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上海申美检测的服务真的有那么好吗,请问他们是不是需要庞大的资金运转?

为什么德国制造口碑那么好?
为何一提到德国的产品貌似就是很好的?大到汽车,小到牙刷牙线。(看了@郑磊 关于牙刷产业的概叙所想到。)还请有兴趣的同学详解,感激不尽!
按票数排序
德国制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意思而且关键的观点上:不相信人。德国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误差,特别是在生产环节,这些人引入的负面影响经过流水线的每个环节逐级放大,必然会最终影响产品的品质。因此整个产品的生产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终产品出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动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响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机器(或者人像机器一样动作)能简单执行的。换句话说,就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只要机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就坚决不让人做。其他的知友已经讲了很多精彩的点,包括工业设计、民族性格等等、研发投入等等,我就不浪费时间了,但是可以重点讲讲制造本身:流程化。下图是大众汽车1969年的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程度比现今国内很多车厂的自动化程度都高。生产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产过程切分成非常细小的片段,每个片段都遵循严格的顺序加工,片段之间用自动化的传动装置连接起来,每个片段简单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时候,就被机器取代了。另一个行业的例子,说起软件公司,大家都记得微软之类的美国公司,但是做流程软件最成功的却是德国的SAP,他们把企业(甚至非生产型组织)内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软件里面,把企业里面每个人都通过软件固化到一个功能,最后完成了企业的可靠高效运作,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业里面用过SAP的ERP系统的人,特别是财务采购之类的肯定特别熟悉)可测量。比如下图是Carl 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维测量仪器,精度0.5微米,给精细工业生产带来了革命。性能优异的各种测量仪器仪表也是德国人造的比较好。他们希望生产的每个环节都可以精确测量到产品和生产线的各种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这些测量手段,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馈回路来保证生产的产品品质波动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这是保证产品品质的重要前提。另一个大家熟悉的行业的例子,德国人的厨房比咱们中学生的化学实验室设备还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确测量的,当然,所有加工时间和关键环节的加工温度也是需要精确测量的。自动化。自动化就是把人类不擅长做的重复易错的交给机器人。比如下面就是德国著名的Fraunhofer Institute工业服务部心目中的未来工厂的照片。有什么特点:工厂完全是机器自己在生产,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为两种:一是做生产规划,下达生产指令;二是给机器打下手帮助保持生产线高效可靠运转。(顺便吐槽一句,看完这张图每个人都应该明白为什么中国工人收入这么少了吧?)职业化。德国的职业教育已经有别的知友提到了。我就举个身边的例子,前几天遇到一个德国的老工程师,没有什么学历,从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FH毕业后就在机械工程师岗位上干了三十多年,德国所有核电站的蒸汽轮机都是他负责安装调试的。在部门里面非常受尊重。我不知中国现在有几个工程师有这样的机会和志向做到这种程度。(下图核电厂蒸汽轮机的大小可以从旁边梯子得到直观的对比)这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可靠的生产和工程质量事关重要。