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国企后来是民企国企改制买断工龄龄该从哪一年算

当年的下岗潮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感觉国有企业反而越来越强势了?
按投票排序
415 个回答
今天早上,我写了这么一个小说,。这个故事,除了部分情节,其内核是个真实的故事。当时看报纸,有报道说一对夫妇被人发现死在屋里很久了,法医鉴定他们生前一直在偷饲料吃。下岗这个事已经离大家太远了,所以在这个故事的评论里,很多人表示看不懂写的是什么。90年代末的中国,有很多人在菜市场晃悠,等着菜贩子把烂菜叶扔掉,捡回家里去。这些人十有八九是下岗职工或者家属。这不是减员增效,改革体制,一堆高大上的口号可以概括的。这个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回答下岗前国企工人是什么。在现在的语境里,这些人是人浮于事,大锅饭,懒虫,部分对,但不仅仅是这样。其实下岗前,工人是一种高福利低工资的待遇。这种待遇,其实是跟国家签订了一个契约,就是工人拿低薪,国家负责工人的一切,包括养老。很多工人原本是东部城市的,为了建设国家来到山沟沟。两代人扎根在这里,可以说工厂是他们的,他们是真正的建设者和奉献者。所以,如果你能理解延迟五年退休让你很不满,你就能理解工人为什么不满,这是一回事,契约被撕毁了。而下岗要比延迟五年退休严重得多,这不是打破铁饭碗的问题,而是欺骗。更有甚者,对这些人来说,不光是经济冲击,还有社会地位的巨大冲击,他们曾经是国家的主人,一下子变成国家的负担。那时候,动用了一切宣传机器,对下岗工人进行污名化。如果大家还记得黄宏的那个相声,应该记得那句台词,“我不下岗谁下岗”,其实等于戳工人的脊梁骨,你们曾经是国家的蛀虫,现在是你们改过自新的时候了。题主非常敏锐,意识到很多垄断型的央企根本没有淘汰,反而更加强势,现在垄断央企的服务质量怎么样,体会过的都知道,不用多说,可这些最该增效的企业,根本就没动。怎么结尾呢?我写不好。我曾经跟人讨论过这个,一个网友说,他父母都是下岗职工,现在终于挺过来了,但是一听见刘欢唱“心若在”,眼泪立刻就流下来,饭都吃不下。有人当时反驳她,她说,我不跟你们吵,我祝你们都别成为国家的负担,改革的绊脚石。就像我的小说里写的,你叫王铁柱也好,叫李建国也好,叫刘解放也好,有时候,你一不小心,就成为了绊脚石,谁又能幸免呢?欢迎关注微博:
我家在哈尔滨,由于父亲在商场工作、母亲是大学老师,家也在大学校园内,所以基本没有受到什么冲击,但是弥漫在整个城市上空的绝望气氛还是能感受到的。街上的小摊贩多了很多,大部分一看就是被逼无奈出来摆摊的,坐在路边也不说话,面前摆着袜子、手套、帽子等廉价商品,我估计一天都卖不出一件。那时候从学校走到家,一条路2000米两侧都是旧书摊,旧书扉页上都是各工厂图书室的藏书章。政府门前的请愿就不说了,社会治安大恶化,抢劫乃至杀人等恶性事件频发,大部分都是生活没有着落的工人被逼无奈。家长根本不敢让孩子一个人进楼道。至于其他的惨烈故事,听说过,但没有亲眼见到过,就不好在这儿说了。作为重工业基地,哈尔滨的情况还要远远好于沈阳,我有个朋友是沈阳人,后来聊起来,那时候的沈阳可真算是哀鸿遍野。至于说工人们是loser的……这就太过分了。就我所知,很多下岗工人当初就是按 “产业工人” 的路子来培养的,你当好一个齿轮,做好本职工作,做好生产线上的一个螺丝钉,你要做的事情就是专精一个领域,努力工作,拿低薪,国家帮你负担其他的一切(住房、福利、养老、就医、小孩教育等),一个人从18岁开始被纳入到这个轨迹中,努力工作,到了30岁,忽然国家把脸一抹说大不了从头再来——我自认也不好转这个弯儿。举个简单例子,就从今天开始,国家说你之前受过的所有教育和所有专业技能都不顶用了,所有人都要靠克林贡语(你不会说吧?我也不会说)等级和走钢丝的能力找工作,会走钢丝的有饭吃,不会走钢丝的每月给你500块钱,同时没有任何社会保障措施——你觉得你会是个loser么?
要党不要国了呗~朱相毕竟党国忠臣啊。家母就是某批国企改制下岗的,所幸家境安康,除了养老的问题倒没有带来多大困扰……不过就我所知,三线建设时建在我们那儿的几个厂的员工才是真惨……地位落差,收入落差。自暴自弃者有之,出去打工者有之,摆摊开店者有之,不能说是一落千丈,也是很大的落差了。其实,就是单方面撕毁了契约的事情,只不过有个很好的帽子:叫市场化。
前面各位已经写得很好了。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一件事。下岗大潮的时候,99年春节晚会,黄宏喊出来一句话:“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其时我还年轻,只是隐隐觉得这话不妥。父母也很惊讶的嘀咕了一下。后来参加工作,和一些东北的同事偶然提到此事,他们说在那些老工业城市,很多人直接就把电视关了,年都没过好。前不久开车的时候又从电台听到了这段小品,虽然心里有准备,听到黄宏以他特有的风格喊出“咱工人要替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的时候,心情还是如同被球打中的玻璃窗一样碎满地。设想你是一个兢兢业业甚至有些骄傲的八级钳工,因为领导要保自己整天瞎混的小舅子而被下了岗,天天蹬三轮养家,肉都舍不得多吃,大过年包顿饺子,听见黄宏喊我不下岗谁下岗的时候会做何感想?下岗这事国家有愧,或许也有逼不得已的苦衷。这些对我而言其实并无意义,我家里没有受到下岗的影响,我家所在的小城市所受到的影响也很小。但这句话我真的不能释怀,ccav和黄宏竟然在温馨的大年夜,东北人尤其重视这一晚,以这种方式消费这一话题。凄凉,心碎。-------------------------------------------------可能是黄宏出了事吧,突然这么多赞,稍微引申下。我说国家迫不得已,是因为任何一个人去看当时的的情况,都能知道那种模式的国有企业不可能延续下去。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在那种情况下发展。国家有愧,是因为它打破了契约。这点可以参照 的答案。我个人是不喜欢站在国家的角度讨论问题的,国家两个字,概念太大,掩盖了太多的利益纠葛,对普通人来说生死大事,对国家来说连疥藓之疾都算不上。但就算站在国家的角度,这事也可以值得探讨:我甚至可以同意所谓工业党的说法,总要牺牲掉部分人,才能换来国家的进步和发展。先不说道德,也不说是否有因果关系。但至少,也应该检讨下这种牺牲是否值得。伦敦因污染牺牲了一千多条生命,换来的是清洁空气法案。大萧条时美国牺牲了一整代老兵,换来了二战后的退伍军人权利法。我们呢,牺牲了两千到三千万下岗工人,换来了什么?就换了点钱对吗?据说属于我们的不知道存在哪个央企账户上的钱?换成了国企的效率?油价一百美元都能亏损的效率?换成了仅仅十余年后依然可以毫无顾忌的延长职工的退休年龄的王霸之气? 这么换来换去的划算吗?
下岗这两个字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来说是一个痛苦不堪的回忆,不是一个loser可以概括的,有些小朋友一副精英嘴脸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说这个事,我认为非常没有人性。四川虽比不上东三省工业重镇,但当年搞三线建设,成都东郊一夜之间冒出很多大型工厂,比较著名的是420厂,贾樟柯拍的二十四城记就是说这个,虽说有为房地产开发商打广告的嫌疑,但片中所述基本属实。东郊这些工厂以前牛到什么地步呢?这些工厂的工人,以及工人子弟,是完全看不起成都城区的人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福利水准,和成都城区的人相比就像是如今的500强外企与个人小私企一般。请注意,这里只说是福利,但对应的是低工资,因为国家对工人有承诺:国家管你的一切,吃喝拉撒教育养老国家当时都承诺全接管了,这就是所谓的高福利,然后国家问你,都这么高福利了,你拿工资来也没啥用,象征性拿点吧。我妈说,那会儿成都的姑娘找对象,都是往东郊跑,媒人要能给说个东郊工厂的老公,媒人的份子钱都要多给许多,就因为两个字:稳定。然后呢?9X年大规模下岗,东郊成了什么地方?那阵子,一个成都人说买房买在东郊,是被其他人所看不起的,这种观念甚至一直持续到2007年,东郊工厂大规模拆迁,开发商大规模入驻开发,客观来说,那一片虽然称之为东郊,实际也就是成都二环左右,算是相当好的地段,开盘平均价4000,没人买,为什么?因为东郊在成都人眼里就等同于脏乱差穷。9X年那阵子,每天都能听到爸妈在说,东郊的工人又把一环路给堵了,建设路又有xxx人闹事了,为什么?因为铁饭碗没有了。同意的说法,他们不是loser,不要说他们懒,要知道,很多下岗的工人,都是技术能手,就好像《二十四城记》里,有个工人问厂长:“20多年,我有没有迟到?20多年,我哪年不是先进?”但是对不起,还是下岗了。其实这些下岗的工人中,大多数都是老实巴交的、真正意义上的、被国家所教导灌输的那种合格的社会主义工人,勤勤恳恳几十年,听国家指挥,你一句话,不给人家饭吃了,都是人,两口子要吃饭,孩子要上学,父母要照顾,你让他们怎么办?这是他们这辈子最大的欺骗,国家毁掉的是他们的青春和人生。一个人,感觉自己受到了这么大的欺骗,感觉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就这样被毁掉了,他们的心情,岂是一句"loser"就随便概括了?
