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作为一个围观主体生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什么,如何生产实习的目的和意义,放在什么下讨论才有意义

第一讲绪论第一讲绪论 ?福利是刚性的,能增不能减 eg 1.人们对待自己的福利待遇只能允许其上升,不能允许其下降的心理预期叫做什么? 答:福利刚性 ?时间是贴现的、有价值的 ?经济学不观测任何意义上的绝对量,只观测相对量(此人的一百元不等于彼人的一百元) 工资收入除去生活成本毫无意义 人的预期值很高,但发展是静态的,期望值上升,未满足后缺口增大,社会矛盾加剧 eg1.
经济学关注的任何变量都是什么? 答:相对量 eg 2.经济学就是经世致用之学。 答:是 ? 示例: 河南省用粮票――实现了低水平的均衡。 在粮票制度下, 价格的上升影响不了粮食, 货币不起作用,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上升,但供给不变,只能寻找更低水平的期待。 粮票单位越小,越说明粮食的短缺 eg 1.中国改革前的粮票分为几种层次的粮票? 答:3 种 2.粮票是实现粮食攻击的一种()制度? 答:配额 3.计量单位越小越表示物品的短缺 答:是 4.单位越小表示物品越充足 答:否 ?示例:以前为什么过节觉得幸福? 因为过节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肉,放鞭炮,约束强度不像平时那么紧,所以以前过节感 到幸福,而现在,能满足你兴趣的事情太多了,所以感觉不到幸福。 幸福指数谁比谁高,是无解的 ?财富积累要考虑到效率,而考虑到效率就没办法把公平放进模型中讨论(效率与公平) eg 1.经济学从财富的积累角度考虑更多考虑的是什么? 答:效率 2.社会主义国家首先要实现的是公平,其次才是效率。 答:错 ?马寅初对联:学然后知不足,权然后知轻重。经济快速增长,人们才有了期待。 eg 1.学然后知不足,权然后知轻重是谁的名言? 答:马寅初 ?社会矛盾加剧的自然基础:期待&现实的反差;社会基础:? eg 1.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基础是: 答:血缘基础?移民: 示例:1、温州人,改变自己,不足以养活人的土地,才有了走街串巷的习俗,从而促进 了商品经济的发展;2、三峡移民,用补贴,让人民觉得移民比不移民好;3、闯 关东而不创江南,因为关东能吃饱喝足、地多,而江南人多地少。 总结:一部分人满足低水平,留了下来;一部分不满足低水平,选择就地创业;一部分人 不满足低水平,又不想创业,选择了商业移民。 移民分为:商业性移民、灾害性移民和政策性移民。 商业性移民表现:打工(劳动追逐市场,即以市场为导向)――一江春水向东流,孔雀东 南飞的现象。 原因:要素配置不均匀――东西差异 5%、95%人口分布 eg 1.中国历史上有哪三种移民方式? 答:灾害移民,商业移民,行政性移民 2.中国 95%的人在黑河和哪个地方连线的右边? 答:腾冲 3.攀枝花是个先有厂后又市的地方 答:是 ?历史主义:不能用现在的状态评价当年的事实 eg 1.把事情放到历史起点上去评价,这样的做法叫做什么? 答:历史主义 2.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要坚持历史主义的观点。 答:是 ? 充分供给的同时, 基本公共品配置的均匀。 基本公共品不具有定价机制, 市场是失灵的 (我 们需要,但我们无力供给或不需要付出) 示例:不良的医患关系――三小时排队,三分钟诊断(公共卫生与医疗体制的关系) ,人 民常常用沉默表达愤怒 eg 1.基本公共品是不能按照市场规则配置的 答:是 2.不是所有市场失灵的地方都有公共品存在 答:否 ?平等:现象层面上加以描述,就是享受我的权利,不损害你的权利 ?边际损失和福利:社会财富总量不变,转移支付,效用提高 eg 1.社会财富的总量没有增加, 但是通过转移支付等分配形式的变化, 其效用可能会增加。 答:是 eg 1. 其他条件不变时,收入增加会造成消费者对正常品需求降低 答:否 2.盛唐时期的商业繁盛与单嗣继承制没有关系 答:否 3.单嗣继承制在那个时代流行过? 答:唐代 4.黄河入海口改道是什么时候发生的自然灾害 答:咸丰元年 5.多样性的需求拉动了多样性的供给 答:是 6.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供应减少会导致物价上涨 答:否第二讲 当代中国社会的四次转型 ?体制转型强调的是制度转型 eg 1.体制转型强调的是: 答:制度转型 2.体制转型和社会转型的区别在于体制转型更强调什么的变迁? 答:制度 ?示例:汉代的纺车和外婆的纺车。 朝代更迭会使生产方式改变,但经 300 年的周期,又会重新使用。这里,纺车是生产方 式的标志, 用什么工具生产标志了不同的时代 (工具包含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 系) eg 1.汉代生产的标志是什么? 答:纺车 2.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答:生产工具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了: 答:生产关系 ?示例:1988 大同中国最后的蒸汽机车,2007 郑州中国第一辆动车组 这反映变迁速度在每个阶段是不一样的,1988 到 2007 短短的 20 年的时间,却相当于 自然传统经济体制下 2000 多年的变化。传统社会结构下,生产方式高度雷同,而在商业社 会中,技术与环境影响生产方法、资本、土地,使得在生产中,生产率提高,加快生产方式 结构的改变。市场需求多元化,消费的多样性要求细化分工,市场瞬息变化,因此一般的市 场调查都会表现出滞后性。 eg 1. 中国第一组动车出现在: 答:2007 年 2.中国最后一辆蒸汽机出现在: 答:山西 3.社会变迁在每个时段的变迁速度都是相同的 答:否 4.中国传统经济体制的逻辑起点是 答:优先发展重工业 5. 第一次转型:1919――1949 ?背景: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中国事实上已经开放了,然而国家民生落败了。 这说明开放能否强国,不是开放本身说的算,还需要国家的制度。之前中国的闭关锁国 的政策下, 国家没有外债, 这便是传统经济的表现, 生产规模不经济, 是传统农民的小生产。 eg 1.体制转型强调的是: 答:制度转型 2.中国社会的第一次转型开始于: 答:1919 年 3.没有开放,改革只会使国家陷于被动 答:是 ?背景:兴洋务,图实业,中国升腾起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然而,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弹指 之间灰飞烟灭,第一缕工业化曙光破灭了。 洋务运动那个发展了军械工业,制造业生产链比较长,其性质和民企很想,开启了工业 化,北洋水师的覆灭并不能怪罪于水师本身,因为这支水师是俄国训练的,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制度导致的。因此制度必须变革。 eg 1.造成北洋水师失败的根本性原因是什么? 答:制度 2.洋务运动企图改变()来改变中国的落后地位。 答:技术 3.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失败的事件是: 答: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4.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的起点是从军械工业开始的 答:否 ?失败是制度性的。制度必须变革,否则,开放只会加速国家的衰亡。