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和半成品菜产生的所有费用金额应该怎样分配及核算

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贡献于
评价文档:
287页免费4页免费106页免费76页免费19页免费 4页免费1页免费95页7下载券43页1下载券2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2页免费4页1下载券2页免费1页免费1页免费
生产成本、库存商品、主营业务成本|如​果​产​品​的​品​种​规​格​繁​多​,​为​了​简​化​产​品​成​本​核​算​工​作​,​可​将​产​品​的​品​种​规​格​归​并​分​类​,​按​类​别​开​设​成​本​计​算​单​归​集​费​用​,​然​后​再​按​品​种​规​格​或​生​产​批​别​、​生​产​步​骤​分​配​费​用​、​计​算​成​本​。​这​种​用​来​简​化​成​本​计​算​工​作​的​方​法​,​成​为​分​类​法​。​分​类​法​不​是​单​独​应​用​的​成​本​计​算​方​法​,​需​与​某​一​种​或​某​两​种​基​本​方​法​结​合​应​用​,​以​便​简​化​基​本​方​法​的​核​算​工​作​,​所​以​属​于​成​本​计​算​的​辅​助​方​法​。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02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格式:doc&&&
贡献者:Han199110
上传时间: 11:15
此文档归属以下专题
暂无相关专题
-------------
新增文件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成本管理会计习题及答案
分享到:&&
下载本文档需要登录,并付出相应积分。()
文件大小:1.07MB
所需积分:& 20
(C) MBA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请问工厂产品成本如何核算?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再到销售,这个过程如何算成本?_百度知道
请问工厂产品成本如何核算?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再到销售,这个过程如何算成本?
1、原材料到半成品,如果需要核算半成品成本,那么需要将半成品做为第一阶段的产品生产用生产成本科目归集发生的生产费用,再按完工的半成品数量和标准分配,计算半成品成本2、半成品到成品,其实是与第一步相同,只是这一步的原材料是半成品,即将半成品发出加工成为产成品。用生产成本科目下设明细科目,例如总装车间明细科目,归集这一步骤的生产费用,再在完工产成品按数量和标准(或说分配率)分配,计算产成品成本3、第二步完成后,成本金额在库存商品里按产成品品种明细核算,在销售时,确认收入,结转销售成本时,按库存商品对应的发出销售的成品计算其成本金额结转入主营业务成本即可
那么请问一下算销售出去的成本能不能按定额单位成本去算每一个销售出去的单品的成本,再算全部的销售产品成本,这样算可以吗?能不能麻烦您给我邮一个核算这个的表格,我的邮箱是,谢谢了。
不是按定额单位成本,而是按实际生产成本结转过来的成本(即库存商品里的金额与数量的关系),实际工作中应该按品种分明细核算。例如A产品,上月结存数量1000件,金额2000元,本月完工2000件,单位成本2.15元,转入库存商品金额为4300元,则总数量为3000件,总金额为6300元,平均单位成本为2.1元,本月销售发出2500件,用2.1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发出金额为5250元即需要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的销售成本为5250元。这个表格需要自己了解具体的情况自己设置,套用别人做的如果自己不明白,很容易出错。
谢谢提醒喔。只是这个“生产成本科目归集发生的生产费用,再按完工的半成品数量和标准分配,计算半成品成本”中这个生产费用包不包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等,如果也再按这个去算成本,又得怎么分配?如果不用工时去计算分配率的话。
包括 制造费用,不包括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即包括的是成本类科目,不包括损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主要有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损益类科目主要有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计入利润表的科目制造费用分配方式,也就是说分配率问题,这个要根据你公司生产工艺来确定。一般来说按生产工时定额比较合理。比如说生产A产品需5小时,生产B产品需8小时,那么A/B产品就按5比8来分配制造费用。
其他&1&条热心网友回答
工厂产品成本核算程序: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成本——转入生产成本——分配制造费用(折旧、车间管理费、其他间接费用)—— 完工后转库存商品——销售后转主营业务成本一般制造业成本核算流程和分录:1、采购借:原材料—甲材料
原材料—乙材料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库存现金 / 银行存款 / 应付账款2、材料领用借:生产成本—A产品
生产成本—B产品
贷:原材料—***3、计提工资借:生产成本
(工人工资)
制造费用 (车间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
贷:应付职工薪酬—工资4、发生的水电费、机物料消耗等借:制造费用
贷:现金 / 银行存款 / 应付账款5、计提折旧借:生产成本 (直接为某产品服务的设备)
制造费用 (间接为产品服务或通用设备)
贷:累计折旧6、月末,分配和结转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分摊可按材料消耗或人工成本或实做工时或机器工时或产值(产量)。例如按材料消耗分摊:某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该产品消耗材料 / 本期材料消耗总额某产品应分摊的制造费用 = 该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本期制造费用总额借:生产成本—A产品
生产成本—B产品
贷:制造费用7、月末,结转完工入库产品借:库存商品—A产品
贷:生产成本—A产品8、月末,结转本月销售商品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A产品有谁知道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项目---“产品专用费”核算内容?_百度知道
有谁知道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项目---“产品专用费”核算内容?
