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从宏观水平比较劳动生产率率,我国是日本的多少

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选择和优化(1)
 据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发表的2005年度的“税负痛苦指数(Tax Misery Index)指出 ,从2000年中国开始进入福布斯的统计以来,中国的宏观税收负担指数便一路上扬,2002年位居第三,2004年位居第四,2005年更是以160的指数跃升全球第二。目前,我们无法客观评价该指数的合理性和真实性,但是,任何时候都需要合理确定政府税收收入规模,即确定一个合理的宏观税收负担水平。在这一水平下,既能满足政府对税收收入的需要,又在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之内,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理性地界定宏观税收负担的合理水平并实现其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界定:影响因素与国际经验
  (一)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影响因素
  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一般通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税收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来反映。准确把握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需要全面、充分、科学地考察和分析影响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因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正确处理宏观税负与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一定时期的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决定因素主要有经济增长水平、政府职能范围和政府非税收入规模。
  1.经济增长水平因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与经济增长水平正相关。经济增长水平愈高,社会产品愈丰富,人均GDP的水平就愈高,这样税基就比较宽广,整个社会税收的承受能力就强。因此,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经济发达国家,其宏观税负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从理论上讲,宏观税负水平增长应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协调同步。据有关专家测定,西方国家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通常大于1,而这一弹性系数在我国保持在0.8左右是比较合适的。
  2.政府职能范围因素。一定时期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职能范围的大小。政府职能范围宽、事权多,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数量就多,宏观税负水平就应高一些,反之则低。现代社会中政府的规模和作用范围日益扩大。政府职能范围拓展,必将使政府支出的规模不断膨胀,要求有较大规模的税收来支持,这样必然要求宏观税负水平不断提高。在税收收入成为政府主要收入来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一定时期财政支出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来反映税收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支持程度。根据灰色模型的测定量,税收规模对政府履行其职能提供稳定的支持,一般应满足:-0.03&政府职能税收支持的发展系数& 0.03.
  3.从非税收入规模因素。税收并不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惟一方式和渠道。在衡量宏观税负水平时,需要考察政府通过非税方式取得的收入规模的大小。因为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创造的可供分配使用的GDP是一个定量,政府的各种收入都来源于当期社会所创造的GDP,在满足政府一定支出需要的情况下,通过非税形式取得的收入规模大,通过税收取得的收入规模必然减少。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以上缴利润代替税收,从而导致税制结构简单,税收数量减少,财政收入中企业利润的份额大,而税收的份额则相应少,宏观税负水平也随之较低。但是合理的税负,则要求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相结合,统筹安排。从各国财政收入构成看,都有或多或少的非税收入。如日本、美国、法国、荷兰、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中央政府的非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都在10%左右。发展中国家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约为15%~25%.所以,税收负担并不是纳税人的全部负担,政府取得财政收入也不仅仅只有税收一种形式。要保证宏观税负水平合理化,首先应保证政府收入形式规范化。按照灰色模型的测定量,在政府收入形式较为规范的条件下,实际税收状态与税收基本能力的发展系数的差距应小于0.03.
  (二)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国际经验
  早在1983年,原世界银行工业部顾问基思?马斯顿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选择21个国家,通过比较分析揭示了宏观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基本关系。他得出的结论是:低税国家的人均GDP增长率、公共消费与私人消费的增长幅度、投资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社会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均大于高税国家。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量关系是:税收占GDP的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下降0.36%.高税收负担是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这几乎成为一个普遍的规律,而对低收入国家来说,提高宏观税负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尤为明显。税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各国在确定宏观税负水平时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各种类型国家宏观税负水平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逐步上升的,目前的平均水平为30%以上;发展中国家税负平均水平一般在16%~20%之间。
  按照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进行综合分析,从发展中国家税负水平的一般情况看,15%~25%这个区间的宏观税负水平较为适宜,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平均利润水平。
  二、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分析
  (一)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经济增长水平的比较
  一般认为,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个国家人均GDP水平增加,宏观税负水平也不断提高。我国人均GDP水平自1991年以来一直保持着6%以上的年增长率,是宏观税负水平提高的基础。但是由表2可见,从1994年以后,税收占GDP比重的增长要高于人均GDP水平的增长速度。我国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在1996年以前是小于1的,即税收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从1996年开始,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超过1,在2005年达1.285.从税收收入增长对GDP增长的弹性系数的变化,可以明显地看出近几年我国宏观税负在多年下降滞后转向升高趋势,具有一定的恢复性质。但是,这一上升的过程恰好发生在经济增长速度下降时期,与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相背离。