下岗,在东北应该是最疯狂的。我生在辽宁省的一个重工业城市。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前,甚至直到90年代,东北,尤其是辽宁,经济一直都是很牛逼的存在。沈阳就不说了,鞍山钢铁、抚顺煤都,这一圈都是相当不错的重工业城市。我家在某个大型城市的一个区政府所在地。当时我的父母都在一个单位上班,那是个很大的企业,什么医院学校幼儿园全部都有,还有自己的货运铁路,浴池有现在游泳馆的三分之二大,东北的人应该都了解那个环境的吧,每天上下班,都在固定的地点,几十辆大型客车将工人送往全市各个地方。那个时候,由于有这个牛叉企业的存在,区政府、区教育局、医院、法院、公安局等等几乎所有的行政单位全都在我家这边。我小的时候还经常去工厂里转,印象中,真的是太大了。后来,我父母先后下岗,那个时候,我记得我的父母都是40岁左右。因为是特殊工种,所以母亲砸点钱早了几年退休,而父亲,直到今天,依然没有退休。因为,那个大型工厂早已不见了。当时改制称为股份制公司后,我还清楚的记得我的父母作为股东给发的那个股份制的东东(可惜后来屁用不顶)。买断工龄,确实有,因为那个厂实在是太大了,人数多,大部分人买断工龄,给了你2、3万,你以后是死是活,与这个企业再无瓜葛。短短时间内,几万人连带他们的家庭(因为那个时候很多都是家庭男女双方都在一个企业工作)以及其他相关企业的人全部失业,或许波及人数高达十万,社会瞬间就塌了。真的就如塌方一样。之后,我家所在的那个地区开始没落,区政府、法院、医院等等全部搬走了。成千上万的人没有工作,我当时年纪不是很大,专心上学阶段,所以我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熬过的那个阶段。但肯定是非常难过的,因为很多家庭都是男女全部下岗,而社会又无法在短时间内承载这么庞大的多出的劳动力,很多人没有工作。不过,像卖女儿这样的事,我没听说过。关于那个企业,后来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有台湾人想来接手,可惜没有成功。听很多人讲,这个企业不是因为产品不行,也不是因为销路不好,当时的主业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不愁卖不出去,倒闭,是因为腐败。再后来,企业倒闭了,不是某些朋友们说的下岗部分人,留一部分人,而是全部下岗回家。这些人中,很大一部分用现在的话来说 就是蓝领工人,有很多人有着一技之长,可是他们下岗了,回家自谋生路,有的去蹬三轮车,有的去摆摊干小买卖,有的去给人家当保姆,有的去当保洁员···这种全社会的快速崩塌比如今什么经济危机而带来的失业潮要迅速的多。曾经,虽然企业已经停止运转,但是那些代表着工业象征的大型设备,连绵上千米的各种大型设备还都摆放在那里,到了后来,也被人冲到厂里,能砸的全部砸了,能带走卖掉的全部卖掉了。现在只剩破败的草地。关于朋友们提到的懒惰,铁饭碗应该是有的,但是,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绝大部分不会那样。正相反,我看到的他们,起早贪黑,甚至从事危险职业,我母亲之所以能提前退休,也是因为特殊工种,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次,这个企业出现了大型事故,多人一氧化碳中毒,大家都知道的,一氧化碳无色无味,人直接就倒那了。那个年代,媒体也不发达,此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万幸,我母亲抢救了过来。还有一次,这次我没有亲见,是听我母亲讲的,她年轻时候很喜欢唱歌,嗓子非常好,唱的也挺好的,后来也是因为工作总是吸入xxx,导致嗓子坏掉了,还好,现在说话一切正常。像这种事情真不少····现在回想,中国的老百姓们真的是勤劳善良,为了养家,为了生活,为了亲人,什么都可以承受。很多那个时候下岗的人都对zf不满。在今天,东北的部分城市领导,由于工作关系,我也接触了不少,实话实说,黑暗就算了,腐败也算了,但是这些领导们的眼界,真的无法形容。在我与南方zf接触多年后,真的对东北的zf无话可说,差距太大了。落后,是全方面的。即使是东北的明珠城市,差距依然很大。南方发达地区,虽也有腐败现象,但是至少领导们的眼界相对更为宽广,在整个领导群内部还是有不少有能力的人存在。现在的我甚至退几万步的觉得,像长三角珠三角的发达地区,领导们拿就拿点吧,毕竟能做出点成绩,把经济搞成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但东北,你们这些所谓的领导干过多少让老百姓满意的事?作威作福,同样是贪污,南方至少有成绩,现在的东北落后差距越来越大,黑龙江和吉林增长都快停滞了,还有什么脸面去拿人民的钱。哈尔滨当年何等风光,上海滩的年代,大家都知道上海,却不知哈尔滨多项指标堪与上海比肩,如今黑龙江却是东三省里人口流失最为严重的,吉林省会长春曾经是闪耀全亚洲的顶级城市,比日本东京水准还要高,不管日本人的初衷是干什么,但在城市规划这方面真的是用心尽力,即使到了如今,长春还是受惠于当时的规划系统,而现在的经济,一汽打个喷嚏,长春经济都会感冒。再说辽宁,经济增长一年不如一年,全靠投资拉动,沈阳的卖地经济也出现了严重问题,城市建设一味的摊大饼,沈阳的马路号称就跟沈阳人一样大气,又宽又大,有点像苏联的感觉,简单粗暴,但是对行人,体验太差了···在南方开车习惯了,再来沈阳开车,提心吊胆。商业地产过量饱和,几公里范围就有个大综合体,现在绝大多数都在亏损,前几天网易上还说沈阳的中年大爷现在锻炼身体闲逛都直接去综合体,而且一天换一个,因为人少、安静、环境又好。各种商业综合体的开业潮和倒闭潮同现,这种场景可不是在全国哪都能看到。城市经济活力丧失,整个社会死气沉沉,本就受计划经济毒害最为严重,现在经济更为难过。大连在不厚挂了之后就像被人打了一闷棍,至今没缓过来,感觉前进的方向迷失了一样。当初至少还能金玉其外,现在呢·····我还看到有人调侃说,就以东北的经济与官场环境,一个人,敢去深圳打拼,但他不敢来东北创业。几个月前的报告指出,虽然全国范围内的各地区人口都在下降,但是东北的后继无人现象更为突出。根据人类的正常繁衍规律,未来十年的东三省,人口萎缩已成定局,更杯具的是年轻人大量外流,青少年越来越少。我小学的时候,有5所小学在周边,如今只有一所。我的初中,也已经跟其他三所初中合并。人民生活要说一点没变,那是扯淡,比几十年前肯定是有很大提升的,但现在的发展,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看看南方,再看看坐拥富饶黑土地却没有借之富裕的人民生活,差距越来越大。前段时间朋友还跟我说他们老家抚顺成片的房子是日本人建的 至今至少70年了,还在住着,可想而知的破败程度。几年前某市举办大型盛会,曾经的日本友人回到抚顺,大家看到他们在惊讶他们的楼竟然还在住人的同时,又清晰可见的看到他们脸上那嘲笑的神情。。。官场大环境也如此,尸位素餐,横行霸道。东北呆完,再跟南方的公务员们接触一下,相比之下南方公务员们好了不是一点半点。环境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毁掉人。我也曾亲眼看过某霸气测漏宏伟的市政府门前的道路两侧的电线杆、警示牌上贴的都是喊冤的白纸黑字。希望东北的领导们能做点实事,在当今这个政府意志大过天的时代,几个扯淡的领导直接就毁了一座城市。东北,想再一次振兴,解决不了那些人,想再起太难。喷了政府,匿名吧。================回答已经好久了
怎么突然从昨天开始井喷一样的被点赞
谁不爱自己的故乡。大东北有着很多优势,我们却眼看其一天天的衰落下去。
