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坏账率计算剥离对股东有什么影响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那一水的鱼:银行股投资第一课
就目前来说,我还没有找到比较好的,分析银行股入门的书籍。多尔西的《股市真规则》中有一些关于银行行业的文字,也只是一笔带过,不完全贴合中国市场。因此我想要写下这一个系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个人投资者初看银行股,会被一大堆的专业术语困扰,比如拨备啊,资本充足率啊,扣减项之类。的确,银行股的复杂程度,可以说仅次于保险股。下面我们来由浅入深讲一讲银行股,争取在10个小节以内让普通个人投资者能看懂银行股,每节绝对不会超过3仟字。当然本人也有一些不清楚的地方,望不吝斧正。
首先抛开那些专业术语,来看看银行是一门怎样的生意。
银行的起源有很多说法,在中国古代也早有当铺和钱庄。现代银行的起源,金铺说是其中最主流的一个(源自欧洲,意大利):
早期金匠在打造金质品的过程中,储藏了部分客户的金条。后来也有客户将金器交予金铺保管,并交纳一定的管理费。渐渐地,金铺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在同一时间来取走金条。于是经过计算,金铺将一部分金条留存,用于平日的兑换,另一部分则作为贷款放贷出去,收取利息。早期存金条是要收取手续费的,经过这一模式后,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存入,存金条不仅不收手续费,还给储户发放利息。现代银行就这么产生了。
没错,银行就是一只手从储户这里借钱(较低的利率),另一只手把借来的钱放贷出去(较高的利率),从而赚取中间利差。利差是银行最基本的收入来源。除此之外,银行可以在这个根基之上,衍生出一些“中间收入”(手续费、财务顾问费等为主)。生活中最常见的异地取款手续费,汇款手续费等,就是其中之一。但是如果没有资产(贷款等)和负债(存款等)这个根本,其他所谓中间收入都是空中阁楼。而资产负债表中,又尤以存款最为重要,所以过去很多银行都提到存款是立行之本。
由上可知,银行这门生意,首先经营的商品比较特殊,是货币。货币不同于其他实物产品,一个比较大的优势,就是货币不会过期变质。一些商品,如水泥,生产出来后保质期只有两个月,两个月后标号等各项指标都会下降,很多已经不能使用。又如煤炭,从地底下挖出来以后只能露天堆放,风雨之后都会使煤炭的热值降低,质量损失。
但是,货币不存在这个问题,银行不用因为担心自己的商品会过期变质,而降价抛售。像这样不怕过期变质的商品确实很少,我能想到的也就只有保险、古董和高度白酒。(低度白酒会水化)
其次,银行经营的是信用。前面我们说到,银行一只手从储户这里借钱。如果银行的信誉无法获得储户的认可,是无法从储户手上拿到存款的。至少储户把钱存进银行,是期望自己能够拿回本息的。中国的金融资产绝大部分以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最终能支起这么大的金融帝国,信用体系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一直不敢轻言推进。
在讲到信用的同时,普通投资者必须要知道银行是收益靠前,损失滞后的行业。银行的收入是利差及中间净收入,而支出则是营业费用、税费和坏账。营业费用和税费都是可以预先估计的,但对坏账风险的预估却会出现偏差。银行在存款与贷款的利差之间,已经考虑了营业费用、税费、坏账损失,以及自己所需要获得的利润。利差中有一块是风险损失补偿。在经济好的年头,人们(包括银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要求的风险补偿也较低,利差因此也较窄。在经济较差的年头,人们(包括银行)的风险意识强烈,要求的风险补偿也高,利差因此也较宽。因此,在经济由好转坏的过程中,会存在利差中的【风险补偿】不能完全覆盖【坏账】的情况。也因此,银行不得不将本身的一些利润,甚至是老本用来补偿这个风险损失(坏账)。同样的道理,当经济由坏转好的过程中,由于前期银行的风险意识比较强烈,要求的风险补偿也比较高,但实际上经济已经由坏转好,并不需要这么多的风险补偿,所以这些过多要求的风险补偿最终就转化成了利润。
由于银行放贷在前,放贷的时候利率等条件已经确定。而经济情况的转变在贷款放出去以后才到来。大部分人(包括大部分银行)往往并不能提前预测经济的变化,所以整个银行市场的损失是滞后的。
抛开股价不说,银行业最危险的时候,就是他们情绪最乐观的时候(跟股市有点类似)。此时银行业往往有以下共同特点:资产负债表拼命扩张,对利差要求较小,对抵押品要求最低,想方设法扩大杠杆率等——最终都指向一个结果,银行低估了未来资产的风险。
反之亦然,银行最安全的时候,反而是他们风险意识高胀,最为惜贷的时候。
再次,银行是一个杠杆很高的行业,杠杆率在1:20的一个数量级上。在这样一个数量级上,风险和收益都被极大地放大。不过同样也是这个原因,许多“狼来了”的声音就一直强调,“只要有5%的损失银行就完蛋了”。
其实银行体系有一系列的手段和标准控制风险,中国的银行业在很多方面都超过了外资银行。当然也不排除他们会有盲目乐观的时候。收益覆盖风险一直是银行的追求,这也是为什么银行都喜欢抵押品的原因。很多评论说银行过度依赖抵押品,贷款门槛高,不服务中小企业等,但我简直都想说一句,不喜欢抵押品的银行,不是好银行。(后面的章节会谈到这个问题)。
最后,不得不说一句,银行是一个难得的好行业。
下一节预告:为什么银行不能完全竞争?
不同的行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即使企业做得很好,也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利润。他们的大饼被来自同行业的竞争者,有话语权的供应商,有谈判能力的买家,虎视眈眈的替代品给撕得七零八落。
有一句话叫“男怕入错行”,正是这个道理。如果入错了行,企业利润都无法实现,高薪酬又从何谈起?
在本节,重点来回答上一节留下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银行之间不能做到充分竞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个银行的专用术语(指标),叫资本充足率。虽然在一存一贷的过程中,银行起到的是媒介的作用(中间人),但是空手套白狼可不行。万一右手边的贷款人无法偿还贷款,那银行拿什么还给左手边的储户呢?这中间产生的损失怎么办?
同样的道理,如果储户不相信你银行有这个兑付的能力,我凭什么要把钱存在你这里呢?我不如找个塑料袋包好,埋在床底下?(注意防鼠防白蚁)。
为了防范这个风险,也为了打消储户的疑虑,全世界最精明的银行家们坐在一起开会,开发出来“资本充足率”这个东东(可百度“巴塞尔”)。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右手倒腾出去了100块钱,不能全是从左手拿过来的,你还得从自己口袋里拿出几块钱。
自己口袋里的这几块钱,有一部分真是自己的,叫做核心资本(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另外有一部分也是找人借的,叫做二级资本或附属资本,主要是通过“包含减记条款的公司债券”来充当(以前是次级债)。
目前阶段,减记债很容易就能发出去,所以根本的制约还是核心资本。目前普遍实行的权重法,就是将核心资本扣除掉扣减项以后的资本净额,除以风险加权资产(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所得的数字。这个数字普通银行不能低于8.5%,大型银行不能低于9.5%。而其中核心一级资本分别不能低于7.5%,8.5%,也就是说其他一级资本(优先股)在核心资本充足率中,只能起到1%的作用。
&======================================================
上一节中好多人说我那个没讲到,这个没讲到——你看为了讲清楚这些东西,又把事情讲复杂了。上面这些专业名词,看不懂的童鞋,先把他们忘记吧,下面我们来讲银行这门生意。
=======================================================
假如说一家银行想抢占市场——简单说就是左手、右手之间倒腾更多的钱。那么这家银行很快就会发现,艹,资本金不够啦~!就像汽车跑着跑着发现没油了一样,银行这时也需要加油(也就是融资,增加资本金)。
很多人担心市场利率化以后,会有多少银行破产之类。又例举了美国、台湾等许多例子。只知道翻教科书,不知道分析具体问题是不行的哦~!各国的的经济形态不同,监管政策不同,完全不能放在一起嘛……
假如存款利率完全放开,不管哪家银行想从市场上抢存款,都得掂量下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等到自己口袋里没钱的时候,自然就没必要再继续拉高存款利率。而且银行还必须以更高的利率把钱放贷出去,这个贷款利率还必须覆盖坏账风险、运营管理费用等。所以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利率很大程度上是由贷款利率拉动的。
我们对比券商。券商的经纪业务(就是开户交易),由于没有资本金的限制,券商可以不需要本金的保障就能把客户数量做上去。也因此,券商用不断下降的佣金来吸引客户,最低已经达到普通客户万2至万2.5的水平,这个在除去交给交易所的规费以后,几乎是亏损的。
再反过头来看银行,银行在抢客户,抢存款的时候,一只叫做【资本充足率】的手,就会过来掐住脖子,高喊道:“别抢了,给其他银行留点饭吃吧~!”
于是大家就都有饭吃了,而且还吃得不错哦~!
