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敢回国没证直接走中缅国门开放最新时间行吗

国门卫士,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从雪域高原到大漠戈壁,从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祖国北疆到南国边境,从领率机关到基层一线,在300多个对外开放口岸和2.2万公里边境线上,一个个忠于使命的身影挺拔如峰,一幕幕苦干实干的场景气势如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人民警察要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

字字千钧,重托如山。新中国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肩负着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踏着改革的时代鼓点,奋战在捍卫国家安全、维护口岸边境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前沿,用热血和忠诚铸就共和国的钢铁长城。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10月23日,全国移民管理机构首届“十大国门卫士”评选揭晓。让我们走近他们,撷取一个个最美剪影,体悟其中的爱党之情、报国之志、为民之心、奋斗之行。

生命禁区、戍边为民,世界之巅、战风斗雪,民族村屯、守望相助,雨林深处、刀尖起舞。因为信仰,他们耐住了寂寞,因为使命,他们熬住了岁月

帕米尔高原,葱岭古塞,冰川砾岩。一眼望去,飞沙走石,寸草不生。1996年,17岁的孙超从河北入伍到原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初上高原,孙超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因吃不上新鲜蔬菜而嘴角开裂、指甲凹陷、皮肤皲裂,心灵受到震撼。

的确,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全年无霜期不足俩月,含氧量是平原地区的一半,但少年孙超不服“天命”,偏向高原要“绿色”!

此后,总有一个身影趴在高山砾石间测地温、量土壤酸碱度,或啃着一本破旧的《高山蔬菜栽培技术》,历经上千次尝试,他种出了高原上的第一茬绿菜,彻底结束了高原民警冬季吃不上蔬菜的历史。 

24年间,“万仞冰峰”变身“十亩江南”,在孙超的带领下,站里已建成8座大棚,种植出36种蔬菜,养殖了11种家禽,民警们的菜、蛋、肉实现自给自足。

丰收的喜悦,孙超也带给了驻地的塔吉克族牧民。在他的帮助下,乡亲们学会了高寒地区种养殖技术,发展起50多座温室大棚,建起了牦牛养殖合作社,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岁月流转,孙超给帕米尔高原,带去了绿色,带去了幸福;帕米尔高原把孙超,变成了中年,变成了黧黑。

如今,这位有着22年党龄、24年戍边警龄的高原老兵毅然放弃300多万元的复员费,拒绝农科院的高薪聘请,带着家人的不舍和牵挂,继续把自己扎在帕米尔高原。

从橄榄绿到藏青蓝,“改什么不改初心,换什么不换本色”,孙超喊出了转改士兵的铮铮誓言。

移民管理警察向上攀登的脚步,从来不会停歇。海拔升高到5373米,普玛江塘,世界最高的行政乡,人均寿命只有可怜的49岁。

有人说,能在这里工作,就算什么事情不做也是奉献;可索朗达杰说,坚守是奉献,但奉献不止于坚守。

2016年6月,而立之年的索朗达杰主动申请到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工作。在这里,他一干就是4年,成为任职时间最长的所长。

贫困,是高原山区的“通病”,更是索朗达杰的心病。他主动联络乡政府,牵头开办“扫盲夜校”和技术培训班,为75名长期无业群众谋到就业机会。在他帮扶下成立的藏区特色民宿,成为冰川之巅的旅游增长点,帮助普玛江塘乡在西藏众多贫困乡镇中成功脱贫。2019年,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冰川救援,是普玛江塘边境派出所承担的特殊工作。折返于零下30摄氏度的无人区巡逻,靠拴着铁链抵御8级风雪,极地救援、生死救援,一幕幕上演。

2019年3月底,得知4名游客失联1天,索朗达杰立即带领民警向海拔6300多米的雪山进发。大雪过膝、低压低氧,民警们连滚带爬,动作却越来越快。走在最前面的索朗达杰,双手被冰棱划出鲜血,瞬间又和手套冻在一起。好在时间不会凝固,经过8小时搜救,他们在一处冰缝中救出了游客。转过身来,是深不见底的悬崖百丈冰……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走出雪域高原,上了大学,当移民管理警察。回到这片养我的土地,我只想做好两件事:守好边境、回报社会。” 苦,索朗达杰已经尝够了,但在承诺面前,他又特别容易忘记苦。

试问“边关”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守边疆”。

词牌名,定风波;主人公,安石林,延边边境管理支队三家子边境派出所所长。他干的事儿,也叫定风波。你听—— 

“我家插秧机坏了,赵二愣会修,我和他闹过别扭,安警官你给说说,让他帮忙修一下准能行!” 

