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新媒介素养养”理念演变的阶段

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_百度百科
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本词条缺少概述、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作&&&&者出版时间2010年05月
书 名: 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
出版时间 2010年05月
定价: 68.00 元
2010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报告内容简介当一个人在咀嚼他今天的人生样态与品格时往往会回过头去从小时候来自家庭学校或社会的某种影响中探寻最初的因子或原点的确一个人的人生底色品格底色往往是在小时候开始形成的导言
第一报告厅 香港特稿
媒介教育对学生媒介分析技巧的研究
传媒教育融合正向心理学培养快乐年轻人
探问媒体论学生为本的传媒教育
香港真道书院的传媒教育课
第二报告厅 媒介素养现代性时代特征和本土化研究报告
公民媒介素养现代性的意义审视
三善媒介素养的时代课题
媒介素养教育本土化的观念对撞
浅析媒介形态演进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互动关系
媒介素养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
传媒素养教育美国传媒素养中心的经验
全球化教育视野中的媒介素养
从突发事件媒体应对看如何提高官员媒介素养山西省太原市公务员调查案例分析
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实践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与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试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对改善农村受众环境的现实意义
提升政府官员的网络媒介素养初探
一个侗族村寨居住者的媒介素养调查
第三报告 厅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报告
高等院校与媒介素养教育
高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误区及解决路径
中小学反媒介素养贫乏教育的缺失实践和政策框架的研究
青少年媒介素养与媒介权利
青少年粉丝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考察分析以广州长沙两地青少年粉丝为例
青少年上网的家庭监管问题与对策
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报刊的责任与实践
高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省十所高等职业学院为例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思考
网络社群生成与群体性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
SNS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探析
从博客使用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走向
媒介素养教育高师院校新闻传播专业特色之路
媒介素养教育信息时代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课题
认识·甄别·应用基于高中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
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日本动漫文化对我国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认识难题和实施策略
信息技术课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实验研究
农村小学生媒介功能和知识典型研究
媒介素养教育与小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注儿童倾听儿童心声从儿童角度看小学生上网行为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社会教育案例研究
小学生媒介素养环境与问题对策研究以渤海大学大学生农村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宣讲团在
锦州市宝地小学八家子小学的媒介素养活动为例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探索
把枯燥的作业变成多样的报纸
充分挖掘媒介优势让德育工作充满活力
媒介媒体传媒词语辨析
融入式媒介素养教育可行性初探
媒介素养教育与数学思维训练以小学数学统计图教学为例
浅谈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与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差异
幼儿的家庭媒介素养教育与幼儿电视的发展
第四报告厅 传媒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报告
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人的专业素养
危机信息传播的草根化与主流媒体应对
从媒介干预到媒介参与基于栏目课程设计的地震灾区
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建构与路径抉择
传播失范的根源探究及修正途径
论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政治参与
动画媒介公共空间与未成年人价值构建兼论电视动画的媒介素养引导
试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对传媒素养教育发展的影响
试论人类传媒素养教育的历史开端和古今传媒素养课程的设课方式
寓教于乐和而不同芝麻街的节目特点要素分析
媒介素养新闻热线接线员不可或缺的素养部分媒体新闻热线接线员素养调查分析
真人秀娱乐节目的自律重构人文精神传播新范式
媒体首先要与社会和谐起来对陕西凤翔长青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媒体传播的观察思考
从开心网偷菜谈媒介素养教育
影视传媒对男性青少年男性气质塑造之影响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媒介教育教什么?——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理念的变迁
【摘要】:西方媒介素养教育已历时四分之三世纪,由于各地状况不一,关于媒介教育的理解及实践却不尽相同。媒介教育教什么?本文以此为线索,对西方媒介教育及其研究的历史进行梳理,分析其重点和理念的变迁,认为西方媒介教育观念始终是以"公民"为起点,延续的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那种理性、自主的传统。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观念与实践,与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媒介、教育的传统密切相关,这是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向西方的学习与借鉴中不应忽视的。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G206【正文快照】:
自列维斯和汤普生在1933年首次提出将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学校课堂的建议至今,恰好走过了四分之三世纪。然而,由于各地状况不一,关于媒介教育的理解及实践也是各显神通,五花八门。媒介教育教什么?本文试图以此作为线索,对媒介教育及其研究的历史做一梳理,展示其重点和理念的变迁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杨俊蕾;[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付德根;[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杨峥峥;[J];图书与情报;2005年03期
刘君涛;苑英;付永;;[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3期
李广琼;[J];湘南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樊亚平;;[J];当代传播;2006年04期
徐永贵;刘成新;邹建梅;;[J];中国远程教育;2007年02期
徐岱;[J];东疆学刊;2005年03期
王灿发;[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高萍;;[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水仙;;[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郭中实;周葆华;陆晔;;[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昊;[D];复旦大学;2005年
胡雅梅;[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张云鹏;[D];吉林大学;2005年
柏定国;[D];中南大学;2005年
肖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赖彧煌;[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孙燕;[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贾明;[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郭赫男;[D];四川大学;2006年
杨广军;[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颖;[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柴玥;[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周红路;[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吴建良;[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杨静;[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陶新艳;[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宋新芳;[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柏清;[D];兰州大学;2006年
刘伟国;[D];兰州大学;2006年
张洁;[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周春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高榕;;[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樊葵;[J];当代传播;2003年05期
桂渝芳;;[J];新闻界;2006年06期
张莹瑞;佐斌;;[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3期
张自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01期
韩纲;[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01期
陈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3年03期
姚福申;[J];新闻大学;2000年04期
洪敬涛;[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程莉娜;[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刘海燕;[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贺潇潇;[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吴艾文;;[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1年02期
卡罗·杰库鲍维兹
,智星;[J];国际新闻界;1986年02期
田本相;崔文华;;[J];现代传播;1986年04期
胡绩伟;;[J];新闻记者;1987年06期
木木;[J];当代电视;1988年10期
宇丹;[J];当代电视;1988年12期
田本相;;[J];现代传播;1988年01期
田本相;;[J];现代传播;1988年02期
王云缦;;[J];现代传播;1988年02期
杨田村;;[J];现代传播;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星;范阳;;[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戴一江;;[A];第四届东南亚地区医学美容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1999年
龙彼德;;[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谭志图;;[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黄浩;;[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刘淮南;;[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朱效梅;;[A];“邓小平理论与21世纪中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张佩珍;;[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邹兰;;[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刘淮南;;[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徐静;[N];安徽日报;2000年
路艳霞;[N];北京日报;2000年
;[N];北京日报;2000年
本报实习生
王小玲;[N];中国妇女报;2000年
西安邮电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哲学博士;[N];中国教育报;2000年
高欣;[N];中国教育报;2000年
李东芳;[N];中国教育报;2000年
王玉印;[N];中国文化报;2000年
徐志坚;[N];法制日报;2000年
何二元;[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民卿;[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叶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陈虹;[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周宗伟;[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张华志;[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蔡敏;[D];四川大学;2003年
丁莉丽;[D];浙江大学;2004年
盘剑;[D];浙江大学;2004年