前面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算是银行间不能充分竞争的第一个原因。再来说第二个原因,就是“牌照”这个东东。
说到这里我就想起周星星电影里,奉旨乞讨的金牌了。
简单说吧,银行不是你想开,想开就能开。这需要“牌照”!如果一家餐饮店生意非常红火,那他旁边不久就会冒出第二家餐饮店。如果生意还是很红火,就会有第三家,第四家……最后变成美食一条街。美食街名字是好听,但是相对来说,其中的每一家店,都只能获取到平均利润。
银行不同,开分支机构,是需要银监会批准的。完全开一家新银行,甚至需要国务院批准。而新银行的批设,已经很多年没有见到过了,最后一家大点的银行应该是1996年批准的民生银行。此后有不少城市信用社升级为城商行,农村信用社升级为农村合作银行,此外在大银行参股作为条件,新开了一些村镇银行。最新说要放开民资开放银行的门槛,批了几家类似企鹅银行的民资银行。目前据说都还在筹建。不过,相对于目前160万亿的银行总资产来说,这些新开设的银行在短期内都无法冲破1.6万亿的总资产(不到1%的新进竞争者。)
最后,谈一下第三个原因,做为结尾。不得不说,银行间无法充分竞争,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银行股股价低。
四大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只有广发、渤海等几家没上市)基本都上市了,如果需要增加资本金,除了留存利润,就只能通过股市。不管是定向增发,公开增发,配股,都要通过股东大会、银监会、证监会三层批准。而在熊市中,一谈融资大盘就开始变色。现在低于净资产,要融资更是千古唾骂。每次融资后,“有关部门”的人员肯定要交代:这次批了这么多融资给你,几年内不要再来找着要了哦~!
所以呢,银行的资本金都紧张,大家紧巴着用吧,别瞎抢存款!
超过两千字了,补充几句吧:
近年来银行不断融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核心资本充足率由老办法的4%提升到最新的8.5%至9.5%,相当于资本金要求增加了一倍多,因此而需要大笔融资;
&贷款减值损失覆盖率由100%提升到150%以上,再加上贷款拨贷比不低于2.5%,一定程度上消耗了许多利润,减弱了利润滚存资本金的速度。
&&新办法加大了同业资产的风险权重,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了0.5%至1%左右。
只要银行资本金规划合理,按现有的速度(别脑残,割肉抢客户)发展,是可以做到不需要融资的。
经常听大虾们说,XX银行隐藏利润多少多少,XX银行释放了利润。那么到底怎么回事呢?这算不算财务造假呢?
财务会计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财务造假】和【财务调节】的区别,前者是无中生有,后者是东厢挪到西厢,名字可能换了,位置可能变了,但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
本节,我们主要来看看银行最常见的利润调节方法——拨备。
拨备是企业运行中,对预估可能已经产生的风险和损失所作的一个准备。相当于你借了10块钱给同事买早餐,明知道他“忘记”的可能性很大,又不好意思找他还钱,所以你已经做好了这10块钱收不回的打算。反应到银行的报表中,主要涉及两个定义,一个是资产减值准备,一个是贷款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包括贷款减值准备,还包括一些其他资产的减值准备,可以是同业资产,也可以是应收款项类投资,甚至可以是债券、商誉等。但对于银行来说,其中的大头,还是贷款减值准备。
前面的章节我们讲到,贷款放出去以后,不会马上变成坏账,这中间存在一个滞后。一般来说对于一笔贷款,如果银行发现有坏的苗头,先是进入关注类贷款,然后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直至最后核销。但是在财务上,不可能等到最后核销的时候,才来处理这个坏账。银行需要预提一部分【准备】。但是具体提多少,各家银行有一定的自主权。如果某家银行的准备计提力度,大幅超出同行的平均水平,或大幅高于其以往年度,或者大幅高于不良资产生成速度——这种情况下,会被认为是“隐藏”了利润。反之,则被认为是“释放”利润。
我们再来重新了解一遍【贷款减值准备】:
对于贷款的坏账问题,银行建了一个池子,叫做“贷款减值准备”。银行每年都会把仓库里的料(真金白银),往池子里投一些,储存起来“准备”应对未来的坏账核销。当这个真金白银丢进池子里以后,就已经相应扣减了银行的利润。日后坏账核销的时候,是不影响银行利润增减的,只影响池子里料的多少。
价值投资者最喜欢的东西来了。这里涉及到【资产隐蔽】——这个池子里的减值准备,是直接从总资产和净资产里扣除掉的,没有体现在账面上。对于一个净资产1000亿、每股净资产是10元的银行,假如减值准备有100亿元,那么相当于隐蔽了每股0.75元的净资产(扣除25%所得税后)。
这里简单举个例子,假如某银行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比合理值多了100亿,那么相应“隐藏”了多少利润和净资产呢?答案是均为75亿元。文后有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说明,不怕费脑的可以看看。
最后再补充几个银行业的知识:(行文尽量简练了哈)
一、贷款减值准备,监管要求有两条:
1、 一是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150%(已经在执行)。也就是贷款减值准备这个池子里的料,不能低于不良贷款的1.5倍。
2、二是拨贷比不能低于2.5%(2016年前达标)。也就是不管你不良贷款多也好少也好,贷款减值准备这个池子的料,不能低于所有贷款总额的2.5%。
PS:第二条监管标准看似有点霸气和蛮不讲理。曾经某位德高望重的银行高管,也曾有所微词。也是哦,我家银行资产控制好不良率低,凭什么要我计提那么多准备(会减少当期利润,降低一级资本充足率)。但是回过头来看,这条监管标准是非常稳健的。因为当经济好的年头,别家银行的不良率是0.9%,你家不良率是0.4%,确实感觉不良控制不错,不良率比别家低一半。但是等到经济不好的年头,这个不良率并不是等比例上升的。情况往往是这样:一个跳升到2.4%,一个跳升到2%。如果前期按拨备覆盖率计提准备,这个时候就傻眼了。
二、不良贷款率,是一个比较人为的指标。我更喜欢【重组+逾期】贷款率这个指标。也就是将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去除以总贷款,然后再各家银行横向比较。
人家明明已经还不起款了,可是你家偏要说人家有能力还款,就不划到不良贷款里——那我也没辙啊。所以建议大家用贷款减值准备/【重组+逾期】贷款,这个指标来横向比较各家银行。同时注意逾期贷款里面抵押和质押贷款的比重。这个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会再分两节分别阐述。
投资银行股,经常听大虾们说,“一季报定全年”。比如说,某家银行一季报出来以后,同比去年增长20%,那么今年全年业绩的增长率很可能就是维持在20%的水平线上,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这是为何呢?
在阐述原因之前,首先要讲讲例外的情况。
前一节我们讲了拨备对利润的调节,一般情况下,银行的报表倾向于将各期的利润平滑,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这主要也是因为银行与其他民企上市公司不同,掌舵的董事长或行长都不是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像这类【职业经理人】掌舵的公司,掌舵者倾向于获取平滑的业绩增长。
具体原因,我想在集团公司工作过的应该都知道——业绩增长过快,下一年就会面临更高的业绩任务指标;而如果业绩大幅滑坡,又会面临相关部门(XX委)的考核责难,各种检讨、报告等是免不了的。所以管理层倾向于在好的年头将业绩压低,存点余粮;而在坏的年头把余粮拿出来,度过难关。
市面上,除了某两家有强烈融资冲动的银行以外,大部分银行都希望自己的业绩排名在同行中排名中上即可,不挑头不冒尖,也不落后。博大精深的【中庸】思想。
然而,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例外:
一、“洗澡”。这种情况主要是银行换了董事长或行长,就会发生财务洗澡的情况。主要手段也还是加大拨备力度,给自己以后经营存点余粮。同时加大核销力度,把前一任的PP擦干净,从此轻车上路。
二、新监管指标实行,为达标不得不临时加大拨备力度。历史上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曾经从100%提高到150%,为了达标各家银行不得不临时大笔核销,同时加大拨备计提,导致业绩单季下滑明显(由于指标通常年末考核,所以该事件也往往发生在第四季度)。因为这个原因,某家银行在2008年年报就不得不大笔核销,致使当年净利润同比减少77%。就目前来说,还有一条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不低于2.5%的指标,是要求2016年年底达标的。因此各位亲可以看看自己手里的票,距离达标还差多少。
讲过意外情况之后,再来谈为何银行股【一季报定全年】。不过大家要理解,这个一季报定全年,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所以千万别往绝对的方向去理解。
原因之一,就是之前提到的管理层平滑业绩的需要,不再赘述。当然,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银行利润增长的几个途径,开源方面一是资产规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的扩大;二是各项资产息差的提升;三是中间收入(包括但不限于手续费、顾问费)的增长。节流方面,一是管理费运营费的降低(也就是“成本收入比”下降),二是拨备减少(建立在不良下降的基础上才是健康的,否则可以看做是“释放”利润)。
我们来看第一项资产规模。首先是占银行资产大头的贷款,在放贷当年,在报表上是基本不产生收益的。以招行2014年半年报为例:
上图可以看到,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约为4%。如果扣除营业税,再除去约25%至30%的管理运营成本(成本收入比),只剩余连3%都不到。而拨贷比(不低于2.5%)要求2016年年底前达标,目前各家也基本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也就是说,要维持拨贷比不下降,就要求银行当年【新增贷款】所获得的【增量收益】,全部计提给当年的拨备了。第一年新增贷款的增量收益,要第二年才能体现在报表里。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就是当年总资产增速较快的银行,第二年的业绩往往也不错。因为总资产增速快说明管理层有心把业绩做上去(前提条件是核心资本充足率得够用),这个就不展开讨论了。&对这一点的理解应该比我更深。
在资产里面,除开贷款以外,还有两个大类资产,一是同业资产,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为债券)。这两类资产的特点,是基本没有计提损失准备,监管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所以在报表上看,当期就能够获益。
一般银行的资产配置,贷款占大头,资产增量基本要占到总增量的一半以上。如果再算上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留给债券、同业等资产的空间已经不大。假如某银行当年总资产增长20%,那么这个20%的增速能做到有8%至10%是同业资产和债券贡献的,就很不错了。因为资产配置是分摊到一年的12个月中(实际情况是年头略多,年尾略少),一月份新增的能拿全年利息,12月新增的就只有不到一个月利息了,所以贡献率还要打对折,也就变成4%至5%。
再来看第二项息差因素。如果遇上调息,那么长期贷款的利率调整大多是从第二年年初开始的。当然也有部分贷款约定下月调整的。调息后,资产(利率)的重定价有较大比例发生在第二年的一月份。
节流方面,运营管理费和拨备核销,各家银行通常有一些季节性的差异。例如有些银行喜欢四季度提大头的管理费(年终奖?),有的喜欢一季度提。而拨备与核销方面,多集中在四季度,也有年中年末分两次核销的。
因为这个原因,部分银行用【1季报&4】来预估全年业绩水平,是不大合适的,因为存在季度的差异。但是用【去年全年业绩&今年1季报同比增长率】来预估全年业绩,是略微靠谱的。
通过前面的四节,我们大致知道银行是一门怎样的生意。那么从第五节开始,慢慢要开始烧脑了。
相信经过这几节简单的学习,您在每期银行股报表后,也可以自豪地丢出自己的见解,然后默默迎来旁人【惊愕的嘴巴】和【赞叹的眼神】。
欢迎加入新的世界!