提问者采纳
一、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基本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成本形成的过程。成本计算,就是对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信息进行处理。我们计算成本,总是计算某个具体对象的成本。而企业规模有大有小,经营性质和项目各不相同,因而如何组织成本的计算,如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实际情况而定。而一个企业发生的费用种类繁多,制造某个对象的过程又是由各个部门、各项生产要素密切配合,经过很多环节才最终形成的。所以,记录归类汇集和分配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是--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类 型的企业,也不论计算什么成本,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一般原则和基本程序却是共同的。总的来看,成本计算都要遵守以下要求:1.合理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所谓成本计算对象,就是费用归集的对象.或者说是成本归属的对象。进行成本计算,必须首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如果成本计算对象确定得不准确或不恰当,就会大大增加成本计算的难度,计算出来的成本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甚至不能完成成本计算的任务。如何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呢?一般来说,成本计算的对象就是各种耗费的受益物,也就是耗费各种投入品后形成的产出物,是&制造&活动取得的直接成果,即&产品&。如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农场生产的粮食、学校培养的学生、文艺组织摄制的电影、电视剧、演出的剧目等,都是一种&产品&,都是成本的计算对象。2.恰当确定成本计算期。所谓成本计算期,就是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从理论上说,产品成本计算期应该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一致。但这种情况只适合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为一批(件)接一批(件),即第一批(件)完工了再生产第二批(件)的情况。而事实上现代企业的生产大都采用流水线的形式,不是一批接一批地生产,而是不断投产,不断完工,绵延不断,无法分清前后批次。在这种情况下,按批计算成本显然是很困难的,只有人为地划分成本计算期(一般是以一个月作为一个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才有可行性。3.正确选择成本计算的方法。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成本的具体计算方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形成了几种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恰当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企业的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特点不同,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会不一样。例如,有的企业只生产最终的产成品,而有的企业除生产最终的产成品外,还生产各种各样的半成品。有的企业是采用大批量生产,而有的企业是采用小批量生产,甚至是单件生产等。 如果企业的产品不是成批生产,且只有一个步骤,一般可以直接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品种法。如果产品生产是以按批生产为主,则以批次作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批法。如果产品生产要分成若干个步骤,中间有半成品,并且产品是连续不断的大量生产或大批量的生产,则以每个步骤的半成品和最终产品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步法,:4.合理设置成本项目。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产品的成本耗费情况,使成本计算能提供比较丰富的信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仅要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且要对总成本按用途分类,以反映产品成本的组成和结构。这样,便于我们对成本进行控制,也便于我们分析产品生产中的经济效益问题和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把成本分成三个项目,即:①直接材料;②直接人工;③制造费用。有的企业规模比较大,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成本项目分得比较细。如果单位的规模很小,生产过程也很简单,可以只:划分为两个项目,即:①材料费用;②其他费用。5.合理选定费用分配标准:生产过程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一项费用发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一个,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不止一个。这样,一项费用发生后,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记入反映某一个对象的明细账户,而需要把这项费用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配。那么,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多一点,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少一点呢?其分配的原则是:&谁耗费,谁负担&,或者是&谁受益,谁负担&。但是,要对费用进行精确的分配是比较困难的,要对一定对象所发生的成本消耗(受益)情况进行准确的计量,同样是比较困难的。在对费用进行具体分配时,一般是选择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分配。例如,材料费用一般可以按产品的重量、体积或定额消耗量进行分配,人工费用可以按工时进行分配等等。选择分配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应该选择比较客观、科学的标准来对费用进行分配,这样就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定对象所实际发生的消耗情况。另外,某一种标准一旦被选定,不要轻易变更,否则就违反了一致性原则。因为分配标准的不同,也会人为地造成计算出来的成本不一样;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我们知道,不同的企业,其生产过程有不同的特点,其成本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对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 (一)生产的主要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的企业。按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来分,可分为:①单步骤生产:也叫简单生产,是指生产技术上不间断、不分步骤的生产。如发电、熔铸、采掘工业等。②多步骤生产也叫复杂生产,是指技术上可以间断、由若干步骤组成的生产。如果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不能并存,不能颠倒,要到最后一个步骤完成才能生产出产成品,这种生产就叫连续式复杂生产。如纺织、冶金、造纸等。如果这些步骤不存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可以同时进行,每个步骤生产出不同的零配件,然后再经过组装成为产成品,这种生产就叫装配式复杂生产。如机械、电器、船舶等:2.按生产组织的特点来分,可分为:①大量生产。它是指连续不断重复地生产同一品种和规格产品的生产。这种生产一般品种比较少,生产比较稳定。如发电、采煤、冶金等。大量生产的产品需求一般单一稳定,需求数量大。②成批生产;它是指预先确定批别和有限数量进行的生产。这类生产的特点是品种或规格比较多,而且是成批轮番地组织生产。这种 生产组织是现代企业生产的主要形式。③单件生产。它是根据订单,按每一件产品来组织生产。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并不多见。主要适用于一些大型而复杂的产品。如重型机械、造船、专用设备等。 不同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例如,有的企业只要求计算产成品的成本,而有的企业不仅要计算产成品的成本.而且还要计算各个步骤半成品的成本。有的企业要求按月计算成本,而有的企业可能只要求在一批产品完工后才计算成本等。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也是影响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一个因素。(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以及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成本计算的方法也不一样。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二 是成本计算期不同。三是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的分配情况不同。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1.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由于品种法不需要按批计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骤来计算半成品成本,因而这种 成本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等。或者虽属于多步骤生产,但不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业,如小水泥、制砖等。品种法一 般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2.分批法。分批法也称定单法。是以产品的批次或定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主要适用于单件和小批的多步骤生产。