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达到什么程度?

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下,今年有没有可... - 雪球&: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下,今年有没有可能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谢谢。& &&&&周小川:这个利率市场化应该说已经是走了多年,有些人可能细心地观察到,多年来在不同的产品、不同的品种上,先是从大额、从企业慢慢变到小额,从贷款又进展到存款。总之,已经逐渐地取得了很多进步。去年人民币存款利率的上浮空间又扩大了20%,今年前不久的这次利率调整,又再进一步向上浮动区间扩大了10%,因此大家是非常合理地估计,认为我们离利率市场化也就是最后的存款利率上限的解除已经非常近了。今年如果能有一个机会,可能存款利率上限就放开了,大家期望中的最后一步就走出来了,这个概率应该说是非常高的。易行长有没有补充?& &&&&&易纲:我们也观察了这一次提高到1.3倍以后,可以看出,我们的商业银行还是能够差异化的定价,出现了上浮区间不同的阵营,也可以看出来大银行上浮的少一点,比如说10%左右。中型的银行,我们过去也叫股份制商业银行,上浮了20%左右。一些小的金融机构,包括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上浮多一些,可能20%到30%。实际上这种差异化定价,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优化已经在形成。我也观察了一下,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的外资银行虽然市场份额不大,但是总体而言,他们上浮的幅度比较小,有36%的外资银行基本上执行基准利率,还有40%的外资银行上浮10%多一点。如果我们的金融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适应,包括我们的家庭、个人、企业都适应了这种环境,我认为中国利率的基准,比如像我们隔夜7天回购的利率,这些基准在逐步地成熟,所以这种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正在朝着越来越成熟的方向发展。我想,对未来利率市场化还是越来越朝着一个市场化的方向前进的。谢谢。(相关个股:&&&&&&&&&&&&&&&&&同时转发到我的首页发布分享到:新浪微博QQ空间豆瓣人人FacebookTwitter更多...中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实际被外界低估了吗?_百度知道
中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实际被外界低估了吗?
怎么来判断的呢?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为什么还有空间 怎么来判断的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与其他金融自由化措施相比,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因此,银行存款利率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作用,再贴现利率等也还没有实现完全市场化,它应该在市场上通过公开,现行监管体制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规范化的金融监管需求,贷款利率下限,但是,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已成为利率市场化的现实障碍,而银行存款利率不可能形成这种期限结构;先贷款。目前,从利率的期限结构角度看,金融监管机制不健全 市场利率是金融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的均衡利率,主要表现为国债利率品种不全。而我国金融市场建立时间不长;存款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基本不再对银行利率的选择构成太多的约束,离建立现代商业银行机制还有相当距离,行为未完全市场化。因此。在我国、交易活跃、方式等也不能确保金融机构之间有序竞争,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也难以发挥、连续。我国的金融体系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包括国债市场,即仍由人民银行规定各个期限的存款利率上限,企业债利率几乎为空白、后存款,基准利率必须具备期限结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远远走在了最前面,有时还出现倒挂现象。虽然由人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的短期融资券已经实现了发行利率的市场化,管住了利差,从而使利率发挥不出应有的调控作用,但一般企业债券发行利率却仍受管制,因为有国家信用作担保,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包括同业拆借市场,要求市场对利率要有高度的弹性和敏感性,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也影响了中央银行对整个利率体系的影响效率,价格信号的传导渠道被阻断。(三)缺乏利率的价格传导机制缺乏利率的价格传导机制,使利率的约束性失效、信息通畅的金融市场,同时银行本身的经营理念也没有彻底转变,市场微观机制的不健全,经济合同和信贷约束淡化,诚信意识淡薄,以反映资金从短期到长期的供求态势。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次序。企业对利率不敏感。这些尚未市场化的利率、影响面广和市场透明度高的综合特征,但目前尚未运用过这个工具、集合的竞争性定价活动来确定,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不能确保利率水平不出现大幅波动;监管标准、小额”;而中小企业社会信用偏低、后本币,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外币市场利率市场化也基本实现,中国选择了渐进式利率市场化改革道路,难以发挥利率的价格杠杆作用。(二)金融市场不完善。从企业方面看、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可以说,现代企业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而且还加大了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但是国有企业改革末取得更大的进展,理论上最适合作基准利率的应该是无风险的国债利率,这种状况严重影响着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银行并没有成为金融市场上真正的主体,再逐步推进存,后短期,但在任何情况下,企业管理机制不规范、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国有企业是我国整个经济的主体。二是企业债的发行利率仍需要审批,行为未完全市场化、贴现,银行仍然要被迫进行政府指定的政策性融资,其形成的基本前提是具有一个充分竞争。(五)企业对利率缺乏敏感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的主体和我国银行信贷资金主要使用者的国有企业改革未取得更大进展。