成本一定要计算在商业模式之中的,零成本的无偿背书及输送信贷项目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其风险成本肯定要由母体机构承担。
银行系P2P无非是一个变相抬高存款利率、信贷资产出表的玩法,在信贷项目风险控制手段严重依赖银行本身的情况下,其创新意义被极大的弱化。通过网上吸收8%以上成本的存款(实质上可以这么理解),用国有信用、垄断金融信用来背书,承担事实上的资金安全保证,再用自已线下的信贷客户来承担这么高额成本的资金,何利可图?
对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P2P如果不能高效率提供给他安全、稳定的信贷客户来源,又不能承担风控成本,仅是能高息吸收存款,根本没有太多意义,当然金融机构对不能预测的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期盼并不在我们讨论之中,没有人知道未来是什么,现在的投入是否值得。当下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并不缺乏(从同业间资金拆借利率越来越低可见一斑),缺乏的不是高息存款,而是更低利率的存款及更安全的信贷客户。
P2P无法提供大中型信贷客户(如果提供,那只能类似红岭创投的广州纸业那类风险极大的项目,安全的大企业怎么可能接受那么高的成本?),只能提供杂乱无章、信息复杂、鉴别困难、风险较大的小微企业备选客群,银行还要使用线下的风控体系及客户资源来消化线上的高息资金,实在不够经济。对银行而言,如果吸收低息存款、收集安全信贷客户这两个最直接的需求均无法满足,银行系P2P只能说是一种对美好未来的尝试。
当然,P2P行业里也不乏一些优秀平台。
手段八:传统的类银行尽职调查,或使用各种专业风控手段(包括间接利用担保公司、小贷公司,自建团队等)从线下解决风控问题。
从风控角度讲,现在众多P2P平台也在仿效传统银行对中小企业、自然人借款各种风险甄别手段,包括大量线下的调查工作。部分平台的风控技术及内部控制水平还优于一些区域小银行,相比而言还比较可靠。
但是一个问题也就出现了,那就是风控成本应如何控制?谁来承担?信贷作为一个简单的盈利模式,贷款利率-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含不良拨备及损失)=信贷利润,这一公式非常直观。
P2P平台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由于规模及初创的原因,如果要达到或接近一般银行的风控水平,其平均每百万元的信贷投放管理成本(含风险识别成本、IT技术支撑及人力资源成本)是肯定要高于当下大部份银行的。
按照一般市场法则,高利率对应高风险(那些认为小微、小额、分散就能做到高利率低风险的幻想者肯定是忽视了这种模式带来的极高的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那么我们大概可以将贷款利率与风控成本的差值定为一个相对恒定值,剩下来只要对比P2P与传统金融机构在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上的优劣就行。
理论上P2P的优势在于脱媒及互联网效率与成本的优势,但运用线下及传统的风控手段,就完全把自已的优势变为了劣势。我不反对线下调查,甚至极其强调线下调查的重要性,但是P2P在此情况下如何盈利与发展?(如果说P2P平台只需要圈定用户及交易量,然后大把地圈风投的钱也算盈利的话,可以不考虑这个问题)。
P2P如果要发展,必须从资金成本、运营成本、风控成本方面努力挖掘,从产品设计、差异化经营创新上入手,真正找到与传统银行的竞争优势,P2P这一商业模式不是万能的,谁都能效仿,要想从传统银行信贷市场上分一杯羹,谈何容易?至于颠覆,还是好好想想,找到自已的核心竞争力再说。
