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花怎么折 太阳牵牛花的折法法

2024-03-27 10:28
尹艳辉
环球网【环球网报道】3月27日上午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陈斌华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香港中评社记者:民进党日前称,十年前的“太阳花学运”对台湾政治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当时担任所谓“总指挥”的林飞帆声称,这场运动阻断两岸统合议程,奠定台湾主流民意为“世界的台湾”而非“中国的台湾”的共识基础。对此有何评论?陈斌华:林飞帆的说法可谓不打自招,表明所谓“太阳花学运”的主事者当时考量的并不是岛内经济、民生的改善,而是阻挡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势头,以便他们谋取政治私利、图谋“台独”分裂。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未能生效实施,两岸货物贸易协议等ECFA后续协商也被迫中断,对台湾发展是福是祸,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我们注意到,近期很多台湾媒体对此有深刻的反思,也有很多业界人士指出,台湾由此错失了发展良机,林飞帆等人的所作所为绝非“爱台”,而是不折不扣的“害台”。责编:樊羽玮版权作品,未经环球网 huanqiu.com 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阅读数(0)不感兴趣不感兴趣广告软文重复、旧闻文章质量差文字、图片、视频等展示问题标题夸张、文不对题与事实不符低俗色情欺诈或恶意营销疑似抄袭其他问题,我要吐槽确定*请填写原因感谢您的反馈,我们将会减少此类文章的推荐
投诉
微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微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课教学设计 篇1  小学二年级语文微课《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邮票的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检查。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  执教日期: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你知道邮票的用途吗?  2比较过去的邮票和现在的邮票四周是什么样的呢?  3别看这小小的齿孔,它的发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齐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句字读通顺。  2学习生字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认读。  (2)去掉拼音认读。  (3)做游戏,看看,听听,猜猜的游戏。  a、出示小刀,认识“刀”  b、做动作“裁纸”,认识“裁”  c、做“撕”的动作,认识“撕”  d、听,英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伦敦)  猜字谜,借一半,扔一半(扔)九个洞(究)  3、开火车再读词语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带齿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养成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检查。  教学准备:投影仪、邮票的图片  执教日期:  教学过程:  学习课文  刚才大家都展示了我们认字的本领,现在我们在一块展示一下,我们的读书本领吧!  1、默读课文,想一想是谁发明了带齿孔的邮票呢?  2、过去的邮票一枚枚连在一起使用时会怎么样呢?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感受使用起来不方便。  (2)齐读。  B学习2、3、4自然段。  带齿孔的邮票又是怎样发明的?我们一块读书来解决。  (1)指3名同学分别读2、3、4自然段。  (2)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3)汇报  a、分角色读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理解“吸引”那位先生怎样的举动吸引了阿切尔呢?  C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你觉得他怎样?  (2)从图中什么地方看出阿切尔被吸引住了(神态,动作)  (3)再读此句,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D学习第四自然段  (1)此时此刻,他产生了一个想法,请用~~~画出来,指导读。  (2)动手实践,说感受。  阿切尔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他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让我们动手做做,来感受下阿切尔的发明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吧!在纸上刺一排孔,撕一撕,说感受。  (3)指导读,把这种方便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4)给“立即”换个词,说明了什么?从“仍然”一词又说明了什么?(了不起)  (5)用敬佩语气读。  (6)你想对阿切尔说什么?  四、明理导行。  1、邮票的齿孔给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启示,你能说说我们身边类似的例子吗?  2、一个用别针孔撕开邮票的先生,一个是发明家阿切尔,你喜欢谁?  3、你知道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事有吗?  小结:发明并不神秘,并不遥不可及,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留意身边的事,多动脑筋思考研究,每个人都有发明创造的机会。  五、实践活动。  1、读课后“我知道”的内容,了解邮票的一些常识。响应学生伙伴的提议,去收集一些邮票  2、作业布置:找一找、讲一讲受生活小事的启发,从而有所发明创造的故事,比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板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  阿切尔看到:拿翻找摸求助取刺撕会观察  阿切尔想到:机器打孔肯动脑  阿切尔做到:研究造出勤动手  课后反思:  微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2、 学习读书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课外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以“聪”导入:你想变得更聪明吗?