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供给及供给效率的评估方案设计

第三方登录
以新制度供给提升要素供给效率拓展市场空间
[摘要]黄剑辉: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以新制度供给提升要素供给效率拓展市场空间经过35年波澜壮阔的极不平凡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经济获得了年均9-10%的快速增长,至2013年,中国GDP总量达到56.88万亿元,人均GDP达到约68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中国已经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和突破。但是,展望自2014年至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新35年,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已呈现出原有增长动力显著减弱的态势,如若应对不力在相当程度上将面临跌落“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亟需构建促进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简称为“强国富民”)作为根本发展目标,以“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态民生”的新三驾马车作为主驱动力,以基于中长期高质量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核心的“供给管理”取代短期凯恩斯式的“需求管理”,着力提升要素供给效率,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及机制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经济在内生和外生两个方面同时获得了充沛动力源(600405)泉。内生动力就是改革各项制度,释放微观主体的活力,强调市场配置资源;外生动力就是开放市场,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空间。首先,通过各项制度改革,释放微观主体活力。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理顺了农村生产关系,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国有企业改革、外贸体制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土地制度等系统性改革使微观主体的活力通过市场竞争释放出来,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其次,明确市场经济导向,逐步完善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使资源配置方式完全转到市场主导的基础上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建立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国企改革,通过合资、兼并、拍卖、租赁、破产等多种市场方式改造和淘汰效益低、亏损大、无前途的企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财税体制改革,规范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建立了适合于市场经济的财政制度基本框架;金融体系改革,则促进了资本要素的积累和资源配置效率,通过建立金融市场来连接商品市场和其他各要素市场,促进了资本要素的流动,提高了资本要素的使用效率,满足了实体经济对资本要素的需求。第三,加入WTO,开放市场。2001年末加入WTO,中国置身于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资源再配置,延续并极大地释放了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红利,市场化水平提高与市场空间骤然放大双重因素叠加,使得中国在工业制成品领域大规模生产的比较优势得到空前发挥。二、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面临动力缺失问题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持续放缓,GDP增速从2010年第一季度的12.1%下降至2014年上半年的7.4%。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面临驱动力缺失的问题。一是改革开放红利释放逐步消退,新时期的改革亟待开启。现有的经济体制在相当程度上已不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市场配置要素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落后的管理体制机制削弱、制约了市场主体的创新动力和市场活力。二是要素驱动型、粗放式、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人口红利时代趋于结束,高储蓄率难以为继,资金供给能力面临下降,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显著上升;高投入、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已严重透支了资源和环境。三是国际政治经济贸易环境重塑,“中国制造—世界消费”的旧有模式难以为继。金融危机以来,为促进本国就业,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开始重振制造业,并通过制定TPP和TTIP等贸易新规则排斥我国的出口产品和对外投资。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和教训当一国从低收入阶段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原有的成本优势丧失,又未能及时改革各项制度形成新的优势,必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具体体现为制度体制陷阱、技术创新陷阱、经济结构失衡陷阱、社会危机陷阱等方面。拉美国家深陷“中等收入陷阱”,而日韩等国成功跨越,其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和吸取。1.经济制度或体制改革必须同步于经济发展,避免落入“制度体制陷阱”。拉美国家二战后“进口替代战略”,经济成效显著,但1970年代末期,国内外经济环境已发生变化,拉美国家没能“因时而异”地改变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实施与经济增长模式相对应的经济体制制度改革。而日韩等国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依据国际环境及国内经济面临的问题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并推进相应的改革,从而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2.只有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才能避免落入“技术危机陷阱”。拉美国家上世纪80年代后又受到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大幅削减公共财政预算,研发投入急剧萎缩,丧失了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而日、韩正是通过几十年来长期不懈地对科技研发投资,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成功实现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跻身高收入国家和发达国家行列。3.只有制定合理规划,实现均衡发展,才能避免落入“结构失衡陷阱”。巴西在1970年代末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由于长期奉行进口替代战略,从而忽视了出口市场,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长期重视工业投资也造成了产业结构失衡问题,第一产业薄弱;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难以替代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日韩则成功将发展动力转向最终消费为主,并使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成果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4.社会收入必须实现公平分配,才能避免落入“社会危机陷阱”。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拉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导致内需不振,限制了投资规模的扩大,并间接影响了拉美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使拉美经济缺乏持续增长的基础。日本和韩国重视合理分配收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很好地控制了社会收入分配问题。四、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潜在空间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中国经济升级版”所规划的中期发展目标——经济协调发展、居民共同富裕,以及“中国梦”所期盼的长期发展目标——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相比,都存在多方面较大的差距,而这正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在空间。(一)加快城镇化具有较大的空间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国取得城镇化成功和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要求,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是不完全、不成熟的城镇化。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49.5%的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相差约30个百分点。若以高收入国家80%的城镇化率为目标,以目前的速度仍需20-25年时间。