利益相关:东北某小城市机械厂,父亲买断。要知道是怎么回事的,请看上面的答案。从个人角度来讲,我认为现在国企现在越来越强势的原因除了上面答案中的宏观的东西,还有个原因就是甩掉了一大批“利用价值小”的人。买断的大多数是什么人?四十到六十之间的居多。为什么买断?被忽悠被吓唬的!我父亲当年买断的时候四十八,当年他们单位的领导故意散播“现在不拿着钱下岗,以后发不出工资更惨”,“以后直接下岗,错过了这个机会连买断的钱都不给你们”这种言论。当时我姐姐考大学,怕我姐姐因为没钱上不了大学,我爸爸和全家吵翻了天,一定要买断。三十多年工龄,十万。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东北好多工厂的领导被爆侵吞工人的买断钱。他报给国家的钱数是一年5000,回头告诉工人国家只给了2000,。越多人下岗,领导越是发财。后来很多工人为此上访。留下的大多是年轻人,按工龄买断不合适,也没有太大的家庭负担。现在我爸爸曾经工作的工厂很有钱,每天不上班发工资。领了被买断,领导手指头缝里楼下来的钱,国家又干什么呢?炒股啊,忽悠大家一起来炒股~这帮老家伙有钱了,多少闲置资金啊。不把老实人骗的活不起怎么行?我爸爸继续响应国家号召,为国尽忠,毫无保留的相信国家会给他一条生路。于是他从没有工作,变成了没有工作也没有钱,还有一大家子要养活的老头子。我爸爸五十多岁的人,为了能让我们吃上饭,让我和姐姐上得起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必须在一个私人工厂里打工。纯体力活,每天10个小时以上,冬天还在室外,东北的室外干活,每天十几个小时。我妈妈去扫过大街,扫过厕所,摆过地摊,我7岁,帮忙扫大街摆地摊。那几年,每到冬天,我们全家差不多只有两种菜可以选:土豆,白菜。如果只是钱的问题倒还好,可是钱引出了人性中的恶。我目睹了很多亲人之间的可笑闹剧。直接导致我对爱,亲情,信任,良心的彻底失望。很多事情你不相信,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也许国家本意是好的,但我看到了太多的欺骗,恐吓,争吵,凄凉。老工人确实利用价值小,可是用过了就不管人家死活了?他家人的死活也不顾了?现在国企的强势带着多少人痛苦的回忆?这件事,不管你说对国家多么的有利。我只想问问,好处在谁的腰包里?谁来为我家庭的不幸买单?
98年,父母所在的煤矿倒闭了,母亲因为年龄大,办理了内部退休。父亲则被一帐算清、买断工龄,和这个单位再也没有任何关系。楼上某些人说改革是必然的阵痛,我虽然赞同,但是作为亲身经历过的人,会觉得这样的阵痛放在个体身上着实沉重。(父母的单位)(父母的单位)(煤矿的标志性建筑——煤仓)(煤矿的标志性建筑——煤仓)
先说说煤矿的情况吧,说完了大家就知道这样的单位倒闭对父母,对我们意味着什么。父母所在的煤矿说是一个单位,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圈子。相对于外面的村、镇来说,煤矿都是一个异类的体系。因为在这个小小的体系里,职工从住房到医疗再到孩子的教育都是由单位一手包办。住房是矿里分配的瓦房,个人没有产权。医疗,小病靠矿里的医务室,大病就到煤矿集团总医院。而我们这帮职工孩子的教育,幼儿园到小学就交给矿里的子弟学校,中学如果有能力就会被送到煤矿集团的职业中学,就算不读书的,还可以在矿里找到一份顶替父母的工作。总之,在这里,你得到的是安定。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封闭的环境带来的目光短浅,不知不觉人可能就被外面的世界所抛弃。(煤矿子弟小学学生野炊于微山湖边野炊留念)(煤矿子弟小学学生野炊于微山湖边野炊留念)(工人集体宿舍)(工人集体宿舍)
煤矿倒闭的前一年开始,矿里就不怎么能发出工资了。记得倒闭前几个月,我和妈妈在家吃了几个月的蔬菜,真正的几个月蔬菜,不带半点荤腥。父亲过生日的时候,清楚的记得妈妈做了一个煎鸡蛋,就当庆祝了。也许有人会说,不吃荤又能如何。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家的情况比较好,双职工,父亲还是单位的中层干部。那些单职工家庭,过得就更为艰难,有些人每天中午能吃到的顶多就是屋后空地上种出来的韭菜。当然,这些都是轻的,最艰难的是矿倒闭以后的那段日子了。
我们那个煤矿虽然属于盐城矿务局,但是实际上处于江苏和山东交界地带。远离盐城,而矿里的人基本都来自于盐城本地。煤矿倒闭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搬家大潮。没有盐城人会继续留在煤矿。大家纷纷都靠着租来的卡车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留在矿里的细软往家乡搬。而家乡那边,对于绝大部分矿里人来说是陌生的,因为那里既没有接收自己的单位,也没有自己的住房,孩子的读书也需要安置,总之以前所有的一切都得重新再来,而这一切,最需要的是钱,而这恰恰是所有人最缺乏的。我的父母平日里生活比较勤俭,即便是月月足额发放工资的时候,父母也舍不得随便花一分钱。所以在矿里的十几年,父母有了大约一万块钱的积蓄,而父母的很多同事,因为平日里基本没想过离开矿的生活,所以倒闭的时候基本没有任何存款。父母的这些同事们,在突如其来的下岗面前,他们的恐惧可想而知。我的一个同学,平时他的日子让我和哥哥及其羡慕,因为煤矿效益好的时候,他们家基本天天桌上有荤菜,他自己每天牛奶、零食都没断过。等到煤矿宣布倒闭的那天,他的妈妈瘫坐在煤矿办公大楼前,嚎啕大哭。因为没有一分存款的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回到家乡该怎么过下去。
而我家,经过短暂的混乱,逐渐走上了正轨。回到家乡,父母先租住了一个小瓦房,然后就靠着手上的那点存款开始谋划将来。父亲是医生,回到家乡,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自己开一个诊所,而母亲就一心一意协助父亲打理家里家外的各项事务。我因为在矿里的教育质量问题,回到家乡就留了一级。在这里要表扬一下我的父亲。父亲才进入煤矿的时候,他还是卫校毕业的中专学历,但是在煤矿十多年一直艰苦自学,获得大专自考文凭,所以在考取正规的行医执照时,没有遇到任何问题。诊所开业之后,家里的经济逐渐开始好转。当然,这之间,少不了求爹爹告奶奶四处打点,被人欺负被人压榨,即便是十多年过后的今天也还要为时不时上门敲诈的各种地方势力所烦扰
说到这儿,肯定很多人都没觉得这下岗有多困难。我想说的是,我的父亲是一个有学历有手艺的人,母亲又善于筹谋,才不至于回乡落魄。但是煤矿的主体是那些只有体力可以出卖的工人。他们有人四十多岁了一家老小还挤在一个十平米不到的瓦房里靠着他一个人微薄的工资生活,没有了煤矿的工作他们等于什么都没了,回到家乡,贫困还是难以逃避的,孩子的教育就更不用说了。
现在,我妈已经从内部退休转成了正式退休,每个月可以领到1000块钱的退休工资,而我的父亲还有三年才能正式退休。有的时候,母亲说起当年矿里的生活,总会在感慨之余强调一句,幸好煤矿倒闭了,不然我和我哥别说考大学了,就算能读大学家里也拿不出读大学的钱。因为,当年分流在别的煤矿的父母的同事,临近退休的时候(2013年),一个月的工资才两千块多一点。
楼上的几种观点我听着觉得很可笑。所谓的国家工作没做到位,没有保障,这个想法过于幼稚。本来就是为了甩包袱刺激经济才搞的下岗,再做那么多工作,比如对已经四五十的人进行再教育,想想都知道不切实际,没有人会再考虑那么多,谁也不想再制造新的包袱。所谓的下岗职工活该说,拜托,这么说的人将来你遇到任何困难我都可以说你活该。那样一个时代,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小格子里,谁会想到有一天持续几十年的这种生活会突然变天。都是普通人,眼光大多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你总不至于让那些一天在矿井里挖十几个小时煤的人回到家再继续学习吧。(这个矿井一直延伸到微山湖湖底,倒闭的时候被实施爆破。还可以开采二十年的煤炭被淹没在了水下。)(这个矿井一直延伸到微山湖湖底,倒闭的时候被实施爆破。还可以开采二十年的煤炭被淹没在了水下。)PS:最后插一句题外话。你们知道98年的时候,一个国企煤矿的职工,一条命值多少钱么?