那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呢?(多读书)  2、 说说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引入:读书要讲究方法  二、读书方法的指导  1、指导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2、指导具体的读书方法: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笔记法  3、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像型、评价型  三、总结:读书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而生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后阅读肯定会更顺利,生的阅读兴趣会更浓。因此,本节教学旨在引导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  微课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思想:  初步掌握拟人的知识,能判断拟人句,尝试写拟人句。  教学分析:  拟人句手法在作文中经常需要运用,它可以使文章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对于富有人格特征的事物以及动植物都十分喜爱,易于接受。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有关春天的文章,就大量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动植物人的特点,学生特别喜爱。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拟人句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拟人修辞手法。  2、知道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3、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  4、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策略:  自主、合作学习法。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能够区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2、教学难点: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句子、写片段。  教学过程:  一、课前微视频教学  1、理解拟人修辞手法的概念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要教给大家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我们学会了它,就可以使我们的文章写得生动有趣了。那什么是拟人手法呢?让我们来读下面的句子:  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乐曲。  桃花笑红了脸。  笋芽儿高兴地说:“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对了,句子中把春雨、桃花、笋芽儿当作我们人来写了,给它们赋予了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感情。春雨成了美丽的姑娘,还会弹乐曲;桃花拥有了人一样红润的脸庞;笋芽儿也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地开口说话了。我们读到这样的句子,是不是觉得很生动,很有趣呢?这样的句子就是拟人句了。  定义: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  2、拟人手法的三种运用形式  师:那什么事物都可以进行拟人化呢?拟人手法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三种:  1)把植物拟人化  2)把动物拟人化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1)把植物拟人化  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  师:从这句,我们可以形象地感受到笋芽儿渴望快快长大的迫切心情。  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  师:柳树怎么会有辫子呢?哦,原来是嫩绿的柳枝呀,多像小姑娘的长辫子呀。这里就把柳树拟人化了。  2)把动物拟人化  百灵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蝴蝶在花丛中跳起舞来。  师:这里把百灵鸟的叫声形容为在歌唱,顿时让我们觉得百灵鸟不仅仅是小鸟,更是位歌唱家了。而蝴蝶也成了优秀的舞者,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将蝴蝶的欢乐、美丽生动、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我们留下了美的享受。  3)把一般事物拟人化  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  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  师:从这里,我们是不是可以读到大嗓门的雷公公和温柔的春雨姑娘呢?这比“打雷了,天上下起了小雨。”生动多了吧?  师:所以,假如我们给了这些动、植物以鲜活的生命,我们的语句就不会单调乏味,我们的文章将更加清新,鲜活。这就是拟人句的作用。但是我们不光要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现在,老师就教大家怎样将一个简单的句子变成形象生动的拟人句。  例:天空中有许多星星。  师:首先,我们要将“星星”人格化,可以叫它“星宝宝”,因为星星给我们的印象是可爱的。然后,我们还要给星星赋予人的动作、神态或感情。我们先想一想,星星的特点是什么?嗯,很亮,还一闪一闪的,就像我们亮晶晶的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是吗?那我们可以这样写:  星宝宝们在天空中眨着眼睛向我问好。  这样一改,是不是可爱的小星星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了?拟人句是不是很棒呢?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那请你也来改一个句子吧!  练:牵牛花开了。  提示:首先将牵牛花人格化。然后,想想牵牛花有什么特点?,它的花朵像。  改:牵牛花(弟弟)吹起了(小喇叭)。  牵牛花(小姐)穿上了(喇叭裙)。  3、区分比喻句和拟人句  师:相信聪明的你们已经学会了,那老师要考考你们,判断一下这个句子是不是拟人句?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师:可能有些同学犯糊涂了,觉得这句是把春天当人来写,你看春天都是小姑娘了,应该是拟人句吧?