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哪种理财产品收益高高且稳定,我只有2万元

服务热线&:&400-961-9668
2万元创业项目 2万元如何理财_2万元有哪些比较好的理财产品
  &之前向大家介绍了,有部分读者反映门槛高了,应要求今天教大家2万元如何理财,在有稳定的收入下2万元创业项目给您带来更多机遇。如何玩转,选择较好的理财产品。
  2万元如何理财 2万元创业项目
  1、储蓄
  银行储蓄是最基本的一种理财方式,虽然收益率相对其他理财产品来说最低,但其风险性也相对最小,具有不可替代的高安全性。存在银行的钱既不会损失本金,还能获得小额的利息收益。所以如果有2万元资金进行小额投资理财时,往往是人们首选的方式。
  2、基金和股票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国民理财意识的提高,股票成为时下非常热门的理财工具之一。相对于其他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简便易行、种类丰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且,基金股票的回报率也比较可观,因此在进行2万元资金的投资理财准备中,购买基金是非常有必要的。
  3、保险
  2万元资金投资理财可以选择储蓄性商业保险,并采用年金方式。在过了投保期后,保险人在保险合同约定的期限内,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的方式、金额,有规律地、定期向被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保险,实质上就相当于。
  4、安捷财富网络投资理财
  简单地说,络投资理财,就是有投资意向的投资人通过平台将资金借给有资金需求的借款人,并获得利息收益的投资行为。与传统投资理财方式相比,安捷财富投资理财具有投资门槛低、收益稳定、投资期限可自由规划、手续便捷等优势。
  选择比较好的理财产品同时要懂得谨慎理财,规避风险
  1.看理财产品是否保本
  如果理财产品是保本或者保证收益型的,那么在产品到期时,至少投资者投入的本金不会发生损失。不过,有的保本是有条件的,并设置了到期保本条款,即持有至产品到期才保本,那么投资者如若中途赎回,则该产品照样不保本。还有一些理财产品仅为部分保本型,比如设置95%保本,则本金最多损失5%。
  2.看理财产品收益类型
  即看理财产品是固定收益还是浮动收益。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风险较低,实现预期收益率的把握较大,基本都能实现预期收益率。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则要结合是否保本来分析:如果是保本或者保证收益型理财产品,则到期时最坏的情形为零收益或低收益,最好的情形为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总体上到期收益率在一个区间内浮动;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则收益无上限,亏损也无下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投资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作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具有特殊性。投资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相当于发放贷款,贷款利率上浮或下浮幅度在产品成立时已经拟定,因此该类理财产品到期时要么实现预期收益率(上下浮动范围很小),要么因贷款无法回收而损失投资本金和收益。
  3.看投资标的
  即看产品是投资于债券,还是信贷资产,或是股票基金,抑或是&大杂烩&式组合类投资等。产品如果是投资于债券,则属于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风险程度视投资债券的级别而定,总体而言风险较小;如果投资于信贷资产,则需视借款方的还款能力而定,经营不确定性较大的企业还不上贷款本息的可能性也较大,理财产品的风险也就相对较高,反之则低;如果是投资于股票基金,则产品风险较高。
  4.看风险控制措施
  理财产品如果设置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就等于给自身铺了安全垫,可降低产品风险。比如,投资于信贷资产的理财产品是否有实力机构作担保,或者由实力机构到期回购;投资于股票的理财产品是否设置了止损条款等。
  5.看流动性安排
  如果产品在到期前可赎回,则投资者在有资金调度需求或者遇资本市场生变时,可选择是否提前赎回,此时流动性风险相对较小。如果产品注明不能提前赎回,那么投资者只有等到产品到期才能获得本金和收益,期间若缺资金或遇市场生变想收回投资则无计可施。
如需了解更多请继续关注本平台,安捷财富您身边的理财专家!
,中国首家官方认证的
欢迎您的光临!股票/基金&
理财产品高收益看起来很美
当心坠入“蜜糖陷阱”
作者:李彩凤
  全民理财“骚动”时期,无论白领、学生,还是大爷大妈,都加入了浩浩荡荡的理财大军,各种高收益也不断涌现。原本只是到存款的市民,在理财经理的忽悠下,总是被高收益蒙住双眼,其实,“看起来很美”的理财产品,许多都经不住细细推敲。有言道“天上不会掉馅饼”,高收益背后的风险,仍需要投资者好好掂量。购买理财产品,当心坠入“蜜糖陷阱”!
