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英国各阶层收入的英国,银行家收益是否最大,为社么?

早期资本主义世界(15C—18C中期)
阶段特征:15世纪-18世纪中期是世界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转型)
1.政治:①封建社会趋向衰落,欧美开始爆发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率先在英国、美国确立。但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远未完善,封建主义仍处于上风。
②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近代民族国家。
③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确立,为资产阶级服务,具有局限性。
2.经济:①14—15世纪,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随着新航路开辟和国际贸易发展,以及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③工场手工业发展,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3.文化: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②近代自然科学产生,诞生了经典力学,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③欧洲文化重构,美洲文化认同,西方文化侵略。
4.国际关系:①通过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扩张,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世界殖民体系开始形成
②殖民和争霸战争激烈,演绎大国崛起。
③国际法开始发展,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一、经济部分: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与掠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1)一个动因:从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导致的对金银财富的追求、传播基督教、人类航海技术的进步等几个方面,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2)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5世纪末16世纪初迪亚士、达伽马、哥伦比、麦哲伦船队开辟新航路的航海探险活动;第二阶段是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人类在北至北冰洋、南到大洋洲的航海探险活动。
2.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
(1)两点认识;一方面,新航路把整个世界初步连接为一个整体,各区域文明初步摆脱分散孤立的发展局面,原有世界格局发生大变化;另一方面,这种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一开始是建立在西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强势基础上的,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全新的资本主义时代到来。
(2)突出中国地位:新航路开辟后围绕中国形成白银流动网络,从全球视角把中国和世界联系起来。明朝时白银已经作为货币流通。白银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
1、陆路经丝绸之路,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亚;
2、从海路至波斯,经两河流域到地中海;
3、从海路至红海,经亚历山大港到地中海。
15、16世纪之交,西欧航海者开辟的从海上通往亚洲和美洲等地的航路。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材料1: 1500年左右,随着欧洲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货币日益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标志,货币成为普遍的交换手段。 ——恩格斯
材料2:“‘黄金’是咒语,是魔鬼,是驱使欧洲人不顾一切投向海洋的原动力 。”
材料3: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两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对外扩张……希望获得海外财富。 ——《世界史·近代史编》
经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社会:《马可·波罗游记》的流传,出现“寻金热”
政治: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材料4:基督教自称是普世教会,凡有人类的地方就该有基督教。……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论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传播基督教成了探险家们强大的精神来源之一。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材料5: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占君士坦丁堡,占领巴尔干、小亚细亚以及克里木等地区,从而控制了亚欧商路枢纽,不但帝国军队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规定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加之长期的战争行动,正常的商业秩序破坏殆尽,商旅裹足不前。从此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数量急剧减少,价格却迅猛上涨。……各国遂纷纷采取行动,争取开辟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商业危机:传统商路被阻断
材料6: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14世纪中叶,人文主义者讴歌现世生活,相信人的力量,认为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发挥自己的才能来创造幸福。人文主义思潮实际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和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摘编自吴于産等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经济根源:14-15世纪,西欧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根源: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马可·波罗行纪》诱导促使欧洲有冒险精神的人到东方实现发财梦
(3)精神动力: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的建立和扩张过程中,威胁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也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引发商业危机,迫使西欧人急于从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王室支持: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2)知识技术:西欧生产力的进步、长期航海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知识的积累。(如:地圆学说的流行、季风和洋流方面的地理知识、造船技术、指南针等)
西欧生产力的进步、长期航海中积累丰富的经验、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及航海知识的积累。
(如:地圆学说的流行、季风和洋流方面的地理知识、造船技术、指南针等)
补充: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 , 封建领主为了直接得到更多的货币,便把庄园中原所实行的劳役地租普遍改变成货币地租 。同时领主们还允许庄园农奴用金钱赎取人身自由。 这样一来 , 封建农奴制崩溃了。
租地农民(租地农场主)
经济根源: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西欧社会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社会根源:西欧社会的寻金热
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
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比较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分析两者不同结果的原因?
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 
 1518年,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
——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目的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掠夺财富,开拓市场,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
性质 受政治目的的驱动,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是资本主义的海外殖民扩张活动
成就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开辟了两条通往东方的航线;发现美洲;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影响 结果 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给明朝政府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世界结束了相对孤立、分散的状态,世界日益联系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活动场所和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思考:为何还要继续开辟更新的航路?