工具化。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国人喜欢工具,几乎可以说做每件事情都有专门的工具。第一次去一个德国朋友家做客就惊呆了,自认为比较喜欢捣鼓,在家满满一抽屉工具已经很专业了,和德国同事一比较就是一个乞丐。他家的工具挂满了地下室整整一面墙。螺丝刀就有几十把,修车的扳手就比我所有工具还要多得多。可惜当时没有拍照,下面借用因特网上的照片给点感觉吧(这比我朋友的要少得多,但是感觉是一样的)。反观国内,只要自家装修过的人,都遇到过工人马马虎虎随便找来几块破木头搭破梯子凑合的例子吧?讲了德国制造那么多,说实在的,我觉得德国制造也有其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制造业并不适合制造快速消费和变化的产品,目前这个领域都很难想起德国还有什么响亮的品牌了。一个生动案例就是有西门子的手机,幸亏早两年卖掉了,否则恐怕会比诺基亚死得更难看吧。家电和快速消费的电子产品似乎还是东亚制造的更优秀一些,特别是日本。
在某top50德国制造业公司总部工作。与德国人一起,设计“制造业王冠”的复杂设备,我谈谈我的看法。首先,工程制造,都是科学的范畴,科学的核心,应该是科学方法,而不是科学本身。中国人一直以来犯的错误,就是,觉得制造业好像就跟武侠剧里面的武功一样,找到一本秘笈,或者诀窍,就可以成为顶尖高手,如果没有,那肯定哪里不对,还有秘笈或者诀窍没找到。我倒是感觉,科学方法,比科学结果本身更重要,方法对了,好的结果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当然,也需要积累。那么再说说制造业里面的科学方法,不管是多复杂的装备,设备,具体到任何设计的细节,其实那些知识,最低层的公式,大部分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机密的不多。那么为什么同样的理论基础,会设计出不同的东西呢?这里面就是方法论,外加积累了,最开始的设计,肯定都是粗糙的,然后呢,通过经验验证,知道如何改进,建立新的补充文档,设计规范,升版设计。如此积累上百年,升了无数的版本,建立了无数的补充设计指导规范,设计文档,逐渐设计变得复杂,就开发了便于设计软件,积累了无数公式,经验参数,这就是当前的产品,以及中国人觉得很神秘的“研发能力”。旁的说一句,中国人为什么没有深入的研发能力,因为中国人的这些资料,都是近几十年通过市场换图纸,得到的,没有过去的数据,不知道这当前的产品资料如何演变而来,而且,没有这种建立开发文档,逻辑化知识,和累积知识的制度,所以大部分中国的研发,大部分沦为做ppt骗钱的。而且中国的制造业,尤其是顶级装备制造业,底子太差,即使是大部分普通高校的老师,坦白讲,也不懂什么,大家把各个高校顶级装备相关的教科书买回来对比下,就可以知道多么浅显,还有纰漏。当然,顶级高校的除外。再说制造业的品质,包含哪些东西?1.从根儿里说,是材料,材料怎么做出来,钢厂根据标准做的。内部会议上,我曾经力拒本公司执行GB的检验标准,为什么呢,我的理由是,其实中国的GB标准,大部分内容,都是抄袭来的,抄ASME,DIN,EN,前苏联的一部分标准,里面乱得很,抄也不严谨得抄,为了显示不是全抄,总得改一点点,导致用起来很麻烦。最重要的是,材料的成分,中国抄袭了,譬如ASME,但是中国把检验标准降得很低,很容易合格,加上中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这材料出厂的时候,就跟国外差了一截。2.研发设计,之前,已经谈了,这里就不赘述了。3.生产制造,要说设备,走遍欧洲和中国各大公司,供应商,我的印象是,中国同行业里好的公司,大部分设备,是比欧洲要好的,问题就来了,设备是工具,但是工具是为人所用的,中国大部分公司的加工工艺,几十年不变,国企里面的人都忙于去陪领导吃饭喝酒洗脚去了,工艺设计,缺乏改进的动力,缺乏积累的制度。单有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我所见到的我们欧洲不少工厂,设备是很旧的,精度达到就行,何必追求最新,中国有几个大型工厂,把各个设备,人,部件的成本算清楚,并且做了优化配置了的?4.质检,国内企业,大部分执行国标厂标,这些标准,大部分几十年前定下的,都是很低的标准,这个标准定得低,那么产品的质量水平,肯定上不去。对于检验点,国内设置得太马虎,厂内检验点不多,检验马虎,供应商那里,见证点少,供应商自然也忽悠你。从这点来说,为什么德国制造业东西贵,其实很多花在了过程中,真不是公司赚走了。5.管理工具的利用,敢问国内哪些大型制造业公司有成熟的 工程管理工具+SAP,或者成熟 的PLM工具?大部分上个OA都觉得挺不错的了,或者国内找个什么山寨的PLM或者山寨的team center,软件是可以山寨,但是还是没有理解透,这些软件是一方面,这些软件公司的行业经验,和业绩背后的方案经验,才是关键啊,这几百上千万,当时肉疼,其实长久来看,还是很值得投资的。大家去各家大型国企看看,大部分公司,现在的设计更改单,NCR单子,还在人写,签字,实习生,新人骑车跑单子呢。。。。6.民族性格,德国人性格很严谨,善于积累,严谨到,点球都很少输....这可能也需要很多年的养成吧。但是很多德国人也有缺点,比如我关系比较好的一个德国妹子,她居然是射手座!!!差不多这些,太困了。。。
