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自己的主力选股策略略

【封起】投资大师经典选股策略
投资大师经典选股策略〖彼得.林奇〗 ()
彼得.林奇是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专家之一。他对共同基金的贡献,就像迈克尔.乔丹之于篮球,伊莎多拉.邓肯之于现代舞蹈。他1977年至1990年在麦哲伦公司担任总经理,在短短的13年中,使该公司的资产从2000万美元剧增到140亿美元,年平均复利报酬率高达29%,并使该基金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之一。他把基金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将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彼得.林奇也由此成为美国纽约华尔街上家喻户晓的人物。由于其骄人的业绩,而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第一理财家”,更有人赞誉其为“全球最佳选股者”。
彼得.林奇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在其卸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之后,毫无保留地将其成功投资理念和方略通过著书立说和演讲向普通投资者广为传播,告诉人们投资并不像想象得那么复杂,任何一个普通投资者通过留心观察生活再做一些认真的调研都可以战胜华尔街上的所谓专家。在某种程度上,他的意义不在于从方法上授之以渔,而是给与个人投资者以信心和信念。
彼得.林奇的著作总共只有三本:《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又翻译为《在华尔街的崛起》)、《战胜华尔街》、《学以致富》,虽然很少,但浓缩的都是精华。通过这些著作及相关材料的阅读,以及自己的实践,笔者深感许多选股方法和投资策略都真正值得广大投资者好好研读和借鉴。感慨之余,更有一种将所感所思总结归纳,呈现给所有投资者的想法和冲动,于是编写了这本《彼得&林奇投资选股智慧全集》,希望能给广大证券投资者一点启发和帮助。
在本书中,从投资理念、选股方法和技巧、股票买卖时机的选择、给投资者的忠告四个方面对彼得.林奇的股票投资方略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个人投资者的优势,告诫个人投资者千万不要相信任何投资专家的投资建议;重视股票的载体——企业,以及对其深入调研,认为日常生活的环境是发现“10倍股”的最佳场所;对企业的股票进行分类: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困境反转型、资产富裕型,并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投资策略;非常看重公司的报表,提出了报表中最应重视的指标:市盈率、市盈率增长比率、产权比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净现金、存货、现金流量;总结出自己喜欢的股票类型;坚持长期投资,科学构建投资组合;告诫投资者“四个不要”,哪些公司的股票应该远离,哪些错误认识应该改变,哪些品质应该具有。在本书的每节前面都有一句彼得&林奇的名言,这是彼得&林奇股票投资智慧的浓缩,希望给读者以帮助和启迪。
彼得.林奇的这些方法策略非常实用,特别对个人投资者很有借鉴意义。本书也在阐述的过程中,尽量地结合中国的股市现状,力图更好地使投资者理解和运用彼得.林奇的这些方法策略。希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书使自己的股票投资水平获得提升,并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第一章 投资公司而不投资股市
重视股票的“载体”——企业
股票只是表象,上市公司才是实质,你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企业状况。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常说:“要投资于企业,而不要投机于股市。”在他看来,企业本身的好环比股票价格等因素重要得多。因此,他不太注意所谓的技术分析,而是强调基础分析中对某一行业、某一公司做具体的分析。他认为任何一个产业或板块,哪怕是所谓“夕阳产业”,都可以从中找出潜在的投资目标,甚至“女士的丝袜好过通讯卫星,汽车旅馆好过光纤光学”。只要公司内在潜质好,股票价格合理,就可以购买。1982年,彼得·林奇大举建仓艾科卡领导下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股票,20世纪80年代末重仓持有储贷行业股票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这类似于国内投资者曾经常挂在嘴边的那一句话:“没有好的股票,只有好的价位。”
寻找到一个优秀的公司,只是投资成功的一半,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是成功的另一半。彼得·林奇在评价股票的价值时,主要关注两个方面,即对资产的评估和公司盈利能力的评估。资产评估在一个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盈利能力评估主要度量企业未来获取收益的能力。期望收益愈高,公司价值就愈大,盈利能力的增强,即意味着公司股票价格具备在未来上涨的可能性。
说到这点,我们自然会联想起高科技公司的股票。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技股曾经辉煌一时,有的美国公司甚至创下了市盈率500倍的惊人纪录,可见其股价的高涨。但是彼得·林奇却对这些创造奇迹的高科技股票退避三舍。他认为,在美国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型中,成长股比比皆是,服务业表现尤其出色。餐饮连锁公司和零售公司通过全国扩张,能在10~15年内保持20%的年增长速度,也就是3年可以翻1倍。这些公司不仅和高科技公司一样有高收益、快速增长,而且风险相对来说较小。他认为,要确定该公司的扩张期是否走到头了,能否抓住“最后的机会”,是抓住这些成长股的关键。
彼得·林奇总是在无休止地寻找那些值得投资的公司。当一家濒临倾家荡产的公司有新产品或者营业额比去年好,或者某项政策对该公司有利时,他就会去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总的趋势对某一行业有利,他就会买一批该行业中的公司的股票,也许是几家,也许会多达十几家。在这种机会面前,他并不一定要对一公司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以后才会买它的股票。他关键是先要看好这一个行业。而且林奇也不限于某类股票或行业,成长股、价值股可以,金融业、制造业也行。他要的是一个投资组合,以分散那些非系统风险,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达到期限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彼得·林奇非常注意他的资产的灵活性和多元化,善于以投资组合来分散投资风险。
彼得·林奇经常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的变动而改变他的投资方向,因此,麦哲伦基金的多数公司存在于他的投资组合中仅一两个月而已,而整个组合里的公司一年之内至少要被翻检一次。他自称其购买的股票中如果在3个月以后仍有四分之一值得保留的话,那就非常满意了。