西葡占据有利的通商航道,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海外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公斤。
同样处于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法国、荷兰,为了发展海外贸易,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寻找新的通向亚洲的新航路。
类别 航线 开辟新航路的概况及成就
具体表现 (1)北大西洋海上航路 ①1497年,英国人卡伯特父子发现纽芬兰岛;
②1534年,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2)北冰洋地区的航行 ①1594—1597年荷兰人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
②1610年,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德逊探索北冰洋通往亚洲的航路;
③1728年俄罗斯人维图斯·白令穿越白令海峡,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
(3)南太平洋海上航线 ①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
②年,荷兰人塔斯曼环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意义 ①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 ②开辟了众多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 影响
1500年以前,世界文明基本上是以大陆为中心,海上联系相对来说并不重要。如果把1500年作为划分世界历史新时期的标志,就是因为从那时起各大陆之间建立了直接的海上联系,从此各地区都被整合到全球体系中来。
——《泰晤士世界历史》
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到16世纪,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
(1)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世界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更为开阔;(世界整体格局)
(2)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这逐渐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但也给美洲、非洲等原住民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人文地理格局)
(4)疾病的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速: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兴起,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世界经济格局)
(4)早期的殖民扩张:给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和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政治格局、人类文明格局)
①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②殖民扩张美洲的印第安人急剧减少,几乎灭绝;
④逃避政治、宗教迫害;
⑤为追求财富而移民:部分穷困潦倒的贵族、新兴商人和资产阶级,以及其他有冒险精神的人们。等等。
①欧洲向美洲移民:欧洲殖民大批来到美洲,白种人迅速增加,并占据主导地位;
②非洲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
③其他地区:大洋洲、非洲和亚洲等地都有族群混合现象。
(1)人口迁移的原因:
(2)人口迁移的表现:
(3)人口迁移的特点:
材料:15世纪末到17世纪,伊比利亚白人大举移民中南美洲、加勒比海。到1574年,西班牙人移民总数达15万。到1590年,巴西的欧洲白人已有三四万。与此同时,印第安人便开始了锐减和被灭绝的过程,16—17世纪时锐减了约90%。在印第安人锐减的同时,欧洲人又大肆猎捕黑人,运入美洲供奴役。16—17世纪,英国人、法国人、荷兰人又大量移民北美,最后形成了今天美利坚人、加拿大人的主体。17—18世纪时,荷兰人、英国人又大举移入南非,形成了今天南非的白人。 ——摘编自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
①由欧洲国家主导; ②自愿移民与被迫移民相结合;
③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 ④从宗主国向殖民地、附属地迁移;
⑤从已开发国家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材料: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叶,西方殖民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从非洲掳走大批黑人,非洲丧失劳动力达1亿人以上。英国成为了当时殖民诸国中最大的“人类血肉贩子”,美洲3/4的黑人奴隶是英国贩运去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1699年某位日耳曼传教士的记载可谓不无夸大:“印第安人,这么轻易就会死去,只消见到、嗅到一名西班牙人,就足以令他们失魂丧命。”。……欧洲人带来的天花、麻疹、流感、斑疹伤寒、白喉、疟疾、肺结核和黄热病等传染病的流行,使北美洲印第安人口在一两个世纪之内减少了95%。
(4)人口迁移的影响:
①改变许多地区的人种、民族结构和人口地理分布 ②促进世界物种交换,推进了世界的物质和人文交流
③促进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 ④加速了落后地区的开发
①欧洲人对美洲殖民掠夺; ②印第安人遭受灭顶之灾;③黑奴贸易罪恶深重; ④各种疾病传播蔓延。
史料1: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 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据统计,当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
史料2:番薯原产于中美洲。西班牙船在16世纪70年代将番薯运到了马尼拉,随后一位中国船的船长瞒着西班牙海关,将番薯的藤蔓和塞进筐里的一卷绳子混在一起偷运了出去。他将这种走私来的植物带到了位于中国东南部的福建,当时中国正在饥馑之中,船长的儿子将番薯介绍给了福建巡抚,后者随后命令农民开始种植番薯(即外来的块茎),解决了饥馑问题。随后其他地区也用番薯来解决其食品问题。
——摘编自[美]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①人口的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②新航路的开辟,建立了初步的全球联系。
全球物种的交流也称“哥伦布大交换”:是一件关于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以及观念在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的一场引人注目的突发性交流。这种生态学上的变革,便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
欧亚 → 美洲 美洲 → 世界
微生物 小麦、燕麦、大麦、 裸麦、橄榄、葡萄等
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等
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
(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未停止,依然在进行。
——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从1519年开始,天花伴随着其他疾病的流行(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毁灭了阿兹特克帝国,不到一个世纪,墨西哥的土著居民由1700万锐减到130万。 ——《新全球史》
(1)欧洲具有主导性 (2)内容具有丰富性 (3)结果具有两重性
(4)范围具有全球性 (5)时间具有长期性
积极:丰富食物结构、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促进经济开发、促进文明交流与融合。
消极:①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 ②伴随着早期的殖民掠夺。
③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
1.全球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
2.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形成齐头并进的态势。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范围内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把各国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总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世界市场。
传统的印度洋贸易: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
(以葡萄牙为主)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
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新兴的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
根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16世纪运入美洲的黑人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19世纪为400万,共计1500万,加上在掳掠和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奴隶贸易使非洲总共损失了大约万人口。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①对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对非洲社会造成巨大破坏;
②对美洲:为美洲的开发提供劳动力,同时改变美洲的族群结构;
③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
④对世界:推动着商品大范围流动,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
主导国 贸易路线及主要交换物 特点
西班牙 (马尼拉中转)
线路1:中国澳门(生丝、瓷器等)→印度果阿→欧洲(白银)→中国
线路2:中国(生丝)→澳门→日本(白银)→中国
①贸易线路跨越大西洋、
中国(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菲律宾马尼拉中转→墨西哥(白银)→菲律宾马尼拉→中国
1807年,英美等国通过废除奴隶贸易的法案,奴隶贸易被废止。持续400年的罪恶的大西洋贩卖活动宣告终结。
原因:①美洲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破产;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
③奴隶反抗,成本提高;④废奴运动的推动;
中国白银时代自明代开端,白银作为中国主币行用直至1935年,长达约500年之久。以贵金属白银为征象,明代中国与两个重要历史拐点的开端相联系:一是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向近代国家与社会的转型开端相联系,一是世界一体化或称全球化的开端相联系,这使明代成为中国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重要时期。
——摘编自孙良玉《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梁方仲认为正因为国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我们亦可以知道一条鞭法得以用银普遍的缴纳的缘故”,这就是说白银的流入满足了财政白银化的需要。除此之外,白银的流入还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因为农民缴税不能缴实物,而要到市场上把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卖掉,换成银子;同时,农民要卖掉的东西必须有人愿意买才行,这就涉及到比较优势和分工的细化,家庭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等使得传统体制内的市场得以大大拓展。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白银流入中国的影响
①有利于政府赋税改革(一条鞭法); 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农业发展;