++++++++++++++++++++++++++++++++++++++++++++++++++++++++++++++++
会计的三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对于银行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资产负债表,其次是利润表,而现金流量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本节主要来讲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部分,兼谈各部分资产的质量。
首先需要了解,一张资产负债表,是一个节点末的“定格照”。比如上表是招商银行2014年半年报,指的是2014年年中时的资产情况。实际在2014年上半年,这个资产是不断变动的。
一、最高安全等级资产
1、现金——这个很好理解,也就是现钞。银行为了应对每天的存取款,必有一部分资产配置的是现钞。这部分资产的风险几乎为0。但需要注意的是,现金资产无法收息,不产生收益,而且还受到通货膨胀的侵蚀。
2、存放中央银行的款项——就记住这是央行强制要求各家银行存在他那的资金就行。对于银行来说,希望存在央行的准备金越少越好,原因有二,一是存在央行的越少,可以放贷的资金就越多;二是这部分资金的利率比较低,招行2014年半年报是1.52%。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百度【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等概念。
这里必须讲一下的,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和贷存比的区别,很多童鞋搞不清的。加入存款准备金是20%,贷存比是75%,那么100元的存款进来,银行必须【最少】放20元到央行,【最多】放75元的贷款出去,这里还剩下5元,银行可以配置债券等其他金融资产。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二、次高等级资产(大虾们经常说的“同业资产”)
3、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也就是存在别家银行、其他金融机构(其他金融机构包括信托、保险、基金、财务公司、券商、期货等),只要这家金融机构不倒闭,资产安全可保无虞。
4、拆出资金——跟存放差不多,但安全等级更高。拆放同业通常需事先对拆入银行进行授信,或以票据进行质押(如逆回购),而存放同业则不需要。
5、买入返售金融资产——银行自己(买入方)与资金需求方(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签订协议,买入对方的证券,同时约定对方在规定时间将这部分资产赎回。这里交易的金融资产相当于质押贷款的质押品,起到一定的担保作用。同时,需要注意买入返售金融资产可以继续转让给第三方。
以上这三种资产,就是传说中的“同业”,理论上说是银行非常安全的一部分资产。但也由于过于神秘,加上抽屉协议、刚兑等等,被蒙上了“过桥贷款”“变相放贷”等名声。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没有人能一笔一笔扒开来看。
三、相对较低等级资产
6、贷款和垫款——这个我相信不用解释了。唯一补充一下,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贷款和垫款,是指的净额。也就是真实的贷款和垫款总额,减去贷款减值准备后的净额。换言之,贷款减值准备不计入总资产,也不计入净资产。
7、应收利息——假如1月1日贷款1个亿出去,利息600万,约定年底一次收息。那么在年中的时候,虽然还没收到利息600万,但是分摊到半年,就有300万的应收利息。
这两者的资产质量等级,可以说是一样的,利息本身也是贷款资产的一部分。贷款和垫款,借款人可能倒闭破产,或者跑路,使得一部分贷款不能收回全部本息。所以该部分资产的资产质量等级较低。
四、混杂安全等级资产
在报表中我们还能看到几类资产,比如
8、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
9、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0、持有至到期投资
这三类资产,【大部分】都是债券。其中的国债、政策性银行债券,等级最高,基本不用考虑兑付问题。其次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债券,问题也不大。最次是其他债券(应该是以公司债为主),兑付问题要看企业质量和担保品质量。
以上三类资产,在会计上的收益确认方式不同,因此而将债券分进了不同的类别。这个比较复杂,这里暂且别过不讲。
五、应收款项类投资
继同业资产后的又一个大染缸。招行这里有4686亿元,约占总资产的10%左右。神秘的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主要包括未出表的理财产品(多为保本型),信托受益权、保险资产管理计划等
六、其他资产(主要是经营类)
11、贵金属——主要是库存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本身也是无法生息的,但是贵金属价格的波动会带给银行收益和损失。如果银行看好贵金属行情,是可以持有贵金属净头寸的。同时,银行出于纸贵金属交易等理财业务,以及贵金属衍生品金融等业务,需要持有一部分贵金属,来对冲相关的价格波动风险。
12、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土地及建筑物,在建工程(未完工的房地产)、电子设备、装修费、运输及其他等。这些固定资产主要为银行为保持运营需要而持有的资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逐年折旧,变成成本消耗掉。如果固定资产升值,那么会计上也不会产生任何收益。
13、投资性房产——经营出租的房产。银行是不能买入投资性房产的,这里有少量的投资性房产,可能是暂未处理的抵债资产。
14无形资产——主要为土地使用权,软件等。
15、商誉——主要指收购其他公司时,溢价收购部分。比如被收购的企业,净资产是100亿元,但是收购价出到150亿元,这里就会产生50亿元的商誉。
需要注意,银行是不能持有金融机构以外的股权,也不能收购非金融机构的企业的,除非是抵债资产被动持有。但规定也应在2年内处置完毕。
16、递延所得税资产——已支付的所得税,超过应支付的部分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简单理解就是预缴的税收。
注意:这一节很可能是所有章节里最重要的内容了。因为大家知道银行的杠杆非常大,稍有资产损失就会放大20倍。其他资产包括同业和债券,只要不发生大规模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基本上风险都不大。唯独贷款的资产质量,因为各家银行的风控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贷款也是资产中占最大头的。本节,我们就来看看银行贷款的质量怎么看。
请注意,以下部分内容可能是你在各大机构的《分析报告》中从未看见过的,也是在各类书籍中也看不到的,完全来自本鱼对银行报表的认识。
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银行贷款的质量,跟经济的周期是基本同步的(顺周期)。在经济好的年头,你很难看出各家银行的风控能力——此时百业俱兴,各个行业都能获得较好的利润,还款能力也强。但是,一旦碰到经济较差的年头,银行之间风控能力的差异化就突显出来了!
这跟股市里“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个道理是相似的。所以,切莫在经济好的年头,横向比较各家银行的贷款质量,这样不具备参考的价值!
