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人员在经济新常态是什么下的素养

培训与发展
专题&&&策划
活动&&&推荐
推动管理会计理念优秀实践经验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
财经热搜榜
新常态经济新在哪?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与宏观调控模式
  新常态是不是意味着滑坡和退步?潜藏的风险会不会爆发?中国经济的新机会在哪里?
  8月4日人民日报刊发&新常态 平常心&系列报道第一篇《新常态,新在哪?》。
  报道认为,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报道认为,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微博)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总体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征。面对种种变化,悲观者满心担忧:增长速度下来了,是不是意味着滑坡和退步?潜藏的风险会不会爆发,能应对得了吗?已经高速发展30多年了,中国经济未来还有机会吗?
  然而,在80后重庆小伙周冯锐铖眼中,新常态却是另一道风景。
  &我们去年开始创业,主要针对办公楼做节能改造。节能环保是经济发展大方向,目前我们正在洽谈的储备客户有10多家,市场前景很不错!&
  相同的话题,不同的感受,究竟应当怎样看待新常态?
  不是退步,是进步
  用全面眼光看新常态,中国经济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上半年,7.4%。当这一近年来几乎最低的经济增速数字公布后,各方反应更多是淡定和从容。因为,在这份经济半年报中,除了增长速度,人们还能读出更精彩的内容。
  &物价水平稳定,就业形势较好,民生继续改善&&不再是一味地高速奔跑,中国经济步伐更稳健。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单位GDP能耗下降&&种种失衡逐渐扭转,经济结构正发生深刻变化。
  &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坚持区间调控,突出定向调控,简政放权,减税让利&&复杂形势下没有强刺激,创新调控激发更多内生动力。
  &什么是退步?什么是进步?关键看用什么标准&,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说,新常态下,不能单纯只从速度看经济,而要用综合指标来衡量。用全面眼光看新常态,中国经济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新常态是&富态&。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物资极为短缺,百姓温饱不足。在彼时的&窘态&下,要摆脱贫穷,后来居上,就必须奋起直追,全力加速。因此,运用各种条件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然而,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的体量已今非昔比。如今,一年的经济增量,就相当于20年前的全年经济总量。由于总量和基数变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在保就业、惠民生方面的效应也明显增大。所以,如今的中国经济,已不必再&纠结&于速度,而是站在更高层次发展平台上,在提质增效、换挡升级方面有更多追求。
  新常态是&优态&。
  30多年高速增长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出现质量不高、结构失衡、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化解这些弊病,正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重要使命。
  潘建成如此描绘新常态下的发展图景:经济增长将更平稳,由于更多依赖稳定的消费需求拉动,周期性波动的波幅会明显缩小;经济质量将更提升,表现为资源环境将得到更有效保护,收入差距缩小,社会保障趋于完善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则认为,新常态下,增长的数量和质量应有新的关系,在增长速度放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实现&六可&质量目标,即&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民生可改善、风险可控制、资源环境可持续&。
  新常态是&活态&。
  经济活力,从根源上来自市场微观基础。新常态下,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积蓄更强内生动力。营改增试点以来,减税总规模已超2600亿元;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593.95万户,增长16.71%;扩大小型微利企业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大幅增加受惠面&&简政放权等改革的有力推进,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将极大激发市场活力、发展动力和社会创造力。
  有风险,能应对
  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进入新常态,恰逢&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中国经济能否有效控制种种风险,顺利爬坡过坎?
  旧有增长模式形成的风险因素,在新常态下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可能进一步显性化。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地方融资平台潜伏财政金融风险,资源承载压力日益沉重,收入差距扩大,楼市走向扑朔迷离&&这些风险隐患彼此交织,相互传导,处置不当可能带来连锁反应。
  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期,新课题又接踵而来:经济增速放缓,&机器换人&热潮兴起,会不会对就业产生压力?工业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又扑面而来,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会不会对传统产业造成冲击?