于是便有康梁变法。 eg 1.中国当代社会第一次转型失败的类型是: 答:制度层面 ?背景:西潮东渐,儒学还能治国吗? 康梁变法失败后,仁人志士开始思考,诞生了新儒学。西潮东鉴,使得中国社会经济基 础发生变化,白话文运动促进了中西交流 eg 1. 中国的科举制是在什么时候结束的? 答:1905 年 ?:救亡多于启蒙、解构多于全部的社会转型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历史并不是简单的线条, 而是艰难的过渡和选择, 中国的改革 要借鉴民主体系,科学创新。这个阶段,革命运动多是国家的救亡,而不是启蒙。 “五四起 于北大,兴于复旦” ,上海罢市罢工罢学校,五四运动在宣扬爱国主义成就方面值得赞扬, 但五四运动仍有局限性,其并没有达到两面旗帜的效果(宣扬科学、民主的旗帜) eg 1.五四运动兴起是在: 答:上海 2.五四运动达到了科学民主的目的 答:否 3.下列对当代中国的前三次转型描述正确的是: 答:救亡大于启蒙 4.西方社会能够不断强大,靠的是制度上的民主和生产力意义上的什么? 答:科学 第二次转型:1949――1978 ?背景:民国政府留下的残局:国有资产名存实亡、重工业缺位 在民国大势已去的时候,当权者发国难财,只顾搜刮而不顾民生, “前方吃紧,后方紧 吃” , 耗光了国有资产, 在共产党上台以后, 实行了两次国有化才缓解状况; 中国疆土广阔, 所以必须要有重工业基础 eg 1. 中国共产党接受民国政府的国有资产实际上是名存实亡 答:是 2.孙中山和民国政府的三大遗憾都有哪些? 答: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 3.民国政府的使命有哪些? 答:工业化,文化重建,共和制民主 ?中共面临的三大任务:工业化、国家治理、文化建构 eg 1.下列不属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的是: 答:文化繁荣 2.下列对建国后过渡时期的任务描述错误的是: 答:实现共产主义 ?:以社会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 社会集体主义的两大败笔:1.生产领域的农村公社制;2.资源配置领域的国家托拉斯制 这个时期, 问题比成就多。 协商政治作用不大, 没办法有民主, 有必须有民主 (矛盾?) 。 Trust 制度:是垄断的一种高级形式,生产同类商品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 企业, 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从生产到销售全面合作组成的垄断联合。 社会集体主义因为道德 低,形成了集体偷懒的状况,这是制度上的缺陷。 eg 1. 1949 到 1978 年的社会转型的价值取向是: 答:新民主主义 2.垄断的高级形式是: 答:托拉斯 3.生产领域的农村公社制度是社会集体主义的成功两点 答:否 4.资源配置的国家托拉斯主义是社会集体主义的一大败笔 答:是 5.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只能以什么方式推进? 答:稳妥 6.能够避免党派之间的无休止的扯皮的制度是什么? 答:协商政治 7.人民公社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答:否 第三讲当代中国社会的四次转型(续) 第三次转型:1978――--2008:以经济个人主义和市场社会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社会转型 改革的三个逻辑起点:1.农村:体制外突破,绕开制度壁垒;2.城市:体制外放开,体制内 激活, ;3 地方分权 结论之一:中国道路是独特的,不可重复;因为不可重复,才更具有世界意义。 eg 1. 下列对 1978 年到 2008 年的社会转型描述错误的是: 答:改革中主张地方分权 2.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特征是: 答:改革开放 3.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答:是 ?图例:60 年的经济增长 60 年的经济曲线特点:大起大落(像心电图,太高的是回光返照,太低的是已经 over 了) ,在对这段进行统计时要去掉两个异常变量。 (1961 和?)
年,增长率反而下降了,这是因为虽然 78 年中国社会进行了改革,但制造 业的发展不会因其马上出现显著增长,当年的实际状况是,农业增长,但农业对经济增长的 影响率降低,所以出现了曲线图下滑的情况;
年,由于国有企业的经营权没有所有权敏感,所以国家对国企的经营权进行 了改革,经营权和所有权两权分离,承包者对经营收益负责,因此这个阶段实现了高增长, 这充分说明了,经济的高增长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结构(如同身高与营养的关系,总量是 要有结构支撑的) 。81~84 年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工业原料、能源、农产品涨价。通货 膨胀也导致了一系列生产不能解决的问题。 如公权腐败 (因为价格双轨制) , 出现了 “倒爷” , 通过别人没有的权利获得商品,进行多次倒卖加价(为了回收贿赂,租用权利的成本) ,加 剧了通货膨胀,而且居民收入还不上升,导致了社会怨声一片,经济过热发展演化成经济社 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要用市场调节机制: 1、提高银行贷款利率(存款利率提高, 投资和消费下降) ,收缩投资控制通胀;2、增税,减少购买力,降低企业投资积极性。但当 时不具备市场调节机制,只能用行政性紧缩:行业、个人、社会用同样的方式控制。 价格双轨制加剧了社会的乱象(如同在舞会上大部分人跳着慢四,小部分人却跳快三, 破坏了整场舞会) 。 这说明: 同一场合、 社会不能有两套规定, 商品不应存在两套定价规则。 但当时不得已而为之。 价格双轨制指的是对同值的标的物实行两种不同的定价机制,一种是计划的垄断性定 价,另一种是市场定价。 :春夏之交的改革风波,导致改革放慢、停滞,改革不足(错,不能停,要 深化) 1992 年,为了缓解 88、89 改革风波,邓小平南巡谈话(进一步发展、改革) 。背景: 91 年上海改革 (因为 90 年去通货, 国家允许上海的浦东――没有太多公企、 体系深化改革) 1992 年成为拐点:1、中央、地方实行分税制,中央要有宏观调控能力保留事权,地方积极 性上升,经济增长率总体上升;2、环境污染加重。原因:环境是公共品,市场失灵,没有 真实监护人,地方没有积极治理环境。 1993 年,污染指数与经济增长高度一致 79 年以后,国际对中国增长表示肯定, 年平均每年递增 10%(经济总量超过 美国日本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人口限制) eg 1. 经济过热的表现是什么? 答:通货膨胀 2.81 到 84 年期间,中国出现的经济现象是: 答:经济过热 3.中国在改革凋敝之后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1992 年 4.宏观调控的基础是: 答:市场调节 5.1993 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指数和污染指数保持高度一致 答:是 6.双轨并存导致的种种社会乱象是不可避免的 答:是 7.58 年到 61 年,中国的经济曲线呈现大起大落的状态 答:是 8.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一种好现象 答:否 9.下列不属于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的是: 答:进口 10.