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事业单位养老金双轨制并轨辞职职工新规定20142015年

&&&&&&&&&&&&&&&&&&&&&&&&&&&&&&&&&&&&&&&&
当前位置:&>&&>& > 正文
人社部:养老保险改革“破冰” “双轨制”成历史
&&&& 09:29:30&&&&来源:&&&&
  养老保险改革&破冰& &双轨制&成历史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详解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精神
  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自日起实施。如何看待这次带有根本性、制度性的改革?《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试点为全面实施改革奠定基础
  记者:企业职工自上世纪末就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一直实行原来的退休制度,被称为&双轨制&,这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务院近日作出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项改革?
  负责人:国务院决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改革条件逐渐成熟、社会共识逐渐凝聚的结果。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分析这一改革的背景:
  第一,&双轨制&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被赋予用人和工资分配的充分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再延续企业自管职工退休的制度,难以适应市场平等竞争的需要,由&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建立了统筹互济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均衡了企业之间的退休费用负担,最终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后来,这一制度又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到2014年底,已覆盖城镇3.38亿职工和退休人员。而机关事业单位,由于不像企业那样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沿,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滞缓,总体仍维持单位退休制度。这是形成&双轨制&的历史原因。
  第二,&双轨制&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制度实行近6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从制度内部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之间负担畸轻畸重,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退休费不堪重负,甚至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费是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算的,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也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制度模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退休费(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难以统筹协调,同类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拉大,产生不平衡。
  第三,在实践探索中逐步积累改革经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和行业对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探索,先后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局部试点,全国约2100万人参加。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部分科研院所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启动&事业转企业&改革。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5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这些改革,由于没有更高层次的整体设计,政策的统一性、规范性不足,因而并未从总体上、根本上改变现行退休制度;但把改革中的主要矛盾梳理得越来越清晰,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经验,为全面实施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解决&双轨制&具有里程碑意义
  记者:社会上呼吁尽快解决&双轨制&问题,焦点集中在社会公平性方面。从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的角度看,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负责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贯彻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具体说,我认为是4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普遍参保,加上企业职工和其他就业群体,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8.3亿多人;只有50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成为制度全覆盖的&短板&和&空白&。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期只有6年时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举措。
  第二,有利于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近年来,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开始实行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部分地区还开展了公务员聘任制试点;事业单位也正在加快分类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统筹互济、社会化管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分散单位的退休费用负担,维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形成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的有力制度保证。
  第三,有利于逐步化解&待遇差&的矛盾。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险基本制度模式和政策,可以逐步化解同类人员待遇差距拉大的矛盾。
  第四,有利于全面体现工作人员的劳动贡献。将现行退休费计发办法改为按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确定基本养老金待遇,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进一步增强激励性。
  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
  记者:前不久,马凯副总理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询问时提到,这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应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负责人:&一个统一&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五个同步&是: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单独对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引起不平衡。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在优化保障体系结构的同时保持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突出体现多缴多得,今后待遇调整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统筹安排,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防止地区之间出现先改与后改的矛盾。&五个同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平衡前后左右的各种关系,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经济日报记者 韩秉志)
责任编辑:
&&&&您想爆料吗?请登录进行爆料,也可登录爆料。禁止发布非法虚假信息!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 图片新闻
24小时点击排行
  今年28岁的丁海洋  今年28岁的丁海洋是苏州常熟理工学院生物与食品专业的学生,...
??????????养老金并轨暂不涉及公务员 事业单位先探路
来源:大洋网
作者:王晓慧
  2011年已经过去,取消养老金双轨制毫无进展。
  2011年“两会”期间,部分委员就改革“养老双轨制”向“两会”提案,温家宝也在同一时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1年要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通过改革现行单位保障制度,统一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同时,人保部也就此做出回应,表示将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但时隔一年,改革时间表尚无发布迹象。
  “实施养老金并轨的条件并不成熟,并轨后的养老金额度是向党政机构看齐还是跟事业单位看齐呢?”1月11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企业、事业和党政机关人员的退休待遇标准都不一样,统一这三支队伍的退休制度是实现并轨的前提。
  “养老金并轨方面的工作正处于研究阶段,这个事情的涉及面比较广、过程比较复杂。”人保部养老保险综合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养老金改革是事业单位改革的一个配套政策,事业单位改革尚处于试点阶段,养老金方面的文件不会这么早就出来,至少今年年内都不会出台。
  就低还是就高?
