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编制学会理财与投资的小学课本剧剧

由《致青春》想到的“文学改编剧本”这一问题
写在前面的话:看《致青春》的时候还是五一前,因为一堆事以及懒,现在才用小文总结写出来,很惭愧。片子是参加儒意那边的内部观片会,心不在焉,只看到电影的前三分之一便过早对影片下了定论——还不错。这个举动直接导致了五一前后,基友们问我看了么,我说看了啊,挺好的。然后基友们观片回来就会说,那么难看你说挺好的,你又收了五毛吧。 我发誓,我是发自良心觉得电影的前半个多小时挺好的。小细节逗趣,场景布置用心,人物也比较生动。谁知道假期后接续了后面的剧情,我嚓,确实,越看越惨不忍睹啊。身边基友们也纷纷看片归来,各种“烂剧本,胡逼编,真没劲”之类的吐槽不绝于耳。 确实,感觉影片的编剧确实存在不小的问题。不过在天朝。做一个《致青春》这样的由流行网络小说改编的电影项目,即使是导演,也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等别提编剧了。现在做成这种水平的故事,想必也几乎是编剧力所能及的极限了。 我在想,正因为《致青春》的项目有其特殊性,既有值得肯定的闪光,也不能否认在编剧上存在问题,才更能由小及大,给此类创作提供一些重要的事实经验,是值得分析思考一下的。因此仓促总结成以下小文,主要是自学之用。 我发在豆瓣的地址:
一. 单从电影剧本看,《致青春》存在一些浅显错误 1. 关于主题,缺乏明确的主导精神。或者说影片实际传递出的观念,和影片在创作营销中强调的观念,是不一致的。《致青春》顾名思义,“青春”看似是影片最重要的主旨,但人们常说青春片,青春故事,但细致推敲,“青春”本身是虚无和非具象化的。从故事角度,要具体的延伸概念,会发现这个词其中是包含着诸多不同可能的,有残酷,有成长,有理想,有性萌动……编故事只能截取一个重点,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杂糅。《致青春》里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似什么都说了,但其实啥也没有,在宏观的情怀和精神定位上很虚无。 2. 大事临头胜过无事生非。《致青春》里面最大的问题,是相对而言极为薄弱的情节和事件。简单说,就是影片中没什么具体的事,情节缺乏起承转合。我不认为电影中鲜活呈现的细节和情境是在进行“叙事”,也难以找到大学阶段和社会阶段的必然联系。里面的全部情节都是人物开场和人物结尾,最重要的中间段落却是缺失的。也许有人会抽我说扯淡,里面全是爱情啊!成长啊!悲欢离合啊!怎么能说没事呢?就细致一点问,谁谁和谁怎样的爱情?谁因为什么而发生了怎样的成长?一琢磨就能发现,这些简单句填不满。长达2小时多的电影里,真正在叙事部分的容量,大概等同于一个30分钟微电影。 3. 很显然,人物太多了。光女生宿舍就4个女孩,还有男生宿舍一屋子基友,还有什么初恋情人两小无猜等编外人员。十来号角色身份无差异(都是学生),在剧情中还没有太明显的主次,几乎是并列的分块叙事。别说片长两小时,就是8小时也好看不了。有基友会说,扯淡呢,这才几个人啊?群像式的成功电影也很多啊!但是,群像式的成功影片,大多数是两种情况,要么有一个重要的外界事件把人物凝结在一起,比如七武士对应打山贼。12罗汉对应盗窃案。斯巴达三百勇士对应抗击波斯。看好莱坞式的青春片,大多数都是一个竞选学生会主席,参加xx大赛之类的外部事件支撑着故事。 4. 另一种情况是给角色一个本身具有价值的“身份概念”,成功的成长类影片中,主角所经历的与它们本身的身份,是和电影的整个情怀上融为一体的。很多关键的情节,都是在抒情,叙事,塑造人物三者的交汇点。比如天堂电影院里的放映师身份与“电影梦”情怀,众多美国黑帮片中的黑手党身份与犯罪情节,正是这些特定身份把人物塑造和情节叙事凝结成的整体。在《致青春》既然角色都是学生,那么,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就非常重要。《致青春》中,围棋社团也好建筑专业也罢,其实无论是对情节或者主题,都没有贡献的。并且建筑专业是纸面专业,也很难用视觉和细节表现出来,无形和人物再度衰弱。 5. 头重脚轻,前后断裂,腰部乏力。