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消费金融跟哪个平台合作的在双节期间有哪些举措支持新市民群体?

景区里人潮汹涌、商场里人头攒动……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旅游、购物等消费需求持续走强。消费市场升温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真金白银”助力消费的举措。消费金融机构促消费还面临哪些难点?如何依托数字化优势挖掘新的消费领域?减费让利添动能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消费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供给,提升零售服务质量,推出丰富的减费让利活动。比如,马上消费推出“乐中秋 惠国庆”专项活动,包括旗下产品安逸花商城推出农民丰收节乡村振兴产品全场特价活动,以及针对新市民群体的主题活动。新市民可通过安逸花线上直播活动领取价值10元、50元、100元不等的节日期间购物券。又如,海尔消费金融累计服务新市民4.3万人,为新市民发放1.59万笔贷款。针对消费者出游、购物、聚餐等资金需求增加的情况,海尔消费金融推出利息88折扣券活动,为用户提供贷款达1.3亿元,减免利息200余万元。这仅是消费金融机构减费让利服务新市民的缩影。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显示,消费金融公司打造差异化经营特色,大力服务新市民客群。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坚持下沉市场和长尾客户的差异化客群定位,以进城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专家表示,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初衷,就是向未能充分享受到传统银行贷款服务的群体提供现代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其市场定位是面向比信用卡客群再下沉一级的客户,实现与传统银行的“客群互补、错位竞争”。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客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市民。相比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可凭借响应速度快、创新活力强等特点,在服务新市民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还需持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近日,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深耕消费金融细分市场,提升零售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同时,《通知》提出,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提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金融服务质效。“双节”期间也是新市民青年群体的租房旺季,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有着较强的消费需求,但是往往囊中羞涩,时而举棋不定。兴业消费金融通过“立业计划”为毕业生和年轻群体提供安居租房的贷款支持保障。此外,通过为新市民提供职场培训、日常消费等信贷支持,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经济困境和提振消费需求。截至目前,“立业计划”已为近24万名客户提供了贷款支持,累计发放贷款27.38亿元。数字化赋能场景所谓数字化赋能场景,即消费金融机构依托数字化手段,推动数字化对于消费场景的渗透,以此延伸业务覆盖深度和范围。此次《通知》提出,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消费场景的服务渗透率。从31家已经开业的消费金融机构看,目前,多数机构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数字化场景服务体系,尤其是头部机构建立了快速实现从审核、放款等全流程的线上服务模式。专家表示,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数字赋能,结合假日消费习惯和偏好,消费金融行业还应着重把握关键行业的场景特点,以不同的数字产品满足用户多元消费需求。如何推动数字化渗透到消费场景中?记者了解到,中原消费金融利用数字技术,为不同职业的客群设计专属产品,针对装修、旅游、购物、餐饮等场景,提供线上精准的靶向信贷服务。此外,对于吸纳能力较强的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物流园区中的客群,在提供线上小额消费信贷的同时,专属客户经理还可以提供更高额度和更加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中原消费金融董事长马景鹏表示,公司借助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力量,通过数据源及数据分析平台,提供更高额度、更低利率和更加便捷的消费信贷服务,为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推出相应的信贷产品。“双节”期间累计放款43.9万笔,服务客户达37.48万人,相较于去年增长了20%,这主要得益于数字优势。目前来看,消费金融机构在线上开辟多个服务入口,能够实现不间断服务海量用户。此外,还有部分消费金融机构与网络平台合作,以此弥补数字消费场景不足的现状。“消费金融机构面向全国展业,服务如此大量的客户,必须坚持技术化、数字化方向,才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客群需求。消费金融机构通过持续对数字化的技术投入和沉淀,不仅提升了用户服务可得性,还为未来抢占市场和提升业务辐射范围奠定了基础。”马上消费技术研发部高级总监吴鹏表示。随着消费金融机构数字化建设日趋完善,不但客户画像和风险识别能力得到改善,而且消费信贷客户的直接触达率也在提升。业内人士表示,在数字风控逻辑上,当前用数字模型来代替风控人员的经验判断优势明显。数字模型对于消费金融机构小而散的业务特点来说,既能满足用户差异化诉求,又能提供更好的用户服务和体验。权益保护需加强在推动消费金融机构发力促消费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好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启动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旨在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切实增强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与满意度。“在金融服务过程中,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鉴于金融业务持续创新迭代,信息不对称很难被消除,持续加大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强化信息披露和监管监督等可以有效约束金融机构行为,有助于形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正向氛围。”