王秋海;[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戴俊潭;[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艾秀梅;[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吴高泉;[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梁青林;[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李若岚;[D];暨南大学;2000年
冯锦芳;[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刘强;[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李英翠;[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崔成涛;[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黄华军;[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李立志;[D];暨南大学;2001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媒介素养概述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回顾
媒介素养教育发展与媒介发展并不同步,直到电子媒介尤其是电影出现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才开始起步。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美国佩恩基金会(民间慈善机构)资助的电影与青少年研究(年),该研究开始了关于媒介对儿童影响的研究。随着以电影和广播为媒体的大众文化在欧美各国日渐流行,它做传播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与传统的文化理念多有抵触和冲突。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斯发表了文化评论论著《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该书首次就学校引入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他们认为,新兴的大众传媒在商业动机的刺激下所普及的流行文化,往往推销一种“低水平的满足”,这种“低水平的满足”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会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各种负面的影响,因此,教育界应以系统化的课程或训练培养青少年的媒介批判意识,使其能够辨别和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这一时期,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丹麦的一些教师开始倡导并尝试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或讲座。英国倡导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一个新领域。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都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了学校教育的课程。然而,各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似乎都是为了保护人们尤其是儿童免受媒介的消极影响。对此,1998年,美国知名的媒介素养教育家瑞妮.霍布斯在美国《传播杂志》上表表了题为《媒介素养教育运动中的七大分歧》的论文,归纳分析了当代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分歧:1、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否在于保护儿童免受大众传播的消极影响?2、媒介素养教育是否应该将媒介产品的生产、制作等实践活动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3、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大众文化的文本作为主要的分析对象?4、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否设置更多的具有明显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议题?5、媒介素养教育应否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的教育对象?6、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增设为一门独立的的教学科目,还是将其放在其它学科中讲授?7、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学校或组织可否接收媒介产业的财政资助?霍布斯认为,人们对上述问题的争议与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未来走向与格局。与此同时,英国著名媒介教育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的大卫.帕金翰博士也于1998年发表了一篇综论英国媒介素养教育思潮更迭的论文。在这篇题为《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的论文中,帕氏提出从两种不同的倾向上理解英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想脉络。一种倾向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作为一场更广泛的民主化运动的一部分。在这一运动中,学生的“校外文化”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学校的课堂教育中获得合法的地位。另一种倾向则是一种保护主义的倾向,这种倾向代表了教师试图保护学生,帮助学生抵制媒体不良、消极影响的努力。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媒介素养教育的外延不断扩大,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被认为是媒介素养教育,但这只是从媒介传播者角度触发的,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却是始终未能引起重视。从各方面的资料显示来看,中国大陆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于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卜卫的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的发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停留在教育观念的介绍和引入方面。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还处在“研究时间短,成果少,尚未引起充分、广泛的重视”,对其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多、定量调查少,媒介素养状况值得认真研究”阶段;至于应用,至今“仅限于理论研究和介绍,媒介素养教育缺乏有效实践”。
&&&&&&&&&综上所述.全球开展传媒素养教育迄今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的倡导阶段——“提出命题”;60年代后的重视阶段——“研究分析”;80年代后的建设阶段——“介入课程”;2l世纪开始进入深化阶段一一“终身教育”。
二、中国与西方的异同