如重型机床、船舶、精密仪器和专用设备等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是不固定的,一般把一个生产周期(即从投产到完工的整个时期)作为成本计算期定期计算产品成本。由于在未完工时没有产成品,完工后又没有在产品,产成品和在产品不会同时并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牛成品之间进行分配。 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如机械、纺织、造纸等。分步法由于生产的数量大,在某一时间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产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产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产品完工后再计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计算成本,并且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三、正确划分各项费用的界限1.正确划分计入产品成本与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界限,确定成本费用的范围。企业发生的费用有很多项目,根据谁受益(或谁消耗)、谁负担的原则,凡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材料、人工和其他费用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否则,就不能计入生产成本。如支付的各种滞纳金、赔款、捐赠、赞助款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支付股利应计入利润分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均不应计人生产成本,而应计入期间费用。 2.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根据分期原则,为了及时反映和考核费用开支情况,需要定期分月进行成本计算。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的费用应该按受益原则分配到有 关的月份中去。①凡已开支但应由以后月份负担的费用,应计入待摊费用。②本月支付但应由以前月份负担的费用,由于在以前月份已经把费用作了预计,并记入&预提费用&账户,所以应冲减&预提费用&账户。③应由本月负担的费用,不管是否已经支付,都应计入本月费用。3.正确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在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中,凡应该计入本月由当月负担的费用,应进一步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凡在产品生产中发生的费用,属于产品成本,应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产品完工后再转入&产成品&账户。销售后再转入&销售成本&账户,期末结转本年利润。凡在非生产领域中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都属于期间费用,共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在期末一次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一次冲减当期损益。4.正确划分不同产品的成本界限。如果企业只是生产一种产品,那么全部生产成本就是这种产品的成本。但一般的企业都不止生产一种产品,这就需要把全部生产成本在几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凡能分清应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应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凡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则要采用恰当的标准(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分配。最终把各种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界限。通过前一步骤我们已经计算出了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如果这种产品已经全部完工:,则其成本全部为产成品成本;如果这种产品全部未完工,则其成本全部为在产品成本。但通常情况下,往往是既有产成品,又有在产品,这就需要把总的产品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来说,一件在产品应该比一件产成品负担的成本要少,因为在产品尚未完工,消耗的资源比产成品要少,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要考虑完工程度。分配的方法有约当产量法、定额法、定额比例法等。四,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1.确定成本计算方法。开展成本计算之前,先要确定采用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所用的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这要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特点,同时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情况来进行选择。2.设置有关的成本计算账户。为了计算产品的成本,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账户,即&生产成本&账户。其借方汇集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贷方反映产品完工转出的制造成本。 对于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来说,发生的费用无非是两种:①直接费用。②间接费用,即共同性的、不是直接为生产这一对象服务的费用。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直接费用和 间接费用并没有差别,都应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但是,企业一般都是生产多种产品。这样,直接费用仍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间接费用就必须先要汇集起来,然后再分配摊入各个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这样,需要先单独设置一个账户,即&制造费用&账户,&制造费用&账户的作用就是汇集各种间接费用,再合理地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上去。如果废品和停工的情况比较多,就需要搜集有关的废品和停工损失资料,并专门设置一个&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把这些损失汇集到&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的借方,然后在其贷方作出恰当的处理并转出:如果是正常损失,一般应分配进入产品成本;否则应转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生产中发生的支出不一定就要计入生产成本,支出的期间与成本计算期间可能不一致。支出发生后有两种情况:①生产中发生的费用在本期发挥出全部效益,效益不递延到下期。这种情况应把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账户。②本期发生的费用支出不应由本期负担。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①先支出,后计入成本费用。这种情况应设置&待摊费用&账户,支出时借记&待摊费用&账户,分期摊入成本费用时再贷记&待摊费用&账户。②先计入成本,后支出。这种情况应设置&预提费用&账户,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时借记有关成本费用账户,贷记&预提费用&账户,支付再借记&预提费用&账户。3.核算费用发生及按用途分类。成本计算的过程是一个费用的汇集和分配(摊)的过程,或者反过来说,费用的核算最终也就是成本的核算。成本计算就是一个对费用进行多步骤处理的过程。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反映总共开支了多少费用,开支了一些什么性质的费用。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企业在当期到底有哪些开支,开支了哪些费用。这是做好成本计算工作的基础。如消耗了多少原材料,要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方法进行恰当的计量;如由于设备发挥效用,而磨损的价值,要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折旧。二是费用发生后,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不仅要反映开支了一些什么费用,而且要进一步明确开支的费用起了什么作用。对谁发挥了效用。费用发生后起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①费用发生后没有在当期发挥作用,应向后期递延。如预付租金等,应计入待摊费用。②开支发生在当期,而其效用发生在上期。如在年初支付上年的全部租金,不能作为当期费用,而应借?预提费用&账户。③大多数开支,是开支在本期,效用也在本期,这些费用不仅要计入当期的成本,还要按其具体用途进行分类。不管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什么,一般来说,都需要支付以下成本项目;或者说,费用发生后,无非是起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消耗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产品的实体,这叫直接材料费用;二是消耗各有关人工费用,这些生产工人的劳动直接用于产品的制造,这叫直接人工费用;三是消耗各种材料和人工及其它费用,这些费用不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只是在生产过程中起辅助作用,或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这种费用就叫制造费用。 为了反映费用的发生及按用途分类的情况,需要作一笔会计分录,即:借:有关成本费用账户贷:有关资产负债账户在这笔会计分录中,贷方的有关资产负债账户反映费用开支的具体情况。这些账户是现金、原材料、累计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账户,反映企业到底开支了一些什么费用。借方的有关成本费用账户则包括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反映这些费用起了什么作用。其中生产成本是成本计算的主要账户,最后所有的费用都要归集到生产成本账户。