由于人物的多,导致了整个影片的结构不合理,当陈孝正出场前,编剧要安排长达四十分钟的酱油人物出场。太慢了,太慢了,太慢了。并且还要努力让那十多口子,在观众几乎遗忘的时候间隔着出来露脸。尽管影片前半部每场戏都比较用心,但是还是你就会发现,故事越到后面,情节的缺乏逻辑和强加于人的感受也越大。因为情节本身不连贯,毫无递进感,都是跳出来的。很多角色明显观众没记住,比如郑薇那个追录取通知书的初恋大哥。插一句,人物多而印象不深可能也与演员选择有关,他们都长的太好看了,而我们记忆深处,谁还没有一些大肚子小短腿歪鼻子小结巴的朋友们呢? 6. 年代带入感不强导致怀旧感没出来。怀旧也好,青春也罢,很大程度上是仰仗于一个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具体说只有与现在时至少拉开20年,观众才能有一种新鲜感。拿中国举例子,能做回忆式故事的年代,基本就是文革,80年代,90年代初。这些时间段社会的观念和人的价值取向,与现今社会有反差。而《致青春》里面,2000年左右,与今天比,年代感并不强,削弱了所谓“青春记忆”这个点。 7. 价值观的含糊。前不久《北京遇上西雅图》就引起了价值观的讨论,不管价值观正确与否,但是至少是让人能够直观感知的。但《致青春》里,价值观比较含糊,也就难以引发观众明确的爱恨情仇。就举一个小例子,陈孝正明显是个贱人,但是他贱的略有合理,既没有到惹人同情的正面,也没有贱到反面角色形成大的对抗。因此,爱她的郑也就爱的糊里糊涂,观众看得糊里糊涂。缺乏倾向,暧昧含糊,观众看得云里雾里。
二.编剧也没辙,原著改编必然面临的困境
前面总结了这么多,把别人说的一无是处,这其实只是铺垫。真正想强调的问题是,在当下的创作环境下,是真难以避免的。《致青春》从一本书变成一本电影,实际上也勾连了近年来从文学出版到电影原创之间,不同行业所面临的共同困境。 从文学角度而言,《致青春》只能说在同类网络小说中写的不错,但主要是情怀和语言文字的魅力。故事本身的人物,题材,可供衍生的材料,非常适合电视剧,却几乎是完全不适合改编成电影的。 因此项目的立项,无外乎是两个方面的因素起到了决定权。 首先是小说成功的销量和影响。在当下图书印数停留在几千一万的状态下,《致青春》百万册的实体书销量,算上传阅下载没事八卦,保守估计原著的读者有千万左右,这一数量几乎与国内爱情类电影潜在观众的全部人数相当。而最早《致青春》电影项目的投资不过三千万(后来增加是因为赵导花超了….),哪怕原著读者中只有三分之一去看电影,也能保证电影的回本。在一个商业主导电影创作的背景下,小说本身的成本就决定了项目能拍拍,不能拍也得拍,谁会放着一个只赚不赔的买卖不做呢? 第二个因素则更加无奈,就是与《致青春》差不多的故事可能一抓一大把,但确实没有什么比这更优秀的当代情感小说了。不信你随便找个书店,走到中文小说柜台转一圈,你会惊人的发现,稍微有点艺术水准,值得看看的小说,基本都是2000年以前写的。最近人们写的都是什么怪力乱神的故事啊…..这后面的问题,包括了出版的困境,文化的困境,文学的气势衰微….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 所以,不拍《致青春》也没什么更值得拍的(有肯定有,但是谁心里有底能保证呢?)而《致青春》只要拍了,不管拍成什么样肯定能赚钱。那这一切就都是水道渠成的事情了,一本不适合改编电影的书,遇到不拍不行的项目。只能以这种极为扭捏的方式进展了,编剧本事再大,又能有多少发言权呢? 因为原著出版上的成功,越成功,其实对电影剧本创作的干扰也越大。李樯本人的水平,显然要比最后成片是高出来的,前面说的问题,基本都是框架上的问题,而电影的优点,基本都在细节上,比如在每一场小的场景内,人物台词顺畅,言语鲜活,情绪和细节也基本合理。我相信,如果仅仅保留小说的人名,以及一个青春的概念,让李樯放手去大胆的写一个新的故事,肯定会比《致青春》现在的样子好很多的。 仅作为个人叵测,电影的前半部不错,而后三分之二急转直下,可能与赵薇的整体能力有关。同一拨的女演员里,赵薇参演的电影,明显要比秦海璐或者周迅或者高圆圆所扮演的角色模式化,简单化,娱乐化。换句话说就是没啥营养,也不够情怀。也许赵薇本身的能力就决定了她不敢也没有能力就原著进行大改,而李樯的优势又在大情怀上(不是指缺乏技巧,而是相对而言整体的艺术感觉更出色)。因此,两人的搭配也许本身就是不匹配的。 三.文学改编究竟应该怎么改?