  (二) 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政府执行职能需要的比较
  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尚不完全清晰,政府职能的界定还存在不规范之处,这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调整。但应看到,虽然我国财政收入逐年增长,仍不能完全保证政府职能部门运转及公共支出的基本需要。不少基层政府仍是“吃饭财政”。我国财政在增加农业、科技、教育等重点支出方面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仍然难以满足各方面发展的需要。以教育为例,我国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1994年为2.19%,到2005年为2.54%,仍然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发展的需要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会不断地增加,公共支出占GDP比重的不断扩大已是被许多国家发展实践证明了的一个规律。目前我国在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缩小地区发展差异、促进要素流动、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等各方面都对公共支出水平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我国财政除了公共支出增长的压力以外,还存在着相当大的潜在的财政支出负担。多年的国债已经积累到相当规模,每年的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已经占了财政收入一个不小的比例。虽然1997年以后国债规模的扩大与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有关,并不完全是因为财政困难所致,但是财政每年要承担相当数量的国债还本付息任务。以2005年为例,国债还息支出达730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3.2%;国债还本支出为1579.82亿元,占当年债务收入的37.8%.在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和人口的老龄化过程中,为支付改革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的社会保障开支和承担越来越多的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负担,也形成财政潜在负债。冲销部分国有银行呆账和地方政府偿还债务也将是财政不可回避的一个负担。从这些方面看,我国目前税收占GDP比重水平与政府职能履行所要求的财力水平是不够适应的。
  (三)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企业负担的比较
  宏观税负水平与企业税负有关,但两者又是不同的。企业税负水平主要取决于其适用税种的实际税率的高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税负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宏观税负水平高低的基础性因素。宏观税负水平除了受税种和税率的影响之外,还受到税基和税源范围的影响,即使税种和税率不变,甚至有所减少和下降时,如果税基和税源扩大,也有可能导致宏观税负水平上升。如欧盟各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采取降低税率的措施,但其宏观税负仍不断上升,欧盟经济货币联盟区域2005年税收占GDP比率高达45%,使宏观税负达到历史新高,比美国和日本高出14%.其原因就是欧盟各国在降低税率的同时,采取了扩大税基和加强征管的措施。因此企业的税负轻重并不能简单地看这个国家的税收/GDP比率,而且要看这个国家基本税种的税率。
  我国近几年宏观税率上升,但企业基本税种的名义税率并没有变化,工商税收各税种的法定税率仍然保持在1994年税制改革时的水平上。企业的实际税率则是有升有降,一方面由于财税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纠正地方政府随意减免税收等措施而使实际税率上升;另一方面,1994年以来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新的税收优惠措施,如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对西部地区的税收优惠、提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等,则起到了降低企业实际税率的作用。当然,在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企业之间,实际税率的这种升降分布是有所不同的。因此,比较客观地看,近年宏观税负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增加了企业的税负。
  通过上述分析,作者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我国政府制度内的收入(指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的总和)占GDP的比重与国际上相近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接近,尚在正常范围内。但是还存在相当大的制度外政府收入,加大了政府实际集中资源的比例。(2)我国宏观税负上升的过程中,企业的法定税率并未提高,总体上讲是属于恢复性和发展性的上升。但是企业确实存在基本税率较高与制度外非规范负担过重的问题。(3)虽然宏观税负上升,税收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政府为执行基本职能和满足基本公共需要的财力仍然存在不足现象。(4)我国近年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税收弹性系数提高较多,与经济低速增长时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化并不单纯是税率水平调整的问题。
  三、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理性选择
  宏观税负合理水平的选择首先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目前还没有脱离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人均GDP水平比较低,这说明社会的剩余产品率还不高,难以提供更多的税收收入,因此宏观税负水平不宜过高。据世界银行的调查资料显示,一国宏观税负水平与该国人均GDP呈正相关,人均GDP在260美元以下的低收入国家,最佳宏观税负为13%左右;人均GDP在750美元左右的国家,最佳宏观税负为20%左右;人均GDF在2000美元以上的中等收入国家,最佳宏观税负为23%;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上的高收人国家,最佳宏观税负为30%.参考国际经验,就政府制度内收入占GDP比重这一意义的宏观税负来说,我国应选择在20%左右。如果政府制度内收入中的非税收入占5%左右,则税收收入占15%左右比较合适。
  我国税收以流转税为主体,企业是税收的主要提供者,企业纳税人的承受能力是宏观税负合理水平选择的重要依据。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全社会经济增长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尚未完成,加上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慢,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的局面近期难以彻底改观,企业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宏观税负的上升应以不增加企业税负为基本前提,并且应为减轻企业的税外负担创造条件。