在我国银行历史上,曾经有一套贷款质量分级的办法叫“两呆一逾”,也就是把贷款分作:正常、逾期、呆滞、呆账。如果查看早期的银行报表,你还能看到这些词语。目前通行的是国际普遍采用的“五级分类”,也就是“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种为不良贷款。
个人投资者看机构的报告,经常都会看到“不良双升”之类的词语,指的就是五级分类的这个“不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分类不能排除在认定过程中的人为和主观因素。而且各家银行对不良认定的口径不同。
所以我更关心几个“硬指标”。
一是逾期贷款率:
关注点1:首先总的逾期贷款率是值得关注的。招行2013年年报是1.5%
关注点2:这里衍生一个指标,逾期/不良比,也就是用逾期贷款除以不良贷款,得出的比值用于大致估计银行对不良划归的保守程度,这个比值越低越好。
上表感谢&提供。
关注点3:通过逾期分阶段统计,在时间轴上的纵向对比,可以看出银行逾期贷款的演进。同时,分别用“90天以上逾期/总贷款”“1年期以上逾期/总贷款”,来形成指标,再将指标与不良贷款率对比。
二是银行报表附注部分,有很多有用的信息(大部分有用的信息都在附注里)。以招商银行2013年年报为例:(P201开始,都是有用的信息:)
上图为按行业分类。如果你极度不看好某一个行业(“你懂的”行业),那么该行业占比较大的银行建议回避。
上图为按地区分类,例如最近一两年长江三角洲(江浙地带)的坏账就比较多。这个信息也可以参考。此外,一些银行还有地区分部利润表,也可以参考。
上面是担保方式的分类,其中信用贷款多为大型企业,抵押和质押贷款多有抵押物。在我看来,保证贷款是坏账率最多的一类。
担保方式涉及到清偿顺序的问题,很重要。
可参阅《为何银行喜欢抵押物》(雪球搜索刚刚卡死,这里给博客的链接)
上图为逾期和担保方式的综合列表,更方便阅读。
上表为贷款和减值的分析。总共2.1万亿的贷款,由上图可以看出有385亿元的减值准备是给正常贷款准备的。组合评估的不良总共有50亿元,其中减值准备32.2亿元,剩余的17.77亿元是招商预估能收回的残值。个别评估也是一样的道理。
关于组合评估和个体评估的概念解释,这里直接贴年报的:(简单说就是组合是用过往的概率来打包评估的,个体评估是单个的贷款例子评估的)
+++++++++++++++++++++++++++++++++++++++++++++
这个图还是之前的一些信息,只是放一起了,看得更清楚些。
三、关注逾期未减值
逾期了为什么不减值呢?各家银行的口径不同,这个要在报表里翻阅。建议搜索“逾期未减值”。
有的银行逾期90天以上全部划为不良,有的则按照抵押物价值的覆盖程度来估算。即抵押物价值能覆盖贷款金额,就不做减值。
招商银行为例,2013年年末招商银行逾期未减值贷款金额为155.56亿元,抵押物公允值为435.31亿元,覆盖率居然达到279.8%。
P297页开始的《风险管理》,这往后的都是重磅干货,但少有人看报表看到这里。
不再一一贴图了~~
上一节我们讲到,要重点关注银行的逾期贷款,因为最终收不回的坏账,都是由逾期贷款转变而成的。那么一旦有了坏账,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所谓的“不良贷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笔贷款变成不良,主要是借款人(含法人)遇到了经营(或生活)上的问题,短期内无力偿还贷款。如果这个情况恶化,最终就会变成收不回的烂账;如果这个情况改善,那么也会像老树逢春,发新芽。
不良贷款,从微观上说跟借款人个体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关,从宏观上说,跟随宏观经济波动。在宏观经济好,或者说行业景气的年头,只有最差的那一部分企业,才会出现经营困难。在经济困难,或者说行业萧条的时候,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企业也会出现经营困难。
我们经常说的银行风控,首先是在宏观上识别一个行业的兴衰,从而决定在这个行业里配置多少贷款;其次是识别一个企业的还款能力(不一定是经营能力,还看抵押物),决定在它身上配置多少贷款,银行需要承担多少风险,相应的贷款的利率应该是多少。
正如前文所说,在经济差的年头,银行之间的风控能力就看出来了。尽管银行在风控上不断努力,但最终还是会产生不良贷款。那么,最终这些不良贷款会怎样呢?
第一种,就像上文说的,行业基本面转好,或企业经营转好,不良贷款变正常贷款。
第二种,就是核销。不良核销从会计报表上看,它的数值多少是不产生损益的,只是影响“贷款减值准备”这个池子里的水。只有贷款减值准备计提的多少,才影响损益。不过话又说回来,池子里的水少了,又得继续往里添。
各家银行的报表,对于贷款减值准备变化的描述不尽相同,但大致意思差不多。首先来看看民生银行:
首先看,期初余额就是这个池子里原来的水量。计提也很明显,从税前利润拨到池子里来的水。那么这里要重点讲一下“本期转回”了。这一项我以前也没大注意,因为以往年度大多是很小的金额。自从民生银行出现大额的本期转回后,当时也引起了雪球的热议。这里重点解释下本期转回。
上一节发过一个图,这里要搬出来继续用一下:
这张图就很明显了,所谓的贷款减值准备“池子”,一部分是挂在正常贷款下的(红色圈圈),一部分是挂在“已减值贷款”下的(蓝色圈圈)。注意理解,这里的“已减值”和“贷款减值准备”中的减值不是一个概念。“已减值”是针对问题贷款的,“贷款减值准备”是一个准备,也就是这个池子,他有一部分是给问题贷款准备的(蓝色圈圈),还有一部分是给正常贷款准备的(红色圈圈)。给正常贷款准备的这部分,可以近似看做是超额的准备。(前提是银行对问题贷款的认可要保守)。
知道这些,本期转回就很好理解了,这里借用兴业银行的报表来解释吧:
简言之,就是之前为已减值贷款(问题贷款)准备的贷款减值准备,现在由于这家企业的经营好转了,所以将贷款减值准备转回。
还看不懂的童鞋,这里较一个更简单的办法,我们看农行的报表:
可以把本期计提+本期转回(负值),统一看做“本期计提”,即可。
事实上,一些银行的报表下,没有本期转回这一项,只有“本期计提”。
再来看“本期转出”,借用建设银行的报表:
“本期核销”,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已经基本确认贷款追不回了,予以核销。这里强调一下,核销的贷款并不是说银行就不追债了,核销是账销,案存,权在。因此,如果以后追回,就产生了“收回原核销贷款和垫款”。
最后一个名词,“因折现而转回”,这个概念比较复杂,真不好解释,但记住这个值一般为负值。招行的报表,关于这一项的解释是:
注(上图小字部分):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减值的贷款其随后现值增加的累计利息收入。
也就是说,已经减值的贷款(问题贷款),虽不能还本付息,但仍然计算利息。因此计入利息收入(应收)。会计处理方法:在利润表的利息收入里确认收入,并结算利润,然后在贷款减值这里回拨(转回),减少池子里的水。
中信银行是这样说的:
最后再终结下这张表,对利润的影响:
本期计提——减少相应量的税前利润,增加池子相应水量
本期回拨——增加相应量的税前利润,减少池子相应水量
本期计提和本期回拨相互抵消,看做一个大的“本期计提“,只要看他们之间的差即可。
本期转出——增加一部分量利润,减少池子相应水量,同时通过资产出售(本期产生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以及划入抵债资产(后期抵债资产出售后产生收益)。
本期核销——不影响利润,减少池子相应水量;
收回原核销的贷款和垫款——不影响利润,增加池子相应水量;
折现价值上升导致转回——增加相应量的税前利润,减少池子相应水量;
前一节我们提到,银行是如何在会计报表上处理问题贷款的。这一节,我们主要来了解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银行是如何对待问题贷款的。
申明:由于本人也非银行业内人士,所以很多内容来自道听途说,主要是以前跟银行的业务人员打交道,新闻及论坛,以及天涯论坛的某帖。
本节先讲两个大手笔。
首先是上世纪末,由于当时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大量的银行坏账。当时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达到20%,有兴趣可以在央行和银监局的网站找到一些数据。最后的解决方案,就是成立了大家熟知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
STEP1:首先是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的一部分不良贷款,按1:1的对价(是的,是这个对价,别惊讶),将1.4万亿不良贷款分别打包卖给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华融、长城、东方和信达)。但是四大AMC也没钱买,怎么办呢?于是央行给四大AMC再贷款,加上四大AMC分别向四大银行发行8200亿的十年期债券,这个债券由财政部担保,于是变成了金边债券。(后来这些债券到期后,又分别续期了。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查各家银行的公告)。
当然后来也有一些银行向四大AMC出售了不良资产,如光大银行等。不过他们就没有1:1这么好的对价了。
在这一轮坏账潮中,一些银行的坏账是自己处理掉的,也就是说,“自己熬过来的”。同时,也是由于这一轮坏账潮,一些股份行迎来了发展的黄金十年(正是富贵险中求)。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只要求4%就达标,杠杆是刚刚的,拼命垒规模也不用担心再融资的问题。加上一些大块头此时正在改制,无暇顾及。为了满足经济对贷款的需要,本着谁有能力谁上的原则,在网点设立和贷款规模等方面的审批都比较宽松。
这种银行依靠垒规模获得高速发展的状况,一直延续到2007年。错过这一波的股份行,现在很难追上来。
STEP2:剥离了一部分坏账后,对于国有大行分别进行了几轮增资,首先是国家层面成立了中央汇金(外汇储备)并进行增资,在此期间也吸引了一些大型公司进行增资,如宝钢集团等。其次第二轮是引进了外资,当时的做法是每家银行引进一家外资,且单一外资持股比例不超过20%;最后第三轮,就是A股及H股上市。我们普通投资者吃到的就是这第三轮。经过一系列的增资及利润滚存后,国有大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先是达到4%的当时的监管线,现在已经达到10%以上。
STEP3:此后M2有将近十年的时间保持在18%左右的增速,当年的坏账虽然多,但不断被新增的贷款稀释,比重也就大大降低。
构思这个方案的人,确实是牛人。换做其他人,国家经济早给整的西趴烂了。
这在整个世界的银行史上都可以留下一笔
不得不佩服这一系列的大手笔运作!曾经国外媒体口中的“技术性破产”的银行,如今不良率只有1%左右。而且银行业的整体核心资本保持在10%左右。
很多人说天朝没有倒闭的银行。实际上,在天朝也曾倒过一家的,那就是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关闭)。这家银行成立之初,就是将信用社、有毒的信托资产打包进海南发展银行的,后来一系列的问题,加上海南的投资泡沫,最后形成了挤兑,不得不关闭。我们的老马当时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也参与了处理这一事件。最后的解决方案,就是资产和负债打包合并给了工商银行。原来老海南发展银行的储户,拿着存折本去换成了工商银行的存折,这才停止了挤兑。
预估以后存款保险制度成立后,实际真正的清算破产会比较少,更大的可能性是大鱼吃小鱼。海南发展银行给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先例。同时,这也给了优秀的银行一个发展壮大的机会。
前一节我们讲到了坏账处理的大手笔,这一节我们来看看微观世界里的坏账处理。
申明:由于本人也非银行业内人士,所以很多内容来自道听途说,主要是以前跟银行的业务人员打交道,新闻及论坛,以及天涯论坛的某帖。
先讲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首先要了解两个概念,一个是银行客户经理,一个是过桥借款。
大部分银行的操作模式是这样的,客户经理与企业打交道,搜集资料,评估还款能力,然后把这些资料打包回来给自家银行的领导审批(按权限层层上批)。有些银行批贷款的是另一个部门,还需要再尽职调查一遍。
客户经理是与企业接触最多的人,可谓神通广大——他必须打入当地的关系圈,和各色人等混成一团。而且必定是当地了解八卦最多的人。哪个老板养了几个小三,房子安在哪里,企业欠了多少高利贷,他们都摸得条条顺。
贷款放下来之后,客户经理还需要经常去企业拜访,看看存货情况啊,订货的车有没有排长龙啊,销售人员的精神状况啊(精神好证明销售好),老板的精神状况啊(老板精神状况不好,有可能企业运营有问题,而最大的问题无外乎被逼债),诸如此类~!