  中国的退休改革从1992年开始,实行的是“养老金双轨制”的退休制度,不同工作性质的退休人员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
  “改革之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相差无几。近几年,国家对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了7连调,三者之间的差距反而扩大到了六七千元,因为咱7次上调的额度都抵不上人家一次的。”63岁的王桂福是一位水利领域的企业退休职工,目前的退休金是2300多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员工退休后的退休金与未退前基本相等,唯独企业员工的退休金不及上班时的一半,希望这次&破除养老金双轨制&的说法不是忽悠人。”他说。
  在“双轨制”养老模式之下,工作性质相近、年限相同的职工,从企业退休和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相差数倍。据记者了解,四个同年同专业同学校毕业的73岁正高工(均为航空行业高工)的退休金最多有近6000元的差距,其中,部队退休7700多元,机关退休5900多元,事业单位退休4800多元,企业退休1800多元。
  “按照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来看,养老金并轨是大势所趋,方案一旦制定下来,执行速度会非常快。”人保部信息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养老金并轨不可能把高的养老金拽下来,养老金额度或是由企业向事业单位靠拢,“就高不就低”是趋势。
  但也有人保部工作人员对此说法持否定态度,“都往上靠拢,钱从哪来?几百亿的资金缺口不是一笔小数目,取中或是就低比较现实。”
  人保部养老保险综合处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深圳正在进行公务员养老金制度的试点工作,部分公务员实行聘用制,此类公务员在职期间享受公务员待遇,退休后的工资额度向企业靠拢。
  暂不涉及公务员
  养老金并轨,最关注的人莫过于两头: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其中,公务员最担心的就是收入是否因此而大幅下降。据记者了解,养老金改革前期暂不涉及公务员。
  “事业单位改革尚处于试点时期,分类改革尚未完成,虽然养老金并轨表面上看跟分类改革并无太大关系,只需统一退休制度就可以。但是,如果不先分类,就无法得知哪些事业单位属于继续保留的范畴,哪些具有经营性质而被转为企业,而又有哪些事业单位属于有行政审批权,此类单位划分为行政单位之后将享受公务员的待遇,但公务员养老方面的改革要在事业单位之后。”
  公务员养老制度迟早会改革,事业单位先探路子。
  据记者了解,之前公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已于日截止征求意见,其中争议最大的就是事业单位的养老制度。
  “事业单位的养老并没有推向社会,党政机构更没有推向社会,被推向社会的只有企业。养老金并轨,首先在制度上得有一个整体框架,比如党政机构什么时候推向社会,事业单位什么时候,得有一个时间表,得有具体方案才行。”汪玉凯说。(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克伟)
12-01-14·
12-01-13·
12-01-13·
12-01-10·
11-12-24·
11-12-02·
11-10-13·
11-03-09·
11-01-19·
10-11-18·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财经媒体封面
财经·大视野
高清影视剧
关注一件事并尽力做好,这种心态是种创业心态
近期热点关注养老金并轨“七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会涨吗
&&&&来源:&&&&
&&&&&&字号
原标题:养老金并轨“七问”
  赵乃育绘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方案已经拟定,并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今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不过,由于改革细则尚未出台,如何改,改后什么待遇,改革的钱从哪里来等问题,尚存在诸多疑问。《经济参考报》记者就此进行了相关梳理,并采访了有关专家,希望就舆论关切作出一定回应。
  1问“并轨”并的是什么
  2013年之前,国内养老保险制度分为四大模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本次舆论热议的养老金“并轨”指的是后两者的合并。
  从历史沿革上看,居民养老保险的城乡并轨其实早已启动。2009年,国务院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2011年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居保)试点。2012年,上述两项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今年2月21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决定将新农保和城居保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时,为做好不同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决策部门在今年初还印发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对企业职工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和待遇衔接作了明确规定。
  截至目前,已经有不少于15个省完成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合并实施,制度覆盖人口约5亿。
  而近日热议的“并轨”,是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在此之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企业单位的“缴费型”统筹制度,由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制度,由财政统一支付养老金。
  截至今年10月,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3.35亿人口,而公开数据显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接近4000万。
  2问目前“并轨”进展如何
  日前,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已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将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一个统一”,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五个同步”,即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待遇调整机制与计发办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
