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强险是不是直接到保险提前退保公司就行了?不需要到别管所吗?可以提前90天买吗

严格来讲,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不适宜放到一起比较的。&br&&br&举个栗子:&br&我们来看2013年中国“产、寿、再保”三个老大的业绩。&br&&b&中国人保财险:&/b&营业额2235.3亿元,总投资资产2394.9亿元,净利润105.6亿元,承保利润59.6亿元,综合成本率96.7%。&br&&b&中国人寿寿险:&/b&营业收入为人民币4,236.13亿元,投资资产达人民币18,487.44亿元,净利润为人民币247.65亿元,内含价值为人民币3,422.24亿元。&br&&b&中再集团:&/b&营业收入 675.37 亿元,资产总额 1546.18 亿元,税前利润 42.91 亿元&b&(非净利润)&/b&。&br&&br&简单看一下这些数据,虽然三者在各自领域的份额都是国内第一,但中再与前两家规模没法比,所以利润总额一定也低。而寿险公司的当年利润是依靠精算假设的产物,有很强的弹性和不确定性。看上去13年中国人寿比中国人保盈利多了100多亿,但你知道这是他净利润同比增长123.9%的结果么?&br&&br&财险的盈利虽然相比寿险计算简单,但中国财险市场发展严重不平衡,车险(政策性很强)一险独大的格局,使得其综合成本率每年变化很大。综合成本率(由费用率和赔付率组成)控制在99%以下已属不易,&b&财险承保利润&/b&主要靠综合成本率控制,人保财今年还能盈利,可能太保财就要亏损了。此外,与寿险公司一样关键的还有&b&投资收益率&/b&,这个各家公司之间又有不小差距。而&b&寿险盈利的“三差”,即死差、费差、利差&/b&,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极少数公司能有死差益、费差益入账,利差由寿险公司投资水平决定。再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商业保险公司的&b&分保费收入、再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再保险咨询及金融风险管理&/b&等其他业务收入。&br&&br&上面说了这么多,是想说明,不同类型的保险公司,不同规模的保险公司,不同国家的保险公司,不同发展时期的保险公司,随便放在一起比较盈利能力,是不科学的。用几个公司数据代表整个行业是不讲究的,用整个行业数据代表所有公司,那又忽视了个体的差异和行业的差异。&b&大家关于盈利的计算方法都不一样,除非放到同一盈利指标体系内,才存在比较的意义。&/b&&br&&br&&br&评价行业公司盈利能力的工作已经有专业团队进行过尝试,但不是比较三类公司的盈利能力,而是对每种类别下各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排名(后期改为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精算研究院于2010年8月成立了“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课题组,每年会推出一份《201*年中国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简单贴一段2011年关于财险公司盈利分析的指标描述,供参考。&br&&blockquote&&p&一、指标体系&/p&&p&盈利能力是反映保险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共设有8个指标反映财产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包括6个比率分析指标和2个规模性指标。&/p&&p&1.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期初总资产+期末总资产)÷2]×100%&/p&&p&2.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p&&p&3.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总额÷平均投资资产×100%&/p&&p&4.承保利润率: 承保利润率=承保利润÷已赚保费×100%&/p&&p&5.投资资产占总资产比率:投资资产占总资产比率=平均投资资产÷平均总资产×100%&/p&&p&6.净利润增长比率:净利润增长比率=本年净利润/上一年净利润&/p&&p&7.人均利润:人均利润=利润总额/公司职工人数&/p&&p&8.净利润&/p&&p&二、盈利能力评价分析&/p&&p&在对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前,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根据指标的正向和逆向,进行数据的预处理、统一,使数据结果为愈大愈好;指标中有规模性指标、也有比率指标,为了避免“以大欺小”以及避免指标单位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对全部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全部指标数据都在0~1间取值。&/p&&p&数据预处理后,我们根据46家财产险公司的8个二级指标数据,得到一个46×8数据矩阵;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我们选取了5个主成分,其累计解释率为92.26%,每个主成分都是这8个二级指标的线性组合。&/p&&/blockquote&再贴一段《2013中国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报告》的结论。&br&&blockquote&报告显示,&b&人身险公司综合竞争力前十名&/b&依次为国寿股份、泰康人寿、太平人寿、新华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人保寿险、中邮人寿、生命人寿和平安养老;&b&财产险公司综合竞争力前十名&/b&依次为人保财险、华泰财险、阳光农业、平安财险、英大财险、国寿财险、国元农业、信达财险、阳光财险和太平产险。 &/blockquote&&br&非要简单粗暴的将不同类型保险公司放到一起比,可以用&b&营收(保费)利润率这种“为了比较而比较的指标”&/b&,即保险公司年度损益表中的净利润总额与年度营业收入(保费收入)的比率。以上面人寿、人保的数据来看,2013年,人寿比人保盈利能力强。而中再未披露净利润,无法统一比较。&br&&br&中国人寿(寿险):247.65亿元/4,236.13亿元=5.85%;&br&中国人保(财险):105.6亿元/2,235.30亿元=4.72%;&br&&br&当然,&b&上面的比较很不科学,&/b&如果题主觉得国内公司的数据没有说服力,可以自行查阅一下世界上大型保险公司的年报,看看情况是否不同。下面是14年入围世界财富500强的保险公司(前十名)&br&,供参考。&br&&br&排名/上年排名/公司名/营业收入(百万刀)/利润/国家&br&&p&14 18&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global500/41/2014&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i class=&icon-external&&&/i&&/a& 476.0&b&美国&/b&&/p&&p&16 20&a href=&/global500/73/20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安盛(AXA)&i class=&icon-external&&&/i&&/a&
50.1&i&法国&/i&&/p&&p&31 31&a href=&/global500/20/20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i class=&icon-external&&&/i&&/a&
60.1&i&德国&/i&&/p&&p&39 51&a href=&/global500/71/20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联合健康集团(UNITEDHEALTH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 25.0&b&美国&/b&&/p&&p&48 49&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global500/47/2014&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ASSICURAZIONI
GENERALI)&i class=&icon-external&&&/i&&/a& 42.3&i&意大利&/i&&/p&&p&49 33&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global500/8/2014&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荷兰国际集团(ING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 76.3&i&荷兰&/i&&/p&&p&93 92&a href=&/global500/95/20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慕尼黑再保险公司(MUNICH
RE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 .2&i&德国&/i&&/p&&p&95 84&a href=&/global500/503/20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英国保诚集团(PRUDENTIAL)&i class=&icon-external&&&/i&&/a&
