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最初的五最初的四个经济特区区 ,为何只有深圳最成功?

看到大家认可香港的影响,觉得没毛病。我2017年6月毕业后来到深圳工作至今,从大学期间来过两三次,每次都无比嫌弃到现在在这里有归属感,认真地说,这座城市真的很适合年轻人。先说点题外话,相比广州,深圳市没那么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也没那么多好玩的地方(城市面积也没有广州大),有次周末我甚至无聊地在上梅林的商场逛了三遍。下面开始正题,我就零零碎碎地讲讲深圳的一些事。大逃港和历史相对于其他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的优势是离香港近,香港的影响很大而且毋庸置疑。在建国初期,深圳还是一个县,饥荒和贫穷迫使很多人逃往香港,被称为“大逃港”。毫无疑问,香港是刺激深圳发展甚至建立特区的首要因素。下面是来自人民网的文章:据广东省委边防口岸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1954年到1980年,官方明文记载的“逃港”事件就有56.5万多人次。内地民众此起彼伏大规模的逃港风潮,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也为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做了深刻而令人心酸的铺陈。原文链接在此:震动中央的“大逃港”风潮--文史--人民网震动中央的“大逃港”风潮--文史--人民网宝安外事办公室《关于经宝安县偷渡香港问题的调查报告》(宝外字10号,1959年1月28日)显示,1956—1958年,经宝安县偷渡的共有20105人,其中宝安县的有6448人,外省及外县的有13657人,宝安县偷渡出港的有3955人。逃出去的大部分都是青壮年,以致不少边防村庄成了“女儿国”、“老幼院”。民谣便说: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这是深圳的历史,也是这个国家的历史。深圳的文人们没有回避,而是写书记录这件事。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同学可以买来这本书好好读读。在写这篇答案之前朋友圈有某著名报业集团的同行在朋友圈怼“某些精致文人”将大逃港讲成“赴港就业潮”,还表达了对这种外区历史、不敢正视历史的厌恶。2. 深圳地图当然每个城市各区划的发展都不均衡,但当你来过深圳,在各区之间逛逛就能明白。在地图里可以看到,在福田站和深圳北站之间的一座大山占据了大片土地,山和香港之间的狭长地带从左往右分别是宝安区、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和龙岗,山北边是成立不久的龙华区。早先深圳最发达的地区是罗湖区和福田区,因为靠近香港,可以获得更多资源和交流机会。现在深圳的街头有人谈论去香港做生意就像在北京讨论去天津一样随便。图中连接深圳北站和福田站的红色地铁线是深圳的四号线,四号线是港铁,属于最早的地铁线路之一。这条线在过了上梅林之后进入以前的关内,接下来就是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集中的少年宫站和深圳电视台、报业集团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集中的福田站。说四号线沿线是城市中轴线也不过分。深圳地铁4号线,是深圳第一条由港铁深圳公司投资的。由福田口岸站至清湖站,全长20.5公里,共设15个车站。福民至少年宫段作为深圳地铁一期工程的一部分,于2004年12月28日开通。福民至福田口岸段于2007年6月28日开通。少年宫至清湖段于2011年6月16日开通。清湖至牛湖站将于2020年12月28日开通在两条红线以北的龙华和龙岗和罗湖福田是完全不同的景象,完全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很明显。现在蓝线左边的风景和右边差异也非常明显。3. 深圳人的生活很多深圳人会说,深圳的房价是香港人炒起来的。香港人在深圳买房,来回做生意或者投资都很方便。现在深圳很多孩子每天去香港上学也很方便,在上学放学的时间到罗湖口岸能看到一群群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过,两座城市被口岸分开但联系依然紧密。在深圳生活的人们也经常去香港买生活用品,有的人连家里用的抽纸都要去香港买,有趣的是,这个人在十几年前来到深圳,关系最好的朋友都是香港人,每周还要一起吃饭。推荐一部深圳口述史纪录片《梦开始的地方》,还有另一部《深圳寻梦》。里面有讲到,在深圳经济特区设立初期,缺少人才缺少投资,建立深圳的这群先驱者们打破了当时的种种固守制度,比如人才引进和招商引资方面。他们这种做事风格现在仍然还在,比如深圳的入户政策。