既然贷款已经放下来了,为何还要如此拼命呢?因为放贷款的是客户经理,清收的也是客户经理!客户经理手上如果出现烂账,就得停掉手上的放贷业务,专门去搞清收,直到把贷款追回来为止。清收绝对是个苦逼的活,而且出了烂账还得扣奖金,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银行报表上不良与核销上升的同时,管理费用降下来了,就是这个原因。在这种模式下,放贷和清收是责任统一的,银行客户经理在放贷前恨不得把你家翻个底朝天。但是,也有某一两家银行,只要放贷时“尽职尽责”,就可以免于后期清收时的处罚。所以其他银行的客户经理都吐槽——“拼不过”。
再来说下“过桥借款”。我们知道银行的每笔贷款,都是有期限的,比如说半年、两年。很多人说,银行贷款可以续借,所以烂账可以一直捂下去,被子下面不知道捂了多少烂账!其实这是不了解银行业务。银行贷款如果到期,借款人首先要把贷款本息全额还上,然后还得等一段时间才能等到银行续借的贷款。这期间银行需要重新审查,重新授信,重新审批,相当于一笔全新的贷款。企业在偿还这笔贷款后,到再次拿到贷款,中间存在一个时间差,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撑过这个时间差,那怎么办呢?
此时,大一点的企业可以从其他银行借入短期借款,而资信差一些的企业则不得不向民间借贷(诸如投资担保公司之类,没错,就是高利贷)。在这个过程中,银行的客户经理有机会“抽贷”。据说有一些银行客户经理一方面跟企业打哈哈,放心吧续借的贷款会放下来的,正在走流程审批呢~~!另一方面根本就没打算续贷给企业,所以……最终你懂的,这笔烂账最后甩给了高利贷。
因此,一般的企业贷款,除了很小微的贷款,银行都不大喜欢自己一家做——例如某企业需要贷款2个亿,银行在审查贷款的时候,即使看他的资信、抵押等各方面都很符合要求,也不会放贷2个亿。最终可能就是放6至8千万。剩下的缺口怎么办呢?你找其他银行去吧~~~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三个银行同时贷给这家企业,合计2个亿。这倒不是因为“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原因,而是——如果一家银行把2个亿全额贷给一家企业,那你就被他套牢了,你拿他没辙了。如果你只借一部分,在企业经营有问题的时候,观察力强手段高超的银行客户经理,就会先把贷款想办法抽回来,跑得快能够避免损失。(当然了,所有的客户经理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会跑得快)。比如第一家银行的贷款到期了,企业必须想办法还上,然后续借或找其他银行借。如果第一家银行的贷款都没办法还上,那么其他的债主(包括银行、有应收账款的业务单位、高利贷)都会找上门来,企业就瞬间崩塌了。
我也没见过贷款合同。理论上说,贷款没到期,银行是不能提前收回贷款的。但是银行在某些条件下(具体视乎贷款合同,比如流动货币资金不足多少)可以要求企业追加担保,其中包括抵押物担保、其他公司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如果这些增信的要求满足不了,银行恐怕也是能提前抽贷的。
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越是风险高的贷款,越倾向于短期化~!所以各位看下自家银行报表,短期贷款的利率反而是高于长期贷款的哦~!
除了以上通过过桥借款甩账(甩给其他银行,或高利贷)以外,银行对于问题贷款还有一些其他办法:
首先是联保,就是四五家企业组成一个圈圈,分别给圈子里的企业都相互提供担保。这个东东据说是09年后,由某家银行发扬壮大的。当时由于较高层面的要求,放贷有任务,贷款不放出去要挨罚。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担保,又要贷款,怎么办呢?于是想出了这个办法。由于这个东东最早是在江浙沪一带开展,所以现阶段坏账也是从这里爆发。
如果联保圈里某家企业跑路了,银行会让圈子里的其他企业把漏洞补上,也就是把烂账吃掉。具体哪个企业吃多少,就看圈子里各家企业的运营状况——一块烂肉大家一起分掉哈,既要让他们吃掉,又不能让他们吃死,这是个大学问。作为回报,跑路公司剩下的资产也会分给让吃坏账的企业,相当于资产(也没剩多少了)和负债(坏账)一起过户。与此同时,银行会给吃掉坏账的企业视情况发放一些贷款,并且利率给的都很优惠,帮助吃账的企业度过难关。
这种方式有一个优点,就是组成联保圈的时候,企业主之间大多都不认识。反正你给我保我给你保,就凑合着一起上船吧。这种方式企业很容易找到担保和被担保的对象,很快就能拿到贷款。劣势就是没有熔断机制,一个圈子里如果跑掉一家,还能维持。如果跑掉两家,很可能把整个圈子里的企业都拖垮。
这里插一句,一些企业是有限责任的企业,如果企业有实际控制人(就是所谓的老板),那么银行还会要求老板个人给自家企业担保,这样有限责任又重新变成无限责任。反倒是报表上的信用贷款,往往是大型企业,找不到实际控制人或实际控制人是国有资本(也就是企业里,没有一个人能跳出来给企业担保)。所以在担保类型中,出问题的最多的是保证贷款,信用贷款反而没太大问题(截止目前)。
如果企业垮掉,对于相关部门来说最头疼的无非是就业问题,因为大家没工作就会上街,上大院里散步。所以相关部门有时会出面干涉。具体的方法也有很多,例如在续借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先把钱借给企业,让他还银行(也就是相关部门来做这个过桥),然后你懂的,银行续借的贷款批下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此外,还有就是把包袱甩给当地的大企业,然他同时接手烂账和剩余的资产,同时给予一些政策上的优待,银行也配合给点低息贷款之类。
银行对付坏账的方法还有很多,也包括处理抵押物等等,最后解决不了的当然也只能核销掉!先暂时讲这么多吧,大型企业除了没有实际的自然控制人以外,跟中小企业也差不多,就不讲了,有兴趣的童靴可以网上搜下。
再来讲讲信用卡——信用卡产生逾期,首先是银行的客服会打电话催促还款。同时逾期记录会上报给央行的征信系统。多次打电话催促未还款的话,银行就会停掉这张信用卡。银行会继续通过各种手段跟踪催缴,有一次新闻还报道了某银行,用QQ聊天交友,把当事人骗出来,然后追他的信用卡欠款。后期,银行会将这些不良的信用卡外包给一些诸如“财务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之类,由他们进行催缴。标准流程首先是发律师函,说你违反了刑法多少多少条,超过多少金额算“金额巨大”,对应要几年有期徒刑等等。然后是家里访问,然后再是到公司访问,搞得全公司都知道你欠了信用卡,不好意思不还。
最后还不行,就是法院起诉了。当然信用卡不还,是可以按刑事案件算的哦。此时如果还款,一般都能免于起诉。当然不排除一些找不到人的,这些逾期不得不先放在不良贷款,或者找机会核销掉。
当然这对于当事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意味着不解决这笔信用卡的逾期,以后都无法跟银行借款了(包括房贷),因为不良记录已经写入央行的征信系统。
前面的几节,我们主要讲的是资产表,这一节我们来看看负债表。这一节比较简单。负债表的意义,主要是结合着资产表来看,第一是分析各种资产的错配情况,第二是看看负债的成本是多少。
依旧先上菜单:
1、负债表前面的这三项,【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分别与资产表中的【存放同业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是对应的意思。这些资产及负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同业”。需要注意的是,同业资产的金额并不一定等于同业负债。有些银行这一部分的差额还比较大,例如交通银行,同业负债就远大于同业资产。同业负债的特点,就是来的容易,来得快,多为短期,缺点就是成本比较高。用同业负债去支撑其他的资产,多数情况下是不划算的,而且大部分还做亏了,具体就不点名了。
如果一家银行,同业负债明显大于同业资产,那么要注意这家银行有可能是存款不够用。进而你可以继续深入分析资产负债表,就会发现多配的同业负债,是用来支撑债券等其他类别的资产的,而且利率还可能是倒挂的。具体就不点名了。
一些银行的报表会有同业资产及负债的利率,你会发现很多银行在同业这一块其实是不赚钱的。有些银行的报表不披露这一条,则需要在报表里找到一些数据,算出来。具体估算公式也很简单:
同业资产或负债利息/(期初同业资产或负债/2+期末同业资产或负债/2)
由于同业资产和负债的金额并非是线性变动的,所以以上公式只是近似结果。
2、再来看第四项——客户存款。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存款。存款是银行所有负债来源里,成本最低的。只要存款多,不管拿去配贷款、配债券,还是配同业,都是划算的。