.9&i&英国&/i&&/p&&p&98 111&a class=& wrap external& href=&/global500/133/2014&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CHINA
LIFE INSURANCE)&i class=&icon-external&&&/i&&/a& .8中国&/p&&p&118 123&a href=&/global500/255/2014&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苏黎世保险集团(ZURICH
INSURANCE GROUP)&i class=&icon-external&&&/i&&/a& .0&i&瑞士&/i&&/p&
严格来讲,不同类型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是不适宜放到一起比较的。举个栗子:我们来看2013年中国“产、寿、再保”三个老大的业绩。中国人保财险:营业额2235.3亿元,总投资资产2394.9亿元,净利润105.6亿元,承保利润59.6亿元,综合成本率96.7%。中国人寿寿险:…
来自子话题:
谢邀,P2P平台的坏账率过去一直是一块遮羞布,谁也不愿揭开。这次陆金所公布的坏账率是一个平均月份累计的合计数。但坏账率的计算方式业内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数字和别的平台公布的数字并不具备直接可比性,计葵生这段发言还有个潜台词是如果都按平安的计算方式,行业平均坏账率应该在10-20%. 机智的计葵生表面上看是自曝家丑,其实是在掀行业的底裤。这就好比一个学霸明明班上第一,却故意说我其实不行的,然后还一本正经的说不行的原因有哪几条等等,没看透的还以为他这学霸真的名不副实是个水货,但其实已经把其他同学的脸都打肿了好莫!?&br&&br&个人认为从客观上和逻辑上看陆金所的风控能力没理由不是行业第一。按这个坏账率标准换算相信陆金所依旧是最低的之一。&br&&br&另外题主,你个人介绍里在平安的经历简直NB的闪瞎了我的眼,你都是高管候选人,负责陆金所,富登担保战略了,你确定你邀请我这个非陆金所的小职员回答这个问题不是在逗我? &br& (╯°Д°)╯︵ ┻━┻&img data-rawheight=&1136& data-rawwidth=&640& src=&/4d156fed62fe77c8d9cf45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4d156fed62fe77c8d9cf45_r.jpg&&
谢邀,P2P平台的坏账率过去一直是一块遮羞布,谁也不愿揭开。这次陆金所公布的坏账率是一个平均月份累计的合计数。但坏账率的计算方式业内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这个数字和别的平台公布的数字并不具备直接可比性,计葵生这段发言还有个潜台词是如果都按…
来自子话题:
很有意思的问题,居然没人来回答?&br&红岭创投和陆金所在融资规模上几乎是网贷行业的老大和老二,但却和大多数主流的其他网贷的玩法又不一样,显得牛逼而又特别。&br&现在主流的网贷玩法主要是两种:&br&一种是以人人贷和拍拍贷为代表的个人客户为主,线上审核,以风险保证金为风控手段。&br&另一种是以爱投资和有利网为代表的企业客户为主,线下审核,与第三方机构合作担保为风控手段。&br&而红岭创投和陆金所都不属于以上两种。&br&在我看来陆金所有点像张无忌,自身武功高强,而且背后人脉强大,有明教和武当的鼎力支持(平安银行、平安信托、平安保险等),绝对高富帅。而红岭创投有点像韦小宝,凭自己的努力另辟蹊径,加官进爵,人财皆得,并且群众基础深厚,很接地气,但总给人一种会出小状况的感觉。&br&要比较两者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就要先看他们的运营模式。&br&&br&1.先看客户来源&br&红岭创投是个人和企业都玩,并且全部经过线下考察。这不仅需要风控人员对个人和企业市场有很好的把控能力,而且线下考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资金。尤其是个人方面,金额少,成本高,基本赚不到什么钱。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红岭创投频发大单,创始人周世平也毫不避讳的屡次说明,发大单就是为了赚钱,以弥补其他方面的成本支出。看来相对于主业在个人的拍拍贷和人人贷来说,个人借贷来说他们真的没挣到钱……&br&陆金所依靠强大的平安集团的资源,根本不愁客户来源。从陆金所的几个产品系列可以看出,稳赢-安e是主做个人,客户来源可以是网上自助申请,然后到平安网点审核,没有增加太多成本;富盈人生是把原来平安养老保险的产品进行了资产证券化,相当于多一个保险销售渠道,纯赚钱;彩虹系列则来源比较丰富,从陆金所官网的介绍材料来看&br&&blockquote&一、借款人情况介绍&p&深圳平安聚鑫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为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公司,于2013年注册成立于深圳市。 &br&
平安聚鑫依托平安集团强大的综合金融平台,藉以稳健高效的运营团队,提供优质投资管理服务。其业务范围包括:受托资产管理、投资管理、投资咨询、企业管理咨询、信息咨询、股权投资、投资兴办实业;市场营销策划等。&/p&&/blockquote&&p&实际上投资方向并不明确,相当于平安通过子公司可以把任何合适的资产做为产品的投向;其中25万元起投的稳赢-安业投资方向是抵押房产的贷款,平安信托和平安银行的资产都可以注入。可以看出平安系强强联合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既降低了交易成本,而且有了新的强大的资金来源。&/p&&br&&p&2.风控手段&/p&&br&红岭创投风控依靠自有资金垫付,虽然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风险准备金制度,不过从最近的1亿坏账事件里的表现来看,依然摆脱不了用自有资金填坑的命运。&a href=&/html//content_109829.htm?div=-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2P爆“史上最大坏账” 红岭创投垫付1亿纸业借款&i class=&icon-external&&&/i&&/a&&br&陆金所则是近期频繁宣传网贷行业应当去担保的理念,本质上是因为陆金所合作的两家兄弟公司承载不了如此巨大的担保额,再多参与几家兄弟公司也没用。为了长远健康的发展必须要去担保,可能在去担保的过程中会有业务下滑和种种困难,但是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陆金所的品牌进一步强化,不会像有利网们的品牌价值被担保公司们分散;并且将来也可以放开手脚做更多元化的产品,并非只有担保公司参与的债权产品。&br&&br&3.盈利模式&br&从红岭创投的表现来看,VIP费和利息管理费都只是小头,真正的大头还是企业借贷和个人投资之间的利差。&br&陆金所则完全不同,由于资产的来源基本上都是集团内部,可想而知利差的大头被一线的业务部门拿走以后他们还能剩多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外加对于一个高富帅来说收VIP费和利息管理费这种蝇头小利太low逼了,这也决定了陆金所要加强二级市场建设,收转让费用。这既是提前布局的超前之举,也是天生的业务模式决定的(人家还在基础建设,你连高速公路都有了,还要啥自行车!)。计葵生近期的演讲也明确了发展二级市场这一方向:&a href=&http://mp./s?__biz=MzA3NTA5NDczNw==&mid=&idx=1&sn=424e893ec567b617cf332&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计葵生:助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我们不敢妄加揣测创始人的发展愿景,但是看到这里已经很明确了,简而言之,红岭创投业务模式更偏向于个人和中小企业的借贷业务,类似银行;而陆金所更倾向于发展各种资产的二级市场,类似交易所。&br&网贷市场才刚刚起步,可能红岭创投因为束缚更少能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的威力而成长为可以和银行抢业务的巨鳄;也可能陆金所充分利用先发优势将业务做的更加多元化,不仅仅限于债权资产,从而真正成为陆家嘴金融交易所。&br&这是一场长跑,也是中国金融市场的一次巨变,很幸运我们正在见证这一切。
很有意思的问题,居然没人来回答?红岭创投和陆金所在融资规模上几乎是网贷行业的老大和老二,但却和大多数主流的其他网贷的玩法又不一样,显得牛逼而又特别。现在主流的网贷玩法主要是两种:一种是以人人贷和拍拍贷为代表的个人客户为主,线上审核,以风险…
来自子话题:
谢邀~&br&&br&我给你的建议是,平安信托。&br&&br&首先,不谈行业,不谈具体企业,单从“财务管理岗”和“内控岗”两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来看,财务管理就是要略胜一筹的。从技术层面来看,平安信托财务管理可以让你了解大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框架、流程,即便以后不转前台业务,去其它中小企业做财务负责人,依然是一条不错的出路。而华为内控主要的日常工作基本上就是根据当年的内部审计计划对海内外的分子公司展开内部审计,看看其有没有很好地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具体的业务抓手就是穿行测试,你做审计出身的也应该知道,就是找人访谈,然后抽样,抽凭证,抽各种管理流程中涉及到的表单,什么用印审批单啦,付款审批单啦,采购申请单啦等等等等,像华为这种超大型公司,管理流程必然是又臭又长,工作会比较无聊。如果你已经厌倦了审计这种工作状态,去华为做内控的话估计你会失望的,你在工作中会很悲催的发现,“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当然,做为总部下去审计的钦差大臣,好吃好喝好招待是肯定的,受款待程度请参见中央巡视组。&br&&br&其次,你说想转前台,我有很多朋友,在信托最火最难进的那两年,&b&就是先做后台的财务、IT工作然后成功转前台,完成“曲线救国”的&/b&。当然这些朋友的性格本来就比较适合做前台业务。金融机构好项目不嫌多,纯粹的金融中介都搞得风生水起,你都已经在金融机构里面占好坑了,难道不是更方便么?一边做财务,一边拓展一下业务渠道和人脉,而且平安信托总部的位置可以让你更好地了解风控偏好,拉业务效率也会更高。等介绍了几单业务,跟领导和HR提提转岗的事情,转前台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br&&br&再次,关于你说的出国读MBA的计划。文凭学历始终是锦上添花性质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根本还在于你的经验技术和资源。对于出国读MBA,我觉得这两个工作的背景应该互有高下,但是以我的了解,国外大学招收MBA很多是会&b&更偏向于招收有金融行业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b&的。&br&&br&最后,薪水问题。虽然你说你估计平安信托的薪水会比华为低。但是,以我对平安信托的了解,未必会比华为低。这个问题你可以找对方HR谈清楚,到底薪水怎么给,这个在入职前应该都要谈好的&br&&br&其实,作为审计出身的你,我觉得你心里早已有答案了。just follow your heart。&br&&br&-