  然而,此次确定的仅是思路框架,具体改革方案尚未公布。专家认为,未来会有详细的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出台。事实上,此前已经有地区进行了“并轨”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广东深圳在适应公务员聘任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同时,先行先试,于2007年开始探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2010年5月,深圳市出台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全市所有新进公务员实行新的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2012年,深圳将该制度进一步推广到事业单位。据了解,改革取得了良好成效,畅通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交流渠道,也得到了“新人”们的广泛支持。截至2014年6月底,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的机关事业单位“新人”(聘任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新聘人员)已超过7000人。
  3问“并轨”后替代率会否趋同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它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有统计显示,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替代率超过80%,个别甚至达到100%。而目前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则在50%以下。
  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西部某省2014年全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费水平为月人均3227元,而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水平则为月人均2065元,前者是后者的1.56倍。
  “一些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当时接受国家分配到企业工作,退休后养老金远低于机关事业单位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干部职工的退休金,因此对双轨制很有意见,企业管理人员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退休职工意见更大。”上述调研报告称。
  不过,实现替代率的“平等”并非一朝一夕之力。不少专家认为,有赖于职业年金制度的建立,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水平不会有明显下降。
  “这次改革的目的是通过优化结构和确立新的责任分担机制来促进养老保险制度走向公平,关键是要落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缴费义务并采取同样的办法调整养老金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说,“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基本养老金肯定会减少,但加上职业年金,总体待遇应该不会有太大变化。”
  不过,长期来看,两者替代率终将趋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经济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保险学会理事孙洁认为,目前应该做的是,继续适度提高企业职工基础养老金水平,并在理性提高公务员工资、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基础上,参照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制订机关事业单位基础养老金替代率水平。“毕竟从理论上讲,当一个人不再工作、退出工作岗位以后,他的收入必然要比在职职工收入低。”他认为,最终应使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水平逐渐接轨、趋同,并通过发展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弥补不同群体间保障水平的差距。
  可以预见的是,最终改革方案也会涉及这一问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近日所作的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提出,建立兼顾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根据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物价变动和财政承受能力等情况,适时调整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并将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延伸到待遇调整政策之中。
  4问职业年金钱从哪来
  按照《事业单位职业年金试行办法》的表述,职业年金是指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依法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职业年金基金由单位缴费、个人缴费和职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组成。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管理。
  改革之难,难在制度设计,更难在资金保障。统计数据显示,1990年,全国机关退休费用总额为59.5亿元,2005年达到1827.7亿元,增加30倍,年均递增25%。2006年到2008年的平均增长率也高达18.7%,明显高于同期在岗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速度。
  为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并轨”后退休金不会出现大幅下降,职业年金就必须“做实”。简单来说,国家本来只需支付已退休公务员的养老金,但现在还要想办法给在岗的公务员“存钱”,难度很大。有学者提出疑问:“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财政收入增速也在削减,那么凭空增加一大块公务员养老金开支,钱从哪里来?”