首先谢邀。要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诚惶诚恐,制造业这个东西博大精深,我想这个主题足够任何一个大学组织个课题组研究个半年了。仅以自己的经历,说说自己的愚见,抛砖引玉。--------------------------------------------------------------------先说现状。说起德国制造业为什么这么NB,刚好之前一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培训,培训师经历丰富,中国公司,美国公司,德国公司,日本公司都干过,他的一些观点,我觉得颇为值得借鉴。其中之一就是,德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当然,他原意并没想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描述德国,他只想描述德国工业的一个现状。你如果看过科幻片或者科幻小说的话,应该会见过这样一个场景,一座工厂里面没有一个自然人,所有的工序从进料,生产,质量检查,成品包装,货物堆栈全部由机器完成。整个车间几乎只需要有一个人监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产。你以为,只有想象中这才存在,但是我告诉你,在德国,这已经基本实现。进料和堆栈的是一个类似WALL-E的机器人,按照程序设定好的路线在车间里疾驰。质量检查等等的行为,全部机器完成。作为“操作工”(很抱歉,其实他们的操作工本身是engineer),你只需要按下按钮和定期排错。这是德国制造的现状,所以你看到的结果就是,在中国,大家还在走粗放型的道路,觉得我们人力成本就是低啊,怕啥,所以工作是靠人来完成,而在德国,人力成本过高,只能走工业化道路,大部分的工作靠机器来完成。人是有误差的,而且误差很不可控,可能是0.01mm也有可能是0.1mm;但是机器,误差是可控,可以准确的设定在小数点后3位甚至4位的mm。说回开始的培训师,他自己说,最喜欢的是德国人和日本人的制造业。德国人追求的是机器的力量,日本人追求的是工匠的艺术,但是两者都是脚踏实地的制造,美国人最喜欢的是搞系统,搞流程,搞“花头”,而中国人,才刚上路呢。------------------------------------------------说了现状,我觉的有必要跑跑题,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资源人才的积累,可以追赶,但是归根到底,我觉得是人的不同。(想插一个张公子的回答,我觉得对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描绘很贴切有趣:)我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去到德国,找一位德国同事问路,德国同事很nice的跟我说,你等1个小时来找我,我要上网查一查。我想,无非就是google一张地图,然后打印给我。结果一个小时回来,发现她不仅打印好了地图,标记好了路线,甚至还标记上了哪里会比较容易走错,最后用一个塑料封皮非常精致的套好交给我,最后用一张便签纸写好她的电话,交给我,并且说,找不到路,随时可以打电话过来问。小事一桩,对么?不然,同样的经历在我的工作中经常发生。我们在工作中无非就是向别人索取service或者给别人提供service。德国同事只要是为别人提供service的时候,他一定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他像我索取这个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么”。反过来看一些中国同事,很多时候只是把为别人提供service当做一个任务,最主要的要求达到了,在deadline之前对付对付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大到做产品的角度会变成什么。同样是做汽车,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四个轮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个轮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赚钱第一。德国人的思路会是,如果我是驾驶员,那么在驾驶的时候,除了四个轮子,能跑,我还会需要什么。结果,两样产品孰优孰劣可想而知。回到我的那段经历,因为德国同事给我提供的service是在是太好了,不仅在指明了道路上,还在用户体验上做到了极致。我下次还会找她来问路,而最关键的,她像我索取service,我基本不会拒绝。像不像买车子,不是有那么一句话么,开上一次德国车,你可能就会开一辈子的德国车了。-------------------------------------------------------p.s. 