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2000年以后的七大新兴产业业

创新银行业金融服务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催生了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在谈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时,特别指出要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而其中关键任务之一就是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在培养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资金的投入和政策的支持不可或缺,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又将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本报记者谢利近日邀请到著名产业金融专家黄金老博士就此问题发表看法。
  记者:您曾经讲过一个观点: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治本措施在于发展新兴产业。为什么这么说?能否谈谈您的思路?
  黄金老:产业发展滞后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经济决定金融,产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勃兴时期,创造巨大的设备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吸引大量资金进入。当经济中支柱产业进入成熟、衰退期时,部分资金变成不良资金随产业而湮灭,大部分资金则会先期撤出该产业。撤出的资金需要找到新的支柱产业,找不到就会形成巨量游资,通常会涌入房地产市场或金融市场进行投机,积累到一定程度便酝酿了金融或经济危机。。
  实际上,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由于缺乏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大量资金要么被迫转移到拉美,要么投机房地产,结果是拉美债务危机和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危机的发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抓住了信息产业机遇,重获产业竞争力,赢得了十余年的经济较快增长,美国金融业重获全球霸权。微软、苹果、GOOGLE、IBM、ORACLE、戴尔等至今仍是全球信息产业的代名词。2002年以后,信息产业发展到临界点,技术上没有大的突破,新技术产业没落,全球找不到可以容纳巨量资金的产业,资金流入房地产、资源行业和金融业本身,次贷危机由此酝酿,大量复杂金融产品被不断制造出来,全球金融危机终于触发。所以,走出全球金融危机的治本措施在于发展新兴产业。
  由于能源、原材料、土地及房屋、政务、运输、人工、人民币升值、税费、资金、环保等十大核心成本全线飙升,即便全球经济全面复苏,我国出口也很难重现本世纪初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008年11月,中央果断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即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促进服务业发展。现在,国家进一步提出要着力培育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网络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这些产业都是低碳经济代表。
  记者: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决定国家的未来”高度。在您看来,中国如何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的制高点?
  黄金老:没有核心制造业的较大经济体不具有长期竞争力。20世纪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和印尼、马来西亚的经济都呈现快速发展,外资承接产业转移和低端产品出口是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1993年以后中国崛起,大量境外资本从成本比较优势出发转向中国。我们看到,过去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中,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都没有培育出像样的制造业,基本上都是日本以及韩国、台湾在当地生产电子产品,销往全球。外资转走之后,这些国家没有了产值和收入,政府无钱,百姓无钱。1996开始至今,这些经济体难以再度振兴。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韩国,三十年过程中培育出了世界级的制造业,如三星、LG、现代汽车、现代重工(造船)、浦项制铁、SK化工等,这些企业成为韩国自主创新的主力,又通过对外投资分享全球经济增长的好处。亚洲“四小龙”之一的中国台湾在电子领域(诸如台积电、明基、技嘉等)仍然保留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从中国情况看,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产生了华为等若干杰出企业,但整体国际竞争力有限。我国的一些能源、资源、公共设施企业利润丰厚,实力强大,但它们的作用发挥只能基于本土,总不可能到别的国家去卖油、卖电,这些国计民生产业任何大国都不会让外资染指太多的。只有高端制造业才可以国际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不同,首先是新兴产业,并且是在全球范围内的,其次是战略性的,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能发挥支柱作用。