谢邀~我给你的建议是,平安信托。首先,不谈行业,不谈具体企业,单从“财务管理岗”和“内控岗”两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发展前景来看,财务管理就是要略胜一筹的。从技术层面来看,平安信托财务管理可以让你了解大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框架、流程,即便以后…
来自子话题:
看到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不邀自来。曾经因为工作的关系,也曾关注过一些陆金所的产品,姑且肤浅地谈谈。&br&1、陆金所的产品主要分2大类:针对零售客户的富盈人生、稳盈安e贷、彩虹系列(P2P)和针对机构客户的非标资产流转平台(Lfex)。&br&2、先说P2P系列的富盈人生,期限灵活,1K起,收益基本在6%以上,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以富盈信托产品组合第4期,其实是借平安养老险通道发行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提及的投资范围“主要投资于货币基金等货币类资产、央行票据、银行定期存款、国债、协议存款、债券、债券回购、债券基金及债券型保险产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b&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证券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和项目资产支持计划&/b&及国家政策规定保险资金可投资的其他资产。投资方向须符合产品发行方监管主体的相关规定”,个人判断底层资产基本是信托资产。&br&3、稳盈安e贷和其他P2P公司做的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区别在于平安集团内部的担保公司提供担保、投资者可以转让债权。“稳盈-安e贷是低风险的个人投融资服务。所有稳盈-安e贷均由&b&中国平安旗下担保公司承担担保责任&/b&。若借款方未能履行还款责任,担保公司将对未被偿还的剩余本金和截止到代偿日的全部应还未还利息与罚息进行全额偿付。”再来看收益情况:&br&&p&&b&以58000元本金、36个月还本付息为例计算如下(不考虑回收本息的再投资收益情况):
&/b&&/p&&p&&b&36&/b&&b&个月每月等额本息还款,可由Excel&/b&&b&计算: &/b&&/p&&p&&b&投资者每月收回款项A=PMT&/b&&b&(8.61%/12&/b&&b&,36&/b&&b&,,58000&/b&&b&)=1833.87&/b&&b&元;
&/b&&/p&&p&&b&第36&/b&&b&个月收回本金及利息合计==66019.32&/b&&b&元; &/b&&/p&&p&&b&实际年化利率=(00)/.61%&/b&&/p&&ul&&li&&b&标称8.6%&/b&&b&,实际在7%&/b&&b&左右。&/b&因为每个月会还给你本金,本金是越来越少的,如果还给你的本金你就扔在那不动,那么我算了下三年到期后实际相当于&b&只有&/b&&b&4.61%&/b&的收益而已。但是投资者也不可能那么傻,拿回来的本金不动。即使每个月转进余额宝也是可以的,这样有7%上下。如果每一份回款都能再去做投资,那么是可以达到8.6%,但是由于回款数额很小,这不现实,所以8.6%这个耀眼的数字是个抓眼球的。&/li&&br&&li&&b&但是也没有所谓的三年期,持有超过60&/b&&b&天可以转让的。&/b& 全程无手续费,只有转让时收0.2%的手续费。理财经理自己说,就凭这0.2%的手续费,按照他们的经验,实际标称年化收益大概在7.6%。虽然暂时没看到转让不出去的,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b&流动性比余额宝还是差了很多。&/b&&/li&&/ul&&b&4、彩虹和聚鑫系列系列。以其中的一只产品——&/b&&b&彩虹-&/b&&b&聚豪01Q&/b&&b&号&/b&&b&为例吧&/b&&b&。&/b&&br&&br&&ul&&li&&b&预期年化收益率&/b&:8.30%;&br&&/li&&li&&b&起点30&/b&&b&万起&/b&,按1万元整数倍递增&br&&/li&&li&&b&计息期&/b&: 日~ 日&br&&/li&&li&&b&收款日&/b&: 日&br&&/li&&li&&b&期限&/b&: 332天&br&&/li&&li&&b&获取收益方式&/b&: 一次性还本付息&br&&/li&&li&&b&出让人&/b&: 深圳平安汇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b&陆金所的资金池、资产池&/b&)&br&&/li&&li&&b&保证人&/b&: 深圳平安投资担保有限公司&br&&/li&&li&&b&借款人&/b&: 重庆协信控股集团阿卡迪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3月,注册地址为重庆市渝中区新华路4号附1号2楼,注册资本金为一亿元。目前公司运营重庆阿卡迪亚项目,项目位于渝中区制高点虎头岩,是渝中区面朝嘉陵江最后一块生态用地。项目地处主城城市几何中心,拥有轻轨2号线、地铁1号线、2条BRT和大坪城市交通枢纽。该项目共规划建设7期,目前前6期都已完工交付使用,现在主要进行的第7期项目,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投入11.39亿元,销售收入13.72亿元,净利润2.34亿元,税后净利润率为17.03%。&br&&/li&&/ul&&img src=&/742d2861dabeae_b.jpg& data-rawwidth=&350& data-rawheight=&23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50&&&p&&b&“彩虹”项目与陆金所2013停发的“金盈通”极为类似,均为将平安子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给投资人,资金投入不动产等领域,这使陆金所得以跳出P2P的范畴,跨入资产管理核心领域。
&/b&&/p&&p&&b&彩虹项目颠覆了资管界的传统做法,不再通过SPV(即“特殊目的载体”)来实现风险隔离和销售募资,产品增信完全依赖平安子公司的担保,销售募资则借“资产转让”来实现。架空了SPV,随之亦能绕开相应的投资限制,这使彩虹系列产品的投资门槛可低至2.5万元,年化收益率高达7%以上。 &/b&&/p&&p&&b&就小额理财而言,收益率位居同类产品前列。其中的风险则是借款人的负债率超乎寻常,投资者保障仅依靠平安子公司的担保,以及各方心照不宣的“平安集团兜底”。&/b&&/p&&p&&b&从彩虹、聚鑫系列的产品还是可以看出,依托平安集团内部的综合金融优势,巧妙地绕过了监管进行金融产品结构的创新。&/b&&/p&&p&&b&5、受人诟病的地方——&/b&&b&风险黑匣子&/b&&/p&&p&
硬币均有两面,占尽募资便利之余,彩虹项目也带来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譬如&b&借款人的高负债率&/b&。仅陆金所官网可查的6款彩虹产品,涉及汇富对聚鑫的债权就高达6000万元,。据深圳市工商局的资料显示,聚鑫的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这意味着其资产负债率至少在85%以上,尚有多款已售产品的借款人无法查证。一般资管交易中,借款人如此高负债率极其罕见。有业内人士分析,聚鑫作为资产管理公司,应是具体融资项目的出资方,从会计实质出发,其负债资金应另表核算,只不过“去SPV”的交易结构使资金堆积在负债项,才造成如此怪象。又比如,&b&彩虹系列产品多投向房地产&/b&,但产品期限以100天为主,极可能是产品滚动发行投入长期项目。一旦后续资产转让出问题,将影响前期产品的兑付,甚至引发崩盘。此外,&b&增信方平安担保的实力并不雄厚,注册资本仅1亿元,&/b&刚达到深圳市对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最低要求,其是否已取得融资性担保业务资格尚不可知。
“这个产品不能单纯用市场思维来理解。”一名信托公司财富管理部高层说,“&b&投资者看的是平安集团的隐性担保。协议上是子公司担保,真出了事集团肯定要出面&/b&。”&/p&&br&&p& 可参考21世纪财经关于这一类产品的报道,写的很犀利。&/p&&p&&a href=&/html//content_90277.htm?div=-1&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绕道发行高收益小额理财 陆金所资管去SPV化_21世纪经济报道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i class=&icon-external&&&/i&&/a&&/p&&p&上述回答参考雪球的球友、21世纪财经的相关评论。&/p&&p&以上。&/p&