那可就错了,因为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个词——“像”。“什么像什么一样。”这是什么句子?经过老师的提示,你就知道了,对,这是一个比喻句“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那我们可以把这个比喻句改成拟人句,怎么改呢?我们不能用“像”这个比喻词,所以我们直接叫她“春姑娘”,她的拟人化的动作是“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个不变。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改成:害羞的春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4、回顾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好,让我们再回顾一遍: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这种手法又叫做“人格化”。拟人的运用形式有三种:把植物拟人化,把动物拟人化和把一般事物拟人化。最后,在拟人手法的运用中我们要注意:  1、要有真情实感,做到自然逼真,不要生拉硬扯;  2、要符合事物本身的特点和其要表达的心情;  3、要符合其身份和表达的环境;  4、要与比喻句区分开来。在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分中,我们主要看是否有“像、好像……”这些比喻词。  好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  微习题  第一关  下列句子,哪些是拟人句?请在后面打“√”。  小树向我招手,小花向我点头。  太阳从东方升起来了。  泉水唱着歌跑下山去。  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抬起它们的头。  大雨打落了娇嫩的蔷薇花。  第二关  请写出下列句子是什么形式的拟人化。  豌豆妈妈更有办法,让孩子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洪水咆哮着向村庄袭来。  萤火虫点着灯笼在夜间散步。  春风给柳树梳头。  太阳花向着太阳微笑。  第三关  用拟人的手法改写下列句子。  泉水流下山去。  小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微反思  本次设计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以递进形式让学生逐步了解什么是拟人句,拟人句的运用形式。以边讲解边练习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拟人句。最后进行回顾总结使学生加深印象。  微课教学设计 篇4  一、实验目的  l、掌握配制缓冲溶液的原理和方法,并加深认识缓冲溶液的性质;  2、练习pH试纸的使用,资料《缓冲溶液教学设计》。  二、实验原理  弱酸及其盐(例如HAc和NaAc)或者弱碱及其盐(例如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外来的酸或碱起缓冲作用,即当另外加少量酸、碱或稀释时,此混合溶液的pH值变化不大,这种溶液叫做缓冲溶液。  三、仪器、试剂及其他  1、仪器  试管,试管架,烧杯(50m1),量筒(10m1),玻璃棒。  2、试剂  酸:HCl(0.1mol·L1, 0.2mol·L1),HAc (0.1mol·L1, 0.2mol·L1, 1.0mol·L1);  碱:NaOH(0.lmol·L1, 0.2mol·L1),NH3·H2O (0.1mol·L1, 0.2mol·L1);  盐:NaAc (0.2mol·L1,l.0mol·L1),NH4Cl (0.1mol·L1, 0.2mol·L1), NaH2PO4 (0.1mol。  L1), Na2HPO4 (0.2mol·L1)。  3、其他。  pH试纸。  四、实验内容  (一)、缓冲溶液的配制  1、分别测定蒸馏水、0.lmol·L1HAc的pH值。  2、在两支各盛5ml蒸馏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5滴0.1mol·L1 HCl和0.1mol·L1NaOH溶液,测定它们的pH值。  3、向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ol·L。  值,并与计算值比较。  4、在一支试管中加10 m1 0.1mol·L1 NaH2PO4溶液和l ml 0.2mol·L1Na2HPO4溶液,1HAc和1.0mol·L1 NaAc溶液各15ml(用量筒尽-可能准确量取),用玻璃棒搅匀,配制成HAc-NaAc缓冲溶液。用pH试纸测定该溶液的pH混合均匀,测定其pH值,井与计算值比较 (H3PO4的Ka2 = 6.2×108)。  5、用下列给定试剂设计几种配制缓冲溶液的方案,写出每种试剂的用量(缓冲溶液体积不超过5ml)。用pH试纸测定缓冲溶液的pH值并与计算值进行比较。  给定试剂:NH3·H2O (0.1mol·L1, 0.2mol·L1),NaOH(0.lmol·L1, 0.2mol·L1),NH4Cl (0.1mol·L1,), HCl(0.1mol·L1, 0.2mol·L1)。  (二)、缓冲溶液的性质  1、缓冲溶液的稀释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3ml,然后分别加蒸馏水5滴、3ml、30ml,测定pH值,并与原缓冲溶液的pH值比较。观察pH值有否变化。  2、缓冲溶液的抗酸、抗碱作用  (1)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HCI,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滴0.2mol·L1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  (2) 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自制的HAc-NaAc缓冲溶液,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l ml 0.2mol·L1 HCl,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ml 0.2mol·L1 NaOH,用pH试纸分别测定溶液的pH值,并--与原来缓冲溶液pH值比较。pH值是否发生变化?  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缓冲溶液的性质做出结论。  五、实验注意事项  在配制缓冲溶液时,为获得适宜的缓冲容量,要有适当总浓度。总浓度太低,缓冲容量过小;总浓度太高也不必要,一般为0.05~0.5mol·L1。  六、预习要求及思考题  (一)、预习要求  认真预习缓冲溶液的性质,缓冲作用的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二)、思考题  1、用同离子效应分析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  2、为什么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时,pH值无明显变化?  3、怎样配制pH值一定的缓冲溶液?  (1)在缓冲溶液中,弱酸的共轭酸盐(基本上是强电解质)会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对应的酸根离子,大量的酸根离子便会对弱酸产生同离子效应,抑制该弱酸的电离,于是H+便储存在弱酸中,对pH值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2) 缓冲溶液:由弱酸及其盐或弱碱极其盐组成混合物溶液。  少量的外来酸碱可以被他们中和,而不会引起H+的显著改变。  (3) 强酸培弱碱!强碱培弱酸!最后用ph试纸看下ph值的范围  微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文意。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赏析语言特点,体会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学生齐背李白诗歌《将进酒》。  古人置酒会友,乃人生的一大快事,李白诗歌《将进酒》,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曹操的《短歌行》,不论“怀才不遇”,还是“求贤若渴”都似乎是借酒抒情,把个性挥洒的淋漓尽致。喝酒,喝的是美酒;赏景,赏的是美景;他们的宴集让今人感受到文雅才情以及纵兴释怀的欢乐,不禁让人心生羡慕之情。今天我们要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一次“夜宴”。下面让我们进入课文,感受他们的“夜宴”诗情。  二、解题  1、请学生断句并解释题目的意思  明确: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即“李白于某个春夜在桃花园宴请各位堂弟所作的序文”。  2、序:文体的一种,可放在开头,曰:序;也可放在末尾,曰跋。包括书序、赠序(欧阳修《伶官传序》)、宴集序(《兰亭集序》)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滕王阁序》等。  三、 诵读课文,整体感悟  (一)诵读环节  1、学生齐读  2、重要字音  琼筵(yán) 羽觞(shāng) 秉(bǐng)烛  宴(yàn )会
国殇(shāng)  3、朗读指导  (理清思路;把握感情基调。分清语调语气;注意重音字词。)  4、老师范读后,学生根据前面的提示再读课文。  (二)落实重点字词句,疏通文意。  1、重点实词  逆旅:旅舍,客舍。  浮生:人生漂浮不定。  秉烛夜游:秉,拿,持;拿着蜡烛作长夜之游。  假:借。  琼筵:比喻珍贵的宴席。  羽觞:椭圆形两边有耳的酒杯。觞:酒杯。  2、通假字  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3、古今异义  大块假我以文章 (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
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  群季俊秀 (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4、词类活用  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  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状语后置:  阳春召我以烟景。  (掌握了文章的内容,咱们去感受一下这次宴会的欢乐气氛。)  四、朗读、鉴赏课文  (一)、从文章的题目看,我们可以猜想李白是通过哪些方面来叙写这一次宴饮的欢乐的呢?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二)、具体分析本文的美景美事: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当时宴会的情形。  良辰美景  烟:春天气候湿润,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像笼着一层轻烟。烟柳、烟草、烟雨、烟霞、烟花。在这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  赏心乐事  所会之人:诸从弟  所会之目的:序天伦之乐事。(不是饯别,也就不会“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与会之人,是可比工诗文、善书画的谢惠连,人物俊秀,谈吐不凡。  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能突出表现李白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古人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乃人生的最大的乐事,在这次宴会上都具备了,文章充满了飘逸潇洒、豪情纵横诗意,同时也流露了及时行乐的思想。 )  (三)鉴赏本文的艺术特色  1、本文用典颇多  (1)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庄子·刻意》有“其生若浮,其死若休”的话,故后人常说“浮生”;表达的是:人生变幻无常,就像做梦一样。  (2)、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惠连,指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堂弟。他才思敏捷,十岁便能作文,工诗赋,深得谢灵运爱赏。世称小谢。  (3)、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西晋石崇,官至卫尉卿。豪富甲天下,生活极端奢侈。曾在洛阳金谷涧中宴客赋诗,他写有《金谷酒诗序》。  2、多处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如“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比喻、拟人)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拟人)  3、多处运用对偶。  六、拓展探究:与《兰亭集序》进行比较阅读  首先应看到两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处境之不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写于51岁,会稽内史任上。这时东晋王朝偏安江左已经36年,在士族制度的统治下,社会矛盾重重,当权者无心北伐,只图奢侈享乐。文人士大夫意志消磨殆尽,多崇尚老庄思想,清谈玄理之风极盛。