目前所提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都属于高端制造业大类。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判断成功的可能性较大。我去过一些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太阳能电池、环保节能企业,感觉颇有信心,中国取得领先优势地位还是很有希望的。比如搞传统汽车,人家搞了几百年,丰富的工业基础积累和人才积累,我们很难赶上。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如电动汽车,目前各国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其它像光伏产业以及新医药、生物育种、物联网等也是这个特点。另外,搞这些产业不需要太多的协调,不需要太多的人员协作,就能避免一些现存的弊端。在所有制上,这些企业以民营企业居多,比国有企业创新精神足,也不存在外资企业不转移核心技术的问题。归结起来,这些产业不需要过硬的工业基础,不需要精湛的工艺积累,不需要跨部门多群体的协作,再加民营企业的活力,所以我对中国在战略性产业获得成功很有信心。
  记者:您认为银行业在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当中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目前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黄金老: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首要还体现在银行贷款,关键是要制定适合其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长期以来,制造业的不良率较高,各家银行的总思路都是压缩制造业融资。其实制造业也有高中低端之分,中高端制造业就应大力支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要提早布局,深入挖掘业务机会,全面评估风险,抢先介入。根据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信贷策略,优先介入产业化程度高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以及大型成套设备制造业,积极参与环保、生物医药行业,研究跟进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的研发应用。重点支持资源丰富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的地区,拥有技术基础、成本优势、政策扶植的客户以及关键零部件产能扩张及技术升级项目。
  我提一个建议,能否对银行投向上述产业的贷款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在今年贷款规模仍为稀缺资源的环境下,对优先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以及小企业贷款,单独新增一个贷款额度,或者规定不占贷款额度,使信贷能够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力工具。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技术或市场更替快、不确定性大的特点,商业银行支持这些产业承担了额外的风险,若能单独获得一份额外的“规模”奖励,连同财政贴息、风险补贴力度以及税收优惠,商业银行的积极性将大为提高。2008年8月,央行曾对中小企业贷款给予额外的5%新增贷款规模优惠,收效良好。
  其次,以多种创造性方式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本金。目前这一行业资本金极度缺乏,银行业应该创造性地解决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权融资需求。可以采取信托+理财的方式。商业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然后委托信托公司对企业进行投资(信贷投资或权益投资)。信托理财产品既能实现对受政策扶持产业的支持,又有效规避了对于银行股权投资的限制、对银行信贷规模的限制等。现在的“信托+理财”融资方式老在房地产上做文章,不好。二是发起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对受政策扶持产业进行支持。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新能源产业基金。三是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公司,对意向企业直接进行股权投资。
  战略性新兴产业收益大,风险也大,适合做股权投资。银行业有充裕的资金和长期审查项目的经验,但法律上尚不许可。社会上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往往资金和判别能力不足,行为短期化,总想着到创业板上市然后“走人”,是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的。我想国家最终会不得不允许银行间接持有企业股权的。
  此外,应进一步降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成本。目前我国低碳产业、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仍然偏高。过高的资金成本必然制约企业研发投入和产品升级换代。银行首先要为企业选好融资方式。银行内部还可以通过程序简化、人员精简等成本控制措施,切实降低不必要的费用消耗,从而适当让利于企业。最后,银行还应根据产业各自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金融产品。
  记者:看来,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那么您认为银行要做好战略性产业金融服务,最需要准备的是什么?