  更引人关注的是,尽管经济整体运行于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如果滑出合理区间,再要拉回来,就要付出巨大代价。
  风险看似重重,却不必谈之色变。综合各种因素研判,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掌控这些不确定性。
  &应对风险,首先需客观评估风险。
  &总体来看,目前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隐忧处于合理可控的范围内。&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认为,以地方政府债务为例,从数据看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警戒线。我国是典型的高储蓄国家,抗债务风险能力强。政府也有足够威信,能够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因此,这个风险并不可怕,发生全局性债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有些风险并不会因增速下降而放大。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过去认为经济高速增长带来高就业,反之则会导致失业,这存在一定误区。从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就业都需要靠经济增长来实现。稳步增加就业手段有很多,如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和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术培训等。
  &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
  从客观因素看,体量大,外汇储备多,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回旋余地很大,市场空间广阔,是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
  从主观努力看,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不断积累新的调控经验,向体制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招数、有底气。
  &有些看似&头疼&的问题,应对得当,反而能成为发展的有利条件。
  &比如,机器换人会带来就业压力,但这目前主要发生在制造业。恰好我国产业结构在变化,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大,制造业挤出的富余劳动力是服务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再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不免有冲突,但如果用信息技术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就能够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协同推进。&潘建成认为。
  当然,风险虽不足惧,也不能掉以轻心。面对风险,战术上要未雨绸缪,周密安排。
  &新常态下,要主动认识风险,揭示风险,防范风险,而不应掩盖风险。&潘建成认为,针对不同风险要各有具体应对之策,但核心思路是深化改革,彻底转变过去的发展方式。
  有挑战,更有机遇
  短期而言,经济转型升级有不少有利条件;长期来看,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正面临诸多历史性挑战。
  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去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能否成功跨越这一关口,是极具挑战的难题。
  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期。改革开放30多年后,老百姓对分享发展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合理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解决新时期民生难点、热点问题迫在眉睫。
  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新常态下,机遇大于挑战。
  短期而言,当下经济转型升级有着不少有利条件。
  比如,物价平稳运行,为改革转型拓展了空间。物价在2012年和2013年平稳增长2.6%,今年上半年则保持在2.3%的水平。&通胀压力较小,为进一步推进资源价格改革提供了空间,比如上调能源价格,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成本,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潘建成说。
  再如,房地产市场合理回归,也为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提供了良机。
  长期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城镇化释放持久动力。
  潘建成认为,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过去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 &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城镇化率都超过了80%,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历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目前,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级&转变,汽车、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已成为消费重点,不仅会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另外,我国人才资源丰富,又具备技术后发优势,有条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空间。
  产业结构方面,目前过剩是相对的,主要是一般加工业的过剩,如重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煤炭、初级产品等,这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环保产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仍然短缺,潜力很大。
  空间结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同时也遇到土地和环境瓶颈,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产业梯度转移有宽阔余地。
  &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改革的动作频频,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最大利好。
  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延伸阅读)
  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长期停留在中等收入区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主要国家,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未能迈入高收入门槛,成为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代表。
  拉美及东南亚国家落入&陷阱&的主要教训有:
  &发展模式未能及时转型,创新乏力、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阿根廷等拉美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后,错失转换发展模式时机。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不足,拉美和东南亚各国自主发展能力不强,未能形成本国独立的工业体系。
  &金融体系脆弱,实体经济受到拖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四国经济增长速度从危机前几年的8%左右下降到1997年的3.9%和1998年的-7.5%。
  &收入分配不公,社会两极分化。上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基尼系数居高不下,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居民消费能力严重不足。
  &政府效率低下,腐败问题蔓延。政府效率低下,难以发挥调控宏观经济的主导作用。同时,拉美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腐败丑闻不断,官僚经济侵蚀市场活力、破坏经济持续增长内生动力。
  相反,日本、韩国、新加坡则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其成功经验主要有:
  &及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实现了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适时转换升级,完成了由&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的转变。此外,日韩均把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突破口,投资率不断下降,消费率不断上升,形成了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
  &实施&科技立国&战略,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日本 &技术立国&战略、韩国&科技立国&战略及具体计划的实施使日本和韩国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实现了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换。
  &重视合理分配收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日、韩在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过程中,均吸取了欧美福利制度的经验,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福利制度。(中金在线)
  人民日报连续四天聚焦新常态 进入7.5%增速通道?