  对此,西南政法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授熊晖认为,国家应该在制度转轨期间承担这部分转制成本,建立起职业年金最为关键,这部分钱应该会由财政资金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双重投入。
  在这一问题上,深圳职业年金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根据《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社会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各行政机关将本单位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缴费列入年度部门预算,按月划缴至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个人账户。聘任制公务员职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账户方式进行管理。职业年金缴费比例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5问“并轨”后养老金能否投资运营
  根据改革思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作为平滑养老金水平变动的一大支柱,职业年金“钱从哪来”至关重要。
  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员工缴费,基金积累也将因此产生。那么,基金投资运营机制是否应同步建立?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制度,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社会统筹部分由单位负担缴费,为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0%,个人账户则由职工个人缴费,为个人工资的8%。前者“现收现付”,用于支付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后者实行的是长期封闭积累、产权个人所有的“完全积累”制,原则上不能调剂借用。
  而根据改革思路,“事业单位建立与企业相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改革退休费计发办法。”那么,“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如若“做实”,必将产生体量不小的一个“资金池”。
  不过,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机制尚不健全。结余基金绝大多数存银行、买国债,投资渠道单一,收益率比较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2013年虽然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累计资产总额已达4.77万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高达8.3%。但由于多元化和市场化的投资体制没有建立起来,绝大部分基金作为财政专户存款“躺”在银行里“睡大觉”,购买国债和委托投资合计仅为711亿元,还不到资产总额的零头。
  投资收益率方面,不但低于企业年金基金收益率(投资收益率几何平均值8.35%),还低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收益率(年均收益率9.02%),更远远低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20年来城镇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14.85%)。
  从各地来看,养老保险基金实施投资运营的资产较少,且仅在两地实现。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广东省曾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运营1000亿元养老金。有消息称,山东省也将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
  “养老金要想实现保值增值,可以效仿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增加委托运营资金,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一位社会保障研究学者建议。
  针对这一问题,马凯表示,下一步将制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办法,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投资渠道,实现保值增值,增强基金支付能力。
  6问机关事业单位工资会涨吗
  机关事业单位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后,将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对个体员工而言,工资上涨是保证缴费的必然结果。
  根据改革思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这样的话,在全面实现养老“并轨”之前,公务员工资可能实现普涨。但是大幅上涨可能性不大,主要是为了覆盖社保支出部分。”熊晖说。
  熊晖指出,当前很多基层地区的公务员群体工资水平相对较低,而社保个人缴费的比例不低,对于那些月收入2000余元的基层公务员而言,自己负担各项社保缴费相对困难。
  郑功成则认为,实施养老“并轨”并不意味着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必然上涨,但却是调整工资制度的好机会。国家应支付改革的初始成本,即适当增加一次工资,以消减改革初期带来的阵痛,促使制度平稳转型。
  7问“中人”如何改革
  改革的推进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养老保险“并轨”也不太可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若以入职年龄将员工分为“老人”“中人”和“新人”,那么“中人”的改革方案必然最复杂。
  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也是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之初的原则。根据当时的规定,改革办法实施前参加工作、本决定实施后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中人”。由于他们以前个人账户的积累很少,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退休后在发给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发给过渡性养老金。老人老办法,实施前已经离退休的参保人员属于“老人”,他们仍然按照国家原来的规定发给基本养老金,同时随基本养老金调整而增加养老保险待遇。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员属于“新人”,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退休后将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基数的高低直接挂钩。
  而深圳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选择了类似的路径,按规定,深圳新进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职期间与企业职工一样,按照一定的标准缴纳养老保险。
  不过,对于此次“并轨”如何实施,一切尚待相关细则出台。
  “通过基本养老金和补充养老金基本保持‘中人’养老金待遇,降低改革阻力。”有专家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有两条路,一是沿用企业养老改革时的视同缴费政策,这样对于财政资金的压力会小很多,但是今后也面临养老金个人账户亏空的问题。二是由财政一次性将个人账户做实,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但这将产生巨大的财政压力。
  郑功成也认为,这次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建立稳妥的“中人”过渡办法,让“中人”养老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同时也应当解决好机关事业单位中编制内外员工的现实权益差距问题。
(责编:郝帅、乔雪峰)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热点新闻|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事业单位等养老保险改革“破冰” “双轨制”成历史(全文) - 网易河北
十天内免登录
事业单位等养老保险改革“破冰” “双轨制”成历史(全文)