在宏观调控中应当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 答:是 11.降低利率是放松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是紧缩货币政策 答:是 12.两权分离是指的哪两权的分离 答:所有权和经营权 13.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答:1984 14.实施宏观调控主要依靠经济手段 答:是 15.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答: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6.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立足点是 答:扩大内需 17.双轨制中最典型的是: 答:价格双轨制 18.双轨制具有很强的过渡性,并不是最优的制度安排 答:是 ?图例:60 年地城市化进程 78 年并未出现劳动力外移,到 80 年代中期,农业增产不增收(社会需求一定,反而减 产) , 1984 年出现卖粮难, 农民退出土地, 出门打工, 进行跨地区转移 (到资本缺少的地方) 加大了转移的规模――商业移民,耕种面积一定,所需劳动力下降,生产率上升,劳动力外 移,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的有效选择) 。 虽然改革中有乱象, 但改革作为向上改进的通道, 大多数人向上流动, 形成发展的社会。 对于农民,如果有比做农民更好的事,又何必满足农民。部分农民为了在城市更好生存,积 累原始资本,参加自学考试,成为草根企业家,为国家就解决就业的问题。 eg 1.劳动力少的地方都是资本相对充裕的地方,劳动力多的地方都是资本短缺的地方 答:是 2.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中国选择的是哪种途径? 答:商业移民 3.城市化率是指市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和非农业)的比率 答:是 4.广义的城市人口包括那些人: 答:流动非常住户口,未落常住户口,有常住户口 5.从 1978 年到 2007 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迁中可以看出到 2007 年城市收入是农 村的多少倍? 答:3 倍多?图例:行路难和空荡荡的磁悬浮 炸掉磁悬浮:公共品过度配置;危桥:公共品配置不足;行路的难与不难体现了公共品 配置不均。中国整体发展受到(贫困地区)配置不足的制约(短边约束/木桶效应,闲置的 资源加剧了短缺) eg 1. 一定时期社会发展不是由资源最富足的人群决定的而是由最少的人决定的,这个规 则叫做什么? 答:短边约束 2.短缺常常是由于什么导致的 答:闲置 ?背景:卫生服务城乡差别,城乡人均享有医疗卫生资源 7.4:1 城乡差别与收入高低并不重要, 单纯横向比较货币没有意义, 有意义的是一些必要条件, 如基本公共品,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看病贵是全世界的看病贵,因为医生人力资本积累周 期很长,医改的最关键所在是解决患者的负担。在中国看病成了求医,医患关系在市场中的 供求关系中被异化,变得不平衡。 eg 1.中国和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外科手术水平最高的国家? 答:印度 2.哪个国家的基本医疗是世界上最差的? 答:美国 第四次转型:2008―― 背景:经济市场化中的价值冲突和利益冲突 第四次转型的难点:中共关注民生,但一些客观因素,需要更合理、公平、公正的行为 机制。 对人民,吃穿已经不是问题,但常常苦恼(女士被当做审美对象) ,是因为价值冲突。 抱怨往往是发展的表征,社会制度需要进行改革,结构需要进行改善来适应这种表征,这是 执政党所必须做的,不能有所托辞。 第四次转型的走向:适应国情走向,适应群众要求。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仍需规划未 来。经济学不强调无限理性,相信不确定性,但同时要有时间、空间的约束条件、依据,以 科学的方法探知未来。 eg 1. 下列对第四次社会转型的价值走向描述正确的是: 答:全面改善微观基础,全面改善结构性冲突,全面建构结构性管理体系 2.“抱怨”是什么的表征而不是托辞? 答:发展 3.第四次转型的实质是:政府主导型的商业社会走向和谐、动态稳定的公民社会 答:是 ?背景:1、功利主义的兴起与社会价值哲学的迷失; 功利主义是中性词, 是资本逻辑与价值规律派生出的自然现象。 自私自利本身也不是意 味着损坏别人的利益。人的效用函数(如尊重、金钱)是不同的,无善恶之分。亚当斯密的 《国富论》理论:从自利出发,可使自己的事做到最优,是财富最大化,有益社会。市场安 排不限制自私,限制的是损人。权力均衡让微观个体自私,但不损人,因为权力均衡时,权 力制约权力,可防止社会静态均衡对社会无贡献而使社会福利归零。 功利主义纳入经济学,我们要分清中国传统哲学(非功利性)和功利主义的冲突。中国 传统哲学:君子言义不言利,否则就是大众人格以外的“小人” ,这是共识性的东西(不需 解释) 。中国传统哲学注重“礼” , “礼”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保持人与人之间的信用 关系。但“礼”的圈子效应(刚性)上升成了礼节,反而影响了效用(一群人有一个人请客 吃饭,所有人处于礼节要回请,被套牢,外面的人也进不来) 。 总之,商业的功利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学、礼的冲突与困惑。 eg 1. 企业是追求最大化利润的,个人则是追求什么的? 答:最大化效用 2.我们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不是限制个人的自私,而是限制什么? 答:损人 3. 为了让“仁、义”成为世俗的东西,应该具有什么? 答:礼 4.能够让儒学中的“仁义礼智”长期存在的是什么? 答:信 5.儒学中人与人在世俗生活中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答:义 6.“尚贤”是中国道家崇尚的思想 答:错 7.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契约中的权力分配可以很容易达到平衡 答:否 8.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东方国家的文化哲学基础是什么? 答:重义轻利 ?背景:2.地方主义与社会平衡的执政理念的冲突; 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不一致。例如邓小平建立特区,就是社会非平衡的表现。人本身需 要社会化,人的生产力分为两种:自然生产力,受到个人的差异;社会生产力,1、一些事 情个人无法解决的,而合作带来的结构效应大于两个人简单的代数和,2、人需要群体化生 存。 eg 1. 生物世界在面对来自自然和天敌的威胁时候个体不足以规避风险,它需要什么? 答:群体化生存 2.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发展的理念是一种平衡发展的理念 答:否 3.人的生产力包括哪两种? 答: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 4.结构效应能够增加社会总效应是因为它使得社会总财富增加了。 答:否 ?背景:3.