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消费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多举措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通过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进农村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比如,针对“上班族”的消费陷阱和金融风险,招联金融结合征信、合同签订、虚假营销等领域网络诈骗频发的特征,普及相关金融基础知识和防骗反诈措施,引导其正确认识和使用金融产品。假日期间,消费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从未中断。记者从多家消费金融机构了解到,为及时解决用户贷款、还款等环节出现的问题,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保持双渠道运行。监管部门也强调,要畅通投诉渠道,积极妥善化解投诉纠纷,加强投诉源头治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消费金融机构而言,化解投诉与纠纷问题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海尔消费金融总经理张西铭表示,消费金融机构完善投诉机制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梳理并完善投诉方面的各项制度,确保监管、执行一体化、零误差;另一方面要通过投诉分析会、改进追踪会等形式进行投诉分析与问责整改,其中处理投诉或纠纷的核心是坚持“诉源治理”工作,从投诉前、中、后各阶段落实好投诉的受理、处理、还原、追溯、整改、追责各项流程,逐一改进服务体验和解决纠纷,把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不法分子采取的非正规手段维权。免除债务、征信修复、全额免息等名词对欠款用户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但是不能忽视这些不法手段背后的法律风险。消费者要避免多头共债、过度借贷,即使发生债务纠纷,也要寻求正规渠道维权。(记者 王宝会)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为“扬州网”或“扬州日报”、“扬州晚报”各类新闻、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的版权,均为扬州报业集团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通过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上述来源。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寄奉稿酬。
  景区里人潮汹涌、商场里人头攒动……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旅游、购物等消费需求持续走强。消费市场升温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机构“真金白银”助力消费的举措。消费金融机构促消费还面临哪些难点?如何依托数字化优势挖掘新的消费领域?  减费让利添动能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消费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供给,提升零售服务质量,推出丰富的减费让利活动。  比如,马上消费推出“乐中秋 惠国庆”专项活动,包括旗下产品安逸花商城推出农民丰收节乡村振兴产品全场特价活动,以及针对新市民群体的主题活动。新市民可通过安逸花线上直播活动领取价值10元、50元、100元不等的节日期间购物券。又如,海尔消费金融累计服务新市民4.3万人,为新市民发放1.59万笔贷款。针对消费者出游、购物、聚餐等资金需求增加的情况,海尔消费金融推出利息88折扣券活动,为用户提供贷款达1.3亿元,减免利息200余万元。  这仅是消费金融机构减费让利服务新市民的缩影。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显示,消费金融公司打造差异化经营特色,大力服务新市民客群。与此同时,消费金融公司坚持下沉市场和长尾客户的差异化客群定位,以进城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  专家表示,消费金融公司设立的初衷,就是向未能充分享受到传统银行贷款服务的群体提供现代化的消费金融产品。其市场定位是面向比信用卡客群再下沉一级的客户,实现与传统银行的“客群互补、错位竞争”。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服务的客群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市民。相比传统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可凭借响应速度快、创新活力强等特点,在服务新市民中发挥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机构服务新市民还需持续加大金融产品创新。近日,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恢复和扩大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深耕消费金融细分市场,提升零售服务质量,满足居民合理消费信贷需求。同时,《通知》提出,开发面向高校毕业生群体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提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金融服务质效。  “双节”期间也是新市民青年群体的租房旺季,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有着较强的消费需求,但是往往囊中羞涩,时而举棋不定。兴业消费金融通过“立业计划”为毕业生和年轻群体提供安居租房的贷款支持保障。此外,通过为新市民提供职场培训、日常消费等信贷支持,帮助他们度过暂时的经济困境和提振消费需求。截至目前,“立业计划”已为近24万名客户提供了贷款支持,累计发放贷款27.38亿元。  数字化赋能场景  所谓数字化赋能场景,即消费金融机构依托数字化手段,推动数字化对于消费场景的渗透,以此延伸业务覆盖深度和范围。此次《通知》提出,加快数字化转型,强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对消费场景的服务渗透率。  从31家已经开业的消费金融机构看,目前,多数机构已经建立较为完善的数字化场景服务体系,尤其是头部机构建立了快速实现从审核、放款等全流程的线上服务模式。专家表示,消费金融机构的发展离不开数字赋能,结合假日消费习惯和偏好,消费金融行业还应着重把握关键行业的场景特点,以不同的数字产品满足用户多元消费需求。  如何推动数字化渗透到消费场景中?记者了解到,中原消费金融利用数字技术,为不同职业的客群设计专属产品,针对装修、旅游、购物、餐饮等场景,提供线上精准的靶向信贷服务。此外,对于吸纳能力较强的电子商务、产业基地、物流园区中的客群,在提供线上小额消费信贷的同时,专属客户经理还可以提供更高额度和更加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中原消费金融董事长马景鹏表示,公司借助金融科技和数字化力量,通过数据源及数据分析平台,提供更高额度、更低利率和更加便捷的消费信贷服务,为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推出相应的信贷产品。