 企业会发生变化,竞争局面会发生变化,国家政策也会发生改变。一旦情况改变,就要采取行动。即使企业本身没有什么变化,但股价变了也会促使彼得·林奇采取行动。彼得·林奇非常注意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买入卖出自己公司股票的举动。他认为他们买股票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赚钱,所以当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大量购买自己公司的股票时,该公司很少会破产。相反,当公司管理人员大量出售该公司的股票时,则是该公司全面面临困境的时候了,除了快速出售该公司的股票外,别无他法。
彼得·林奇在自己所投资的公司中,最看好的是中小型的成长公司,因为中小型公司股价增值比大公司容易。一个投资组合中只要有一两个公司收益率极高,即使其他的股票亏损,也不会影响整个投资组合的战绩。
彼得·林奇认为,投资成功的关键是要思想开阔,心中不怀偏见,尽可能多研究些企业。他认为多数投资人的头脑都不够灵活,思想不够开通,偏见太多,偏重某些行业,而忽视另一些行业。殊不知“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中都会有杰出和优秀的公司。
彼得·林奇注重的是企业的根本业务,而对市场的预测、利率的变动等并不关心,他宁可投资一家不受人欢迎的行业里经营有方的企业,而不投资一家热门行业的热门企业。他认为越是热门的行业,竞争越激烈,结果大家都赚不到钱。对于他来说,企业本身才是重中之重,只要企业发展良好,业绩出众,股价是没有理由不上涨的。
第一章 投资公司而不投资股市
充分调研上市公司
你了解的细节越多,你对公司的分析就越透彻。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非常重视对准备投资的公司的实地调研,这是获得真实有用信息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彼得·林奇从进入麦哲伦公司的第一天起,就从事调研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他出任麦哲伦基金总经理之后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从林奇对R玩具公司的详细调研中就可以发现其成功的秘密。
1978年初春的一个星期天,彼得·林奇来到了位于纽约25大街的R玩具公司的专卖店里。
麦哲伦基金公司对是否投资购买R玩具公司的股票正在进行调研。身为总经理的彼得·林奇自然不会闲着。25街这家R玩具公司的专卖店,已是他光顾的第五家了。
彼得·林奇“微服私访”,是为了调查R玩具公司的产品销售情况和顾客对其品牌的认可程度。如果不能获得肯定的答案,他是不会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的。
店门口,漂亮的导购小姐微笑着向顾客介绍专卖店内各种玩具的情况,许多顾客带着自己的孩子把专卖店挤了个水泄不通。
面对这种热销的状况,彼得·林奇感到非常满意。但他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这时他看见一个小男孩正追着满地乱跑的玩具狗直向他这边而来,便蹲了下去,准备和这个小孩交谈。
“嗨!可爱的小家伙,你的玩具小狗。”他顺手拿起了那只电动的玩具小狗。
小男孩大约只有5岁,显然误解了彼得·林奇对他的帮助。
“这是我的小狗。”
说着抱过彼得·林奇手中的小狗放在地上,那小狗又向前跑去,小男孩欢快地又追了上去。
 “真淘气。”彼得·林奇并没有因为小孩的拒绝而泄气,他微笑着站起身来寻找下一个目标。
这时,一个30来岁的妇女抱着一个大玩具熊从他后面走过,不小心一下撞在他身上。
“对不起。”妇女忙不迭地说,“我得追上我那顽皮的儿子。”
“没关系!”彼得·林奇看着她,很有礼貌地说:“夫人,能问您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不会太长吧!”
“不会。您和您的儿子都很喜欢R公司的玩具,是吗?”彼得·林奇问道。
“是的,我们总是买R公司的玩具。”那名妇女心不在焉地回答,一边望着她越跑越远的儿子。“对不起,我没有时间再回答您的问题。”
说着她就快步走开了。
“谢谢您,夫人。”
彼得·林奇又开始参观那些玩具,品种非常多,购买的顾客也很多。但在他所考察的五家专卖店中,这家的情况还不算最好的。
彼得·林奇不时向顾客们询问R公司的玩具他们喜不喜欢,是不是经常购买。大多数顾客都给了肯定的答案,并表示他们都是回头客。
彼得·林奇很满意地离开了,他对自己的实地调查很满意,但他并没有就此决定购买R公司的股票。
从收集到的资料上看,R公司全国大小城市都有专卖店或专柜,仅就纽约这几家彼得·林奇所调查过的商店来说,情况是很不错的,但这并不足以证明R公司的玩具在全美国都畅销。如果仅仅只有纽约畅销的话,那么该公司的情况并不会好到那里去。
于是,彼得·林奇回到公司,召集研究部的人员,制定了一个更为详细的调查计划。他们将对美国各大中小城市进行一次抽样调查,以得出一个更为准确的答案。
彼得·林奇认为,这种调查是非常必要的。麦哲伦公司作为一家公众基金管理公司,拥有庞大的资产,其在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并不会是个小数目,许多投资者信任他们,都将他们的钱交给麦哲伦公司,所以公司的主要投资还是以长期投资为主。虽然短线也许有着巨大的利润,但作为股市的长期投资者,最重要的还是让自己的投资在较长时间内能够稳定地增值。
于是,为了调查其他地方R玩具公司的情况,他在一个周末带着夫人卡罗琳和三个女儿驱车前往迈阿密。
自从出任麦哲伦公司总经理一职后,彼得·林奇不得不将自己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和应酬之中,虽然他是一个家庭观念极强的人,但却不得不一次次推迟全家一起度周末的时间。
对彼得·林奇突然提出去迈阿密度周末的建议,他的妻子感到非常惊奇。一来他们已经很久没有一起外出度周末了,二来林奇提出把迈阿密作为度假之地也令她有些不解。
迈阿密也是美国的一座大城市,但到这里度周末并没有多少度假的意义。
要说外出度假,迈阿密肯定不会是个好的选择,女儿们总是希望父亲能带她们去迪斯尼乐园。但卡罗琳隐隐地感觉到,彼得·林奇的这次度假肯定还与他的工作有关,因此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不光是卡罗琳这样想,连有些懂事的大女儿也这样想,彼得·林奇自己当然也是清楚的。
到了迈阿密,已是下午时分。
彼得·林奇直接将车开到一家R玩具公司专卖店的停车场。
“我得给我亲爱的宝贝们买一个礼物。”他一边下车一边说。
“为什么非要在这儿买?这个时候?”卡罗琳不解地望着彼得·林奇。
“是这样的,我想女儿们会非常喜欢我的礼物的。”彼得·林奇望着不肯下车的三个女儿,“女儿们,是不是?”
 大女儿不高兴地说:“我们是来度假的。”
二女儿大声说,“我要去迪斯尼。”
彼得·林奇歉意地对女儿们一笑:“我送的礼物,保证让你们个个都非常满意。”
卡罗琳下了车,看了看R玩具公司的商标说:“这儿的东西在纽约也能买到。犯不着开车到迈阿密来买。”
 彼得·林奇抱起小女儿说:“正因为这样,所以这礼物才不同寻常。”
她们被彼得·林奇连劝带哄地带进了R公司的玩具专卖店。虽然个个都不大情愿。
店里的人很多,彼得·林奇这一大家子人受到了热情的接待。
“我早说过,你们会喜欢我的礼物的。”
三个女儿终于被那些可爱的玩具吸引住了,一个个都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玩具。
彼得·林奇不失时机地向碰到的顾客询问他们对R公司玩具的看法,许多人都表示,这儿的玩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不是第一次购买该公司的玩具。
卡罗琳看着彼得·林奇总是在同顾客们搭话,询问R公司玩具是否受他们喜爱。她终于明白了彼得·林奇带她们到迈阿密度周末的真正原因。她有些理解但同时也有一些生他的气。
三个女儿都挑好了自己喜欢的玩具,她们行动得都非常快,她们还在等着父亲带她们到别的地方去玩。
 彼得·林奇仍在同顾客们搭话。卡罗琳不满地说:“女儿们等着你付钱呢!”