  投资与理财编辑 李彩凤
  理财产品摇身变成()产品,不仅年收益率瞬间蒸发,投资者还需交纳一定的保险费,更可气的是,也许最后连本金也要不回来。
  坐在家里上网,就能轻松赚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大挣一笔吗?其实,天上掉下的“馅饼”,往往是一个“陷阱”。
  因银行工作人员趋利避害、宣传误导,投资者错把保险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盲目追求高收益的“贪婪之心”,最终导致自己财产深陷危机,这样的悲剧事件比比皆是。
  案例一 年长者更容易被忽悠
  家住湖北的肖先生称在2012年10月份的时候,其父亲到汉西路上的一家银行办理转存业务,因为觉得定存的收益太低,就问一位李姓工作人员有没有收益高点的理财产品。“他就推荐了两款产品,一款是5年期交的产品,每年交费3万元,5年之后可连本带利取出,收益比银行定存明显要高;另一款是5万元趸交产品,2年后可取出来。”
  肖先生回忆称,其父当时问了李姓工作人员是不是银行的人、卖的是不是银行的产品,当对方给出肯定的答复后,其父才同意购买。“但是在购买过程中,银行人员要我父亲出示家里其他人的身份证,他们解释说那样收益更高一些。”肖先生告诉记者,老父亲告诉他们这件事情后,出于怀疑,他拨打了银行客服电话咨询,“这才知道,我父亲买的理财产品居然是保险产品!”肖先生非常气愤地表示。
  解析 有着稳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一眨眼变成了收益不固定且需长期交纳保费的保险产品,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近年来时有发生。为什么存单变保单现象频频出现?很多市民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根本不知道哪一种适合自己,只是盲目地追求高收益,但是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通常也是与高风险捆绑在一起的。一味地盯着高收益带来的高额回报,从而出现了肖先生父亲这样错把保险产品当理财产品的现象。
  据了解,目前我国银行所有分支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必须向总行和当地的银监局报备,且购买协议上都附有银行的公章。为什么仍有如此多人被骗?(,)理财经理表示,由于投资者理财知识薄弱,对金融工具不熟悉,加上追求高收益的心态,在翻阅产品协议书时,往往过于关注投资收益,而忽视了银行公章。尤其是老年群体,他们对保险、理财了解得比较少,很容易被忽悠,而且老年人由于身体原因,很难逐一阅读合约中的条款,所以,老年群体便成为一些理财经理和保险推销员猎取的对象。
  案例二 小心工作人员的违规操作
  市民叶女士曾遭遇过所谓“做理财送保险”的骗局。
  叶女士2009年时本想去某银行将10万元存成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当时,银行一位温姓理财经理向她推荐,说有款收益远高于同期银行一年定存利息的理财产品可以购买,当时一年期定存利率为2.5%。
  据叶女士所说,温经理告诉她,这款理财产品每份一万元,连存3年就可以支取,取出时可以获得5000元的利息。叶女士完全相信了理财经理的推荐,在签字时,也没有仔细查看合同,就花2万元购买了2份此款产品,另外的8万元存成了一年期定存。完成购买手续后,理财经理送给叶女士50元购物卡,并表示购买此款产品的投资者,还将被赠送2份保险公司的保险产品。
  3年交完6万元后,叶女士等到理财产品持有期满,便去银行支取。到了银行后傻了眼,柜员查询后告知,其账户上根本没有理财产品,只有2份保险公司的保险。
  叶女士非常纳闷,自己买的理财产品哪里去了?