所以在观察某只银行股的时候,要注意这家银行的存款增长情况怎样。但是要注意:如果某家银行单季存款提升较快,那么后面一两个季度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都是有可能的。我前几年观察的一家银行,曾经出现存款单季增长16%,很恐怖哦~!但是紧接着后面就会降下来。主要原因可能是短期冲规模,或者较多保证金存款所致。
我们来看看2014年中期招商银行的负债成本率:
再来看一看招行的存款成本分解:
什么样的银行存款成本较低呢?首先是活期存款占比高。上表我们可以看到,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利率差别有200个基点以上,对于目前整体利差2%多一点的银行来说,这个差距其实是非常大的。为何说降息(也包括对称降息)利空银行呢?主要是因为在降息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基准利率的变化不大。如果同时降低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相对于活期存款来说的那一部分存贷利差是收窄的。
其次是定期存款利率低,主要体现公司的定期存款这一块,当然这个影响比较小。
活期存款占比高曾经是一个优势,但现在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是来自货币基金等短期理财产品。但有些银行的客户由于理财意识不高,活期的稳定性较强。例如农业银行。
3、应付利息,主要是银行发行债券,以及客户存款的利息。
4、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在招行这里主要是纸贵金属,发行存款证及债券(境外)、拆入贵金属等。这一部分的数额一般都比较小,无须太多关注。
5、运用衍生金融工具,主要有利率衍生工具、货币衍生工具、其他衍生工具、信用估值调整风险加权资产,由于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目前来说这部分金额也不大,无须太多关注。
6、应付债券,主要是银行对外发行的次级债,以及可减记型债券。这两项都属于附属资本。其中次级债是以前发行的债券,按照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已经不合格,现在到期后都要逐步被可减记型债券替换掉。两者的区别就是可减记型债券在发行文件约定的触发事件发生时,采用减记方式吸收损失。因为我也没看到过发行文件,所以具体哪些出发事件我也不清楚。
7、后面的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递延所得税负债,都不是很重要,可以忽略不计。如果关心薪酬和税费等,需要看利润表。最后一项其他负债,包括应付股利,薪酬风险准备金,结算及清算账户,退票及退汇,代收代付,保险负债,应付购入债券款,其他应付款等,其实也不是很重要,可以忽略不计。
前面我们学习了资产表,这节讲了负债表就额外再插一个东东。前段时间我们知道央行降息了,大家来看看降息前后的贷款基准利率:
由这个图我们可以看到,主要的变动是6个月至1年期,以及三年期以上的利率下调较多,而3个月的短期贷款利率是不变的,一年期至三年期的贷款利率变化也不大。
在报表搜索【流动性风险】,在附注部分可以找到各项资产和负债的期限以及数目(金额),其中最下面还有头寸差额。由此可以判断结构性降息对各种不同期限的资产的影响。
这个图就很清晰了(看不清就点开看大图!)。例如:假设5年以上贷款比重较大,那么受降息的影响也较大(下降40个基点)。如果半年期一下贷款的比重较大,那么受降息的影响也相应较小(半年内贷款基准利率不变)。
同样的也可以看看存款利率调整的变化,这里就不多啰嗦了。
记住贷款基准利率对应的是资产,存款基准利率对应的是负债!
前面的章节我们学习了资产负债表,本节我们来学习股东权益表。在本节之后,我们将跳过利润表,直接学习银行股除资产质量外,另一个最核心的内容——如何估值(可能要跨年),敬请期待。
依旧先上菜单:
股东权益,跟净资产这个概念,可能存在些许差异,但通常混淆起来称呼。股东权益表,分作“合并”的,和“未合并的”两种。碰到这个问题不要觉得奇怪,因为前面的资产表和负债表也都存在这个问题。
其中“合并”的意思,是将旗下的子公司合并进来,组成一个整体进行计算。而“未合并的”,则是对母公司这个个体进行计算的。要注意,两者其实都是整个公司的全部,只是计算方法略有不同而已。
举个例子:
现在净资产是1亿元的子公司,母公司占60%的股份,当初买入这60%股份的价格是3千万元,那么在合并股东权益表里,是这样的:
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这里算6千万。
少数股东权益:这里算4千万。
注意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这里,才是你的权益(你买的股票),少数股东权益跟你没有半毛钱关系,那是该子公司其他占有40%股权的股东的。
如果按成本法计算,那么未合并(或者说母公司)的股东权益表,是这样的:
3千万元,属于你的(你买的股票)
注意:未合并(母公司)的股东权益表里是没有【少数股东权益】这一项的。
一些控股比例较小的子公司,如果不纳入合并范围,则在“合并”与“未合并”的资产负债表中,处理方式相同,都是按未合并的方式进行会计处理。
实际上,我们主要关心“合并”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即可。
由于招商的报表还存在一些外币报表项目(影响也不大),我们来看浦发的(简单一些):
【股本】就是发行在外的股票的总额。因为面值为1元,所以这里的金额是多少,就代表总共有多少股份。
用【归属于母公司的股东权益】/【股本】,就能得到报告期末的【每股净资产】。这个公式很重要!主要适用于增发、配股,以及分红股后,由于报表最前面的概况部分的每股净资产可能会采用全年加权的计算的方式,使得实际数据失真。需要用这个公式来还原报告期末的每股净资产。至于怎么加权计算,这里就不细说了,总之遇到增发等情况后,记得用这个公式复核一下每股净资产。
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等,是经过N多期报表后,将每期滚存的利润或综合收益,分到这几个项目下面。实际上,你只要知道,这些东西最后都分到你的每股净资产里了,就行。具体的差别就不细说了,只有一个资本公积,简单说一下:
大家先跳跃思维,翻到利润表,在利润表的后面,有一项“其他综合损益”。这个是什么东东呢?
对于银行来说,这个就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银行的主要是债券)在报告期内价格的变化,所导致的“收益”。但是这个收益暂时不计入利润,只在资本公积里变换。这些“收益”要在卖出或持有到期后,才计入利润表。
再来翻一下浦发银行的股东权益变动表:
看到了没?有一项“资本公积”变动额,里面的数字3835(带括号表示是负值),和上一张表的其他综合收益,是一样的。
这里的资本公积的变化,虽然不影响利润,但影响净资产,同时也影响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前不少球友问,为何公司每股净资产的变化,不等于每股净利润减去分红?
就是这个原因。
银行利润增长,主要途径有:
1、生息资产规模增长
2、提高总资产的平均净利差。
3、提高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收入。
4、减少营业成本。
5、减少资产减值损失计提。
可以看到我国银行从2000年至2007年之间,出现了一轮爆发式的增长。许多银行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超过50%,而且很多年度还超过80%,当之无愧的“成长股”。特别是其中的股份行,发展迅猛。【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坏账率低,而且旧有坏账不断盘活;
2、M2的货币增速超过18%;
3、当时核心资本充足率只需要达到4%即可,杠杆更高,能够应对总资产的极速扩充;
4、大量超过2PB,甚至3PB的高价融资,提供了发展的资本,极大提高了每股净资产;
5、优秀银行的成本收入比,从40%以上逐步下降到20%多;
6、非息收入极大提高,优秀银行从不足10%提高到25%以上;
7、由于受困历史的不良贷款,本着谁行谁上的原则,股份行的营业网点开始遍地开花。股份行发展速度远超大行。
但是,08年后银行利润增速逐步下降。
【主要原因】:
1、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8.5%,大行甚至9.5%;
2、股市低迷,银行再融资难行,核心资本得不到补充,难以垒大规模;
3、坏账率、成本收入比下降到一定比例后,难以继续下降;
4、非息收入占比提高的速度放缓。
5、多次非对称降息,挤压银行利差。
到现在,利润增速要超越ROE是比较难的。【主要原因】,是核心资本充足率受限。
要想利润增速超过【ROE—分红率】,有以下几个途径:
1、提高平均净息差。
2、配置资产时,考虑平衡收益与风险加权权重,降低资产的风险加权权重。
3、提高手续费及佣金收入等非息收入占比。
4、降低成本收入比。
