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如何盈利?

挖掘青海种植业生产潜力 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搜狐财经
挖掘青海种植业生产潜力 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时间:日13:57&&
来源:上海万得资讯&&
&nbsp&nbsp&nbsp&nbsp进入21世纪,青海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也预示着青海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个新的阶段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在这个新阶段中出现了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而这些矛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上。
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核心工作。在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既要靠国家扶持,也要靠农民的自身努力;既要靠农业内部的增收,也要靠农业外部的创收。那么,青海要提高农民收入,在现有的基础上、现有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下,农业内部增收有无潜力可挖,怎样才能把农业内部增收的文章做足做充分,使农民增收两条腿中农业内部增收这条腿的步伐迈得更大,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深入研究。
&nbsp&nbsp&nbsp&nbsp一、挖掘农村种植业生产潜力在青海的重要性
&nbsp&nbsp&nbsp&nbsp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事关农村社会进步,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而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挖掘农村种植业生产潜力,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是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有效途径。尤其对于青海这样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人均种植业收入在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仍占40%以上的省份,挖掘农村种植业生产潜力对提高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nbsp&nbsp&nbsp&nbsp1、农业收入中种植业收入是青海农民收入的基本来源。种植业收入是广大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民农业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依然较大。2004年农民第一产业纯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仍达47.8%。尽管如此,农村家庭经营收入仍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大部分,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尤其对于浅、脑山地区的农民来讲,农业收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仍高达68%,农业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发展与否,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高低,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nbsp&nbsp&nbsp&nbsp2、挖掘种植业生产潜力是现阶段青海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青海是个欠发达地区,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慢,非农产业发展受制因素多。今后一段时间,由于发展滞后等多种原因,这种状况还一时难以改变,目前已转移的农民,由于受综合素质的影响,在非农产业就业主要从事一些交通、建筑等基础性工程中的非技术活,劳务收入较低,加之受到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限制,使得农民丧失了许多增加收入的机会,在农外增收极不稳定。而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加强,尤其是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等原因,农民在农业内部中,不但吸纳了大量的剩余的劳动力,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因而,除在积极创造条件让农民在非产业中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外,必须要高度重视,大力提升农业种植业发展水平,通过科技创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业成为青海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nbsp&nbsp&nbsp&nbsp二、种植业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的回顾与分析
&nbsp&nbsp&nbsp&nbsp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粮食发展逐步摆脱了徘徊局面,出现了稳步且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势头,拉动了农民收入的同步快速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和粮食主产区,这种同步对应关系,表现的非常明显。以后,随着我国商品短缺状态消失,粮食供求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丰年有余后,两者对应关系发生多次强弱变化,暴露出一些矛盾,使我们在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之间,面临着非常的选择。