“孩子他爸成天在店里看人家打麻将,三更半夜都不回家,俺不跟他过了!” 

“老房子年久失修,又在文物保护区里,上面说不让动,这要是掉下个一砖一瓦,伤了人,咋整?!”

安石林想出一个点子——“村民说事”。每月5日、15日、25日,组织村民聚在一起唠一唠。14年来,雷打不动。

说事说事,说是一方面,关键要解决。“和事佬”“快递员”“致富带头人”……这些年,安石林都当过。有一回,为给村里孤寡老人修房子,还当起了“包工头”,拉出一支穿警服的“施工队”。这不,他又当上了普法员。利用村委会闲置的大喇叭,开通“乡音广播”,以案说法,不让乡亲们吃不懂法的亏。 

说着说着,人心捂热了。三家子边境派出所管辖的古城村,是一个多民族混居村屯,从过去说纠纷、说抱怨到现在说发展、说未来,“村民说事”的内容不断革新,说出了民族大团结,也说出了少数民族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喜悦。

“总书记讲过,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安石林常常跟所里民警说,要把走访入户当作走亲戚、增感情,把信息采集当作唠家常、谈心声。有民警统计,15年里安石林出警、走访、调研的路程累计超过10万公里,真正把党的群众路线走到了边境一线。        

云南,彩云之南,西双版纳是她耀眼的明珠。傣语里这片“理想而神奇的乐土”,也为毒品交易提供了阔叶雨林般的庇护。

 现任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边境管理处副处长的查中永,从事缉毒工作12年,当卧底,抓毒枭,断通道,捣毒窝,查破贩毒案件91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46名,缴获毒品2.676吨,人送威名“雨林猎毒人”。

 2015年6月25日,作为全国禁毒先进个人,查中永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

“禁毒工作造福人民,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有信心、有能力把这项工作做好,并且要把禁毒工作作为象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义举善举来做好。”时隔5年,回想起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查中永背得一字不差。

 连他的妻子,心也在西双版纳966.3公里边境线上。他们结婚14年,见面是最奢侈的礼物。每当队里破获大案,妻子总要给队里的兄弟们备上一桌好吃的。她知道,能跟丈夫在一起的时间,就一顿饭的工夫。查中永答应过妻子,等退了休,就陪伴她,买菜、逛街,像平常的夫妻一样。

脱下乔装卧底的便服,换回那身妻子熨得平整的警服,立正、敬礼,查中永面向警旗,目光如炬。

验证台、验讫章,一样的阵地、一样的武器。35秒过关、38年深耕、82日不归、12年零差错,是冒疫逆行的果敢,是日夜奋战的辛劳,是日拱一卒的积累,是“老黄牛”般的执著,更是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

穿上警服,他是国门前的一块钢;披上白衣,他是疫霾中的一道光。

 2020年1月21日,农历腊月二十七,湖北武汉,疫情突袭。刚获准春节休假的刘伟强返回单位,加入党员突击队,投入战时状态。

身为武汉边检站执勤二队副队长的他,带领突击队员卯在一线,顶着20摄氏度的昼夜温差,转战5个场地,完成境外救援物资入境、特殊重点国家包机入出境和湖北籍同胞归国等特殊执勤任务。

“记得当时是凌晨2点,航班乘客中有一名确诊患者。夜里光线不好。我说,先生,请您靠近一点,摘下口罩。”谈及第一次与新冠肺炎患者近距离接触,刘伟强坦言很紧张,但没怕过,“我必须那样做,口岸就是武汉的城门,守好了城门,就守好了国门。”

 4月8日,武汉“解封”,最美逆行者露出满是勒痕的笑容。4月14日,把周围同事送回家团聚,刘伟强瘫坐在椅子上,给家里拨去电话:“回家!”这一天,家人盼了他82天…… 

9月8日,刘伟强被授予“全国抗疫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他在微信群里发出一条信息: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千千万万移民管理警察在战斗!