记到生产成本账户的费用还要进一步按用途分类,一般分为直接材料、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 4.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生产成本&总账下有两个明细账户:一是基本生产,用于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二是辅助生产,用于核算为生产产品服务的有关生产部门的成本。辅助生产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它为基本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产品和劳务,也要消耗各种生产费用,同样要计算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的计算需要设置&辅助生产&明细账户,其借方汇集发生的各种费用,其贷方计算辅助生产车间完工的产成品成本,同时转入基本生产明细账。这个账户一般没有余额。5.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其中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是属于直接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发生的制造费用是间接费用,不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而是先在&制造费用&账户中汇集,然后再分配记入&生产成本&账户。6.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通过上述步骤,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都已汇集在&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如果企业没有在产品,则产成品成本就是生产成本账户的期初余额加上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但是,一般企业都同时有在产品和产成品,因而需要把产品生产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同时计算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生产成本&账户的有关数据之间有下列关系:期初余额+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产成品成本产成品成本=期初余额+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问题,即要把总成本在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用约当产量法或定额法等方法进行分配。产成品成本计算出来后,还要用产成品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求得单位成本,这样产品成本计算才全部结束。
其他类似问题
船舶制造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成本核算过程一、产品生产成本计算的基本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也是费用发生、成本形成的过程。成本计算,就是对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信息进行处理。我们计算成本,总是计算某个具体对象的成本。而企业规模有大有小,经营性质和项目各不相同,因而如何组织成本的计算,如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实际情况而定。而一个企业发生的费用种类繁多,制造某个对象的过程又是由各个部门、各项生产要素密切配合,经过很多环节才最终形成的。所以,记录归类汇集和分配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是--项比较复杂的工作。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类 型的企业,也不论计算什么成本,成本计算的基本原理、-般原则和基本程序却是共同的。总的来看,成本计算都要遵守以下要求:1.合理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所谓成本计算对象,就是费用归集的对象.或者说是成本归属的对象。进行成本计算,必须首先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如果成本计算对象确定得不准确或不恰当,就会大大增加成本计算的难度,计算出来的成本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甚至不能完成成本计算的任务。如何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呢?一般来说,成本计算的对象就是各种耗费的受益物,也就是耗费各种投入品后形成的产出物,是&制造&活动取得的直接成果,即&产品&。如工厂生产的工业品、农场生产的粮食、学校培养的学生、文艺组织摄制的电影、电视剧、演出的剧目等,都是一种&产品&,都是成本的计算对象。2.恰当确定成本计算期。所谓成本计算期,就是多长时间计算一次成本。从理论上说,产品成本计算期应该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致。但这种情况只适合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为一批(件)接一批(件),即第一批(件)完工了再生产第二批(件)的情况。而事实上现代企业的生产大都采用流水线的形式,不是一批接-批地生产,而是不断投产,不断完工,绵延不断,无法分清前后批次。在这种情况下,按批计算成本显然是很困难的,只有人为地划分成本计算期(一般是以--个月作为一个成本计算期),成本计算才有可行性。3.正确选择成本计算的方法。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成本的具体计算方式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经过人们的长期实践,形成了几种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即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恰当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企业的规模、生产组织形式和技术特点不同,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会不--样。例如,有的企业只生产最终的产成品,而有的企业除生产最终的产成品外,还生产各种各样的半成品。有的企业是采用大批量生产,而有的企业是采用小批量生产,甚至是单件生产等。 如果企业的产品不是成批生产,且只有一个步骤,一般可以直接以产品品种为成本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品种法。如果产品生产是以按批生产为主,则以批次作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批法。如果产品生产要分成若干个步骤,中间有半成品,并且产品是连续不断的大量生产或大批量的生产,则以每个步骤的半成品和最终产品为成本的计算对象,这种方法称为分步法。4.合理设置成本项目。为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产品的成本耗费情况,使成本计算能提供比较丰富的信息,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不仅要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且要对 总成本按用途分类,以反映产品成本的组成和结构。这样,便于我们对成本进行控制,也便于我们分析产品生产中的经济效益问题和对生产部门进行考核评价在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把成本分成三个项目,即:①直接材料;②直接人工;③制造费用。有的企业规模比较大,生产过程比较复杂,成本项目分得比较细。如果单位的规模很小,生产过程也很简单,可以只:划分为两个项目,即:①材料费用;②其他费用。5.合理选定费用分配标准:土产过程往往是比较复杂的,-项费用发生后,其用途往往不止-个,生产的产品不止一种,成本计算的对象也不止一个。这样,-项费用发生后,往往不能直接地、全部地记入反映某一个对象的明细账户,而需要把这项费用在几个对象之间进行分配。那么,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多--点,哪个对象负担的费用应该少一点呢?其分配的原则是:&谁耗费,谁负担&,或者是&谁受益,谁负担&。但是,要对费用进行精确的分配是比较困难的,要对一定对象所发生的成本消耗(受益)情况进行准确的计量,同样是比较困难的。在对费用进行具体分配时,一般是选择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分配。例如,材料费用一般可以按产品的重量、体积或定额消耗量进行分配,人工费用可以按工时进行分配等等。选择分配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但应该选择比较客观、科学的标准来对费用进行分配,这样就能 够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定对象所实际发生的消耗情况。另外,某一种标准-旦被选定,不要轻易变更,否则就违反了一致性原则。因为分配标准的不同,也会人为地造成计算出来的成本不一样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我们知道,不同的企业,其生产过程有不同的特点,其成本管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对成本计算的具体方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一)生产的主要类型和成本管理要求不同的企业。按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生产工艺过程的特点来分,可分为:①单步骤生产:也叫简单生产,是指生产技术上不间断、不分步骤的生产。如发电、熔铸、采掘工业等。②多步骤生产也叫复杂生产,是指技术上可以间断、由若干步骤组成的生产。如果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不能并存,不能颠倒,要到最后一个步骤完成才能生产出产成品,这种生产就叫连续式复杂生产。如纺织、冶金、造纸等。如果这些步骤不存在时间上的继起性,可以同时进行,每个步骤生产出不同的零配件,然后再经过组装成为产成品,这种生产就叫装配式复杂生产。如机械、电器、船舶等:2.按生产组织的特点来分,可分为:①大量生产。它是指连续不断重复地生产同--品种和规格产品的生产。这种生产一般品种比较少,生产比较稳定。如发电、采煤、冶金等。大量生产的产品需求一般单一稳定,需求数量大。②成批生产;它是指预先确定批别和有限数量进行的生产。这类生产的特点是品种或规格比较多,而且是成批轮番地组织生产。这种 生产组织是现代企业生产的主要形式。③单件生产。它是根据订单,按每一件产品来组织生产。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并不多见。主要适用于一些大型而复杂的产品。