&nbsp&nbsp&nbsp&nbsp1.年,是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之间,呈现比较协调的正向相关关系的阶段,发展粮食生产就意味着增收,增收就要发展粮食生产。
&nbsp&nbsp&nbsp&nbsp因为粮食短缺,产量最大化成为政府追求的目标之一。农民则在发展粮食生产中获益。年,是我国粮食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都比较快的时期。
&nbsp&nbsp&nbsp&nbsp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国家推进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受压抑的农村生产潜力得到释放,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大规模发展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准备比较充分。在政策方面,政府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收购价格,进一步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国家大量进口粮食共计6567万吨(净),相当于1978年全年粮食产量的21.55%。
&nbsp&nbsp&nbsp&nbsp上述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的迅速发展,缓解了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农民得到了更多的收入。据统计资料,1984年粮食总量比1978年增长33.6%的同时,农民收入实际增长1.3倍。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呈现出全面协调的正向关系。
&nbsp&nbsp&nbsp&nbsp2.年,是粮食生产波动和农民收人从较高速增长转入负增长的转折期,两者的对应关系开始弱化。这一阶段农民收入与粮食生产的关系特点是,在粮食呈现波动性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剧烈波动,年度间由较高增长滑落至负增长,但总体水平还是保持向上的,增幅显著低于前一阶段。主要原因是:(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农业发展获得的支持力度减弱。(2)国家调整了农业收购政策,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幅度有所降低。(3)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民收入构成发生变化。受上述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个阶段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在1989年出现负增长,主要是因为农民收入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减少。种植业收入的减少,有很大一块是粮食收入减少造成的。
&nbsp&nbsp&nbsp&nbsp3.年,是粮食生产低速发展与农民收入徘徊增长期,农民收入受粮食产量的影响力在减少,两者既有正向也有反向变动。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粮食生产转入比较慢的发展期,农民收入也出现了起伏变化。据统计资料,年我国粮食增长总水平仅为4.57%,年平均增长0.89%,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5.47%,平均每年增长3.85%。这说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的非粮食因素在增加,粮食因素在减弱。市场价格、收入来源多元化等,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主导性因素。此阶段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关系,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但国家支持农业发展力度弱化。(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弥补了种植业(粮食)收入的减少。(3)粮食市场价格开始下滑,农民收入不减反增。
&nbsp&nbsp&nbsp&nbsp4.年,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发展,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下降,粮食因素在影响农民收入中的作用加大。“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稳步发展,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消除通货膨胀因素,推动了经济发展。粮食受大环境影响,发展呈现一定的波动,出现了“五年三减产”。加上1995年10月以来,受粮食市场价格长期低迷的影响,农民收入中农业的增幅连续4年下降,来自种植业的部分连续3年绝对量减少。表现出较强的因粮食产量和价格变化,而引起的种植业收入减少的结构性特征和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低幅增长的地区性特征。农民收入之所以在“九五”期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两增三减”局面的时候,还能够保持总量水平的提高,主要在于农民收入构成的多样化,分散了农民增收的不利因素。这是一种结构性增加。
&nbsp&nbsp&nbsp&nbsp5.2000年至2004年,特别是去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业税减免和稳定粮食价格等措施,对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扭转了连续下降的局面。
&nbsp&nbsp&nbsp&nbsp我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在“九五”期间虽然没有下降,由年收入1926元提高到2253元,增加327元。但增长幅度却是连续5年直线下降,从“九五”初的9%下降到“九五”末的2.1%,增幅减少近7个百分点。这种状况,显示出“九五”期间,粮食与农民收入的关系从松散状态逐步转为密切,相互之间影响力度在加大加强。