现在深圳的入户政策刚改革,我在6月毕业后开始办理入户政策,到7月办好,其中寄回家里办迁出被老家派出所和爸妈耽误了两周多,其余时间大多是在线排队,毕业季办入户的人真的很多。作为年轻人,来深圳发展,这座城市能给的绝对不比另外三个一线城市少。最后总结下。早期的5个经济特区中,为什么只有深圳能够跻身一线城市?某一天打开地图,看到深圳和周边城市的航线图,才意识到,香港是珠三角入海口最大的城市,珠海和香港隔着海湾,自然没有深圳的优势,而澳门能给珠海的自然也没有香港给深圳带来的这么多机会。PS. 本来写了一段关于汕头和潮汕的见闻,怕被人说地域黑就删了,越来越不喜欢撕逼所以尽量避免了可能引起争论的文字。感觉以后我会变成只在网上发表“包容性语言的人”。放一张中午在单位院里拍的福田风景。一上午没工作,中午不能午休要开工了。
深圳这个暴发户是如何起家的?给你讲讲深圳这个暴发户到底是如何起家的  一谈到改革开放,人们总是用深圳奇迹来说事,什么“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大都市”,但善良的人们都不知道这个“神话”的背后??   我认为,深圳的原始积累来自4个方面。    1、进口。深圳把大量内地出口的商品买了回来,然后再卖给内地。    80年代,内地各省为了出口创汇,给出口商品以大量的补贴。比如,一把折叠伞,市场价为10元,但外商不会要它。为了出口,只卖3元,这样的低廉价格,外商当然要了。但这样贱卖,厂家不是亏本了吗?不要紧,财政会给厂家补贴。    另一方面,中国当时对商品进口管得很严,许多商品根本不让进口。但深圳拥有进口自主权,它把这个特殊政策“用足了”。    所以当时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内地用大量财政补贴来出口商品,而另一方面,深圳又把这些出口了的商品买了回来,然后用这些商品赚内地的钱。比如,一把折叠伞在内地卖10元,上海厂家(因为有补贴)以3元的价格卖给香港,香港以5元的价格卖给深圳,深圳以7元的价格又卖给了内地。    经过这个倒腾,内地的出口补贴都被香港和深圳拿走了。当时香港的商人乐得嘴都合不拢:中国居然傻到这个地步,低价出口,然后再高价把它买回来。深圳是和香港的资本家一起,瓜分了国家的财政补贴,它们联合起来赚了内地的钱。    2、出口。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内地企业通过深圳来出口商品,从中获得大量外汇。    当时深圳提出的口号是“外引内联”,80年代初,“外引”引不进来,招商失败,只能指望“内联”了。所谓“内联”,就是挖内地的墙角,来盖自家院墙。    深圳没什么东西可出口的,内地当时倒还有许多具有出口优势的创汇企业,它们是各省市的摇钱树。但按照当时的政策,这些企业只能通过各地方的外贸部门来出口,企业的创汇也大部分都被地方政府的外贸部门拿走了。    按照当时的外贸政策,内地的企业虽然创汇,但自己用汇却很不方便。如果这些企业与深圳搞联营,通过深圳来出口,其创汇就不会被地方政府拿走了,就可以与深圳的出口商对半分,企业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企业千方百计避开所在地的外贸局,而愿意与深圳搞联营。    由于许多内地企业都走深圳这个出口渠道,断了其他省市的财路,各地原有的外汇油水,就都流到了深圳的口袋。    3、炒汇。中央给与深圳金融自主权,它可以完全不受央行节制。当时内地对金融的控制十分严格,炒买炒卖外汇是严重的犯罪,但中央唯独对深圳法外开恩。  当时国家定汇率5.5,可是深圳自己弄到12元,结果大量外汇集中深圳,人民币过度贬值,完全破坏了外汇平衡和外汇政策  深圳银行被允许以高于国家牌价来收购外汇。这样一来,全国各地的外汇持有者都不愿意与所在地银行换汇,都拿到深圳来换汇。当时全国的外币都涌向深圳,整个国家的金融秩序都破坏了,深圳却坐收渔利。    4、全国的投资投向深圳。1988年深圳的市委书记李灏介绍了深圳发展的情况说:深圳从无所有发展到现在,总投资是87个亿。国家的投资拨款和银行贷款只有7个多亿,外来的投资主要是香港、澳门,不过是9个亿,两者合起来17个亿。另外70个亿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承认是中央各个部委、各省市自治区投资的。为什么他们那么积极地投资,因为深圳可以减税、免税,再加上对外贸易得到的外汇多数留给企业。这样,就刺激了各个部委、省市自治区纷纷到深圳投资。李灏还说广东省委对办深圳吹得很厉害。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李灏说:不是广东办深圳,是全国办深圳。5,走私,80年代绝大部分走私,现在至少也有40%的走私是深圳的  这就是深圳这个暴发户的原始积累。    深圳只是个巴掌大的地方,我们的国家这样大,全国各地的油水都流到这个小地方,它要是不富,那才是奇怪。由此可见,深圳的暴富,是因为内地做了冤大头。    