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天下网络科技财经原油可以做啊,安全吗?

中国原油进口依赖日深 如何确保能源安全?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中国能源安全岌岌可危
  美国能源情报署数据显示,去年12月美国石油日净进口量只有598万桶,而中国海关数据则是,中国当月石油日净进口量已迅猛达到612万桶。尽管从年度计,美国仍是世界石油的最大买家,但是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最大石油进口国,已是迟早之事。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对能源的渴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然而近20年来中国的石油产量增长缓慢,并且严重滞后于需求的增长,这导致了中国的石油供应缺口越来越大。
  中美在石油需求上的易位,对中国来说是一个警讯。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数据,在整个2012年,中国石油产量2.07亿吨,进口则达到2.71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6.4%。
  201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值表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史炜认为,从国内现在目前的石油每年的消费量看,中国排在世界第二,美国占全球的22%,中国占全球的11%。从我们构成来说,我国的原油产量国内是1.1亿多吨,海外的生产量今年肯定能达到1亿吨,剩下两亿吨完全依赖进口。也就是说,如果按中国的产量,包括在海外的产量,我们现在的进口依赖度在50%到60%之间,尤其是这两年,我们高的时候达到了57%,甚至按现在算法,如果我们把原油卖给海外,实际上没有填补国内消费市场的话,实际上我们对外部的石油的依赖度达到75%。中国对海外石油的依赖度高达75%,这意味着石油成了对外依赖度最高的能源种类,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中国的能源安全日渐堪忧。
  从经济层面看,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大量财富将不得不用于海外石油的进口,一方面这将极大地受制于人,甚至不排除因某种问题出现“石油危机”,从而严重冲击中国经济;另一方面,这将大大提高“中国制造”的成本,影响到中国产品的竞争力。
  相对而言,随着“页岩气革命”的进一步深入,美国则很可能超越沙特和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国。能源的充足保证、相对低廉的价格,将有望重塑美国的制造业,目前从IBM到英特尔,从卡特比勒到通用电气,美国企业借助“页岩气革命”东风正在回归本土生产,如果这种趋势得以持续,对中国经济来说,绝对不是一个福音。
  数据来源: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
  从地缘政治层面看,未来中国石油的来源地,除了临近的俄罗斯外,主要将来自于海湾地区。但中东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却是稳定油源的最大威胁。美国的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在向国会提交的《2012年度报告》中称,中国的能源安全目前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严重威胁:一方面是中国的石油供给国大多在政治、经济上不稳定,石油供应量不确定性高;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石油进口主要依赖海路运输,而中国在维护海上咽喉通畅方面的实力还有待增强。
  中国最重要的石油供给国大多集中在多是非的中东和非洲。从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2012年全球158个国家和地区的和平指数上看,中国的主要石油供应国大多排名靠后。在政治稳定性、有组织冲突和邻国关系这几项有可能影响能源出口的指标中,和平指数排名靠后的石油供应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2011年到2012年,受北非政治动荡和苏丹问题的影响,中国在北非地区的能源利益受到了严重挑战,南苏丹甚至在2012年一度停产。另外为了应对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中国从2012年开始被迫放缓了在伊朗的能源投资,并且大幅降低来自伊朗的石油进口量。
  霍尔木兹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是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的必经之路,但是中国这两处海峡的航路安全受制于人。2011年末,伊朗核危机升级,美伊两国在海上剑拔弩张,伊朗屡次威胁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的石油占海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海峡一旦被封锁,从中东到中国的石油运输线将被完全切断。马六甲海峡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该海峡现在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共管,令中国头疼的问题是中国约80%的能源进口需经过马六甲海峡,而且此地水路狭窄,易于封锁。
  为了保证能源安全,中国开始寻求更稳定的能源供应国,和更安全的运输方式,例如通过管道获得东南亚、西亚以及俄罗斯的石油。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起步晚,陆上运输对于中国巨大的能源需求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并且东南亚和西亚部分产油国依然存在不稳定因素。