彼得·林奇歉意地笑笑,然后和妻子、女儿付了钱出来,但仍东张西望地注意着顾客们的情况,他不肯放过一点点观察了解的机会。
坐到车里,卡罗琳埋怨地说:“我们都成了你免费的雇员了,这不公平。”
“可女儿们都非常喜欢,是不是?”
“不!一点也不喜欢!”三个女儿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不想要玩具,要去度假。”
“对了,我们现在就去,这儿可有很多好玩的地方,我们去玩它个痛快。”
车开了不久,又遇见一家大型购物中心,从门口的广告看,这家购物中心设有R公司的玩具专柜,彼得·林奇又将车停了下来。
“我想,我得给女儿们预备圣诞礼物了。”
“还有八个月才到圣诞节,”大女儿不满地说,“我不希望这么早就收到圣诞礼物。”
但她们最终还是同彼得·林奇一起走进了这家购物中心,出来时,三个女儿又多了一件玩具。
当然,彼得·林奇在这儿又获得了他所需要的一些信息,他对购买R公司的股票越来越有信心,这是一家值得投资的公司,他们的投资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彼得·林奇和家人最终还是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虽然他不时仍要去调查一下R公司的玩具销售情况。
在回纽约的路上,车上除了满载着妻子女儿的笑声外,还装了不少R公司的玩具。
星期一上班之后,彼得·林奇综合几名调查人员获得的情况,决定大量购买R公司的股票。最终,这项投资取得了成功。
彼得·林奇就是这样不厌其烦地开始了他领导麦哲伦基金公司搏杀华尔街的经历。自他上任之后,公司的业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公司总资产以惊人的速度递增。
第一章 投资公司而不投资股市
寻找股票从企业产品开始
如果你平时在自己工作的场所或者附近的购物中心时能够保持一半的警觉,就可以从中发现表现出众的优秀公司,而且你的发现远远要早于华尔街的投资专家。
——彼得·林奇
对于找寻值得投资的股票,彼得·林奇往往是从生活中和身边的事情开始,其主要思路就是“产品——上市公司——股票”这个顺序。从生活中发现的畅销产品挖掘出能够上涨几倍的潜力股票正是彼得·林奇的强项,也是其基层企业调查文化的典型模式。当然,这和美国的上市公司达到上万家,几乎每一种产品后面都有上市公司的背景有关。
林奇认为,“从室内到户外,从学校到购物中心,到处可见上市公司。无论衣、食、住、行、居家、公务用的产品,几乎都有上市公司生产的;而从生产香水到制造小刀,抑或生产澡盆或热狗的上市公司,投资者都可以自由拥有其股权。”由此可以看出,投资机会时时处处存在,关键是投资者要从这些琳琅满目的产品中去发现。
在彼得·林奇的投资实践中,他非常注重细心观察这一环节。而他的妻子卡罗琳和他几个女儿购物给他带来非常好的细心观察的机会。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L’eggs(里格斯)长袜的魅力。当时他每天都在参观国内的纺织厂,正是这个对日常生活细心观察的发现证明了其价值非凡。
彼得·林奇通过细心观察发现里格斯长袜销售前景非常好,而且增长性也很高。他得出这个结论是有一定依据的:
(1)该上市公司在全国几个地方试销紧身袜的时候,对一家购物中心出来的妇女的回访结果表示,100%都购买了这个刚刚上市没有商标的试销紧身袜;
(2)这种紧身袜含有一种特殊的丝料,比一般紧身袜更加耐磨,穿起来也合身;
(3)这种长袜打入市场仅仅两三年后,就在任何一家超级市场都能见到它;
(4)购买这种紧身袜非常便利,放置这种紧身袜的地方常常就在一些日常需要用的小杂品的旁边,妇女们至少一周去两次,这大大提高了购买的概率;
(5)通过对该公司基本情况、财务报表、实地察看、更多用户反馈、竞争地位等多种情况的综合,发现情况更好。
最终,生产里格斯长袜的这家名叫哈尼斯公司的股票在几年的时间内涨了六倍。这家公司后来被联合食品公司收购。即使在收购后,里格斯长袜仍然在为它赚钱,而且在持续的十年中产量一直在增长。这也是美国20世纪70年代最成功的少数几种商品之一。对企业产品的细心观察给彼得·林奇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作为投资大师的彼得·林奇非常重视从日常生活中获得投资的灵感。他家附近的大型超市成为了他的又一个战场。在这里,他发现了沃尔玛(其股票从1986年到1991年涨了50倍),“碧加”饮料(其股票在1年内上涨了9倍)等一系列这样的成长很快的好公司。从彼得·林奇一些选股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股票的搜寻已经养成了一种职业的本能,就像是一只猎犬一样在对生活的热爱中始终保持着敏锐的职业嗅觉。
第一章 投资公司而不投资股市
投资自己熟悉的公司股票
购买你所熟悉的公司的股票,例如L’eggs长袜或者Dunkin’s
Donuts甜甜圈公司的股票,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当你是试穿丝袜或者品尝咖啡时,你就等于是在做基本面分析,华尔街高薪聘请的证券分析师所做的工作与此类似。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认为,购买自己不熟悉甚至一无所知的企业的股票是非常危险的。他的投资理念是,最好的选股工具是我们的眼睛、耳朵和常识。彼得·林奇很自豪地表示,他的很多关于股票的绝妙主意是在逛杂货铺,或者和家人朋友闲聊时产生的。由此可见,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或者收听广播得出第一手分析资料,我们身边就存在各种上市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这些产品和服务能够吸引你,那么提供它们的上市公司也会进入你的视野。对于大多数没有行业背景的个人投资者而言,最容易熟悉的股票就是那些消费类或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
彼得·林奇是善于挖掘“业绩”的投资者。即每只股票的选择都建立在对公司成长前景的良好期望上。这个期望来自于公司的“业绩”——公司计划做什么或者准备做什么,来达到所期望的结果。
对公司越熟悉,越能更好地理解其经营情况和所处的竞争环境,找到一个能够实现好“业绩”公司的机率就越大。因此彼得·林奇强烈提倡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或者其产品和服务自己能够理解的公司。他认为,在投资过程中,要将投资者作为一个消费者、业余爱好者以及专业人士的三方面知识很好地平衡结合起来。
还有,彼得·林奇不投资网络科技股也体现出其“不投资不熟悉的股票”的理念。1995年至1999年是一次史无前例的牛市,指数上涨一倍,连续5年股票的回报率都在20%以上。这次大牛市中,人们对网络股等高科技企业的狂热是最大的推动力。但是,在人们的狂热中,彼得·林奇却再次宣称自己是技术厌恶者:“一直以来,我都是技术厌恶者。我个人的经验表明,只有那些不盲目追赶潮流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投资者。事实上,我所知道的大多数有名的投资人都是技术厌恶者。他们从来不会买入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公司股票,我也同样如此。”
彼得·林奇从来不会买入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变化很快的、未来发展不稳定的公司股票。他坚持只投资于自己能够完全理解的传统稳定行业的公司股票。他说:“当周围有如此多的稳定行业时,为什么要购买易变行业的股票呢?”