③促进手工业分工,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发展; ④明中叶以后,白银成为社会主要流通货币;
⑤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展。
(3)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的影响:
我国学者王裕巽通过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认为明代中国从国外贸易中得到了超过3亿两的白银,具体数字为:从西班牙得到 8775万两,从日本得到 2亿两,从葡萄牙得到 4276万两,总计为3亿3050万两。
——韩琦《美洲白银与早期中国经济的发展》
(1)对世界:世界各地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①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16世纪 葡萄牙 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殖民据点和商站。
西班牙 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17世纪 荷兰 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殖民重点非洲东海岸、印度洋北岸、马来半岛沿线的亚洲地区
英国 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与法国,在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自诩为“日不落帝国”。
(1)、早期殖民扩张的表现:
概念含义: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
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西欧最早探寻新航路的国家的原因
(1)地理位置有利,都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
(2)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
(3)它们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有能力支持和供应远洋航行必需的装备和费用。
(4)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弘扬基督教的信念是推动他们积极寻求新航路的一种精神动力。
西:屠杀土著、强迫劳动、掠夺金银、建立农业庄园种植园
大西洋霸主,庞大的殖民帝国
葡:建立据点、暴力、掠夺、敲诈勒索
印度洋霸主,垄断国际贸易
16世纪葡萄牙占领地区
16世纪西班牙占领地区
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德角群岛以西100里格①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 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属于西班牙的势力范围, 该线以东的一切土地属于葡萄牙的势力范围。教皇子午线是西方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开始。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两国又于1494 年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270里格。根据这个条约,巴西被划入葡萄牙的势力范围。
海上马车夫:荷兰(17C):风车王国,小国大业
条件:地理:地理位置优越,带动造船业和运输业发展。 经济:工商业发展迅速。政治:摆脱西班牙的统治,确立资本主义制度。(1568年反抗西班牙的战争;1581年成立荷兰共和国——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方式:(1)抢占殖民地,好望角,马六甲,锡兰,台湾,新阿姆斯特丹
(2)组建大型商业公司,如荷兰东印度公司(1602)
(3)发展银行信贷业,如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1609)
具有商业公司和殖民机构双重性质
1602年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垄断对亚洲的贸易。公司根据政府颁发的特许状,可以享受很多特权,甚至可以建立陆海军,有权建立并管理殖民地。(荷兰东印度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
日不落帝国:英国(18C):海岛英国,后来居上
(1)地理优势: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优越,便于经济贸易和海外冒险;
(2)制度保障:17C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
(3)政策支持: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支持海外贸易与殖民扩张;
重商主义:即商业本位,重商主义认为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所获得的财富,尽可能让别国的金银流向本国。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
主张:扩大贸易顺差,鼓励出口,提高关税,限制进口,从他国获取金银
(4)武力保障:大力发展海军力量
(5)经济优势: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奠定物质基础。
英国:依靠海盗劫掠起家,西班牙巅峰时期,英国还不值一提,不过伊丽莎白却发现了致富门道,即联合海盗。于是皇家海军(dao)德雷克奉旨抢劫,并与女王平分。
(1)海外商贸业发达,17C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银行信贷业发展,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忽视工业发展(商业资本主义无法对敌工业资本主义)和海军建设,17世纪后半期被英国打败。
(3)英法战争——成为“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英西战争——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开始确立海上霸权
(2)英荷战争——夺取海上贸易霸权,进一步确立霸权地位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这是此类保护主义措施中的第一个。该法案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其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随后几年,英国通过与荷兰的战争以及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为资产阶级的对外贸易开辟了道路。
——选编自[美]林肯·佩恩《海洋与文明》、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阅读材料,概括英国为开辟“资产阶级的对外贸易”道路所采取的方式,英荷战争的性质。
方式:颁布保护主义法令;签订商约;战争。
性质:争夺世界市场的商业战争;争夺殖民地和世界殖民霸权的战争。
海盗劫掠(早期)和商业战争;
4.结果:18C下半叶,成为世界霸主,号称“日不落帝国”。
①时间:1588年。②结果: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西班牙从此失去海上霸主地位。
①起因:17世纪中期,英国为了发展本国的海上运输,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矛头直指荷兰。
②结果:荷兰战败,失去了北美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英国将其改名为纽约)。
国家 地域 方式 结果 特点 影响
葡萄牙 主要在亚洲和非洲 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垄断商路,建立商站,进行欺诈性贸易,掠取大量财富 垄断了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线 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与工场手工业阶段相适应,赤裸裸的抢劫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 对殖民者:促进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殖民地:造成亚非拉国家的贫穷和落后;
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西班牙 中、南美洲 屠杀土著居民,掠夺金银,建立大种植园,奴隶制生产 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帝国 荷兰 亚洲、北美 组建大型商业工司,以政府为后盾,以雄厚资本为基础 取代西班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 英国 北美、加勒比海岛屿、印度、大洋洲 海盗掠夺、商业战争、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18世纪下半叶,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英法殖民战争()
①冲突的开始:17世纪下半叶,英、法之间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逐渐尖锐。英国发动对法国的战争,夺取法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向西属美洲贩卖黑奴的专卖权。
②七年战争:1756—1763年间,英法之间发生了七年战争。这次战争,是一场以英法为交战双方、欧洲许多国家都卷入的混战,战争在欧洲和海外展开。英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殖民势力,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扩张的影响:
史料: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著,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①破坏性: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②建设性:殖民扩张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史料1: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史料2: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聚的强有力的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业保证了销售市场以及由市场垄断所引起的成倍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 ——《资本论》:
①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带来资本原始积累、拓展了新的活动场所,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着欧洲社会的转型。
③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注:西、葡是封建君主制国家,财富都用来在欧洲市场上购买奢侈品,没有转化为资本。
西、葡封建主义实力强大,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受限制发展缓慢。
商业革命:指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 表现为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流通中的商品种类与数量的增多;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即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等等;荷、英、法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价格革命:大量金银等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价格波动搅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社会发生分化,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推动着欧洲社会的转型。
英国经济学家曾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①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逐渐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文明发生碰撞并开始交融;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并初步发展;
③大大拉开了东西方历史进程的差距,东方逐渐从属于西方。