如果把新时代国家移民管理事业比喻成一部高歌行进的奏鸣曲,那么女警的奋斗,就是其中动人心弦的旋律。

2008年,学计算机出身的曹慧敏初到满洲里边检站,业务不熟是她面前的一座大山。看书、背诵、刷题,她重新使出高考的劲头儿。用了俩月,吃透了上万个业务知识点,在岗前培训考试中拿到满分。

2019年1月,一旅客想用其双胞胎姐姐的证件蒙混过关,没能逃过曹慧敏的“慧眼”。她发现的蛛丝马迹,是人证在眼角及发际线部位存在的细微差别。

如何练就“慧眼”?入警12年,她自学了俄语,研究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护照签证样式,积累学习笔记18万字,编印业务导刊16期,制定了51个口岸常见国家证件资料录入指引,是全站唯一“录入零差错”的检查员,还捧回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等殊荣。 

“士兵打靶不一定要求每次都是10环,而我们检查员要做到,章起章落,必须10环。”曹慧敏说。

脱下警服,曹慧敏也是普通女性,不过,细看上去,还是有点不一样,哪里呢?眼睛更有神,身板更挺直。往那儿一站,凛然生威。

速度,写在纸上,只有寥寥数笔,而写进姚宇60万的旅客验放量里,却需千锤百炼。

白云边检站民警姚宇所在的口岸,是全国重点航班最多、旅客成分最复杂的口岸。他验放旅客,既快又好,验出了“姚宇速度”。

有多快?常规时间45秒,他在35秒内全部搞定。同事评价,“看他验放,是种享受,没有多余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有多好?从警12年来,一直保持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旅客满意率达到100%。

“姚宇速度”,是靠工夫喂出来的。上勤,别人上一轮台要1个小时,姚宇不断给自己加码,多二十分钟、再多二十分钟。下勤,别人去休息室,他钻学习室。“偷渡多了哪些‘热门’路线?”“伪变造证件有何新花样?”“全球移民难民政策有何变化?”……跟业务搭边的知识,他不停地往脑袋里装。

为提高疑难证件信息录入准确性,他收集整理了全球53个国家的疑难证件信息录入易错点,耗时5个多月,手写资料200余页,搜集整理图片500余张,2012年《前台疑难证件录入指引》出炉,提高了全站验放准确率。

通关速度,连着旅客的满意度;姚宇的加速度,跑出了为民服务的温度。

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不凡的高光时刻,恰恰出自平凡的日积月累。

一副老花镜、一个验讫章,有时口袋里还会塞上记满英语常用会话的小本子,这些是他工作中要用到的;验放出入境旅客近300万人次,相当于迎来送走5个卢森堡的人口,无一例差错,这是他的工作数据。

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深圳湾边检站执勤二队三级高级警长黄平,在三尺验证台一坐就是38年。名字里带“平”,黄平总觉得自己活得像白开水一样平淡;可周围人觉得,“黄平,不平”——

50岁那年,他通过深圳边检总站“全能型检查员”考试,这背后是4大本学习笔记,抄了划,划了背;52岁那年,他查获一本伪假南非护照,是站里的第一例。53岁那年,他当选总站“文明使者”,在验放速度和服务态度方面,令年轻同事望尘莫及;55岁那年,他全年验放人员数量超过 15 万人次,居全站第一……

“总书记特别讲到,要在出入境等方面提供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这对我们特区边检人提出了新课题。”前段时间,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57岁的黄平憧憬着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这是一场硬核技术的较量。国产化替代、大数据分析、AI人脸识别......向科技要警力,用数据强战力,为了国家安全,他们奋力攻关

即便做到世界500强企业高级主管,他还是义无反顾辞职入警。31岁,考入北京边检总站。38岁,荣记个人一等功。7年间,北京边检总站证件研究室科长何守卫隐于国门背后,把证件研究做成了“一门学问”。

2016年,何守卫带领团队研发出一款便携式文检仪,学名叫“多光谱电子检测鼠”,一举拿下国家专利,并打破了国外厂商多年的价格垄断,把国外同类产品价格压低了近千元。

“这款设备实现了3个突破:一是采用了液晶屏幕,使用时眼睛无需零距离接触仪器;二是内置操作软件,光源切换更方便;三是带有照片存储功能,可用于后期分析比对。”北京边检总站证件研究室主任叶兴介绍说。

如今的何守卫,开始向“卡脖子”领域进军。为摆脱护照防伪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何守卫和他的团队历时两年精打细磨,经过数百次数模推算、10余次大型设备车间印刷测试,“荧彩紫外荧光图像”防伪技术破壳而出。这项技术,可应用于出入境证件中,综合防伪性能国际领先。也意味着,我国有了自主可控的护照防伪技术,迈出了从“0到1”的一大步。

