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的厦门国企gdp占比占gdp比例

中国gdp何时超过美国

根据国内外一些机构的预测,中国gdp在2028年可能会超过美国。

1.国的经济与商业研究中心(CEBR)此前就发布一份报告,报告显示到202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提前5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而日本的相关组织也表示:如果美国还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七年之后,也就是到了2028年的时候,按照目前中美的情况,中国GDP很有可能会超过美国。

2.国家统计局发布中国2021年GDP数据,中国去年GDP1143670亿元,同比增长8.1%,按照最新的汇率来计算,大概是18万美元。截止目前,美国尚未公布2021年GDP数据,但已经公布前三季度GDP。美国目前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今年前三季度GDP达到16.9万亿美元。预计美国四季度GDP有突破6万亿美元的可能,那么美国全年GDP将接近23万亿美元。在最新的美国GDP预测中,高盛将美国2022年GDP增速预期从之前的3.8%下调至3.4%。之所以将美国GDP增速预测下调,主要是美国疫情形势严峻,美国经济因疫情而受到很大影响。

如今2021年也已经过去了4个月,我们大家在五一节假日之后正式步入了夏天,根据数据显示,在2021年第一季度,各个国家也陆续公布了自己前三个月的GDP数据。数据显示,我国在2021年的第一季度中,GDP数据为2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与2020年相比,增长幅度达到了18.3%,这也是我国长久统计以来增长幅度最高的一次。

现在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越来越名副其实,并且在2021年开年之后,我国也率先向全世界公布出了一份十分亮眼的经济成绩,不过很多老百姓也感到十分好奇,美国作为世界的第一大经济体,在2021年开年之后的三个月中,具体经济成绩又是怎么样呢?

美国2021年第一季度GDP增速如何?

其实在此之前,全球多家机构已经针对美国的经济前景作出了预估,例如亚特兰大联储这项机构就发布了一则数据,数据显示美国在2021年的前三个月份中GDP增速有希望突破10%,而最近美国也终于公布了自己在2021年第一季度中的GDP数据,在这一季度的GDP数据当中,相较于前一年的第四季度,环比年化增长速度为6.4%。

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不太了解“环比年化增速”具体是什么含义,其实“环比年化增速”主要是指和前一年第四季度相对比,将它年化之后获得的一个增长速度。如果我们按照中国人的习惯进行比较,那么美国的GDP数据应该于2020年第一季度的数据相比,而这个比较之下,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4%。

由此就可以看出两种不同的比较方式所呈现出的数据是截然不同的,不过不管是有哪一种办法,我们都可以明确地了解到,美国第一季度的GDP增速已经明显低于亚特兰大联储这家机构和全球其他机构此前所预测的10%经济增速左右的预估。

中美两国2021年预估GDP增速对比

如今,美国在多轮的财政刺激之下,第一季度GDP增长速度依然无法与中国相比较,由此我们来展望两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前景时,就可以感受到美国如今经济增长的乏力。不仅如此,根据经合组织的预测,美国在2021年的经济会出现6.5%的增长,而在中国方面,我国东北财经大学也发布了国民经济公报2021Q1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有具体模型对我国的经济进行了预测,结果表示在2021年我国从4月份到12月份的三个季度中,GDP同比增速将会分别达到9.46%,8.48%以及8.16%,而全年的GDP同比增速将达到11.12%。

根据这些数据的比较,我们就可以明显地感知到中国目前正在逐渐加速和美国整体经济之间的差异,而中美两国在经济差距上的不断缩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共识。在2021年2月28日,我国国家统计局就发布了一则最新的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2020年我国GDP相当于美国 GDP总量的70.3%。要知道在过去的20年间,中美两国的经济规模差距是从9.1万亿美元进行缩减的,到目前两国的经济数据已经减小到了6.2万亿美元,如果我们假使中国第GDP的年增长速度为6%,美国为2%,那么第1个达到300,000亿美元GDP的国家又是谁呢?

谁会率先突破30万亿美元大关?