1、对欧洲:(1)经济: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2)政治: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3)思想:证实地圆学说,冲击神学理论和宗教权威,促进自然科学发展;
(4)对外: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2、对亚非美:(1)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2)带去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殖民地的发展和进步。
3、对世界:(1)人类由各民族分散孤立走向整体;(2)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材料: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苞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据何炳棣、陈树平等研究成果
(1)物种引进: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清时期引进并推广,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进一步商品化;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2)白银流入:中国丝织品远销海外,美洲及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稳定了中国当时的白银货币制度,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税制改革;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
2、对外关系上:葡萄牙侵占中国澳门,荷兰侵略中国台湾,中国开始了反抗西方殖民侵略的斗争;清朝建立后,一度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西交流,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
3、文化上: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并把西方的天文、数学、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到中国,开阔了中国部分开明士大夫的视野。
探究:新航路的开辟对明清中国的影响
(1).世界人文地理格局: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2).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3).人类文明格局: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东方逐渐从属与西方。
(4).世界政治格局:欧洲从殖民掠夺、经商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类社会开进入大变革的时代。
概况:16-18C上半叶,西方各国基本上还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能力有限,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不大,殖民扩张采取的主要手段是血腥的、赤裸裸的抢劫掠夺。
在工业革命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资本积累方式被称为资本原始积累,所以称为早期殖民扩张。
1.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将其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3.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4. 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如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
5.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6.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 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说,圈地运动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早期自然哲学(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世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否定了神创论
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中期~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智者学派”和“希腊三贤”强调“以人文本”,重视人的价值——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中世纪(5~15世纪):天主教会“以神为本”,否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用封建神学来泯灭人性
文艺复兴(14~16世纪末):批判封建神学的束缚,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
宗教改革(16~17世纪):批判罗马教会“因行称义”,提出“因信称义”和“先定论”。主张宗教信仰自由和平等,具有鲜明人文色彩(人文精神从文艺领域延伸到宗教领域)
启蒙运动(17~18世纪):把反封建、反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构建政治制度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精神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6~18世纪):包括16世纪后期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
二、思想部分:人文主义发展历程
是14世纪到17世纪初发生在欧洲的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在打着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反教会神学世界观,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兴思想文化的运动。
(一)、文艺复兴(14—17世纪初)
2.文艺复兴的精神内核:
人文主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主要内容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和物质享受;崇尚理性科学;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鼓励冒险发财等。
宗教神学 (以神为中心) 禁欲主义 来世观念 等级观念 蒙昧主义
人文主义 (以人为中心) 强调人性 现世生活 自由平等 理性科学
3.文艺复兴背景、原因:
14世纪,欧洲的历史开始进入了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 ——《世界历史》解说词
原因:①经济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
实质特点:在宗教的外衣的掩饰下,利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来反对宗教的神学世界观,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多是通过宗教题材歌颂人性之美,来反对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教会认为黑死病是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人们只有不断忏悔抑制自身欲望才能求得上帝的宽恕,从而消除黑死病。但教会的说法不能自圆其说,因为人们一再向天主祈祷请求上帝保佑,每天仍有成干上万的人死去,连那些道德高尚的为上帝服务的教士和修女也不能幸免。因此黑死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会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 ——潘树林《浅谈黑死病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关系》
社会因素:黑死病在欧洲流行促使人们反思宗教信仰。
①经济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政治因素: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要求在思想文化领域反基督教会的神学世界观;
③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④意大利的文化、人才基础: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还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他们成为文艺复兴的中坚力量;
⑤社会因素:黑死病在欧洲流行促使人们反思宗教信仰,动摇了基督教神权统治的权威。
归纳:文艺复兴背景、原因: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文艺复兴时期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中古时期,由于受宗教的束缚,美术作品中的人物多呆板、单调、僵硬且面无表情。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极力赞扬人体之美,将世俗生活中人的形象注入神的形象中,所塑造的宗教人物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
文艺复兴扩展:15世纪后期起,文艺复兴逐渐扩展到欧洲各地。
戏剧家莎士比亚是英国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戏剧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现实,发掘了人类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思想情感,塑造出丰满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深刻而生动地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阶段 国别 时间 领域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作品特点
兴起 意 大 利 14世纪 文 学 三 杰 但丁《神曲》 他们创作的诗篇和小说,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
彼特拉克《歌集》 薄伽丘《十日谈》 发展 15世纪 美 术 三 杰 达·芬奇《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他们的作品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米开朗琪罗《大卫》 《创世纪》 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雅典学派》 扩展 欧洲 各地 15世纪 后期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政治理想和道德观念。
内涵:1.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幸福,反对禁欲和来世
2.倡导个性解放,提倡知识和理性,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1)思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
(4)其他方面:为地理大发现、早期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动力,为后来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3)自然科学: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提倡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2)文学艺术:推动了欧洲文学艺术的发展。
(1)仅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2)同封建势力和教会存在密切联系;
(3)过分推崇人文主义,造成后期个人私欲膨胀、社会混乱。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神观及成因
人神观:批判宗教独裁,但不否定宗教;虽然提倡科学,但仍信仰宗教;披上宗教外衣,宣扬人文主义;虽然注重人性,但不忽视神性
原因:宗教观念长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人文主义思想传播
材料三: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二)、宗教改革(16C)
15c16c的欧洲在经济、阶级、政治、思想方面孕育着怎样的新因素?