  从政府履行职能所需要的财力来看,实践已经证明前几年占 GDP1l%左右的税收收入无法满足各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调节经济的需要,还造成了对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的过度依赖,带来了管理上的困难和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从发展的趋势看,社会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会随着人均GDP的提高而增长,在体制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压力会增大,税费改革等整治政府制度外收入的措施都需要一定的政府财力条件,因此,政府制度内收入占GDP的比重回升到20%左右也是必要的。
  综合我国生产力的水平、企业效益状况及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参考宏观税负水平界定的国际经验,在整顿政府收入渠道,取消制度外收入,理顺税费关系和加强税收征管的基础上,将我国制度内政府收入的宏观税负水平保持在20%左右,税收占 GDP比重保持在15%左右是合理的。在宏观税负的变动趋势上,应当使其能够随着GDP的增长而提高,即将税收弹性系数保持在1以上,但不能过高。
  四、我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优化途径
  (一)整顿政府收入渠道,理顺税费关系
  在政府存在大量非规范的制度外收入的情况下,宏观税负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实际意义,即使降低税收占GDP的比重,也不一定能够减轻企业和纳税人的实际税负。在总体负担较高的情况下,很多人提出减税的主张,而实际上如果采取只重视减税,而忽视对制度外收入的整治,结果只会导致分配秩序的进一步混乱和加重企业的负担。因此,彻底整治政府收入渠道,理顺税费关系,减少非规范的制度外收入是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合理化的首要任务。
  由于各种乱收费是造成我国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低,而政府部门实际集中财力占GDP比重高,企业负担重的主要原因,解决目前政府收入形式不规范的混乱局面,关键是理顺税费关系,建立起以税收收入为主,收费为辅,税费并存的财政收入运行机制。理顺税费关系必须在合理界定政府职能范围的基础上,对现行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根据其不同的内容实行取消、改税、规范和转制措施:(1)取消非规范的制度外收费;(2)将具有税收性质的基金和收费,通过扩大现有税种税基或设置新税种的办法实施“费改税”;(3)在取消不合理收费、对一部分收费项目实行“费改税”的基础上,对需要保留的收费项目,国家通过法律法规予以规范,保留的收费项目应严格限定范围,并实行公开化;(4)结合政府职能的转变,使经营性的事业收费转向市场。
  (二)调整税收结构,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税收征管
  由于我国同时存在企业承受能力弱和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实现宏观税负合理化,关键是要在不加重企业负担的前提下,保证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为此,需要完善和调整现行的税收格局,规范税收优惠政策,严格税收征管,以增加税收收入。
  完善和调整税收格局主要应合理扩大部分税种的税基和扩大非企业税收。如适当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可以先扩大到交通运输业;扩大消费税、资源税、个人所得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税范围。提高目前低税或无税的产业部门和某些经济行为的税收贡献率,如适当提高第三产业的实际税负。强化个人所得税,在增强收入调节功能的同时,提高居民缴纳税收的比重,改善税收格局。可以通过逐步完善法人支付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制度,强化个人所得税的代扣代缴制度。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完善地方税体系,开征一些新的地方税税种,如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
  过多的税收优惠以及由于税收优惠管理不严而衍生的任意减免税、越权减免税,是以往我国税收占GDP比重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影响了税收的公平性,不利于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继续清理过多的税收优惠规定、严格税收优惠管理,是增加税收收入、保持合理的宏观税负水平的必要措施。各级政府应改变靠减免税收来促进经济发展的思路,规范和完善目前对各种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沿边开放城市实行税收优惠的政策,纠正这些地区竟相以税收优惠和减免税来吸引投资的做法。税收优惠和减免税应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优惠的方式,除减免税外,应主要采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形式。杜绝任何税法规定之外的税收优惠和减免税。要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减少税收流失,保证税收政策目标的实现,保证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宏观税收负担水平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
  实现宏观税负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新课题。从长远来看,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波动在所难免,实现宏观税负政策与宏观调控政策的协调,必须改造现有的税收机制,加大所得税的份额,构造内在的“自动稳定器”,使税收水平能够与经济同方向变动。从流转税为主到所得税为主的税制过渡需要许多条件,我们应当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努力创造有利条件,逐步实现这一过渡。从近期来看,在税制条件尚不具备、财政收入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宏观税负水平(指制度内收入)还难以降低。在政府财政负担沉重、许多地方入不敷出的情况下,税收的减少会影响政府执行正常职能,减弱管理和调控能力,并驱使各级政府向制度外收入寻求补充,使制度外收入的整顿治理更加困难,企业负担更加沉重。同时,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的情况下,降低税收水平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有限,反而可能带来许多负作用。
  我国目前与宏观调控协调的宏观税负政策应当是保持总体水平的基本稳定,重在结构调整。即在近期内既不实行全面的减税措施,也不过度追求政府收入的增长,特别是不能为了完成增收任务而向企业征收过头税,保持税收收入占GDP比重15%左右的水平,或政府制度内收入占GDP比重20%左右的水平。重在结构调整,除了前面提及的整治政府收入渠道,减少制度外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以外,在税收方面,可以通过调整税收的内部结构,实行结构性减税,如改变对投资的控制性税收政策,对民间投资实行税收鼓励政策,对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等方面的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与财政政策相配合,推动经济的发展。
本类最新图文
本站最新文章
本类新闻排行----> 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