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大致是开元二十一年33岁时所作。当时他虽然求官未得,暂时隐居于安陆,但身处开元盛世,对国家的兴盛、个人的发展都抱有乐观的期望。  《兰亭集序》和《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同是记叙春日宴饮之乐,同是欣赏客观的自然风光,同是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但由于时代环境及作家个人身份、年龄的差异,在感情格调上是有所不同的。王羲之感慨的是当时过境迁之后,游赏之乐便成了陈迹,欢乐和生命总是短暂的,必须“终期于尽”,所以发出了“岂不痛哉”“悲夫”的慨叹。而李白则有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他认为正因为人生短暂,才应珍视生命,爱惜光阴,“秉烛夜游”。他觉得美景是春天对自己的恩赐,他感到能和兄弟们一同咏歌、高谈、观花、赏月并举杯畅饮,乃是最大的乐趣!王羲之低沉清幽,李白高亢明朗,情调自是不同。  老师寄语:这次筵席上,李白和堂弟们没有轻歌曼舞,没有管弦丝竹,而只是观花赏月、吟咏论文,这纯属一场文人墨客的集会,作者成功地展示了一次高雅的精神盛宴!但是,切莫因为浮生若梦就消极地追求享乐。这样会使生命之花过早凋谢,失去理性的哀叹人生苦短会让生命的齿轮白白的消磨。人生是宝贵的,或者,她对我们来说是那么的短暂,甚至有如昙花一现。然而,如果我们的人生能够像昙花那般的玉洁、清香、美丽和动人,她在怒放的时候充满活力与豪情,我们又何须惋惜她的短暂呢?  七、背诵指导:骈偶的特点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阳春召我以烟景,  大块假我以文章。  会桃李之芳园,  序天伦之乐事。  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开琼筵以坐花,  飞羽觞而醉月。  八、作业:  1、课后背诵全文,并写读后感与周记本上。  2、完成本文《赢在课堂》练习册。  微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复习“探讨文章内容安排特色”  教学目标:1、复习本单元知识,结合文本明确作者写作过程中内容材料的选取和安排意图;  2、理解作者写作中内容材料安排顺序的目的:  3、能将学到的知识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内容安排的目的。  教学难点:能让学生学有所用。  教学过程:  一、单元复习:出示:知识树从文章出处、作者、体裁方面复习。  二、回顾文本,体悟写法  (一)第一课《藤野先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本文回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课文开头五个自然段却一句都没提到,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什么呢?  答案提示: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温馨提示:文章开头部分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而正是这爱国的精神,才赢得了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尊重,同时,这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二)第二课《我的母亲》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的标题为“我的母亲”,而文章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内容似与“母亲”无关,这是为什么?  答案: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既写出了童年生活得单调和失落,也写出了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仅为写母亲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  (三)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思考并回答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丑陋外表的描写,会影响后边对大文豪形象的刻画吗?  参考答案: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就说过,他既是伟大的,又是可笑的。  三、小练笔:运用课上所学的知识“铺垫”“衬托”等写写我们可爱的妈妈。  微课教学设计 篇7  “染纸”活动是幼儿园中、大班幼儿喜爱的美工活动,染纸的绚丽色彩和千变万化的晕染效果,会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本节微课围绕了染纸中的折法和染法这两个重点和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只选择了其中最基础的一小部分进行了介绍,介绍的过程采用文字、图解、动作演示和讲解等视听结合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观地理解折和染的技能,通过对作品的分类欣赏,引发幼儿对染纸更强烈的尝试探索欲望。结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将其简化,设计创作了该微课。  微课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结合染纸画的艺术特点,将染纸画的基本技术简化,让幼儿在探索不同折法的同时,发现图案的多样变化;在学校不同染法的同时,感受色彩交融所产生的美妙变化,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激起幼儿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中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动作演示和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染纸的程序、学习折与染基本技能。  2、体验染纸作品带来的美感,激发幼儿对民族美术作品的关注和兴趣。  目标分析:  目标从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态度培养两个方面展开。通过微课帮助幼儿了解基本粗浅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目标重点在学习折、染得基本技法,难点是初步发现不同折法、染法、图案、色彩的奇妙变化。通过这次教学活动为幼儿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染纸打下基础。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染纸制作的美工作品,引发幼儿对染纸艺术的兴趣和好奇。  师:这些漂亮的画是用什么纸作的呢?它们都是用五彩缤纷的染纸作品。  二、出示染纸工具和材料,了解其用途。  师:这些是染纸的材料和工具,你们认识它们吗?  三、通过图示和示范视频,学习几种简单的折法,感受不同折法图案的变化。  1、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迁移已有折纸经验探索不同折法。  师:我们都学习过折纸,可以用折纸的一般方法来折要染的纸,大家都来试试。  2、教师出示幼儿探索这出的范例,用图示帮助幼儿将折法进行归类师:这些都是小朋友折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哪些折法。(教师用图示展示折痕,与幼儿一起给折法命名)  3、在示范视频的引导下学习不同的折法,欣赏不同折法的晕染效果  师:让我们一起看看是怎么折,这是今天学习最难的地方,大家可要仔细看噢。(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进行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教学中有幼儿自由探索折法的环节设计是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学习迁移、大胆尝试。