材料一:14一15世纪,资本主义兴起与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新兴的资产阶级渴望通过奋斗,发财致富的强烈愿望,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是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14-15世纪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的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进步人士。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四: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不得不依赖教会的力量……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
*德国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
*罗马教廷对德国的剥削最为严重。
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与发展(根源)。
思想: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
(1)经济方面: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根本)。15世纪以来,天主教会日益腐败,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取各种手段搜刮钱财,如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等等,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因此,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没收天主教会的财产和土地,建立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教会。
(2)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质疑。
(3)政治方面:西欧王权强化,民族意识的加强,民族国家逐步形成;
(4)导火线: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1517年教皇利欧十世(),因兴建圣彼得大教堂,而以售卖赎罪券为筹款的财路。教会宣称:“当你购买赎罪券的银钱叮当落在箱子里,你的亲人就从炼狱的火焰中出来了。”有一名无耻的推销员,对他的顾客说:“你投下银钱,现在我看见你父亲的左腿已经迈出炼狱的火焰只剩右腿还在火里面;再继续加钱吧!那人说:“不必了。我父亲并没有右腿!”
2.宗教改革的序幕:德意志宗教改革
第27条 有人说当钱币一投入钱柜中叮当作响时,灵魂就超脱炼狱飞入天堂,这是宣传者的捏造。
第86条 教皇的财富今日远超过最富有者的财富。他为建筑一个圣彼得堂,为何不用自己的钱,而要用贫穷信徒的钱呢? ——《九十五条论纲》
(1)改革序幕:1517年,维登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撰写了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因信称义”)
③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而非盲从教皇和教会的说教。
④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建立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1)“因信称义”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3)主张用世俗权力高于教权,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确立“教随国定”原则等,有利于强化民族、国家意识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2)去除繁琐的宗教仪式,建立廉俭教会,有利于资本的原始积累,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主张:
(3)宗教改革中的人文精神
①“因信称义”否定了教会的权威,肯定了个人在宗教信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具有鲜明的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以《圣经》和个人内在信仰的权威否定教会特权和等级制度,确立了个人宗教信仰平等的权利。
③新教伦理运用人文主义的世俗精神,把人的心灵从教会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世俗生活与世俗社会焕发新的生机。
④马丁路德要求建立独自自主的德意志民族教会,把人文主义关于民族自由的理想进一步推向政治现实。
16世纪,欧洲很多地方都进行了宗教改革。其中,加尔文在瑞士日内瓦进行的宗教改革最著名,影响也很大。加尔文教为尼德兰革命和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加尔文也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是信仰的唯一泉源,反对教皇权威;主张简化宗教仪式。他认为个人通过《圣经》就能够与上帝直接联系,不需要教会中介;他进一步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是真正的宗教精神。
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思想核心是所谓的“先定论”,主张人在出生之前,上帝就先定了他是应该获救还是应该沉沦,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上帝的先定,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所以人的祈祷没有意义。加尔文批驳了教会“财富使人陷于罪恶,不能得救”的说教,认为财富是蒙上帝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主张选民要以奋斗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这就否定天主教会和教皇的作用,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1)瑞士加尔文宗教改革:
②先定论。(否定教皇,也否定封建主特权。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具人文主义色彩)。
(2)意义:①否定教皇,也否定封建主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②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③他的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依据(法国、尼德兰、英国)。
(2)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亨利八世之妻凯瑟琳是西班牙公主,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姨母。由于英国与西班牙的关系逐渐恶化,加上凯瑟琳年逾40,没有生儿子,亨利八世决定离婚再娶。按照当时教会规定,这事要经过罗马教皇批准,才算合法。教皇受查理五世的影响,拒不批准亨利八世离婚,还威胁要开除其教籍。亨利八世再婚后,教皇又宣布婚姻无效,双方矛盾激化。
在欧洲大陆宗教改革浪潮的影响下,从1529年开始,亨利八世在新贵族的支持下接连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教会的法令,规定英国教会不再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等。1534年,他又促使英国议会通过了《至尊法案》,规定以英国国王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教皇无权干涉英国教会事务;教会召开宗教会议,事先必须经过国王同意;等等,同时将英国圣公会立为国教。
(1)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2)经济: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政治:脱离罗马教廷的民族教会的建立,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4)文化:推动了欧洲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4.宗教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是一场在宗教的外衣掩饰下(采取宗教异端方式)进行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政治运动。
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都有解放思想的性质,但是两者之间的目标有所差异,文艺复兴实质是思想领域的革命,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而宗教改革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文艺复兴的影响基本是在知识分子当中,而到了宗教改革,影响更进一步。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西方,基督教是家家户户的事情……宗教改革享受到了文艺复兴所开拓出来的人文主义的影响,把人文主义普及到了整个社会,因此,宗教改革的影响是社会性的。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一 中世纪是西方社会最黑暗的时期。基督教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中世纪的世界观本质上是神学的世界观”,“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学、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之成为神学中的科目”。神学世界观,强调神是主宰一切的万能的,决定人的生老病死和一切,乃至人是由神创造的;认为地球是方的、地球是世界的中心等……