看到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不邀自来。曾经因为工作的关系,也曾关注过一些陆金所的产品,姑且肤浅地谈谈。1、陆金所的产品主要分2大类:针对零售客户的富盈人生、稳盈安e贷、彩虹系列(P2P)和针对机构客户的非标资产流转平台(Lfex)。2、先说P2P系列的富盈人生…
谢邀。&br&又来这种问题了,深深的陷阱。&br&先介绍一本书《大道平安》,值得一看,刨去其中自我宣传的部分,还是说出了很多平安取得如今地位的干货的。&br&我认识平安十三年了,接触平安的人不计其数,合作共事过的平安人也非常多,也和平安做过业务上的合作,综合感受主要是这3点:&br&1、平安绝对很成功,也是保险行业内最成功的企业,没有之一。平安的成功,应该80%来自于马明哲这个企业家的伟大。&b&声明一下:我跟平安没有半点儿利益关系,跟马明哲没有任何私人或者利益关系,我认识他,他不认识我。&/b&我觉得他的伟大体现在几点:&br&(1)据传说马没有很好的教育背景,没有很好的出身背景。但是在经营平安这家企业上,他却体现出了远远超出其他保险企业领导人的前瞻眼光和战略格局。他领导下的平安,几乎抓住了中国保险市场化发展历史上的各个重要机遇,绝少在某个机遇上被竞争对手打趴下,这一点令人由衷敬佩。包括友邦把寿险个人营销引进中国、车险崛起、分红投连万能(有顺序的)产品的创新、银行保险、电子商务、车险电网销、综合金融……平安有些是做在别人前头的,有些是追击别人的,但是基本上平安都是胜利者。所以说,马是中国保险界最好的战略家,更是最优秀的战略执行家。&br&(2)胸襟。平安是率先批量引进台湾寿险营销人才的,是率先引进国际保险人才的,是率先引进国金金融人才的,虽然很多人并没有沉淀下来,但是他们给平安带来的绝不仅仅是噱头,而是改造了这家公司的气质。这样大规模的人才气质培养工程,没有大的胸襟是做不到的。&br&马明哲也有胸襟放走自己培养的人才,现在保险市场上平安人才肯定是最大的一个团体,遍布了所有保险机构,平安自然也被称作了“中国保险的黄埔军校”。马基本上从不刁难要出去闯荡的平安人,无论是多高的层级。但是这还不是最让人吃惊的。&br&几年前,听说平安做了一个“倦鸟归巢”工程,一批走出平安多年的人又重回平安怀抱,并且仍旧能够委以重任,例如丁当,更是让我很感佩马的气度胸襟。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平安上市,通过新豪时的机制(这个可以自己去查百度),普惠骨干员工,一大批人包括基层优秀营销人才都因此而得了大利,这一点很多公司都不停地说,做到的真很少。&br&(3)放手。马其实不爱出镜,虽然网上能见到不少他谈战略的东西,但是马并不爱对下面的工作直接插手。马看好的人才,放权相当充分,典型的例子就是任汇川,放手让做电话车险,尽管年轻但做成了立刻委以重权,现在也是平安一大顶梁柱。应该说,在马手下做职业经理人,压力肯定是巨大的,但是很少有人会觉得做得窝囊、憋屈、有名无实。&br&(4)魄力。这个就不多说了,上网随便查查平安现在在做的事,所投入的资源。例如“平安好车”,这个充满征服汽车产业链野心的项目。当然平安确实是有钱,但是有很多也很有钱的公司,真做起事来跟王家婆婆似的抠抠搜搜,该花钱的不敢花,不该花的瞎花。你别问我是不是说国寿啊,我不知道!&br&总之,平安的马明哲,即使放在全中国企业界来看,也绝对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平安成为中国保险最出类拔萃的公司也就很正常了。&br&&br&2、平安是保险行业少数的有很鲜明而深刻的企业文化的公司。当然这一点跟上述的马明哲本人很强的领导力量,以及一直所积极塑造的团队气质,是直接相关的。大家接触最多的肯定还是平安的代理人,虽然说确实是人数太多,良莠不齐,但是绝大部分的平安代理人尤其是在平安五年十年甚至以上的人,有着非常明显的平安气质。说实话,我也不是很能描绘清楚,但是确实能明显感觉得到。这气质最突出的是极度的自信,包括对平安历史、地位和综合金融的底气,觉得其他公司都是学我们的那种自豪感,以及我们平安是行业专业样板的不容置疑的态度。这种气质可能不会让你觉得很舒服,尤其如果你是同业的话。但是平安确实在这些方面有实实在在的实力,你可以觉得他们太狂傲,但是你也知道自己不能完全反驳他们。&br&这种气质在平安的后线员工身上也是存在的,但是挺有意思的一点是:平安现在是一个庞大的集团,内部机构多了,气质已经分化了,当然还是基于实力的不同。例如平安养老、平安健康这两家公司的人,打起交道来就和气多了,绝对没有平安人寿、平安财险那么居高临下。当然,这也可能是我接触到的人自己的特点,代表不了全部。&br&&br&3、平安人对于目标和绩效的追求,绝对甩开其他公司好几条街。经过这么多年的运转,平安公司大了,肯定内部官僚体系、流程结构要复杂很多了,效率相比以前要下降了。但是平安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保险行业最高效的公司,可以想见在十年之前,它的优势该有多大。我觉得这是三点因素共同造就的:马明哲的管理能力、国资没有话语权的公司体制、缔造平安的第一批人才素质远高于当时市场上的其他公司。平安最早聘请了麦肯锡来做企业战略、组织、管理、销售等方面的咨询工作,虽然市场上流行着很多麦肯锡的笑话,也有很多后来者也找了麦肯锡完后觉得上当没用,但是平安真的是认真做、认真学、认真坚持,并且见到了实效。那些嘲笑管理咨询无用,觉得都是理论没有结合中国国情的,都还在摸索怎么提高管理效率呢,倒不如再回过头来好好看看平安,想一想。至少我现在已经不像原来那样,对此嗤之以鼻了。&br&&br&以上粗浅见解,仅代表个人观点。再想到什么了,再补充。
谢邀。又来这种问题了,深深的陷阱。先介绍一本书《大道平安》,值得一看,刨去其中自我宣传的部分,还是说出了很多平安取得如今地位的干货的。我认识平安十三年了,接触平安的人不计其数,合作共事过的平安人也非常多,也和平安做过业务上的合作,综合感受…
这种点评某家公司的问题其实很难作答。首先,无论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都很难做到客观公允,有失偏颇的答案或许对被点评的公司是不尊重的;其次,还有千人千面以及个人视角的问题,任何所谓的特色或许都是管中规豹,甚至陈东升一心要打造的泰康也未必真心如他所愿。&br&前面这段算是免责声明吧,下面所说都是一家之言,大家权且当热闹看吧:&br&&b&1、陈东升的泰康&/b&&br&之所以把陈东升作为泰康特色拎出来,是因为陈是92派企业家(92派介绍可见&a href=&/view/2082322.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view/20&/span&&span class=&invisible&&82322.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的代表人物,1993年陈东升创办了嘉德拍卖,1996年又创办了泰康人寿,和当时的大批依照这两个条例(《有限责任公司暂行管理条例》和《股份有限公司暂行条例》)新创的企业一样,都是产权明晰的股份公司。他经营企业最著名的一个理念就是“最好的创新就是率先模仿”。他最初创办艺术品拍卖公司是基于这样的朴素概念“美国今天火的,中国明天一定会火”,他建立了“中国的索斯比”。&br&1992年,他第一个向中国人民银行非金融管理司提交创办人寿保险公司的申请,在泰康成立之后,他提出了“左眼看平安,右眼看友邦,两只眼睛看世界”的口号。看上去似乎是典型的中国实用主义哲学,但在中国金融领域,只有陈东升和马明哲这种实用主义哲学主导的企业家才有可能在夹缝中真正存活和发展壮大。此外,陈东升还提出“一张保全家”的组合式保单并进行了“从摇篮到天堂”的养老社区与保险结合的创新尝试,这些也都是国内首家。&br&所以,陈东升是一个既务实又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还是毛主席外孙女的女婿,他的特点决定了泰康这个企业的特色。&br&&b&2、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b&&br&&img src=&/e8f023f0bc9a441ba878fac_b.jpg& data-rawwidth=&580& data-rawheight=&4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e8f023f0bc9a441ba878fac_r.jpg&&泰康总部的组织架构图如上(摘自泰康官网),其销售渠道被划分为四个事业部。&br&其实事业部制作为企业组织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形式在保险业之外的很多行业的大型公司中都有应用,如国外的花旗、荷兰银行,安盛、ING保险,国内的民生银行等。事业部制在资源配置和管理方面的效率优点明显,各事业部具有一定的人力、财务自主决策权,在合理的绩效考核框架下具有极强的创利能力,较适合布局广泛的大型机构采用。&br&而国内其他大型保险公司,如国寿、太平洋等销售渠道都按照传统的职能部门进行划分,相比而言,总部的决策效率和经营主动性方面都会有所欠缺。当然,后者胜在分公司组织更为完善和分布更为广泛的销售网络。&br&&b&3、新兴渠道吃螃蟹者&/b&&br&新兴渠道主要指的是电销和网销,在寿险行业而言,泰康网销的开展尤其大胆敢为。回顾一下泰康网销的发展史:日,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在泰康在线全面开通的新闻发布会上按下了点击器,宣布“泰康在线全面开通,泰康人寿进军电子商务”的时代开始; 2010年,泰康在线电子商务平台囊括了投连险、万能险、意外险、旅游签证保险、健康医疗保险、少儿险、女性保险等众多险种,成为国内寿险网销产品线最全的公司;2012年,泰康在线的微博、博客等平台站在了与客户互动的第一线;公开资料显示泰康电商保费收入2011年已接近10亿。&br&当然,业内人士都知道,2000年之初,甚至2008年之前,整个保险行业电子商务仅仅是理论上存在的,当时砸钱无数的一些公司都收到过惨痛的教训,泰康也亦然。靠创新取得竞争优势理论上很美,但现实往往很残酷。所以,陈东升能如此坚定地看好这个新兴渠道,并持续的投入,也显示出他过人的眼光和胆量。这种吃螃蟹的事儿在众多大型国有保险公司是不太可能发生的,所以,往往是泰康之类的鲶鱼才能带来整个行业变革。&br&就谈这三点吧,在中国多数保险公司特色并不鲜明,大家也想有特色,也想搞创新,但往往到头来却只盯住了市场份额,忘记了什么叫特色。&br&所以,泰康的一些做法还是值得肯定的,中国保险行业需要变,正如中国社会需要改一样。&br&嗯,这个行业很朝阳,这个行业很忧伤。