如重型机械、造船、专用设备等。 不同的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例如,有的企业只要求计算产成品的成本,而有的企业不仅要计算产成品的成本.而且还要计算各个步骤半成品的成本。有的企业要求按月计算成本,而有的企业可能只要求在-批产品完工后才计算成本等。成本管理要求的不同也是影响选择成本计算方法的一个因素。(二)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确定不同的企业,由于生产的工艺过程、生产组织,以及成本管理要求不同,成本计算的方法也不--样。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成本计算对象不同。二 是成本计算期不同。三是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的分配情况不同。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1.品种法;品种法是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种方法。由于品种法不需要按批计算成本,也不需要按步骤来计算半成品成本,因而这种 成本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品种法主要适用于大批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等。或者虽属于多步骤生产,但不要求计算半成品成本的小型企业,如小水泥、制砖等。品种法一 般按月定期计算产品成本,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2.分批法。分批法也称定单法。是以产品的批次或定单作为成本计算对象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批法主要适用于单件和小批的多步骤生产。如重型机床、船舶、精密仪器和专用设备等。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是不固定的,-般把一个生产周期(即从投产到完工的整个时期)作为成本计算期定期计算产品成本。由于在未完工时没有产成品,完工后又没有在产品,产成品和在产品不会同时并存,因而也不需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牛成品之间进行分配。3.分步法。分步法是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分步法适用于大量或大批的多步骤生产。如机械、纺织、造纸等。分步法由于生产的数量大,在某一时间上往往即有已完工:的产成品,又有未完工的在产品和半成品,不可能等全部产品完工后再计算成本。因而分步法一般是按月定期计算成本,并且要把生产费用在产成品和半成品之间进行分配。三、正确划分各项费用的界限1.正确划分计入产品成本与不计入产品成本的界限,确定成本费用的范围。企业发生的费用有很多项目,根据谁受益(或谁消耗)、谁负担的原则,凡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各种材料、人工和其他费用都应计入生产成本。否则,就不能计入生产成本。如支付的各种滞纳金、赔款、捐赠、赞助款等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支付股利应计入利润分配。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均不应计人生产成本,而应计入期间费用。2.正确划分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根据分期原则,为了及时反映和考核费用开支情况,需要定期分月进行成本计算。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发生的费用应该按受益原则分配到有 关的月份中去。①凡已开支但应由以后月份负担的费用,应计入待摊费用。②本月支付但应由以前月份负担的费用,由于在以前月份已经把费用作了预计,并记入&预提费用&账户,所以应冲减&预提费用&账户。③应由本月负担的费用,不管是否已经支付,都应计入本月费用。3.正确划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在企业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中,凡应该计入本月由当月负担的费用,应进一步区分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凡在产品生产中发生的费用,属于产品成本,应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产品完工后再转入&产成品&账户。销售后再转入&销售成本&账户,期末结转本年利润。凡在非生产领域中发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都属于期间费用,共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在期末一次全部转入&本年利润&账户,一次冲减当期损益。4.正确划分不同产品的成本界限。如果企业只是生产一种产品,那么全部生产成本就是这种产品的成本。但一般的企业都不止生产-一种产品,这就需要把全部生产成本在几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凡能分清应由哪种产品负担的费用,应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凡由几种产品共同负担的费用,则要采用恰当的标准(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进行分配。最终把各种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5.正确划分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界限。通过前一步骤我们已经计算出了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如果这种产品已经全部完工:,则其成本全部为产成品成本;如果这种产品全部未完工,则其成本全部为在产品成本。但通常情况下,往往是既有产成品,又有在产品,这就需要把总的产品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般来说,一件在产品应该比一件产成品负担的成本要少,因为在产品尚未完工,消耗的资源比产成品要少,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成本分配要考虑完工程度。分配的方法有约当产量法、定额法、定额比例法等。四,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1.确定成本计算方法。开展成本计算之前,先要确定采用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所用的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这要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特点,同时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情况来进行选择。2.设置有关的成本计算账户。为了计算产品的成本,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账户,即&生产成本&账户。其借方汇集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贷方反映产品完工转出的制造成本。对于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来说,发生的费用无非是两种:①直接费用。②间接费用,即共同性的、不是直接为生产这-对象服务的费用。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直接费用和 间接费用并没有差别,都应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但是,企业一般都是生产多种产品。这样,直接费用仍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间接费用就必须先要汇集起来,然后再分配摊入各个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这样,需要先单独设置一个账户,即&制造费用&账户,&制造费用&账户的作用就是汇集各种间接费用,再合理地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上去。如果废品和停工的情况比较多,就需要搜集有关的废品和停工损失资料,并专门设置一个&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把这些损失汇集到&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的借方,然后在其贷方作出恰当的处理并转出:如果是正常损失,一般应分配进入产品成本;否则应转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生产中发生的支出不一定就要计入生产成本,支出的期间与成本计算期间可能不一致。支出发生后有两种情况:①生产中发生的费用在本期发挥出全部效益,效益不递延到下期。这种情况应把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账户。②本期发生的费用支出不应由本期负担。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①先支出,后计入成本费用。这种情况应设置&待摊费用&账户,支出时借记&待摊费用&账户,分期摊入成本费用时再贷记&待摊费用&账户。②先计入成本,后支出。这种情况应设置&预提费用&账户,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时借记有关成本费用账户,贷记&预提费用&账户,支付再借记&预提费用&账户。3.核算费用发生及按用途分类。成本计算的过程是一个费用的汇集和分配(摊)的过程,或者反过来说,费用的核算最终也就是成本的核算。成本计算就是一个对费用进行多步骤处理的过程。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反映总共开支了多少费用,开支了一些什么性质的费用。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企业在当期到底有哪些开支,开支了哪些费用。这是做好成本计算工作的基础。如消耗了多少原材料,要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方法进行恰当的计量;如由于设备发挥效用,而磨损的价值,要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折旧。二是费用发生后,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不仅要反映开支了一些什么费用,而且要进一步明确开支的费用起了什么作用。对谁发挥了效用。费用发生后起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①费用发生后没有在当期发挥作用,应向后期递延。如预付租金等,应计入待摊费用。②开支发生在当期,而其效用发生在上期。如在年初支付上年的全部租金,不能作为当期费用,而应借?预提费用&账户。③大多数开支,是开支在本期,效用也在本期,这些费用不仅要计入当期的成本,还要按其具体用途进行分类。