无独有偶,沃伦·巴菲特也秉持“不熟不做”的投资理念,他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成功范例。他在幼年曾经卖过报纸,对报纸及其所属的新闻领域比较熟悉,所以,他就投资于华盛顿邮报;他非常喜欢喝可口可乐,对可口可乐公司很了解,所以购买了大量可口可乐的股票。这种投资于自己熟悉的公司股票的做法,使得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对广大个人投资者来说,由于缺乏行业研究背景,最熟悉的股票就是那些消费类或与之相关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事实上,即便在中国,目前消费类概念股票虽然还没有像美国那样成为市场主导,但也有接近一半的上市公司处在房地产、零售、食品饮料、医药、家电、轿车、服装等终端消费领域,个人投资者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大量相关资讯,甚至自己就是这些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或体验者,可以获得最直接的判断。只要个人投资者留心观察身边的生活,就可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找到伟大的投资机会。
第二章长期投资才能获得长期收益&长期投资胜过短期投资
坚持持有股票,只要公司发展前景继续保持不变或者变得更好,过几年后你会获得连自己也感到吃惊的巨大投资回报。
——彼得·林奇
长期投资是彼得·林奇成功投资的重要理念,正因为秉持这一投资理念,他更容易挖掘到获利10倍的大牛股。彼得·林奇对投资者说,“如果人们长期在股市赔钱,其实该怪的不是股票,而是自己。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长期是看涨的,但是100个人中有99个人却老是成为慢性输家。这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没有计划,他们买在高位,然后失去耐心或者心生恐惧,急着把赔钱的股票杀出。他们的投资哲学是‘买高卖低’。”
彼得·林奇对一些有潜力的股票大多要持有两三年以上。他一再告诫投资者,对那些成长性很好的公司的股票,在恰当的时候买入后,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卖出。而且他还认为这类股票股价的下跌并不是卖出股票的一个好的理由。他认为看好的股票在没有明确的利空因素出现以前,至少要持有2~3年以上,甚至10年,20年。如果想一两年内就从股市中抽出资金的投资者,也许股市并不是他最好的投资选择。彼得·林奇的思考方式是,既然选择了进行股票投资,就应该认真地对待,从长远进行打算。他的这一投资理念和思考方式也给其带来了优异的成绩。
彼得·林奇曾说过:“不考虑那些偶然因素,股票的表现在10~20年的时间里是可以预见的,至于想知道它们是否在今后两三年内走高或者走低,不如掷个硬币看看。”这样的言论听上去似乎不像出自普遍只关注股价短期回报的华尔街人士之口,但有这样的理念也正是他能脱颖而出的关键。他从不去试图预测市场走势,只要所投资的公司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他就不会卖出所持有的股票。
事实上,彼得·林奇曾对寻找买入时点是否是有效的投资策略做过研究。根据其研究结果,如果一名投资者在1965年至1995年这30年中每年投资1000美元,但很“不幸”,赶在每年的高点建仓,那么这30年的投资回报年复合增长率为106%。如果另一名投资者在同样时间段内“有幸”在每年的最低点建仓1000美元,那么他将在30年中获得117%的投资回报年复合增长率。
可见,即便是在最糟糕的时点买入股票,在30年的时间里,第一位投资者每年的回报率只比第二位投资者少11个百分点。这个结果让林奇相信,费心去捕捉买点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一个公司非常优秀,它就能挣越来越多的钱并让自己的股票价值不断提升。因此,彼得·林奇的投资工作就变得非常单纯——去寻找真正优秀的公司。
这些优秀公司的股票被林奇称为“tenbagger”,指的是那种股价可以翻十倍的股票,而实现这样的惊人回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长期持有,即便它很快就涨了40%甚至100%也不考虑卖出。但大多数投资者包括许多基金经理在内却在卖出或减少持有可以继续盈利的股票,反而对亏损的股票不断增仓期望能摊低成本,这种行为被林奇戏称为“拔走鲜花却给杂草施肥”。
据彼得·林奇的统计,长期而言,股票的报酬率是最有利的。这里所说的长期投资,是指20年以上的投资年限,也就是说投资者的钱可以在股市上放置20年而不着急用它。因此,彼得·林奇建议,如果投资者的钱在未来短期内有急用,那么一开始就不应该投资股票。因为没有人能预测股市未来几年内的走势,如果投资者刚好碰上股市的回调整理或者熊市,那么这时的股票投资很可能是赔钱的。
坚持长期投资的理念使彼得·林奇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他实际操作富达麦哲伦基金期间为1977年5月至1990年5月,年平均报酬率高达近29%。
第二章 长期投资才能获得长期收益
如何做好长期投资
请千万不要以为无论什么股票都可以通过长期持有而赚到大钱。如果长期投资真能如此简单就成功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的百万富翁会遍地都是。
——彼得·林奇
长期投资的理念使彼得·林奇取得成功,可是在实际投资中,许多投资者也同样采取了“长期投资”的策略,但却亏损了,而这种损失不仅是资金的损失,同时还是时间和精神上的损失。怎样才能更好地执行长期持有这一投资策略是每个投资者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彼得·林奇认为,长期持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投资者长期投资了一只“地雷股”,即使最后持有到退市了也不会赚到多少钱,反而会血本无归。那么,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该怎样理解彼得·林奇的长期投资理念,该怎样更好地实践长期投资策略呢?下面四点可作参考:
第一,避免陷入长期投资策略的字面误区
有些投资者常常以为长期持有就是长期捂股,只要买了股票放在那就不用管了,等着赚到很多钱。事实并非如此。在进行长期投资以前,需要对买入的股票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买入股票的基本面是否良好,买入的时机是否合适,买入前后对持有的时间有所考虑,以及在持有过程中的不断观察和研究发行这只股票的上市公司的情况和股票价格的异常变化。
即使是声称“最好的持股时间是永远”的巴菲特也是逢低进入,长期持有,而不是追涨杀跌。有时候一只好股票因为买入时机的不正确反而会造成亏损,而一只差股票因为买入时机的正确而有所盈利。而且如果一只股票一年内就完成了预期的投资目标(比如2倍、3倍或更多),投资者就要经过分析,再决定是否要坚持长期持有这只股票。
第二,长期投资者应看淡利空
彼得·林奇认为,如果投资者要尝试避开股市下跌,以免亏损,那么很可能就会错失下次上涨的机会。这就是试图预测市场最大的风险。以美国股市为例,如果在过去25年的时间中一直坚守岗位,则投资的年平均报酬率超过11%;然而若喜欢进进出出,又不幸刚好错过这当中表现最好的40个月,年平均报酬率就掉到只剩下1%。股市反弹,往往在最出乎人意料之时,唯有长期投资才能避免此风险。比如,1990年,美国投入海湾战争,且当时经济身陷衰退、更面临银行危机。结果呢?隔年却是美国历史上股市表现最出色的年度之一,标准普尔500指数于1991年上涨超过三成。所以长期投资人必须学习看淡利空消息,因为任何时候都有坏消息。但是别忘了,好消息也经常存在。如果投资者容易受市场杂音干扰,那就该认真评量自己是否适合涉足股市。
第三,购买自己熟悉的股票
按照彼得·林奇的观点,购买自己熟悉的股票是个人投资者战胜机构投资者的一大法宝。对于投资者来说,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才是最好的分析观点的来源。这一点林奇做得很好,他在生活聊天、旅游以及购物的过程中都去熟悉一些被人忽视的东西,而他的这一点帮助他发现了多个涨幅巨大的好股票。