“双节”期间累计放款43.9万笔,服务客户达37.48万人,相较于去年增长了20%,这主要得益于数字优势。  目前来看,消费金融机构在线上开辟多个服务入口,能够实现不间断服务海量用户。此外,还有部分消费金融机构与网络平台合作,以此弥补数字消费场景不足的现状。“消费金融机构面向全国展业,服务如此大量的客户,必须坚持技术化、数字化方向,才可以满足不同领域的客群需求。消费金融机构通过持续对数字化的技术投入和沉淀,不仅提升了用户服务可得性,还为未来抢占市场和提升业务辐射范围奠定了基础。”马上消费技术研发部高级总监吴鹏表示。  随着消费金融机构数字化建设日趋完善,不但客户画像和风险识别能力得到改善,而且消费信贷客户的直接触达率也在提升。业内人士表示,在数字风控逻辑上,当前用数字模型来代替风控人员的经验判断优势明显。数字模型对于消费金融机构小而散的业务特点来说,既能满足用户差异化诉求,又能提供更好的用户服务和体验。  权益保护需加强  在推动消费金融机构发力促消费的同时,更要注重保护好消费者的各项合法权益。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启动2023年“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月”活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旨在提升消费者金融素养,切实增强金融消费者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在金融服务过程中,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鉴于金融业务持续创新迭代,信息不对称很难被消除,持续加大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强化信息披露和监管监督等可以有效约束金融机构行为,有助于形成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正向氛围。”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  消费金融机构积极响应监管号召,多举措增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通过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商圈、进农村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金融消费者维权意识。比如,针对“上班族”的消费陷阱和金融风险,招联金融结合征信、合同签订、虚假营销等领域网络诈骗频发的特征,普及相关金融基础知识和防骗反诈措施,引导其正确认识和使用金融产品。  假日期间,消费金融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从未中断。记者从多家消费金融机构了解到,为及时解决用户贷款、还款等环节出现的问题,人工客服和智能客服保持双渠道运行。监管部门也强调,要畅通投诉渠道,积极妥善化解投诉纠纷,加强投诉源头治理,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消费金融机构而言,化解投诉与纠纷问题既是难点也是重点。海尔消费金融总经理张西铭表示,消费金融机构完善投诉机制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一环,一方面要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梳理并完善投诉方面的各项制度,确保监管、执行一体化、零误差;另一方面要通过投诉分析会、改进追踪会等形式进行投诉分析与问责整改,其中处理投诉或纠纷的核心是坚持“诉源治理”工作,从投诉前、中、后各阶段落实好投诉的受理、处理、还原、追溯、整改、追责各项流程,逐一改进服务体验和解决纠纷,把消费者权益保护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  专家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不法分子采取的非正规手段维权。免除债务、征信修复、全额免息等名词对欠款用户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但是不能忽视这些不法手段背后的法律风险。消费者要避免多头共债、过度借贷,即使发生债务纠纷,也要寻求正规渠道维权。(记者 王宝会)【纠错】
【责任编辑:刘子丫

[新闻页-台海网]  近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3)》显示,截至2022年末,消费金融公司服务客户人数突破3亿人次,达到3.38亿人次,同比增长18.4%;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双双突破8000亿元,分别达到8844亿元和8349亿元,同比增长均为17.5%,高于经济增速和消费增速,为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伴随着行业发展持续规范以及市场业务模式不断成熟,消费金融发展态势不断向好。从数量来看,服务人次、贷款规模等均实现有效提升;从质量来看,消费金融持续拓展服务场景,强化新市民服务,推进数字化转型,服务广度和深度较前几年有了更大突破。然而,从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看,在服务新市民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痛点和难点,如何疏通堵点进一步释放消费金融潜能?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业内专家。  服务消费新业态  当前,着力恢复消费需求是稳住经济大盘的重要任务,各行业各领域都围绕这一目标作出积极努力。具体到消费金融行业来看,现阶段消费金融与商业银行、信用卡中心、互联网平台等经营主体已经形成差异化竞争、互补发展的新格局。  2009年,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初衷就是促内需,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今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再次扩容,不久前,金融监管部门批复同意建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开业。经过10余年发展,全国已开业31家消费金融公司,服务范围覆盖全国,消费金融已经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杠杆和有力工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消费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稳增长作用不言而喻。“随着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稳步推进,预计消费修复将进入加速通道。在这一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在提振市场消费、拉动经济恢复性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消费金融公司是传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不同客群提供更加包容的金融服务,让更多人享受到普惠金融发展成果。  消费金融公司围绕居民休闲娱乐、健康医疗、教育培训等消费升级需求,持续做深、做细、做精场景消费金融。