  做好战略性产业金融服务,银行最需要练的内功是提高对产业的分析能力。股份制改造以来,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大有提高,主要表现在风险治理机制的进步和风险管理技术的完善。前者体现在普遍建立了尽职调查—审贷委员会—授信执行制度,后者体现在内部评级体系与风险计量模型的逐步建立。但风险识别的专业能力提高缓慢。商业银行对宏观经济没有判断力,管理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可能在方向上就是错误的;商业银行对行业没有判断力,管理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第一步就可能根本错误。审贷委员会制度如果没有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配合,就会变成无人负责的混沌制度,比过去的行长批贷款还要差。专业能力不过关,银行风险管理者底气不足,风险管理政策的连续性就难以保持,存在银行界多年“跟风放贷”习惯也难以扭转,这些都会助推贷款的大起大落。为什么我国银行业喜好抵押,根子就在对行业本身的判断力不足,但抵押品特别是土地和房地产的价值是大家能够判断的。比如,一家生物制药企业来申请贷款,绝大多数银行是看不懂这个生物制药的发展前景的,但银行知道该企业所拥有的土地和房产的价值,也知道生产设备的购入价,自然就要求该企业的土地、房产和生产设备来抵押了。银行为什么喜好对政府和国有大企业贷款,在于大家坚信大银行家里德的话“国家不会破产”。各大银行现在就开始对产业经济研究和宏观经济研究大量投入,考虑到研究员的培养、数据库的建立,建立一支像样的研究力量至少需要两三年,真正发挥作用还要一两年。在这个时间窗口内,我想国内的主要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还是比较谨慎的。
  也由此,政府要想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希望银行大力介入,还需要在担保品上作些贡献。知识产权能不能质押?政府能不能对知识产权侵权提供政策性保险?能不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额外的土地抵押?中国出口信保能对大型成套机电设备出口融资提供政策性保险,政府能够为各类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提供土地抵押,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的意义比此二者都重要,理论上是能够做到的。
  (《金融时报》)
阅读数(2839)
 评论数(0)
本博文相关点评
[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财经网观点]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黄金老简介:1972年生人,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理事。历任中国银行债转股办公室项目经理、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授信评审委员会委员、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长助理、中国银行个人金融部营销总监、办公室副主任和公司金融总部客户关系总监。著有《金融全球化研究》(与李扬老师合著,1999)、《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2001),译有《商业银行财务管理》(2004)、《全球资本市场和银行业务经典案例》(2005)、《金融国策》(2008)。2005年1月获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有意与本刊合作者,有关合作事宜请与财经网联系。未经财经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即为侵权。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号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您当前的位置:
从尚德电力的案例看新兴产业投资的风险从尚德电力的案例看新兴产业投资的风险来源:字号:小中大(快捷键:←)
(快捷键:→)  曾几何时,尚德作为一家在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脱颖而出的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企业的国际化运作以及融资模式等方面都令人津津乐道,堪称“中国制造”的成功典范。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2012年下半年开始,尚德更是吸引了几乎全球目光:反担保骗局、纽交所退市警告、债务违约、关联交易等将尚德推向了舆论风浪的尖口,尚德经历了一段抛物线式的发展路径,大起大落,令人唏嘘。  ■ 甘星
蓝裕平  2001年尚德电力(以下简称“尚德”)在无锡设立,生产光伏太阳能设备,初始注册资本800万美元。该公司2003年开始盈利,净利润92.5万美元,2004年又达到1975.7美元,2005年底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股票挂牌开盘一瞬间,创始人施正荣以14.35亿美元的身家成为中国最新的首富。若以2007年底的最高价计算,施正荣所持股份的市值约达55亿美元。  尚德借助上市的东风,迅速扩张产能,占领市场空间,到2008年底,尚德产能已跻身世界光伏前三强。曾几何时,作为一家在新兴产业迅速崛起,脱颖而出的民营企业,尚德在技术创新、企业的国际化运作以及融资模式等方面都令人津津乐道,堪称“中国制造”的成功典范。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江河日下。2012年下半年开始,尚德更是吸引了几乎全球目光:反担保骗局、纽交所退市警告、债务违约、关联交易等将尚德推向了舆论风浪的尖口,成为各大媒体财经版的热门话题。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破产法》规定,正式裁定对中国光伏巨头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破产重整。