从去年的《搜索》《白鹿原》到今年的《致青春》。文学改编看似是华语电影故事素材的救命稻草,最后结果却成了坑爹毒药。还是个人观点,文学改编其实是有着一些必须遵守的标准的: 1.让文学的归文学,电影的归电影 文学和剧本的区别,不同人有不同理解。不是小文主要探讨的内容。但是求同存异的是,二者肯定有各自的短与长。因此,在电影改编的时候,不能因为原著名声显赫就不敢让电影大胆改编。笔者认为,当原著与电影的一般性创作规律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文学服从电影。当原著与电影的一般性创作规律不矛盾时候,则最大化的遵循文学小说。 2.独臂大侠胜过侏儒 一本小说能支撑起十几万几十万字的篇幅,自然原著的信息量要大过电影。因此改编时候,还是两种选择。究竟是把原著进行等比例的压缩简化,最后还是什么都有,只不过胳膊短腿短,形同小矮人。要么就保留主干,敢于断臂求生。个人认为,全面微缩的结果是像完成任务一般让创作者在搭建整体结构上疲于奔命,故事自然漏洞百出干巴巴,而选择一点做充分,则可以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如果观众是个一米六黄的姑娘,估计还是想嫁一米八的独臂大侠,而不会是一米一的小矮人。 3.狗揽八泡屎是不对的——线索最好不要超过2条。 无论是主要情节还是次要情节的说法,或者是a故事与b故事的说法,还是线索的说法,总之,在绝大多数的编剧理论中,都认为2条情节线索在电影容量内是比较合适的。因此不管原著小说有多少组人物多少组纠葛,就选择最重要的2条做好就行了。 4.看得见摸得着——一定要有具体的事 生活流小说,其最大魅力恐怕来自于那些个人化的,情绪化的细节堆砌,但是电影里面没有事是极为可怕的。片面强调电影主要讲述情怀和感觉纯属自欺欺人,只要是剧情片,就得叙事,就得有事。 5.小说本身的故事氛围十分重要 故事氛围是一个不太确切的词,包括了历史信息,社会准则,相应的历史热点。在文学改编的时候,既然能够入电影创作者法眼,那么小说一定不是“现在时”的。因此,改编中重视“时代差”十分重要,有些时代感应当强化,有些时代感则应该弱化。电影的改编最终一定要具备独特的故事质感。如果你改编到最后,发现电影还没有一个元素拼接片的氛围感强烈,那显然是失败的。 6.人数不在多在于精,分清谁是主角 思路清晰找到故事的主角。很多小说都是群像式的人物,情节也是分段叙事的。但是你改成电影,一定要找到主角,找到配角。有独立外部事件的人物可以多点,但是要每个角色都形象差异化,而成长类,细节类的角色一定控制数量,且区分其重要程度,拉开差异。 7.我有的你没有,所以我比你厉害——视听语言是电影的独门优势 把一个文学改编拍成传记片显然不是好选择。如果你做了一个电影,却完全按照小说的叙事和表达方法,情节都依靠人嘴说。表演全是大中景。那你还拍电影干啥啊。一定要好好想想镜头以及剪辑,究竟能在整体结构上起到什么样的贡献。这里强调的是整体价值。比如关键情节点的交代方式,整个电影结构的组接。只有胆子大,用影视擅长的部分来填补小说的短处,才能够做到有益的创新。本文为作者分享,影视工业网鼓励从业者分享原创内容,影视工业网不会对原创文章作任何编辑!如作者有特别标注,请按作者说明转载,如无说明,则转载此文章须经得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影视工业网)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 /stream/15319/ 更多影评文章请查看
扫一扫,快速分享到微信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回帖