&&&&证券研究报告宏观经济/宏观周报(第2周)&&&&&&&&我国三次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前景&&&&学术顾问&&&&陆磊Tel:(2&&&&Email:lulei@.cn&&&&&&&&本周专题:我国三次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前景&&&&宏观经济理论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会带来价格的上升。我们认为,这可体现为长周期的结论,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经济长期增长的背景下,全社会价格水平同样会有所上涨。但从中短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有助于抑制价格水平的上升,特别是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中。这是因为,中短期来看需求相对稳定,下游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将消化部分上游成本的增加,从而可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在两方面与国际发展经验相背离:一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分析师&&&&张晶SAC执业证书编号:STel:(1Email:zhangjing@.cn陈勇SAC执业证书编号:STel:(021)Email:chenyongsz@.cn&&&&&&&&平的提高,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变动趋势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趋于扩大;二是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看,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别并没有趋于一致,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水平未出现比较接近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近30年来,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推动,第一、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由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以及城市化发展不足,使得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就业结构转移效应并不明显,因此,我国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低效率部门之间进行,这种就业转移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十分有限。&&&&&&&&联系人&&&&蔡键Tel:(5Email:caijian@.cn汪毅Tel:(021)Email:wangyiyjs@.cn&&&&&&&&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表现特征为三方面:其一,服务业经过了一轮较快速的发展,创造了第三产业中的最多的就业岗位,但并未带动其劳动效率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反正长期停滞不前;其二,第三产业的就业仍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部门为主,而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部门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其三,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在近10年里发展较为迅猛,符合国际经验的普遍规律。我们认为,未来优化就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可以释放巨大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同时,促进产业间的就业转移,提高服务业附加值水平,也将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本周观点:美国失业率虽创新低仍将反复&&&&美国近期就业数据的不断改善与劳动力总数的下降似乎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季调技术对12月数据的影响,以及天气的原因――由恶化的天气而选择不参加就业的人数达到179,000人,明显高于往年150,000人水平。我们认为,就业仍在改善,但失业率还会出现反复,对2010年中期失业率的预测是失业率将下降到9.1%附近。发改委当前推出《反价格垄断规定》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对十二五规划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价格体制改革环节的呼应;二是在当前通胀压力较大的背景下,适时对垄断行业价格水平进行管理有助于降低季节性的通胀压力以及自我强化成分的通胀预期因素。&&&&&&&&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目&&&&&&&&录&&&&劳动生产率对物价的影响..................................................................................................................4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5我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析:期待服务业发力..............................................................................8趋势:金融业、房地产业、专业和商业服务加快发展..................................................................10&&&&&&&&本周专题:我国三次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前景.........................................................4&&&&&&&&本周观点.................................................................................................................12&&&&海外部分.........................................................................................................................................12美国就业情况:就业持续复苏,失业率虽创新低仍将反复..........................................................12国内部分:.....................................................................................................................................12体制改革的一小步――反价格垄断...................................................................................................12&&&&&&&&下周关注.................................................................................................................13&&&&&&&&2&&&&&&&&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图表目录&&&&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与物价走势................................................................4劳动生产率增长可抑制工资成本增长推动的物价上涨...............................5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缺口仍在扩大.................................................5我国按教育程度划分的人口比例-大专及以上.............................................6我国按教育程度划分的人口比例-高中.......................................................6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7我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7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4000美元的产业构成......................................8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4000美元的就业构成......................................8&&&&&&&&图10: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国际水平示意...............................................8图11:我国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8图12: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9图13: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2003年-2007年.............................................9图14:第三产业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0图15:美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11图16: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1&&&&&&&&表1:结合各国数据研究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7表2:未来一周可关注的经济事件及指标..............................................................13&&&&&&&&3&&&&&&&&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本周专题:我国三次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前景&&&&前期我们对劳动生产率可抑制物价上涨的情景进行了假设与测算,本周专题中,我们将对我国三次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现状以及未来提高的方向进行分析。&&&&&&&&劳动生产率对物价的影响&&&&哈罗德-巴拉萨-萨缪尔森(HBS)效应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贸易品部门的生产率上升较快,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的同时,推动整个国家工资水平上涨;而非贸易品部门必定(不得不)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来应对工资成本压力;于是以贸易品来衡量,非贸易品(包括服务、初级产品、基础设施、土地、水及其他资源)的相对价格都必定会快速上升;由于贸易品价格受国际市场牵制难以下降,非贸易品价格的上涨必定推动国内整个商品价格指数上升,产生通胀压力。我们认为,HBS效应在宏观经济领域中可以体现为长时期的验证结果。因为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速≈劳动生产率增速+就业增速。在经济长期增长的背景下,全社会价格水平同样会有所上涨。但从中短期来看,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反而有助于抑制价格水平的上升,特别是在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体中。这是因为,中短期来看需求相对稳定,下游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将消化部分上游成本的增加,从而可以缓解物价上涨的压力。我们从数据中可以发现,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与物价走势无相关性,反而,在劳动生产率增速可以对工资成本上升造成的物价上涨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图1:&&&&17%12%7%2%-3%-8%-13%&&&&&&&&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与物价走势&&&&&&&&CPI同比劳动生产率同比PPI同比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年年年年&&&&&&&&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CEIC、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4&&&&&&&&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图2:&&&&27%22%17%12%7%2%-3%1985年&&&&&&&&劳动生产率增长可抑制工资成本增长推动的物价上涨&&&&&&&&CPI同比&&&&&&&&工资增速-劳动生产率增速&&&&&&&&1987年&&&&&&&&1989年&&&&&&&&1991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2003年&&&&&&&&2005年&&&&&&&&2007年&&&&&&&&资料来源:国际劳工组织、CEIC、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根据各国的发展经验,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产业间劳动生产率趋于缩小。但中国的情况与国际上的一般规律相背离――近30年来,我国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这是因为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推动,第一、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发达国家的经验是,产业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会趋驱使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产业向生产率高的产业转移,而受生产要素边际收益递减因素的影响,产业间要素转移的结果是,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大致均衡。但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显现了“高者增长愈快、低者增长愈慢”的马太效应。第三产业的发展无疑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就业问题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它的发展某种意义上又是以牺牲劳动效率为代价,表现在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远低于第二产业水平。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巨大,通过促进就业人员流动、改善就业结构,将释放巨大的经济增长的潜能。&&&&图3:&&&&8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缺口仍在扩大&&&&我国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资料来源:CEIC、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5&&&&&&&&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2009年&&&&&&&& 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理论解释,通常将其分为部门劳动生产率和部门劳动力配置结构两大因素。相关研究数据表明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主要是依靠各产业内部生产率提高而驱动,劳动力在部门间配置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即,行业劳动生产率和行业权重变动间的相互影响对整体劳动生产率的作用较小,且不同行业间劳动再分配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为有限。而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改进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同时,现有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主要是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低效率部门之间进行,这种就业转移显然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有限的。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村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偏低以及城市化发展不足,使得劳动生产率增长中就业结构转移效应并不明显。