材料一 近代科技发轫于16世纪,17世纪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确立,自然科学“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人们迫切要求认识现实、认识自然,要求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的强大推动下,17、18世纪自然科学和技术获得蓬勃发展,特别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的成就非常突出。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两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动下,西欧人文精神不断发展,一些追求科学真理的科学家,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提出了对自然世界的新认识。至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场更为激进的思想启蒙运动。众多启蒙思想家以文艺复兴以来的科学成果为指导,提倡科学与民主,宣扬平等与自由,尖锐批评封建制度和麻痹人们精神的基督教,科学与理性的阳光开始照亮欧洲大陆……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背景。
1.中世纪宗教神学仍然控制着人们的思想观(思想)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生产力的发展和新的社会需要又推动了科技的创新(经济)
4.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近代自然科学各种学术的兴起清除了思想障碍(思想)
2.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不仅巩固和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了资本主义文化,而且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政治)
5.科学家的不懈探索和献身精神(个人)
6.文艺复兴期间科学实验方法的诞生.(方法)
7.受中国四大发明、新航路的开辟、新大陆的发现影响等
三、近代科学的兴起(16、17世纪)
①.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地球不在宇宙中心,包括地球在内的一切行星都绕太阳转动,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学说打击了基督教的宇宙观,否定了上帝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观点。
②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
③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禁书;他的后继者布鲁诺被宣布为“异教徒”,烧死于罗马;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科学在与神学的艰难斗争中前进)
史料1:科学的真理不应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真正的哲学是写在那本经常在我们眼前打开的最伟大的书里的。这本书就是宇宙,就是自然本身,人们必须去读它。 ——伽利略
(1)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发现了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史料2:科学革命成果在影响启蒙思想家世界观的同时,还成为他们批判旧传统和宣传理性思想的强大力量。科学革命时期确立的新的科学方法成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武器,对于启蒙思想家而言,近代自然科学的一切成就则成为他们对社会的愚昧和落后进行鞭挞的有力武器。当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发生变化时,渴望新思想的到来是极其自然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及自身认识的进步已经为理性主义的前进铺平了道路。 ——徐新《西方文化史》
(2)科学革命打击了基督教的世界观神学体系,削弱了封建统治精神支柱,有助于进步史观的形成和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的发展,形成科学的观念。
牛顿的宇宙论如此完善和令人信服……这些哲人受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相信存在着不仅有控制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启蒙思想家希望他们能像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找到统治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考验。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社会领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近代科学为宣传理性思想提供强大的武器力量,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1)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伽利略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为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3)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 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近代科学的正式形成;为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天演论》(严复对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 的译著)积极宣传和介绍进化论思想,高呼“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以呼唤国人。
“优胜劣汰”思想影响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给处于民族危亡之中的近代中国起了警示国人,挽救民族危亡的作用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
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根本性变化,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和特权的思想武器
材料二:17—18世纪的法国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社会成员被分成三个等级,教士和贵族属于第一、二等级,是统治阶级,拥有政治经济特权;其他人是第三等级,是被统治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处于被压制地位,他们与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矛盾日益尖锐。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到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
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材料三:在人文主义伟大思想光辉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失了。”因为人文主义者的启发,开创了一个理性的时代……欧洲宗教改革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四 :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17、18世纪,自然科学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武器。
科技: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政治: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四、启蒙运动(17、18世纪)
16-17世纪近代科学的兴起,揭示了许多自然界的奥秘,让教会的很多说教不攻自破,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自然界可以靠观察、实验、测量及计算被人们所认识,启蒙思想家力图发现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法则。
实质:“启蒙”(Enlightenment)一词,法文原意为光明、智慧。启蒙运动就是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
“理性”是启蒙运动的精神内核。不依赖外界权威,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就是要运用自己的智力去理智、科学的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4.启蒙运动的基本内容
(1)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
(2)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3)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3.启蒙运动的发展概况:
(1)认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
(2)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
(3)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
(4)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
霍布斯: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反对君权神授,但不反对君主专制。
洛克:在国家政权形式上提出分权学说:立法权(议会掌握)、行政权和外交权(君主掌握)
孟德斯鸠 大资产阶级代表
1. 核心思想——三权分立的学说
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各自独立,相互制衡。
防止君主专制,确保公民政治自由; 防止权力滥用,用权力制约权力。
作用:从理论上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准则。
伏尔泰 大资产阶级代表
(1)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和封建统治者的腐朽。
(2)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和平等。
(3)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开明君主制,让人民享有言论出版选举等自由。
伏尔泰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什么?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有何进步?