&nbsp&nbsp&nbsp&nbsp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青海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农村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低一慢一难”,即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问题的核心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这里面固然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旧体制的弊端没有完全克服、新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的矛盾以及农村市场化率低等原因,但对于青海省来讲,影响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因素除上述所说的外,最关键的仍是基础差,挑明了讲就是构成农村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有差距。
&nbsp&nbsp&nbsp&nbsp1、农业生产条件差,物质装备水平低,农业生产不稳定。青海虽然国土面积辽阔,但耕地面积少,只有55.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7%,其中:水浇地占32.73%,山旱地占67.27%,农民人均占有耕地0.159公顷(2.39亩);大部分地区靠天种植,67.27%的山旱地,属低产田。从农村农业的装备看,农村每千名农业劳动者拥有拖拉机数(台),全国平均1台,青海0.4台,而日本、韩国分别63台、19台。全省大中型拖拉机与农具的配套比是1:3.31,小型拖拉机与农具的配套比是1:0.73,这两项指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达国家都在1:7以上。青海农民生活条件差,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业生产长期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由于设施建设滞后,青海农业生产季节性特征显著,农业基本上一年一熟,使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年中有半年处于“歇业”状态,劳动生产率低
&nbsp&nbsp&nbsp&nbsp2、种植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发育程度低。青海农业经济总量小,生产水平低,具有高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规模较小,品种单一,大众产品、一般产品多,精、特、优产品少,规模小,不适应市场对农产品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要求,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对市场的调控力。
&nbsp&nbsp&nbsp&nbsp3、种植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使投入产出效益下降。种种迹象表明,二十多年来,青海省粮食已经从主要依靠活劳动投入,转向依靠资金物质技术投入。生产方式的改变,大大提高了粮食总产出水平,但同时也增加了成本,且一直居高不降。与此同时,粮食市场价格又进入持续低迷状态,到目前为止,我国粮食市场价格已经连续60个月下跌(中间短暂回升后又回落),跌幅是最惨重的一次,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从未出现过。虽然目前粮食价格有所回升,但由于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农民种粮的可比效益进一步下降。农民发展粮食生产基本上是微利,一些分散农户甚至无利可图。
&nbsp&nbsp&nbsp&nbsp粮食生产成本增加、价格下降最直接的结果是粮食的成本纯收益率指标下降(减税纯收益/总生产成本),粮食价格下降,纯收益率减少,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更大因素,构成实现粮食区域分工的主要障碍。
&nbsp&nbsp&nbsp&nbsp粮食投入产出效益下滑,导致全国性农民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这将给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不稳定因素。今后我国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的趋势还将存在,粮食收益增长空间非常狭窄,且粮食价格形成的市场化倾向非常明显,赖以维持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环境条件并不宽松。
&nbsp&nbsp&nbsp&nbsp青海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与全国一样是由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接近农产品收购价格水平,导致农业投入产出效益下滑。实践表明,青海农业发展已经从主要依靠活劳动投入,转向依靠资金物质技术投入,这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但同时也加大了农业生产的物质消耗总量,使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结果使种植业收益减少。
&nbsp&nbsp&nbsp&nbsp三、挖掘种植业生产潜力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
&nbsp&nbsp&nbsp&nbsp(一)种植业增产增收潜力分析
&nbsp&nbsp&nbsp&nbsp从现有的资源状况和未来市场需求趋势分析,以下几种产品在青海省具有较快发展空间和在较大的范围内带动农民增收的潜在优势:
&nbsp&nbsp&nbsp&nbsp1、油菜产业