(四)利率种类单一,虽然2005年中央银行已获准可对再贷款利率进行浮动,银行存款利率都不可能满足这个要求,以及市场化利率与实体经济的联系,然而我国目前利率种类单一。基准利率应具备风险度低,国债的利息收益可以被视为无风险收益,市场的反应并不敏感。这些缺陷是制约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是合规性监管而不是风险性监管,但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由中央银行掌控、转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货币市场都已基本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一是保持了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管理、金融证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在内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商业银行因利率价格带来的收益有限,我国还剩下三方面的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此外,与之相关的金融交易机制尚未充分实现市场化、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不然难以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社会资金流向,这种状况不利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从总体上看,从而造成基准利率的缺失。另外中国从1993年开始逐步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三是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分割状态仍没有最终消除。到目前为止,总体上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是阻碍利率市场化的关键因素,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也是我国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使用者。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渠道顺畅,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未能明显体现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微观经济基础缺乏从银行方面来说,资金不能在整个金融市场上自由流动,发展尚不成熟、大额、广泛,交易主体的不规范,同时我国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不仅使利率市场化的功效难以发挥,导致市场化的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极其有限。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对整个金融市场有很大的影响、结构合理,内控机制和管理机构不健全,银行间债券市场。存。此外、类型利率之间,割裂了不同期限;先长期,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缺乏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缺失,金融市场被人为分割
其他类似问题
利率市场化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股票/基金&
&个人门户&
&8月份,CPI同比上涨3.5%,环比上涨了0.2个百分点,不仅创下年内的新高,更是成为22个月以来的最高点。我们是不是到了该加息的时候?加息的背后,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路途还在继续,是否能通过利率市场化将利率上调到一个较为合理的水平。
&&&&央行自2007年12月以来就没有进行过加息。目前中国基准的人民币一年期存款利率仅为2.25%,低于中国官方公布的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3%,这意味着中国目前仍然是实际负利率。许多经济学家指出,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中国房价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也使政府调控难以奏效。
&&&&从历史经验看,央行曾启用过非对称性加息,在最近一轮经济周期中出现过三次,分别发生在2007年CPI超过3%后的5月、8月和 12月,幅度均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调27个基点、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18个基点。
&&&& 指只提高某种期限的存款或者贷款利率,而不是所有期限的存贷款利率都提高,或者是不同期限的存贷款利率提高的幅度不一样。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在接受中央电视二台记者采访时,建议面对3.5%的通胀,可采取“非对称加息”即:对存款适当加息,而对贷款不加息。
1.你认为现在该加息了吗
CPI涨了,赶快加
2.你认为采取非对称加息有必要吗
3.你认为加息对房价有影响吗
房价将下降
房价继续涨
4.你认为加息后股市表现如何
回到3000点大盘
2500左右徘徊
不关心股市
网友精彩观点
&&&&非对称加息有利于居民吗?想想我们居民的存款有多少?看看银行存款的构成比例是怎么样的?非对称加息最大的受害者是广大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一旦银行利差被压缩,银行首先压缩的肯定是中小企业的贷款,毕竟国企贷款是银行服务的对象。
&&&-----和讯网友 中期赵先卫
&&&&近日加息传闻风声四起,但我认为年内央行都不可能加息。原因有三:1、人民币被迫升值,出口市场肯定会进一步受到影响;2、打压房地产市场就肯定导致投资需求下降;3、季节因素过后,物价指数在四季度肯定会回落。加息不但无必要而且会雪上加霜。
&&&-----和讯网友 国际期货基金
&&&&依稀记得去年十一长假后,澳大利亚忽然加息,而今年十一后,谁敢加息?
&&&-----和讯网友 山水之间801
&&&&近期市场焦点为加息与人民币汇率问题,利率调整可能性极小,人民币升值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
&&&-----和讯网友 李警卫
  我们的决策层应尽早考虑,如何运用较紧的货币政策、利用资产价格的周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整个金融业的利益结局,而不是再一次的负债扩张,其实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路还有很远很远…
和讯网评论频道荣誉出品
编辑/策划:孟先亮
邮箱:pinglun@中国利率市场化之影响与应对策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国利率市场化之影响与应对策略
中​国​利​率​市​场​化​之​影​响​与​应​对​策​略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