首先第1个问题,我们需要来关注中美两国GDP增长速度。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实力依然不容小觑,要知道美国是世界上第1个GDP突破1万亿美元、5万亿美元、10万亿美元和20万亿美元的国家,经济实力是全球公认的十分雄厚。在巅峰时期,美国这GDP占到了全世界的50%。从1969年美国GDP达到1万亿美元开始,到2000年达到10万亿美元,中间共花费了31年的时间。而在2018年时,美国的GDP突破20万亿美元,从10万亿到20万亿美元经济猛增,美国花费了18年的时间。

对比之下,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又是如何呢?在1998年我国的GDP总量突破1万亿美元,到2014年时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从1万亿美元到10万亿美元,中国的发展时间比美国晚了14年,但是只用了16年就完成了,这个过程比美国快了一倍。在这个基础上专家就提出预测,从2022年到2025年的三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应该维持在6%以上,最迟会在2025年突破20万亿美元。如此说来,我们根据两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未来的预期,就可以大胆预测,中国将成为第1个突破30万亿美元的国家。

不仅如此,如今美国虽然依然占据着世界老大的位置,可是不得不说美元霸权已经在多国国家产生动摇,此前中国就和伊朗签订了25年合作协议,使得美元和石油的绑定产生松动。我国经济发展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国家经济变强是必然的,很多人也赞同中国将成为第1个GDP突破30万亿美元的国家,你是否认同这个看法呢?

美国1999到2004年的GDP分别是多少?: 美国商务部最近调整了1999年以来美国GDP数据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中心 10:51:00 7月31日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对1999年以来GDP数据调整的结果,同时公布...

如图是1700 - 2001年300年间中美GDP占世界的比例曲线图,下列对两国GDP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 中国GDP占世界的比例上升到最高峰表明中国经济符合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B. 美国GDP占世界的比例从最高峰下滑表明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的失败 C. 内乱是导致两国GDP占世界的比例跌入几乎最低谷的重要原因 D. 科技革命对两国GDP占世界的比例由低谷走向上升的起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和中国gdp各为多少 : 美国排名全球第一,2017年的GDP约19.39万亿美元 中国排名全球第二,2017年的GDP为12.24万亿美元

美国和中国gdp各为多少钱 : 2O17年中国和美国的GDP各是:中国827122亿元美国19.363万亿美元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9%,二季度增长6.9%,三季度增长6.8%,四季度增长6.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5468亿元,比上年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334623亿元,增长6.1%;第三产业增加值427032亿元,增长8.0%.

一九五一年中美GDP比较: 美国45万亿,中国4.5万亿

美国全年的GDP是多少? - : 14.2万亿美元 中国是4.92万亿美元 比中国多多了

2021年中国全年GDP破110万亿,中美的差距有多大?

2021年中国全年GDP破110万亿,中美的差距有多大?这个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美国现状和中国自身发展状况,才能找到清晰答案!

据统计,美国2019年GDP总量约21.44万亿,中国2019年GDP总量超过14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如未发生新冠疫情大爆发,如以目前经济年增长率计算,中国GDP总量持平美国的时间点大约在2030年前后。

随着美国新冠疫情迎来一轮大爆发,特朗普神操作、乱出招背景下,美国社会已面临结构性混乱,重置美国经济必将旷日持久,经济成本花费巨大,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可以预见,无论是特朗普连任还是拜登接任美国总统,美国都将迎来混乱的五年。这五年正是中国千载难逢的发展时机。

与之相比,中国政府应对疫情得当,虽失去了近三个月的经济增长,但2020全年和明年继续保持一如既往的发展速度料将没有悬念。中美经济达到势均力敌,GDP总量持平大概率将提前五年!

因美国疫情已失控,特朗普为大选会以牺牲美国人生命为代价,煽动民众、力促复工复产,发展经济。然而,复工意味着大幅度缩短人与人距离,必将导致疫情反复并加速蔓延,反而大大影响复工复产效率。一、二年内,美国经济持续下滑将不可避免。

美国2020年GDP产值保守预计下降10%~15%,2021年也将维持-10%。这样算来,到2022年初,美国年GDP总量大约是17万亿美元;反观中国,两年内GDP总计增长达到百分之十不是问题,中国在2020年初GDP总量约达15.5万亿美元。2022年到2025年,3年多的时间内,拉近中美之间10%的经济差距应该不是难题。

此消彼涨,即使扣掉系统性风险因素,中国在2025年赶上或略超美国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只要中国人民足够努力,再一次的经济奇迹一定属于中国!

2025年中国人均gdp或达9万元

2020年11月26日,在上午的峰会中,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出席并发表了题为未来全球经济变量的演讲。

刘元春表示,从未来来讲,五年很重要的是后疫情时代如何修复疫情所带来的结构性、趋势性、深层次的变化。对于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突破低收入陷阱是必须的,但关键标志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预计,到2020年底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1万美金,到2025年的中国人均GDP将达到1.37万美金。

刘元春强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必须面临的挑战。按照五中全会提出的目标,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平均增速需要达到5.5%,而未来十五年要实现人均GDP翻番,中国经济未来15年的平均增速需要达到4.8%。