  中国经济与一个叫&新常态&的名词正在产生紧密的联系。最近一段时间,由于&新常态&两次被决策层提及,引发了舆论关注的升温,并对&新常态&下的经济形势有了多重解读。
  作为近年来重要的经济术语,&新常态&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在一篇名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的文章中提到,全球危机步入&新常态&,传统上,经济危机可能表现为连续若干年的负增长,但是,由于大剂量的调控政策被强力推出,现阶段的危机并不表现为负增长,而是表现为经济增长在低水平上波动、全球流动性过剩、大宗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变动不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地缘政治紧张等。
  今年5月,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这是决策层首次提出&新常态&,而当时中国经济下行风险已经显现,&适应新常态&的说法,体现了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的重大研判,也间接地回应了此前种种出台强力政策的呼声。分析称,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的高歌猛进,进入中速增长区间。
  7月29日,在中南海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问计当前经济形势,称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8月4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在头版刊登特别报道和评论员文章,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多角度阐释。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人民日报认为这个成绩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人民日报评论称,&还能不能继续保持那样的高速度?应该说,是做不到、受不了、没必要。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
  新常态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新常态主要有四个特征:中高速,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优结构,经济结构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不断优化升级;新动力,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多挑战,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认为,&新常态&下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四点:第一,产能过剩矛盾趋于突出;第二,生产要素成本加快上升;第三,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显现;第四,财政金融风险有可能增大。
  从积极的一面看,新常态有利于就业充分、收入均衡、社保完善、增长平稳、物价稳定、质量提升,总体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积极的。
  习近平曾强调,我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必要保持超高速。新一届政府在反复释放&经济增速放缓处于可容忍范围&信号的同时,正有条不紊地推进既定经济步调,其态度和政策力度都表现出少有的&定力&和&决心&。
  应该说,&新常态&下的中国总体调控思路是不出台大规模刺激、坚持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落实减政放权等举措,这其实是在为中国经济减负。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让中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强刺激政策依赖症,也留下了产能过剩严重、地方债务高企、要素价格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等危机和包袱。
  在新常态下,决策层的宏观调控思路既保持了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也保持了战术上的灵活性。
  华泰首席策略师徐彪表示,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思路就是一切围绕&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展开,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搞区间调控,过去三个月,总理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区间调控,1季度7.4%,2季度开始&微刺激&,零零总总近2万亿项目,增量项目1万亿左右;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继续搞定向调控,过去三个月,央行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定向调控。1万亿的PSL,3000亿的棚改再贷款,各种调整系数相当于2-3次全面降准。(腾讯财经 姚江波 发自北京)
相关新闻&&| &&&&&& |
A02 > 要闻
李文中出席公司2014年财务负责人座谈会时要求 打造经济新常态下财务工作“升级版”
本报讯 11月11日,南方电网公司召开2014年财务负责人座谈会。公司总会计师李文中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各级财务人员把握好宏观经济“新常态”带来的发展机遇,挖潜增效,创新思维,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打造财务工作“升级版”。
李文中肯定了今年以来公司的财务工作。他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经营形势,公司系统努力做好增供扩销、降本增效、投资管控等各项工作,各项经营指标保持平稳。下一步,要继续挖掘管理潜力,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宏观经济“新常态”下如何抓住发展机遇,挖掘管理潜力,开展好财务工作?李文中表示,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在集约化、一体化管理框架下,通过内部的系统性变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要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要重点关注监管要求与公司现状间的差异、投资管控有待加强、内部发展不平衡加剧、财务快速反应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
在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发展形势下,财务人员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紧迫。李文中要求,各级财务人员要创新思维和方法,一是要更新知识,强化政策研究,做到未雨绸缪;二是要学以致用,把知识转换为能力,要借助数字化力量对业务活动进行再创造和重新定义,用数据解释生产经营,让数据指导生产经营;三是要敢于担当,履行好监督职能,财务人员要牢记财务工作定位,敢于把关,善于把关,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监督。
