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一支笔的生产需要多少人的劳动力需要量计划

-1005人力3级技能试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1005人力3级技能试卷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股票/基金&
素有“中国制笔之乡”美誉的浙江桐庐县分水镇,生产一支笔只能赚到几分甚至是几厘钱小小圆珠笔
转型学问大(乡村观察)
  山区小镇的圆珠笔,牵动着这里农民的收益,牵动着小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单论产量,分水镇被称为“中国制笔之乡”丝毫不为过:位于浙江桐庐的这个山区小镇,年产圆珠笔60多亿支,占浙江省笔类总产量的70%,全国总量的40%。  但说到效益,分水人却有些羞赧:生产一支笔利润只有几分钱,甚至几厘钱。发展了30多年,仍然不温不火。近年来,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价格的不断上涨,不少企业竟举步维艰,有的甚至倒闭……是什么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产值年年增,利润却年年减  不掌握核心技术,一支笔只能赚到利润的二成  分水制笔产业发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一位在杭州圆珠笔厂工作的知青家属到分水看女儿时,发现当地农家当柴烧的小竹杆很适合用来制作笔杆,便帮助分水办起了圆珠笔加工点。此后,圆珠笔生产企业在分水遍地开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分水人顺势而为,逐渐建立起了原料供应、模具加工、配件制造、贸易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圆珠笔产业链。2002年,分水荣获“中国制笔之乡”美誉。  截至目前,这个山区小镇,有大大小小的制笔及配套企业827家,年产各类圆珠笔66亿支,全世界人均一支。  不过,分水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产值年年在增,可利润呢,却年年在减。  原因出在哪里?  分水镇党委书记邵卫华坦言:“长期以来,分水的制笔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走的是"低成本竞争"的贴牌生产之路,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最底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改变,原来的成本优势正在逐年弱化。”  的确,涉及圆珠笔的核心技术,包括笔尖、油墨、镀层等,分水少有企业掌握,关键部件必须进口,分水只负责做笔杆等外部零件和组装加工。“生产一支笔,我们费劲巴拉只赚了利润的二成,八成让人家拿走了。人家吃肉,我们喝汤啊!”正华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华痛心地告诉记者。他拿起一款笔说:“每支我们只能赚到2分钱。”  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要做大也就非常困难。全镇无一家企业产值过亿;50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也仅两家;1/3的企业是以夫妻档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小作坊。企业形不成规模,稍遇市场风浪便免不了摇摇晃晃。  此外,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不断涨价也让制笔厂家不堪重负。  分水制笔行业协会会长、联华制笔总经理濮跃林告诉记者,两年前,每吨塑料原料1万元,现在涨到了1.5万元。两年前,工人的平均时薪2元多,现在涨到4元;注塑工原先6个小时27元,现在要40元。  一方面,原材料、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挤压了原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分水赖以生存的外贸市场在不断缩小。分水外贸依存度高达近70%,可以说外贸兴则分水兴。可近几年,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新兴制造国家的快速追赶,分水的出口优势已经不在……  调查显示,2007年以来,分水制笔业的综合成本提升了15%以上,但产品平均价格只上涨5%左右,销售产值只增加2%,不少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有的不得不关门停产。  转型升级为此之难  创品牌谈何容易,技术、人才、创新环境样样缺  毫无疑问,分水制笔行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分水的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家,早已了然于胸。不过,真正执行起来,却又困难重重。  “没有人比我们一线企业更能领会品牌的重要性。有了自主品牌才能在市场上立足,对利润才有自主权。”丹霞笔业有限公司的练梦丹经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多年贴牌生产的一款笔,如果贴上自己的“丹霞”品牌,前后的利润差比高达十几倍。  不过,创品牌又谈何容易。练梦丹慨叹:要创出品牌,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但制笔的关键设备、关键部件、基础材料特别是精密制笔机械等严重依赖进口。比如,开发在国内市场占主导的中性笔,笔头要用到一种特殊材质的不锈钢,这在国内尚没有生产。  华明制笔有限公司的老板王培良从另一侧面讲了自己的尴尬:3年前,他联合分水另一家笔业公司“珠峰”,注册成立了“华奇”商标,试图“强强联合”打品牌。经过几年的努力,“华奇”终于成为分水第一家浙江省著名商标。但与国外同业“大佬”相比,技术水平令人汗颜:单从报废率一项来看,我们的报废率为3%,人家的是万分之三。整整差了100倍。  “品牌取决于品质,质量不好,市场的回应很直接。消费者第一次来买笔,如果连水都出不来,下次还会来买?”王培良十分清楚生产质量的重要性,但却深感无力。他坦言,核心技术的缺失让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了,在打造品牌过程中背上了沉重的资金包袱和风险压力。  让王培良同样发愁的,还有专业人才的缺乏。没有人才,打造品牌,是一句空话。但企业地处偏僻山区,规模又有限,吸引人才非常困难。今年,王培良到桐庐去召人,只有15个人投了简历,最后呢,一个都不愿来!求才若渴的王培良感叹:“小庙难容大佛。”  一系列困难让坚定打品牌的王培良有些泄气:“打品牌,钱砸下去了,都打了水漂,看来只能重回到"代加工"的老路上去。”  “即使创出了品牌,目前的市场环境,也让我们很难有所作为。”光华文具总经理丁樟荣谈了另一番心酸: 前些年,光华文具投入大量精力研发出一款笔,外形酷似曼妙的美人体,取名为“美人笔”,并申请了专利。由于外观独特,“美人笔”一投入市场便受到消费者青睐。可好景不长,众多制笔企业纷纷仿造,“美人笔”的利润一下子由原来的6毛多一支减到了3毛一支,光华文具本来很有市场竞争力的一款笔就这样被拖垮了。  “在制笔行业,侵犯知识产权是常见的事。在这样的市场氛围里,你还敢再搞创新?省省吧。”丁樟荣寒透了心。  自主创新单靠企业难实现  企业转型发展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如果再不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升这些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包括制笔产业在内的我国众多传统产业将会逐步淡出我们的视野。”全国政协委员江绍高在调研分水制笔业后强烈呼吁。  自主创新,单靠中小企业,难之又难。曾两度前往分水调研制笔产业的全国政协委员徐晓兰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分水制笔产业反映的是中国传统产业所普遍遭遇的现实,这个问题,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和市场的自发力量已经无法解决。  可见,政府的强力介入必不可少。  事实上,当地政府已经展开了一些探索。  比如在中小企业无力解决的核心技术研发领域,政府整合“产学研”,大力推进分水制笔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建设,为中小企业解决共性技术。  在引导企业培育品牌方面,分水镇政府牵头注册了区域集体品牌“五云山”,又在义乌开辟了专门的销售窗口,摸索把“多小散”凝聚成“团”、集体打品牌的路子。  在“人”的转型升级上,分水启动了“企业老板素质提升工程”,组织经验丰富的企业家、经济专家为企业主授课。政府试图从观念上改变其对转型升级的认知,从能力上提升其经营管理的素质。  有了这些作为,分水制笔产业的转型升级就能完成吗?恐怕也难!因为有些问题,单靠分水当地政府的力量,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譬如,市场环境的问题等等。  分水制笔产业面临的窘境,在我国传统产业中很有代表性。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乡镇工业如何从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升?我们该正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04/19 17:0203/24 21:4903/22 09:1003/20 22:5002/23 13:1202/20 06:3202/18 01:39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2010年5月人力三级真题(权威机构答案、极少错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2010年5月人力三级真题(权威机构答案、极少错误)
权​威​机​构​答​案​,​极​少​错​误​,​仅​供​人​力​资​源​三​级​考​生​备​考​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目​的​,​请​尊​重​版​权​所​属​机​构​,​强​烈​推​荐​到​此​机​构​学​习​。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素有“中国制笔之乡”美誉的浙江桐庐县分水镇,生产一支笔只能赚到几分甚至是几厘钱小小圆珠笔
转型学问大(乡村观察)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山区小镇的圆珠笔,牵动着这里农民的收益,牵动着小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单论产量,分水镇被称为“中国制笔之乡”丝毫不为过:位于浙江桐庐的这个山区小镇,年产圆珠笔60多亿支,占浙江省笔类总产量的70%,全国总量的40%。  但说到效益,分水人却有些羞赧:生产一支笔利润只有几分钱,甚至几厘钱。产业发展了30多年,仍然不温不火。近年来,随着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价格的不断上涨,不少企业竟举步维艰,有的甚至倒闭&&是什么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产值年年增,利润却年年减  不掌握核心技术,一支笔只能赚到利润的二成  分水制笔产业发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一位在杭州圆珠笔厂工作的知青家属到分水看女儿时,发现当地农家当柴烧的小竹杆很适合用来制作笔杆,便帮助分水办起了圆珠笔加工点。此后,圆珠笔生产企业在分水遍地开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分水人顺势而为,逐渐建立起了原料供应、模具加工、配件制造、贸易销售等环节完善的圆珠笔产业链。2002年,分水荣获“中国制笔之乡”美誉。  截至目前,这个山区小镇,有大大小小的制笔及配套企业827家,年产各类圆珠笔66亿支,全世界人均一支。  不过,分水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产值年年在增,可利润呢,却年年在减。  原因出在哪里?  分水镇党委书记邵卫华坦言:“长期以来,分水的制笔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走的是&低成本竞争&的贴牌生产之路,处于产业链&微笑曲线&的最底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改变,原来的成本优势正在逐年弱化。”  的确,涉及圆珠笔的核心技术,包括笔尖、油墨、镀层等,分水少有企业掌握,关键部件必须进口,分水只负责做笔杆等外部零件和组装加工。“生产一支笔,我们费劲巴拉只赚了利润的二成,八成让人家拿走了。人家吃肉,我们喝汤啊!”正华文化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振华痛心地告诉记者。他拿起一款笔说:“每支我们只能赚到2分钱。”  因为不掌握核心技术,企业要做大也就非常困难。全镇无一家企业产值过亿;5000万以上规模的企业也仅两家;1/3的企业是以夫妻档为主要劳动力的家庭小作坊。企业形不成规模,稍遇市场风浪便免不了摇摇晃晃。  此外,原材料和用工成本不断涨价也让制笔厂家不堪重负。
第1页 共4页
【网易新闻最新消息】
【热点关注】
【精彩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