 “这些年总在想一件事,就是怎样把防伪技术研究得更好,让我们的护照技术早日实现国产化替代。”年近不惑的何守卫,更加清楚守卫何!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是上海机场边检站十五队警务技术一级主管陆卿的工作特点。他潜心信息数据排查10余载,技术穿“针”,数据引“线”,让潜逃多年的违法犯罪分子无处遁形。

时间回到5年前。2015年4月22日,“百名红通人员”名单发布。一场“海量”数据排查随即在上海边检总站展开。陆卿和同事们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在几万条出入境信息中大海捞针。经20个小时不间断排查,一个持英国护照的人进入了陆卿的视线。经确认,他就是在逃人员戴学民。几十个小时后,安徽传来消息:“红通”首名嫌犯戴学民落网!

“猎手”不是一天练成的。熟悉陆卿的都知道,为了找到一套高效的排查方法,他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七八个钟头,往往要经历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推倒重来。靠着这股痴劲,他参与排查了上千名网上在逃人员,涉及信息5万余条。

“从杂乱无章的海量数据中理出头绪、找出线索,从茫茫人海中将隐藏的嫌疑人逐个揪出,这是我最大的乐趣。”陆卿说。

回望来路,揆诸英模,总有一种责任冲锋在前,总有一种使命不畏艰险,总有一种真情大忠大勇,总有一种力量驱散黑暗,它凝结着一代人的奋斗,闪耀着一代人的豪情,标注着国家移民管理事业发展的精神年轮。这是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也是我们“走向何方”的精神路标。

在这个致敬英雄的日子里,我们难以用精辟之语,概括他们的成绩,谨让我们把无限礼赞,化作一个深情的军礼,敬初心、敬忠诚、敬坚守、敬奋斗!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处,有置身大历史的感慨,更有创造大历史的豪迈,让我们学典型思想、走典型道路,创典型业绩,用坚定的信念、过硬的本领、赤诚的情怀,新时代移民管理事业发展的壮阔征程上矢志奋斗、再展英姿!

1.如果从大元朝的标准,整个缅甸都是自古以来的领土缅甸掸邦果敢新闻中心。大明和大清时期,果敢也不归缅甸管辖,更多的像独立王国,称臣纳贡就行了。现在果敢地区的人有很多来源于南明永历帝带来的官兵和民众,还有常凯申的败逃士兵,也有裤脚兵的后代,历史和现实纷繁复杂,但详细分辨也不大可能了。

2.因为人员的来源跟母国相关,此地很多人就说汉语,再加之经济联系比较方便,水电都用的是母国的,路牌街道也都是汉语的。

彭家声号称果敢王,长期担任果敢领导人,但2008年缅甸政府军突然进攻果敢,拿下了所有地区。

3.在2009年的探亲战争中,彭家声短暂的拿下了果敢首府老街,在2015年再次发动了反攻战争,但实力有限,果敢同盟军目前只能龟缩在边境线的红岩地区。

不过,果敢毕竟是缅甸的一部分,历史已经过去,需要畅想未来,希望缅甸政府能尽早与果敢民族武装实现和平。缅甸的果敢自治区其实就是一个国中国,是中国在缅甸影响力的一种延伸,如果没有中国对果敢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支持,果敢早就被缅甸政府军吞并了。

1.果敢,全名缅甸掸邦第一特区,果敢在缅甸和中国云南省的中间,果敢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通行果敢语(汉语西南官话),同时流通缅元以及人民币。

2.学校教的是云南汉话,手机是中国移动和联通,座机也是云南临沧区号,电力由南方电网通过云南电网向老街变电站输送,当地“果敢族”亦是缅甸的汉族。

3. 果敢曾为中国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的地域,明朝末年汉族大量涌入云南省。18世纪,一支汉人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县,向中国效忠。

4.19世纪末,果敢并入英属印度,成为缅甸境内以华人为主体的土司县。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

5.可以说现在缅甸的果敢地区已经完全在中国势力的控制之下。缅甸政府非常希望消灭果敢地区的反政府武装,只不过惧怕中国的反对,所以缅甸政府军才没有歼灭果敢地区的华人武装。