而且这是按照我国城镇常住人口统计的,包括了在城镇居住半年以上的进城农民,但他们还没有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如果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目前的城镇化率仅为36%左右。世界主要国家2012年城镇化率数据来源:国开行研究院《2013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1、城镇化将带动消费增长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能够释放出巨大的经济能量,可以带动持续的经济增长专家指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10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和就业,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城乡差距问题,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消费增长,增强经济的发展后劲2、城镇化将带动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及服务的发展中国城镇化的质量还不高,城镇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还跟不上,许多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供给还处于严重短缺状态。当前,一方面要继续提高城镇化率,另一方面又要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同时还要推进城乡发展在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一体化。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所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方面,伴随着我们整个城市化的进程,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率在不断上升,上个世纪80年代,基础设施投资占GDP的比重约仅为4.4%,到九十年代迅速上升到7.5%,目前约为8-9%。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在可预期的将来,中国每年的基础设施投资将超过GDP的13%。因此,城市化是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二) 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巨大1、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现状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高端化不够,产业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低端环节,依然是中国经济结构性矛盾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通过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改变产品附加值低、产能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以破解环境与资源的双重约束,达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与生态化,是我国由“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要求。2、产业结构层次较低造成工业增加值率低中国工业以附加值低的重化工业为主,多数行业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工业增加值率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国工业大而不强,最集中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太低。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体现在工业增加值上,尽管中国目前工业产品种类有500多种,但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不大,导致工业增加值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未来中国需要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来提升工业增加值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志就是能否显著提升工业增加值率,这是解决中国工业结构性、素质性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指针。(三)基础设施升级空间巨大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拉动作用,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基础设施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世界经济论坛《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基础设施质量各项排名均低于美国,全球总排名第69位。1、人均用电量仍较低用电量是反映一个国家能源基础设施发展的重要指标。2012年中国人均用电量为3,660千瓦时,虽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及世界的平均水平,但与高收入国家差距十分巨大,不足美国的四分之一。世界主要国家2012年人均用电量数据来源:国开行研究院《2013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注:标*号时间为2010年,其余时间为2012年2、交通基础设施质量仍待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将对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严重障碍,特别是在主要运输通道上,客货运输能力严重不足,将影响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国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较大,但人均水平仍较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2012年中国公路网密度为44公里/百平方公里,好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仅为法国的四分之一。世界主要国家2010年公路网密度数据来源:国开行研究院《2013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铁路网密度为0.71公里/百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是欧盟的七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世界主要国家2011年铁路网密度(不计复线)数据来源:国开行研究院《2013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3、通信基础设施仍有加大发展空间通信方面,2012年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2.3%,与发达国家80%左右水平相比差距巨大。世界主要国家2012年互联网普及率数据来源:国开行研究院《2013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设施从规模上看已经处于世界领先,但从密度与人均水平来看仍然处于世界落后水平,这表明未来中国基础设施发展和升级的空间仍然巨大,如果及时调整基础设施发展的有关政策,将开拓全新的增长空间。(四)服务业可成为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引擎服务业有利于扩大就业、促进消费,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工业相比,服务业的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业能促进消费,有利于实现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服务业容纳的就业人员多,加快服务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作为直接提供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行业,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于发达国家,进一步提升空间较大。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速较快,但中国服务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中国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虽然明显提高,却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左右,即便在“金砖国家”中,中国的服务业占比仍然是最低的。世界主要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国开行研究院《2013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注:无括号标注年份的国家其数据公布年份为2012年[摘要]黄剑辉: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以新制度供给提升要素供给效率拓展市场空间(五)与科技、信息等因素结合的现代化农业发展空间巨大1、目前农业的产出与消费处于紧平衡,粮食安全决定农业发展的必要性粮食供求总体上进入紧平衡时代,未来中国粮食紧平衡可能长期存在。中国粮食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态势。受到人口增长、城镇化及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以及粮食用途多元化及工业用粮增多等因素影响,中国粮食需求将长期保持增长态势。2、农业与科技、信息等现代化因素结合,发展空间扩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农业在既有的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首先是高科技农业得到新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不断突破与应用,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其次,是信息化农业发展迅速。