&&&&图4:&&&&年年年年年年大专及以上乡村大专及以上镇大专及以上城市&&&&&&&&我国按教育程度划分的人口比例-大专及以上&&&&全国按教育程度划分的人口比例&&&&&&&&图5:&&&&30&&&&&&&&我国按教育程度划分的人口比例-高中&&&&全国按教育程度划分的人口比例&&&&&&&&25高中-镇20&&&&&&&&高中-城市&&&&&&&&15&&&&&&&&10&&&&&&&&高中-乡村&&&&&&&&5年年年年年2007年&&&&&&&&资料来源:CEIC、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CEIC、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尽管伴随着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逐渐消除,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业生产中转移出来,不过2009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1978年相比并没有减少,说明改革以来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主要涉及的是农村劳动力的增量部分,但却没有触及到庞大的沉淀在农村的存量劳动力。2009年,仍有38%的劳动力被限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农业经济活动内,维持很低的劳动生产率。低效率的第一产业与高比例的农业就业同时存在,说明我国仍然是一个如刘易斯所述的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国家。但同时也说明:优化就业结构,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可以释放巨大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空间。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无论是生产结构还是就业结构,均呈现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趋势,这一趋势与我国近30年来的三次产业生产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特点是一致的。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接近40%,高于其他国家在我国当前收入水平下的平均值,我们认为这一比重在未来有很大的下降空间。&&&&&&&&1&&&&&&&&邬民乐《改革以来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基于产业结构的分析》&&&&&&&&6&&&&&&&&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图6:&&&&1&&&&&&&&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图7:&&&&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我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三次产业占GDP比重&&&&&&&&第一产业&&&&&&&&第二产业1996&&&&&&&&第三产业&&&&&&&&1983&&&&&&&&1985&&&&&&&&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
&&&&&2005&&&&&&&&2007&&&&&&&&资料来源:CEIC、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2009&&&&&&&&资料来源:CEIC、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相对劳动生产率为各产业GDP占比与就业占比的比值,通常用来可以反映产业间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从三次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看,一般来说,在人均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最低,而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则较高,但是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逐渐降低,并趋向于1的水平,即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而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一般是上升的,即使有所下降,其下降的幅度也要低于第二、三产业,其结果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趋于缩小。此外,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二、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也不断趋于缩小。这也反映出,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三次产业的相对生产率差别已经较小,尤其是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水平比较接近。按照国际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规律,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别应己经较小,尤其是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率水平比较接近。可见,中国的情况显然背离的这一规律。&&&&表1:结合各国数据研究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产业构成(%)人均GDP(美元)0中国2009年(4000)一产48.039.431.722.815.49.77.010.3二产21.028.233.439.243.345.646.046.3三产31.032.434.637.841.244.747.043.4一产81.074.965.151.738.124.213.038.1就业构成(%)二产7.09.213.219.225.632.640.027.8三产12.015.921.729.136.343.247.034.1相对劳动生产率(%)一产0.60.50.50.40.40.40.50.3二产3.03.12.52.01.71.41.21.7三产2.62.01.61.31.11.01.01.3&&&&&&&&数据来源:郭克莎(2001)《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中国统计年鉴2010》,,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注:采用赛尔奎因-钱纳里模式&&&&&&&&7&&&&&&&&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图8:&&&&1050-5&&&&&&&&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4000美元的产业构成&&&&产业构成的变化(%)&&&&&&&&图9:&&&&-10-15-20-25-30&&&&&&&&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4000美元的就业构成&&&&就业构成的变化(%)&&&&&&&&国际-10-15一产二产&&&&&&&&中国&&&&&&&&国际&&&&&&&&中国&&&&&&&&三产&&&&&&&&一产&&&&&&&&二产&&&&&&&&三产&&&&&&&&资料来源:郭克莎(2001)《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图10: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国际水平示意&&&&3.53.02.52.01.51.00.5人均GDP0.00相对劳动生产率一产二产三产&&&&&&&&图11:我国三次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3.02.52.01.51.00.50.0&&&&&&&&&&&&相对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资料来源: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我国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分析:期待服务业发力&&&&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近年来有了明显提升。