一支理论与实践水平高、改革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打造财务工作“升级版”的中坚力量。李文中强调,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建立一套财务人员准入、配备、培训、考评有机结合的高效率组织管理机制;探索建立一个内引外联、复合实用、开放互动的财务智库支持体系;研究建立共享服务中心,推动财务转型。
会上,公司财务部简要通报了2014年主要财务工作完成情况,并就公司2015年财务工作要点进行了深入讨论。会议强调了年底前要重点抓好的财务工作:一是确保完成年度经营目标,二是确保财务信息系统年底上线试运行,三是认真做好2014年财务决算和2015年预算编制工作,四是扎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整改工作,五是抓紧落实深圳输配电价改革试点。
会议对加强财务监督,深入开展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严肃财经纪律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深圳输配电价改革试点工作、财务信息化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会议还通报了2013年财务综合绩效评价情况,广东电网公司,广州、深圳供电局,超高压公司、财务公司5家单位获评优秀单位。
本报记者 吴思
电力法规:
友情链接:
成员单位网站:股票/基金&
新常态下的FDI
&  面对经济新常态,外资企业要培育一种新的发展观,不能沉迷在过去的惯性思维中。外商投资能否再次抓住中国机遇,关键还在于自身的定位与努力。
  文/本刊记者 王亚亚
  8月18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7月,我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FDI)7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6.95%。且FDI在2014年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7月的FDI也成为2012年以来单月最低值。外商在华投资的疲软,究竟是中国投资竞争力的削弱还是外企自身经营的困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刊编辑部特派记者奔赴青岛调研。
  青岛是外商投资比较集中的区域,尤其是日韩企业投资集聚地。金融危机之后,加之钓鱼岛问题,东南亚地缘政治风险抬升,日韩资在青岛的投资有趋缓之态。即使如此,青岛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青岛实际利用外资37.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规模超过了2011年全年到账的外资完成额。当外企在华投资陷入迷茫的声音不绝于耳之际,青岛依然能够实现FDI的平稳上升,这给我们展现了外商在华投资的另一个侧面。
  外商直投“新看点”
  “整体来看,我们青岛市的外商投资是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青岛市商务局外资处有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青岛也面临着土地、劳动力、原料等要素价格的刚性上涨,低成本优势不断被弱化的情况,同时,我们还看到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外资企业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和海外转移,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新的产业结构调整周期中,青岛正在积极营造新的以吸引外资”。
  青岛市商务局外资处工作人员介绍,在吸引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上,青岛积极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已经从以往的单纯追求项目的数量转为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各区、市招商引资门槛比以往明显提高,倾向于高附加值产业、高影响力企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引进。”(,)省分行国际结算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顺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我们银行的部分客户也积极开展高附加值业务,如我行城阳支行客户――地沃兹真空泵制造(青岛)有限公司、隆美新型复合材料(青岛)制造有限公司所从事的制造行业附加值均比以往有所提高”。
  在引进外资模式上,青岛努力实现创新,从单一的绿地投资为主向股权投资等多元化方式迈进。“2014年以来,青岛着力推进高端产业并购运作机制,进一步推动青岛市引资方式向股权并购、参股合作等方式转变。”青岛市商务局外资处有关负责人如是说。2014年,青岛实现了国际著名股权机构KKR战略投资青岛的海尔项目和阿里巴巴股权投资海尔项目。KKR通过现金认购(,)发行的股份,成为公司的战略股东,未来双方将在战略定位、物联网智慧家电、激励制度、绩效考核机制、资本市场和海外业务等领域进行一系列战略合作,以挖掘、提升海尔公司的潜在价值。目前,阿里巴巴股权投资海尔项目已成功落地并实现到账,有限公司也已经在香港上市,这些都为外资到账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30多年来,中国各大产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处于相对成熟的阶段,而股权投资的模式则顺应了当下产业结构调整和部分产能过剩的经济特点。
  从项目体量来看,目前青岛引进的外资项目中,重大项目的支撑作用仍比较显著。2014年上半年青岛市实际到账外资37.8亿美元,其中,实际到账5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174个,到账金额34亿美元,占到账外资总额的89.9%;其中制造业项目120个,到账金额19亿美元,占到账外资总额的50.3%;实际到账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94个,到账金额29.3亿美元,占到账外资总额的77.5%。外商对制造业的投资处稳发展态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在华的跨国公司已经逐渐从单纯的制造向研发、销售、服务等综合运营过渡。多家跨国公司的中国公司对自己的定位已经不仅仅是产品的生产者,而是向综合供应商进行转型,这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消费大国带来的直接效应。
  此外,从外资的来源地看,外商投资地趋向多元化。目前青岛市外资来源地中,港资一直是比较稳定地保持在该市50%左右的水平。2014年出现的新情况是,港资增幅已经开始低于该市外资整体的增幅。今年以来,欧、美企业、台资企业来青岛投资量都有较快增长,其中到账台资2.9亿美元,同比增长150%。相对来讲,以往的投资大户――日资投资却相对比较谨慎。“由于实际业务开展的需要,当前日资投资在数字上保持着比较好的增幅,但是新设项目确实在减少,企业增资意愿也不强烈,大多数企业都持观望态度,我们也不太确定其后续的发展态势。”青岛市商务局外资处有关负责人说。
  服务业“星火燎原”
  6月17日,全球服务外包行业巨头――印孚瑟斯技术集团正式落户青岛市崂山区并开业运营。随着NEC、富士通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在崂山设立离岸业务交付中心或研发中心,青岛在服务外包领域的全球互动、产业融合的新格局业已形成,产业发展步入了新阶段,这也标志着青岛已经进入全球服务外包主流行列。