大半夜的思路有点乱,先写这些,其实还挺多的,我过两天再补上===============================一点更新线============最近项目走到收尾,所以来更新下。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不赞成的想法,如果你多了解了解制造业的话,会发现中国可能会离德国越来越远,而不是靠时间来弥补的。原因下面几个,1.教育结构:任何产业,归根到底都要说到人,有足够的人才,才能有足够的发展。德国制造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强大的工程师阶层。很抱歉,中国没有,而且未来也很难会有。你可以仔细了解下现在毕业的走势,首先中国没有德国教育体系中的工程师教育,德国有专门的应用科学学校,一般没有博士学位,6-7年毕业,然后直接进入奔驰大众博世等制造业公司做学徒,培养一个成熟的工程师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中国曾经也有技术科学学校或者传统的理工科学校,但是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真的耐下性子愿意在工厂里待下去的不超过一成,你可以知道扩大出来我们和德国的差距有多少。P.S. 说实在的,在这点上我更看好印度,印度有专门的工程师大学,在印度,毕业生头上顶个enginner的title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们的eng经过4年左右大学教育之后还要读2-3年的研究院,然后再工厂里面做学徒3-5年之后出师。(有误差请指正,这段描述来源于印度同事,所以我想准确度颇高)这部分可以看下的答案,我觉得挺具体。2. 教育投入:有印象的人应该记得,中国教育投入达到GDP 4%的时候教育界人士人欢欣鼓舞,这是改革开放30年之后我们来到的地方,我大概做一点简单的数据统计,所有数据来源于网上,如有不符,请指正。“据报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上网得知,2001年,世界上教育经费投入最多的国家是丹麦为7.71%,其次是韩国为7.03%。1998年日本已达到6%,连菲律宾也达到4.2%”美国常年教育投入7%以上(我认为这个部分还要更高,因为这7%只指国家投入,而实际上美国的私立教育我想应该最少占他们的一半以上,所以他们实际一年的教育投入应该在14%,同样,欢迎大家指正)大概算一下教育投入:中国: 0.24万亿美元 美国: 2.04万亿美元日本: 0.33万亿美元德国: 0.33万亿美元(15年10%目标)印度:0.10万亿美元看到差距了么,然后把这些钱再均摊到学生数量,中国可能也就只比阿三强点。但是人家的教育体系是精英教育啊,如果再加上各个流程的盘剥,嘿嘿,真落到实处的教育投入我想远不如账面上的。举两个小例子:a.我大学那会,有个戏谈,北大一个学校三年的教育经费比不上哥伦比亚大学一个系一年的经费;b.我们大学系里有个号称亚洲顶级的电子显微镜,外面的单位都要经常跑来借,自己的学生一年可能排上队用一次。结果后来发现,在美国top高校,这个显微镜是一个课题组一个的。我一直认为,教育强则国强,国家大把的钱拿去修路盖楼,仅有的点钱分来学校被盘剥也就算了,还要拿去盖楼补面子,实验器材简陋不堪,我导师当年法国留样归来自己攒的机器一直用到21世纪还是主力机器,何来靠时间就可以追的上人家?3. 发展偏商偏IT,之前办公室的德国同事在中国一共干了12年,回国之前跟我聊天:“我觉得你们中国人很像美国人,商业气重”之前做了四年技术的同事反复跟我说的只有一个意思,我要转去做管理,我不要在厂里做技术。事实情况正是如此,中国的学生,商科的不谈,甚至我这种纯理科的学生都没几个愿意安心做研究,搞技术的,有机会一定要向commercial方向去发展。没办法啊,30年来每年8%到9%的发展奇迹,世所罕见。我们见过太多一夜暴富的神话。静下心来做个15年engineer?太难太难了。这就是现实,中国之前的制造业优势靠的是廉价的劳动力,这么多年下来,说实在的,并没有像德国一样,建立任何壁垒。换我是厂商,很多中国人做的活,可能在拉美,东南亚,甚至非洲都可以复制。到那个时候,东莞也许就是第二个萧索破败的底特律。(当然,作为在中国做制造业的人,我是多么的希望日后被打脸!)------------------------------------------------------稍加总结,我觉得我已经离题万里,本来是说德国制造业的优点,结果变成对中国制造业的吐槽。哎,没办法,人在山中,可能更加悲观。回头来讲,我们有我们的优势,德国人慢条斯理,认真细致。但是我们灵活,聪明,学习能力强而且善于适应。全球供应链下的今天,我始终认为美国才是中国的模板,而德国,真的不是。以上。