不管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什么,一般来说,都需要支付以下成本项目;或者说,费用发生后,无非是起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消耗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产品的实体,这叫直接材料费用;二是消耗各有关人工费用,这些生产工人的劳动直接用于产品的制造,这叫直接人工费用;三是消耗各种材料和人工及其它费用,这些费用不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只是在生产过程中起辅助作用,或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这种费用就叫制造费用。 为了反映费用的发生及按用途分类的情况,需要作一笔会计分录,即:借:有关成本费用账户贷:有关资产负债账户在这笔会计分录中,贷方的有关资产负债账户反映费用开支的具体情况。这些账户是现金、原材料、累计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账户,反映企业到底开支了一些什么费用。借方的有关成本费用账户则包括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反映这些费用起了什么作用。其中生产成本是成本计算的主要账户,最后所有的费用都要归集到生产成本账户。记到生产成本账户的费用还要进一步按用途分类,一般分为直接材料、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4.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生产成本&总账下有两个明细账户:一是基本生产,用于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二是辅助生产,用于核算为生产产品服务的有关生产部门的成本。辅助生产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它为基本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产品和劳务,也要消耗各种生产费用,同样要计算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的计算需要设置&辅助生产&明细账户,其借方汇集发生的各种费用,其贷方计算辅助生产车间完工的产成品成本,同时转入基本生产明细账。这个账户一般没有余额。5.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其中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是属于直接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发生的制造费用是间接费用,不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而是先在&制造费用&账户中汇集,然后再分配记入&生产成本&账户。6.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通过上述步骤,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都已汇集在&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如果企业没有在产品,则产成品成本就是生产成本账户的期初余额加上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但是,一般企业都同时有在产品和产成品,因而需要把产品生产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同时计算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生产成本&账户的有关数据之间有下列关系:期初余额+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产成品成本产成品成本=期初余额+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也就是说,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问题,即要把总成本在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用约当产量法或定额法等方法进行分配。产成品成本计算出来后,还要用产成品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求得单位成本,这样产品成本计算才全部结束。
以下供你参考吧。 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它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存货》施行4年的基础上,为满足建立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进一步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等方面迫切要求而修订完善的,将对企业存货管理甚至于整个会计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一、新存货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
新准则规定: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对存货的确认,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关于存货的计价问题,新准则规定,在取得存货时,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在发出存货时,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此外,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时,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企业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等存货,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对于毁损存货,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对于盘亏存货,计入当期损益。
二、新旧存货准则的比较与分析
(一)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计算的两种成本计价方法
新准则存货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两种存货计价方法。这两种发出存货计价方法不具有普遍性,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存货的流转情况。一些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但为避免货物变质或毁损,便将先入库的货物先发出,造成了存货的实物流与成本流相互脱节。新准则限制了企业调节存货的计价方法,防止企业利用存货成本操纵利润。
(二)增加了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具体规定
新准则存货中规定,对于符合条件的特定类别存货,可以将其借款费用进行资本化处理,即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而旧准则中没有这样的规定。新准则中将借款费用资本化,意味着允许那些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资产所借入的款项发生的利息资本化,使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靠。
(三)增加了企业为提供劳务而发生的相关费用应计入存货成本的说明
新准则存货第三章第十三条,增加了“企业提供劳务所发生的,直接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而旧存货准则中没有对“提供劳务”的存货成本做出规定。新准则对劳务成本计入存货的规定,体现了劳务的价值,使跨期的劳务收入和成本的配比更加科学。
三、存货准则变更对企业的影响
(一)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调整
新存货准则取消了发出存货成本的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取消,规定企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师是把后进存货的成本先结转,所以期末存货的计价往往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可能会使期末存货成本高估,出现利润虚减的现象。
新存货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这一规定,对多数生产周期短、存货较少而且周转率较高的企业以及那些一直使用“先进先出法”的企业影响不大。但对于那些生产周期长、存货数额较大而且周转率较低的企业,如果采用先进先出法,在当前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如钢铁性质的企业,则可能会造成其利润有所上升,进而使得损益表中当期利润、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均相应减少,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构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从长远来看,新存货准则缩小了企业选用会计核算方法的范围,减少人为操纵的空间。先进先出法侧重于反映公司的长期经营情况,更能反映存货的流转情况,贴近企业的存货的流转。
(二)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新准则存货中增加了对借款费用计入存货成本的具体规定,从而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使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存货中。因此,使得一些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以保证使存货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船舶制造及某些大型设备的机械制造行业。
四、新存货准则在实际应用中的突出特点
新存货准则是适应我国经济环境变化而进行的及时与必要的调整,在实际的工作中更能客观、有效地反映存货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