&nbsp&nbsp&nbsp&nbsp春油菜是青海六大作物之一,随着小油菜优良品种及栽培技术的推广和种植技术的改进,油菜生产有了较大突破,产量也有了较大提高。目前油菜种植面积己达236.6万亩,总产量28.61万吨,已成为青海的第一大农作物,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nbsp&nbsp&nbsp&nbsp良种潜力:2004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236.6万亩(抽样调查推算数),其中优质油菜面积仅为90万亩,还有146.6万亩是种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白菜型小油菜。而白菜型小油菜单产比杂交油菜低75--100公斤。如果每年向高海拔地区扩大10万亩青杂3号油菜,按亩增产75公斤算,既可增收1800万元。
&nbsp&nbsp&nbsp&nbsp市场潜力:青海油菜品质好,油籽平均出油率达38%,比全国平均出油率高出7个百分点;市场价格在每公斤2.4元左右,比冬油菜产区每公斤价格高出0.4元,省内生产的油菜籽、油品主要销往甘肃、宁夏、内蒙、广东等内地市场,目前年销售量4万多吨,仅占全省油料产量的17%。从省内消费来看,人均占有量11.3公斤,比国内平均水平高1.9公斤,油品的潜在商品率较高,若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提高商品率,可以为国内提供数量可观的商品油。
&nbsp&nbsp&nbsp&nbsp2、马铃薯产业
&nbsp&nbsp&nbsp&nbsp种植潜力:马铃薯是青海传统农作物,种植区域广泛,在现有耕地中,67.27%的耕地为山旱地,其中70%以上的山旱地适宜种植马铃薯,全省马铃薯适种面积在400万亩左右,目前全省种植马铃著100多万亩,种植潜力还很大。据调查分析,在干旱山区马铃薯的最高单产达5000公斤/亩,最低单产也在1500公斤/亩以上,每公斤按0.2元计算,亩产值600元,比种小麦高360-400元;平均亩收入700元,实现纯收入400元以上,仅此一项,全省农民人均增收100元以上,其中,山区群众人均增收180元以上,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今后若每年扩大10万亩马铃薯,可年增收3000万元以上。
&nbsp&nbsp&nbsp&nbsp市场潜力:青海种植的马铃薯生长期较短,一般在110-160天左右,可以有效地避开干旱危害,是青海山区群众的主要避灾作物,是山区群众的主要口粮之一,在正常年景又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较好的商品属性,一般商品薯的价格是每公斤0.4-0.8元,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
&nbsp&nbsp&nbsp&nbsp制种潜力:青海马铃薯种薯以个体大、耐储存、退化慢、增产幅度大而闻名全国,建立脱毒马铃薯种薯产业化基地具有较为优越条件。如发展优质种薯生产基地,种薯繁育户平均每亩可增收1000元。
&nbsp&nbsp&nbsp&nbsp3、蚕豆产业
&nbsp&nbsp&nbsp&nbsp生产潜力:青海育成的青海9号、10号蚕豆,都有良好的抗逆性、丰产性和商品属性,而且已形成了一整套蚕豆机械点播、合理密植、摘尖打顶等高产栽培技术,产量较高,是青海效益型粮食作物。2004年,湟源县种植蚕豆3.8万亩,总产量达785.8万公斤,每公斤按市场价2.16元计算,总收入达17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23元。
&nbsp&nbsp&nbsp&nbsp市场潜力:蚕豆是青海出口创汇的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40多万亩,总产量8万吨,年出口5万吨,占国际市场年蚕豆交易量的五分之一。其优势是粒大、无虫蛀、粗蛋白含量高,产品远销日本、韩国、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国际市场需求量为30万吨左右,青海产量为8万吨。在目前国际国内对动物性蛋白需求下降,对植物性蛋白需求上升的情况下,大力推广青海9号、10号、11号优质蚕豆,只要选育出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品种,出口量会进一步增加;同时重点培育好几个深加工和出口外销的龙头企业,蚕豆产业的发展前景也非常可观。
&nbsp&nbsp&nbsp&nbsp4、蔬菜产业
&nbsp&nbsp&nbsp&nbsp蔬菜是青海种植业中效益较高的农作物之一。实施蔬菜增收,应坚持大路菜和精细菜并重,露地栽培和设施并重。在布局上,重点抓好川水蔬菜基地建设,积极开发浅山地区蔬菜产业。通过高新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无公害优质蔬菜。
&nbsp&nbsp&nbsp&nbsp温棚蔬菜潜力:青海由于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其空气、土壤、水域的污染程度相对内地发达省区要轻得多,加之冷凉性气候,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反季节蔬菜和设施蔬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测算,每发展1亩露地蔬菜,其效益比粮食作物高一倍,每发展一栋日光节能温室(0.5亩),其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因此,在青海省有条件的地区每年建1万栋温棚,既可增收3000万元以上。
&nbsp&nbsp&nbsp&nbsp市场潜力:青海有利于发展无公害的反季节特色蔬菜,具有市场优势,远销广东、香港等地,并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且省内蔬菜市场潜力巨大,自产蔬菜仅占全省蔬菜消费总量的25%,如果做到自产蔬菜基地占领本地市场,满足全省消费,发展前景相当广阔。
&nbsp&nbsp&nbsp&nbsp(二)种植业科技增产增收潜力分析
&nbsp&nbsp&nbsp&nbsp1、良种工程。引进培育优良品种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前提。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来,我国粮食平均单产增长了3.2倍,棉花平均单产增良了3.7倍,油料平均单产增长了2.2倍,其中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貢献份額已经占到了30%左右。我国以人均较少的耕地有效地解决了粮食問題,良种功不可沒。同样的土地,不同品种,收入就不同。如:冬小麦亩产500公斤左右,春小麦亩产300公斤左右,每亩相差200公斤,而且价格也不同。杂交油菜亩产150公斤,普通油菜亩产100公斤,相差50公斤。因此,在种植业方面,重点推广冬小麦、杂交油菜、专用马铃薯和优质蚕豆等优良品种,提高单产。冬小麦面积达到或超过20万亩,杂交油菜面积达到110万亩,专用马铃薯达到20万亩以上,优质蚕豆达到50万亩以上,良种效益会更加明显。
