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购买香港保险的利弊购入保险产品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选择吗?自己想多了解下的!

这个元老级经典问题本来不想再凑热闹,但是看到有误导性的答案和“过时”的高赞答案,正义感还是驱动我来说两句。2017年,香港保险对内地保险优势依然有,但已经不是压倒性优势,不存在所谓“费率低、保障广、避债避税”的tags。前几年这么说可以给分,也确实因为碾压性优势,让港险火了一把。但是现在,简单对比一下两岸的产品,这话术还能忽悠到人算我输。实际上近几年内地保险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产品的创新和迭代不输香港。对比下来,我发现两岸的产品各有各好,没有完胜的一方,所以今天我们再来讨论这个问题,需要用发展的、更新的视角去看;于客户而言,则是根据个人需求理性选择、打破固有思维。我认为目前港险真正的优势在于:美金保单、分红抗通胀。1)先说美金保单好在哪儿。资产的全球化配置是大趋势,买房地产也好、港股美股也好、甚至炒外汇也好,没点儿外币资产都不算是中产阶级。但是,重点来了,炒房地产你得了解国外产权政策和法律,没个当地的留学经验或者熟人朋友还真不好操作。炒股虽然是全民性的,但是一来像我这种没有偏财运的人不敢也不想碰,二来炒股投机成分偏多,玩儿的是心跳,不适合作为资产稳定增长的途径。用来赚个车、赚个旅游经费可以,但用来为子女储备教育资金、为未来储备养老和医疗资金的就不推荐了。外汇更不用说,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和政策走向的了解要有前瞻性和敏感性,所以并不是大多数人的主流理财方式,更何况专业炒外汇的还前一秒家财万贯,下一秒就倾家荡产。那么美金保单在作为资金全球化配置最稳的方法,自然就成为有资产配置需求的客户的选择之一。我说稳一定有人跳出来说汇率风险。好了,换成外汇有汇率风险,那不换外汇钱就拿稳了吗?是放在银行做利息2%的储蓄稳呢,还是买个收益5.5%的理财产品稳呢?跑不赢通胀的理财产品都是在耍流氓。但是话说回来,汇率风险存不存在,一定存在。美金涨,交的保费就变多了,美金跌,相应的保额就少了。我认为所有客户买港险之前都需要了解和正视这个风险的存在,并正确结合“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理念。但是太过担心这个风险的朋友,可能您并不适合买港险。2)再说分红的问题。香港的重疾险/寿险带分红,不是为盈利,而是为抗通胀。内地保险,30万的保额,假设过20年出险,赔的还是这30万,但是实际价值和货币的购买力已经缩水一半,只能当15万用;香港保险,30万的保额过20年出险,赔的是30万+15万分红,用来抗通货膨胀保值还是非常有优势的。我说分红好一定又有人跳出来说这个分红是非保证的。这点不否认,也可以不说分红的实现很高,甚至能达到100%。就说保障广度和深度差不多、费率也差不多的两个产品,正常人会选有分红的还是没有分红的呢?至于储蓄产品涉及到分红问题就更复杂一些,有英式和美式之分,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个人喜欢将保险回归到保障的本质,发挥杠杆的作用,真正让它作为一种保障工具而非理财工具去make sense,毕竟作为理财工具来说,大多数的保险产品还是比较弱的。有兴趣的可以私信,这里就不提了。那么内地保险有优势吗?当然有。例如香港保险所没有的轻症豁免(香港是豁免部分)、夫妻互保,包括签单续费流程,香港一定是复杂过内地的。除了复杂之外,安全性也需要加以考虑。香港的单一定要在香港境内签,一定要找正规有挂牌的代理人签,如果再刚好比较专业,那就更靠谱了。另外在配置保险时,我们可以打开思路,不一定是二选一,可以搭配着来。比如对于30来岁的中产阶级,可以选择香港的终身型重疾保底,搭配内地的消费型重疾,抬高保险杠杆,里应外合,强强联手;比如内地的定期寿险,搭配香港的人寿储蓄分红,为家人提前做好保障,保留个人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等等。当然了,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我们的思路可以多元化,具体问题还是要具体分析。===================================保险是家庭保障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更是家庭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而不是部分人认为的所谓“骗人”的东西,真正能骗人的,只有人本身。一个好的代理人,不仅仅只是大家看到的“签单”这么简单,甚至可以说这是最小的一个部分。在这背后,还需要与公司几次十几次地因客户的健康问题做协调,尽力争取好的核保结果,处理客户的资料、跟进保单、解决续保问题和日后客户大大小小的理赔诉求。保险是长期的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选择一个负责的代理人陪伴您的保单一起成长,比选择一款产品更加重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购买香港保险的利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