除去银行国资系P2P及极个别优质平台,绝大多数P2P平台的风险控制手段,要么是建立不严谨的信贷产品设计之上,根本经不住推敲;要么还是走的银行老路,甚至依靠不确定的第三方承担风险控制成本,其中介入的担保机构及风控成本的叠加,与金融机构这个所谓的应该被革命的对象成本无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P2P平台所谓的脱媒不但没有脱掉,反而增加了更多参与方,导致交易成本更高、操作风险加大,无形中拉低了它的市场价值。P2P集聚的高成本资金又如何能够找到足够多的安全边际内的信贷产品去消化?无论从风险准备金制度、人才储备、风控制度设计,还是在尽职调查、贷后管理、不良清收方式等各个方面,P2P机构都没有表现出互联网应该有的特性来。
当下的互联网P2P金融更多只是吸收资金和发放贷款的工具,本质还是资金来源营销手段层面的创新,风控的创新根本无从谈起。如果P2P互联网金融不能在风控层面、优质客户营销方面进行革新,其风控手段及优质借款人的来源必须严重依赖线下,那么P2P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线下金融的线上化,与传统银行类金融机构多少年的线下积淀相比,想造反成功的可能只能呵呵了。
我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反对者,我只是希望P2P平台的的拥趸、创办者、投资人更冷静地去思考,做一些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创新,特别是产品设计及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让P2P金融走得更好、走得更远,而不是整天召开互联网金融大会用普惠、道德、说叫的语言呼悠政府及投资人。
现在大部分P2P平台的招数基本是花架子,根本没有什么实质的突破,更谈不上颠覆传统的银行,这些平台只是用擦边球的方式部分突破了金融的严格监管、打破金融业务的垄断而已,而这些,与优秀的、创新性的商业模式无关,迟早要被关进制度的笼子,也应该关进制度的笼子。
我一一分析P2P们的风控手段,并用极其大众的语言给大家提示风险(平台本身的道德、操作等各种风险本文并未提及,有空另文再述),是希望投资人清醒地看到,任何投资均是有风险的,长期来说不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伊甸园,我不希望那些缺乏金融常识的可怜投资人,被那些不靠谱的P2P平台搞得倾家荡产。
我其实更是互联网金融的支持者。作为一个从体制内到体制外的金融从业人员,我深刻地感觉到金融官方垄断的劣根性及中国现有金融体系对中国中小企业的信贷盘剥。互联网金融以一种独特的生态去冲击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在夹缝中求生存,以一种堂吉诃德似的姿态去嘲讽传统中国金融的国有官本位思想,其势可叹,其心可嘉。
2014年即将过去,2015年即将来临。P2P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锋,在没有解决风控革命性创新及安全性的情况下,其野蛮生长的势头必将被残酷的市场打回原型。每一轮经济及金融危机,金融行业都是从利率高的向利率低的从业者传递死亡。身边的高利贷者死了一大批,典当、担保、小贷先赴后续,银行都不能幸免,P2P金融自然也不例外。
P2P当前的洗牌并不仅是大家认为的常规意义上的行业洗牌,而是纯金融风险周期导致的金融业洗牌,P2P在当下这种状态下,根本算不上一个行业,它仅仅是垄断金融背景下的一个小小的特殊信贷市场,逃避不了系统性的行业风险,更因为其过高的利率使其站在死亡的前列。另外,作为一个烧钱的平台,目前几乎大部分平台均无法形成赢利,包括陆金所在内,如果加上信贷项目收集及风控成本,估计形成的实际利润就几乎为零了,去掉资本的支持,还有几家在未来三五年内还能存活?