&nbsp&nbsp&nbsp&nbsp2、推广增产技术。大力推广设施农业、保护地栽培、马铃薯、油菜丰产栽培技术。一般传统式的温室大棚种植蔬菜(亩),年收获二次平均收入5000元左右。如果采用春来早,秋延后,反季节种植,年收获四次平均可收入10000元左右,效益高出一倍。而设施农业在青海省近几年内刚刚起步,在川水和浅山地区推行以增温为主的设施农业前景广阔。如果每年新增设施面积5000亩,产值可增加万元。因此,在种植业方面,大力推广设施农业技术、良种各种增产技术,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生产效益。
&nbsp&nbsp&nbsp&nbsp四、种植业增产增收潜力发挥的保障措施
&nbsp&nbsp&nbsp&nbsp1、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发展高原特色种植业
&nbsp&nbsp&nbsp&nbsp随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国家对农业产业政策的重大调整,我们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从国际国内市场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的比较优势,坚持以效益为主,突出高原特色,加强分类指导,对农业生产力进行一次重新布局,努力实现农业结构向生产区域化、区域特色化、特色规模化发展。
&nbsp&nbsp&nbsp&nbsp一是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充分利青海冷凉性气候和污染较少的优势,面向市场,对已经有初步产业规模的蛋豆、反季节蔬菜、杂交油菜、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把小的调大,提高规模效益。把大的调优,提高品质争效益,结合退耕还林还草,下大力推广中藏药材的种植和球根类花卉,形成新的特色产业。
&nbsp&nbsp&nbsp&nbsp二是调整区域布局结构。各地农产品结构雷同、重复生产是形成部分农产品过剩、卖难、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特点,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产品区域生产布局,是非常现实的也是很迫切的。从全省的角度看,在区域布局上,可分为这样几种类型:东部农业区川水地区,应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实施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加快培育优质粮食、反季节蔬菜、杂交油菜等主导产业。浅山地区,应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结合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效益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加大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及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突出发展“小杂豆”、亚麻、中药材、生态林等基地建设。脑山地区,应以调整农业结构为突破口,变粮、经二元结构为粮、经、饲草三元结构,稳定发展种植业,加速发展养殖业,积极推行规模经营,大力推广科技技术,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经济效益,把脑山地区建成青稞、油菜、沙棘、中药材种植基地。
&nbsp&nbsp&nbsp&nbsp三是围绕“储备产业”抓好战略性调整。当前农业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一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潜力无限。“基因农业”、“无土农业”、“精准农业”、“太空农业”等等,这些均列为储备产业,作为战略预备队来抓,要密切注视、早作准备,创造条件,见势而上,早上早得利。
&nbsp&nbsp&nbsp&nbsp四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定家庭经营收入。近几年来青海省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也是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下降影响的结果。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增长,是农民增收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1)在保证粮、油、薯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走优质高效的发展道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2)开发和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加工、储藏和保鲜等技术,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持。(3)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并注重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名特优新产品,促进农业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升级,农业内部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nbsp&nbsp&nbsp&nbsp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种植业发展后劲
&nbsp&nbsp&nbsp&nbsp要尽一切可能的办法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带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体制,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草)的有利时机,在积极争取项目的同时,继续利用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扶贫济困等项目资金,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设施农业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可靠保障。共找到 3,110,997
个相关网页.