西方社会对传媒素养的重视,源于大众传媒的副作用,主要是低级庸俗的内容消解了精英文化,危害了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并由少数利益集团左右了大众的视听,误导了社会和公众。西方的大众传媒建立于自由主义传媒理论和体制的基础之上。这种理论强调自由创办传媒、报道消息、发表言论和其他内容的权利。因而要抑制传媒的副作用,很大程度上要靠大众传播过程的另一端——接受者的辨别、防范、抵制能力,也即靠受众的传媒素养。
在中国,是通过加强对传播者的管理控制,来解决大众传媒副作用。但随着大众传播的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和技术手段不断发展更新,“堵”的作用越来越小,因而也要靠受众的传媒素养。与此同时,还要改进传媒体制、提高媒介质量等。
三、媒介素养的内涵
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前者应该是后者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人们成为具有利用媒介信息素质的人。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媒介教育,使人们具有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的定义,在媒介素养教育开展较好的国家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james&potter&这样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通过知识结构来建构我们的方法。而要建构知识结构则需要工具和原始资料,工具是我们的技巧,原始资料则是来自于媒介和现实世界的信息。主动采用指我们不但知晓信息,而且还会不断与信息互动交流。
美国网站这样论述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所传递的诸多复杂姓习。媒介素养着重于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成为对媒介信息的更谨慎和理性的消费者,从而在有关健康、购物和价值判断上能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同时也帮助人们成为媒介有创新性的生产者,从而更有效地传递他们的所思、所想和优势。”
英国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buckingham这样说:“媒介素养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加拿大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定义是这样描述的:媒介素养旨在帮助学生发展对大众媒介的本质有知晓和批判的理解力,懂得大众媒介所运用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所产生的影响。更具体的说,媒介素养是一种教育,这种教育的目的是增加学生对媒介如何运作、媒介如何传递意义、如何组织起来以及如何构建显示的理解和享受。媒介素养也旨在让学生具有创造媒介产品的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开副教授在她的文章《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中指出: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媒体素养无疑是一个全新的素质概念,它的宗旨是使大众成为积极地善用媒体、制造媒体产品、对无所不在的信息有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的优质公民。它与提高社会文化品质与健全公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中说:“媒介教育是指有关媒介知识及运用技能和方法的教育。通常这种教育是包括在新闻与传播教育之中,由新闻与传播院校向新闻学与传播专业的学生实施的。”
张冠文、于健在《浅论媒介素养教育》中说:“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正确地判断和估价媒介信息地意义和作用,有效的创造和传播信息地素养。”
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张志安、沈国鳞在《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中指出:“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反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衷菱在《沦媒介信息教育》一文中扩展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信息教育,就其广义来理解,属于媒介教育范畴。所谓媒介教育,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旨在培养媒介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教育,又称为新闻教育或新闻传播教育。这类媒介教育一般是由各高等院校实施的,主要面向新闻专业学生或媒介在岗从业人员;另一类是面向全社会并由社会实施的、旨在培养公民认识媒介以及科学获取、判断、分析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的一种素养教育,又称为大众化新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或媒介信息教育。这也是西方国家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媒介教育(media&education)。”
台湾政大传播学院媒体素养研究室将媒体素养定义为:“媒体素养指大众能解读媒体、思辨媒体、欣赏媒体.进而利用媒体来发声,重新建立社区的媒体文化品位.并了解公民的传播权利和责任。”此定义是对前面两种传媒素养内涵的又一次升华,即公民对传媒素养有了很好的认知和实践后、可以影响传媒、优化传媒环境,它赋予了公民更高的责任和主动权,真正上升到“‘媒体公民’——有能力加人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境界的公民”——的境界。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对传媒素养的定义为;“传媒素养指增进对各种传媒的认识,用批判的态度去接收及分析大众传媒的讯息,能解读讯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了解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个主动的受众,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
杨光辉在《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这篇文章中,将媒介素养教育定义为:媒介素养教育是围绕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载体——媒介的相关内容开展的培养人们如何驾驭信息的一种较新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利用媒介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教育的素材,培养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批判性地选择、分析、辨别、吸收媒介及媒介信息地能力地人,从而成为能通过媒介更准确地传递信息地人。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两个方面地内容:一是对媒介从业人员地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传者的新闻教育;二是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教育,也就是从侠义角度来说的媒介素养教育,即针对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蒋宏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重要课题——公民传媒素养教育》这篇文章里是这样定义传媒素养教育的:社会公民对媒介的理性认识,即正确地、建设性的了解、认识、判别、接受、利用大众传媒资源和功能的能力,称为“传媒素养”。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传媒行业不断开辟新的竞争领域,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也达到无孔不入的境地。简单地对传媒发展进行“管制”的思维已经落伍,自从互联网诞生,对当今的媒体已经很难用强制性管理来达到效果。因此.除了要加强法制以外,从认识论的角度和教育学的认知教育的角度,提高公民的传媒素养,培养其对媒介的正确判断和理解,当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关注的至点。