最后,我尝试做一个总结及大胆地预测,以供大家参考或批判。
一、当下的P2P金融本身并未实现实质性的创新,它仅是利用互联网手段,部分打破了官方金融的垄断,使得任何人、任何企业均可变相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业务。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这种完全脱离金融监管的野蛮生长,事实上是根本不应允许的,它也造成了国内大量骗子横行、众多投资人损失严重的现实。监管部们必须尽快出台行业规则,规范其行为。
二、P2P金融在我国之所以获得政府、专家、大众的大面积支持,主要原因来自于对传统金融垄断、利率非市场化、信贷剥削、官本位的憎恨,以及对自由市场金融、民营金融、互联网科技的向往。政府在规范P2P金融的同时,应更多的考虑如何逐步放松金融管制,让互联网金融承担更多的金融改革的先锋任务,以引导更多的民营资本加入金融改革的行列。
三、当下P2P平台应充分认识到,到目前为止,无论是吸收资金,优选客户,还是资金汇划、内部管理、风险控制手段,P2P均未能找到与传统金融机构战斗的先进武器。如果P2P只是一个高息揽存的工具,未来必将走向死亡。P2P平台应付出更多的努力,从市场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入手,找到自已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现在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产品及市场的创新,找到传统金融机构不擅长、未关注或体制限制做不了的安全信贷客户及安全产品。中国的金融市场足够大,任何一家P2P平台只要努力、专业,肯定能够找到自已的生存空间。
四、P2P金融未来必将是一个小众、细分的市场,不要幻想颠覆传统金融机构,它仅仅是传统金融市场的一个补充,或者同时成为传统金融机构技术及经营手段的一个创新工具。正如欧美这些发达国家,活下来有发展有前途的平台,也就LENDING
CLUB等两三家,大家分析分析LC的客户对象、经营数据及信贷坏帐率,就会更清醒认识到,P2P注定是一个边缘的、特殊的信贷市场。即使中国具有更广泛的中小企业及创业人口基础,但P2P高利率的特点形成了市场价值与风险价值的严重背离,注定是无法形成很大规模的。以当下P2P的竞争力,目前任何两三家略大一点的银行,只要在网上开出与P2P平台一样的存款利率,估计几日之内,P2P行业将寸草不生。
五、随着实体经济的低位徘徊,金融行业不良率将继续攀升,绝大多数P2P平台将会陷入代偿导致的流动性危机中,平台停滞或倒闭数将迅速上升。管控良好的平台由于缺少高回报低风险的信贷项目,发标数将进一步下降,贷款余额难以上升,大部分平台会进入中长期资本消耗期,业务停滞或转入亏损状态,“疯投”风光不再。国有或银行系P2P平台由于母体机构本身信贷投放能力下降(实体经济不乐观),无法也不愿意再向平台提供足够多优质、高收益的项目,导致规模持平或下降。同时,由于短期内无法看到P2P的前途,决策层热度趋冷,这些平台也将进入盘整、观望期。
六、P2P平台如果希望长期良好发展,一定不可以有直接担保与间接担保的行为。作为一个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不应该也无能力承担任何信贷风险,P2P最终只能做成技术型、智力型、资源整合能力和风险辨识能力强的平台服务商,才有机会分金融市场的一杯羹。简单的对接平台无价值,纯粹的担保手段更不可行,P2P只有努力将投资人、借款人、交易环节做得越来越透明,把产品及风险控制手段设计的更先进,才能获得更多的人信任,实现自我价值,而这一切需要若干年来实现,需要耐得住更长时间的寂寞、熬过金融死亡周期的轮回。
七、未来P2P平台的发展,将更多的依靠产品的创新及风险控制体系的创新,在互联网及垄断金融的交集中寻找机会。各平台应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在熟悉的行业及领域努力创新差异化产品、降低风控成本、管理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生存空间,营造自已的护城河。
我真诚的希望,P2P的从业人员冷静地反思自己,积极地在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之间寻找机会。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互联网的创新性会让有专业、有良知、善于发现的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机会,P2P平台应储备冬粮、耐心结网等候又一轮鱼讯的到来。
======================
中国金融领域的新锐财经媒体,为金融从业者提供最有价值的金融信息与服务,打造符合金融圈特色的线上线下交流平台。
新10亿(微信号:newbillion_v):金融圈的圈子。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马路牙子宽无边,免费茶座吹破天。编个项目当…
2014年对于中国公募基金而言注定是一个动荡之年…
没有其他互联网思维玩票者那么幸运,西少爷被…
热门排行榜
本文纯属对以下银行标志的图形设计层面的戏说之谈,不…
最近关于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传言不断花样翻新。…
去年4月,刘士余也曾被认为将接替胡怀邦出任交…
让o梯若尔(Jean Tirole)成为今年第二位获得诺贝尔…
北京时间10月13日晚间消息,法国经济学家让·梯…
以高收益率为诱饵,P2P网贷平台一出现,就进入近乎疯狂…
最全的P2P平台的各种费用和对比表…
Copyright (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2p平台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