大家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德国为什么能制造出优质的汽车和牙刷等消费品的原因,但同时不可忽略还有生产制造这些产品的机床和设备,我想这也是德国产品制胜的一个关键原因吧。大到汽车生产线,小到牙刷植毛机,在德国都能找到相应的业内顶尖的机械制造商。作为消费者,我们接触不到产业链的这一端,可实际上德国工业的核心力量还是依靠这些生产机械设备的中小企业,正是他们提供的优质机床保证了生产出来的产品的高质量。Made in Germany如今代表高质量,我想更多的是指其提供的机床和设备吧。法国酒好,但灌装的设备可能是德国提供的,意大利服装出名,纺织机搞不好就是德国进口的。在日用消费品上我们不太能感觉不到质量和寿命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买一台能跑20年、耗资1亿的设备,质量绝对重要,什么花哨的外壳功能都不重要,核心就是要求稳定性好,能保证产品的废品率低。德国机械制造商用来组装机床的辅助设备可能没那么先进,就像上面说的够用就行,但是组装起来的设备可不一般,同等产品,绝对是靠质量和中国或欧洲其他国家的产品展开竞争。而且生产组装这种大型机床也不可能依靠自动化完成,尤其是组装阶段,基本是靠人工进行。一个工人可能负责机械,另一个负责电器,最后再交给第三个工人总装,最多再有一个负责调试和检验的,机床基本就可以出厂了。所以说自动化也并不是产品质量的绝对前提。还有一个很不像理由的理由,德国机械制造商在选择供应商时没有中国那么多的门道,他们可能选业内最好的供应商来提供配件,但国内的厂家多是选和厂内领导或者采购经理关系最好的供应商(回扣多吗)。附一张德国主流报纸上刊登的中国消费者的漫画:图片来源:《南德意志报》
精湛的德国DMG数控机床CTX gamma 2000 TC www.seeseeme.net
/v_show/id_XMzMyOTE1OTU2.html
在沈阳机床干过一段时间,不过因为我本身不是学技术的,没接触到深层的东西,一直觉得自己厂的东西还算比较NB吧,直到后来看了这个视频。
一百多年前,"德国制造"曾是假冒伪劣的标志,是刻在德国人额头上的耻辱印记。十八世纪,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科技的排头兵。而与此同时,德国却还是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与英国相比,相差至少半个世纪。德国人为了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积极向英国学习。但德国人采取的"学习方式",却让英国人恼怒不已。原来,德国人的"学习方式"就是剽窃技术、假冒仿造。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企业一方面派出工业间谍,通过各种手段窃取英国的核心技术,一方面派出学徒员工,到英伦半岛进行所谓的"旅游学习",然后顺手牵羊,把英国的好产品带回德国,进行假冒仿造。德国人把从英国"偷"来的样品,仿制生产,然后,又当作廉价处理商品,倾销到英国本土及殖民地。在当时,德国产品就是"价廉货次"代名词。德国产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大行其道,让英国人感到威胁。后来居然盗用英国的品牌,假冒伪劣,让英国人忍无可忍。他们一边痛斥德国人的无耻行径和卑劣手段,一边发起抵制德国货运动。1887年,英国国会通过《商品法》,勒令所有进入英国和其殖民地的产品一律必须打上"德国制造"的印章。英国人认为,"德国制造"就是假冒伪劣、价廉货次。搬运自
为什么世界制造业的巅峰不是工业革命的领头羊英国,也不是后期称霸全球的美国和与之争锋的苏俄帝国(共产主义万岁,暴君斯大林去死), 我们可以解释为德国人在制造业上的发展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首先我们简单说下德国历史:早期的日耳曼人在罗马人眼中就是不折不扣的蛮族。但是罗马人自己的骄奢淫欲腐化了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最后在那个著名的“把我的军团还给我”的战役之后,日耳曼人得到了莱茵河沿岸的地盘可以稳定发展一段时间之后终于逆袭打败了西罗马帝国并以西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这也是后来神圣罗马帝国的起源。之后日耳曼人皈依基督教,摆脱了蛮族的身份,文化和科技得以发展。但是神圣罗马帝国 既不神圣 也非罗马 更不帝国
介于内部从部落升级到诸侯国之间 还有外部罗马教廷的控制 整个帝国其实是一片散沙 封建制的实施和当时的天朝比 根本是被甩出去几条街 唯一可圈可点的哈布斯堡帝国