一万人民币!98年的夏天,我们矿在倒闭前死了最后一个职工。。一个还有一个月就退休的老职工。矿里给的补偿就是一万。说这个事情,只是感慨。当初很多人那么依恋煤矿的安稳,不少人为此付出了大好青春,还有人年纪轻轻就失去性命。太不值得了。。以煤为业扎根煤矿,主人翁精神。。。其实国企真正的主人翁是矿里的大领导们。。我们那个矿的矿党委书记,在最困难的最后一年,依然在矿里搞大拆大建,建了一堆新的家属区,这些家属区在建成几个月后,就被瞅着煤矿倒闭前来扫荡的当地人拆成了一堆建筑材料。而我们的这位书记,带着几百万的家产顺利地回到了盐城。。。按矿里补给那些因事故死亡工人的家属抚恤金金额来算,大约几百条人命攒在他手里。。。(十六年前的宣传栏,这样的宣传栏在煤矿随处可见)(十六年前的宣传栏,这样的宣传栏在煤矿随处可见)十六年以后,我再次回到这个曾经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看到的只是一片人们匆忙离去之后留下的遗迹。当地老乡还握着我的手,问当年谁谁谁现在怎么样了。人们都是仓促之间四散而走,我也不知道怎么样了。十六年前的口号——拼搏奉献还依稀可见。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就是强调为企业、为国家献身和奉献。下岗的时候,很多人真的为国家最后一次作出了奉献——自愿下岗,为国家减轻负担。其实我这个答案,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想给所有想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提个醒,尤其是90后到00後的这些人。你们脑子里的很多东西,市场经济、自谋职业、宏观调控、改革,等等等等,都是一些新概念和新词汇。你们用这些概念来给过去的年代贴标签、下定义,甚至去嘲笑过去时代的人们,非常不合适。现在就算是90后的这一代人当中的一群人,依然有可能会重复过去一群人的历史。比如现在在国企、公务员、事业单位里的那些没有背景的工作人员。。。国企为什么越来越强势?其实这个现象,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解读都可以出N本大部头研究著作。比如从政治学的角度考虑,国企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等的关系,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外资和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发展。。再比如从中国的社会阶层的固化、上升通道的减少。。都可以。。可惜这里是知乎,不过是网络时代用来解闷的地方,适合问问什么电影、品酒等生活小情趣。。太专业不合适。附上一条新光集团刘东煤矿的网站链接。有兴趣的人看看就会发现,这个煤矿其实和我小时候的煤矿依然没什么区别。充满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所独有的家的感觉。
很多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以及反驳他们的都没说到很重要的一点呐:当年的傻逼下岗行动是从劳模们开始下手的。所谓劳模就是劳动模范,是一群工作强度最高工作态度最认真的工人,并且一般技术也很过硬,工厂之所以像精神病一样把他们赶走就是因为他们大多数善良听话并且不是厂长或者车间主任的亲戚,下岗之后也不会惹事儿。真正属于负担的打毛衣党混日子党因为都有各种背景,所以基本都留在工厂了。最混蛋的是,那时还把劳模下岗当做正面事件各种宣传,简直没有良知和人性可言了
好吧!作为经历过周边同事被下岗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看得出来,由于知乎大部分用户年龄的原因,大家都觉得很遥远了,其实也就过了不到15年而已。本人曾经在中国最大的国企工作过,那时朱宰相铁腕下岗分流,激活国企,我们周边不少同事都下岗了,后来采取什么买断工龄之类的,把政府本来隐性承诺的铁饭碗几万块钱就打发了(可能在北方一些地方还不到几万块)。现实很残酷,记得一位大姐不到40岁就被迫买断工龄回家了,用她自嘲的话来说:当外婆太小,当小姐太老!青春献给了国家,国家象抹布一样就打发了。上海有"40,50"工程,就是指女40岁下岗、男50岁下岗再就业的工程。其实我们因为属于长江一带,地方经济尚可,所以大家下岗后,只要不是两口子都下岗,还能活,另一方面,下岗也逼了不少人创业,开始"从头再来"的日子;但东北等很多老工业基地的地方,夫妻双双下岗后,生活困顿,于是喂饱小孩后,全家自杀的事可不罕见;某某油田领导被下岗工人捅死在办公室使得下岗染上了不少血腥和不安的气氛;更有老公送老婆去特殊场所上班的事;该死的下岗,使得人伦颠倒,纲常顿失,因此这次李总理记者招待会上有"兜住底部"一说;刘欢的歌"从头再来"励志,可谁解其中酸涩滋味?正是因为看到过下岗这样的过程,所以打心眼里不认为有铁饭碗一说,更是对大家挤破头考公务员不屑一顾,可知道当年部委也都有不少下岗分流的吗?尽管这些下岗的后来慢慢回流了,但相信公务员将来也不是铁饭碗!推荐大家可以看看获东京电影节大奖的秦海璐的「钢的琴」,范伟的「耳朵大有福」等,很现实主义的作品,看得有经历的人泪流满面!最后说一点光明的,我同事不少下岗的最后混得还行,甚至被逼发财的。至于为什么现在国企越来越强势,我建议大家看看俄罗斯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呵呵!
已经有这么多答题了,讲了许多具体情况。受几位知友邀答,为免重复,就补充说点知道的背景和看法吧。下岗,本来是企业管理中对职工的一种处理措施,只是个别发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集中地规模化地在国企发生,则是国企摆脱经营困境的一种现象。到了加入WTO 的2001年 ,累计人数已达3000万人。这以后,依然还在发生,随着国有企业的关停并转改,还有大批告别了国企职工身份的人员,以各种方式另谋生路,把这些人都加上,会远远超过3000万人。总数究竟多少,未见公布,也无处查证。工人阶级,曾经被称为领导阶级,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在新中国建立后,从资本家手上接过的企业变为的国企,新建的国企,包括后来苏联援建的国企等中的工人,是中国工人的主体。一旦进入成为国企职工,就享有至今人们很难想象的待遇,包括子女的看病,都由企业报销。退休后子女能顶替。生是企业的人,死是企业的鬼。工人由此也相信这样的承诺,将来退休了,人人都有幸福的晚年。加上农村当年土改农民分田地,工人和农民,破天荒地获得了好处,在规模最大的这两大人群的支持下,新生政权迅速得以稳固。当时的国企,叫国营企业,后来说两权分离,即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才逐渐改称为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管理上没有自主权,全部按国家下达的计划生产,工人工资由国家制订,所得利润全部上交,企业要用钱,得打报告。这个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职工干好干差一个样。工人们在迸发了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后,开始懈怠。一些工人,巴不得企业停电或锅炉故障,这样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不上班而工资照拿,还有不少优秀的工人,他们的劳绩,可以数倍于一般工人,但工资不能多得。许多国企由于能挣的钱,都交给国家了,设备老旧,大批的企业,越来越缺乏活力。后来有过一系列的改革,甚至把搞活企业提到了城市改革的中心环节的高度,采取了减税让利,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等措施,但仍然未能挡住大面积的亏损。1994年,全国国企职工有1.1亿人,但在亏损企业的职工,就有3000多万人。这部分国企,主要是中小国企。工资得靠银行贷款,而贷款也越来越难。到当地政府上访请愿的,越来越多,还发生了不少有规模的群体性事件。一些企业采取了下岗分流,或支付一笔钱买断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等做法。还有不少企业,退休人员也越来越多,甚至接近于在职人数,更没法支付退休金了。下岗的、被买断工龄不服的、退休的,生活出路就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于是政府建立了再就业培训中心,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制订了一些优惠政策。还采取了建立养老保障体系的做法。由于从前没有这个体系,也就没有个人账户,或者有了后交之也不多,这就成了后来者交钱,前面的领钱,导致社保账中空账2万亿的缘由。事情还在继续,民营和外资企业兴起,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更是有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大批新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国有企业主要是其中的中小企业,也有一些大国企,在竞争中越来越处于劣势而难以为继。在这种形势下,便对国企抓大放小,即国家只抓大国企,中小国企,就放归市场。估计到目前为此,如以国企的家数论,90%的国企都消失了。从前的火车头,连同他们所在的国企一起,变成了越来越多的列车加挂车厢,没谁来拖啊,要拖也拖不动啊,于是就丢下了。对于数达不知多少千万的曾经的国企职工来说,他们是新中国早期工业体系的创建者,在告别曾有过的地位,甚至贡献甚至辉煌时,是悲壮的。他们中的许多,就是知乎上童鞋们的父母辈或爷爷奶奶,历史就是这样过来的,请不要苛责他们,他们那代人只能如此,何况童鞋们还为他们所养育。这些从前的国企职工,情况高度分化。有从下岗到失业而成干居民甚而吃低保,生活困难甚至极度艰难的;有原有企业还在,还发放生活补贴的,随企业效益不同而有差异;也有不少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成为商海的弄潮儿,商界精英的。放小的同时是抓大,他们是那些巨无霸,比如央企和地方的一些大企业,像两桶油、大江大河的电站开发、庞大的电网、不断延伸的高速路和铁路等等,由于资源性行政性的垄断地位,由于在资金上可获得的优越支持,越来越强,而不具备垄断性的,如钢铁、电解铝、水泥等方面的不少大企业,由于产能过剩等因素,如今也处于艰难之中。这就不需要多说了。