5、减少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比例。
上一节我们讲到了银行利润增长的来源。这一节进入核心内容——银行股估值。首先要介绍一下小鱼儿的估值系统。当然这个系统也适合银行股之外的大多数股票。
首先股票是企业的一部分,相当于企业的一个细胞。一家企业每天都在给我们赚钱(也可能是亏钱),这个赚钱的多少就是速度,用PE来进行估量;一家企业今年赚10个亿,明年赚12个亿,这个赚钱增长的速度,是速度的速度,或者叫加速度,用PEG来衡量。
但是小鱼儿从来不用PEG来做估值系统,因为PEG往往会高估企业的价值。因为PEG估值方法最大的假定是,现有的增长率能够在今后较长的时间持续下去。一旦企业业绩增速放缓,甚至倒退,极有可能遭遇戴维斯双杀!实际上要找到长期高速增长的企业,是很难的。如果一家企业能够获利颇丰,除非它能有非常强有力的护城河,将竞争者阻挡在外。否则来自竞争者的模仿,替代者的威胁,以及新的资金进入者的威胁,都会提高供应量,蚕食市场。
小鱼儿给大家介绍一套新的自创的估值系统:
《五年回归估值试算表》。
首先,需要选定一个估值的参照物,有了这个参照物,才能给一只股票估值。前面我们提到过“锚定心理”,实际上除了股价,对于估值来说也存在锚定的心理。40倍PE估值跌到20PE,人们会觉得很便宜;但同样还是这只股票,从5PE涨到10PE,人们反而会觉得很贵。我们选定估值参照物,就是为了克服估值“锚定”心理的影响。
由于股票的期限是永远,所以长期国债是比较合适的参照物之一。假如最近成功发行的不可交易型的国债,每年派息的利率是5.41%(无红利税),那么长期持有这只国债的复合收益率就是5.41%。因为红利可以再投,所以利率就刚好是复合收益率。我们所投资的股票,风险和波动都超过国债,因此必须要求一个更高的预期收益率。
典型的方法,是在长期国债收益率上加一个溢价。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溢价率越高,说明投资风格越保守,越低,说明投资越激进。我比较喜欢的是加【通胀要求溢价】和【风险要求溢价】。个人投资者也可以自行设定溢价水平。
通胀要求溢价很容易理解,就是我投资该只股票牺牲了现在的消费,用以换取未来更多的消费能力。而在我实际持有股票期间,通胀率(我采用统计局公布的CPI)刚好是消费能力随时间减弱的一个指标。当然,国债的利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考虑了一部分通胀的影响。为何我这里还要计算一次“通胀要求溢价”呢?主要原因,是长期国债的收益率在一定时期内,并不像CPI这样波动频繁,简直就像没有包含通胀因素一样。其次,CPI降低的情况下,利率下调和货币放水的可能性更大,推动股票上涨的动力也就越强。CPI下降的情况下,也同时提高了《五年回归估值试算表》中对高估值的容忍度,反之亦然。
其次,是风险要求溢价。这个风险溢价,投资者应当根据自己的投资标的单独设定。通常来说,周期股、夕阳行业、业绩波动较大以及业绩下降可能性较大的股票,取值应当更高。对于银行股,我取2%作为风险要求溢价。
最新发行的长期国债收益率+最新一期CPI+风险溢价=5.41%+2%+2%=9.41%
9.41%的倒数是10.63,于是我将PE=10.63作为【估值中枢】。
PE=10.63,这个估值中枢到底合不合适呢?还需要一个东西来佐证和比较。就是【市场整体】的ROE,简单算法就是将市场【所有股票】当年净利润/市场总市值*市场PB,例如上证是12.6%,深证是10%,那它们的倒数分别是7.9倍PE和10倍PE。距离之前算出来的10.63倍PE上下偏差不超过20%,我即认为是合理的。否则可能需要重新审视,甚至调整估值中枢。需要考虑的问题可能比较多,例如:市场整体ROE过高是否是经济过热等等。
市场整体估值,随人们投资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但终归会在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摆动。下面先列出《五年回归估值试算表》:
我们把之前算出来的10.63倍PE的估值中枢放在2014年的位置,作为基准位。假设你预估自己买入的股票,未来三年的业绩增长率为20%,则10.63*1.2=12.75倍,依次类推得出倍,倍……
同理,如果假定业绩增长率是30%,则得出2015年对应为13.819倍,2016年为17.96倍……数字可自行填写。
这张表怎么看呢?
对于我自己来说,要求的10年复合收益率是26%,按这个速度刚好是10年10倍。我们假定一只股票不会长期高于,也不会长期低于价值中枢,以5年为限。例如:民生银行从2008年9月以后,估值开始低于10.63倍,至2009年3月即重回价值中枢之上;自2010年4月以后,估值开始再一次低于10.63倍PE,则假定2015年4月前,能够再一次回到估值中枢之上。
一、假定我选择的是一只预期未来十年业绩复合增长率为20%的股票,如果我买进时PE=10.63倍的价值中枢,十年后股价刚好也位于10.63PE的价值中枢,那么我的收益率是多少呢?
没错,1.2^10=6.19倍。这里的6.19倍是由业绩驱动带来的。
如果我要求10年10倍怎么办呢?那么就必须从估值上着手,没达到的涨幅需要由估值上升来驱动。如果买入PE=6.57倍,则10年后回到估值中枢10.63倍PE,估值涨幅为1.62倍,乘以6.19倍的业绩驱动涨幅,刚好等于10倍。
别问我6.57倍是怎么算出来的
这个公示的意义:如果我按6.57倍PE买入一只业绩复合增长率20%的股票,那么未来十年内,只要有一次达到10.63倍PE的估值中枢,那么在这个估值中枢的时间节点上,我的收益率即可保持在年化26%以上。
二、2016年对应18.36倍PE的含义:
短期内,股价上涨的结果就是估值水平上涨。或者说由于人们情绪高涨,对未来看好,对股票的估值水平看高一线。
但是,股价不可能一直涨上天,总有一天可能回到估值中枢,甚至估值中枢以下。那么,还有一种力量,就是刚刚说的“加速度”。
业绩增长就是加速度,是降低估值水平的过程。例如今年股价上涨了20%,但刚好业绩也增长了20%,那么刚好静态估值又回到股价上涨前的PE倍数。
假如我以2014年业绩为基础的静态PE18.36倍买入。那么如果股市随即进入熊市,估值下降,那么按20%的业绩增长率,我今天买进的价格对应到2016年可以回到10.63倍PE。如果16年这只股票的估值水平刚好能够回到10.63倍PE,那么我刚好盈亏平衡。
假如我以现在18.36倍PE买进,那么以20%的业绩增长率增长,那么股价回到估值中枢10.63倍,要等到2016年。
1、该模型未考虑分红的影响。该模型中,近似看做:业绩增长20%=净利润增长率+分红率
2、业绩稳定复合增长20%,以期初ROE常年稳定在20%为假定基础。
如果期间低于0.95倍即时市净率分红,分红再买入,则收益率会高于表格的计算;
如果期间高于1倍PB倍即时市净率再融资,且融资后能够很快恢复20%的ROE,则收益率会高于表格的计算。
反之亦然。
PS:需要注意,这套估值体系,与大家平时看到的各种估值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
该体系不是解决某只股票现在值多少钱的问题。
1、根据现在的估值水平(PE),结合未来某一时点的估值水平(PE),以及公司业绩增长速度,去计算持有该只股票,未来可能达到的长期复合收益率;
2、根据自己要求的预期收益率,结合未来某一时点的估值水平(PE),以及公司本身的业绩增长速度,去计算现在值得买进的估值水平(PE)
3、充分将未来整体市场估值水平,或个股估值水平偏离及回归考虑进来。
4、比较适合15%至30%稳定增长类型的股票,比较适合ROE常年维持在15%以上的股票。
上一节我们讲到了《五年回归估值试算表》,这个表也适合除银行外的其他很多行业。在学习试算表的时候,需要注意改变思想。试算表并非是要计算出某一只股票“应当”值多少钱,而是评估一只股票在股市这个钟摆的什么位置(温度计)。如果按照假定的增长率,市场五年内回到估值中枢,今年以最高多少PE买入,5年内能够“解套”。
本节将要讲到的PB(市净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估值法,适合银行业,以及其他有资本要求的金融业。不一定适合其他行业,请知悉。
此外,该方法主要用于银行股之间的估值比较,也就是适合银行股之间的切换(换股)。
银行业适合用PB来估值(按中国会计准则,国外不一定),为何?
1、银行的绝大部分资产,都是用货币计量的金融资产。不像机械设备存在折旧问题,不像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存在评估困难问题,不像某些待摊费用如研发成本存在费用资本化问题。
2、银行的固定资产,如土地和房屋,即使增值,也按照购买成本计入资产,而后按年进行摊销,不存在投资性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问题。
3、受到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分子是核心资本,这需要净资产做补充,真金白银以人民币计价。
有人说,XX银行今年业绩增长40%,其他银行平均水平才增长15%,至少应当比其他银行高一倍,赶紧买入!对此,你只要“呵呵”就行。银行是不适于用PEG来估值的。
还有人会问,为何不用常用的PE估值?