14:24:58 忍不住说两句:第一句:笔者所说从编剧基础理念来讲就有诸多偏差,更不用说放置到这部电影上来作为衡量标准,例如:对电影“情节”的理解。 第二句:这是非常用心的电影,所涉及到的任何内容都有仔细思考和现实依靠,我觉得不是烂片,仅仅是可以更好一些。例如:演员的表演。
11:35:06 接近标准答案~撒花~
16:12:13 1. 关于主题,缺乏明确的主导精神。或者说影片实际传递出的观念,和影片在创作营销中强调的观念,是不一致的。《致青春》顾名思义,“青春”看似是影片最重要的主旨,但人们常说青春片,青春故事,但细致推敲,“青春”本身是虚无和非具象化的。从故事角度,要具体的延伸概念,会发现这个词其中是包含着诸多不同可能的,有残酷,有成长,有理想,有性萌动……编故事只能截取一个重点,不可能把他们全部杂糅。《致青春》里面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看似什么都说了,但其实啥也没有,在宏观的情怀和精神定位上很虚无。
对于你的这些话,我只能说 你不懂什么是真正的青春。
10:18:48 讨论得很到点!
虽说电影有观众自己的喜好和看法,
但是好电影、经典的电影也总是会随着时间推移有公认的结果
所以这谈论的是一种“标准”问题
21:49:05 个人认为电影其实就是给大众看的,如果是大众都觉得不好那可能是真的有问题,如果说真的是一部烂片,却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只能是大众的审美不够。这种审美不是导演个人可以改变的,只有整个名族的审美提升了,那么个人的审美也就自然提高了。不管是什么片子,不管是什么目的拍出的,创作团队是没有错的,只能说做的不够完美。当然我也做不了完美,所以要学习。
15:55:33 大烂片
15:41:10 尽管对于《致青春》这部电影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确实唤醒了不少人的青春。也许现在的人都忙着赚钱,中国的年轻都荒废在赚钱中了。其实,我觉得也告诉我们大学生活就应该过得有意义,就应该有一两件可以用来刻骨铭心的事情。不然等我们灯油枯尽是方蓦然发现我们的青春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有价值的回忆,那就为时晚矣。我们善于发现不足这是对的,我们也要发现美。只有从不完美中汲取不足,才能越来越好吧。这也是我的观影小感受。。来自新浪微博
00:17:32精辟,透彻,独到,收藏之……来自新浪微博
19:31:32//@Easy-chou: //@光中影视:分享 小说改编剧本 http://t.cn/zT1nAhf //@金志原: //@朱蒙zhumeng: //@影视工业网: //@橙aryo: [good]来自新浪微博
16:00:53//@光中影视: //@金志原: //@朱蒙zhumeng: //@影视工业网: //@橙aryo: [good]来自新浪微博
15:57:44//@金志原: //@朱蒙zhumeng: //@影视工业网: //@橙aryo: [good]来自新浪微博
14:30:18//@周铭影: 最近在细细琢磨@郑小驴 中篇小说「青灯行」,郑老师太棒了!@青年电影公社 [爱心传递]来自新浪微博
13:39:17@我是潘失忆来自新浪微博
13:24:42有的人喜欢安东尼奥尼、有的喜欢戈达尔、有的喜欢黑泽明.....青菜萝卜各人爱好,我则喜欢斯皮尔伯格,为什么?他拿着投资人的金钱和自身的技术就可以把电影拍的让人如痴如醉,那就是一个优秀导演的基本水准来自新浪微博
13:22:19电影首先必须是电影自身的力量有多大能量,拍电影第一要素是如何拍的好看漂亮,不用那么太多社会责任、社会关怀,那么多哲学理念,现在动辄就“文以载道,”电影上来动不动就民族责任、民族命运,恕我直言,那真太鸡巴扯淡了,我们小民草根导演承受不起。
作者:个人VIP会员[北京]
人气:34159
作者的其它文章
扫一扫,即可添加影视工业网为微信好友.