  从技术层面看,在能源安全问题上,科技无疑充当着第一生产力的角色,而页岩气也不愧为“博弈改变者”的称呼。正是拜水力压裂法等新科技的应用,美国在页岩气开发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这一技术创新,基本还为美国所垄断。中国虽有大量页岩气的储备,但复杂的地质构造、缺水的基本国情,尤其是创新技术的缺乏,尚无法让页岩气开发成为现实。
  中国经济巨轮要能持续航行,仍迫切需要更多稳定的石油;中国城市要想摆脱雾霾笼罩的环境噩梦,也需要巨量的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而从根本上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尤其突出。美国过去对能源短缺的恐惧,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转让给中国。如果没有有效的手段确保能源的独立,或者退一万步说,如果不能确保安全稳定的能源供应,中国的未来就可能会受制于人。(中国青年报 经济参考报 央视财经评论)
  实施能源安全战略确保能源安全
  在过去十多年,为保证能源安全,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有成功之处,也不乏失误之举。比如,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并购石油资源,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对新能源的开发也走在世界前列,尽管其中的泡沫也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海上石油开采技术取得了突破,但在页岩气开发等更具革命性技术上却乏善可陈。
  自2010年来,北美地区能源公司与中国公司在天然气上的合作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北美成为中国海外能源投资的主要市场之一。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并非中国在北美的第一宗油气交易。2005年,中海油收购了MEG公司16%的股份来开发加拿大北艾伯塔地区的油砂资源。中石油和中石化也与加拿大油气公司展开合作。
  就在一个月前,作为中国第三大石油公司的中海油,刚刚宣布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交割完成,创下中国企业迄今最大一笔成功完成的海外并购纪录。但由于涉及金额庞大,加上一些其他因素的卷入,市场人士对此次收购也颇多微词,甚至有媒体质疑称“根据尼克森公司的盈利水平,151亿美元的收购价格显得过于昂贵”,也有分析师担心尼克森的债务会拖累中海油的负债水平。
  对此,中海油CEO李凡荣告诉记者,这是中国企业“走进欧美国家”的最大并购案。由于尼克森资产遍布多国,涉及不同国家的政府审批,本身确实很复杂。
  至于收购之后的前景,李凡荣透露,在过去一段时间中,中海油已经对尼克森公司资产和组织机构实现平稳交接,尼克森员工对此次交易的反应极其正面,充满期待。目前,中海油北京总部正在和北美公司一起对尼克森未来的发展潜力进行研讨。考虑到尼克森拥有巨大的储量潜力,中海油则有着30年经验积累和健康的财务状况,相信此次收购将为中海油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这是个相当大的项目,资产遍布英国北海、加拿大、墨西哥湾以及非洲等。此次收购完成后,中海油的油气储量大致增长30%,产量增长20%。”李凡荣说。
  其实,中国油气企业“走出去”历来引人关注。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从目前来看,中海油表现突出,但是这也引发了美国的担心,其主要原因是中海油带有国家背景,他们担心这会使公司将油气资源作为政治杠杆,但是这一担心并没有依据。这次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案是中国海外能源战略的一大胜利,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加大了筹码。未来,中国不会放慢海外收购进程,中国的海外能源产业布局将更为缜密。
  考虑到中东地区不稳定局势给石油供应带来的威胁及俄罗斯的强硬作风,中国正在积极寻找其他能源合作伙伴,其在邻国的投资有目共睹。通过进一步完善在周边国家的油气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能从中亚地区及缅甸获得丰富的油气资源。利维亚、巴西、厄瓜多尔、哈萨克斯坦、委内瑞拉等国的公司提供贷款,以进行油气合作。此外,中国还与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加拿大、美国等国公司有合作。总之,在油气勘探开采上,中国已与多个国家展开合作。
  在加大海外能源投资的同时,中国也关注国内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采。行业专家认为,中国页岩气潜在储量位居全球第一,大约为1275万亿立方英尺,这比美国和加拿大的总和还多,但这些资源所处地质环境复杂,同时基础设施不足,当地又缺水,为开采带来了很大困难。虽然面临各种挑战,但中国已将页岩气归为独立矿种,这为中小企业、国有公司及外国公司进一步进入该领域提供了可能。2012年12月,中国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曾强调,中国目前鼓励外国公司投资能源项目。“我们欢迎能源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
  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向记者透露了一个细节:在选择尼克森公司作为收购对象时,中海油其实充分考虑到对方在加拿大拥有大量的页岩气资源。(中国能源报 上涨证券报 经济参考报)
  相关报道:
  不必看重石油净进口量国际排名
  近日,国际媒体基于2012年12月的数据统计,报道称中国海外原油和油品净进口量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家。对此,国内媒体评论认为,单月数据并不反映全局,中国的石油进口总量超过美国的结论为时尚早。
  媒体着力点的不同体现了对国际能源情势和能源外交走向上的某种联想。其实,我国能源外交选择不应过于重视净进口量的国际排名变化。