6.没有强大的中国,就没有缅甸果敢地区华人的安定生活和民族自治权,中国也一直关注着缅甸的华人群体。中国绝对不会让损害华人利益的事情在果敢地区发生。

果敢地区虽然世代居住的都是汉族人,但是,当年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已经承认了中缅边界线。并且,这也是符合当时我国利益的。现在有些人说中国控制该地区,其实都是错误了,果敢地区是缅甸的一个邦,一个特区。这是中国政府以及世界所公认的。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下,与缅甸睦邻友好,是绝对不会干涉缅甸内政的。

虽然,果敢地区的汉族人一直把自己当中国人,但是,中国政府却是无法承认他们的。只是,我们是同一个民族,又是友邦国人,所以,中国尽可能给他们最大的帮助。

在果敢,电力,通讯,教育,经济全方位由中国提供支持。并且,也有很多中国人在那里做。

当地的缅甸人,也就是缅甸华族,自称果敢族,讲的是中国西南官话,和云南汉人一样方言。教育也完全按照中国的小学教育来教,甚至连教科书都是采用的中国教科书。

他们有自己的独立武装力量。他们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服缅甸政府统治,只是他们需要缅甸政府给予他们更好的,更自由独立的权力。

之所以有冲突,是缅甸政府想更彻底,更完全的治理果敢地区。而果敢人却不想这样,所以扛枪为自己的自由斗争。当然,果敢地区有乱,就会影响中缅边界安全,这样,中国政府不得不管。战火烧到家门口,总会有火苗烧过来,所以,中国从中发挥影响力也是为了保障我国边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收留难民,是尽自己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另外说一下果敢地区,曾经是金山角产毒品的重要地区,由于毒品也危害我国,于是在中缅双方的合作下,果敢地区不再种植毒品植物,而改种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这对于果敢人来说,是对中国的最大让步,因为,种甘蔗赚的钱远不及当初。所以,我国也在经济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在看待问题是必须乐观理性看待,在国家面前,以国家为重。在国家之外,以民族为重。在国家与民族面前,还是以国家为重。

果敢不再是以前的果敢,已经被缅甸政府军控制。本人虽然没有进入果敢,但曾经到南伞国门打望。在当地居住半年就可以获得出境证。当地居民即便没有出境证,也有很多小道可以来往,做生意,通婚。在果敢自治的时代,曾经只要50元就可以往返。在打仗后,现在要翻了三倍,如果被缅甸政府军抓住,另外罚款一百。

果敢经济主要靠博彩,其他经济比较落后,有甘蔗等农业。那里的女人偏瘦小,与普通云南人黑度相当,说话基本属于普通话。但是她们普遍很胆小,也没有到内地的证件,因此不会到离边境远的地方,准确说不会离开镇康县城,因为出城就有边防站。如果有人想交果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

总之,果敢人是明朝遗民的后代,是正统汉族人。但是近年被缅族政府控制。虽然果敢军队仍然在丛林里抗争,但是城区已经恢复和平。据说当年炮弹落入国境,高层领导才发现那里如此偏远,没有机场,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才决定要大力发展那里的交通。现在,高速公路和铁路都在修建之中。

果敢是彭家声89年3月11曰脱离缅共,与缅当局达成协议,成立第一特区,原先果敢有近万平方公里,一特区时面积只有4400平方公里,后副司令杨茂良,杨茂贤,杨茂安三兄弟起事,老彭出走,老缅乘机侵入,占领了附近军事要点,还丢失了萨尔温江以西地区,只剩2700平方公里,几年后老彭在四特区主席女婿林明贤的帮助下翻盘,赶走了杨茂良,(果敢县长杨茂贤因败毒罪被大陆枪毙),重新执政,到了08年老缅以查办制造军火为名,又进入果敢,老彭再次出走,这次又是特区副主席白所成一伙干的,特区变自治区,开始缅化。15年老彭带同盟军再次杀回来,开始进展顺利,因兵员太少,被老缅反扑,现形势对同盟军很不利

果敢全名缅甸掸邦第一特区,又称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今为缅甸联邦6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位于缅甸东北部,毗邻中国云南省,是一个以果敢族(汉族)为主体的自治区,1897年前为中国领土,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首府老街市。

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通行果敢语(汉语西南官话),同时流通缅元及人民币。学校教的是简体中文,手机是中国移动号码,座机是云南临沧区号,电力由南方电网通过云南电网向老街变电站输送。

缅甸果敢族华人是缅甸华人华侨中的重要一支,偏居中缅边境地区,现有人口约20多万,是旅缅华侨华人中族群意识最为强烈、社会影响最为突出的华人族群,也是缅甸法律正式承认的缅甸华人少数民族。