还可添加微信账号:Ilove107cine QQ号
加我们为微信好友
今日热销产品
【京公网安备16号】学生整理编写的剧本-----课本剧《一厘米》
学生整理编写的剧本
课本剧《一厘米》
(旁白):本课本剧由以下同学进行表演:……
【情景一】公共汽车上
小也:(命令似的口吻,又暗含着兴奋)妈妈,买票!
陶颖:(语气温柔,温文尔雅)小也,你还不够1.1cm,下次你坐车就能买票了!
小也:(据理力争,满不服气的语气)妈妈!我够啦我够啦!(用脚使劲踏着铁板)你上次讲我下次坐车就可以买票了,这次就是下次了,你还要说下次,你为什么不给我买票?你说话不算数!
陶颖:(默默转身,盘算着)好不容易挣来的钱,是买票还是留着给家人做顿饭呢?唉。
售票员:(极其不耐烦,进而厌恶)往里走,别堵门口。你,(指着陶颖),买票。
陶颖:(淡定,温柔而又不是坚定)我买两张票。
售票员:(抬头望了望陶颖,并上下打量了一下)这小孩还差一厘米,不用买票。
陶颖:(坚定但保持着温文尔雅)我就买两张票。
售票员:嘿,这人真奇怪。旁白:……
【情景二】公园门口
(动作)小也向公园门口跑去,手中拿着门票,给检票的青年看了一眼后就奔了,陶颖跟着小也的方向走去,正要进门时,红衣青年:(坚定)票!
陶颖:(充满感情的指了指小也)红衣青年:(坚定)我问的是你的票!
陶颖:(安静,温柔)不是刚才那孩子已经给你了吗?
红衣青年:(冷淡,机械性的重复)他是他的,你是你的!
陶颖:(淡定,不解)小孩不是不要票吗?
小也:(站在远处喊)妈妈你快一点啊!陶颖:妈妈就来。就来。
这时,许多人聚集了过来。
红衣青年:(喜欢人多的样子,歪着头问)谁说不要票的?陶颖:(有些着急)票上说的。
红衣青年:(淡定,喜欢人多的样子,又故意发问)票上怎么说的?
陶颖:(淡定地说,话毕后略带得意、自信)票上说不足1.1m的孩子免费参观,超过1.1m的孩子照章购票。红衣青年:(轻蔑,略带敌意)您很清楚吗?
陶颖:(使劲的点了点头)红衣青年:(自信)可是你的孩子已经超过了1.1m了。
陶颖:(面带微笑,略不自然)没有。他没有。
红衣青年:(自信)他从这里跑过去我看的很清楚。
小也:(跑向陶颖,很亲热)妈妈,你为什么还不进来?我还以为你丢了呢!
红衣青年:(略带紧张,有些不确定,用命令的口吻)你过来!
红衣青年:看啊,他超过了!
陶颖:(厉声说道)小也,别垫脚尖!小也:(带着哭音)没有,妈妈,我没有……
红衣青年:(得意,伸着懒腰,骄横的说)买票去!买票去!
陶颖:(孤立无援,争辩)可是,他不够1.1m。
红衣青年:(卖弄,怪责)所有逃票的人都这么说。信你的还是信我的?
陶颖:(目瞪口呆,装出不知道的样子,无力的说)可是,刚才在汽车里,他还没有这么高……
红衣青年:(认为荒唐之极)他刚生下来的时候,更没有这么高!
众人:(哄笑着陶颖)陶颖:(陶颖的脸一阵比一阵白)
小也:(拉住妈妈的手)妈妈,你怎么了?
陶颖:(用安慰的语气)没什么,妈妈忘了给你买票了!
红衣青年:(不屑)忘了?说得好听!你怎么不把自己的孩子给忘了?
陶颖:(怒火中烧,但竭力下压)你还要怎么样?
红衣青年:(冷笑)嘴还这么硬?不是我要怎么样,是你必须认错!甭啰嗦,趁早买票去!
陶颖:(露出勉强的笑容)妈妈去买票。你在这里等我,千万别乱跑。
小也:(疑问,惊讶,迷茫)妈妈,你真的没买票?
陶颖:(思考的样子)我们走!(用力猛地一拉小也)我们到别的公园去玩!