信息及知识越来越成为现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智力活动对现代农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信息化的现代农业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其目标都是为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第三,是多功能农业得到发展。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正在向观赏、休闲、美化等方向扩延,假日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成为与产品生产并驾齐驱的重要产业。(六)环保产业未来发展空间广阔1、中国环保产业当前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环保产业近年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与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创新能力不强。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技术开发投入不足。一些核心技术尚未完全掌握,部分关键设备仍需要进口,一些已能自主生产的节能环保设备性能和效率有待提高。二是政策机制不完善,环保投入仍需提高。中国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财税和金融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近年来财政用于环保的支出逐年增加,但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仍偏低,参照发达国家的情况,中国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至少应达到2%-3%,目前还存在较大差距(2012年仅占约1.6%)。三是原有环保产业经济格局已不能适应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的环保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种类单一,未形成规模经济,企业普遍小而分散。企业技术装备落后,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标准化、国产化水平低,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环境保护部2、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打开了环保产业发展的空间节能环保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推动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环保法规密集出台,如2004年出台《固体废物环境污染防治法》、2008年出台《水污染防治法》,2011年国务院发布《“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等。《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环保产业确定为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更是凸显了对于环保的重视。环保法规与政策并举,引导环保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开启了中国环保产业的新征程。(七)地区间的梯度转移和升级还有很大空间1、各省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落后省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极大从总量看,地区生产总值第一的广东省2012年达5.7万亿元(0.9万亿美元),超越世界第16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0.88万亿美元),低于排名世界第15位的韩国(1.13万亿美元)。而西藏仅为696亿人民币(110亿美元),相当于排名世界第114位的乍得(110亿美元)的水平。从人均看,2012年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的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天津人均GDP为93110元人民币(14732美元),达到世界第49位俄罗斯的水平(14037美元),而贵州仅为19566元人民币(3096美元),不及世界第134位刚果(布)(3154美元)的水平。2012年中国各省级区域地区生产总值资料来源:国开行《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以四个层次划分的各省人均水平的差距依据2012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人均GDP的统计数据,全国各地发展水平可分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有6个地区: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浙江;第二梯队,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下、6000美元以上(也就是高于6091美元的全国平均水平),有8个地区:辽宁、广东、福建、山东、吉林、重庆、湖北、陕西;第三梯队,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下、4000美元以上,有13个地区;第四梯队,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下,有4个地区。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12年不同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的分组标准,12616美元及以上为高收入经济体,美元为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美元为下中等收入经济体,1035美元及以下为低收入经济体,中国第一梯队的地区已达到或接近高收入水平,第二、三梯队的地区大体处于上中等收入水平,第四梯队的地区大体处于下中等收入水平。从各地区人均GDP水平的差距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在地区间的梯度推移和升级还有很大空间。(八)消费占比低及人均收入增长空间大,注定了我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1、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显著低于世界水平消费是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因素。消费需求的扩大能够引导投资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消费不振是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结构问题。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看,2012年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2%。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报告,发达国家消费占比普遍达到70%以上,除中国外的“金砖国家”也普遍高于60%的水平。世界主要国家2012年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数据来源:国开行研究院《2013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人均收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519,322亿元,折合82,271亿美元,列世界第二。中国GDP达到美国GDP的52.8%,首次超过一半,且已接近欧洲德法英三国总和。中国GDP增长率为7.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及“金砖国家”中列第一。世界主要国家2012年人均GDP数据来源:国开行研究院《2013年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尽管经济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国人均GDP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属于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国家。2012年中国人均GDP为6,091美元,列世界80名之外,约为世界平均水平(10,171美元)的60%。而世界前三位的卢森堡、挪威、瑞士人均GDP均超过70,000美元,是中国的10多倍。“金砖国家”中,仅印度的人均GDP低于中国。“总量大国、人均小国”的现实表明,中国距“经济强国”还有很大距离。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如这一计划能够实现,将形成5-6亿的中等收入人群,从而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九)外汇储备余额大及对外投资存量小,中国对外投资空间巨大1、中国投资存量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至2012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为5319.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仅相当于美国对外投资存量的10.2%、英国的29.4%、德国的34.4%、法国的35.5%、日本的50.4%。2、对外投资金额占外汇储备比例较低2012年底外汇储备余额3.31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外储大国,但对外投资累计净额占外汇储备余额比例仅为16%。[摘要]黄剑辉: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驱动力——以新制度供给提升要素供给效率拓展市场空间五、以高质量的新制度供给构建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新型驱动力(一)总体思路1.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简称为“强国富民”)为根本发展目标。