为何不用PE?因为PB和ROE已经包含了PE的信息在里面,所以没有必要再考虑一次PE。
好了,重点来了,先上一张表:
注:以上ROE为报表列示的ROE,也就是年度加权净资产做分母的ROE。
【估值和切换原则】
如果某一银行X的ROE长期保持在20%,而另一家银行Y的ROE长期保持在24%,而且预计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下去,那么合理的估值是Y的市净率为X的1.2倍。
简言之,用PB代表银行股的价格,用ROE代表他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强(ROE长期高)的银行,自然可以配得上更高的市净率。
如果一家银行B的净利润增长超过(ROE减去分红),也就是超过利润滚存的速度,自然就会提高B银行的ROE,此时应当:
评估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经营能力增强,如非息收入占比增加,成本收入比减少,并且这种情况可持续);
还是一次性的(如减少拨备计提力度);如果不明白到底拨备计提多少,才算是减少了计提力度——那么这里还有更简单粗糙的方法,就是拿净利润增速与营业收入增速比较,净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但非息占比,成本收入比等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可以视为一次性做业绩。
评估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情况。也就是说,评估这种增长,是否因为加杠杆而带来的。(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超过核心资本的增速)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应当相应提升对该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判断,也即提升该银行未来的长期ROE水平。例如X的未来长期ROE估计提升到22%,那么Y银行的市净率应当【大约】高于X银行1.1倍,而不是之前的1.2倍。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忽略这一次的利润增长,按照对比银行的拨备情况,对该银行进行价值重估。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那么这种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核心资本充足率受限,就需要再融资,摊薄收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需要在PB和ROE估值的条件下,进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拉平,再比较。这一点在下一节中会讲到。
而且告诉大家另一个诀窍:就是资本新规后,银行在满足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条件下,最优秀的银行,ROE也就能做到25%左右,超过这个水平,就必须得再融资。当然,部分银行发行优先股后,以及采取高级法后,这个能力可能会突破。
好了,这一节是基础知识,下一节讲如何将核心资本充足率、拨备及坏账情况拉平,来对比几家银行的估值。
注意,该方法适合平常年度银行股之间的估值和切换,如果恶劣年度,如坏账大范围爆发,则不适用。届时应当以资产质量作为最关键的评估因素。
上一节我们讲到了《五年回归估值试算表》,这个表也适合除银行外的其他很多行业。在学习试算表的时候,需要注意改变思想。试算表并非是要计算出某一只股票“应当”值多少钱,而是评估一只股票在股市这个钟摆的什么位置(温度计)。如果按照假定的增长率,市场五年内回到估值中枢,今年以最高多少PE买入,5年内能够“解套”。
本节将要讲到的PB(市净率)和ROE(净资产收益率)估值法,适合银行业,以及其他有资本要求的金融业。不一定适合其他行业,请知悉。
此外,该方法主要用于银行股之间的估值比较,也就是适合银行股之间的切换(换股)。
银行业适合用PB来估值(按中国会计准则,国外不一定),为何?
1、银行的绝大部分资产,都是用货币计量的金融资产。不像机械设备存在折旧问题,不像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存在评估困难问题,不像某些待摊费用如研发成本存在费用资本化问题。
2、银行的固定资产,如土地和房屋,即使增值,也按照购买成本计入资产,而后按年进行摊销,不存在投资性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问题。
3、受到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限制,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分子是核心资本,这需要净资产做补充,真金白银以人民币计价。
有人说,XX银行今年业绩增长40%,其他银行平均水平才增长15%,至少应当比其他银行高一倍,赶紧买入!对此,你只要“呵呵”就行。银行是不适于用PEG来估值的。
还有人会问,为何不用常用的PE估值?
为何不用PE?因为PB和ROE已经包含了PE的信息在里面,所以没有必要再考虑一次PE。
好了,重点来了,先上一张表:
注:以上ROE为报表列示的ROE,也就是年度加权净资产做分母的ROE。
【估值和切换原则】
如果某一银行X的ROE长期保持在20%,而另一家银行Y的ROE长期保持在24%,而且预计这种情况还会持续下去,那么合理的估值是Y的市净率为X的1.2倍。
简言之,用PB代表银行股的价格,用ROE代表他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强(ROE长期高)的银行,自然可以配得上更高的市净率。
如果一家银行B的净利润增长超过(ROE减去分红),也就是超过利润滚存的速度,自然就会提高B银行的ROE,此时应当:
评估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经营能力增强,如非息收入占比增加,成本收入比减少,并且这种情况可持续);
还是一次性的(如减少拨备计提力度);如果不明白到底拨备计提多少,才算是减少了计提力度——那么这里还有更简单粗糙的方法,就是拿净利润增速与营业收入增速比较,净利润增速高于营业收入增速,但非息占比,成本收入比等条件没有明显改善的,可以视为一次性做业绩。
评估核心资本充足率下降情况。也就是说,评估这种增长,是否因为加杠杆而带来的。(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超过核心资本的增速)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应当相应提升对该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判断,也即提升该银行未来的长期ROE水平。例如X的未来长期ROE估计提升到22%,那么Y银行的市净率应当【大约】高于X银行1.1倍,而不是之前的1.2倍。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则忽略这一次的利润增长,按照对比银行的拨备情况,对该银行进行价值重估。
如果是第三种情况,那么这种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一旦核心资本充足率受限,就需要再融资,摊薄收益。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需要在PB和ROE估值的条件下,进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拉平,再比较。这一点在下一节中会讲到。
而且告诉大家另一个诀窍:就是资本新规后,银行在满足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条件下,最优秀的银行,ROE也就能做到25%左右,超过这个水平,就必须得再融资。当然,部分银行发行优先股后,以及采取高级法后,这个能力可能会突破。
好了,这一节是基础知识,下一节讲如何将核心资本充足率、拨备及坏账情况拉平,来对比几家银行的估值。
注意,该方法适合平常年度银行股之间的估值和切换,如果恶劣年度,如坏账大范围爆发,则不适用。届时应当以资产质量作为最关键的评估因素。
为了能说明白道理,这里选取&&&&&&&&&&&
作为例子。
我们不研究三者相互之间的资产增速如何,非息收入如何,净利差如何,这些东西题外就应该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只有相互之间差别不大,同质性较高的银行股,才可以用以下的方式进行估值拉平。
确定本文三家银行股可以进行估值拉平,是建立在长期的跟踪之上的。三者的长期ROE水平相近,风控能力相当(逾期贷款率均在1.8%的水平之下)。浦发的五个发力点,重点看大资管带来的中间收入提升;招商是资产规模和非息收入同步飙升,但拨备力度有点跟不上另两家;兴业由于新规,同业占比已满,同业资产无法快速垒规模,加上对后市看淡,直到14年四季度才上规模。招商有高级法,浦发和兴业有优先股,各方面都是旗鼓相当。
下面开始准备好菜肴,一起来做一道丰盛的晚餐:
将日的收盘价输入excel,市盈率采用2014年市盈率计算。
1、2014年市盈率
因为不清楚兴业银行四季度的变态拨备计提(业绩预报未显示拨备情况,如有不明可以看《银行股投资第一课(三)神奇的利润调节剂》。),考虑兴业银行前三季已经实现每股2元的收益,此次采用每股2.6元来计算2014年的市盈率。
浦发的业绩预报是每股2.52元,与我之前预测的2.5元相差不大,这里按2.52元计入。
招商按照每股2.48元预估,并填入计算。
得出三家的的市盈率(初始)分别为:
兴业银行5.73倍
浦发银行5.96倍
招商银行5.93倍
浦发和兴业均可按照业绩预报预估。招商需要根据去年的三季报预估,才能得出2015年1月底的预估市净率。
上表中兴业的每股净资产按业绩预报*1.02,浦发按每股净资产按业绩预报*1.018,招商银行按预估2014年年底12.6元净资产(预估)*1.02计算。
3、核心资本充足率,由于年报未出,根据三季报的数据填入。需要注意招商银行的已经是高级法下的数据。需要注意,估值拉平在年报或中报后进行,是最准确的。其他时间由于数据不全,难免不准。
这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采用集团和公司两者较小者。
4、现在开始进行估值拉平。第一步是拉平核心资本充足率。
由于二级资本(减记型债券)比较容易募集,目前制约银行发展的主要是一级资本充足率,所以对此进行拉平。
为何要拉平?
资产规模扩张的同时,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在降低,当留存利润不能满足时就必须再融资。而再融资将摊薄每股收益。
调整公式:
初始市盈率/【核心资本充足率/8.5】
示例:兴业=5.73/【8.98/8.5】=5.42
注:四大国有银行则采用:初始市盈率/【核心资本充足率/9.5】
5、对于优先股因素再次拉平。
由于浦发和兴业的优先股发行文件,都表明会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保持在7.8%之上。因此优先股对业绩的贡献可以这么计算:
8.5%/7.8%=1.0897,相当于增加约9%。
如果按7.5%计算则为:
8.5%/7.5%=1.133,相当于增加约13.3%。
我们这里采用9%来计算。
同时,还得扣除优先股股息!
预估兴业银行的长期期初ROE(注意是期初ROE,不是报表里的那个ROE,具体差别见以前的文章。)为25%,预估浦发银行的为20%。都是偏保守的预估。这个预估没有什么“为什么”,球友们也可按照自己的预估去计算。
于是,兴业的:9%*[(期初ROE—优先股股息)/期初ROE]
9%*[(20%—6%)/20%]=6.84%。
于是,优先股调整后的兴业银行市盈率=5.42*1.0684。
同理得出浦发的。
6、看看未来3年至5年
预估未来的发展速度(利润增速)为:
兴业银行23%,浦发银行18%,招商银行22%,得出三年后的市盈率分别为2.73、3.36、3.02。同理可得出未来5年的情况。
示例:兴业三年后=5.08/(1.23^3)=2.73
别问我为什么兴业是23%的增速,没有为什么,您估计是15%,就把15%填进去即可。
7、分红与再融资:
本次的估值拉平,未考虑分红因素和再融资因素。因为这两个因素都与股价有关。
整体而言是这样的:
1、股价低于0.95PB即时市净率(考虑5%红利税)时。面对分红,股价越低越好,分红越多越好,用分红的资金再买入可获得更高的复合收益。
2、当增发时(增发资金入账的时间),股价高于即时市净率,面对增发,股价越高越好,增发股数越多越好。用再融资的资金可以为原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估值拉平时采用的预估不同,结论也不同。这里只是说明方法,不产生结论。
粗看的话,现在的价格兴业最为低估。
本节主要针对PE进行估值拉平,下一节针对净资产和拨备进行拉平。本节为主,下节为辅。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坏账怎么处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