商业伦理与儒学伦理的冲突; 商业伦理:1、利己不损人(机制,人与人之间的稳定,但容易违背) ;2、企业必须盈 利;3、企业必须长期盈利(靠信用,信用好,买者和卖者间的信息成本下降,选择项增加) 中国改革开放, 在吸收西方成果的同时, 传统文化自然解体, 影响了人们的政治、 经济、 行为,价值观、方法论发生前所未有的改革,简单的商品交换包含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与企 业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恪守信用观念(契约化的社会) ,尊重自己的同时,尊重别人, 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满足别人的效用追求,而政府也要尊重委托人对你的委托的同时,恪 守权力,提高公权力的社会效用,提高政府公信力(社会契约) ,否则社会运行成本上升。 但如今社会商业伦理基本规则还未完善(毒牛奶、三聚氰胺等)不良卖家为了短期利益最大 化,忽视信用,卖家损害了买家的权益,买者反之犹豫不决,推迟或改变决策,损害卖家的 利益,最终导致社会成本一次性偿付(卖家而言) 。例如双汇大部分机构都是好的,但在那 供应链当中, 任何一个分销体系当中的非法利益行为都可能使供应链断裂。 企业的生产计划 是企业自主决定的, 别人无权干涉 (在私权范围之内的使用――选择自由) , 在社会契约下, 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要在安全的交易关系中选择。 马克思说: “W―G 商品―货币是惊险的跳跃”――现代经济学的逻辑起点。卖者与买 者之间的关系也是水与舟的关系。 eg 1. 是非观是什么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价值观 2.消费者频繁受骗说明我们还没有真正构建起一个买卖双方共同遵守的什么? 答:契约化行为准则 3.企业作为一个围观主体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放在什么下讨论才有意义? 答:契约原则 4.商品市场的主体是 答:参与商品交换的买者和卖者 5.商品社会是一个普遍交往的社会 答:是 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答:是 7.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高级形式 答:否 8.市场经济的最低级形式是 答:寡头市场经济 ?背景:4.经济民生与公共资源配置方式的冲突; 公共资源配置不能单单数量的平均, 数量上的平均将掩盖构造上的失衡。 公共资源不能 用价格调节机制来解决供求关系, 配置应该由政府控制, 加紧政府购买服务或组织社会资源, 给私人以补贴。 民生:一般民生、基本民生,与民生实现相关的制度与安排和相关条件。 (重中之重)基本民生:1、基本公共服务:公共和基本教育、医疗、医保、社保;2、 基本公共设施:基本道路、住房、环境设施,及其他维持生命存续的物质条件;3、基本消 费物品。 基本健康:基本人权,是抽象人的人权,人权和法的严肃性是并存的; 基础教育:基本原因:人生起点上的差异,人权正义是义务教育的法理基础 基本医保:并不是个人能力解决的,更多是靠社会提供社会性保障 基本环境设施:环境安全是重要安全的重要基础(东京电力核电站) 、公共品(公厕: 刚性需求) ,吐痰、小便的罚款:尊重你的健康权,但损害了别人健康权,罚款 基本消费品: (如瘦肉精)专业信息(不外供) ,需要完善供应链。食品、药品适应法律 严格、制度壁垒、技术壁垒?? eg 1.基本公共服务都包括哪些内容? 答: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基础教育和基本医疗保险,基本社会保障 2.人与人的差别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因是什么? 答:人生起点上的差异 3.双汇瘦肉精问题上无法计算损失的是那些已经食用了含有瘦肉精猪肉的消费者 答:是 4.不是所有与环境安全相关的因素都应该纳入基本民生范围来管理 答:否 5.最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答:英国 6.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造成很多人不愿出去工作,而领取救济金 答:是 7.瘦肉精事件属于什么范围的事件 答:基本民生范围 8.一般不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社会保障制度大都处于社会救济阶段 答:是 ?背景:5.要素流动的利益取向与城乡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冲突; 城乡一体化、地域一体化未实现:1、禀赋条件约束,初始分布有差别;2、要素先向城 市流动。人口流动便是城乡差别的体现。 配第――克拉克定理:一定量的劳动得自农业的收入少于工业的收入,少于商业、服务 业收入(三层次产业) 中国社会制度上要追求平衡发展。 过去的改革让短缺的东西不再短缺, 如何用改革本身 来改变政府(未做到) ,是努力的方向。 eg 1. 共产党的理念最终是实现平衡发展 答:是?背景:8.要素分配中的“价格歧视” ,使普通劳动被边缘化,导致社会基本价值的偏移, 恶化了劳资关系。 劳动边缘化:威胁国家基本核心价值(大部分人有且只有劳动) ,危及社会基础的稳定 性,会焕发出复杂的社会问题,即无利害关系冲突(病态心理,人本能破坏欲,如无故刮花 所有汽车的打工仔) ,厌恶社会。eg 1. 当前中国已经全面转型成功,不存在矛盾问题 答:否 2.当前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是: 答:利益分配因素 3.司法调节在解决转型期社会矛盾方面效果明显 答:否 4.当前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矛盾了 答:是 5.当前社会矛盾的极端表现形式是: 答:群体性事件和形态对抗化 6.中国用了短短的时间将哪四种文明融为一体? 答: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后现代文明、后工业文明 7.中美关系实质性的解冻是在: 答:1978 年第五讲:中国农业组织:演化、问题与改进 ?w.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 毛泽东说:农民问题最根本的是土地问题 农村不是单当成区域概念。诸多生产、生活内容与“三农问题”有关。没有要素主要性 比土地显著(传统农业中) 。 eg 1.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 答:农民 2.“三农”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的根本问题 答:是 3.在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国家什么要素的重要性可以比土地更显著 答:没有比土地更重要的要素 4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第一推动力是 答:农民生活的压力. ?新中国第一部土地法是土地私有化的法律。然而毕竟这不是长久之计,很快便走上了合作 化道路。 共产党是不希望土地私有化的,为什么 1950 年承认土地私有化?集体劳作中的道德抑 制终究不能消除,抑制终究不能消除机会主义,出现了群体性偷懒 ?集体劳作固然可以消除寂寞,但偷懒问题却难以解决,道德抑制终究不能消除机会主义, 群体性偷懒是公社制的死结 Shirking: 群体性偷懒变成集体意识, 出现了群体机会主义 (Free Riding) 。 “干活不怕慢, 只怕站” 。