小明本是码农一枚,某天心血来潮跑去创业办厂,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钱,或者说好听点,叫融资。要么把银行里那点存款拿出来,要么跟亲戚朋友去借,要么跟VC画饼,总之要先有一笔钱,然后雇几个工人,弄个产房,把产品做出来,再搞几个销售去卖,建立起现金流,年底一算账,是盈是亏一目了然,如果盈利了,这些钱是马上还钱,还是投入再生产将来再还,那还得再打算。总之,出来做生意,一定要有原始资本,这在国家层面也是一样的。以农业收入为主的农耕文明,向商业文明转进的时候,也一定要有先期投资。要先把厂子建起来,就要先购买国外生产线,购买地皮建厂房,聘用国外技术人才过来指导,自家的血汗民工得培训才能上岗,还要建学校,培养懂外国语言、法律、财会的人才,还得雇佣物流公司如国际航运。只有做完这些事,工厂才能开始运营,生产出产品,卖到国外出口套现,而做这些事的时候,是没有一毛钱收入的,要靠先期的投资来支撑的。而农耕文明转进的时候,又必须先从对资本要求极高基础工业做起,比如钢铁、铁路、军工、航运,这就要求先期的投资极高。这笔钱怎么办呢。首先要明白一件事,农耕文明的政府,是没有财政盈余这个概念的,不是说政府的财政收入没有盈余,而是说没有严格的审核和监督,以及预算规划,财政支出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比如今天太后大寿一大笔银子没了,明天某皇子结婚又一大笔银子,又或者某地暴民起义需要军费,某地大灾需要镇抚。所以清末搞洋务,往往户部和地方藩司是拿不出钱的,要向洋人举债,最著名的莫过于载泽搞大清金融改革,要跟洋人借大笔银子,让盛宣怀将铁路收归国有,以作为向洋人巨额贷款的实物抵押,结果引发辛亥之变。然后还要明白,不要以为跟洋人借钱很屈辱什么的,这可是最合乎商业规律并且对老百姓最有利的融资方式,因为在国家层面工业原始资本积累,太后败掉的那点钱只能算杯水车薪,最后要么向下对老百姓摊派,要么跟洋人借,而对老百姓摊派,收上来就要被层层收刮,再进入户部,在不同的派系间滚几滚,这其中的折损就大了去了。好比淮系要买炮弹,跟户部要一百万两银子,户部摊派到两湖来做这个事,张之洞一听李痞子打炮要老子出钱,去你大爷的,于是向下摊派一百五十万两,打算截留七十万两补贴汉阳铁厂,跟朝廷哭穷说香帅的内裤都当了,也只弄到八十万。张之洞把事交给湖北藩司,藩司按惯例又会把数目加到一百七十万,藩司衙门大小官吏上下其手个二十万真的不算多了,再往下知府、县府、乡吏,数目会被加到两百万。老百姓交了两百万,户部最后只收到八十万,到了户部还没完,太后说最近想多宠幸几个戏子,支走了二十万,光绪说最近身体不好要多买几片伟哥,又拿走十万,最后李中堂拿到手只有五十万两,这也没完,李中堂虽然不贪,他手下的官僚不会比两湖的官僚好到哪去,最后可能只有三十万用来购买军械。而洋人就不一样了,一百万两就是一百万两,老子真金白银的转账到你们户部,到时候就得连本带利的还回来。虽然还是难免贪墨,总归比无成本的摊派要好得多。所以清末以来,从宣统年的满清勋贵,到袁大头、孙大炮,还有之后的段老虎,各省军头,再到蒋,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认洋人干爹,跟干爹借钱,也就是直系的玉帅骨头硬一点,不给洋人脸色看,结果自己把自己玩脱了。当然还有某组织,不要看某组织话说得好听,什么打倒帝国主义之类,某组织起家也是靠红干爹给银子给家伙,mao登基之后闭关锁国,表面上看上去独立自主什么的,最后还不是民不聊生,等到邓公上台,干了越南,向美国纳了投名状,洋人的钱再次入华,才有了这几十年腾飞。指不定现在你在用的知乎后面的基金就是外资背景呢。ok,说那么久前戏,终于到正题了,甭管某组织扯什么蛋,它上台之后进行的向工业文明的转进,同样面临融资的问题。而某组织因为闭关锁国,面临的财政环境要比晚清和民国的时候恶劣得多。尽管是半殖民地,洋人的商品入关也是要交税的,洋人的产品在内地流通,又带动了晚晴的商业发展,洋人在华的投资、政府的洋务运动、买办和地主们的投资,整个商业体系是渐渐有起色的。所以晚清到民国,财政收入很大一块是来自于市税,像关税、商税、洋务事业收入、茶棉出口等,还能像洋人直接举债借款,融资问题上还说不上艰难。当然比起魔都的十里洋场,大部分老百姓还是过得不好的,官绅的盘剥是有的,但这不完全是政府的问题,而是相比商业文明的,农耕文明生产就是这么低下,光靠种田注定就是这么穷,这一点到现在也有没有太多改变,否则为什么农民都涌到城里来打工。而某组织上台,新中国建立,表面上看上去各种新,而实际上整个经济体系返回到最原始的农耕状态,闭关锁国计划经济,被帝国主义孤立,原来晚晴和民国能获得的关税、商税、出口套现,现在全没了,也没有洋干爹借钱给你了,唯一还赏几口饭的红干爹,没几天也翻脸了,反倒是某某阵营的红小弟们,三天两头闹着要奶喝,为了江湖虚名,还整天莫名其妙的给了。但再穷也得向工业转进啊,否则连晚清都不如,回到明朝那种纯农耕社会,这不是把自己脸打得啪啪响吗,再说城市人口的就业怎么办,军公教需要的物资谁来生产。于是就开始波澜壮阔的融资三部曲了,第一步老一套,旧社会的败类地主资本家们的资源先共享一下。然后工业资产全民所有化,别激动,得先把自家的交上来,让某组织数清楚总数,才好均分对不对,当然了,交得马上交,什么时候分,那就日后再说的事了。最后农村公社化,大跳高运动开始,农民伯伯为工业买单的幸福生活开始了。所以什么叫“下岗”呢,全民所有,就是你把一切交给国家,国家的一切也属于你,也就是你用所有家产,包括把自己变成廉价劳动力献给某组织,换取一个原始股东身份。但某一天工厂经营不善,某组织对你说,抱歉,其实你只是一个普通员工,来,这些钱你拿着,当我送你的创业基金,至于什么原始股东养老送终的事,热恋期的情话请别当真好吗。还别说,就算是老大哥都比这厚道,变换体制之后,好歹工人们都分了企业认购券,会不会玩认购券是另外一回事,好歹这承认你曾经是国家的主人,是原始股东。-------------------------------------------------感谢各位朋友支持----------------------------------------------------因为比较晚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的答案已经比较详细的说了“下岗”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到个人的境遇,所以我换个角度,能力所及的说了一下根源在哪,不那么扣题,大家如果是为了了解“下岗”本身,多看看别的答案。-------------------------------------------------------------------------------------------------------------------------------- :顺便把这个故事写完,农民伯伯不仅为工业化买单,也为三门峡、三线建设、支援非洲友人买单。而且他们的二代目前还在为城市化贡献餐饮、建筑、高铁建设贡献劳动力。与此同时,他们的三代现在和农民伯伯一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无人照料的农村,享受着比北上广深更高的高考分数线。