其实最后成了现代的奥地利。紧接着就是最著名的宗教改革 因为日耳曼人是德语,而宗教教义的阐释权掌握在教廷的拉丁语贵族手里,所以日耳曼人一直是以被压迫的身份存在的。路德翻译的德语圣经让教义的阐释权解放到德国贵族手里,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因为底层人民知道自己的应该对德国贵族而不是骄奢淫欲的罗马教廷负责,这样文化和科技得以继续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 爆发了著名的三十年战争,虽然三十年战争和相比之前的英法百年战争和之后的欧洲七年战争相比,时间上不如前者规模上不如后者,其定义是严格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但是三十年战争确立了之后 天主教和基督教在欧洲大陆上的分布格局 。抛开其他意义不说,三十年战争和本文相关的内容是现代军工业开始发展,华伦斯坦将军作为天主教的代理人是个充满了二十世纪军工业头脑的人(当然最后他也是因为过于现代 缺乏对天主教罗马教廷和哈布斯帝国皇帝的虔诚信仰 因属下谋反而死 下场凄凉)。军工业(大炮,火枪,物资补给和人员调动)需要庞大的资源货币人口支撑,德国(被迫的)出了大量的工程师 数学家,因为战争的需要铁矿 煤矿 铸造业 运输业蓬勃发展。三十年战争之后军火出口已经是德国在欧洲的天下。这个时候德国的制造业先进的印象已经逐渐为欧洲知晓,甚至随着航海业流到了中东 东亚和美洲。然后德国腾飞的时候到了,封建时代文明的腾飞一定和某个英明的君主有关 德国人的严谨精神也是这时候开始的 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英明神武,靠着前任国王积攒下的财富和军队统一了德意志,击败了法国。腓特烈二世统一德意志的时候,需要一种口号,一种在过去有迹可循又能鼓舞整个民族的东西,严谨自然而然的就被定位国策,或者说国民的美德。紧接而来的是拿破仑时代普鲁士被占领然后又被打败以及后来的俾斯曼时代。工业革命的星星之火烧到了德国。大家都听说过德国挑起一战的起源是因为德国作为资本主义的后起之秀发现英法俄瓜分了世界的殖民地然后想分一杯羹。所以基于没有庞大的殖民地作为资金来源,德国钻研制造业的国策就成了另一条出路,所谓你们开分矿我来攀科技的思路。一方面增强国力,另一方面出口挣外快。这种国策一路延续下去基本上也是德国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的某种后果。一战打败了,没办法攀科技吧,机器做得好不怕没人要。二战打败了,没办法攀科技吧,反正美国和苏联要抢技术,咱们科研人员不怕没饭吃。一方面德国一直被压制,但是另一方面作为美苏两股势力的缓冲地带(日本也是同样的性质)德国一直尝到制作业工匠精神的甜头。所以在我们看来是非常严谨的作风,德国人以家常便饭的形式保留到冷战之后,德国终于再一次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终于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德国再次崛起了。这是一种贯穿五百年的不折不挠的工匠精神。我族虽然号称五千年文明,但是在从元明清民国文革,这五次文化扭曲之后,国人的生存哲学是更倾向于另一种,我下面解释。其实德国的严谨,可以理解为,一种经验主义的出路了;就像天朝,从满清到民国再到共和国,我们的经验主义一直是人多力量大,所以我们之后走了劳动密集型这条路,其实我们也尝到了很多甜头,但是厚此薄彼,忽略了其他方面比如制造业的严谨。并不是说我族同胞缺少创造力和严谨的精神,只是客观条件决定了我们不在一条起跑线上,只有被秧苗助长之后再靠大量的人口基础来实验得出适合国人的结果。(其实小日本也是被秧苗助长起来的,但是日本小的好处就在于,从动乱到稳定的周期,是和天朝的土地x人口这样反比)其实,严谨在传统中国一直是美德,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赞美德国佬,相对于其他欧洲人嘲笑德国人死板,我们起码是知其善而不为这种状态,只是在漫长的斗争发展过程中,我们养成的习惯都是拿来主义和人多好办事这种经验,在劳动密集型可能无法适应发展的岔路口,只有抓教育,从各个产业上提倡严谨,才是未来的一种美好的出路。顺带说一句,德国佬的确工匠精神很值得推崇,但是真的和他们生活国人是绝对受不了的,强迫症一样的生活方式和国人上善若水的弹性生存理念,毕竟不一样。中秋前夜身在异乡,胡言乱语几句,行家轻喷。
一边倒的赞同真让我失望啊...在我的印象中德国制造除了刻板还是刻板。售后服务以及客制化服务让你除了想死还是想死。说明一下,比如你买了德国的XX牌机器手,他卖给你的时候一定是基本款。你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我要这样做比较有效率的或更安全的,他会给你开张天价的报价单。但实际这个问题他们之前就遇到过并解决过。然后,你用着用着是不是总会有出毛病的时候,你是不是想拆开看看问题在哪里,然后他会跟你说:你拆啊,拆了我们就不负责任何的维修了,你只能换一台。恐吓加天价报价单...所以,现在市面上最好做的生意是什么,组一个team专门修德国的机器手,很多公司愿意花钱找你修的,因为德国人太难伺候了。