开展传媒素养的目的和意义主要在于:1、在认知方面,帮助公民提升了解媒介所承载和播出信息的本质及其形式的能力,熟悉寻求信息的方法,并具备评估、解释、判别、选择、组织及总和信息的能力;2、在情意方面,帮助公民体认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其适当性,合乎法律和伦理性;3、在技能方面,帮助公民具备和提高操作媒介工具的基本能力,包括利用计算机、媒介系统和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处理及传播;4、在营造环境方面,帮助公民不断重视科学地利用媒介,积极参与制造适宜、健康地媒介生态环境和氛围,推动文化传媒产业和新闻事业地改革与发展,促进大众传媒提高质量和社会效益,并促使社会效益好地传媒可持续地得到更好地经济效益,有更足地发展后劲。
&&&由于我国大众传媒地快速发展,甚至已成为国民经济第四支柱产业。按照发展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媒介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向大众提供各类经济信息等公众资源,更可以帮助消除贫富差距,消除公众的“知识沟”问题,可以建造信息时代的、公众以媒介为核心的社区形态。另外,它还可以解决诸如儿童教育、妇女问题、文化产品生产等诸多广泛的社会学课题。
五、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
加拿大著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约翰“庞金持从以下八个方面阐述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第一,所有的媒介都是建构的产品。媒介并不提供外部客观世界的简单映像,而是向我们提供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产品,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分解和辨析媒介的建构。第二,媒介构建现实。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多数观察和体验都是通过媒介获得的。第三,受众选取媒介中所传递的信息的意义。第四.媒介总是暗含商业动机。第五,媒介包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信息。第六,媒介暗含社会和政治诉求。第七,媒介中的内容和形式总是紧密相连的。第八,每一种媒介都有其独特的美学形式。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中心(center&for&media&literacy)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五个核心理念和五个重要问题。这五个核心理念是:所有的媒介信息都是被构建的;媒介信息是使用一种具有自己规则的创新性语言构建的;不同的人对问—信息的体验是不同的;媒介融入了价值和观点;建构的媒介信息是为了获得利益或权力。五个重要问题是:是谁创造了达条信息?该信息运用了什么技巧来吸引我的注意力?别人与我对于这条信息的理解会有多大的不同?这条信息陈述了或是省掉了怎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观点?为什么要传递这条信息?&
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思.弓斯持曼(len&masterman)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原则。这些原则是.1.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值得认真对待,并有重要意义的努力尝试。2.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再现”(representation)。3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4.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于媒体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5.媒介素养教育重在调查研究,它不应将某种特定的文化价值强加了人。6.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与时惧进,善于应对周遭情势的变化。7.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首先是分析的工具(analytical&tools),而不仅仅是教材、课本上的某些段落和章节。8对于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内容是达到目的的一种子段。9.媒介素养教育的效果可以用以下两种标准来评估:学生以自己的批评思维应对新的(媒介)环境和情势的能力;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责任感的高低和主动精神的强弱。10.媒介素养教育理想中的“评价”(evaluation)首先意味着学生的“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这种自我评价既为学生的个性所影响,也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个性之发展。11、&&媒介素养教育尝试重塑教者与受教者的双边关系,它既向受教老同时也向施教者来展开自己的调查研究。13.媒介素养教育本质上是能动的、与人分享的,它鼓励发展一种更加开放的、民主的教学方法。14,媒介素养教育涉及合作的学问、它强调团体精神。15.对于媒介素养教者来说,实践的批评和批评的实践两者缺一不可。16、媒介素养教育是—种牵涉整体的教学近程。17、媒介素养教育信守变无止境的原则,它必须不断发展以应对随时变化的现实。18、媒介素养教育植根于一种独具特色的认识论。