对于投资者来说,正确的做法就是多留意身边生活中的事物,发现值得投资的股票,然后长期持有。在日常生活中,投资者都会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到方方面面的信息,比如报刊、电视、网络、日常工作以及朋友闲聊等。如果对这些信息适当地加以利用,再结合投资者自身的行业专业知识优势、渠道优势以及地域优势在恰当的时间买入恰当的股票,并进行长期持有,最终一定会获得良好的回报。
第四,认真做好公司调研工作
彼得·林奇最重视的工作就是调查研究,不管是他的妻子告诉他的,还是他自己发现的,接下来的调查研究都是他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在调查研究中,他会关注企业的内在价值,比如公司基本状况、资产负债情况、销售市场、市盈率与增长比率以及销售百分比等一系列的详细了解和分析。在这方面他也积累了很多的方法。前文中“R玩具公司”的调研事例就很能说明问题。
第二章 长期投资才能获得长期收益
忽视市场的短期波动
虽然专家们反复强调要从长远考虑,但是每一次市场波动时投资者所看到的千篇一律的评论使得他们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短线操作上。如果投资者能不理会针对最近股市波动所做的陈腐评论,而是像查看汽车里的汽油那样每隔一段时间查看一次股票的价格,他们可能会更轻松地做出决定。公司收益迟早会影响到证券投资的成败与否,而今天、明天或者未来一周的股价波动只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
——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有一个坚定的投资信念——价值投资,不为市场的短期波动所动,这点对于基金管理人是非常重要但也是很难做到的。总有各种短期业绩指标在不停地比较各基金间的业绩,因此初期想要坚持这种信念是异常艰难的。尽管国内资本市场目前还不是一个完全成熟的市场,但是价值投资的信念是需要在研究员脑中根植的。彼得·林奇在初期的管理中换手率非常高,但是这是因为他在不断地发现新的更有价值的股票,而不是在“炒股”。如果仅仅关注换手率这个指标,可能会被误导。
关于忽视市场短期波动的投资理念,彼得·林奇通过投资者选择基金做了说明。他认为,大多数投资者是通过基金过往的表现来选择的,投资者最热衷的是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然而,在他看来,“这些努力都是白费的”。
这些投资者通常会选取理柏、晨星等专业机构排行榜上最近一年或最近半年表现最好的基金管理人,并将资金投资于这个基金,“这种做法特别愚蠢。因为这些基金的管理人,通常将大部分资金冒险投资于一种行业或一种热门类型的公司,并且取得了成功。而在下一年度,若这个基金管理人不是那么幸运,则可能会排到理柏、晨星等排行榜的最后”。
这实际上告诉我们一个普遍现象,即基金业中的短跑冠军未必能是长跑冠军。国外市场如此,而在国内市场同样的例子也并不鲜见。关键还是在于,冠军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基金更长一段时期内业绩表现是否稳定,是否表现出持续性更为重要。
因此,彼得·林奇给出了基金投资法则:不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基金过去的表现,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的表现。“但这并不等于是不应该选择具有长期良好表现的基金,而最好是坚持持有表现稳定且持续的基金”。
这种忽视市场的短期波动,实际上涉及到我们评估基金业绩表现的一个重要方面:收益持续性,也是我们一直强调投资者要特别关注的。尤其是对于普通投资者,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分析基金近期高收益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那就更多地关注已经表现出很好的收益持续性的基金,因为这能比短期收益更好地反映基金经理人的投资管理能力。如果要选择长期投资,就要挖掘真正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稳定回报的基金。因为从长期来看,收益的持续性远比一时取得收益冠军更为重要。除非你是短期交易的天生热衷者。
忽视市场的短期波动,使彼得·林奇更加理性,从而更彻底地执行长期投资的策略,获得长期稳定的高额收益。
投资大师经典选股策略〖沃伦·巴菲特〗()
&沃伦·巴菲特独特的选股习惯
习惯一:挑选价值股
巴菲特认为,企业的内在价值是股票价格的基础,如果一家企业具有良好的前景和较高的成长性,那么随着企业内在价值的提高,其股票价格最终能反映它的价值。所以,他的投资理念是买下公司,而不是股票,他曾说:“我们的投资将以实质价值而不是热门股作为投资的选择标准。”
具体来说,巴菲特常用投资收益率指标衡量企业的内在投资价值。一个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再强、成长性再好,那也是它自身价值的体现。当买进它们并长期持有后,如果不能依靠企业的获利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复利收益,它就不是一个具有投资价值的股票。巴菲特的估值方法就是直接给出了我们投资一个企业的投资收益率,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企业能够给我们提供的长期存款利率。
巴菲特说:“只要企业的股权收益率充满希望并令人满意,或管理者能胜任其职务而且诚实,同时市场价格也没有高估此企业”,那么他“相当满足于长期持有任何证券”。
巴菲特挑选价值股的方法主要体现在其财务原则上:
1、把重心放在股权收益率,而不是每股盈余
大多数的投资人藉着每股盈余来判断公司年度的绩效,看看它们是否创下纪录或较上一年度有显著的进步。但是既然公司靠保留上年度盈余的一部分,来不断增加公司的资本,盈余的增长(自动增和的每股盈余)就显得毫无意义。当公司高声宣布“每股盈余破纪录”的时候,投资人就被误导而相信经营者一年比一年表现更好。衡量每年度绩效的一个比较真实的方法是:股权收益率——营运收益与股东权益之比,因为它已考虑了公司逐渐增加的资本额。
2、计算“股东盈余”
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决定了它的价值。巴菲特找出那些产生超过营运所需现金的公司,而将不断消耗现金的公司排除在外。但是在决定一家企业的价值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到,并不是所有的盈余都在平等的基础下所创造出来的。有高固定资产的公司,相对于固定资产较低的公司,将需要更多的保留盈余,因为盈余的一部分必须被划拨出来,以维持和提升那些资产的价值,因此,会计盈余需要被调整以反映一些产生现金的能力。
巴菲特提供一份较为正确的计算方式,他称之为“股东盈余”。决定股东盈余的方法是将折旧、耗损和分期摊销的费用加上净利,然后减去那些公司用以维持其经济状况和销售量的资本支出。
3、寻找高毛利率的公司
高毛利率反映出的不只是一家壮大的企业,同时也反映出经营者控制成本紧抓不放的精神。巴菲特欣赏注意成本观念的经营者,而厌恶放任成本不断扩大的经营者。由于股东也间接获得那些企业的利润,被经营者浪费掉的每一分钱,都将剥夺股东的利润。多年来,巴菲特已经观察到有高营运成本的公司,通常会寻求维持或补贴这些成本的办法。而低于平均成本的公司,则多半自傲于它们自己能够找到削减支出的办法。
4、对于保留的每一块钱盈余,可以确定公司至少已经创造了一块钱的市场价值
这是一个便捷迅速的财务检测手段,它不只会告诉你企业的优势,同时也让你知道经营者如何理性分配公司的资源。用公司的净收入减去所有支付给股东的股利,所剩余的就是公司的保留盈余。现在,再加上十年来这家公司的保留盈余。下一步,找出公司目前的市价和它十年前市价的差价。如果你的企业在这十年之间的保留盈余转投资毫无生产力,市场最后将会把这个企业定出低价的价格。如果市场价值的改变小于保留盈余的总和,这家公司便走上衰退的道路了。但是如果你的企业已经能够赚得较平均水准为高的保留盈余报酬率,企业市场价值的上涨利润应该会超过公司保留盈余的总和,因此每一块钱都创造出超过一块钱的市场价值。