  前往保险公司咨询后,对方表示,3年6万元的投入,是购买了保险公司的产品,而且持有期间为10年。要想在2013年取出,就是退保,只能按照现金价值,退回5. 6万元左右。
  回家后,叶女士的先生告诉她,自己曾经接到一个自称是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的电话。当时他并不知道叶女士购买过保险,就告知该工作人员,自己未曾购买过保险产品。该工作人员并未继续询问,即挂断了电话。此后,叶女士及其家人再也没有接到保险公司的任何回访电话。解析 投资者被保险,除了自己理财知识薄弱,对金融工具不熟悉,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心态之外,另一个责任当然要归咎于监管层监管不力和银行理财经理的违规行为。银行业内人士表示,由于银行过于追求业务导向,银行理财经理为完成任务,在介绍产品的时候往往没有实事求是,存在误导客户的行为。
  或许大家都会问,这样的保险合同具有效力吗?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寿险负责人杨忠表示,保险公司的电话回访,最基本的要求是回访到本人。如果非本人接听,可以请求接电话者将电话转给投保人。而且,回访电话中必须问清要求的几个基本问题。如果消费者觉得保单有问题,可以和保险公司协商解决。在案例二中,叶女士不但被银行温姓理财经理误导,而且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偏偏又没有对叶女士这样的“问题客户”进行及时复访。这样的保险合同是否具有效力,还当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案例三 切勿贪婪高收益
  2013年10月初,宝鸡市陈仓区虢镇居民王某上网时,偶然发现在一个名为“上海时尚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理财网站,有个600元起投,30%的高额回报的产品,这让王某心动了。从600元、1800元到几万元,几次试投,都按时按点得到了返本和分红,可就在王某一次性加大投资额度时,事情却急转直下。
  10月28日,王某打开电脑,关注投资情况时,网站怎么也打不开,网站管理员QQ也处于离线状态,累计汇入的19万元不见了踪影。王某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立即向宝鸡市公安局陈仓分局报了案。
  办案民警通过QQ与诈骗分子接触,由此锁定了犯罪嫌疑人。继而,辗转湖南、福建、广西等地通过连续多日的布控侦查,最终将犯罪团伙抓获。
  办案民警表示,该诈骗团伙利用网络,精心设下圈套,先在网上购买了投资理财网页,加入百度推广,设置一个虚假的理财网站,诱骗受害人。受害人试投资时,他们起先给予丰厚的资金返还,待受害人投入大量资金后,迅速撤掉原先的网页,重新启用另一套网页,继续实施诈骗,而受害人汇来的钱款则被立即转移。此外,犯罪嫌疑人还通过非法渠道,购买他人身份证件,在全国各地办理并开通网银,利用多个账户、不同银行不同地点的多个营业网点,以虚假身份,将骗来的赃款实现跨行转移。
  解析 网络投资理财,不仅购买方便,而且收益颇高,当然受到网民的青睐,而网络骗子也就是瞄准了投资者的这点“贪婪之心”,才制造了一系列高收益、无风险的幌子,引投资者上钩的。所以,投资者千万不要轻信没有资质或虚假的理财网站,更不可轻易向他们指定的银行账号汇款。这种不知道投资标的,更不确定自己的钱会被用来做什么的,最好不要贸然投资,在金融规律里,不存在高收益、零风险的理财产品。
  安全警示
  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切勿一味地追求高收益。应该根据自身风险承担能力,谨慎选择相应的高收益产品。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给自己设置一个底限:投资不能光看收益,必须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在银行人员吹嘘理财产品时,切勿有“贪婪之心”,要经得住诱惑。在签订合同时,要认真阅读条款,关注签约主体,了解投资标的,最好选择正规有实力的金融机构。
(编辑:钠钠)
04/25 12:0305/29 07:0805/28 17:1705/28 02:0505/27 15:3605/27 07:0705/26 10:0205/26 09:08
暂无专家推荐本文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将自动提交到和讯看点,
请输入您的观点并提交。
请输入您的观点 168字以内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置顶我的观点
银行精品推荐
特色数据库:
精品栏目: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专题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我有2.5万想要保证本金和稳定的收益 无风险的理财产品或利率比较高银行 麻烦大家介绍一下 谢谢!~~_百度知道
我有2.5万想要保证本金和稳定的收益 无风险的理财产品或利率比较高银行 麻烦大家介绍一下 谢谢!~~
提问者采纳
要稳定收益,还没有风险的,利率比银行高的,有一个符合条件,就是货币基金,余额宝就是其中一个,每年收益在5%左右,比银行利率高吧,基本没风险,我把活期的钱都放里面了,利息比缉伐光和叱古癸汰含咯活期高多了。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万5你可以做白银投资,它可以买涨买跌,出入金自由,当天盈利的可以当天抛出去,银行三方托管,保证本金的基础上缉伐光和叱古癸汰含咯进行盈利的。
买国债、或者存入活期宝。
理财产品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我国发行大量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
中研普华报道:
相关研究报告
  钱荒,心慌!近日,原本财大气粗的竟然也闹起了“钱荒”,除了在银行间市场借起了“高利贷”,还发行了大量高收益的短期理财产品。记者采访发现,所谓“钱荒”背后,是近年来银行的过度扩张和资金结构性错配,大量资金没有进入实体,而成了金融机构以钱生钱的“空手道”游戏。
  银行理财来救场
  进入6月下旬,各大银行“抢钱”进入白热化,理财产品收益率飙升,送大米、送油已是“小恩小惠”,甚至有银行“存100万元返现2万元,按100万元照给收益”。
  市民高先生近日接连收到多家银行发来的理财产品营销短信,收益率达到5%的比比皆是。“有一家银行推出了41天期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达到了7%,我一大早去银行排队,结果还是没抢到。”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建设银行近日发行的一款33天期理财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创下7.39%新高;仅隔数天,招商银行就推出一款100万元起步的理财产品,收益率竟然高达12%!