由于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因而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相关的理论。杨光辉在《走进传媒——如何开展媒介教育》这篇文章中认为应该结合中国实际,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从这个角度出发,作者认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遵守如下原则:首先,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涉及几大主题——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保护,因为这四大主题关系者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教育目标,而在中国由于城乡差距的缘故,还应该制定出针对农村广大人群的媒介素养教育目标;第三,媒介素养教育要充分利用媒介资源;第四,重视媒介素养教育中的合作、探询、重述、质疑、互动和创新的作用,加强学生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五,重视媒介传播所包含的各个部分——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和媒介信息的受众、媒介产业以及与媒介有关的各种制度;第六、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培训,引进国外成功的媒介苏牙关教育观念和模式;第七、实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的融合,促经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六、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国外有关资料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首先是媒介素养的范围扩大了;其次,媒介素养教育已经从单纯地识别媒介信息中所含的内容转变为不仅要识别媒介信息中所包含地内容还要动手参与如何传播媒介信息,从而推动媒介地发展;第三、越来越多地国家开始加入媒介素养教育地行列。
在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包括对媒介从业人员和非媒介从业人员的教育。因此应该这样来认识中国未来的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媒介素养教育扩大了教育对象,从对传播者的教育到信息接受者的教育;其次,媒介素养教育拓宽了教育领域,媒介素养教育与各学科不断融合,使传统教育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第三,媒介素养教育使现代科技与教育的结合更加紧密。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利用现代科技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地互动加强了。
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要引入国外有关媒介素养教育方面前沿理论和实例,而不能在起步时期就走在时代后面;其次,从国外现有的媒介素养发展趋势来看,要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第三、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应该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第四,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培养。
七、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专家丹·布雷克(dan&blake)从二个方面来谈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第一,分析媒介产品,从媒介的目的、价值观、陈述方式、符号、惯例、特点和生产等方面入手。第二,受众解读媒介信息和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从受众解读媒介信息、媒介信息对受众的影响和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影响等三方面着手。第三,媒介和社会,主要从谁控制媒介以及谁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媒介,这当然离不开从仕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素质等方面来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在《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一文中提出,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内容应该包括“普及媒介基础知识;传授媒介运用方法;传播媒介批评理念”。对于媒介教育大众化的具体实施,郑保卫指出要“建立相应的督导与协调机构;形成媒介教育的社会化系统;编写媒介教育大众化普及教材;新闻与传播院校要发挥骨干作用”。应该说郑保卫教授所说的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局限于新闻传播教育,而对于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也没有具体的建议。
美国媒介素养教育学者瑞尼·霍布斯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教会学生“思考和分析自己的媒介消费习惯;弄清楚电影、商业、电视和广播节目和报纸、杂志和广告信息作者的目的和观点;弄消楚传递观点和影响受众反应的各种制作技巧;通过考察印刷媒介新闻、电视新闻和其它媒介陈述新闻的方式、惯用的手法、强调的方式和忽略的技巧来验证和评价媒介陈述世界的质量高低;鉴别大众媒介的经济基础,分清哪些媒介将受众卖给广告商而哪些媒介没有这样做;理解媒介经济如何影响媒介内容;熟悉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工具来进行个人表达和交流以及如何达到社会和政治宣传的目的,并获得相关的经验。”
结合中国实际,一种版本认为,中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包括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和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两个方面。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有:第一,研究媒介信息,即学习如何理性地分辨媒介信息所包含地意义,辨别媒介所创造的世界和真实世界的区别;第二,研究媒介,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中介,我们必须对媒介的运作及如何传递信息有所理解。第三,学会利用媒介促进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对非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教育外,还包括:第一,加强新闻传播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业务方面的学习;第二,应该加强对媒介从业人员的受众研究方面的学习;第三,加强媒介生态环境教育。
另一种版本认为传媒素养的内容大致有五个层面:体验层,体验媒介感受,获得言语、视觉、听觉的感悟和选择媒体快感的能力;理解层,理解媒介信息的作用;知识层,认知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传输;能力层,对媒体传播信息的操作能力;作用层,公民自如、科学地驾驭传媒地能力。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传媒素养教育对于自由公民而言,其关键内容是:1、认知教育——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2、批判性教育——建立对媒介信息的系统批判意识。3、评价教育——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新,学会利用媒介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服务。&
八、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
媒介素养教育是依托于媒介及媒介信息开展的一种教育模式,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评估,国内外至今仍没有具体的标准,结合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和国外有关论述,作者认为媒介素养评估原则是:第一,媒介素养教育的考评方式的多样性;第二、鼓励学生采用团队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课题研究报告;第三,一单元结束时,向学生提供一些与该课题有关的媒介信息,让学生分辨这些信息的真伪,并对其尽心陈述。