(一)新准则在存货方面有了很多的改进,与国际会计准则越加趋同,从而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与国际惯例更趋一致的高质量、可比较的会计信息,更加有利于我国企业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二)新存货准则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规定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使用状态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可直接归属于该存货的购建或者生产的借款费用,应当予以资本化,计入相关资产成本,如造船及某些机械制造行业。新准则考虑到了这些行业的特殊性,允许将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借款费用,计入相关存货价值,更加符合历史成本计价基础,使存货成本计量更加准确。
(三)存货发出的计价方法和低值易耗品及包装物的摊销方法的明确,一方面缩小了会计政策职业判断空间,能使会计人员做出更合理、准确的选择,有利于企业加强对实物资产的内部控制,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摊销方法,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另一方面“后进先出法”的取消,虽对生产周期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标准是一致的。
(四)新存货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规定对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存货的价值。新准则强调了公允价值的重要性,避免了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人为操纵和存货资产信息的不实,便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可靠的存货资产价值信息。
总之,新存货准则能够客观、公正、有效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资料。通过新存货准则对存货计价方法的调整,使得存货的处理更具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即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又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和趋同。 ........................................................ 浅谈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的影响 日,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新会计准则体系相对于旧会计准则体系在多个方面对存货产生影响。 1 对存货入账价值的影响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存货属于企业的流动资产。按新准则的要求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1.1 对购入存货价值的影响 购入存货的成本是采购成本,通常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采购成本的费用。在工业企业会计存货的核算中这一部分始终作为存货的成本在进行核算,没有太大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商品流通企业存货核算中往往将采购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包储费、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等计入当期损益(营业费用),而且旧准则是认可这一会计处理的。新准则取消这一规定,意味着商品流通企业的存货成本构成不能再搞特殊化。因此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核算有一定的影响。例如:2005年12月,长城公司外购A材料一批,增值税专用发票列示的购买价格为50000元,进项增值税为8500元;运输过程中发生运输费用2000元,保险费1500元,途中发生物料损耗估价800元,其中500元属定额内损耗,材料入库前发生人工挑选整理费用1000元,挑选整理费用中毁损物资的估价为500元,则材料采购的成本为=+0+500=55500(元) 对于采购过程中发生的物资损耗、短缺等,合理损耗部分应当作为存货采购费用计入存货的采购成本,其他损耗不得计入存货成本,如从供应单位、外部运输机构等收回的物资短缺、毁赔款应冲减物资采购成本;购入的存货需要经过挑选整理才能使用的,在整理挑选过程中发生的工资、费用支出以及物资损耗的价值也应计入存货的成本。 1.2 对自制存货成本的影响 自制存货的成本主要指的是需加工的材料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在新准则中明确规定了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因为这些费用的发生无助于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 同时新准则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规定,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时,应当予以资本化。这就意味着允许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飞机等生产周期较长且用于出售的资产所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而不再直接计入损益,也就是可资本化的资产不再限于使用专门借款购建的固定资产。而这些在旧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却是没有提到的。例如:2005年12月长城公司的生产部门同时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分别耗用了A、B两种材料。A材料外购成本为43000元,B材料外购成本为38000元;发生生产甲产品的生产工人计件工资17000元,发生生产乙产品的生产工人计件工资12000元;甲、乙两种产品共耗用动力费5000元。该生产部门为组织管理甲、乙两种产品生产发生间接费用6200元,甲、乙两种产品生产工时分别为380、240小时。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的动力费和组织管理费均按生产工时比例法进行分配。 甲产品加工成本=17000×(1+14%)+(380÷620×5000)+(380÷620×6200)=26244.52(元) 乙产品加工成本=12000×(1+14%)+(240÷620×5000)+(240÷620×6200)=18015.48(元) 甲产品生产成本=.52=69244.52(元) 乙产品生产成本=.48=56015.48(元) 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加工费用和间接加工费用。直接加工费用是指在产品的加工过程中直接作用于产品加工过程的费用,如直接人工费、燃料及动力费、其他直接费;间接加工费用即指制造费用,是指为组织和管理产品生产而发生的费用。 1.3 对投资者投入存货成本的影响 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成本确认方法不同。旧准则中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入账。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即应当按照公允价值来确定存货的成本。公允价值的确定是这次新制定的会计准则的一个亮点。原准则规定的投资者投入的存货的成本,人为可操纵性很大,容易造成存货资产不实,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2 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除对存货的入账价值产生影响外,对存货发出计价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从大的方面来看,新准则下,存货取消了“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公司将产生一定的影响。原用“后进先出”法,且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公司。如家电、金属加工类等上市公司,若存货价格下跌,在明年年报存货核算法改变后,其利润可能出现大幅下降,对公司业绩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从具体方面来看,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面有了新规定。新准则规定,企业只能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两种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原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系统合理的方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成本费用。可选用的方法有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分次摊销法等。新准则不认可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的分次摊销法,因此将它们通过待摊费用列支,以后分期摊入相关资产成本或者当期损益的做法已经不再符合规定。新旧准则的变化,防止了利用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摊销方法的变化,多计提或者少计提费用,减少了人为操纵利润的空间。例如:长城公司本月生产过程中领用A材料2000kg,经确认其中1000kg属第批入库,单位成本为25元;其中600kg属第二批入库,单位成本为26元;其中400kg属第三批入库,单位成本为28元。本月发出A材料的成本计算如下: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26+400×28=51800(元) 个别计价法能比较合理、准确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但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是对发出和结转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以辨别其所属的收入批次,实务操作繁重。另外,原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新准则扩展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目的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3 存货期末计价的影响 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就低计量。