对于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来看:(1)1980年代,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起最大作用的是金融保险业,这个行业在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9%上升到1990年的6.6%,提高4.7个百分点,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由9.4%上升至21.2%。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亦有较大的贡献。(2)年间,占比最大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比重呈现下滑趋势,而其他服务类的占比则出现明显上升,房地产业、教育文化业占比也缓慢上升。(3)2003年以来,除了金融业与房地产占比增加,尤其是金融业占比明显提升(金融行业占比增加了4.3个百分点),其余所有行业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均出现下降。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特点:(1)服务行业自1990年后出现迅猛增长,但进入2003年后,增长势头明显趋弱;(2)中国加入WTO之后,金融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最为显著;(3)房地产业一直保持着稳定上升态势。&&&&&&&&8&&&&&&&&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图12: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50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40&&&&&&&&30&&&&&&&&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20&&&&房地产业&&&&&&&&10&&&&其他&&&&&&&&0年年年年年年年年&&&&&&&&资料来源:《中国第三产业年鉴》、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进一步结合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就业数据来看,相比2002年之前,2003年之后的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就业占比均值明显下降。但仍然是除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业之外就业岗位最多的两个行业。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的就业比重相对偏低。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仍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部门为主,而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部门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图13:第三产业增加值构成变化:2003年-2007年&&&&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教育%7年增加值结构(均值)年就业结构(均值)&&&&&&&&资料来源:《中国第三产业年鉴》、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9&&&&&&&&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进一步地来考察各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和金融保险业远远高于三产中的其他部门,相对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还有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不过,房地产业以及住宿餐饮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近些年呈现不算下降趋势。在第三产业各部门中,只有“其他服务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低于1,即低于第三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然而,第三产业超过60%的就业人员在“其他服务行业”中就业。尽管“其他服务行业”为缓解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并未带动其劳动效率相应的改善和提高,反正长期停滞不前,处于相对很低的状态。因此,未来促进产业间的就业转移,提高服务业附加值水平,将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图14:第三产业各行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2.52.11.71.30.90.5年年年2009年第三产业:各行业相对劳动生产率6.05.65.24.84.44.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其他&&&&&&&&房地产业(右轴)&&&&&&&&资料来源:《中国第三产业年鉴》、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趋势:金融业、房地产业、专业和商业服务加快发展有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从100美元左右到5000美元左右的阶段,第三产业内部就业结构比较一致的趋势是:大多数行业的比重趋于相对稳定,只有金融保险、不动产和产业服务业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由于这些部门的就业比重一开始很低,因此,整个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持续上升,大体上是由各个行业在全社会就业中的比重上升而一起拉动的。对于高收入的发达国家来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的提高,主要依靠金融保险业、不动产和产业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的拉动作用。美国的数据显示,批发零售贸易业、房地产业和运输仓储信息业一直是美国第三产业的主力,但在进入80年代之后,美国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不动产和工商服务业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大,而批发零售贸易业以及运输仓储信息业的影响持续下降。&&&&&&&&10&&&&&&&&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图15:美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美国三次产业占GDP比重&&&&&&&&资料来源:CEIC、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图16: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年专业和商业服务教育服务、卫生保健和社会救助业艺术、娱乐、休闲、住宿和餐饮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运输、仓储业和信息业金融和保险业房地产和租赁业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批发和零售贸易&&&&&&&&资料来源:CEIC、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11&&&&&&&&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本周观点:美国失业率虽创新低仍将反复&&&&海外部分&&&&美国就业情况:就业持续复苏,失业率虽创新低仍将反复非农就业人数增幅虽然低于预期,但已经连续3个月增加,且私人非农就业人数也连续数月增加,显示出就业持续改善的动力很足。受到美国近期PMI,就业数据利好,我们坚持美元指数短期向上的趋势。劳动力总数下降(-260,000)和就业人数增加(+297,000)的双重效果导致失业率下降到了自2009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就业的不断改善与劳动力总数的下降似乎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我们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1.