页面功能&&
【字体:&&】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紧急提醒:看看你的左边,再看看你的右边。请小心一个刚流出来的精神病,他的特征是:拿着手机东张西望。
精品专题推荐:
••••••
••••
-- 给编辑写信农业建设您所在的位置是:&&&&&&
乌海市种植业效益分析
  坚持走&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以葡萄、蔬菜为主的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是我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导推动农业规模生产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为了充分发挥我市的地区优势,探讨我市种植业结构调整布局,特对我市主要种植业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收益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粮食、葡萄、蔬菜、中草药材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一)粮食作物生产成本及收益(以玉米为例)
  据对三区农户的调查结果表明,目前,我市每亩耕地年种植玉米的总成本为910元。其中,亩均农资成本(包含种子、农药、肥料等支出)410元,人工费300元。从效益上看,我市玉米的平均亩产量650公斤,玉米销售单价2.1元/公斤,亩均总产值为1365元,如果扣除总成本,加上每亩112.35元的种粮补贴后,亩均效益为567元,不含人工费亩均效益为867元。
  (二)酿酒葡萄(露地)生产成本及收益
  由于我市葡萄90%以上为企业种植,我们对全市主要葡萄种植企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成本支出:
  第一年投资(每亩):苗木1100元、平整土地1000元、开沟回填800元、肥料900元、灌溉设施1000元、农药80元、生产管理投入1000元(如是农户自己种植,则此项费用没有),折旧费330元(前期固定资产投入:3300元,按10年折旧,年折旧额330元)。
  第二年投资(每亩):架材1200元、肥料700元、农药80元、生产管理投入1000元,折旧费330元。
  第三年以后每年投资(每亩):肥料400元、农药80元、生产管理投入1000元,折旧费330元。
  收益:
  第一年、第二年葡萄未挂果,没有收入。
  第三年收益(每亩):第三年葡萄少量挂果,亩均产量300公斤,销售单价5元/公斤,加上酿酒葡萄收购价格补贴,销售单价9元/公斤,亩产值2700元。
  第四年以后每年收益(每亩):第四年葡萄进入盛果期,亩均产量600公斤,销售单价5元/公斤,加上酿酒葡萄收购价格补贴,销售单价9元/公斤,亩产值5400元。
  效益分析:
  葡萄种植前两年没有产量,没有收入,第三年开始挂果,第四年进入盛果期。前五年每亩总支出14950元,总收入13500元。前六年每亩总支出16760元,总收入18900元。第五年基本收回成本,第六年开始有收益,以后每年的效益为3590元/亩。加上元/亩的葡萄新建园补贴,第四年即可收回成本。
  如果是农户自己种植,用工费用不计,去掉生产管理投入费用,其它支出项目不变,前四年每亩总支出9140元,总收入8100元。前五年每亩总支出9950元,总收入13500元。第五年收回成本并盈利3550元/亩,第六年开始每年的效益为4590元/亩。加上元/亩的葡萄新建园补贴,第三年基本可收回成本。
  (三)蔬菜的生产成本及收益
  1、露地蔬菜(以一年种植两茬圆白菜为例)
  据对三区蔬菜种植户的调查结果表明,一年种植两茬圆白菜总成本为2100元/亩。其中,人工费用1000元,占总成本的48%;其它生产资料成本1100元,占总成本的42%。从效益上看,两茬圆白菜亩产量分别为4500公斤和6000公斤,销售单价分别为0.6元/公斤和0.4元/公斤,亩产值分别为2700元和2400元,总亩产值为5100元,如果扣除总成本,亩均纯收益为3000元;不含人工费亩均效益为4000元。
  2、温室蔬菜(以番茄收获后复种黄瓜为例)
  据对三区温室蔬菜种植户的调查结果显示,以种植番茄收获后复种黄瓜的种植模式为例,亩均生产总成本为26200元,其中,人工费用11000元,占总成本的42%;其它生产资料成本15200元,占总成本的48%(因有很多温室是企业自建或购买温室,未计算租用温室费用)。从效益上看,番茄和黄瓜亩产量分别为8000公斤和6500公斤,销售单价分别为3元/公斤和4元/公斤,亩产值分别为24000元和26000元,总亩产值为50000元,如果扣除总成本,亩均纯收益为23800元;不含人工费亩均收益为34800元。
  (四)中草药材生产成本及收益(以红花为例)
  据对乌达区试种红花的调查结果,我市每亩耕地年种植红花的总成本为700元(包括化肥、农药、水电费、人工费等)。从效益上看,干花平均亩产量20公斤,干花销售单价65元/公斤,每亩平均可产种子30公斤,种子销售单价4元/公斤,此两项亩均总产值为1420元,如果扣除总成本,亩均纯收益为672元,不含人工费亩均效益为972元。
二、四类作物的生产成本及收益比较
  从生产成本看,几类作物亩均生产成本从高到低依次为温室蔬菜(建设或租用温室费用较高)、葡萄、露地蔬菜、红花和粮食。从用工量上看,温室蔬菜、葡萄、露地蔬菜用工量相对较大,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也较高,粮食作物对用工量和劳动力素质要求较低。红花当地种植较少,种植管理技术不完善,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
  从收益上看,几种作物的亩均生产收益从高到低依次为温室蔬菜、葡萄、露地蔬菜、红花、粮食。粮食作物、蔬菜、红花当年就有产量,当年见效益,葡萄相对前期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但后期效益比较可观。红花受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影响较大。