80年代,内地各省市对深圳意见很大,对中央偏袒深圳极为不满,但他们又不敢说、不能说,因为深圳虽然地处边陲,但它是“通天”的,它是大人物的树的典型,它的后台硬。    当时的中央以“不争论”为由,把对深圳的批评压了下去,但这个批评却以另外一种形式表现出来。    于是,在80年代的全国人代会上出现了搞笑的一幕,各地代表都说:“我们要向深圳学习”(这是他们以反讽的方式向中央施加压力),它的潜台词是,中央应该把给深圳的政策,也给我们。    深圳当时的领导吹嘘:“中央没有给我们一分钱,深圳的成就都是改革开放得来的”。这是很可笑的,他们居然把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损大家利小家,以及吃里爬外、胆大妄为、无法无天,统统当作改革开放。谁都心知肚明,深圳的做法既违反政策又践踏法律,只要上面有人撑腰,这种捞钱方式,连傻瓜都会。    深圳得了便宜还卖乖,还觉得自己受了委屈。06年,有人在网上写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特区已经不“特”了,它的暴利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它觉得很不习惯,它很怀念那个日进斗金的年代。深圳的后台老板不在了,它不该被抛弃吗?它获得的暴利还不够吗?    往事并不如烟。深圳现在开始酝酿特区30年的纪念活动,那些经济学家又要对它吹一通了。暴发户的第一桶金都是有原罪的,但主流媒体对此讳莫如深,他们最喜欢对深圳歌功颂德。================================================================@stefanlaw 深圳的原罪是无法洗掉的,就像西方殖民者的原罪也无法洗掉,我们要做的只是说清历史事实。我的观点很简单,就像殖民也有原罪,深圳一样有原罪,不要把自己特区经验说得那么好听。殖民者抢劫了,有钱了,自然就发展工业洗白了。深圳有钱了,就引进全国的人才和技术,也就慢慢可以洗白了。这个深圳经验值得学习,但无法推广,因为深圳走私倒卖之类,牺牲的是全国利益去发展一个地方。现在已经到了产业升级的时候深圳当年就是走私窝点,今天依然是最大的走私基地,你能否认?低价出口商品让深圳赚,我们国内不需要商品吗?当年在特区,连人民币都不收了,这是哪家的规矩?深圳这个城市的诞生就是一个怪胎,本质就是全国的人力,资源,财力去扶植一个地方的发展。当年被香港的发展迷了眼,也不看看香港是靠做玩具塑料花发家的。世界上发达的城市周围,为什么就要来一个城市?那些人要跑香港让他跑好了香港能把全中国人都跑了?总结历史,是为了看到未来,深圳当年的搞法就是很不得人心的,很多人依靠这个发财了但是并没有真正的带来发展经验,炒作股票也是深圳起头,很多炒概念的股票也是深圳开始的。===============================================================你说改革前只能造飞机轮船,造出来裤子不够穿?美国不就是这样么?你有了飞机轮船和核心工业,自然有小弟给你做裤子。中要学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不是四小龙做裤子,深圳一开始就走歪了。知道今天,核心的重工业企业,比如汽车,发动机,机床,飞机。深圳依然是 0,因为这就不是靠农民工能随便做的。随便一个东北长期工厂的工人的素质工业水平,绝对不是一个农民工随便能搞定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是袁庚说的,问题就是,一旦你提高时间效率,必然就会有巨大质量问题,一个好东西本来就是慢的,本来就是没有效率的。于是就变成了中国制造目前的这个低端的形象来了。=====================================================================这绝对不是我的原创,胡鞍钢当年就和深圳争论过深圳的历史争论:胡鞍钢和厉有为争论特区厉有为:来深圳就是来拓荒的---深圳晚报1994年,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他提出了“特区不特”论,并对特区享有的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进行诘难。他提出要取消特区,说“特区是特权”,是“国中之国”,是靠“剥削内地”“经济寻租”“政治寻租”发展起来的。胡鞍钢是一位学者,他不管提出什么主张都要有理论依据。他的理论依据是:搞市场经济要公平竞争,全国都要实行一个政策才是公平,不允许搞地区政策倾斜,特区就是地区政策倾斜。特区的特殊优惠政策就是企业所得税只收15%,这就是他口中的“地区政策倾斜”,所以他要求取消深圳的特殊优惠政策,不取消就是不公平竞争,就是剥削内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初的四个经济特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