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从来没有分红、拆股过,因此,对于长期持有,甚至终生持有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票的人来说,是无法获得任何现金流的。之所以没有分红,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巴菲特认为,如果利润用于再投资,可以产生高于投资额的等价购买力回报,那么这个投资就是成功的。
习惯二:选择最安全的股票
巴菲特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这是巴菲特选择股票的重要原则。可以说,巴菲特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遵循了不亏损的原则,他选择的股票一般都有很高的“安全边际”。这一点从伯克希尔公司的业绩上就可以看出来。
从年,在与市场漫长的42场较量中,我们把伯克希尔与标普500进行对比。其中巴菲特只输了6场,获胜率是857%,特别是从年连续18年战胜市场。从上述可以看出巴菲特的成功之道:第一,尽量减少亏损的年度数,投资的第一要务是避免损失,这也是巴菲特极度重视安全边际的根源;第二,尽量增加暴利的年度数,伯克希尔有6个年度盈利在40%以上,而标普500却一年都没有。由此可见,巴菲特的获利来源于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的作用:主要是减少风险的同时增加投资回报。安全边际是对股票市场波动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一种预防和保险。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市场价格在较长的时期内低于价值,我们仍可通过公司净利润和股东权益的增长,来保证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取得满意的报酬率。如果公司股票市场价格进一步下跌,我们反而能够以更大的安全边际买入公司更多的股票。
巴菲特的“安全边际”选股方法来源于其老师格雷厄姆。格雷厄姆曾这样说:“我大胆地将成功投资的秘诀精炼成四个字的座右铭:安全边际。”作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如果说安全边际在整个价值投资领域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不为过。它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
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不存在安全边际或安全边际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巴非特指出:“我们的股票投资策略持续有效的前提是,我们可以用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到有吸引力的股票。对投资人来说,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股票时支付过高的价格,将抵消这家绩优企业未来10年所创造的价值。”这就是说,忽视安全边际,即使买入优秀企业的股票,也会因买价过高而难以盈利。这一点,对于当今的中国股市,尤具警醒作用。
如果想要的安全边际迟迟不来怎么办呢?那么只有两个字:等待。在我们一生的投资过程中,我们不希望也不需要每天都去做交易,很多时候我们会手持现金,耐心等待,由于市场交易群体的无理性,在不确定的时间段内,比如3至5年的周期里,总会等到一个完美的高安全边际的时刻。换句话说,市场的无效性总会带来价值低估的机会,那么这个时候就是你出手的时候。就如非洲草原的狮子,它在没有猎物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草丛中慢慢地等,很有耐心地观察周围情况,直到猎物进入伏击范围才迅疾出手。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累积了很多次这样的投资成果,从长期看,你一定会取得远远超出市场回报的机会。所以安全边际的核心就在把握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从防御角度说,对安全边际的掌握更多的是一种生存的艺术。投资如行军打仗,首先确保不被敌人消灭掉是作战的第一要素,否则一切都将无从谈起。这一点在牛市氛围中,在泡沫化严重的市场里,显得尤为重要。
安全边际并不是孤立的,它是以“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在“内在价值”的计算中,预期收益率是最有弹性的参数,预期收益率的上升和安全边际的扩大都趋向了一个结果,那就是相对低的买入价格。而就操作的层面而言,阶段性的仓位比例控制也可以视为运用安全边际的辅佐手段。
巴菲特之所以非常强调安全边际原则,之所以要求一定的安全边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和公司经营的因素非常庞杂。而相对来说,人的预测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很容易出现预测失误。有了较大的安全边际,即使我们对公司价值的评估有一定误差,市场价格在较长时间内仍低于价值,公司发展受到暂时的挫折,都不会妨碍我们投资资本的安全性以及保证我们取得最低程度的满意报酬率。这就是安全边际原则的精髓所在。
习惯三:选择自己熟悉的股票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就是选择熟悉的股票,对于不熟悉的股票从来不选。对于那些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等都不了解、不熟悉的公司即便是被人说得天花乱坠,巴菲特也从不感兴趣,更不会去投资它,买它的股票。巴菲特常说:“投资必须坚持理性的原则,如果你不了解它,就不要行动。”他认为,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股市上的股票则数以千计,不同的企业从事着不同的业务,这些业务不可能是我们都熟悉和了解的。不如将我们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我们熟悉的企业上,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些企业的情况,这有利于我们的投资决策。
巴菲特喜欢购买具有潜质的优秀公司,一旦他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了他认为具有持久竞争优势、能够为他带来丰厚回报的公司,就不会轻易出手、随随便便卖掉它们。而巴菲特所购买的公司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公司,不了解、不熟悉、不能一目了然的公司,巴菲特从不轻易去购买。研究巴菲特长期持有的八家公司股票——可口可乐、吉列、美国运通、富国银行、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迪斯尼、麦当劳、华盛顿邮报等,就可以发现,几乎每家都是家喻户晓的全球著名企业,而且持有时间都在3~5年以上。提起“可口可乐”,凡是喜欢饮料的人都知道,它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在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出售可口可乐,每一个运动场的小摊上、加油站的小柜台上、电影院、超级市场、饭店旅馆、酒吧宾馆等等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柜台上都可以见到可口可乐的影子,尽管一般人很难区分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以及其他同类饮料口味的差别,但“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只要人们想要来一杯碳酸饮料,自然就会选择可口可乐。“吉列”则是全球便利刮胡刀市场上独占鳌头的品牌,世界上所有长胡须的男人以及他们身边的女人都会知道吉列刮胡刀,尽管全世界生产刮胡刀的企业数以万计,但全世界将近60%使用刮胡刀的男人都会选择“吉列”这个品牌。方便、舒适、耐用的特性使其成为男人的钟爱之物。因此,他投巨资于吉列公司,并持有该公司的股票至今。小小的刮胡刀既不复杂神秘,又方便耐用,每一个使用过“吉列”刮胡刀的人都能够了解其功用和性能,是日常生活中极其平易近人的伴侣,容易让人熟悉和了解。我们从华伦·巴菲特所持股票可以明了:巴菲特最为看重的公司或企业都是与大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些公司的产品极为平易近人,毫无神秘和复杂可言。这就印证了巴菲特崇尚简单、拒斥复杂的投资理念。