攻击矛头直指封建社会最崇高的神权与教会特权。
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们还不能公开否定宗教神学,不少作品还借用宗教为题材,而伏尔泰公开向宗教神学挑战,他尖锐的批判是在更高的水平和更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他是批判封建制度、宣传理性至上的启蒙思想家中最为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1)主张“社会契约论”。
(2)阐述”天赋人权“学说,提出”人民主权”的口号。
(3)主张民主共和制度。
康德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创始人
1.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民本思想)
2.尊重他人:人应当把人当人看,人应该尊重别人的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
意义: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国家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1)法国 伏尔泰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倡导“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孟德斯鸠 强调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卢梭 主张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
(2)英国 亚当·斯密 认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现代经济学之父)
(3)德国 康德 康德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
(启蒙思想的集大成者)
(1)思想解放: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它有力的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想王国”的蓝图,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2)政治革命: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3)民族独立:启蒙思想还陆续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
6.启蒙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1)体现在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上。(2)继承了人文主义精神,要求从教会束缚中解放个性。(3)都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思想特点 启蒙思想家把理性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他们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为未来的“理性社会”设计了一幅蓝图,为了解放全人类宣传理性真理
文艺复兴运动矛头指向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而启蒙运动直指整个“黑暗的中世纪”,重点放在封建君主专制上
文艺复兴集中于文学、艺术领域,启蒙运动扩展到宗教、哲学、经济、政治、科学、史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
启蒙运动摆脱了文艺复兴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断
资产阶级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其实质就是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1)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社会制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2)资本主义制度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并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三、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材料一 1625年,(英王)查理一世继位后,在财政问题上与议会产生矛盾。1628年,国王召开议会,企图解决财政困难……次年,国王解散议会,实行独裁,大量出售专利权,征收新税……激起社会不满。
材料二 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16世纪末17世纪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壮大,不再甘心忍受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种种限制。
材料三 ……若不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审批,(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命我等群起而攻之和肆行讨伐。”
——1215年《大宪章》
材料四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
经济根源(根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英国封建专制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阶级根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日益壮大。
历史根源:《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王在议会”的历史传统。
思想根源: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新贵族: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主要商道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英国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在此期间,制呢业等工场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还出现了资本主义方式经营的牧场和农场。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的新型资产阶级成长起来。有些贵族虽然保留了贵族头衔,却也从事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活动,他们被称为新贵族。新贵族有两种人:第一是原来的封建贵族,但是他们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种是资本家,但是为了有政治地位,而买了封建贵族的名号。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总结:
①根本原因:专制王权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经济: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势力增强。
③政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国王和议会矛盾的激化。
④历史:13世纪《大宪章》,议会制度形成。传统上,议会有赞成或拒绝征收新税的权力。
⑤宗教:清教运动。清除英国国教的天主教残余,追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
⑥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近代科学的发展。
清教运动:16世纪英国宗教改革后,确立圣公会为国教会,它是封建专制王权的重要工具,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新教派则代表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反对国教中的天主教传统和繁琐的宗教仪式,主张教会组织民主化,废除主教制,反对国王为教会首脑,减少宗教节日,并反对封建主的奢侈生活,故被称为清教徒。清教教义的要旨为:不受主教干预,自由祈祷;人人都能同上帝直接交流,建立不要教派的独立组织。16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16世纪末分裂为主张君主立宪和主张共和政体的两派,前者由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组成,后者由小资产阶级、小贵族和农民组成。1603年清教徒向国王提出《千人请愿书》。1640年,资产阶级在清教徒旗帜下掀起反专制制度的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披上了宗教外衣。1662年保皇议会通过新《宽容法》,圣公会仍为国教,其他会派包括新教在内也可有合法教堂 (2)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与特点:
曲折性、复杂性(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和新旧贵族的妥协。
①以和平手段,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
②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新的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
(3)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背景:光荣革命后,议会的权力大增,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通过一系列限制王权的法案。
2、标志: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
3、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4、作用:①确立了议会主权,限制了国王的权力,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②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③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议会权力至上的,称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简称议会君主制,其主要特点是,只有议会一个权力中心,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君主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受到宪法和议会的实际限制,其职责多是礼仪性的。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
君主立宪制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开始形成 18世纪初,英国议会下院多数党实际控制政权,后来国王不再出席内阁会议;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形成。
成员组成 内阁的首脑是首相,内阁成员是各部大臣
国王、首相、议会、内阁之间的关系 国王: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首相:议会多数派领袖担任,内阁的首脑,主持内阁会议,总揽行政大权,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议会:国家的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
内阁: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主要影响 有效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的关系,资产阶级议会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①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下院多数党领袖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②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③如果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应全体辞职或通过国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政。
(4)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责任制内阁形成
责任内阁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向议会负责的一种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议会内阁制。责任内阁制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节制,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有的国家,虽称政府为内阁,但政府并不对议会负责而由君主或总统直接操纵,这不是内阁制,而是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或总统制。
代议制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原因: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选举资格的改革:降低候选人与选民的财产资格要求
议会名额重新分配:取消一些衰败选区和降低小选区的名额,将其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参政权,选民的范围不断扩大,确保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限制。
1969年,英国规定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选举,英国现代选举制度中的核心精神——自由、平等和普遍的选举真正确立起来。
(5)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议会选举权扩大
在英国君主立宪法制度确立及完善的过程中几次权力的转移。
1.通过革命政权由国家政权由封建贵族到资产阶级手中(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
2.通过革命及《权利法案》的通过立法权摆脱了王权的控制,转移到议会手中。立法权由国王到议会(革命及《权利法案》的通过)
3.通过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行政权由国王手中转移到内阁、首相手中。行政权由国王到内阁(责任内阁制的确立)(1721年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
4.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大资产阶级的权力逐渐向工业资产阶级转移。
政治权利扩大由大资产阶级(贵族民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1832年议会改革)
(6)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拥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
拥有行政权、立法创议权
1.是君主制、民主制与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2.议会: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3.内阁首相:政府首脑,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4.英王: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5.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制内阁为核心。
立法创议权是指建议立法的权利,说白了就是建议权。(注意不是立法权)
(1)连续性:近代英国的主要政治制度和国家机构几乎都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内阁到责任制内阁,都体现了连续性特点。
(2)渐进性: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的咨询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制内阁。