图示中有折痕闪动的设计,可以引起幼儿的注意,仔细观察对边、对角、集中一角折后图案的变化。  四、通过示范视频,学习两种基本的印染方法,欣赏色彩交融的变化。  师:折好的白纸怎么变得五颜六色呢?下面来介绍两种简单的染纸方法。(教师播放视频,引导幼儿观察练习,并欣赏相应作品)设计意图:示范视频可以直观地帮助幼儿清楚地观察到不同染法的动作要领,使用工具和全部过程。  五、幼儿动手尝试制作染纸,教师对作业中的问题进行提示。  1、幼儿尝试染纸。  师:大家都来动手试试吧。  2、出示幼儿作品,进行点评。  师:看这些都是小朋友的染纸,折的时候要折平、对齐,染的时候要浸润,瞧,这些染纸多漂亮啊。  六、播放更多种类的染纸美工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引发幼儿对民间美术作品的兴趣。  师:纸染好后,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作品,你们看有书签、衣服、剪贴画创意绘画等。今天我们学会了染纸之后都可以回去试试用它们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课后延伸:引发幼儿进一步尝试的兴趣。  师:很多小朋友还没有一一尝试不同的折法、染法呢,老师在美工区准备了材料和工具大家都去试试吧。  微课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基础之上,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观察,引导学生说出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微课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能力目标:  提高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活体生物如:盆载的植物体1-2种;  2.动物标本1-2件;  3.珊瑚;小机器人;有关的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1、对照课件,学生完善“观察”的预习笔记。  2、投影情景图片,启发学生找出生物与非生物;投影各种动物、植物图片,启发学生归纳出生物与非生物的本质区别。  3、投影:植物的生命活动幻灯(需要水、矿物  质,进行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动物捕获食物的生命活动幻灯。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4、让学生闭嘴捏鼻感受呼吸。投影幻灯:小鸟在呼吸;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进行呼吸。  5、投影幻灯:小狗排尿;“撒尿小孩”的铜像;落叶。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6、投影幻灯:猎豹追捕猎物;河鲀平静、受惊吓;含羞草;玉米细苗。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7、投影幻灯:红狐的生长;胎儿的发育;菜豆的生长。启发学生归纳生物的特征之一: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8、补充生物的其他特征。  9、归纳小结生物的共同特征。  10、课堂练习  微课教学设计 篇9  一、学生起点分析:  通过前几节解方程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在此过程中也初步掌握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基本会通过分析简单问题中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列出方程解应用题,但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常常会遇到一下困难,就是从题设条件中找不到所依据的等量关系,或虽能找到等量关系但不能列出方程。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以“等积变形”为例引入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分析问题,体会用图形语言分析复杂问题的优点,从而抓住等量关系“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图形变换的应用等活动,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因此,本节教材的处理策略是:展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合理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必须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意。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变胖了”中的数学问题的探讨,使学生在动手、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同学们自己预习的基础上,用已经备好的橡皮泥,自制“瘦长”与“矮胖”的圆柱,观察分析个中现象。  考虑几个问题:  1、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有何变化?  2、在你操作的过程中,圆柱由“瘦”变“胖”,圆柱的底面直径变了没有?圆柱的高呢?  3、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是否有不变的量?是什么没变?  目的:让学生在玩中体会等体积变化的现象中蕴涵的不变量。同时分析出不变量与变量间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够认识到:手里的橡皮泥在手压前和手压后形状发生了变化,变胖了,变矮了。即高度和底面半径发生了改变。手压前后体积不变,重量不变。  环节二:运用情景,解决问题  内容: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为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目的:将上述环节中体会到的形之间的变与不变的关系、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抽象成数学问题,利用前几节的解方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效果:学生解答过程布列方程很顺利,有的学生还使用了下面的表格来帮助分析。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 10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π×100x  由实验操作环节知“锻压前的体积=锻压后的体积”,从而得出方程。  解:设锻压后的圆柱的高为xcm,由题意得  π×25×36=π×100x。  解之得x=9。  此时有学生将π的值取3.14,代入方程,教师应在此时给予指导,不要早说,现在恰到好处!  (1)此类题目中的π值由等式的基本性质就已约去,无须带具体值;  (2)若是题目中的π值约不掉,也要看题目中对近似数有什么要求,再确定π值取到什么精确程度。  