这种点评某家公司的问题其实很难作答。首先,无论是局外人还是局内人都很难做到客观公允,有失偏颇的答案或许对被点评的公司是不尊重的;其次,还有千人千面以及个人视角的问题,任何所谓的特色或许都是管中规豹,甚至陈东升一心要打造的泰康也未必真心如他…
来自子话题:
以下是我所了解的信息:&br&&br&1. 安邦的中央背景无比深厚,根正苗红,现在称得上是迅速崛起的超级金融航母。&br&&br&2. 07年“中投”处女投三十多亿美元入股了黑石(Black Stone)近10%股份。&br&&br&3. 黑石近年一直致力于与中国政府搞好关系。&br&&br&4. 希尔顿全球目前是黑石的资产,纽约华尔道夫是希尔顿全球最重要的资产之一。&br&&br&5. 纽约华尔道夫是中国政客最常入住的纽约酒店没有之一。&br&&br&反正我是觉得有点儿抵押贷款的味儿。
以下是我所了解的信息:1. 安邦的中央背景无比深厚,根正苗红,现在称得上是迅速崛起的超级金融航母。2. 07年“中投”处女投三十多亿美元入股了黑石(Black Stone)近10%股份。3. 黑石近年一直致力于与中国政府搞好关系。4. 希尔顿全球目前是黑石的资产,纽…
来自子话题:
平台的盈利与否各家都有不同的发展战略,有人烧钱打广告,买用户,建品牌,也有人非常低调地做业务,在一定规模下由于投入小反而更挣钱。这些都和一个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愿景有关。&br&而至于公司成本投入,主要的几块儿其实和一般的互联网公司都差不多,无非就是人员、市场广告、IT运维、办公等。
平台的盈利与否各家都有不同的发展战略,有人烧钱打广告,买用户,建品牌,也有人非常低调地做业务,在一定规模下由于投入小反而更挣钱。这些都和一个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愿景有关。而至于公司成本投入,主要的几块儿其实和一般的互联网公司都差不多,无非…
&p&在谈国内保险市场的变化之前,先谈谈对这个政策出台的认识。&/p&&p&该来的总会来,法规政策应该有一定的先导性。6月1日之后多久会产生国内保险业第一例并购不好说,但起码,保险业并购市场的遐想空间已经打开了。&/p&&p&从行业发展阶段和国外发展经验来看,&b&保险业的收购合并是大势所趋&/b&。&/p&&p&目前,国内寿险业整体进入增速放缓期与业务结构调整期,以前重理财上规模的业务发展模式,随着国内投资市场的萧条,已不可持续;财险公司车险独大问题,使得同业之间因竞争加剧,导致成本上升,利润率收窄,盈利变得越发困难;国内保险公司已达150多家,有大、有小,有全国性公司,有区域性公司,除了行业内的中外合资,还有行业外的各色股东,经营特点和市场业务均有差异。&/p&&p&将监管者比作养鱼人,若他只有一个鱼塘,当池子里鱼的数量足够多的时候,再增加鱼苗的投放意义已经不大,因为鱼塘的承载量有限,养殖密度不可能无限提升。这时候,要想养育出大鱼,就要讲究优胜劣汰,让老弱让路。鱼长大了才能出海,国内保险行业也是如此,走出去,需要硬实力。&/p&&br&&p&任何行业的任何企业一定是有生有死,这才是市场化。保险行业很像围城,很多原本业外的土豪股东,因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困难认识不足,受挫后想要退出这个行业;还有些限于监管条件制约的企业,却一直寻找机会进入这个行业。在行业进入发展放缓期,市场主体有了一定数量保证的情况下,从向规模、数量看,到向质量、效益看,中间必经的阶段就是合并重组,优胜劣汰。&/p&&br&&p&而从国外的经验看,美国的AIG是通过持续的合并与收购才成长为现在的保险巨无霸,日本保险公司的合并或重组更为常见,甚至不乏发生在三、四家保险企业之间的合并案例。国外保险企业的退出机制已经运作了几十年,我们不过是晚了一些,绕不开的。关于保险公司倒闭会出现什么情况的问题在这里有述,不再多说。&a class=&internal& href=&/3qsky/&&保险公司会倒闭吗?——若保险公司倒闭投保人利益如何保障? - sky的胡言乱语 - 知乎专栏&/a&&/p&&p&至于&b&对国内保险市场的影响,我认为是积极的和正面的&/b&。从市场主体角度来说,合并重组可能因如下几个原因展开:市场互补,业务互补,规模效益,牌照的获取,局部的垄断壁垒,具体不再展开。但其结果,想玩票的、弱小的公司或将退出,有长性的、强大的公司会坚守耕耘,最终为投保人服务的保险公司变的更为强大,有能力和实力为客户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p&&p&不多说了,在国内金融行业,更符合市场化方向的监管政策和行为,我们都该支持,哪怕不能立马见效。&/p&
在谈国内保险市场的变化之前,先谈谈对这个政策出台的认识。该来的总会来,法规政策应该有一定的先导性。6月1日之后多久会产生国内保险业第一例并购不好说,但起码,保险业并购市场的遐想空间已经打开了。从行业发展阶段和国外发展经验来看,保险业的收购合…
来自子话题:
债权转让是为了增加投资人的资金流动性,完全符合法规,不需要特殊审批。
债权转让是为了增加投资人的资金流动性,完全符合法规,不需要特殊审批。
&b&1、何谓再保险&/b&&br&如 提到的定义: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担的部分风险或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b&是保险人的保险&/b&。&br& 例如火箭发射、巨灾风险,类似业务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无力承担全部风险,分(通常为商业保险公司)保(通常为再保险公司)双方通过合同按照一定的计算基础对其进行分配。&br&实务中,商业保险公司对一些保额过高的普通寿险,车险,责任险等等也都会进行分保,来转移部分风险。这种分保一部分通过兄弟之间(商业保险公司之间)分保,一部通过再保险公司分保;当然&b&再保险公司也可以继续分保&/b&,分啊分·····然后,各种类型的保险公司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保险市场便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br&至于为啥如此,航母不是不怕风浪么? &br&&b&2、再保险简单分类 &/b&&br&按国际惯例可分为两大类:财产险再保险(即所谓的非寿险再保险)和人身险再保险。
&br&按再保险的实施方式,可以将再保险分为自愿再保险与强制再保险。自愿再保险又称为商业再保险,是指原保险人与再保险人因业务的需要而自愿进行的分保交易。在&b&再保险业务中,大部分业务属于自愿再保险&/b&。原保险人是否安排再保险,向哪一个再保险人分出分保业务,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原保险人根据自身业务的实际情况以及公司本身的偿付能力,决定自留额。&br&强制再保险,又称为法定再保险,原保险人根据法律的规定将其承保业务按照一定的比例向指定的再保险公司安排分保。强制再保险是政府对保险和再保险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降低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保持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有效地保护保单持有人的正当权益,同时还可以控制本国外汇资金的流出,有效地支持本国经济的发展。
即使像日本、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类似法定分保的集团来控制再保险,保护本国保险业。 &br&我国《保险法》也有&b&优先在国内办理分保的规定&/b&,这项规定对再保险买卖双方都有约束力。它对分出公司的约束力表现在:分出公司有分保需求时,首先应考虑分给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只有当中国境内的公司拒绝接受,或接受条件明显差于外国公司时,才可以分到国外。它对再保险公司的约束力表现为:中国境内的分保接受人,如需转分保,也应优先考虑分给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只有当中国境内的保险公司拒绝接受,或接受条件明显差于国外公司时,才能转分到国外。 &br&&b&3、从中再集团看再保险业务如何盈利 &/b&&br&以国内最大的再保险公司中再集团为例,先看一下&b&寿险再保险业务&/b&,以下介绍来自中再寿险2011年年报(全文见:&a href=&/gsgk/gsnb/8635403.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gsgk/gsn&/span&&span class=&invisible&&b/8635403.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lockquote&2011年公司业务经营范围涵盖了包括寿险、健康险、意外伤害险、年金在内的各类险种,通过提供&b&合同分保和临时分保&/b&,以比例或非比例方式等再保险安排为客户转移和化解风险。公司巩固了在境内寿险再保险市场的主渠道地位,&b&跨境结算人民币业务&/b&抓住历史机遇再创佳绩,业务合作区域已覆盖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海外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截止2011年底,公司已与80余家境内、外公司建立了合同合作关系,有效再保险分入合同及附约近760余件。&br&2011年,公司实现分保费收入160.55亿元,其中短期险业务收入31.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9%,综合成本率同比下降1.72个百分点;长期险业务收入128.78亿元,同比增长133.34%,死亡率、发病率、住院给付的A/E均表现良好,退保率表现稳定。&br&看看&b&2011年利润表&/b&就对盈利业务一目了然了:&br&一、营业收入 16,440,188,940
&br&已赚保费 15,433,058,392
&br&保险业务收入 16,055,082,676