季调技术对12月数据的影响所致;2.天气原因,由恶化的天气而选择不参加就业的人数达到179,000人,明显高于往年150,000人水平。我们认为,就业仍在改善,但失业率还会出现反复,对2010年中期失业率的预测是失业率将下降到9.1%附近。从行业角度看就业数据,私人部门:制造业就业人数扭转连续四个月的跌势,小幅增加1.0万人,但建筑业就业依然低迷,12月减少了1.6万人。政府部门的就业人数再度减少1万人。零售业和专业咨询类的人数在12月的数据与圣诞期间各公司公布的大量增加雇用人数不相匹配,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就业数据是考虑过季节调整因素的,一定程度下对绝对就业的数量有所影响。而我们认为,这部分少计算的就业数量,会体现在1月的就业数据中,对下个月的就业人数产生利好。&&&&&&&&国内部分:&&&&体制改革的一小步――反价格垄断《反价格垄断规定》和《反价格垄断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已于日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7号和第8号公布,将于日起实施。2009年8月发改委就已发布了《反价格垄断规定(征求意见稿)》。而当前推出《反价格垄断规定》的主要意义在于:首先是对十二五规划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价格体制改革环节的呼应,同时,为下一步打破资源性垄断、减少行政性垄断、分离自然垄断领域中的非垄断环节、消除地方部门的价格保护以及降低垄断市场进入门坎设好铺垫。其次,当前通胀压力较大,适时对垄断行业价格水平进行管理也有助于降低季节性的通胀压力以及自我强化成分的通胀预期因素。目前我国的行业垄断可分为行政垄断、自然垄断和竞争垄断三种不同形式。行政垄断比如邮电业、交通运输业等;自然垄断如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竞争性垄断如电信业等。无论是何种垄断形式,在我国都有旧有体制不完善的背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使垄断行业可以依赖所享有的垄断经营地位或国家给与的优惠条件,处于超越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从而获取了高额垄断利润,故而其结果都将形成一定形式的价格垄断。价格垄断形成的负面效应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损害消费者合理利益;二是导致社会再分配过程缺乏效率与公平,扩大贫富差距;三是不利于竞争者的加入如民营企业的加入,从而有损于行业技术创新的步伐。&&&&&&&&12&&&&&&&&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下周关注&&&&下周美国的一系列重要数据值的关注,包括工业产值,零售数据,CPI;此外,欧洲方面的央行会议及瑞士举行的国际清算银行会议声明可能带来欧洲政策方面新的动向;而中国方面12月的经济数据将在11号发布,需密切关注。&&&&表2:未来一周可关注的经济事件及指标&&&&国家美国美国美国意大利英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加拿大美国美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巴西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日本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中国中国经济指标工业产值零售销售CPICPIPPI贸易余额CPIGDP(Advanced)贸易余额贸易余额PPIPPICPI欧洲央行会议失业率英央行会议新屋价格指数零售销售工业产出经常账户WPI经常账户工业订单工业产值财政预算新屋开工贸易余额建筑许可国际清算银行会议Halifax房屋价格指数工业产值零售销售固定资产投资房屋价格指数Nov.2010Nov.2010Nov.2010Nov.2011Dec.2011Nov.2011Nov.2010Nov.2011Dec.2010Dec.2010Nov.2010Nov.2010Dec.2010时期Dec.2010Dec.2010Dec.2010Dec.2010Dec.2010Nov.2010Dec.Nov.2010Nov.2010Dec.2010Dec.2010Dec.2011发布时间Jan14,PMJan14,PMJan14,PMJan14,AMJan14,AMJan14,AMJan14,AMJan14,AMJan13,PMJan13,PMJan13,PMJan13,PMJan13,AMJan13,2011/NTSJan13,AMJan13,AMJan12,PMJan12,AMJan12,AMJan12,2011/NTSJan12,AMJan12,AMJan11,PMJan11,2011-Jan16,2011Jan11,PMJan11,PMJan11,AMJan10,PMJan10,AMDec.2010Jan10,2011-Jan15,2011Nov.2011Nov.2010Dec.2010Dec.2010Jan10,AMJan10,AMJan10,AMJan10,AM单位%Change%Change%%IndexEUM%ChangeMBMUSDM%Change%Change%%%%%EUM%%Change%ChangeIndexBMActualK%%Change%Change%Change%%Index上一期0.81.20.00.00.00.00.00.30.81.80.00.00.40.0-2,513.00.03.00.00.00.00.00.0-0.80.0-&&&&&&&&数据来源:ThomsonOneAnalytics,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13&&&&&&&&宏观研究&&&&谨请参阅尾页重要申明及华泰联合证券股票和行业评级标准&&&&&&&& 华泰联合证券评级标准:时间段基准市场指数股票评级买增中减卖增中减入持性持出持性持股价超越基准20%以上股价超越基准10%-20%股价相对基准波动在±10%之间股价弱于基准10%-20%股价弱于基准20%以上行业股票指数超越基准行业股票指数基本与基准持平行业股票指数明显弱于基准报告发布之日起6个月内沪深300(以下简称基准)&&&&&&&&行业评级&&&&&&&&免责申明&&&&本研究报告仅供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联合证券”)客户内部交流使用。本报告是基于我们认为可靠且已公开的信息,我们力求但不保证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我们会适时更新我们的研究,但可能会因某些规定而无法做到。本报告所载信息均为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所涉及证券的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求。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本文中提及的投资价格和价值以及这些投资带来的收入可能会波动。某些交易,包括牵涉期货、期权及其它衍生工具的交易,有很大的风险,可能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华泰联合证券是一家覆盖证券经纪、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和证券咨询等多项业务的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我公司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及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金融产品等相关服务。我们的研究报告主要以电子版形式分发,间或也会辅以印刷品形式分发。我们向所有客户同时分发电子版研究报告。?版权所有2011年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究所未经书面授权,本研究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发或公开传播。如欲引用或转载本文内容,务必联络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客户服务部,并需注明出处为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深圳深圳市福田区深南大道4011号香港中旅大厦25层邮政编码:518048电传话:2真:2&&&&&&&&上海上海浦东银城中路68号时代金融中心45层邮政编码:200120电传话:真:&&&&&&&&电子邮件:lzrd@.cn&&&&&&&&电子邮件:lzrd@.cn&&&&&&&&
分享给好友::
All Rights Reserved 图宝贝
本站声明:本站所转载之内容,无任何商业意图,如本网站转载稿件涉及版权、著作权等问题,请您来函与本站管理员取得联系,友情链接请加QQ,要求PR 或者 BR >=2(联系方式:QQ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