九、媒介公民的权利和责任问题
&&&&现代社会中,媒介公民有创办传媒、采访报道、发表言论和其他内容、实施舆论监督的权利,同时有责任传递信息、促进社会、集散文化、提供服务,有责任客观反映舆论、正确引导运轮和实施舆论监督。具体落实到当前社会,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就是充分发挥其正值、经济、文化、社会作用,防止其消极影响。
&&&&我国大众传媒的具体责任有:1、对政治的责任,即传递各种事实信息和意见信息,反映人民的情况、意见和愿望,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2、对经济的责任,即反映经济形势,传递经济信息,提供经济分析等意见性信息等。3、文化和教育责任,即提供文化流通的机会和文化活动的舞台,汇集、交流和扩散文化,促进观念的更新、思想的进步等。4、为社会生活服务的责任,包括沟通生活信息,解析社会现象,反映民情民意,指导、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5、防止大众传媒消极作用的责任。
&&&&权利与责任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媒介公民要履行好上述责任,必须有收集信息、制作媒介和进行传播的自由。
十、媒介公民的职业精神问题
媒介公民的职业精神是其传媒素养的集中表现。职业精神是传媒工作中的尽职和尽力精神,如新闻工作者追求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及时报道,尽力履行职业使命,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要能够尽职尽力,就需要对职业要求,职业使命有明确的认识,对传媒是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好,都有自学的把握,需要有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还要有科学化管理基础上的竞争、激励机制。另外,职业精神还体现在媒介传播的把关。不仅要把好政治思想关,舆论导向关,还要从媒介专业要求的角度把好业务质量关。比如新闻报道,如果政治思想、舆论导向都正确,但缺乏新闻性,没有新闻价值,就不能作为新闻,更不能放在头条新闻的位置。
十一、如何提高传媒水平
首先是传媒环境问题,包括制度安排、社会管理和控制。传媒的问题不仅表现在指导思想错误、宣传导向失误的时候,也表现在媒介经常的少作为,不作为,是社会的信息体系、舆论监督体系有严重缺失,表现在正确的思想观点往往得不到及时反映和表达,人民医院得不到充分呈现,表现在缺乏统一、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完善、成熟的产业组织。因此,在提高全民尤其是党政干部的传媒素养基础上,不断优化传媒的政法环境、市场环境,传媒的体制和结构、组织和行为,并形成良好的受众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接着是“媒介公民”——传媒机构和传媒人问题。媒介公民是传媒的内行者,已对传媒有较多的认识,但时代的发展是的大众传播不断出现新情况,媒介公民对传媒的认识也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
据有关抽样调查,现在许多传媒人很少看传媒理论著作和文章。原因很多:工作紧张,滥竿充数的书籍和文章太多、良莠(you)难分等等,但也反映了重视不够,或自认为原有知识和经验已经够用。这从反面证明了对传媒人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必要。
十二、媒介素养教育对中国教育界的启示
(一)媒介教育系统已经在世界发达国家形成,中国教育界应当注意媒介教育系统在中国的存在,应该做出积极反应,采取必要措施,全面提高中国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为人类高质量的媒介信息消费奠定基础。
(二)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出现预示着媒介教育的存在,它提醒中国教育界对中国媒介教育进行学科整合的时刻已经到来。按照逻辑学最一般的推理,媒介素养教育必然依托在媒介教育的基础上,那么,中国的媒介教育究竟在哪里?很显然,对各种类型的媒介教育进行学科整合的问题被提上日程。
(三)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醒中国教育界,有必要提升国内现有的媒介教育理论层次,从而推动我国媒介教育从技能型向素养型的转化。从媒介的制作技能和方法的教育转向提高大众对于媒体系统所传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思辨反应能力等。
(四)发达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醒中国教育界,一场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正在来临。首先,向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单向输出的方式提出了挑战;其次,它也不是单纯的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第三,它更不仅仅是校长与学生、家长与孩子间的对话。
十三、中国当前面临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任务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套从国外引进的、正在不断发展的先进的科学思维理论,目前国内无论是教育界还是新闻界对其认知都还处在十分朦胧的状态之中。要想把媒介素养教育这一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入国内,我们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在国内创立传媒教育学科点,研究和探讨媒介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问题。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批准,2004年1月背景广播学院传媒教育研究中心在国内率先设置了传媒教育硕士点,硕士点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从下述工作着手:1、理清传媒教育的历史脉络;2、理清传媒教育的基本理论;3、理清传媒教育的学科体系;4、开展有关传媒教育的试验。
(二)尽快在国内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进行上述研究和探讨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出一批相关的成果,这些成果将会在更高的层面上进一步推动传媒教育学科的发展。
(三)尽快在国内开设出一批高质量的课程,编写出一批高水平的教材。课程和教材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培养高质量人才需要有高质量的课程和教材做基础。
(四)加速在国内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在进行教学研究和科研探讨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培养出两类人才:第一类是本学科内部的梯队人员,他们是本学科发展的核心人员,水平将会不断提高;第二类是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他们将是这一学科领域的未来和国内传媒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其中一部分会逐渐成长为本领域研究的专家,一部分会成为媒介教育机构的教师或进入相关领域。&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