&br&其中:分保费收入 16,055,082,676
&br&减:分出保费 (949,150,704)
&br&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327,126,420 &br&投资收益 780,661,198
&br&公允价值变动损失 (34,084,755) &br&汇兑损失 (5,790,710) &br&其他业务收入 266,344,815
&br&二、营业支出 (16,266,017,698)&br&退保金 (1,583,477,715) &br&赔付支出 (1,740,829,196) &br&减:摊回赔付支出 138,708,409 &br&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 (11,355,338,637) &br&减: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转回分保责任准备金)293,601,789 &br&分保费用 (2,423,690,473) &br&营业税金及附加 (3,547,065) &br&业务及管理费 (126,141,801) &br&减:摊回分保费用 410,625,094 &br&其他业务成本 (39,991,894) &br&资产减值转回 164,063,791 &br&三、营业利润 174,171,242 &br&加:营业外收入 16,200 &br&减:营业外支出 (111,947) &br&四、利润总额 174,075,495 &br&减:所得税费用 (41,301,748) &br&五、净利润 132,773,747 &br&六、其他综合收益 (310,897,831) &br&七、综合收益总额 (178,124,084) &/blockquote&其次看&b&财险再保险业务&/b&。
中再产险主要从事财产保险的商业再保险业务(按照险种分类,又可分为火灾险再保险、运输工具险再保险、货物运输险再保险、工程险再保险、责任险再保险、水险再保险等,年报中主要归为三类:水险、非水险、机动车辆险,其中机动车辆险业务规模最大);短期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的商业再保险业务;上述再保险业务的服务、咨询业务。 &br&虽业务类型不同,但其具体盈利情况与中再寿险相似,可参考中再产险的年报:&a href=&.cn/tzzgx/gsnb/0820550.pd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cn/tzzgx/gsnb/&/span&&span class=&invisible&&0820550.pdf&/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以上可以看出,再保险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b&商业保险公司的分保费收入&/b&、再保险公司的&b&投资收益&/b&、再保险咨询及金融风险管理等&b&其他业务收入&/b&。&br&&br&部分内容参考:&br&&a href=&http://www./huati/showwz.asp?id=94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hua&/span&&span class=&invisible&&ti/showwz.asp?id=949&/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br&&a href=&/a/660.ht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a/200801&/span&&span class=&invisible&&07/001660.htm&/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
1、何谓再保险如 提到的定义:再保险也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担的部分风险或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是保险人的保险。 例如火箭发射、巨灾风险,类似业务任何一家保险公司都无力…
来自子话题:
谢邀!我就斗胆回答一下这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吧。&br&&br&首先,关于平台卷款潜逃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回答过多次,卷款潜逃的前提是款在自己手上。主流P2P这一点都不太可能,因为或者通过托管账户,钱掌握在第三方手里;或者,让资金的每次变动都有迹可循,现在主流P2P(包括积木盒子)背后都有专业的风投机构和严格的审计,这一点也都能够保证,毕竟散户是几万几万地投,风投是几千万几亿地投,过程合规方面风投既有意愿,也有能力观察到细节。当然我说的是主流P2P,非主流一切皆有可能。&br&&br&其次,假如平台破产怎么办。您在积木盒子上的投资,是您和借款人之间的债权关系。这笔债权关系并不因为平台不存在就消失掉了。借款人继续有义务按照借款合同按月付息,到期还本,否则就可以要求担保方代偿。&br&&br&我们一再强调:P2P投资不是无风险的。风险在于,假如借款方无力偿债,同时担保方也无力代偿,同时平台构建的几层风险机制全部被打穿,风险概率虽小但还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建议投资者还是不要盲投,平台靠谱很重要,项目靠谱也很重要。&br&&br&尽管如此,平台破产是会给投资者带来很多困扰的,毕竟催款、代偿这些工作由投资者个人执行,成本太高了。正因为如此,监管部门也一再要求P2P平台应坚守中介底线,平台自身不介入交易,不提供担保,严格遵守这样的操作规程,平台破产概率是极低的。其实这对投资者反而是最好的保护。
谢邀!我就斗胆回答一下这个充满挑战性的问题吧。首先,关于平台卷款潜逃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回答过多次,卷款潜逃的前提是款在自己手上。主流P2P这一点都不太可能,因为或者通过托管账户,钱掌握在第三方手里;或者,让资金的每次变动都有迹可循,现在主…
P2P平台倒闭的可能都是存在的,也有各种不同的风险。&br&风险来自于资金流和业务流程。&br&1、资金流。目前人人聚财与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合作,资金的托管和流转都在财付通中,资金是否在独立的第三方或者银行是保障安全最关键的。毕竟任何诈骗和捐款跑路的人的目的是钱,这一目的达不到就意义不大。&br&2、业务流程。在网站上是否有完备的借款人、借款合同、相关的担保协议和措施。只要有完善的流程控制,即使平台倒闭了,原有的借款协议和相关的担保协议还是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出资人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获取自己的合法权益。人人聚财目前运营的方法是与全国各地本地化具备实力、风控能力的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合作,由他们提供全额的本息担保。这样形成项目分散、合作机构分散、投资金额分散,这样有效的化解潜在的风险。&br&&br&还是要提醒这位朋友P2P有风险,要对平台的模式了解,风险了解,互联网金融和P2P作为新兴的模式,多学习多了解,有一定的风险承受力。&br&最后也希望这位朋友可以关注一下人人聚财,网址是&a href=&&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微信公众号是人人聚财,欢迎你到人人聚财理财,我们提供年华10-14%的产品。&br&&br&&br&附:P2P平台的各种风险。&br&1、道德风险。这里面还分了几种,一种是诈骗,一种是自融,一种是经营风险后的道德风险。&br&第一种是诈骗,诈骗这种类型本身就是道德风险,是更严重的是法律问题,不用赘述;&br&自融这种问题,很多平台也直言不讳,只要借款人能有偿付能力,就当出资人把钱通过互联网借给了平台的老板,那用户是否有辨识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问题,这个相信绝大部分用户都没有。那如果借款人利用出借人的钱最后经营上渡过难关,这样其实都是共赢。但是绝大部分自融平台都是属于经营不善的,难以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的。那最后这些自融平台就欺骗,手里没有真实的资金,结果网上把虚拟的钱还了,只有到用户提现的时候才发现这些还的钱实际上都是假的,最后出现倒闭、跑路的事情。这个就是自融中存在的道德风险。至于自融本身是否符合P2P的原理和法律约束,这个目前不好界定。&br&第三种是经营中存在风险后带来的道德风险。一个P2P可能开始初衷是好的,但是在日常运营中,风险控制能力不够,经验不足等等,最后导致客户不还款,本应该这时候平台告诉用户借款人逾期坏账了。但是可能平台为了声誉和投资人稳定的原因,就把借款人的网上的虚拟的钱还了,理财人不知道出现了逾期坏账。最后当坏账积累到一定程度,网站的用户提现就会出现提现困难,最后导致隐瞒经营风险的事情败露,公司倒闭。这个是企业经营风险出现后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br&&br&2、经营风险。因为P2P本质上是金融业务,金融是经营风险的业务。是否每家P2P都具备经营风险的能力就成为各家P2P存在的最大问题。经营风险的能力可以是团队,可以是模型,可以是成熟的经验等等,如果一家P2P没有相关的金融背景和风控经验是很难最终成功和做大做强。即使一开始发展非常迅猛,一次致命的风险事件可能会对公司带来灭顶之灾。&br&&br&3、模式风险。目前绝大部分P2P都坚持采用的是自己开发项目、自己募集资金的做法,这一做法的好处是自己控制风险。正是因为这种状况,才会出现“全国有多少家民间借贷机构,全国就有多少家P2P”,那理财用户是否有能力辨识谁家风控做的好,谁家风控做的不好。将来必然会带来P2P泛滥成灾,对整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形成潜在的巨大风险。&br&人人聚财作为国内第一家提出P2P3.0的模式,民间金融阳光化的模式,机构担保合作模式。将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等民间金融机构整合起来,让更熟悉本地状况和本地金融风险的本地民间金融机构承担借款人的风险,降低信息不对称,让人人聚财成为理财人的火眼金睛,人人聚财专业的团队帮助理财人寻找更优质的借款人和更优质的担保机构。通过合作共赢的模式,实现风险有效分担、资金有效聚集、借款人便捷高效融资、政府有效监控民间金融的金融链。