  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过渡,外资对中国制造业的追捧转向了服务业。深耕产业链的中高端、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过渡,也已成为外商在华投资的一个重大变化。商务部研究院院长在 2014全球服务外包大会上表示,2013年中国服务业的比例首次超过了制造业,服务业比重达到46%,外商对华投资服务业的比例也超过了制造业。
  “近年来,外资公司在青岛投资由传统的加工装配环节向产业链高端和服务业延伸。当前制造业利用外资的增速下滑,服务业吸引力不断增加,这既是受到国内外市场变化的影响,也是与我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青岛市商务局外资处有关负责人介绍。2014上半年,青岛市服务业领域新批外资项目200个,合同外资18.1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8.6亿美元,增长6.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到账4.9亿美元,同比增长324%。
  随着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青岛金融服务类外企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14年2月,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向山东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印发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银发〔2014〕38号)。这标志着青岛市已成为我国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今年上半年新落户两家外资小额贷款企业――总投资1.5亿美元的亚联财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与总投资6552万美元的维信小额贷款公司。截至6月底,青岛市共批准23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国泰世华银行和星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也相继在青岛落户。
  “从我们的实际接触来看,目前外资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明确在提升,外商投资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金融、物流、会计师事务所、公司、连锁商业、以及广告等领域。在这些领域的投资也有一些大手笔项目,但更多的是类似满天星的全面布局。”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青岛分行副行长姜鲁说道,“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外资对中国服务业的投资总体规模仍然偏小、领域偏窄。”
  从服务外包发展来看,尽管近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并在服务贸易中一枝独秀,但与印度等服务外包业较为成熟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生产制造业,转移到处于价值链高端的现代服务业,外企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要保持本地高端人才的持续供给。目前来看,印度在软件领域的人才储备要明显优于中国。而且,其劳动力成本相比中国也比较便宜。正如一位专业人士分析,当前现代服务业人才,不仅要有硬性的专业知识的要求,还要在文化素养、语言能力、社交礼仪以及经验技能等方面有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另外,服务外包也需要更细致的产业政策引导,需要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与改善,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之路才行至中途,还需要继续深化改革才能实现。
  “新常态”需要新心态
  8月5日、6日、7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的系列评论,对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所谓“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从过去30年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更意味着以服务业为主导,更多依靠内需,更多依靠以全要素增长率的提升为目标的经济结构的切换。作为微观主体之一的外资企业,更要深刻明白这些变化背后的意义。
  对于这一点,多数外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调整依然秉持乐观态度。作为企业在华代表,中国美国商会在其发布的《2014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中显示,接近半数的受访者依然将中国作为其投资地的前三甲,有20%的受访企业将中国列为其全球首选投资地。在谈到对于未来风险的判断上,中国美国商会的会员企业认为,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是最大风险,紧随其后的是不断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和人力资源短缺的风险。但是这份报告最终也显示,3/4的受访企业对中国今后两年的业务前景表示乐观或略为乐观。
  尽管外资整体对在华的经营环境保有乐观态度,但是我们也看到,因为改革的深入,外资在华的差异化待遇逐渐被取消,一些局部不和谐的声音也浮出水面。2013年年初至今,先后有部分外资公司因市场垄断原因而遭受处罚,有声音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发起的反垄断调查是专门针对外资企业而采取的措施。对此,中国美国商会在8月底还开展了一次简短调查,结果显示,60%的受访企业感到外资企业在华受到的欢迎程度不如以往;有49%甚至认为最近的定价和反腐败专项行动是专门针对外资企业的。
  但真实的情况是,中国经济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无论是对内对外,中国都在寻求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反垄断调查”是中国建设公平市场竞争秩序的正常措施,既不针对外资企业,也不会包庇内资企业。未来,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方面,我国将会有新的措施陆续出台。
  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所言,“当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时,表面上看是增速的放缓,背后则是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体制政策环境的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外资企业要培育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不能沉迷在过去的惯性思维当中。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在开启,外商投资究竟能不能再次分得一杯羹,关键在于自身的定位与努力。如果仅仅是追随中国低成本的资源因素,那肯定跟不上中国发展的脚步。
(责任编辑:HN025)
12/19 07:0512/16 23:0212/11 20:2712/10 20:2612/10 07:1512/04 22:4112/02 20:2011/27 09:18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会计职业素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