  “银行短期资金流动性突然紧张,只好用较高的收益来吸引投资者口袋中的资金。”上海某城商行投行部人士说,“哪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越高,基本就可以说明哪家银行最缺钱。”
  银行间市场资金紧张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24日,沪深股市开盘即直线下挫,跌破2000点重回“1时代”。一些货币基金也遭遇十数亿元的巨量赎回。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银行还可能面临理财产品兑付压力。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发布报告指出,中国金融领域持续的流动性紧张可能会使一些银行在理财产品到期后按时履约的能力受到制约。在6月份的最后10天,将有超过人民币1.5万亿元的理财产品到期,届时银行资金面又将迎来考验。
  在很多人看来不差钱的中国银行业,频现“手头紧”。6月20日,上海银行间同业隔夜拆借利率大幅飙升至13.44%,盘中更是一度达到30%,创下历史新高。“这是银行跟银行借起了‘高利贷’”一位业内人士调侃说。
  银行真的缺钱吗
  实际上,今年以来货币供应和社会融资总量增速较快,5月份我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长15.8%,人民币存款余额逼近百万亿元大关,前5个月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1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12万亿元。
  “内地银行业当前出现的‘钱荒’现象,是过去几年商业银行随心所欲扩张自己的业务规模,达到一个极点后集中爆发的表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说。
  业内专家认为,除了热钱流入减速、半年考核时点等原因之外,当前流动性紧张的原因之一,就是银行们一面疯狂放贷,一面通过大量的理财产品,把信贷隐藏到“影子”里,进而流向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等受调控领域。
  某开发商愿意以14%的成本融资,通过中间人找到银行,中间人收4%的中介费,银行收4%费,给券商、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1%的通道费,做了一个预期收益率为5%的理财产品——这个广为流传的段子虽然有所夸张,却真实地反映了融资链条上各方的话语权,而理财产品购买者往往成为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我国利率尚没有市场化,银行以低成本获取资金、以高息放贷赚差价。为了提高利润,就不断加杠杆--原来赚1%的利润,杠杆放大10倍就能赚10%。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7.1万亿元,信托产品7.47万亿元,资产7.4万亿元,公司资产管理产品1.89万亿元。
  “如此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却是‘虚胖’,并没有真正创造社会财富。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把资金引向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领域,如中西部一些地方融资平台愿意以18%的成本发行信托。”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银行为了利润就可以进一步放大杠杆,疯狂搞同业拆借,拼命发理财产品,乐此不疲地搞资金池,肆无忌惮玩短债长投等“走钢丝”游戏。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说,“大量的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左手倒右手,却没有进入实体经济。”
  这套“金融空手道”的危害不容忽视,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不仅提高了中国实体经济经营者的融资成本,也使风险不断积聚。把资金逼进实体经济
  24日从中国人民银行获悉,央行日前下发通知,指出当前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处于合理水平,要求各金融机构强化流动性管理,促进货币环境稳定。
  意味深长的是,面对来势汹汹的“钱荒”,中国央行安之若素,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调控指向似乎在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我们的信用扩张必须要跟实际经济的发展相匹配,否则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乃至于整个经济危机。
  业内人士认为,央行面对“钱荒”坚持不“放水”,是对一些热衷炒资金的银行示警,本质上是要把钱逼进实体经济,不要再玩“高利贷式”空转。持续乱烧钱维持的低效益增长难以为继,银行应把信贷资源配置到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领域中去。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表示,此轮“钱荒”并非因为货币政策收紧,而是要商业银行更审慎地对待风险控制、改进流动性管理。
  “监管层是想逐步降低货币投放增速,挤压错配、过度杠杆化的资金,引导资金从金融体系流入实体经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并不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说。
本文分享地址:
日前,温州两级法院破解小微企业破产难的举措再次将小微企业生存状况推上 …
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下,2012年外资银行业绩下滑,多家外资银行净利润出现 …
一、2012年地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12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及 …
昨日上午,随着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董军宣布奠基,信泰电子半导体 …
在日本举行的第5届非洲发展会议开幕式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承诺将5 …
“中国青海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 …
6月7日,第四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终于启动。自2009年以来, …
运营公司: 办公地址:深圳市福田中心区深南中路东风大厦12层
邮编:518031 E-mail:
服务热线:(+86)6 06 96 56 29596
Copyright @ 200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简称"") TM 旗下网站 传真:8
咨询QQ:918461更多相关资讯
上一篇: 下一篇:
赞助商提供
                  
Powered by
Copyright ©
lsax网上银行招聘. www.lsax.net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高收益理财产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