存货的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存货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按其成本计量,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但原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应按已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的范围内转回。 存货的可变净值是指未来净现金流入,而不是指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企业销售存货预计取得的现金流入,并不完全构成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由于存货在销售过程中可能发生相关税费和销售费用,以及为达到预定可销售状态还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加工成本,这些相关税费,销售费用和成本支出,均构成存货销售产生现金流入的抵减项目。只有扣除这些现金流出后,才能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类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确凿证明。如产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企业产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供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销售方提供的有关资料、生产成本资料等。例如:假定甲公司日库存A型机器20台,成本(不含增值税)为480万元,单位成本为24万元。该批A机器全部销售给乙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销售合同约定,日,甲公司应按每台24万元的价格(不含增值税)向乙公司提供A型机器20台。甲公司销售部门提供的资料表明向长期客户乙公司销售的A型机器平均运杂费等销售费用为0.12万元/台;抽其他客户销售该机器的平均运杂费等销售费用为0.1万元/台。日,A型机器的市场销售价格为26万元/台。 在本例中,能够证明A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的有关销售合同,市场销售价格资料,账簿记录和甲公司销售部门提供的有关销售费用的资料等。根据该销售合同规定,库存的20台A型机器的销售价格全部由销售合同约定。在这种情况下,A型机器的可变现净值应以销售合同约定的价格24万元/台为基础确定。A的可变现净值=24×20-0.12×20=480-2.4=477.6(万元)低于成本480万元,应按其差额2.4万元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假定以前没有提过)。而这些在原来的准则中并没有这么规范过。 除了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做了明确的规定外,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账务处理也发生了变化。旧准则下,存货跌价准备的对应科目是“管理费用”,其会计分录为: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存货跌价准备”。而在新准则下该分录变为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将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贷记“资产减值损失”。 4 和存货核算有关的会计科目的变化 除上面所提到的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和“存货跌价准备”对应的科目从“管理费用”变为“资产减值损失”外,企业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日常核算而购入材料的采购成本的科目又从“物资采购”恢复原来的“材料采购”了。和存货购进、销售有关的“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合并成了“应交税费”科目,其核算范围较以前变大了,内容多了。 5 新旧会计准则中存货主要差异 5.1 取消后进先出法 原准则中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我国修订的存货准则依照改进后《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主要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准则的这一变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诚然,如果企业可以任意选择并随时变更它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可以通过后进先出法和先进先出法的交替使用达到粉饰报表、操纵利润的目的的。所谓“后进先出”法,即企业在核算成本时,参考的是最近购入的原材料存货的价格,而“先进先出”法,则是参考最早购入的原材料存货价格。在原材料价格一路下跌时,采用“后进先出”法,显然扩大了公司的利润率,而用“先进先出法”,则缩小了公司的利润率,原材料价格上升时则反之。可以说,“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比如使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上市公司,在显像管价格下跌过程中,一旦使用了“先进先出”法,后果将是成本大幅上升,当期利润下降。又如在有色金属涨价的过程中,一些以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公司,在把“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则将增加利润。另外新的存货记账方法,对于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如造船及某些机械制造行业,允许将用于存货生产的借款费用资本化。这将降低它们的成本,提高毛利率,提高会计利润。 5.2 关于存货的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 原准则中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未明确规定其他成本中是否包含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新准则明确规定有限情况下,某些存货发生的借款费用可以根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予以资本化,计入存货成本。这对于生产周期长的行业,如造船及某些机械制造行业,将降低它们的成本,提高毛利率,提高会计利润。 5.3 禁止资产减值转回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该资产可收回金额部分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禁止减值转回,截断了某些上市公司调增利润的一大途径。一些公司,往往在前一年大幅计提减值准备,又在第二年以种种理由进行转回,造成盈利假象。 5.4新旧会计准则衔接规定 新旧会计科目对照表与原准则相同;相关衔接会计处理(比如追溯调整等):对于新准则施行之日以前取得的存货,除跌价准备的提取应当追溯调整外,其余的不作追溯调整。 6 执行新准则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第一,由于新准则取消了确定发出存货成本的移动平均法和后进先出法,在市场不稳定的情况下,对采用上述方法确定发出存货成本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构成了一定的影响。如在物价持续上升时,采用后进先出法确定存货成本的企业,其发出存货的成本偏高,期末存货价值偏低,损益表中当期利润、资产负责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均相应减少;而物价持续下降时,损益表中当期利润、资产负责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均相应增加。因此新准则取消两种发出存货成本确定方法对相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市场价格的走向。 第二,由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这使得部分需要通过取得专门借款,以保证使存货经过相当长实践的生产活动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它将导致仍使存货处于长时间生产周期中的企业损益表中当期的财务费用减少,利润增加;资产负在表中的存货资产额和权益额也相应增加。 新准则更加客观、有效地反映存货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 [2]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编,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年11月 [3]李海波、刘学华、宋胜菊,新编财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4 [4]张丽钦,存货准则与国际相关会计准则的差异比较会计之友,2002 年第9期 [6]李志伟,存货期末计价中几个特殊问题的处理,财务与会计2003-5-(24-26) [7]马秀丽,关于存货入账时现金折扣处理的建议,财务与会计2003-1-(36)
一、资本性支出:支付购买车间用设备所借款项500000元的利息30000元。二、收益性支出:(一)生产费用:生产耗用原材料80000元,辅助材料1000元,燃料2000元,电费5000元,生产工人工资10000元,车间管理人员工资5000元,车间办公费500元。(二)期间费用:1、管理费用:生产用机器修理费500元,企业管理人员工资40000元,电话费1000元(新会计准则已将生产用机器修理费记入当期损益);2、财务费用:支付购买原材料所借款项100000元的利息5000元。三、营业外支出: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损失1000元。
旧准则对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但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国际会计准则禁止采用后进先出法。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取消了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从理论上讲,这对生产周期较长的下游加工制造业行业,如电器设备公司,家电制造公司等,将产生一定影响。这些公司原先采用“后进先出”法。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采用新的存货计价方法后,其毛利率和利润将出现不正常的波动。并且,如果是在一个通货膨胀的市场环境下,使用后进先出法还可以降低税收,因此,转向其他方法会对企业不利。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成品入库会计分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