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美丽中国,人民享有美好生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其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落脚点。2.以“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态民生”的新三驾马车为主驱动力。“改革”,是要改革现有制度,实现高效的制度供给,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开放”,是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开放市场空间,使市场在更广阔的空间配置资源;创新创造,是在高效的制度供给前提下和更大范围的市场空间里,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创造潜力,从而实现强国富民的根本目标。“生态民生”,是改变以投资、消费、出口构成的GDP为核心目标的旧发展模式,代之以“美丽环境,美好生活”为核心目标的新发展模式。3.以中长期高质量新制度供给取代短期凯恩斯式的需求调控。变“着眼于短期需求调控的凯恩斯式的宏观政策”为“着眼于中长期发展的依靠新三驾马车推动的新制度供给宏观政策”。新三驾马车是构建在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的层面上,从供给端入手,强调以高效的制度供给和开放的市场空间,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创造的潜能,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实现强国富民,改善生态民生。这与着眼于短期调控的凯恩斯主义,从需求端入手,强调投资、消费、净出口完全不同。(二)具体措施1、建议将“改革开放、创新创造、生态民生”纳入到“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期间,中国要实现产业、经济、区域、国际国内的协调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等目标,需要将“改革开放、创新创造、强国富民生态民生”这三个方面的内容纳入到“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2、将改革(形成新制度供给)作为引领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制度性安排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解决前一段经济运行过程中积累的问题和弊端,形成高效的新制度供给,主要作用于经济发展的供给端,激发微观主体的活力,提高市场配置资源和要素的效率。建议制度改革重点从七个方面入手:一是简政放权、放松管制;二是消除垄断,实现竞争性市场准入;三是继续推进以“营改增”为核心的新型财税体制改革,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权与事权的合理调整及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了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等目标;四是加快以“推进普惠制金融发展、扩大金融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制度改革;五是加快以“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为目标的资源品价格改革;六是启动以“落实微观主体投资自主权”为核心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七是以“实现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和金融国际化”为目标的对外开放制度的改革。3.从国内、国际两方面构建开放型的市场体系,实现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促进市场在更广阔的的空间配置资源对外开放,以促进中国经济中长期可持续发展,并积极提升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为目标,形成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共担风险,共同发展。目前我国需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在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的同时,尽早完成组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推进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东西互济的开放格局。内陆开放,近期应在落实中央已提出的中西部沿长江区域的“长江经济带”开发,以及东部地区的“京津冀一体化”的基础上,推进沿海、沿江先行开发,再向内陆地区梯度推进,打造东部地区、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无论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开放,都需要推进包括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转型升级与转移对接,实现资源在更广阔的空间内自由流动,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高效驱动经济发展。4、促进技术升级,将要素驱动转变为效率驱动当前正在全球兴起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特点是,企业成为配置创新要素的核心载体,创新资源整合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为此,必须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强化市场决定研发方向、技术路线的理念。在政策方面,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作用。从而促进技术升级,将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型转变为以技术为核心的效率驱动型。5、以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将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实现“三个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日至10日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国要实现这“三个转变”,可以将发展现代农业、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逐步提高核心技术自有程度,实现中国创造。现代农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未来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作机制,引导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作用,争取在关键技术研发上占领制高点,提高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决定高端制造的成败,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可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使这些产业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一方面需要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催生中高端生产性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外包业务。抓住新一轮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遇,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开放,积极承接国际离岸服务外包,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满足跨国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6、加强生态产业的发展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是在生态文明、生态和谐的环境中的生活,生态产业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也是落脚点。生态产业要求排放低碳、能量循环、资源再生;产出更具效益。生态产业可以通过改造传统产业,渗透到各行各业,而这种渗透一定是具有科技上的创新性。传统产业经过生态高新技术的洗礼后,脱胎换骨,未来生态高新技术产业群将迅猛发展,并将逐渐成为主导产业。7、加快民生领域的发展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是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这几方面问题的解决不但是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将促进短期经济增长。我国的教育和医疗领域改革开放进展相对其他领域明显缓慢,当前呈现的突出矛盾是总量及结构均供给不足,未来需要放松管制,在合理监管的前提下,适度开放市场,吸进民资及外资进入。目前中国的住房改革是坚持保障房、商品房双轨统筹下“住有所居”,商品房由市场调节;在保障房方面,由政府负责规划组织生产建设,重点加快棚户区的改造。8、促进国防领域加快发展要实现强国梦,则需持续加强国防领域的发展,这既是加强国家安全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防工业的发展,将扩大对信息产业和科技创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带动信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作者: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 黄剑辉 日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目前没有跟贴,欢迎你发表观点
图片,文字等缺失或错误
色情,暴力等非法内容
广告,重复文章等垃圾内容
我有话要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动资金贷款风险评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