P2P平台倒闭的可能都是存在的,也有各种不同的风险。风险来自于资金流和业务流程。1、资金流。目前人人聚财与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合作,资金的托管和流转都在财付通中,资金是否在独立的第三方或者银行是保障安全最关键的。毕竟任何诈骗和捐款跑路的人的目的是…
来自子话题:
我个人认为看你是重收益还是重保障。&br&&br&如果看重收益,建议选择银行理财、基金等投资工具,基金中债券类的历史业绩比较优异的能达到6%-9%。&br&&br&如果你看重的是保障部分,我建议你可以买纯粹的保障类的保险产品,这样可以获得充分的保障。&br&&br&万能险属于理财和保险二合一产品,个人认为效果不如分拆开来打理好。在预期收益方面,万能险比较有限,其投资范围的局限性和保守性决定其收益及时在市场比较好时也是比较有限的。&br&
我个人认为看你是重收益还是重保障。如果看重收益,建议选择银行理财、基金等投资工具,基金中债券类的历史业绩比较优异的能达到6%-9%。如果你看重的是保障部分,我建议你可以买纯粹的保障类的保险产品,这样可以获得充分的保障。万能险属于理财和保险二合…
保险业/保险公司声誉比较差说得已经很含蓄了,应该说的是非常差,这导致中国市场缺少了一项非常重要的金融工具。原因很多,楼上已经分析得很好了,但过多的集中于道德问题和意识问题,就像老人倒了扶不扶一样,讨论到道德和意识就讨论不下去了,一个人干坏事那是道德问题,一群人干那是意识问题,都这么干那就是制度问题了(或者本身这么干就是对的,是评价的人判断标准有问题)。个人对保险的理解&br&
1、通胀。中国的通胀实在是太高,保险业投资范围又过于狭窄,个人十年前买的保险当时觉得是一笔很大的金额,现在看这笔钱什么都干不了,完全已经失去了保险的价值。&br&
2、法律。中国法律很难集体诉讼,没有惩罚性赔偿。作假,欺诈其实成本非常低,其实车险、寿险里面有很多条款在诉讼中都已经被判决无效了,只要打官司就能赢,但10000个客户会打官司可能只有一个,9999个客户都会认栽,所以保险公司敢肆无忌惮的添加各种对客户不利的条款。&br&
3、监管。保监、银监、证监在法律上和理论上应该是对公众服务的,代理公众监督保险公司、银行和证券机构,但事实上监管部门和被监管的对象有着无数千丝万缕的联系,实质的关系是父子关系,父亲监督儿子的结果可想而知,这个看看保险公司、银行和证券机构里面有多少监管机关下派的高管就可以知道了。&br&
不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诚信的人进入保险业也会不诚信,这就是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吧。
保险业/保险公司声誉比较差说得已经很含蓄了,应该说的是非常差,这导致中国市场缺少了一项非常重要的金融工具。原因很多,楼上已经分析得很好了,但过多的集中于道德问题和意识问题,就像老人倒了扶不扶一样,讨论到道德和意识就讨论不下去了,一个人干坏…
来自子话题:
优势:&br&&b&头脑优势——马明哲;&br&平安没有什么网点,这在以前是劣势,如今……是方向;&/b&&br&&b&互联网金融,如今,搞得火的都是互联网起家,金融起家的,平安是在互联网里浸润最深的&br&平安早几年已经布局了一环扣一环的产品,已经比其他银行领先了一步,接下来就是执行及整合了;&/b&&br&&br&下面是对照马明哲的战略发布会的一点重点提炼和个人感觉:&br&&br&1月16日平安集团在上海举行平安互联网金融战略发布会。&br&据网上实录,会上马明哲重点说了三点:&br&&ul&&li&第一是互联网金融;&br&&/li&&li&第二是平安的互联网金融战略;&br&&/li&&li&第三是平安互联网金融的不一样&/li&&/ul&&b&第一个&/b&,平安希望&b&壹钱包&/b&将来能够创造不同的生活场景,逐渐地用它来取代信用卡、取代现金。&br&&br&&b&第二个&/b&,十到十五年,中小&b&金融机构的前台被取代&/b&。银行主要利润来源为利差的时代随着利率自由化而终将结束。不再支持前台机构网点的成本,“当我们的竞争到一定程度,到我们的利润空间被缩窄的时候,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只有采取这样的方法,通过外包,才能让它生存下来,所以这个选择是无奈的、被迫的,你不得不走这条路。”&br&金融机构的前台,机构网点肯定会走向四化:小型化、社区化、智能化、标准化。应对变化,&b&平安下一步会推出小微型的综合服务网点&/b&,来逐步改变新的金融策略。&br&&br&&i&我觉得以上两点,足以看出马明哲对互联网金融的足够把握,前瞻感的大佬风范啊。这就是平安的优势人物。而第三点,则可以一窥平安一系列业务的融合优势。&/i&&br&&br&&br&&b&第三个,&/b&平安的战略——成为中国,今后是全世界领先的个人金融服务提供商。&br&两种模式:&b&传统金融和非传统金融,两条腿走路&/b&&br&&ul&&li&传统金融: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我们还是提供金融服务,我们希望将保险的客户迁徙到这里,银行迁徙到资产管理、财富管理。&br&&/li&&li&另一个是非传统的,一个客户、多个账户、众多产品、多种服务,从金融服务到生活服务,就不单只是金融服务。所以,迁徙从非金融的客户迁徙到金融,金融的客户再相互迁徙。&br&&/li&&/ul&平安的定位叫社交金融,通过五大门户,包括壹钱包、天下通、一账通、万里通和一键通实现,&br&&blockquote&一个人一辈子买一套房子,买一部车,然后是医疗健康、教育培训,这是人开支最大的。我们做金融,找到人开支最多的是什么?房子、车子、金融,以及与此相关的生活场景,去提供服务。&/blockquote&&i&&b&平安互联网金融三大功能:&/b&&/i&&br&&ol&&li&管理财富、管理资产,这是核心。btw,大家可以去看看陆金所,8.61%的回报(而且,马提到不仅是平安的产品,所有金融机构的产品都会销售)。&br&&/li&&li&管理健康,平安有数千万的健康保险客户,从管理健康开始。——当时收购1号店也是为了医药资源不是吗,一收购就推了平安药网,对宏伟计划推动了多少暂且不表,但布局很周密。&/li&&li&管理生活,很多的财富和健康的生活场景跟生活是紧密相连的。——马:“互联网里面租房的这些网站,我们把它称作找房、看房、买房,基本上是找房,但是没有把金融打通,我们希望把找房、看房、买房,用金融打通。这是车,大家知道,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车主生态圈的策略,从二手车开始,我们本身有2500万台汽车的保险客户,给这2500万台车险客户,我们可以提供围绕车主服务的生态圈,不单是汽车保险,给他们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最后一个是玩,聊天、聚友、消费、发红包。”——壹钱包又出场了&/li&&/ol&&br&以上,可以看到平安在各个产品的全局作用都想得很清楚,布局了很多年了,一环扣一环,动作不断。&br&&br&&i&&b&马明哲提到平安与腾讯、阿里的不同:&/b&&/i&&br&&br&&br&&blockquote&腾讯是从社交通讯开始,到游戏,逐渐进入到各行各业,到金融。&br&阿里从电商开始,进入到各行各业,也在进入到金融。&br&平安,还是在金融、健康两个支柱上。希望在金融和健康两个支柱上有一个深度的理解,从现实的生活金融开始,立足于健康。&br&所以大家可以共存的,并不打架。&/blockquote&&br&当然,大佬讲的好,还需要平安个层次执行地好,毕竟那么多产品,要无缝实现优质服务,难度不小的。拭目以待,我持看好的态度。
优势:头脑优势——马明哲;平安没有什么网点,这在以前是劣势,如今……是方向;互联网金融,如今,搞得火的都是互联网起家,金融起家的,平安是在互联网里浸润最深的平安早几年已经布局了一环扣一环的产品,已经比其他银行领先了一步,接下来就是执行及整…
不好意思,我对第一个答案报不认同的态度,我认为营销方式是有的,&b&只不过寿险营销没有当下立刻见效的营销方法而已。你觉得你当下的营销方法没有效率,想要立竿见影成交保单,少年,这样的方法还真心没有。&/b&&br&&b&营销不是销售,从售前接触邀约面谈到保单成交再到后期服务,一个寿险营销的过程可能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br&&/b&&br&我是在寿险营销的一线,亲眼见证了很多寿险营销成功的案例。&br&举个我前几天开会,一个83后的新晋总监的成功案例:&br&毕业后就加盟保险公司,所在的城市举目无亲,只有大学同学,不过他最先靠的是陌生拜访,然后跟女朋友注册微信账号,搜索附近的人,添加,每天固定的发一些正能量故事,或者是寿险意义与功用的小故事,或者是公司一些成功的理赔案例。。。。长此以往,总会有好奇的人问一问怎么回事,然后终于成功成交第一单,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增员也是如此,普通大学生毕业,身边根本没有缘故客户,他就是通过这个办法,成功增员。经过3年的努力和经营,现在他的团队有130多人,都是大学生团队,主管27人,所有的主管都是宝马、奥迪、路虎座驾(认为宝马奥迪路虎不值一提的土豪们可以忽略这里哈)。现在这位总监经营的都是年缴费100万以上的客户了。&br&还有一个例子:&br&是上面那位总监下面的一位业务主管,大学毕业工作不顺心,遇到了那位总监,于是就想试试。这人脑子很活,和一个有车朋友一起搞活动,接触到了那个朋友车友会里的一些车友,然后搞到一批客户,然后通过车险开始做寿险,一般车险的客户都比较有购买力,再加上他的服务和经营,慢慢的就发展的很好。&br&上面很多答案都说的很高大上,但我认为没有什么实际操作性。寿险营销没有当下立刻就见效的方法,但一定有方法。我只是举了两个例子,但实际上可见的例子太多了。&br&所谓的寿险营销最主要的就是主顾开拓,实际上就是搞活动,把你认识的不认识的人聚到一起,但你一定要成为话题中心,你要去影响他们,让他们觉得你说的话有道理,觉得你靠谱,才会有下一步接触的可能。所以你要做自己擅长的了解的活动。&br&其次,也是最重要的,&b&不能操之过急,不要有强烈的交换意识&/b&,也不要立刻去评价某次营销活动的成功与否,你只要去做,然后观察总结,然后继续做。&br&&b&寿险营销无非就是大数法则和大浪淘沙。&/b&&br&&b&100个客户里有一单成交,就是成功的。&/b&&br&我见证了很多一无所有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寿险行业创造自己的王国。&br&这个社会对保险的认知程度在不断提升,对保险从业人员的偏见也在逐渐改观。&br&你要做的就是自信:相信你为客户带去的保险解决方案是最专业的,相信你的公司会成为你强大的后盾。&br&还要多学习,多充实自己,从各个方面,因为你面对的客户是各种各样的,你要做的就是投其所好,了解他,深入了解他,让他认可你。&br&&br&然后要多动脑子想办法,想到什么好注意就立刻去做,一定要实践!切记啊,少年!&br&&br&最后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坚持!虎头蛇尾在保险这个行业永远看不到明天。&br&&br&一名基层的保险从业者做出的回答。以上。