尚德最后也许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不过,在大约十年的时间里,尚德经历了一段抛物线式的发展路径,大起大落,令人唏嘘!本文通过对尚德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一些关于新兴产业投资的典型风险点,供有关方面参考。  新兴产业的机会与风险  20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很真切地让人们了解了一次新兴产业的魅力。当时互联网产业给人们带来了无限遐想,因而短期内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并短期内推高了相关资产的价格。后来网络泡沫爆破以后,很多企业纷纷倒闭,投资者亏损惨重甚至颗粒无收。显然,与成熟的传统产业相比,新兴产业意味着更高的成长性和更高的回报率,但相对更高的风险也如影随形。一个新兴行业在发展之初,会通过产品价格和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对业界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竞争淘汰、兼并,最终形成若干家大企业主宰市场的寡头垄断局面,令行业进入成熟稳定阶段,这是一条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事实上,在这一轮光伏产业的重新洗牌过程中,已经有一批光伏企业先于尚德倒下,尚存者多数也是奄奄一息。继续存活成为很多企业的短期目标。人们本来相信:尚德太大了,倒不了!但破产的选项终于还是摆上了该公司投资者和管理层的日程表。导致尚德崩盘的最大风险来自于系统性风险,也就是产业风险或者市场风险。当行业处于上升周期,多数的参与者都很容易赚钱,盈利持续上升,即使公司本身有经营问题和财务问题,也容易被迅速增长的销售量和节节上升的价格所掩盖。可是,当市场趋势发生逆转,一系列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因此,人们应该能理解:为何在2008年以前,与尚德公司以及施正荣有关的新闻都是赞美之词,而当太阳能产业进入下跌周期的时候,负面新闻就渐渐见诸报端。  光伏产业市场的泡沫膨胀与爆破  本世纪初开始,石油价格从每桶13美元左右一路狂飙到2008年初的148美元,导致光伏产业等替代能源产业需求的迅速发展。最为代表性的标志就是作为行业最重要原材料的多晶硅价格的迅速飙升——从2000年不到10美元/公斤左右的价格一直上升到2008年近600美元/公斤!其上升倍数远超过石油价格。可是当石油价格掉头向下的时候,多晶硅的价格以更快的速率回归,持续徘徊在20美元/公斤以下。暴涨暴跌的市场对于参与者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一旦趋势判断错误,灭顶之灾就悄然而至!当重要原材料价格持续上升,下游厂商预测价格还将保持上升趋势,因此,采取囤积原材料,或者签订长单,以锁定成本,这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策略。不过这种做法成功的前提是对行情的发展趋势预估要准确,若预估与实情相反,长期合同就会带来巨大亏损。2006年,尚德与美国M E M C签订了固定价格80美元/公斤的多晶硅十年期长单,当时市场零售价高于150美元/公斤。这个合同当时看起来似乎是很合算的交易,尤其是能源价格预期还将继续上升的时候。不过,2008年之后,多晶硅价格一路狂跌,至2011年7月已跌到50美元/公斤,尚德忍痛以赔付2.12亿美元的代价终止该合约以止蚀。2011年年初,尚德与韩国多晶硅巨头O C I签署的另一个长期供应合同,也让尚德付出惨重的代价。合约规定尚德将以高于35美元/公斤的价格进行采购,当时看起来还不错的供货合约到了今天又是亏大钱的买卖。继续买单还是再次违约交罚款,无论哪种方案,尚德都是输家。  长期供货合同相当于一份价格事先确定的远期合约,这个合约可以是一个风险对冲的手段,但是也可能成为投机的手段。如果尚德的产品价格可以保持不变,或者本身的产品已经有同样期限和同样数量的长期销售合约,那么,通过远期供货合约来对冲远期销售合约是一种风险对冲的策略。也就是说,通过远期供货合同控制成本从而锁定利润。但是尚德的产品面对的是终极消费者,显然不容易获得同样的长期销售合同,而且,光伏产业的竞争性很强,价格随行就市。尚德显然也不具有定价权——其产品的价格也是随着重要原材料多晶硅的价格波动而波动的。据2013年科尼尔咨询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光伏产能已达50G W-60G W,相当于全球需求两倍。光伏组件出货价格从2006年的3.98美元/瓦下跌至2011年的0.43美元/瓦,跌幅达89%。可以由此推测,尚德的产品销售并不能让其弥补高成本的负担,亏损成为必然。根据尚德电力公布的年报,2009年现金净流入额为3.29亿美元,2010年大幅下滑至3900万美元,而到了2011年为-3.8亿美元;同期的流动比率分别为1.42、1.02和0.80,显示短期支付能力大幅下降;销售额从2009年至2011年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但成本急剧增加,导致巨额亏损,2011年的亏损额达到6.45亿美元,造成年销售净利率为-32.38%。巨额亏损导致尚德资产的缩水,进而使长期清偿能力迅速恶化:2011年资产负债率高达81%,负债总额达到35.82亿美元。财务状况恶化的直接影响就是融资能力减弱,无法保持以新债还旧债的操作。最终债务违约也就不可避免了。  表面上尚德使用远期合约对冲价格上升的风险,却事实上承当了价格下跌的风险。如果说尚德一开始使用长期供货合约是出于对冲风险的初衷,但尚德实际上的运作却可以理解为投机,希望获得原料价格上升带来的利润。其悲惨遭遇只是泡沫爆破后受到严重冲击的又一个典型个案。近年披露出来的类似案例比比皆是,如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D D I从日11793点的历史高位暴跌到同年12月5日的663点。中远集团在金融危机前大举做多以该指数为基础的远期运费协议F F A,而在2008年的业绩中爆出39.5亿元的浮动亏损。目前该公司在国内上市公司中以业绩严重低下著称,声名狼藉。当年的巨亏至今仍然让这家大型的国有企业深陷泥潭!  