作为当年有幸亲历过下岗的人看到此题必须怒答之!先说下背景吧。作为70后的人我有幸赶上了了那个时期,本人所在的位置是中部偏西的城市。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的城市—洛阳,很多人都知道洛阳牡丹甲天下、龙门石窟等,可能会觉得这应该是一个旅游城市,然而在新中国成立的最初,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洛阳被定位成一个工业城市。大量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被设置在这个城市中,比如第一拖拉机厂、轴承厂、矿山机械厂、洛阳玻璃厂、耐火材料厂等等,我朝现任大佬的父亲当年文革的时候就是下放到了矿山机械厂。好吧,本人正是有幸作为当年最后一批技校毕业的学生分配到一拖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产业工人”。1997年在我18岁最后一天的的日子,我将铭记这一刻,我被厂人事科的人带到了工厂,报道、填写资料、照相、办工作证、发放劳保用品、劳动生产工具等等。19岁的第一天,我成为了一名工人,职务:机修钳工…….当时一拖还未完全进行股份制改革,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整个厂矿所有的职工和家属人数超过15万之多,企业的背负着如此众多的人力成本,加之当时国家政策“退耕还林”,农业开始逐步萎缩,农业机械也也开始滞销,企业一夜之间主力产品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大量的分厂开始减产、停工,作为农耕机械化的主要工具----拖拉机大量积压。产品没有效益,企业资金紧张,又有太多的职工等待工资发放养活一家人,这时候朱总理的下岗概念产生了,企业在苦苦支撑了一段时间后也开始了职工下岗,企业减负,大量的当时40-50左右的工人老大哥开始被迫被企业抛弃。当时的社会充满的无奈、彷徨、不稳定等等。偌大的一个工厂几乎没有人在生产,我当时在的分厂原本有职工800多人,我是在一个相对还算比较小的分厂,整个工厂全部停工,职工回家待岗、轮岗,企业有了任务再来开工,所有的人已经发不出工资了,只能谁有任务谁发基本工资,那时候的工资基本在400块左右。到后来所有的人都没有任务了,说白了也就是整个分厂所以的一线工人都回家待岗,空旷的厂房只有我师父、我、还有机修班几个人在零散的做些机械保养工作了。我们虽然工作着依然也只是发着基本工资,300—400块左右,再到后来我们也不用经常上班了,工厂彻底停下来了。其实这种情况在90年代中期已经开始产生,89年中国发生了一些事后,外国其实对中国有一定的经济制裁,进入90年代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等等,社会主义阵营经历了沉痛打击,当时邓的南巡讲话其实都是在这些基础上发生的,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有人为这些必须付出的代价买单,很不幸以我师父为代表的这一代人成为了买单的群体。朱上台后提出的国企改革都在这国际大背景之下,其实朱也是没有办法,想办法搞活国有经济,整个国家都没有生机。大量的企业职工走向社会,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当时一拖也不是没有做出努力,也开始整个整个分厂的转产,开始合并一些小的分厂,优化人员改造生产线,也开始做工程机械,比如挖掘机等,还有生产重型卡车等等,可是这些半路上马的计划并没有给工厂带了多大的转机,毕竟不是专业生产工程机械和汽车的。企业也在原有的产品基础上开始时生产大马力轮式拖拉机,当时和菲亚特合资生产,多少还是有了点起色,在当时的环境下一拖还算是比较好的了,我说知道的其他厂矿基本上都已经全部停产,所有职工回家待岗,厂里发不出来工资,大量人员闲付在家,社会太多问题。那时候还流行过“下海”。鼓励下岗职工再就业、自谋生路,很多的路边到了晚上都是夜市路边摊,基本上都是那些下岗工人自谋生路自己经营,政府也很害怕社会中拥挤着这么多人员无事可做,当时犯罪率确实挺高的。当时的社会大量充实着我这样的年轻人,企业没有办法解决,政府又害怕年轻人到社会中制造不稳定因素,经常找居委会、街道等等找这些年轻人干,多少也给点钱,呵呵,当时我就非常搞笑的应厂里武装部的要求必须参加的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工作,我当时分配的工作就是挨家挨户敲门进去登记户口本、身份证,填写人口普查表,虽说我也去干了这事,其实大家可以想象,都是下岗的人,有几个能在这样的事情中人在去登记,我还要吃饭啊。所以从后来的新闻中也能看的出,那次人口普查工作各地都水分很大,那时候普查完毕说中国人口12亿左右,具我估计当时中国根本不止12亿人口,只多不少。到后来我也不能这样再混着了,我主动替国家减负了,南下打工。当时我的情况其实也不差,领着低保,自己在外面找份工作,其实比在厂里上班还是要爽的,工作没什么任务,不需要挣工时(按工时算钱,一个月必须挣够多少工时,一个工时多少钱,我记得当时天车的二保时98个工时),但是毕竟年轻还是出去走走吧。等我南下打工的时候我还能在家里下岗办去领低保。刚开始还能家里人代领,后来政府可能觉得像我这样的人挺多,在家领低保,到外面打工赚另一份工资,最后要求所有人必须每月凭自己身份证自己去签字领低保,所以,放弃。最后不了了之,我的档案彻底也就放在了下岗再就业办公室。其实这么多年过去了,中国也在那次经济转型中一步一步的走了过来,但是当时的那一代人确实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像我所说的这些国有特大型企业不是夫妻双方在一个企业的问题,大量的家庭可能一家人都在这个企业中,我和我很多同学的父母是同事、我和他们是两代人,可我们也是一样的同事,我去同学家完玩的时候,我叫他们叔叔或阿姨,到了工厂又要叫X师傅,这是一种挺奇怪的感觉。但不管怎样,我、同学、同学的同学、同学的父母、同学的同学的父母都一起下岗了……………..但我们都走过来了,那时候我一年的工资也就5—6千,如今还不如我一个月一半多,我们还是在苦苦挣扎,养活一家人,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到了上有老下有下的时间,身上的压力更大了。说到最后,我虽然经历了,也走过来了,我觉得我还是幸运的,毕竟我在过程中有最强的资本----年轻,苦了当时4-50岁的人,那代人,上山下乡,经历文革,学历不高,相信国家,把自己的一辈子青春都都献给了国家,到头来被国家抛弃,这代人很多希望回到毛时代,并且很留恋毛时代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也年轻过,也有过激情,也意气风发过,到他们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下岗了,失去了他们唯一最拿手的赚钱资本和自己所希望能成为国家能给予养老的单位。他们失去的太多了!在此向我师傅、我班组其他师傅、和其他为那个时候中国发展的道路上替国家、国企减负的师傅致敬!!!!!!另外补一句,其实下岗就是失业,只不过说的好听点,对国际上又想充大头,不想承认中国有高的失业率罢了。
看到有些小朋友端着一副精英嘴脸说什么这是合理的。我必须啪啪啪的打你们脸。真人真事——————————————————————————————————————————故事发生地点是山东省济南市,故事的主角呢,是个刚刚经历过文革的工厂女工。她像所有的工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她像所有的工人一样,结婚、生子。但她没有像所有的工人一样安于现状。她喜欢阅读,在老公的建议下她选择了去读电大半工半读了几年,她拿到了专科文凭,专业是中文。她所在的工厂,有一整套配套的教育设施,大学、职工学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一应俱全。当时幼儿园教师奇缺,她就先去了厂办幼儿园。分到幼儿园才发现,给的不是幼儿园教师身份,而是教工。不过她并没有表现出一点嫌弃,因为她可以顺路接送她的儿子去幼儿园她很聪明,她自学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她能解决“正规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厂办幼儿园虽然视而不见,但她却被厂办小学发现了,被请去当小学教师。她很快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小教高级职称,慢慢的她又有了担任班主任的资格和能力她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学生们都很喜欢她。慢慢的她也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感觉了。这一年,她38岁。她儿子9岁。读到这里,你们一定以为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吧。1998年,她所在的厂跟随着国企倒闭潮也要被收购了。厂办小学自然而然的也被波及了。当时的人还是很朴实的,厂领导还是很有权威的然后,其中一位领导呢通过一些在现在看来很幼稚的威逼利诱手段“说服”了包括女主脚在内的一部分现在看起来很幼稚的教师们嗯,她们买断工龄了。年近40岁的她手里拿着下岗证开始找工作当时没有网络,找工作只能靠人才市场和朋友介绍。她换了一家又一家单位,都不甚理想。后来民办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她得以先后加入了多家教育机构,待得最久的,就是还算有名的上市公司——学大教育。又能教学生了,她开心的不得了。她的项目是一对一,她有自己的一套作文阅读方法。孩子们跟着她成绩提高的很快。然而在民办教育机构里,家长就是财神爷,谁会得罪财神爷呢?就算孩子的问题是家庭带来的,也没有任何一家民办机构会说破。但是,她是一个在教育问题上不愿意妥协的教师。她凭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屡屡干涉家长的言谈、习惯、教育方法,甚至有时候她还会直言不讳的教训家长。举个例子。上学期她收了一个4年级的女学生。这个女孩智商情商正常,却经常做不完卷子。这之前她已经换了好几个老师了,却始终没有起色。她逐个知识点考察这个孩子,却发现这个孩子都能答得上。经过她耐心的询问,孩子终于吞吞吐吐的说出了真相:这个女生的家长,给她预备了一堆课外作业。只要她做完学校的作业,等待她的将是无穷无尽的课外作业。于是这个可怜的女孩便不自觉的放慢自己做题的速度,以至于考试时都想做都做不完卷子了。随后,她给小女孩的妈妈认认真真上了一节免费的课。家长半信半疑,与她约定先按照她的办法,看期末成绩再说。期末考试,女孩的语文成绩是全班第一,数学英语也名列前茅。寒假,女孩儿的妈妈想让女孩继续跟着她学习。她却说,孩子掌握的知识已经很牢固了,寒假就让她好好放松放松吧。她就这样拒绝了家长想要孩子假期上课的要求。就是这样一名靠谱的女教师,在办理退休的时候发现