过程感悟:本节内容通过一幅几何图形展示题目中的一些数量关系,而实际操作的过程有同学将圆柱体变成了长方体,需要教师把握教育机会,引导学生作出相关的解释。  分析: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5cm长acm,宽bcm  高36cm xcm  体积π×25×36 abx  环节三:操作实践,发现规律  内容: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40厘米长的铁丝,以小组作出不同形状的长方形,通过测量边长,近似求出长方形的面积,比较小组内六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目的:我们知道,感知到的东西往往没有自己亲手经历操作后的感受来得实在。所以设置此环节,让学生手、眼、脑几个感官并用,在操作中体会,在计算中验证,在变化中发现。这样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数学学习中不备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也同时让学生感悟最复杂的`问题中的道理,就在我们玩的过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实际效果:  长(cm)宽(cm)面积(cm2)  长方形1 15 5 75  长方形2 13.6 6.4 86.4  长方形3 12.8 7.3 93.44  长方形4 11.6 8.4 97.44  长方形5 11 9 99  长方形6 10 10 100  由学生的实际操作得到的近似值已反映出来一个很好的规律。  学生:由操作的过程,同学们作出的长方形形状有“胖”有“瘦”,反映到表中数据为,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它的长逐渐变短,宽随之逐渐变长,面积在逐渐变大。当长与宽一样长时面积最大。  过程感悟:不要把学生逼太紧,不要怕完不成进度,这个过程进行完后,学生对课本设置相关内容就剩下规范解题过程了。学生的理解远比直接先讲教材的例题效果要好的多。  环节四:练一练,体验数学模型  内容:课本例题  目的:体验“数学化”过程,进一步理性地感受上一个环节中得出的结论,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判断推理的科学性,语言表述的准确性。  例2、一根长为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  (1)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  (2)若该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和宽各为多少米?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1)相比,有什么变化?  (3)若该长方形的长与宽相等,即围成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它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2)相比,有什么变化?  实际效果:学生掌握很好。课本已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留做课后作业。  环节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我变胖了”的了解,我们知道“锻压前体积=锻压后体积”,“变形前周长等于变形后周长”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其中也蕴涵了许多变与不变的辨证的思想。  2.遇到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借助表格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借此列出方程,并进行方程解的检验.  3.学习中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生活化,再由实际背景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环节六:布置作业  微课教学设计 篇10  微课名称:  四年级上册“计数问题”  知识点名称:  数线段的个数  学科类型:  小学数学  教学环节类型:  新课讲授  教学活动类型:  讲授  教学目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会快速准备的数出线段(角)的个数。  教学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  教学资源与环境:  电子白板,录屏软件  教学过程:  1。给出一个图,让学生先试着数线段,提出问题:怎样快速又补充不漏的数出来。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  2,从一般到特殊,讲述数线段的技巧。  3,给出问题,学生应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预计上课时间长度:5分钟  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创新,运用技术创新,丰富教学策略,给学生创造一个富有乐趣,有益于学习的微课程。  微课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  【教学方式】: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 抗酸成分+抗碱成分 右移-2H2O共轭酸 — 抗碱成分 共轭碱 — 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微课教学设计 篇12  主讲教师姓名:x  讲授内容:  四(年级)  语文(学科)  人教课标版(教材版本)  课目:  渔歌子  知识点:  领悟诗词的情感 (课目/知识点/主题)  教学类型:  √知识讲授 □ 解题演算 □ 问题答疑□ 创意实验 □  学习活动:  拍摄模式√知识讲授型微课——教师在演播室以讲授为主,结合屏幕演示、板书等活动完成某个知识点的教学  □ 屏幕录制型微课——对于数理化等注重逻辑推理和过程演算分析的教学内容,只录制教师的讲解声音及屏幕内容演示过程,以便于学生的学习  课程简介:  (一段话,一般最多不超过150字,课程 简介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微课主体内容之前)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意境优美的词。根据四年级学生悟情悟境方面的欠缺,本微课采用“以法导学、以读促情”的教学方法,通过抓关键词来品味、想象、领悟词中的意境,走入文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微教案  (另纸附)  讲授配套的PPT  (另行提供PPT文件)  微练习  (另纸附)  微反思  (一段话,一般不超过300字)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在教学环节中,我采用“读、想、悟”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调动学习的热情;同时抓住“白鹭、桃花、流水、鳜鱼、不须归”等词语作为悟情的切入点,读中想象画面,词画交融,从而顺利进入意境,体会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再结合诗人背景来深入领悟情感,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微课教学设计 篇13  “圆的面积”说课设计教学重难点及教法说明 说课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的面积"。