  摘要: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自日起实施。如何看待这次带有根本性、制度性的改革?《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网易河北讯 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自日起实施。如何看待这次带有根本性、制度性的改革?《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1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自日起实施。如何看待这次带有根本性、制度性的改革?《经济日报》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  试点为全面实施改革奠定基础  记者:企业职工自上世纪末就实行养老保险制度,机关事业单位一直实行原来的退休制度,被称为“双轨制”,这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国务院近日作出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推出这项改革?  负责人:国务院决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改革条件逐渐成熟、社会共识逐渐凝聚的结果。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分析这一改革的背景:  第一,“双轨制”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有企业由原来的统收统支逐渐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被赋予用人和工资分配的充分自主权。在这一背景下,再延续企业自管职工退休的制度,难以适应市场平等竞争的需要,由“企业保险”转向“社会保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逐步在全国范围建立了统筹互济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均衡了企业之间的退休费用负担,最终形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后来,这一制度又扩大到各类所有制企业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到2014年底,已覆盖城镇3.38亿职工和退休人员。而机关事业单位,由于不像企业那样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最前沿,养老保障改革的进程相对滞缓,总体仍维持单位退休制度。这是形成“双轨制”的历史原因。  第二,“双轨制”引发的矛盾日益凸显。机关事业单位现行退休制度实行近6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暴露出一些矛盾。从制度内部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机关事业单位的退休费用由财政或单位承担,单位之间负担畸轻畸重,一些地区和单位,特别是一些基层事业单位退休费不堪重负,甚至无法保证及时足额支付。二是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费是按“最终工资”的一定比例分档计算的,难以充分体现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也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由于制度模式不同,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养老保险关系相互转移接续困难,制约了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二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退休费(养老金)待遇确定和调整难以统筹协调,同类人员之间的待遇差距拉大,产生不平衡。  第三,在实践探索中逐步积累改革经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地区和行业对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探索,先后有28个省区市开展了局部试点,全国约2100万人参加。按照国家统一部署,部分科研院所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相继启动“事业转企业”改革。2008年,国务院决定在5个省市先行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这些改革,由于没有更高层次的整体设计,政策的统一性、规范性不足,因而并未从总体上、根本上改变现行退休制度;但把改革中的主要矛盾梳理得越来越清晰,也取得了一些局部经验,为全面实施改革奠定了实践基础。  解决“双轨制”具有里程碑意义  记者:社会上呼吁尽快解决“双轨制”问题,焦点集中在社会公平性方面。从国务院行政主管部门的角度看,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负责人: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贯彻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策在社会保障领域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一项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具体说,我认为是4个“有利于”:  第一,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全面建立,广大农村和城镇居民普遍参保,加上企业职工和其他就业群体,社会化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覆盖了全国8.3亿多人;只有5000多万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退休人员游离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成为制度全覆盖的“短板”和“空白”。现在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期只有6年时间,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重大举措。  第二,有利于促进机关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近年来,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开始实行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部分地区还开展了公务员聘任制试点;事业单位也正在加快分类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统筹互济、社会化管理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分散单位的退休费用负担,维护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是形成能进能出、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的有力制度保证。  第三,有利于逐步化解“待遇差”的矛盾。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实行相同的养老保险基本制度模式和政策,可以逐步化解同类人员待遇差距拉大的矛盾。  第四,有利于全面体现工作人员的劳动贡献。将现行退休费计发办法改为按缴费水平、缴费年限确定基本养老金待遇,多缴多得、长缴多得,能够更加全面地体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劳动贡献,进一步增强激励性。  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  记者:前不久,马凯副总理在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询问时提到,这次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个统一、五个同步”,应该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负责人:“一个统一”是指,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等城镇从业人员统一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都实行单位和个人缴费,都实行与缴费相挂钩的养老金待遇计发办法,从制度和机制上化解“双轨制”矛盾。在此基础上,形成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并行的两大制度平台,并可相互衔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五个同步”是:一是机关与事业单位同步改革,避免单独对事业单位退休制度改革引起不平衡。二是职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同步建立,在优化保障体系结构的同时保持待遇水平总体不降低。三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完善工资制度同步推进,在增加工资的同时实行个人缴费。四是待遇确定机制与调整机制同步完善,退休待遇计发办法突出体现多缴多得,今后待遇调整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物价水平、工资增长等因素,并与企业退休人员等群体统筹安排,体现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五是改革在全国范围同步实施,防止地区之间出现先改与后改的矛盾。“五个同步”突出了改革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平衡前后左右的各种关系,有助于形成社会共识,保证改革顺利推进。&&&&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HEB046
相关新闻阅读
48小时评论排行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网易河北访谈间
&select name="site" class="left"&
&option value="网易" selected="selected"&新闻&/option&
&option value=""&网页&/optio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养老金双轨制并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