“消费金融已渗透至金融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金融机构抢滩客户的新领域。消费金融相关业务覆盖居民日常出行、购物、餐饮、文旅等多元化消费场景,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体验消费金融优质服务。”天眼查数据研究院高级分析师陈倞表示,随着暑期档消费旺季的到来,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联合线下商圈推出优惠活动,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消费信贷成本,这无疑将激发居民消费潜能释放。  值得注意的是,消费金融促消费不能守着旧模式不改变,而应不断顺应消费提质转型升级趋势,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杜阳表示,消费金融公司要适时调整战略布局,发展更高质量的消费金融服务。一方面抓住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机遇,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特定消费领域,支持和促进传统服务类消费继续改善,助力新型消费发展壮大。另一方面发力绿色消费,在消费金融业务各阶段全周期全链条全体系深度融入绿色理念,引导绿色消费理念,全面促进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聚焦新市民需求  新市民群体具有数量大、成长性强、金融服务需求大等特点,但目前新市民享有的金融服务仍存在较大缺口。做好对新市民群体的金融服务,对进一步恢复消费动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为更好满足新市民群体在创业就业、教育、医疗等各方面的金融需求,有消费金融公司推出了包含乐业、优才、颐养在内的“新市民行动”,为新市民提供个性化的消费金融服务。如:海尔消费金融公司为新市民群体提供教育分期等服务,此外,还在自媒体平台开设“新市民金融课堂”等专栏,提高新市民金融素养。截至2023年6月底,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服务新市民实名用户1452万人,累计发放贷款960亿元,满足了新市民客群消费分期需求。  新市民家庭大多是双职工家庭,子女的教育和陪伴都是难题。“平时我们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很高兴参加招联金融公司举办的新市民家庭团聚日活动。”参加活动的魏杰是一名网约车司机,老家在广东梅州,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把儿女接到广州一起生活。虽然夫妻二人都有稳定收入,但随着孩子的成长,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方面的支出也逐渐增加。通过招联金融的产品,暂时解决了孩子艺术班的学费问题。  目前,我国新市民群体大概有3亿人,绝大多数属于灵活就业人群,难以提供有效收入证明或稳定流水证明,其征信信息不完善,甚至是征信白户。而征信信息的缺失,导致他们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取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对金融机构而言,既要从战略层面重视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投入,也要结合其特点研发推出针对性产品和服务。可以从最基础的账户服务入手,先迈出第一步,在服务和交互过程中发掘更多产品创新空间,成熟一项推出一项,逐步补齐产品篮子。在这个过程中,新市民逐步融入城市,政务数据、职业画像、财富资产等信息不断完善,客观上也为金融机构创设更多的产品奠定了基础。  新市民群体伴随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产生,并且已经有新市民通过各种途径成为消费金融机构用户。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咨询顾问苏筱芮表示,接下来要想提升服务新市民的水平,消费金融公司要持续开展优化举措,可考虑利用设立专区等方式来聚拢金融服务资源,一是借助线下场景,打造新市民服务专区;二是依托线上APP、公众号、短视频等渠道,提供与新市民相关的一揽子服务。  加快数字化转型  当前,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和驱动力量。对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金融科技创新已成为降本增效、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运用大模型深耕细分客群,能够实现业务数据跨条线整合。据了解,目前中原消费金融公司利用自研的大数据人工智能模型,为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推出相应的产品。推出主打线上小额借贷的客户端,通过与互联网平台联合建模等工具建设,增强用户的体验和成长性。中原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周文龙表示,中原消费金融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多维数据挖掘用户需求、建立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高效、便捷、有温度的一体化消费金融服务。  金融科技也让消费金融服务更加合规、安全。记者了解到,马上消费金融公司通过推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准的制定,从规范约束和风险监控两个方面来保证机器智能生成内容可信、合规。截至目前,依托科技研发创新,马上消费已参与超过55项金融科技标准编制工作,涉及研发运营一体化能力成熟度、开发平台通用能力要求等,获得34项人工智能与交易安全领域备案认证。  消费金融公司发力数字化还有助于进一步展业。海尔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张西铭表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无线下网点但要经营全国业务,以金融科技能力实现线上精准获客和全线上自主申请、精准决策、自动化放款,是企业服务好全国用户的基础。消费金融行业经历了从线下展业到线上展业的摸索,资产规模及贷款余额不断增长,如何通过数字化能力提升运营效率、提高用户需求识别能力,是消费金融公司是否能抢占消费金融行业下一个增长周期的关键。  从整体来看,虽然消费金融公司数字化运营能力逐渐增强,但也要做好数字金融风险防范。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党委书记兼会长许泽玮表示,消费金融公司做好数字风控需重点在三方面发力:一是优化数字金融产品设计,确保产品的透明性、风险度、合规性得到优化,对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数字金融产品应该审慎设计和销售,避免给消费者带来过度风险。二是建立防范数字金融信用风险的业务模式,各类平台应完善自身风险管控体系,建立有效的业务模式,避免风险扩大。三是加强监管,对不合规的业务和业务主体从严惩处,规范数字金融市场秩序,防范相关金融风险。(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上消费金融跟哪个平台合作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