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求是: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本节课分四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复习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的屏幕上显示出一个红颜色的圆,请同学看这圆一周的长度叫什么?这个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又叫什么?引出课题"圆的面积"。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习过程:将圆平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层次的练习是在两个圆(一个标有圆心,一个没标圆心)中量出所需条件求圆的面积。然后,对全课进行总结,质疑问难。  第四个环节:布置作业。 (书中题)本节课可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三维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微课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水通电分解的微观实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学习,了解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难点:水电解的微观过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水是由 构成的,一个水分子由 构成的,用符号 表示。氧气由 构成,一个氧气分子由 构成,用符号 表示;氢气由 构成,一个氢分子由 构成。  水通电分解的文字表达式为 。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前期学习的相关知识,便于本次新知识的理解。  二、观看手工视频  设计意图:利用手工视频,将学生看不到的分子、原子等微粒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抽象内容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  观看动画视频  设计意图:观看动画视频,有利于促使学生形成水通电分解的连续的、动态的微观认识。  知识升华  在通电的条件下,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水分子分解成 , 有重新组合成 。  设计意图:知识升华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规范描述语言、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巩固练习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说明了( )  A. 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中含有氢气和氧气  D.电解水的试验中水分子没有变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加深学生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微课教学设计 篇15  近期有幸参加了“国培20xx”,丰富的视频学习资源让我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这些视频资源都是我们平时急需的知识,比如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PPT教学设计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就《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这一视频与我平时自己的一些看法做个简单梳理。  通过对于微课的学习和体验,我认为微课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方式,我觉得应该具有如下几个要素。  一是短小精悍、清晰明了。小,即微课容量小,目标明确。教学微视频时间不宜过长,最佳时长一般在5-10分钟之间,加上片头片尾最长不宜超过15分钟。可以使学生在这段时间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不易分神。  二是主题突出、主线分明。微课是一种浓缩型课程,时间简短,知识点明确。在罗列论据时就要求精准,为此在选择论据时要做充分的考虑,力求论据的充分、准确,不会引发新的疑问,以免节外生枝。此外整个微视频教学过程一般只有一条教学主线,在这一条主线上应突出重点内容,尽量避免无关的“侧枝旁叶”的出现。  三是知识点简练、明确,针对性强。我们在制作微课PPT的时候,教学微视频内容应相对简练、明确,以解决某个问题为佳。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般一个微视频只选择一个知识点,应避免多而杂。此外由于微视频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和小  结环节花费过多时间,但不等于就此省略,这些环节处理好了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入应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小结应做到干脆利落,但不管是导入还是小结都要简洁明了,不能拖泥带水,耗费大量时间。  四是联网分享,随时学习。我个人觉得,可以将制作的微课视频放在互联网网盘中进行分享。学生在家用电脑或者手机都能观看复习。也方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复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微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微课的教学设计02-22微课的教学设计07-27小学微课教学设计01-05音乐微课教学设计12-31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12-31获奖微课教学设计02-07关于微课的教学设计03-18微课教学设计-范例07-31关于微课的精品教学设计01-1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牵牛花的折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