不好意思,我对第一个答案报不认同的态度,我认为营销方式是有的,只不过寿险营销没有当下立刻见效的营销方法而已。你觉得你当下的营销方法没有效率,想要立竿见影成交保单,少年,这样的方法还真心没有。营销不是销售,从售前接触邀约面谈到保单成交再到后…
来自子话题:
You definitely saw the news that Pimco's CEO resigned. &br&I never worked at Pimco, so I can only guess. &br&But I do have colleagues who did. I'll try to see if any of them has any info. &br&&br&Yeah I don't think CIO and CEO have a defined border of who manages which. They are both members of the investment committee, which sets the investment tone for the firm. &br&&br&Bill Gross is certainly the image of the firm, so he oversees different debt portfolios. I don't even think he looks at the market and makes day-to-day investment decisions anymore. Instead of managing money, he is more like managing portfolio managers. &br&&br&El-Erian used to be a EM portfolio manager with 10.2 billion, but I don't think he managed money after he was promoted to be the CEO. I suppose his main duty is to take care of all other areas besides investment, including sales, operations, fundraising, etc. Notably, it was him that promoted equity to be included in Pimco's portfolios. So I would assume he has a saying for the equity portfolios. But together they are less than 4 billion. In comparison, even the redemption for Bill Gross's total return fund this year is more than 40 billion.&br&&br&In my firm, the CIO has an office, and also a central desk on the trading floor. &br&the CEO has a bigger office, but no seat on the trading floor.&br&&br&Hope that explains it.
You definitely saw the news that Pimco's CEO resigned. I never worked at Pimco, so I can only guess. But I do have colleagues who did. I'll try to see if any of them has any info. Yeah I don't think CIO and CEO have a defined border of wh…
泛鑫保代事件进一步扩散,除波及保险公司外,多家银行也被牵扯其中。
8月21日,《中国保险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泛鑫保代在银行销售产品并非个案,波及的银行除此前媒体报道的兴业银行外,还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等。&br&
同时,随着事件的逐步推进,泛鑫保代的运营模式也逐步明朗。一位保险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前媒体报道的“期缴变趸缴”“截留保费”等说法为误读。&br&&b&银行否认销售泛鑫理财产品&/b&&br&
8月21日,记者走访了兴业银行上海金沙江支行,此前有媒体报道称,该支行销售泛鑫保代产品。当日,银行大厅内工作秩序正常,并未受到影响。&br&
于客户在兴业银行金沙江支行购买到泛鑫保代理财产品的问题,银行职员予以否认。该职员表示,银行内部已经排查过,兴业银行没有和泛鑫保代签订代理协议,也
没有和客户签订相关理财协议。银行的工作人员并没有推荐客户购买过泛鑫保代的理财产品,是泛鑫保代的业务员直接和客户联系的。&br&
记者随后致电将自制理财产品交由兴业银行金沙江支行销售的泛鑫保代业务员,该业务员并不愿多说,只表示该产品已经不再卖了,出了些问题,后续解决方案正在制定,她不能予以回复,请客户等待。&br&
于泛鑫保代事件波及银行,上海银监局对《中国保险报》回应表示,为有效防范风险传染,上海银监局已第一时间要求在沪主要中资银行就是否存在推介或销售泛鑫
保代产品行为进行全面排查。据银行初步排查,在沪商业银行严格执行了监管部门有关理财产品代销业务的监管要求和规定,各银行均未与泛鑫保代这类中介机构建
立代理销售关系,目前也未发现通过银行柜面销售泛鑫保代理财产品,未发现有银行员工私售该产品。&br&
但上海银监局同时表示,在排查中发现,有极个别银行客户经理存在私自推介泛鑫保代理财产品的行为,有关银行正在进一步核实,并按其销售人员管理规定予以处理。上海银监局将对已经排查发现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调查,如发现违规行为,将采取监管措施。&br&
位保险代理公司高管对记者表示,一般来说,银保渠道和经代渠道是保险公司两个销售渠道,保险公司很少会将银保渠道销售的产品交由专业保险代理公司来卖。一
位和泛鑫保代合作的保险公司人士也对记者表示,虽然不知其他公司是否会将银保渠道的产品交由泛鑫保代销售,但该公司委托泛鑫保代销售的只有个险产品。&br&
但另一位寿险公司高管也指出,严格意义上讲,银行和保险中介机构建立代理销售关系并不违规,业内有小型保险公司会由于自身银保渠道力量不足而选择这种销售方式,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br&&b&“期缴变趸缴”“截留保费”为误读&/b&&br&
随着人们对泛鑫保代事件的持续关注,该公司的套利模式也逐渐清晰:泛鑫保代利用出售给客户的自制理财协议套取客户身份和银行账户信息,然后再盗用此信息到保险公司购买长期寿险产品,保险公司通过从该客户银行账户扣款获得保费,而泛鑫保代则获得保险公司的高额佣金返还。&br&
位保险业内人士对《中国保险报》记者表示,泛鑫保代的操作模式并不能说成是“期缴变趸缴”。趸缴、期缴是保险用语,趸缴就是购买保险产品时一次性付清所有
保费,期缴与趸缴相对应,是分期缴费,如有的寿险产品保费是每年按期交的。这两个概念都是针对购买保险产品的行为。在泛鑫保代事件中,销售自制理财协议和
购买保险公司长期寿险产品,是两次针对不同商品的购买行为,简单地把这两种行为定义为期缴变趸缴是不准确的。&br&
该人士同时认为,“截留保费”的说法也是部分媒体的一种误读。&br&
近年来,随着监管的加强,各人身险公司都实行了见费出单,即保险公司业务系统或财务系统根据全额保费入账收费信息,实时确认后,业务系统方可打印正式保单。&br&
举例来说,客户与泛鑫保代签署了10万元的一年期理财协议,然后泛鑫保代盗用客户信息到人身险公司购买了10份年缴费1万元的长期寿险产品,合同成立后,保险公司从客户账户一次性扣去了10万元首期保费,并支付给泛鑫保代高额的佣金。这样来看,泛鑫保代与客户签订的10万元理财协议金额不能直接简单地定义为保费,泛鑫保代获取现金的渠道是盗用客户信息购买保险产品所获得的佣金。&br&
“从这个过程分析,截留客户资金的可能性很小,只能说是套取资金,截留保费就更无从说起了。”该人士表示。&br&===========================================&br&不过楼下的,你为自己洗地也太明显了吧。保险中介代理混乱成啥样,看看保监会中介部的主要工作就知道了。
泛鑫保代事件进一步扩散,除波及保险公司外,多家银行也被牵扯其中。
8月21日,《中国保险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泛鑫保代在银行销售产品并非个案,波及的银行除此前媒体报道的兴业银行外,还包括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及交通银行等。 同时,随着事件的逐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汽车保险可以提前买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