生活在缅甸掸邦北部果敢地区,毗邻中国云南。果敢地区在唐代属于南诏国的领土,宋代属于大理国领土。总人数只有20多万的少数民族“果敢族”,95%以上人的血统是汉族。他们最早来到这片土地的始祖,是一批追随明永历帝朱由榔残存的官兵和受满清政府迫害的平民,300多年前迁移至此,世代居住于果敢地区。18世纪,一支中国移民后裔成为科干山的地方势力,后受封为世袭果敢土司县。1897年2月4日签订的《中英续议缅甸条约》,满清政权把果敢割让给英属缅甸,果敢人于是从汉族的一部分变成缅甸的一个少数民族,也开始了百年的罂粟种植历史。

1959年缅甸废除土司制度之后,果敢陷入了长期的动乱,直到1989年停战才趋于稳定,成为今日的掸邦第一特区[1]。现今的果敢县位于缅甸掸邦东北部,面积约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近年来,果敢华人一直受到缅甸政府的压迫,不时发生缅甸军队攻击果敢族的事件。

果敢地区是缅甸的第一自治区,这里的果敢人也就是国内的汉族人!当年吴三桂率领清军入关后,剿灭了李自成的起义军,也灭了明朝。当时明朝皇帝逃到了现在的缅甸果敢地区,缅甸国王在大清帝国的压力下把明末皇帝交给了吴三桂,最后吴三桂勒*了明末皇帝!但是逃过去的其他人,就一直就在那里和当地人通婚,交流繁衍至今!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缅甸国王要求各族人民拿起武器保卫自己的家园,所以各个民族拿起武器与日本人作战。日本战败后有于英国人作战,英国战败后缅甸全国统一,但是要求各族人民放下武器,但是有些民族不远放下武器,这就包括果敢地区。

随明皇帝逃难的后裔,在果敢地区成立一个新民族叫”果敢族”既果断,勇敢之意!果敢族讲中文,电力,通信,等都使用中国的!

最近几年果敢战事不断,主要是缅甸政府军与民地武的战争。

别拿爱国主义说果敢问题,虽然它与中国有渊源,但是它不属于中国。它向中国示好,但是它不会想合并到中国,它只是依托中国和缅甸讲条件。一旦中国出兵收复它,它立马又去缅甸找靠山。说白了它就是想独立,这样它谁也不听了,地区领导变成国家领导。所以不要被它骗了,什么时候它公开想归属中国,大家再支持它不迟!

果敢虽然说是缅甸的一部分长期以来都跟缅甸政府军势不量力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到最后也没见到谁打赢谁主要是果敢人大大的狡猾一旦有战争他想依赖中国而一旦有好处就指望缅甸政府,其根本就是贫生怕*这样的民族成不了气候的。

缅甸果敢地区经济主要是靠博彩业,旅游,农业甘蔗,象校,茶叶,玉米,由于这几年过来内乱造成损失效大百姓生活比较困难、现各界人士,各组织,政府的关怀下正在恢复期,社会治安比较好!

他们是缅甸的少数民族,但不认为自己是缅甸人,他们的身份证背面被特意注明:“持证人不属于本国国民。”他们讲汉语,他们用的水电、货币、电话、电视信号乃至学校课本都来自中国,但他们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新世纪周刊2009025期封面

突如其来的战火和难民潮,让缅甸果敢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果敢曾以出产毒品闻名,在禁种罂粟后,又成为边境赌城。

他们是缅甸的少数民族,但不认为自己是缅甸人,他们的身份证背面被特意注明:“持证人不属于本国国民。”他们讲汉语,他们用的水电、货币、电话、电视信号乃至学校课本都来自中国,但他们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350年前,他们的祖先追随南明皇帝逃亡至此,但动荡如影随形。几百年过去了,果敢人再次面对战乱,依然行走在逃亡的路上。

无论是民是兵,穿过南伞口岸来到中国,便获得了救赎

■本刊记者/张雄(发自云南南伞、芒卡)

杨梅和同伴徘徊在国门线上,她在犹豫是走还是留。这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南伞口岸,9月2日的下午6点,太阳还悬在半空,火辣地照射着大地。杨梅的家乡,在国门对面的果敢。坐上汽车十几分钟,就能到达果敢中心老街。那里是杨梅工作的地方,她是一名年轻漂亮的赌场发牌手。在果敢,身材修长又面目清秀的女子,是这个以博彩为核心产业的城市里老板们稀罕的资源。把她们招进赌场工作,对赌客而言无疑会增加不少诱惑。