她并非是教师身份,而是工人身份。
她不受财政的供养,还需要个人出资缴纳社保,一切待遇只和工厂女工一样。
《教师法》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和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除此以外,没有其他取消教师资格的法律规定和政策条文。题主问,当年的下岗潮是什么。其实下岗带来的影响,到今天都没有消除。根本不用回到当年。下岗是一个神奇的怪物。它和剥夺政治权利、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一样。是一个可以剥夺教师资格的怪物。她和她曾经的同事们已经试过无数种方法索要合法身份合法待遇,包括去天an门静坐。结果都石沉大海。所以,题主永远不要以为下岗只是过去,只是当年。它仍然在进行中。依旧有无数的机构保卫着这“累累的黑心硕果”。———————————————————————————————————————————什么?你说这个厂一定是效益不好吧?当然不是了。这个厂的简介里这么说:2002年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项目批准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02年整体式天然气压缩机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2003年工厂通过质量、健康、安全、环境三整合管理体系认证;2006年工厂通过美国石油协会体系认证;2009年10月工厂正式划归中国石油集团XXX厂,成为XX动力布局的一大重要板块。嗯,如你们猜的一样。这个故事有个很俗套的结尾,文中的她,就是我最爱的妈妈。
这个词可以在网上去搜。不是研究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说说个人的经历。曾经在一家国营矿山企业工作过,后来下了岗,那是1990年代中后期的事。我想下岗的道理很简单,就是企业经营不下去,工资都发不出。我所在的那个企业,主要是开采磷矿和生产磷肥的,但由于私人企业和其他经营较好、技术水平较高的国企的竞争,产品没有销路,企业自然就死了。这样的企业,大多是地方中小型国企,比如遍布各地的小化肥厂。记得当时有个说法,叫“抓大放小”。经过这轮淘汰,可能剩下的国企要么是素质不错的,要么是规模很大的,要么是垄断行业。那个矿倒闭后,记得我们曾领过一段时间的下岗补助,每月102;又过了一段时间,跟一批人分流进入重组的新企业(甩掉了原来的债务),当时在原来企业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好几个这样的“再就业”企业,比如搞点服务行业,有技术和设备的搞点工程承包,但这些企业大多又倒闭了,职工自谋职业,一点破烂设备也都被变卖,到后来地皮也出卖;至于最后的结局,因为离开老家就不太清楚了。有一些年近退休的老职工在补齐社保基金后(因为原来的企业拖欠),进入政府的社保体系。较年轻的人大多去沿海打工了(多亏了中国连年的经济增长来消化这些人)。90年代中后期,下岗是个谈论得很多的话题,因为太普遍了。据我个人的观察和家人的讲述,在我原来的单位,这个过程中最不幸的是那些中老年职工,他们当中很多人非常怀念毛时代。
我说一点自己的亲身经历。我家是青岛的,众所周知,青岛是一个老牌的工业城市,起码轻工业非常强大。当年的纺织厂就有十家,从一棉排到十棉。其余的像是玻璃厂、阀门厂、钢厂、烟厂、碱厂一应俱全。最厉害的还有就是码头。毫无疑问,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人扎堆。所以,当下岗浪潮席卷的时候,受到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不过幸运的是,因为是轻工业,同时沾了早期开放的光,恢复的要比东北要快。现在基本上都已经消化了。说说自己家的事。我妈是一名针织女工,高中毕业,就成了一名光荣的工人阶级。与之相对的是,我姨妈下乡回来进了学校,刚就职的时候反而是一肚子苦水,整天想着换单位。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不过结合当时的情况,谁又能不这么做呢?妈妈大概是95年下岗,就是彻底的失业。但是因为年龄上略有优势,因为她年龄大而不是小,所以她采取了买断工龄的方式,得到了相当不划算的一笔钱,然后就没有工作了。当然,比起很多的六零后下岗工人,她觉得自己还是划算的,但是比起比她更大的,可以直接退休退养的,她就觉得不合适了。总之,在我小学要毕业的时候,妈妈没有工作了。虽然有了一大笔钱,但是根本就不敢花。印象中那个时代正好是金融海啸,钱这个东西你留着没有什么用,因为会贬值,但是花了买什么呢?我家里现在还有八十年代末抢购风时代的毛线!!!!为了补贴家用,我妈妈开始挖嘎啦,也就是蛤蜊。我家住的地方,虽然不靠近海,但是离着现在环胶州湾高速还是不太远。妈妈就和她一起失业的同事们一起,开始在沙岭庄——青岛的朋友肯定知道——附近去赶海挖嘎啦。可想而知,她们这种挖法和人工养殖的差的太多太多。但是为了补贴一点点的家用,她还是经常半夜出门去赶海。回来之后,找一个大缸吐清了之后,就在自由市场上卖。到底赚了多少钱,我不太清楚,但是应该不会太多。但是,我妈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学习,而且,随着我年岁见长,更加感到妈妈对我的影响。幸运的是,我妈这种赶海的日子没能做多久,也就小半年吧,就去了另外一家单位上班了。当然,是走的关系。结果没想到的是,去的那家公司是当时的青岛进出口总公司。刚去的时候还蛮不错,福利工资各方面都好,结果很快进出口放开了,单位又不行了。不过这次还好,终于她熬到了退休的年纪。青岛那么多工人,我想大部分家庭都会有个这样的故事。别看现在这些年轻的白领什么的人五人六,比如我的大部分的同学,家里的故事说出来都是这样让人悲伤。我相信,有的人非常崇拜朱镕基;但是,如果他遭遇了我这样的经历,这句话就不会轻易的说出口了。补充一句:评论里面很多人都在说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就纳闷了,这些人既不是国家干部,也没有从改革里面捞到什么切实的好处(也可能我不知道),干嘛还替着国家操心,替着政府洗地啊。谁不知道改革有好处,但是牺牲了绝大多数产业工人的改革,也是好的政策?说句实话,要不是后来加入了wto,中国怎么熬进新世纪都不好说。别太高看了这个政策。地油海心说的就是这些人吧。
说到当年下岗的真实数据,给题主推荐一本书:作者,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以及Chair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Affairs。顺手贴几个表。以下数据全部出自其对当年国企改革的研究和统计数据:国企占总工业产值的输出比例1978年v.s. 1996年Ownership Composition of Industrial Output (% of Current Price Output) 国企1978年到2005年的盈利(占GDP的百分比):State Industrial Enterprise Profit () 国企各年的债资比率以及与其他国家平均值的对比SOEs’ Debt-Equity Ratios (%) 结果:国有企业总数从九几年的12万家减少到了2004年的3万1750家。(也就是说,短短十年后,大概只剩了26%)至于说到下岗潮是怎么回事,就要提到当年的国企改革和一系列跟随的法律还有经济体的改革。--------------------------------------国企改革前是什么样的呢:国企是国家整体的生产机器和国家计划经济的实施者,不为盈利,只为听从指挥生产计划规划好了之后,就会有人告诉国企要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成本开销控制在多大然后国企就去国有银行取钱了(啊是的那时候银行体制也没改革,四大银行就是国企的钱包)既然生产都规划好了,那么盈余是多少,国家能拿走多少早就知道了,国家把想拿走的那部分盈余提走,剩下的用于维持国企的开销(当然国家留下的那部分budget还是很稳定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职工下岗之前大家都以为国企是个好地方)国企内部的话呢,那时候的职业经理人只要保证定量输出就可以了,由于内部的accountability没有设计好,公司所有权和经理权没有分开,又没股份又没董事会的,国企领导简直可以一手遮天也就是说,国企大部分的问题本质上出在“经理人矛盾”和“公司治理”上了。哦,当然还不止这个原因,财政监控也是松到一个程度了:亏损有人兜着,贷款永远都能拿到,没有杠杆限制以及各种公司金融限制,长期亏损还能拿到长期补贴(其实这种情况在某些国企里直到现在也一样)。那么大多数人只要用点常规的逻辑推理就能猜到故事的走向了:国企过度膨胀,永远在投资扩建,为了扩销,售价甚至可以低于成本,反正亏损了有人补洞。扩展需要贷款怎么办?只要跟银行小弟说一声,账上要多少资金有多少资金。既然过度扩张了,那工人数肯定是过多的,这就为后来的下岗埋下了伏笔。其实还有一个不容易用数据量化的潜在因素(原用“不能在明面数据上显示的潜在因素”,易造成误解,谢