在私有制、家庭下不会出现此现象,其收益―努力程度函数 y=f(x)严格正相关, 这种正相关被“集体”改变。自私和不合作博弈带来的是社会福利下降,公社长期效率低 下,自然解体。另,群体性偷懒现象不能用监督的方式解决,因为监督的人多了,监督成 本最大化。由帕金斯定律:机构会派生机构。监督的有效性不是增加监督人数。 eg 1. 机构派生机构,工作派生工作,文件派生文件等这一规律叫做什么? 答:帕金森定律 2.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劳动中是不可能理性地选择偷懒的 答:是 ?5.1 问题 1、公社制为什么会解体。 2、怎样看待近年来学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之争 支持方:孟子说: “无恒产,无恒心” 。为了让农民杜土地持续投入,所以应该私有化 发对方:1、会变成商业用地;2、土地在宪法中是公有制;3、土地被大部分所有者拥 有,对国家长期统治是灾难 3、农民“集体谈判”为什么会频繁出现 集体谈判并不是去玩街头政治, 是一种很好的博弈方式。 还要有很好的途径去满足利益 诉求(有很好的了解民意的方式) eg 1.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遇到任何困难 答:否 2.人民公社制度的根本缺陷是 答:农民缺乏自主权 ?5.2 农业组织形态转换过程――从土地私有化到公社制 1 汉唐的经验:井田制(以劳代租) ,私人是私地自然监护人,公私地捆绑,这样公地保 护好:正外部性(一个人获得信息使所有人获益) 明代初期: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体是农民) , “耕者有其田” 中共在“根据地”的经验:解决农民基本民生。中共之所以成功,因为对于农民而言, 他们以正面观察,生存体验来判断执政党 2 互助合作制: 生产力的两种形式:自然生产力、社会生产力 互助合作的经济基础:生产资料严重短缺 互助合作的特征:私有制、管理成本低 合作制产生的社会生产力是正的结构组合效应, 分工带来的合作正效应。 互助合作 因为生产资料短缺且具有不可分性(一头牛) ,只能共用“帮耕” (1)初级合作社 初级生产合作、初级商业合作、初级信用合作 初级生产合作社, 初级商业合作 (服务集中提供) ――国家内贸部前身, 初级信用合作社 (小 额信贷)――中国农业银行前身 为何有效:1、初级合作社消除个人带来的不确定性;2、英雄主义情绪淡化了人的私 欲 (2)高级社(大社) :合作化的高潮 (3)制度特征:公有制 (4)毛泽东的“村社”思想 原因:延续初级社,国家 Trust,不对等合约 3 公社制:合作化组织有政治色彩 eg 1. 合作化后期,进入合作化高潮阶段的制度形式是什么? 答:高级社 2.学英雄的效用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答:下行曲线 3.初级信用合作社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这种组织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答:法国 4.下列不属于人民公社的三级组织的是: 答:村 5.结构效应只要正效应,没有负效应 答:否 6.互助组的农业组织形式已经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答:是 7.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公地悲剧 答:有效的制度设计 8.心理损耗在经济学上称为什么 答:负效用 9.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农业组织形式的三次重要变迁体现了农村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答:是 5.2.2 承包制:一种自发秩序 1956 年的试验 1961 年的试验 1978 年以后的承包制 eg 1. 农民承包土地的全部收益都归农户是在: 答:2006 年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涉及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答:否 3.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是: 答:稳定土地承包制度 4.家庭承包经营写入宪法修正案是在 答:1983 eg 1. 建国后我国农业组织形式的变化有: 答:人民公社,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制 2.农村土地制度法制化一直伴随土地制度改革全过程 答:是 3.毛泽东首次提出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是在: 答: 《论十大关系》 4.农村生产责任制恢复和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 答:是 5.处理中国农民土地权利问题要坚持 答:效率和公平同样重要第六讲农村需要组织创新 ?6.1 农村社会最基本的制度性冲突 农村要素真解:1、中央一号文件重要,表明中央重视三农问题 2、但中央只用优惠与补贴来试图解决三农问题 组织是什么:一种生产函数(要素) ,是一种关于生产交易的制度安排 经济学的意义: 管理对组织运行起重要作用, 除此还有要素组合关系 (三个臭皮匠: 分工、专业化,效率提高;三个和尚:人性缺陷。这是要素组合的影响) 分工是为了不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出手。亚当斯密强调专业化和分工。提高效率, 就是做你擅长的,别人不擅长的。嫉妒往往产生于没有专业化分工的场合。如果信号机制明 朗,易成功的事情容易被人抢先,而一件事有风险,信号机制不明朗的事情就没人愿意做, 那么人与人之间作为要素组合机构, 对组织运行效率的影响就是负面的 (不合作博弈――降 低效率) 。结构甚至会决定功能与制度运行成本。 ? ?概念:钱只是人的收入函数中的一种,还有名誉、闲暇等收入。 ? ?概念:名誉套牢机制、职业套牢机制 ? ?概念:讨价还价的过程: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分布而讨价还价,随着时间越长,私人信 息公开越多。诀窍:第一次不要做全部决定,不要在非理性的状态下做决定,要多次交往, 理性决策,此时信息完备。肯定优势,忽略不重要的缺陷:即选择次优选择(虽有遗憾,但 是当下最优选择) eg 1. 经济行为不是道德情操问题而是什么? 答:专业化分工 2.政策性的优惠和补偿已经不能解决目前的三农问题了。 答:是 3.我们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净化信息得到完备信息做出最优选择 答:否 4 有效的专业化分工能提高效率但并不能改善人际关系 答:否 5.人们很难做出预期的最优决策是因为什么效应 答:成本锁定效应 ?6.2 农村社会整体转型:背景与经验 市场让农户陷入困境,在市场中:产前(为别人劳动)种子、化肥、农药;产中:技能 (可能导致大规模减产) ;产后:市场需求、均衡价格、消费群体、批发商、成本??产后 农民盲目面对市场(合成谬误:个人都是理性的,加和却都无效。 ) 政府应该规模提供技术(政府购买服务) ,给农民与生产有关的技术,形成规模经济, 降低每一商品的成本。 ?例子:1978 年红富士很贵,1979 年价格大跌,果贱伤农,改种柑橘,结果橘贱伤农。 农业与其他产业不同, 工商业的不确定性只来自市场, 而农业还要面对自然不确定 性 (要有效的组织来缓解) 。 