发牌手的工作能给杨梅带来1150元的收入。这些钱可以养活父母,还有她上小学的弟弟。战争前,拿到工资,杨梅就会来南伞买衣服。“这边的衣服漂亮一点。”她咯咯地笑了。

在过去的几天里,杨梅一直“住在朋友那里”。现在身上现金所剩无几,如果回去,那边的局势并不见得安全,何况父母都希望她留在中国;如果不回,就还得找朋友收留她,继续寄人篱下。

果敢人三五成群匆匆从她们身旁经过,或出去或进来。从8月初果敢局势动荡以来,数以万计的果敢难民陆续进入中国境内的南伞躲避战火。

逃难队伍“绵延九公里”

8月7日,缅甸军方以果敢枪械修理厂制造毒品为由搜查该厂遭到拒绝,随即缅甸军政府调派军队,与果敢特区同盟军形成对峙。老街的各个银行门口都排起了长队。有人害怕战乱,准备带着全部家当逃离老街。

第二天,南伞关口开始涌入果敢难民。很多在果敢的生意人把首饰、手机、摩托车等商品甚至店铺贱卖跑到南伞,可谓血本无归;老街很快就人去屋空、大门紧闭;11日晚上9点左右,老街街上传来清脆的两声枪响。恐慌的果敢人涌到街上。轿车、公交车、出租车、三轮车、摩托车甚至拖拉机都向着南伞的方向驶去。汽车的车灯把道路照得通明。更多的百姓背着口袋,扛着行李,步行到中国。目击者称,守在边境期待出关的果敢人、中国人的队列如蚂蚁搬家般“绵延九公里”。

到了杨龙寨,国门前的车辆已经堵得水泄不通。有人说,临沧市副市长亲自来了,拿了喇叭说不会打了,叫大家回老街洗洗睡了;又有人说,刚才在老街的枪声是打抢钱的,不是打我们。那两声枪响并非开战信号,只是锦福赌场有人抢劫,保安对天放的枪。

人群分成两拨,一批人选择了原路返回,一部分继续前行,通过南伞口岸进入中国境内。

8月27日下午,老街上又响起了枪声。枪响之后没多久,电力中断。当天缅方边民上万人涌入中国南伞口岸。

来到南伞,有人来到亲戚家,或者出钱租房。租房在南伞并不会太贵。这个依托口岸发展的小镇,在四年前才被镇康确定为新的县政府所在地。在方圆272.5平方公里的面积里,只有不到4万的常住人口。一排排的新房子,平时都是闲置的。

空房子成了逃难人们暂时的栖居地。在南伞街道两旁,那些贴着“出租”发黄告示的门面房里忽然涌进了拖家带口的异国难民。他们神态若定,拿个小板凳蹲坐在门口,安静地看着街上的车水马龙。

南伞的房子开始紧俏起来。难民们纷纷到居民家甚至农民家打听有无床位出租,平常一间只需每月100元的出租屋, 在9月后已经涨到了每月300元。部分有钱的难民选择了旅馆,旅馆老板开出的价格是200元。这样的价格并不算贵,因为很可能有价无市。实际上,在此之前,这些旅馆的价格是——40元。

根据中国官方发布的数字,三分之一的难民住进了中国政府为他们提供的难民营里。安置点位于南伞的中缅国际商贸城,这是一处没有完工的建筑群。两栋只建好了框架的4层楼上,安置了约13000名难民。楼房里的每一个隔间里都装有电灯和饮水机,地面铺了一层彩条尼龙布和一层草席,席子上堆着套有黄色被套的棉被,“云南民政”的字样印在被套上。越来越多的难民涌往这里,楼房间的空地上也搭起了成片的蓝色帐篷。

政府“提前采取了措施”

在官方的报道中,果敢难民一概被称为“果敢入境边民”。相应地,难民营的提法被“安置点”代替。云南省政府和临沧市政府为安置点拨出了1000万救助金和数千顶帐篷。在8月30日云南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云南省公安厅厅长孟苏铁表示这是中国政府“根据对峙的情况,提前采取了措施”。

“这里每天给每位难民的生活补助标准是8元,保障他们都能吃饱吃好。”一位云南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表示,中国政府给予了果敢难民“力所能及”的人道援助。