提醒):那就是国企的管理者谎报瞒报产值和自己的生产力总量。打个比方,我有100个工人,其实每个月可以生产100吨产品,但是我这个月生产了100吨报上去了,下个月给我的目标就是100吨甚至120吨。而我作为国企管理者,唯一的考核指标就是完成每个月的目标,如果完不成120吨的生产目标我就是在自取灭亡。所以为了保守起见,我报80吨上去,下个月就给我90吨的工作目标,我就能轻轻松松完成了。长此以往依此类推,我明明可以生产100吨的,到最后我可能每个月就生产了60吨,产率和员工工作效率都不在我的考量范围内,好多员工养在那儿轻轻松松的待着就待着吧,反正也不是我发工资。然后国家的计划就打乱了,明明两个工厂可以搞定的事儿,结果最后建了三个或者四个,然后每个都有所保留,没有全力以赴。………………于是就有了上面一堆图表和各位答主的一堆故事。--------------------------------------到底改革了什么呢?工人下岗的来源是哪里呢?首先,企业私有化。那么被收购被私有化了的国企,就如同当今世界上所有被收购的案例一样,第一件事,就是整改,裁员。于是,在这波私有化过程中,一大波员工下岗了……其次,取消国企垄断。国家开始扶植乡镇企业,并且允许一些乡镇企业联合起来与国企竞争。这时候中国的产业结构大概是“三足鼎立”的阶段:国企 v.s.私企 v.s.乡镇联合企业。(也就是上面国企占总工业产值的输出比例那个图,TVE就是指乡镇企业)那么相应的,国企的市场需求小了,生产量小了,间接的,又一堆工人下岗……第三步,著名的“抓大放小”。顾名思义,当时的国企过度扩张建设,又没有市场的调节,到处都是太多不盈利的,用不到的企业。支柱型的企业国家要保(像美国金融危机时候一样,典型的too big to fail),那么小的就被牺牲放弃了。哗啦哗啦的,一堆企业关门,12万家减少到了2004年的3万1750家。最大的一批工人下岗潮开始了……另外的一方面,就是由于不再有国家保护,被市场竞争冲击的国企不盈利了。从1978年国企盈利是GDP的14%,到1996年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国企盈利,画面实在太惨烈。雪上加霜的是,曾经亏损也好,投资也好,永远都有取之不尽的国家资金注入,现在突然停了。少到什么程度?1978年,国家投资预算的62%都给国企了,1996年,只剩下可怜的3%。那用不起那么多人的国企,就只好选择裁员还债。当然故事到了裁员和国企倒闭这里远没有结束。很多人看不到的,是在这么一个大动作后面跟随着的更多动作:对城乡企业的扶持(90年代初),银行体系的改革(1995年),税务的改革(1994年),公司法的修订(1993年12月),贸易体系的整合,国资委的建立(2003年6月),对董事会制度和盈利共享制度的推行(2005年),甚至是住房的私有制,一系列的动作都是随之而来的,都在为了同一个目标而服务。--------------------------------------题外话更新:总之,故事的表面是国企自己的问题,背后涉及到的是一个国家市场经济体系的打碎重建,领导者从无知文盲到逐步完善财政金融和管理意识,地方和中央政府的斗法,法制的完善,乡镇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崛起,以及最终和世界的接轨等等。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作为一个亲戚超级多的东北妹子,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故事了,而我的童年也是在看着亲戚们下岗--&干体力活--&做小买卖--&一点点缓过来中度过的。大家可以从答主贴的图表和提到的国企改革的原因里看出来,无可厚非的,就是当时领导者的决策责任。有人说领导者的决策失误不应该让百姓买单,我同意,可惜当时情势如此失控,已经早就不是领导者表示愿意一力承担就做得到的。至于该怎么秋后算账,首先,跑题了,其次,答主只是一个小姑娘,自认为见识太短浅,所以无法下定论,请各位看官随意。(btw大家可以看看评论里面@的评论,我感觉说得很好,不明觉厉)以上。
下岗风潮波及了全中国上千万的家庭,这股改革春风吹到我家的时候,是小学2年级,家里时时都要面临断炊的危险,一家三口人,一个月的生活开支绝对不能超过300,从此最盼望的就是每个月能有一次吃上炖鸡架,那算是一个月里面唯一能见到的肉菜。父母刚开始四处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我那时候学习成绩没问题,就是身体不好,到冬天必然感冒发烧,每次都是“年关难过”。4年级父母出摊做煎饼果子一年多,也仅仅能保证温饱而已。六年级左右父亲做传销,做了2年发现苗头不对就提早退出了,从此练就了营销能力和识别各种传销手段的能力。初中母亲开始到街道居委会,没有编制的情况下一直做到退休,算是有所依托。父亲从退出传销后就开始做药品推销的工作,一直做到现在,算是有点东西了。父母做事情都比较认真,不是偷懒的那种人,但是无论是下岗之前还是下岗之后,事业上都没有很好地发展,现在想想,眼界真是大问题。对于当年的下岗,父母也没有太多的怨言,最多就是骂骂邓小平,说朱镕基狠而已。因为就算没有下岗,他们也认为,自己的人生,在就业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下岗对一般普通百姓的生活冲击是巨大的,小学初中的时候家里经济那么困难,他们也没有让我明显的感觉到失落和绝望。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跟老爸谈起当年的事情,他说刚下岗那段时间最难熬,因为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知道怎么办,一个人茫然四顾,愁的要死,整夜整夜的失眠抽烟,还要自己去调整心态同时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养家糊口。从下岗到逼着自己去做营销,父亲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只是,等到他终于能吃营销这碗饭的时候,早已年过半百。下岗是什么?下岗,是强硬的改变了千万人生活命运的一双手,推着他们走上了让令其耗尽青春,遍尝苦难的求生之路。我父母这一代人,是唯一一代经历上山下乡,文革,改革开放,以及下岗的一代人,是新中国政治经济巨变的亲历者和承受者。换句话说,是他们帮我们做了实验,好让我们这代人以后能少走弯路,少重复之前的错误。最后,十分希望能够看到反映当年下岗那段时间的任何文学影视作品。这段历史,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看到好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评论啊,什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懒惰才下岗,极端者loser。评论者似乎是坚定地自由市场经济的卫道士呵。然而下岗并不等于优胜劣汰吧。这些50岁40岁的人,被人宣传了一辈子的国家主人,企业主人,终身保障,然后在学习能力适应能力都下降的年月突然被踢出保障系统。这些人长时间的“安贫乐道”,在极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维持了社会安定,生产进步,老年的稳定和保障是他们应得的回报,这是当年被所有人认可的社会契约,也是国有企业的拥有方经营方反复宣传的,你们交出一切,我们保障一切。然而这个契约忽然被单方面打破,原因只是利益而已,请问这符合市场经济的契约原则吗?如果要把经济生活扩展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境地,那么下岗职工所作出的杀人和特殊职业的选择,又有什么可以抨击的呢?能杀人能干特殊职业的,我倒认为多出几分原教旨意义上的“人味”。
国家本来有养老和终身雇佣的承诺,有医疗,教育,住房的福利。但是开放以后,有这些包袱的企业,成本无法和外企私企竞争,亏损。国家就赖掉了当年的承诺,事实是大规模的裁员,然后把国有资产转移到官僚手中。没有了承诺的包袱,国有企业的资产到了个人手里变成私人企业。就有竞争力了。代价是青春已经失去的工人大规模的失去保障。中国经济真正改善是入关以后国际贸易起来成为世界工厂,国企私企日子都好过了。中间有5.6年苦痛。下岗的结果是培养了一批吞并国有资产的富豪,社会福利和劳动者保障失去。资本方的利益扩大。也为后来房地产暴涨打下了基础。现在公务员热是因为非体制内无保障。补充一点,国企是怎么不好的?国企到了80年代还是很强大的,80年代还是城乡二元,有粮票,农民不能进城市打工,劳动力供给稳定。市场方面,农业发展,有工业品需求,什么东西都好卖。私营企业起不来,进口产品有冲击但是范围还不大。国企基本垄断工业品,效益不差。变化出现在后来,私营企业放开,农民进城打工,外来资本进入。国企有福利负担,无法竞争。国企的自我循环才玩不下去,而解决方案是赖账让下层失业,去掉福利负担。同时侵吞集体财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买断工龄50岁退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