农民擅长小农生产方式, 自给自足的生产, 不擅长市场专业化, 政府要找到基本问题根基,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 eg 1. 工商业面对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哪里? 答:市场 2.粮食跟工业品相比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什么? 答:可储存性差 3.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 答:否 4.农产品生产有一个特征,它有很长的时间是什么在起作用的过程? 答:自然 eg 1. 农村社会化服务业,这适合所有地区 答:是 第七讲中国社会运行成本问题 ?概念:承诺与兑现。 承诺与兑现承诺当成过程,承诺可以看成是债务,等于借了别人一样东西,承诺者应努 力去兑现承诺。从博弈论角度上看,一个理性自私人会先假定你承诺会兑现,先选择相信对 方, 被骗一次, 当做是信息不对称, 被骗第二次, 健忘, 但事不过三, 这个人会降低希望 (不 相信承诺) :1、社会上每个人的犹豫不决,是一种损失(观望带来的时间、效率的损失=社 会成本)2、争抢无主之物 eg 1. 社会成本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的成本,它等于什么 答:生产成本加上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的损失 ?概念:收入增长的约束条件 1.每单位 GDP 转化为单位收入(可支配) ;2.基数;3.收入分配政策;4.税收??其他不 确定条件 ?概念:交易费用 为了减少买者不确定性而花的费用。外生交易费用:广告等(恒大于 0) ;内生交易费 用:谈判者关系没界定清楚,制度设计导致分工不明确 ?概念:丛林原则 丛林中狼与狼的关系:弱肉强食。人是带着生物特性进入社会的,需要约束措施 ?示例:百人逐兔 人性缺陷,无主之兔,逐之;有主之兔,视而不取(道义或制度约束) 1、无主之兔何以百人逐之?答:先追再说,非理性;追到后才开始反思 2、百人逐之,利得几何?答:权利界限不清楚,每人假定所有权是自己的,分不到一 个零头,还要付出追兔成本 3、兔之被擒,何以处之?答:无论什么方法,自然界均会有损失(一只兔子) eg 1. 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减少事后的不确定性的是什么? 答:权力界限的明确划分 2.对于百人逐兔的所有结果分析中社会福利都是怎么样的? 答:都是负的 3.百人逐兔用经济学的办法处理是什么 答:拍卖 ?理论推演 竞争可以改进效率、质量 双汇:垄断私人信息,使信息不完备 企业应该在品质上竞争,而非数量 大学应有机制鉴别贡献 企业第一本分是做好自己的本分 eg 1.市场经济是一个社会化的经济,赢得市场经济竞争的因素是什么? 答:效率 2.当一个大学的竞争机制不是靠论文数量而是品质的时候就会很快的发展 答:是 ?示例:公地悲剧(农村的道路被两旁的农户侵蚀――公路蚕食,缺少边界有效界定) 缺少有效间隔,缺少公地的监护人,存在道德风险,使得公共品容易因为权力,变成私 人品。 人总是有私欲的,需要有效的制度设计(如同小孩子都懂得画三八线) , 权力、 责任、 利益划分很重要。 共产党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为了搞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悲剧& 公有制(公共品)+市场经济(私有品)仍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私有制的缺点:公 共品供给无效率,富人不给穷人钱,因此奥巴马想完成医改,但是共和党一直阻挠。 eg 1.举农村的例子来说明工地悲剧是因为在什么之后公地和私地之间的关系更明朗了? 答:土地承包责任制 2.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公地悲剧 答:有效的制度设计 ?1979 年中共提出国有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如果中国共有企业侵占公共资金,就 犯了资产侵占罪。可见,中国对国企改革从经营开始,而不动产权。 中共对国有资产进行重组,形成了混合所有制。解释:公有制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混合 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方式。因此拓宽了改革道路,使得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可以重新配置资源,改变无效的经济配置。 eg 1.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所有权开始的 答:否 2.中国国有企业只有进入什么领域的改革,改革才会真正加速 答:所有权 3.社会主义的改革在所有制问题上道路变宽了是因为什么的提出 答:混合所有制 4.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是完全对立的 答:否 5.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增强企业活力 答:否 ?概念:产权:产权是经济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形式。它包括财产的所有权、占有权、支 配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 eg 1. 西方现代产权理论的发明者是谁? 答:科斯 ?中国国企为何推行产权改革? 产权改革: 两权分离的改革。 企业的所有权界定是: 产权, 全民所有制财产。 当时背景: 国家对企业实行多级管理,容易产生信息失真、作假等问题。两权分离改革就是要改“多次 委托”和定分问题――企业由谁管理。所有权的改革产生了国有控股企业(至少 33.4%的股 份) 。中国的改革是不连续的,摸石头过河,回不了头,改革充满了不确定性。 ?产权(有效界定)作用:1、产权能实现财产权利交易;2、提高交易效率,使边界界定变 得明确;3、受损者依据对财产确定,向受益者寻求补偿,或依法请求对方停止行为 产权有效界定是《民法》 《物权法》的经济基础。 eg 1. 民法物权法这两个与财产有关的法律从法理上看它们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答:产权的有效界定 eg 1. 下列不属于社会运行机制的作用领域的是: 答:社会领域 2.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是: 答:数量适度,质量合适,结构合理 3.下列哪种因素是影响社会运行目标的最重要因素? 答:社会制度 4.社会运行动力机制由外围结构与内核结构两个部分组成 答:是 5.社会运行的主要机制是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 答:是 6.社会整合过程通常都是自上而下的 答:否 7.人类社会一体化的过程可以称为: 答:社会整合 8.自上而下的整合过程的特征是: 答:认同性、互补性、强制性 9.社会利益群体间的关系属于哪个层次的控制对象? 答:中观层次 10.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一种平衡机制 答:是 11.社会运行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体系的稳定和和谐 答:是 12.社会运行机制的协调核心是社会运行目标 答:是 13.我们社会成本高昂的情形是由于什么导致的 答:制度设计和责任不明确 14.