由于坚持不熟的股票不做的习惯,所以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习惯四:选股重视企业而不重视股价
重视企业内在本质而看轻股价是巴菲特选股的重要习惯之一。当巴菲特从事投资的时候,他观察一家公司的全貌,而大多数的投资人只是观察其股价而已。他们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观察、预测和盼望价格改变,却很少花时间去了解他们手中持股公司的经营状况。这种基本态度的不同,造成一般投资人与巴菲特根本上的差异。巴菲特拥有股权,并管理过各式各样的公司,这种凡事都要插手的经验,将巴菲特和其他专业投资人区别开来。
巴菲特认为,投资人和企业家应该以同样的方法来观察一家公司,因为他们实际上想要的东西是相同的。企业家希望买下整个公司,而投资人希望购买公司部分的股票。如果你问一个企业家,当他购买一家公司的时候,他所想要的是什么,答案经常是:“这家企业能产生多少现金?”理论上,企业家与投资人为了要获利,应该要注意到相同的变数。
巴菲特相信用短期价格来判断一家公司的成功与否是愚蠢的。取而代之的是,他要公司向他报告因经济实力增长所获得的价值。一年一次,他固定检查几个变数:
(1)初始的股权收益率;
(2)营运毛利、负债水准与资本支出需求的变化;
(3)该公司的现金产生能力。
巴菲特坚持以价值投资为导向,几十年如一日。他擅长分析企业的基本面,总是反复、仔细地阅读候选股票的季报、年报和各种财务信息,甚至连竞争对手的情况也了如指掌。每次做出投资决定前,他总要在心里掂量20次以上,吃准了才行动。例如,巴菲特购买吉列公司股份的理由是这样的:“每当我在入睡之前,想到明天会有25亿男士不得不剃须的时候,我的心头就会涌出一丝喜悦。吉列刀片已有100多年历史。每年全世界要用掉200~210亿片刀片,其中的30%是吉列生产的,而市场份额的60%属于吉列公司。吉列公司刀片的市场份额在有些国家达到了90%。”因此,他向吉列公司投入了巨资。
巴菲特的三大法宝&()
&&&&安全边际(空间)被格兰姆视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在整个价值投资的体系中这一概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格兰姆曾写到---要为价值投资做最好的诠释,大概只有“安全边际(空间)”这几个字最合适吧!
  安全边际(空间)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空间)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空间)或安全边际(空间)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空间)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是不存在安全边际(空间)或安全边际(空间)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空间)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我不得不再次遗憾的承认,所谓的安全边际(空间)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比如仅从定义我们不能确定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安全边际(空间)足够了呢?或者说价值与价格的背离程度或幅度达到什么水平才能断定安全边际(空间)足够了呢?对安全边际(空间)的理解与应用也完全是一个个性化的问题。
  在理解与应用价值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难题:比如对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的评估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而且价值与价格一样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价值与价格都是变量---它们的背离关系只能是一个更复杂的变量!而安全边际(空间)这一概念正好能有效的解决价值投资中的这些难题,特别是在以下三个领域特别有效:
  (1) 稳定的证券,比如债款和特别股;
  (2) 能够运用这一概念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
  (3) 如果公司的股价与其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之间的差价足够大,那么安全边际(空间)就能够用来选择股票。
  安全边际(空间)较大将使投资者能充分的感觉到对时间变迁的防备,而且能对投资者的误判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所谓的投资信心完全来源于较大的安全边际(空间)!比如当以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的七折或六折购买一家公司或其股票,但在随后的发展中该公司的价值下跌了10%,投资者起初的购买价格仍然能为他带来适应的报酬率。
  那么安全边际(空间)到底多大(比如是七折、六折或五折呢?)才算较大或足够大呢?这完全因投资者的偏好来决定,理论上说安全边际(空间)当然是越大越好,但面临的问题是可能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对那些有强烈保守趋向的投资者来说预期的安全边际(空间)较大反而会错失很多投资良机。也许具有可操作的途经是进行比较分析,对价值投资者来说那些具有相对较大安全边际(空间)的对象总是比那些具有较小安全边际(空间)的对象更有吸引力。
  安全边际(空间)总是基于价值与价格的相对变化之中,其中价格的变化更敏感也更频繁而复杂,对一个漫长的熊市而言就是一个不断加大安全边际(空间)的过程,常见的程序是:安全边际(空间)从(-)到0再到(+),当安全边际(空间)足够大时总有勇敢而理性的投资者在熊市中投资---这才是没有“永远的熊市”的真正原因。
  对目前中国股市熊态的判断:就安全边际(空间)这个概念来说,也许(-)的状态还没有结束而只是趋于减小,或者说中国股市只是被高估的程度已减弱但还不能匆匆的断定中国股市的价值被低估了。
复利的定义:复利就是“利生利”、就是把每一分赢利全部转换为投资本金。
  复利的要素:初始本金、报酬率和时间
  复利的作用:威力惊人!成功的职业理财专家与普通投资者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前者充分利用了复利的效应。
  过去写过“怎样成为百万富翁”的系列文章,因为复利概念的极端重要性我觉得很多问题还是没有说透,在那篇帖子中我曾举例:如果现在你有一万元资本进行你的“百万富翁”的财富积累计划,每年你如保持30%的复利收益率那只需要经过17年—18年的时间你就能称为“百万富翁”。复利惊人的威力之所以被人们冷落是因为人们对其缺乏充分而深刻的理解,为了进一步说明复利概念还是先举几个例证:
  例证1:复利的收益具有加速效益,如下表:
  例证2:复利的效应被人们“想当然”、“自以为是”的“常识”所误解: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如果你有1000元今天拿出来投资,常年的复利报酬率有34%那40年后这笔投资会有多少?被实验者所给的答复多是介于1万到100万之间、答得最高的是位主修经济学和统计学的说是1000万元,其实真正的答案比1000万还要多而且是多到100倍以上,答案是12000多万元,也就是说1000元的投资40年后就取得12万倍以上的报酬,就是区区一块钱也已经变成12万元的现金!