从一个办厂的角度出发吧,我是生产冷压端子的。制造首先需要买原料,我们假如需要八厘厚的铜带,但是找了好多供应商(或者是我找的不彻底)永远是达不到八厘厚度,他们解释说:正负3丝,合理范围。但事实永远只有负,没有正过。 负就负吧,最可恶的是每次要么负3丝,要么负5丝,最严重的几乎负八丝,这样导致我们每次产品质量无法保障~跟供应商谈过这话题,他们总是一句:我也是千万个不愿意啊~因为生产工艺在厂家啊。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找厂家订丝毫不差的铜板,但首先,要找设备好的厂家,成本上去了,还有就是需要量,没有量,厂家不鸟你(本人小小规模),所以~就这样了~既然原材料我能力有限,控制不了,那么我其他方面还能坚持良心,产品模具绝对按国标来(一个产品标准1.8厘米,但是很多厂家都改模具,1.7,1.6,。。。能少多少算多少),产品都出来,成本加上百分十的毛利在市场上销售,很快,我就被他们秒杀了,客户反馈过来的问题只有一个:你的太贵,别家比你便宜好多,我说我产品达国标(请忽略厚度,哭),客户:你贵!我说我电镀工艺环保,不污染。客户:你贵。我说我毛利只有百分十!客户:你贵。
摔!!!!现如今市场上极大多数客户都是这样的心态:第一便宜!第二能用就好!其他关我鸟事!!!(还有一些厂家直接用铁不用铜,还有电线行业的铜包铝,都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的智商。。。)然后~我~就~改~模~具~稍微偷一下~理想很重要,良心很重要,但是不能让厂子死了,要活下去,才能有改变~
很想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曾经在家德国私人公司打了近十年工的人,会有很多话想说。欧洲还有一些国家的产品质量同样出色甚至更好,但是总体经济体量没有德国大,工业的全面性也是德国最优秀,所以德国就成了一个代表。日本当然也很棒,据说他们在工业化阶段把德国作为榜样,也就不奇怪了。跟德国相比,中国的差距很明显,但是我们并不孤单,因为大多数国家都有同样的毛病:凑合事马马虎虎差不多就好,计划不足,优柔寡断没有执行力,不尊重事实、面子至上,怯懦、不信公理,等等等等。我不觉得中国人做得是最差的,全世界比我们差的有的是;但是另外一方面,说按中国如此经济发展下去,不久将来我们完全可以做出德国人那样的质量和国民信誉,我也看不出。我承认凡事都是发展中,德国人也不是一下子或者一直就有当下的实力和能力,但是有些事我们必须承认民族性的因素。和他们多年的接触中,我发现有样东西,中国人普遍缺失视为优异品质的,德国人却满大街都是:坚决,或者说绝决。不解释,你可以自己去看去琢磨。有了这个品质,人就可以往成年人去了,否则活到七老八十还是孩子、完全不值得人羡慕。德国人关于产品品质有个词儿:Dauer,就是耐不耐用。这个概念和时间直接相关,而且在德国人那儿完全要量化实现的。这是工业产品的一个基础,否则只能是吹牛逼。美国人在经营上很棒,沟通、建立生意网络水平在德国人之上,但是他们也忽视了这个品质的重要性(普遍来说),所以从产品来看,美国人不得不尊重德国的质量。致于像中国这样正在爬坡的准工业化国家,重视Dauer 这个指标太过奢侈了。(累了,改天再写)
不要扯种族,涉及种族主义了。中国工人工资多少,能有心情给你精细起来?关键还是经济问题
在德国,住酒店想煮泡面。厨师拿进去过了一分钟拿个量杯出来了,问我放多少水?我....
本身严谨的态度造就了产品的完美,成就了人们对于严谨态度和工匠精神的喜爱。口碑这种东西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常年累月积淀而来。举两个例子2009年的时候去了趟兰卡威,岛上的一个酒店叫Awana,由于种种原因,酒店的建筑施工一部分由一家德国公司完成,一部分由本土公司完成,印象最深的是露天餐吧部分的地面是由切割好的大理石铺成,迄今为止用了超过40年,没有任何一块石板松动和移位,而其他由本土施工方建造的部分地面已经整修过很多次了。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餐吧地面的石板之间的缝隙间隙之密之平均,实在让人叹为观止。2006年在德国,有幸抱着大腿去看了宝马汽车零件的一个厂,其中高科技以及严谨的工艺不用我多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厂里在正门有个小型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宝马各系车辆的产品列样图,非常详细的罗列出了一系列指标和数据,换句话说就是如何造出宝马车的完整说明书,我惊诧于为何宝马不将之视为机密?友人回答,德国人认为其他厂就算照着做也做不出来,因为材料因为设备因为工艺的严谨性,等等。我无言以为,对德国制造的品质极限算是有了更深的感触。以上是我的答案,当然德国人严谨的性格很多时候也很好笑,说个给大家乐一乐的。当时我住朋友公寓,公寓里还住着两个德国小孩儿是在当地念大学的,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做茶鸡蛋,招呼德国小伙一起吃,德国小伙惊诧到为何鸡蛋没去壳但是确有盐味,我一个朋友解释说煮的时候放了盐,德国小伙不太相信,认为有壳盐怎么能进去。另一个朋友打趣说母鸡饲料里放了盐所以鸡蛋也有盐,德国小伙相信了。。。