安置区被一条彩色的警戒线与外界隔开,武警把守着每一个通往安置区的路口,只有难民和工作人员可以自由出入。帐篷中间的道路口,设有边民登记处。果敢难民都要来这里登记,在领到“入住证”后,方可进入分配的帐篷住下。

同一帐篷里的难民是随机组合。在住进来时,彼此并不见得相互认识。白天在帐篷里坐着聊天,晚上挤在一起睡觉,同样的遭遇让难民们很快熟络起来。

之后几日,缅军与另一特区佤邦军队对峙,佤邦数千难民进入中国芒卡境内。在安置点内,难民对中国记者的来访十分好奇,他们的眼神里透着腼腆和善意。“在这边很好,每天还有肉吃。”一位佤邦妇女说。

杨梅的父母也住在南伞安置点内。在9月1日他们离开安置点,回到果敢乡下的家中。从8月28日果敢战事平息,中国政府开始对安置点内难民做劝返工作。“我们会尽快按照边民自己的意愿把他们送回国内,绝大多数入境边民会返回。”在新闻发布会上,孟苏铁证实了这一点。

8月31日,上万在南伞安置点的果敢难民已经开始分批返回家园。9月2日中午,最后一户难民搬离安置点。

并非所有人都走得安心。有人回去,但很快又回来了,并带来了更多的家当。果敢的局势让人放心不下。

住在安置点外的难民很少有回家的,他们仍在观望和等待。让难民恐惧的不仅仅是各种恐怖的传闻,他们在家门口亲眼所见的死亡,是内心挥之不去的梦魇。

63岁的江心芒住在国门路上的一处民房里,她是8月28日从果敢逃出来的。战争之前,她在老街市政府边上卖了30多年的衣服。江心芒还会一些医术,专治小儿疾病,在老街上也算小有名气。江听回去过的老乡说,老街上很多商铺都被哄抢一空。“也不知道我家的有没有被撬开。”江心芒说。

江心芒家隔壁住着一个四川姑娘,叫秦秀清。她和丈夫来果敢农贸市场里做生意十多年了。秦秀清的第二个孩子发育不好,总长不大。有人介绍她去找江心芒。江果然治好了孩子的病,秦秀清就认江心芒做干妈。

8月28号,秦秀清在家缝衣服,子弹穿过玻璃门飞进来打到她肩膀上,秦的丈夫跑出来喊救命,三四个老乡跑过来,送秦秀清去医院。在到达医院之前,秦秀清因失血过多死亡。

“女婿把她的骨灰带回四川去了。”江心芒平静地讲述着她的干女儿的故事,哀而不伤。

江心芒的一个孙子加入了果敢军。他说果敢军一开始并不落下风,缅军死了很多人,果敢军这边倒基本没什么伤亡。但后来果敢军吃的没有了,有战士打了两天仗,就吃了一根半生不熟的玉米。

无论是民是兵,穿过南伞口岸来到中国,便获得了救赎。所有无家可归的果敢人在南伞,都是难民。在祖先的祖国,果敢人可以自由地走动,但范围仅限在南伞小城。一位试图去内地投奔亲戚的果敢女文艺兵登上了开往临沧的大巴。在经过边防哨卡时,她被武警拦下。

一般而言,果敢人凭特区政府的证件可以到南伞做生意和探亲访友。但是果敢人在缅甸没有公民身份,不能办护照,也难以合法进入缅甸内陆和中国内地。这位女兵决定冒险一试。深夜到达哨卡时,所有乘客被要求下车查身份证。这位女兵熟练掌握临沧方言和普通话,她的长相也与南伞人无异,唯一的遗憾在于她没有中国身份证。武警盘问了她一个多小时,最终将其识破。但武警没有把她送到难民安置点,而是让她沿路返回南伞。

江心芒说自己从没去过果敢以外的其他地方,这次逃难算是头一回“出国”。杨梅曾去过昆明,那是她“见过的最大的城市”,但还是中国朋友“带”过去的。记者问她是否想加入中国国籍,女兵回答:我是果敢生,果敢长,我还是希望做一个果敢人。

“我们是果敢人,从不说自己是缅甸人。”江心芒说。尽管果敢通行汉语,且水电、货币、电话、电视信号乃至学校课本都来自中国,江心芒也从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你们中国”,她始终这么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缅国门开放最新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