理论上来说,尚德作为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应该专注于制造环节并获取这个环节的利润,不应该期望通过炒作原材料获取暴利。如果尚德当时按照产品订单来采购原材料,相信就不会遭遇目前这么巨大的困难。不过,如果仅仅只是赚取一点加工制造费,尚德“上半场”的成功故事肯定没有那么美妙动人。而且,面对节节上升的原材料市场行情,想要保持“坐怀不乱”不去参与投机性交易,确实难以做到。笔者在2007年曾经到无锡访问另一家生产光伏产品的企业,该公司老板急切地想出让一部分公司股权,套现部分资金准备去参与多晶硅投资项目。就像股票市场进入上升周期的时候,一些人会放弃正常的生意或工作,专职炒股票一样。由此可见,只要有市场就会有泡沫,泡沫的膨胀注定会使一些人变得疯狂,而泡沫的爆破注定也会让一些人付出代价。能否把承担风险的程度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决定企业能否保持可持续性。这是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都必须面对的挑战。在新兴产业中投资和经营,风险控制尤为重要!  国际贸易保护和外汇市场风险  石油和煤炭等石化能源的大量开发利用被认为是造成自然环境污染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寻找洁净能源成为未来的潮流。光伏发电具有无污染、可持续、总量大、分布广、应用形式多样等诸多优点,得到人们的青睐。可以预见,光伏产业未来仍然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不过,光伏发电在价格上与传统能源相比仍然不占优势。近年来对于太阳能电池的强劲需求主要来自于各国政府,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对于光伏产业的政策扶持和价格补贴,而市场的持续增长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也推动了成本降低,进而促进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不过,对于中国国内的制造商来说,由于在国内光伏产品的使用还处于初始阶段,因此,中国国内生产的光伏产品严重依赖于海外市场。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欧债危机紧接爆发,欧盟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政府紧缩财政政策,“双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2011年11月以来,美国、欧洲先后对中国的光伏产品提起“双反”,光伏产业的海外市场受阻,供求失衡迅速恶化。  外汇市场的风险也是尚德这些国际性企业所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风险点。从2005年的人民币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有约30%的升幅。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原理分析,人民币目前仍然处于长期升值阶段,这意味着出口型企业将长期面临人民币升值因素的不利影响。如何在长期的经营中对冲和规避外汇风险,也是这些企业的挑战之一。  显然,这些因素使尚德等中国国内光伏产业制造商的冲击雪上加霜。2010年底尚德对欧美市场的依赖度高达70%。相对于其他大多数内地光伏企业来说,尚德的国际开拓能力是比较强的,公司聘用了一批国外的专业人士进入管理层,采用海外建厂的方式,缓解与销售地的贸易摩擦,缓解客户集中的风险。尚德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厂并于2010年10月投入运营,积极拓展美国市场,弥补欧洲市场的不足。即使这样,尚德仍然无法摆脱困境。  产业整合策略的选择  “多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太阳能照明灯具”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尚德的主营业务处于产业链的中、下端,是一家专业从事太阳电池、组件和光伏发电系统研发、制造与销售的高科技企业。要解决上游供应瓶颈问题,在供应链管理上,通过投资控股上游供应商以建立稳固的供应链,对保证产能,控制价格意义重大。当尚德电力成为世界光伏产业的大腕以后,通过持股亚洲硅业、G S F、辉煌硅能源、西安隆基,以及与豫金刚石公司的深度合作,可以理解为尚德供应链管理的战略部署。这种战略试图通过向上游的纵向扩张,在整个产业链上提高控制力,并进一步获取上游环节的利益。不过,这种战略的最大缺点是:公司介入整个产业价值链过于深入,导致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加大。  一些较成熟产业的领先者采取的整合战略刚好是相反。比如海尔集团在上世纪末进行过一次整合战略的转变。在此以前,海尔几乎介入冰箱产业的整个价值链,自己有工厂生产压缩机、线束等零部件直至最后的装配。海尔参考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做法,把所有的零部件都外包出去,并从运输距离、供应商资格审批、供货方式、结算方式等方面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而自己集中做最后的总装部分。也就是说,海尔对外采购冰箱的所有零部件,在自己的安装车间装配成冰箱,并贴上自己的标签。海尔的这种整合战略具有几个优点:1.由于集中于最后的总装配环节,提高了专业化水平并可迅速提高市场的占有率;2.在更大的规模上通过订单对于上游的供应商形成了控制力;3.减少了整个单位产品的资金占用,降低了财务风险;4.通过商业信用的手段控制上游供应商的现金流(对上游供应商采取延长结算时间的办法),达到商业信用融资的目的。这些做法一方面提高产业控制力,另一方面把产业经营风险的相当一部分转嫁给供应商,降低了自己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海尔集团在经营了若干年以后才做出这个重大的战略调整。近十几年来,海尔集团的高速成长表明这种战略调整的效果。