回复严谨是不负责和没有头脑的表现。严谨的并不只是德国人,所有需要细化的事物都需要严谨。很多人不严谨只是因为没有从严谨中捞到过好处。德国人是尝到这种甜头的人。如果把目光投放到宋代的中国,你也会这么觉得的。造船技术迅速发展,客观条件是因为偏南之后水运更重要。这种甜头刺激了工匠制造更精益的船只。其次是,国家偏小,经济所需要支撑的人口很少,但是面对的包围很厚重。这样会导致内部的精益求精。这也是为什么宋代科技和哲学等达到了中国发展的顶峰。反之,国家过大,那些人口问题就会很严重---------一是安定不思进取,二是必须注重大量的低水平阶层,三是国内派系势力斗争。对于现在的中国,这样内化的深度思考市场不大,而且其他杂事太多,干扰过多。而且全面高水平完全不现实。但这不是说,就做不到严谨。在局部范围这是可行的。问题是要有甜头和对其的支撑。说白点也就是高额利润和保护其财产。我为什么提财产,因为对中国而言,这样会形成一个中产阶级,会引发一定的不公平。但是没有区分,中国制造业根本不可能发展。总之狭窄的空间才是严谨的最优良培养室。反过来那种通衢的地方,商业总是异常发达。
楼上几个说工人工资低导致质量不高的我就呵呵了。我在一个微型工厂,做的东西军工相关,精度自然比较高,工人的工资,相对于本地区来说,在前几年是超高的,其他厂工人1000的时候,我们3000以上,由于产品售价没涨工资上涨的底气不足,这几年优势下降,现在我们普遍4000,有些人5~6000以上,但是这种工资,对质量提高毫无帮助,所有人都是在按最低要求工作,还经常达不到标准,最后出厂去闯关
个人来说,德国质量有点... ...。我和我老婆在不同的德资,我是轴承她是光电方面的。昨天我们还讨论这个问题。发现我们这两家公司对质量这关挺打马虎眼的!特别是我老婆公司,他们公司某东西是世界垄断的但是做起活来也是... ...。
为什么?因为人民币是用德国的海德堡印刷的,你拿的工资都是德国货,你说德国制造口碑为什么那么好?++++++++++++++++++++++++++++++++++++++++++++++++++++++++++++++++++++++又见时间分割线为了表明自己不是灌水的,补充两点吧。1. 首先必须表示,德国产品的质量的确是非常优异的,冠绝世界也不为过吧。但是,德国产品也是有时间变化性的。最早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制造才是品质的保证,而同时期的德国货,就类似如今的中国制造,以质量低劣,跟风仿造,假冒名牌出名。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国,而德国以低廉的价格来冲击英国市场,虽然品质低劣,但是也因为低价而占据了一定市场。并且,一些德国企业为了更好的销售,在自己的产品上会打上英国知名品牌的LOGO。(看到这里,是不是赶脚很亲切?木有错,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滴。)后来,基于种种原因,可以说德国企业知耻后勇,大量投入研发制造,注重品质,而德国政府也扶持本国制造业(为了战争准备),逐渐地,德国产品就慢慢成为了世界No.12. 不得不说,其实中国的产品也可以做得很好的,但是为什么中国制造没有像德国制造那样突飞猛进呢?关键还是在于中国拥有自己庞大的国内市场,可以很好地消化掉低品质的产品(而德国不同,德国由于狭小的国内市场,企业必须能够打入外国市场才能生存,所以在因为质量问题被打压以后不得不提高自己的质量)。由于经济原因,国人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首要注重的是价格,其次再看质量(有时候甚至不求质量,只求价格)。所以国内企业就没有动力和压力去改进产品,去注重质量。因为品质提高的同时,产品成本必定上升。我是做个人劳保产品的,所以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因为我们工厂主要是做欧洲订单,所以自然而然,必定注重质量,同样一台注塑机出来的安全帽壳,别人的是100g,我们必须达到200g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别人能生产两个安全帽的时间我们只能产出一个;别的工厂一个人一台注塑机就可以了,我们还需要另配一名工人进行修边,就是将毛刺,尖锐的地方修整平滑,这样就增加了一个人工费用。零零总总,到最后会发现我们的成本比别人的售价还要高,国内你说怎么能卖得动呢?
当社会主流普遍达到一定高度,就会以发展的眼光的看问题。而德国,正是。
环境不同,态度不同,让我们去德国也是一流
良好的质量控制,工匠民族的精益求精精神和信誉社会的高诚信度,这些其实不用赘述了,我觉得不得不提的,至少在中国对德国制造的追捧甚至迷信至少有刻板印象(Stereotype)以及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卑感缘故——————————————得承认我这里所谓“提示”其实是毫无价值的理客中。要说迷信和追捧,又有几个像我这样绝,把梦想和前途都压到这个国度来了……还是其他人的答案更诚意和有价值:追逐高品质,并通过对比反思本国企业的不足和差距,这是亟需要做的,并且怎么做都不过分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时来运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