三、几点思考
  (一)因地制宜,优化农业种植结构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突出特色、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为主线,充分利用我市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按照&生态、特色、高效、精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以蔬菜、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鼓励和引导农区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葡萄、蔬菜和中草药材种植。针对我市冬季蔬菜供给不足和耕地资源紧缺的现状,要大力发展日光温室特别是非耕地设施农业建设,增加淡季蔬菜供应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此外,要以我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为契机,鼓励和引导农区居民和农业企业发展农家乐和观光旅游休闲农业。结合我市正在实施的农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合理布局,稳步推进,合理开发&农家乐&特色资源,有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向优势产业集中、向二三产业过渡,在调整中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农区居民增收。
  (二)重视农户和企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
  农户和企业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农户和企业是农业生产的直接利益主体,要调整种植业结构就必须依赖于他们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提高。要调动农户和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就必须明确和尊重农户和企业的主体地位,都要以自愿为原则,不能搞强迫命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即使是经济效益好的品种,如果农民不接受,也要通过示范和引导,让他们自愿地改变种植品种和经营方式。土地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调整种植结构的有效途径。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也难以快速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但是,农区地块零碎,分散种植,加上农区居民认识上的千差万别,决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不能拔苗助长、搞行政命令强行推进,要在培育和宣传土地流转先进典型上下功夫,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和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发展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带动农区土地流转。
  (三)种植业结构调整要加强&企农&合作
  农业结构调整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根本原则。由于受小农意识影响,农民信息意识不强,缺乏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参与竞争的能力,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同时,一家一户也难以与市场相衔接。因此,首先要成立农业合作社,统一生产、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统一标准,降低生产经营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特别是对于中草药材这类在我市生产技术还不够完善且受销售渠道和市场价格影响较大的作物。另一方面,建立农户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基地&的模式,鼓励葡萄种植基地与葡萄酒庄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农企双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些规模大、带动能力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龙头企业,例如可引进几家中草药种植龙头企业,通过发展订单农业,由企业负责技术培训,进行保底收购,吸引农户参股经营。
【字体: 】【】
乌海市人民政府 主办
乌海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滨河区市行政中心
邮编:016000
邮箱:whszf@
乌海网监备: 蒙ICP备号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种植业信息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