关于社会运行的研究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 答:否 15.下列最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是 答:共同富裕 16.下列属于社会整合机制的是 答:整合对象,整合中心,整合过程 17.社会整合机制的对象只有利益 答:否 18.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控制 答:是 19.下列不属于社会运行主要机制的是 答:规范机制第八讲中国为何选择经济市场化之路 1、市场经济对中国意味着什么?这是个形而上的问题,不能基于生存体验回答,无法做出 价值判断。 2、 事实上我们已经接受市场化现实, 中国 “殊途同归 (同归: 由市场变量, 运行机制介入) ” 选择了经济市场化 eg 1.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适用于战时的计划经济制度未必适应和平时期的建设 答:是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什么 答:公有制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多的强调社会主义性质 答:否 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答:国有企业改革 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以()为中心环节 答:现代企业制度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 答:是 10.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答:是 11.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其核心是正确选择 答:资源的配置方式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主体是 答:企业 13.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条件是市场的主体企业的 答:独立性 1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哪次会上提出的 答:中共十四大 1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 答:矜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16.现代企业制度的主体是 答:公司制 17.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形式 答:是 18. 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 的? 答:中共十五大 ?示例:1986 年国企破产第一案――催生第一步企业破产法 (此部分笔记参考 PPT) ?资源配置的三种机制: 1、自然配置 2、计划者配置 父爱、母爱主义(母亲分糖果) :国家与国企的关系,但这不代表着有合理的资源 配置,容易造成短缺与闲置并存。计划者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1、无道德风险;2、信息完 备 3、市场配置 可以再分配,多次改进,动态分配 eg 1. 怎么才能做到既发展资源又优化配置 答:机制的优化设计 2.计划和市场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 答:否 3.母亲可以通过医生获得完备的信息来平衡分配糖给每个孩子 答:否 4.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答:否第九讲发展的烦恼:结构性问题 ?高增长还将长期持续,结构问题更显紧迫 1.增长的动力分布 巨大投资性内需。未来 25 年左右,制造业占 GDP 的比重 50%以上,重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 50%以上,较高的增长率是必然的。 2.巨大的内差(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延长投资高增长周期 3.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稳定上升 高增长,一定有结构性问题,中国经历了 30 年地发展,经济增长率应该降低,还 没有诞生中国经济增长理论。原因是:1、人口因素(内生)2、政治因素(内生) 。中 国模式,发展模型有时空条件的。发展是有梯度发展:东中西、南北,巨大内插延长中 国经济周期; 消费者对于经济贡献在于结构优化 (恩格尔系数下降, 非基本型消费上升) : 1、消费变成了结构性消费,互补性消费;2、审美成了系统性审美;3、时尚周期日益 缩短(不是数量能体现的) eg 1. 结构性审美刺激的是下列哪种消费方式: 答:捆绑销售 2.人们的什么催生了捆绑销售这个营销模式? 答:结构性审美 3.有效的结构不仅提高效率,而且可以减少什么? 答:制度运行成本 4.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什么来表现出来的 答:结构升级和优化 ?调整结构为何更加重要 城乡关系:综合性、系统性问题。 中国是三元社会(城乡二元结构+农民工社会) : (农村―&城镇农业―&商业(民工潮) 劳动力―&资本(招商引资包括环境的改善) )+(农民工社会(中国流动性人口 3.1 亿(农 民工社会作为社会单元,有新的就业问题) ) 。农民工社会的产生,带来了规模经济,分摊了 固定成本。中国经济高增长不等于高发展,增长只是发展的物资基础。中国经济增长的对外 依存度( (出口+进口)/GDP)过高,这样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否会影响中国的发展。 发展问题包括总量与结构, 总量包括 GDP、 就业、 收入分配。 中国的发展与增长不协调, 一些地方不能用 GDP 来衡量,因为其粮食贡献大。如果国家不给予这些地区以补贴,就不 会有积极性维持农业生产。积极性被评价体系与国家政策影响的(到乡下,看到路两边在生 产什么?) 。经济市场化实质是利用人自私的倾向,因此以总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扩大总量 很容易,因为市场经济下,总量通过放手可以加快,但结构不行。结构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人 际关系(复杂) 。 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是双刃剑:东部、城市、工业发展导向,使得城乡、地区之间的发展 水平继续拉大,导致发展放慢。我们不能因为高增长就忽视其派生出的问题。发展水平并不 是由长边决定的,而是由短边决定的。 (马太效应:把稀缺资源给了不需要的人) 改进、调整政策:财富重新分配(税收分配)――财富总量不变,结构改变,财富的效 用增加(深化改革,使得财富有效配置) 。紧缩并不是很好的方法,紧缩并未改善通货膨胀 问题,却导致小企业非正常破产,滞胀非常危险。 eg 1. 下列属于城乡三元社会冲突的有: 答:农村社会,城市社会,流动着的农民工社会 2.结构性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在经济层面上而且在社会层面上引发了诸多冲突 答:是 3.