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房地产业的严厉调控,电器行业的厂商普遍受到原材料上升但电器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而海尔集团仍然能够保持增长的势头并维持行业的龙头地位,跟其较优的产业定位有很大关系。笔者发现,这种“通过总装环节来控制产业价值链并降低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的模式不仅在电器产业,在其他的不少成熟产业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汽车行业、电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等。相对来说,尚德电力在各种有利的市场条件推动下,几年内暴发成为一个新兴产业的巨头。但市场的突然快速逆转,让还来不及做战略调整的尚德电力陷入窘境。如果尚德电力真的有机会起死回生,是不是也需要检讨这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对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  “代理人问题”通常都是产生公司治理问题的最重要原因。管理层与投资者之间由于存在利益的差异,互相之间就会有矛盾和冲突。尚德进入财务困难以后,管理层、投资方、地方政府、债权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各自叫屈,互相指责。掏空企业资产、关联交易、利益输送、粉饰财报等公司治理中常见问题,在尚德事件中也一一被人们提出了。作为局外人,我们需要以客观的态度来看待这些问题。  在各种经济往来中,供应商、公司、投资者和管理层的利益有时是有冲突的。如果没有一个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交易中某方的利益可能就得不到保障。战略合作时,利益的天平很难维持每时每刻都是平衡的,但总体上,只要能给双方带来双赢,合作就是必要的。尚德管理团队带领公司进行高速扩张,并不断拉长产业价值链,是出于为投资者带来远期高利润回报的战略考量,还是不惜牺牲投资者的利益而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这个问题恐怕很难简单的判断。施正荣是最大的股东,公司的盛衰对他的影响比起其他人来说都要重要。他所领导的管理层团队从主观上来说,当然是想把公司做大做强。客观上造成的决策错误以及损失是另一个层面需要讨论的问题。至于公司在采购等环节是否有非法的利益输送,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目前施正荣正接受调查,希望充分的审计调查会给社会各界提供一个较为客观的结论。目前有些方面对他想当然的指责有失公正。即使他确实在某些方面有过失,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独立董事等其他相关人士也难辞其咎。比如10年期多晶硅采购签订、另辟蹊径投资薄膜电池等重大决策错误被披露出来以后,人们发现其决策程序存在诸多纰漏。尚德的此次债务违约的始作俑者是其子公司——环球太阳能基金(G S F)。尚德因资金紧绷,为应对2013年3月到期的数亿美元可转债,决定出售其在G S F的80%股权套现偿还到期债务。操作时才发现G S F基金管理公司为尚德提供的反担保的5.6亿欧元等值的德国政府债券抵押根本就不存在。在最初参与G S F基金投资时所做的尽职调查是否存在过失?是否用人不当?监管制度是否缺失?投资决策程序是否妥当?若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公司管理层作为投资者的代理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012年8月,五家美国法律机构代理原告向美国联邦地方法院提交诉状,指控尚德以及包括董事长兼CEO施正荣在内的部分高管违反联邦证券法。  有关方面对于施正荣的另一重要指责是施正荣拒绝以个人的所有资产对公司的债务作担保以换取进一步的注资来挽救尚德公司。笔者认为这种指责对施正荣不公平。他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判断以及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来决定是否要以个人的资产和信用为公司的未来作保证。尚德是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施正荣是公司最大的股东,但不是唯一的股东。他从个人理财的角度,在公司上市以后,选择合适的时候套现了一些股票并投资于其他领域,做分散化理财安排,是合情合理的。  综上所述,从光伏产业巨头尚德的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新兴产业中运作的几大风险因素,包括新兴产业所具有的高回报、高风险特点,市场泡沫膨胀诱惑与爆破所带来的冲击、国际经营风险、产业整合风险以及公司治理问题等方面的潜在风险。即使尚德最后没法起死回生,其教训也是值得业界和投资者关注并引以为戒的。上一篇:& 下一篇:给我推荐周期:月刊期数:13年7期页数:81电子价:¥20.00纸版价:¥38.00同类其他品牌该品牌本月点击排行国际融资期电子价:¥20.00国际融资期电子价:¥20.00国际融资2013年5月第5期电子价:¥20.00国际融资2013年9月第9期电子价:¥20.00国际融资2013年11月第11期电子价:¥20.00国际融资2014年1月第1期电子价:¥20.00最近浏览过的你还没有浏览记录阅读客户端特色服务业务合作帮助中心中邮阅读网由中国邮政主办。中邮阅读网凭借中国邮政报刊发行网络、发行资源和品牌优势,在传统报刊发行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数字传播技术,为广大读者提供内容丰富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及有声书城等在线阅读产品。这是中国邮政适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出版数字发行,满足日益增长的网络文化需求的新举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新兴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