(7)、英国代议制演变过程的特点及趋势
①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国王权力逐渐被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②政治权利由贵族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并下移到一般公民。
政治 维护了政局的稳定。《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长期以来议会与国王的斗争趋于缓和,政局渐趋稳定,为英国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 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17、18世纪英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护知识产权,拓展海外市场,保护英国经济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对外 加紧了殖民扩张。君主立宪制确立以后,在资产阶级的推动下,英国加紧了对世界殖民霸权的争夺,18世纪下半叶取得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文化 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推动文化的繁荣,出现了雪莱、拜伦等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牛顿建立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提出进化论
世界 为世界许多国家树立了民主政治的楷模,君主立宪制成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
(8)、英国制度创新的影响
1.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
材料一:对法战争结束后,英国夺取了法属加拿大,因之它在北美的领土大大扩张,为了保卫辽阔的帝国疆域,也需要巨额费用。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统治当局却决定把税的负担转嫁到殖民地居民身上。1765年颁布的“印花税法案”和1767年颁布的“唐恩森德法案”……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抗议。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上编》
材料二:到18世纪中叶,在北美英属殖民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自决也日益增长。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上编》
材料三:在独立前的100多年中,他们也不断地从欧洲先进思想中汲取滋养。……在英、法启蒙思想的熏陶下,在北美殖民地上也产生了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上编》
(1)英国对北美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2)美利坚民族形成,民族自决呼声日益高涨。
(3)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北美人民要求独立。
四、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与发展
建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81年北美人民打败了英国军队。
胜利: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①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的独立战争提供了先河;
②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促进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经济上:没有征税权和关税权,导致债务问题和贸易问题。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直接继承了英国的议会制度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模式,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阻力较少
美国建立前,资本主义经济(南北)较为发达,其经济发展水平与英法处于同一水平,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实力雄厚
启蒙思想在北美大陆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传播,推动了美国民主、民族意识的觉醒,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就是直接吸取了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
美国独处北美大陆,受欧洲封建势力影响较小,其建立民主制度的过程较少受到外部的干扰,这一点与法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美国民主人士的不断努力也是美国确立民主共和制的重要因素,比如,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等
2.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①联邦政府拥有一系列主权权力;联邦法律是全国最高法律;宪法未列明的权力属于各州或人民。 (1) 联邦制原则(国家结构形式)
②立法权归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2) 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原则
③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3)人民主权原则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处于联邦政府的权力中心:①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的总司令;
②总统不对国会负责,直接对选民负责;
③总统任命政府,对总统负责。
(1)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为美国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2)但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承认奴隶制的存在,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
4.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两党制的形成
形成:萌芽于联邦之际,终成于19世纪中期
驴——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
象——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
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质:两党制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政党制度,是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5.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巩固——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1)背景: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斗争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
①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②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于1862年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最终击败南方分裂势力;
③1865年,内战结束。
《宅地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宅地法》是美国政府1862年颁布的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该法令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和人口西移,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制,遏制了奴隶制种植园向西扩展,而且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和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3)影响: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①1789年:宪法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如言论、集会、出版、宗教信仰自由)
②南北战争结束:第13和14条修正案废除奴隶制、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③1920年通过第19条修正案,给予妇女选举权。
④20世纪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兴起,国会制定了关于保障黑人选举权的第23、24条修正案。
美国制度中的制衡与妥协
美国1787年制宪会议上充满了矛盾,如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制宪会议上各方最终妥协,通过实行联邦制、议员分配比例等方法调和了各方矛盾。
(1)解决联邦政府内部的权力结构:立法权归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司法机关——联邦法院。美国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运行机制和主要原则是三权分立,即“分权与制衡”原则。
(2)解决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分权的矛盾:除宪法规定的归属联邦政府的权力外,其他权力归州政府。两套平行的政府分别选举产生,联邦和州之间构成了一种制衡。
(3)解决大州与小州的矛盾:国会实行两院制,调和各州议员分配比例。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任期六年;众议员由各州按照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
(4)解决南方与北方的矛盾:
承认黑人奴隶制,奴隶人口按比例计算(即把五个黑人折合为三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降低关税。
14—18世纪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1)政治:各国专制王权强化但渐趋衰落,英、美等国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民主共和制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类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确立,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经济:新航路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加速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原始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3)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批判封建思想,重创神学和专制思想体系,极大地推动思想解放,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进步欧洲近代科学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4)国际关系:世界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伴随着殖民扩张,东方从属于西方。
(5)两党制的分权制衡:
按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美国国会和总统的竞选分别进行,两者的结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执政党不一定同时是国会的多数党。多数党主导国会事务,少数党发挥制衡作用。两党相互制衡,互有竞争,监督力度加强。
政治:①宗教改革致使教皇在欧洲的统治衰落;②民族国家的形成;③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但没有引发连锁反应(尼德兰革命、光荣革命、美国)
经济:①早期殖民扩张和资本原始积累,推动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②资本主义由分散的手工工厂到集中的手工工场阶段;③重商主义政策盛行;④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思想: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使近代人文主义兴起、发展;②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科学方法、科学实验;③提倡“人性”,关注现世生活。
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是通过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完成的,革命后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出现具有重要意义,它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使人类历史的前景出现一抹灿烂的曙光。
①尼德兰革命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西班牙封建专制的压迫而引起来的。早在14世纪时,尼德兰就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16世纪的尼德兰是西欧经济很发达的地区;
②尼德兰的经济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资产阶级要求推翻专制统治,建立独立国家,发展资本主义;
③他们的宗教上接受了加尔文教派。
④西班牙的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查理一世时,西班牙国库的年收入一半以上来自尼德兰,被宗教裁判所处死的新教徒达5万人之多。
1609年,新继位的腓力三世和荷兰共和国签订《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的胜利。1648年,荷兰为欧洲各国正式承认。
独立战争还未结束,联省共和国就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1602年,建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
①荷兰在海上贸易所取得的成就特别巨大。在欧洲,它几乎控制了德国的整个对外贸易,在俄国的进出口贸易中排挤了英国而居首位,把波罗的海地区70%的贸易集中在自己手中。到17世纪末,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约半个世纪,荷兰大体上还保持了这个地位,还能控制欧洲谷物贸易的80%,对殖民地的贸易比英国大一倍。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表明它先于英国充当了发展世界市场的主角,对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产生了重大影响。广泛的殖民掠夺和对外贸易的急剧发展,使荷兰社会经济特别兴旺,富甲全球;
②沉重打击了封建制度:尼德兰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终于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尼德兰革命使西班牙陷入这场战争约达40年之久而不能自拔,经济和军事上都迅速削弱。遭受尼德兰革命打击的,还有西班牙所支持的罗马天主教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9世纪英国各阶层收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