  要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复利概念还是要从复利的“三要素”开始,一直以来决定投资成功的这“三要素”始终如一:
  (1) 投入资金的数额;
  (2) 实现的收益率情况;
  (3) 投资时间的长短。
  下面分别对这“三要素”进行一些说明:
  (1)投入资金的数额:其实我们应该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今天投入的一万元会变成若干年后的一百万或更多,其实勤俭节约、善于积累是投资成功一个最基本的条件,资本的积累带有“残酷”和“抑欲”的特征,几百年前资本家的理财方式在今天仍然有效,复利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把每一分赢利全部转换为投资本金而不能用于消费否则复利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在市场上很多人在赢利的时候轻易的把赢利部分消费掉而在亏损的时候却不得不缩水本金---这是永远也无法积累财富的;
  (2)实现的收益率情况:在例证1中我们可以看出财富的积累并没有对收益率有苛刻的要求,暴利并不是富裕的必要条件,但对暴利的渴望与贪婪几乎成为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唯一目标,一切超凡的报酬率都是不可能持续这是经济规律(最近的例证是B股的漫漫熊途),在你轻松的获得50%的赢利时也有可能莫名其妙的亏损掉50%,较高的赢利水平被相对较高的风险给平衡掉了,其实稳重、保守、持续、适当的长年报酬率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依靠年复一年的复利作用少少的一点钱也能够成为一笔天文数字的资产。
  (3)投资时间的长短:想要成功投资切记不要急功近利,芭菲特成名前有过数十年的艰苦学习和奋斗,时间是财富积累最佳的催化剂,我们的投资计划一定要是一个长期的投资计划,即使是短期的投资计划也必需置于这个长期投资计划的框架内,从例证1的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投资得越久那个最后五年或三年所能够取得的报酬额就越是惊人,我有时甚至突发奇想为中国每一位新出生的孩子都做一份长期的投资计划那当他们成年或老的时候会是多么的幸福啊。
  在世界各国对复利概念理解和运用得最充分的是保险公司,在一份份对承保人颇具诱惑的长期保单后面是保险公司利用复利概念大赚其钱的实质,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自己对复利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就是为我们的未来买了一份最成功的保险。
特许经营权
沃伦·芭菲特对价值投资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意识到了“特许经营权”的价值.当其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1929大萧条之后的极度谨慎中搜寻实净股票时只关心资产价值及以此为基础的足以抵御损失的安全边际,而芭菲特对“特许经营权”价值的挖掘极大的拓展了价值投资的内涵.
  什么是“特许经营权”?也许可以从不同角度给出多个定义以更明确的了解其实质:
  A:假设公司的内在价值(或赢利能力价值)和重置成本都能精确的计算,那么内在价值(或赢利能力价值)超过重置成本的部分就是“特许经营权”价值;
  B:“特许经营权”是指现存公司拥有的新来者无法与之匹敌的能力;
  C:“特许经营权”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进入壁垒或对竞争及潜在竞争的阻赫;
  D: 按芭菲特更通俗的表达方式,“特许经营权”是指公司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以下特征:
  (1)没有比较接近的替代产品;
  (2)没有受到政府的行政管制;
  (3)具有定价的灵活性,在适当提高它们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以后并不会失去市场份额,它使得投资可以得到超乎寻常的回报;另外在经济不景气时比较容易生存下来并保持活力;
  (4)拥有大量的经济商誉,可以更有效的抵御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
  (5)“特许经营权”企业可以忍受无能的管理而生存下来,而普遍的企业则不能.
  那么“特许经营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很显然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免费的“特许经营权”,我总是感觉在对“特许经营权”的形成机制上存在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比如:
  (1)“特许经营权”来源于强大的品牌?其实品牌本身就是资产的一部分,如果品牌的价值等于或低于其重置成本,则品牌并不构成价值的源泉,甚至还有可能构成对价值的一种侵蚀;
  (2)“特许经营权”来源于优秀的管理(管理层)?
优秀的管理(管理层)当然是一种优势,但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人才是自由流动的,根本无法确保建立在人才基础上的“特许经营权”能够持久;
  (3)“特许经营权”来源于秘密配方或专有技术(专利)?如果没有对相关的投入与产出做详细的评估,那么这种观点反而是有害的,比如某某秘密配方或专有技术(专利)在每创造1亿元价值的过程中要消耗数亿元以上的研发与推广成本,那么这类所谓的“特许经营权”价值又有什么意义呢?
  “特许经营权”可以理解为将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拒之门外的壁垒,或确定能使这些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一旦选择进入市场就必将以竞争劣势与现有公司进行竞争,那些具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所享有的竞争优势应该是可确认的并且具有经历长期历史考验的结构性特征,比如独家政府认可、消费者偏好与习惯成自然、基于长期秘密配方或专有技术(专利)的低成本供给优势、及在规模经济基础上与以上因素相关的大量市场份额等等.这是一个经年累月的长期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对公司特定产品与服务的忠诚度、偏好、习惯在高频率的交易过程被强化或定式化.比如想与可口可乐竞争碳酸饮料市场的公司首先就必须说服或引导喝可口可乐的消费者不再喝他们所一直钟爱的饮料,显然这几乎就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
  上面分析了“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及形成机制,但我还是不得不坦率的承认“特许经营权”仍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们没有明确的标准将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与不具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严格的区分出来,况且“特许经营权”自身还有强势与弱势之别而且强弱之间经常相互转换.识别“特许经营权”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来把握,但“特许经营权”毕竟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因素之一,相关的投入是必须也是值得的.
  希望对“特许经营权”研究或探讨不至于让人误入另一歧途.
  按习惯我还是要再次声明:
  (1)就算投资有真正的“特许经营权”的企业也不能保证让你获利;
  (2)“特许经营权”的价值不容置疑,但其价值也有高估的可能而且高估的概率还偏大,也许正确的建议是:那些具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并且在其“特许经营权”的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有可能成为一个好的投资目标.
  比如对贵州茅台,我们可以确认其具有“特许经营权”,但这并不是投资的充分条件,接下来我们要判断的是其“特许经营权”的价值是被高估还是低估了,当然这是另一个层次的问题,以后另文探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量化选股策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