旁白:……
【第三幕】干部来访
(陶颖在家,小也在外玩耍,两位干部走来。)
长老的干部:孩子,你知道陶颖同志的家在哪儿吗?
小也(一抬头,活泼的说):我知道!我带你们去!(蹦蹦跳跳的走过去,兴高采烈的领着老者走进家门):妈妈,来客人啦!
长老的干部:我们是森林公园管理处的,报社把您的信转给我们了。我们来核实一下情况。
陶影(紧张,沮丧的样子)陶影(有点心虚):小也,你先到外面去玩好吗?
年轻的干部:我们已经找当事人调查过了,情况根本属实。不要叫孩子走,我们要实地测量一下身高。小也(有点恐惧,顺从的贴在墙壁上但有不自主的贴的很紧)
干部(很认真,毫不吝啬的在墙上画了一道杠,用卷尺测量杠到地面的距离)
陶影(镇定地):多少?年轻的干部:一米一,正好。
陶影(平静地):不是正好,你们过了一个月零九天才来。一个月以前他没有这么高。
干部们(对视,无言,掏出一个信封)
年长的干部(慈祥的):毕竟那天您没有参观,这是我们的一点赔偿。(陶影没有接)
年轻的干部(更加彬彬有礼):如果您不要钱,这里有两张参观券,欢迎您和孩子到我们那去。陶影(用力的摇了摇头)
两位干部:那我们该怎样弥补你的损失呢?陶影(怔住):我……
陶影(把小也推到两位老人面前):叫叔叔。小也(甜甜的):叔叔。
陶影:两位领导,钱请你们收起,票也收起。就是那天当班的查票员,也请不要为难他,他也是负责。两委干部(手足无措):这……
陶影(把小也拉得离老人更近些):只请两位爷爷把那天的事情同孩子讲清楚,告诉他,妈妈没有错……
旁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论文】如何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00.0浏览总量总评分
评价文档:
&购买后可评价
5页¥3.005页¥3.006页¥3.001页¥0.50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如何指导学生编演课本剧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同期刊文献您好,请或 &&&&&& |
服务热线:400-
客服电话: 400-
8:30-12:00,14:00-18:00(工作日)
8:30-11:30,13:00-16:30(节假日)论课本剧编演的可行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年14期
论课本剧编演的可行性
【摘要】:正新课改环境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对高中语文课本剧进行编演,能够提高学生对国语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加适应实际生活中的读、写和交际运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1.课本剧编演顺应了高中语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我,进行情感交流以
【关键词】:
【分类号】:G633.3【正文快照】:
新课改环境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对高中语文课本剧进行编演,能够提高学生对国语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加适应实际生活中的读、写和交际运用,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1.课本剧编演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马世孝;[J];学科教育;2001年05期
陈佳遥;莫莉;;[J];创新作文(初中版);2007年04期
刘江彦;;[J];新课程(中);2011年03期
佚名;小猪;;[J];创新作文(初中版);2007年07期
郭超峰;;[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09期
张建波;;[J];躬耕;2008年09期
廖秋保;;[J];新课程(小学);2010年12期
王龙菊;;[J];青年文学家;2010年21期
柯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杨晓姝;;[J];小学教学设计;2008年3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安怡;;[A];浙江省群众文化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任丽丽;;[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倪静娟;;[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黄燕林;;[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付应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唐美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唐美红;;[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李金哲;李柱山;;[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罗红林;;[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邵素红;;[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高平 通讯员 赵欣然;[N];光明日报;2005年
魏娜?张碧峰;[N];内蒙古日报(汉);2007年
王雅静;[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本报记者 杨光;[N];光明日报;2005年
周华;[N];长白山日报;2008年
蒋兴荣;[N];中国艺术报;2008年
陈峰飞;[N];南京日报;2006年
记者 孙晓胜;[N];光明日报;2005年
蒋信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深圳商报记者 郑恺 万红金 实习生 严建红 赵先彬;[N];深圳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孙菊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申宣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敏;[D];闽南师范大学;2013年
韩乐;[D];西南大学;2011年
杨译;[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尹雪娇;[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杨利;[D];苏州大学;2008年
强中国;[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傅念飞;[D];西南大学;2008年
林隆芬;[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黄晓莲;[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杨芳;[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英语课本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