城镇的发展和乡村的衰退导源于哪个相同的因素 答: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图例:旱田(干旱) 十二年一大饥,六年一小饥,是农耕文明的自然周期。但如今的干旱要归责与体制上的 不成熟:谁来蓄水,谁来关注农业,谁来修湖? ?图例:人口分布图 在东部买房,是希望获得农村所没有的公共品(教育、医疗等) 。资本导向下,水往低 处流, 人往高处走。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迁总伴随着有人利益受损, 应该进行帕累托改进 (一 项政策能够至少有利于一个人,而不会对任何其他人造成损害) ,使所有人的福利增长。因 此要把改革落脚点放在: 民生和社会管理改革 (体系主体多元化: 政府组织和民间自发组织) , 政府不是无限责任承担者,所有事不能都自己扛,否则会产生“累”的感觉(累:一个人做 不想做的事而产生的感觉) 。其实只要体制安排有效,人就有足够耐心去等待(公信力) ,改 善民生是国家发展长期目标。第十讲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得与失 ?没有哪个国家政治市场化(如果市场化每个公共部门都会最快把自己的公共权力卖掉,给 需要的人购买) ?概念:资源配置方式: 计划者配置:容易发生错配(母亲分糖球) 市场配置:重新配置建立在一般均衡的基础上,帕累托改进 保险需要有一定限度。 例如保险性住房, 保险性住房的居住条件不能比自己买房的居住条件 好,否则没有人会买房,而选择保险性住房。也不能一有人流浪街头就提供别墅。保险强调 的是“险” ,遇到险时候提供基本物品保障,恢复生活。否则,就有出现很多县想方设法把 自己申请为贫困县,为了获得更好的国家优惠政策。 eg 1. 计划者有效配置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道德高尚,知识面广 ?两层次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现象: 房价涨(政府调控收效甚微) : 房价高低取决于地价,而地价高是土地财政的问题, 中国政府是个卖地的政府。 (土地要素对房价下降空间的影响) ?什么是要素市场:资本、劳动力、土地、管理、专利、知识、产权 国家科创能力与机制设计存在问题:专利、知识产权问题 现货市场很容易进入,要素市场进入壁垒高,是高层次市场(索罗斯做的事情) 完成资本积累要有企业家精神:第一步积累个人财富,第二步回馈社会 劳动力市场的边际价值被低估,专利市场中保护专利是有成本的 国家软实力是不可定义的,即一提到文化,人们的第一印象的强弱 eg 1.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 答: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吗? 中国完成且可能超额完成了市场化(低端的) 。之所以“超额完成” (贬义)是因为一些 公权市场化,产生了权钱交易现象。 中国是否真正完成市场化要同时看两个层次的市场,要看产品与要素有多少有效定价, 而非歧视性定价,还要把政府放进来判断 eg1.通过产品比价的剪刀差和要素比价的剪刀差,中国农民两次为工业化做出贡献 答:是?两层次市场进入条件: 要素市场:技术壁垒、知识壁垒、制度壁垒 产品市场:道德、品质、伦理。道德(虚假价格信号)和伦理等风险差异影响品质,必 须有第三方的监管 eg 1.产品市场有哪些风险 答:道德,品质,伦理风险 ?两类产品:私人品和公共品 对于私人品供给对价格变动是有弹性的:如价格上升、供给上升,消费下降;但公共品 的需求是刚性的,非市场定价。政府可以把公共品给私人部门管理,例如日本把 JR 铁路私 有化,并给管理的私人部门制定了少量上浮空间,使得 JR 铁路起死回生。公共品需要由政 府承担,即使交给私人部门也要给予补贴,使得公共品有效提供和使用。 私人品与公共品的动力机制不同;配置机制也不一样。私人品充分供给很容易,但公共 品不然,其原因:1、分工与专业化――私人需求;2、资本的逻辑,公共品不存在此逻辑; 3、?? 30 多年的改革发展:在私人品供给方面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世界承认中国改革成功的 理由) ,但在公共品生产配置领域还未成功。我们要客观承认实施,还要努力改变经济体制 要深化改革,社会管理体制要加速改革(结构性的问题) ,以防经济风险转为政治风险。中 国政府要改善财政、行政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体系改革,重视经济体制当中要深化改革的问 题。 eg 1. 公共品供给的主体是什么? 答:政府 2.公共品的提供者主要是谁 答:政府 3.公共品和私人品的配置主体在配置上都具有足够的积极性 答:否 4.公共地和私人地共同存在的时候公共地更容易被蚕食 答:是 5.政府是可以替代市场成为单一的配置主体的 答:否 6.公共品的一个关键之处是什么 答:非市场定价?基本公共品配置的基本原则:公平、均匀 中国良民――遵纪守法、 努力为善, 相关部门要满足他们的公平与均匀, 实现人口再生产 (体 力、智力、心力(审美到和谐) ) eg 1. 下列不属于劳动力和人的再生产的是: 答:精神再生产 2.体力的再生产靠公共卫生和医疗,智力的再生产靠什么 答:孔子意义上的教育 3.心力靠什么来实现再生产 答:和谐 ?示例:联合利华和垄断性国企 联合利华涨价,第一次被政府处罚,第二次偷偷涨价,政府却沉默没有动静,因为在此 期间垄断性国企――中石化也涨价了。作为一个私人企业,涨价权是他自己的,只要市场有 均衡的定价机制,价格自然会下降。政府对自己的企业不闻不问,却对联合利华实行制裁, 政府这样做是无道理的; eg 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答:是重点: 一、第 234 讲,中国社会转型,几个三十年。为什么走出这样的改革路径,市场化为何 引起社会主义变迁。 经济基础往往由社会结构变化引起的 价值观多元化,找不到共识,容易产生问题――利益分化、社会分化 二、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分析) eg 1. 经济结构问题包括哪些东西 答:城乡结构,地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业增长与发展;资源供求,内需外贸 三、中国问题:1、宏观:总量――经济增长(9.8%每年) ;2、结构;3、微观:私人品 供给;4、中国三农问题:社会在各个层面不可忽视的整体和产业体系; 四、中国民生问题:不单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资源有效配置 改革以来为什么会有民生问题?共产党忽视民生问题?为什么? 答:1、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利益的矛盾显现出来,变得比过去要尖锐 的多;2、90 年代产业结构的高速转换,使得人们追求效率优先,由此造成了收入差距扩大 和分配不公平的问题;3、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问题,国家政策优先支持国家发展,而对广大 农村的重视和投入却相对较少,造成了城市快速发展,广大农村地区却发展相对滞后;4、 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的问题;5、分税制的财政问题:地方政府把发展经济放在第一位,把大 部分公共资源用在能带来财税效益的经济方面,而而真正配置到公共事业的资源却很有限; 6、社会焦虑的现状
用经济学智慧解读中国笔记+题目1―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主体假设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