  首先,对任何一个大国而言,石油净进口量的上升,体现的是该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对全球经济的正面贡献。
  石油是全球贸易中大宗商品之一。观察它的跨国流通,若局限在以国家为统计单位的净进口或净出口量变化上,则不智。中国是全球加工贸易主体之一,若没有足够的能源消费,加工品出口能力就会受到负面影响。中国的出口能力是从其他国家进口原材料、加工机械和技术、半成品、加工品的基础。总之,在国际话语中,并不存在中国因为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净进口国而“理亏”的逻辑。针对国外媒体的种种议论,我们要做到自我超脱。
  其次,全球石油流通的机理没有发生变化。石油、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跨国流通过程中,左右其流通方向的是资本,而不是一个国家的外交偏好。不论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在地缘政治层面的偏好如何变化,其政府和政治家都要为其国内的资本利润最大化追求而服务。同时,在资本全球化背景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足够的能力左右资本“无国界”的逐利本质。
  我们要观察和应对的是国际贸易油价的定价机制变化。目前还看不出进入流通环节的原油或油品存在针对不同进口方而差别定价的现象。倘若有力量要硬性干预对华出口,它就必须向出口方做出相应的经济补偿。而这种补偿,将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制约,毕竟,一个政府手中的财政资源,首先是它自己纳税人的钱,若被用来支付它国因蓄意减少出口而蒙受的经济损失,则不符合国内政治逻辑,至少不能长久。
  再次,稳定中国石油进口的途径在贸易环节,而不是生产环节。中国油气公司“走出去”扩大了全球产能,为全球能源供应的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如何在石油贸易环节(包括从向其它国家出口中获利)稳定中国的进口来源,才是“走出去”所必须把握的着力点。
  再者,中东和非洲的油气还会源源不断地流出,中国不必顾虑那里的“战略真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是与全球经济和人民为敌,没有一个国家的武装力量会轻易去犯这个忌。
  美国及其他北约成员国确实在讨论美国从中东石油进口下降的情形下,美军在中东存在的调整。但是,调整不是放弃。中东在全球能源供应格局中的重要性不会下降。所以,在那里建立了军事和政治影响力的国家也容不得他国去取代。我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打破去中东填补“战略真空”的迷思。同时要抗拒国际间鼓动中国去那里“发挥影响”的诱惑,先观察几年是上策。
  最后,如何实现美洲所产油气成为中国进口来源,是我国能源外交和能源政策的真正挑战。美国出现了油气生产的大幅增长,但是,它对非盟国、非自由贸易成员国依然保持出口审查(实际上是禁售)的政策框架。比国际市场价格低廉数倍的天然气,降低了美国加工业的成本,提高了其加工业的全球竞争力。我国应该解放思想,并加大加快外资在中国参与能源市场运营的步伐力度。在电力领域,保留电网的建设和运营由全资中资控股、运营,发电环节扩大外资参与,既不会负面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管控,又能使发电原料(煤炭、天然气)进口地缘政治风险外在化。原油进口和加工环节也是同理。政府在其中的首要任务是掌控质量管理。
  这样做与前文所提到的能源“走出去”加大贸易环节影响力的主张并不矛盾。需要拿捏的是外资在整个国家能源供应中的度。从地缘政治风险管控的角度看,我国能源供应在所有环节都由中资全额掌控,才是最高程度的风险。原因是:若中国企业受到制裁,制裁方的自身利益毫发无损。
  综合起来看,石油净进口量的全球排名不应成为改变中国能源外交政策的诱因。做好国内经济建设,做到有经济实力从国外购买能源,从加强中外能源贸易市场的相互依存程度入手,我们才能够驾驭好全球能源贸易中的地缘政治变化。(中国石油新闻中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査道炯)
】【】【】提示:1、为防止上当受骗,请不要预先支付定金、押金或任何形式的款项。
2、切勿把有资金的银行帐号向任何人透露,以防被窃取。
服务类别:长治理财/投资
服务类目:
股票,投资,其他金融
全球都在争夺石油的市场是市场份额,拉美石油开始发动猛烈攻势,强势登入,提供给渴求便宜石油的亚洲炼油商越来越多的重质石油,该举动是为了是对应沙特阿拉伯的挑战。有分析师称,沙特阿拉伯在石油市场的影响在慢慢的减弱,原因是石油多样化的发展。美国增加了从加拿大进口的重油数量,同时享受其页岩油产量激增的同时,也已以取代美国从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国家进口的原油。这一举措促使南美洲国家将更多石油销往亚洲。并且即使在此之前沙特阿拉伯将对亚洲(其最大市场)出口的三月份石油价格降至至少14年来的最低水平,也无法阻挡这一趋势。因去年拉丁美洲出口迪拜的石油价格一路下跌,巴西石油公司(Petroleo Brasileiro SA)也开始将石油运往亚洲。而专家表示,沙特阿拉伯把更多的重质原油留给自己的炼油商,而非出口他国。页岩油产量的激增也使得更多石油流向亚洲。美国德克萨斯州和北达科他州的产量满足了多年来美国炼油商对石油的需求,因此,韩国也获得了其至少八年来的第一批阿拉斯加原油,成为自美国石油出口政策放松后,第一批进口凝析油(一种超轻质原油)的国家之一。有分析师在其三月12号的报告中陈,据估计,三月份对中国的日原油出口量将从二月的669万桶,增加至680万桶。拉丁美洲对东北亚的原油出口量也在增加。而拉丁美洲的石油生厂商寻求多样化发展,正是为了在亚洲的市场分一杯羹。国际能源机构收集了29个国家今年的石油数据,表示今年全球石油需求增长有三分之二将来自亚洲。预计亚洲每日消耗量将为3120万桶,超过了美洲的3110万桶。更多资讯:福建汇聚天下
联系我时,请一定说明是从今题网看到的
联系人:汇聚天下财经
注册时间:
邮件联系:
站内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天下原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