要实现这些目标,他指出,中国经济需要在四方面下功夫:一是核心技术,二是关键制度改革,三是人才强国,四是突破目前的“乱世”,打造新的竞争平台。

参考资料来源:和讯网-人大副校长刘元春:预计到2025年中国人均GDP将达1.37万美金

参考资料来源:和讯网-刘元春:中国将迈过高收入"门槛"2025年人均GDP将达1.37万美元

2025年我国GDP预计将达到:

C。首先排除A和D,因为2014年中国GDP就已经达到10.36万亿美元,11年后不可能还是这么多。50万亿的话除非RMB兑美元暴涨,这几乎不可能。

B和C选哪个?可以来算算。排除大规模战争的可能之后

年这6年,中国GDP会持续中高速增长,实际增速平均6.5%左右可能性很大,通胀2%,美元兑RMB汇率应该会稳定在6左右。这么算下来到2020年中国GDP为17万亿美元。(届时中国GDP达到美国2014年的水平,人口13.9亿,人均GDP超过1.2万美元)

这5年,经济转型艰难,各种矛盾依然突,但是出中国GDP依然会以中等速度增长,转型更加艰难,GDP实际增速平均5%,通胀1.5%,汇率就不好说了。不考虑汇率那么2025年中国GDP将达到23.3万亿美元,与美国接近。(届时人口14.3亿,人均GDP1.63万美元)即便这5年增速只有4%,2025年GDP也会达到22.2万亿,如果2025年GDP只有20万亿,那只有GDP增速低并且人民币兑美元明显贬值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显然C的22万亿美元更为可能。

中国gdp到2025年会达到多少 麦肯锡预测

麦肯锡亚太区董事长欧高敦每年都会发布有关中国的预测,以下是今年的预测:1.两个词很重要:“生产力增长”和“技术破坏”中国将通过支持提高生产率来努力控制飞涨的成本,从劳动力到土地到资本。并且,对改善生产率的关注将超越工厂,进入农业和服务业。中国也会地依赖具有颠覆性的技术,一个例子是私有银行的崛起,预计将鼓励这个对互联网疯狂的国家使用网上银行。2.首席技术官炙手可热增加对技术和生产率的关注的一个自然结果是依赖那些能够做到这一点的管理者。为了那个目的,这个公司们预计将转变思维--目前信息技术(IT)仅仅只有支持作用,但会被视为增长的手段。“事实上,在国企中扎到CIO就像海里捞针一样困难。”欧高敦在报告中写道。他说,这个缺少有才能的人帮助这个国家实现技术目标,这意味着少数能够做到的人可以得到更高的薪酬。3.政府重视于就业,而非增长这个政府预计将把工作重心从经济增长转移到为制造业和服务行业的人们创造新的就业上来,因为生产率提高和颠覆性的技术将威胁到他们的生存。随着毕业生们离开校园,发现他们在争先恐后地追逐着越来越少的就业机会,“他们会对此不满,并且不会不做抵抗。”欧高敦警告说。因此,政府将如何解决悬在头上的危机呢?国有企业可能“将面临招聘和保留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员工的压力,”他说,“政府和这些企业的领导人长期以来争辩说这些工作是最安全的。他们发现很难宣布说这些人是可牺牲的。”4.物流发生并购目前,国有企业控制了5000亿美元规模的后勤部门,包括航运、港口、收费公路、铁路、机场以及小规模公司等。但欧高敦预计,由于对生产率增长的关注,产业集中化将以比现在更快的速度发生。“许多领域越来越鼓励私企和外企的参与,竞争强度可能会上升。”5.旧楼危房受到广泛关注据麦肯锡报告,在这个方面,中国可以划分成两半。一方面,中国夸耀一些工程和建筑奇迹,令一方面,它们是例外而不是常态,的商业和居民建筑陈旧并且造型丑陋。“一些城市达到了一个临界点。”欧高敦说,重建衰败的建筑已经成为一个优先事项,但这些工程的资金来源还是个问号,不能不考虑对地方开放商和政府的抗议。6.高铁里程增加一倍报告称,2014年中国对高铁的强烈兴趣将呈现出一片新的面貌,焦点将转移到扩大常用路线的客运量而非增加新的路线。报告称,高铁每日乘客量已经从2007年的25万跃升至2013年的130万,部分原因是车票的激进的定价策略。上海-南京线每15分钟有一班车,相当于近5500英里的营运路线,预计只2015年将会增加一倍。“大部分投资将从建造全新的路线转向增加已建成并且运营成功的路线的客运量上来。”欧高敦写道。7.太阳能产业兴旺2014年太阳能行业将继续复兴,国内需求增长是动力之一,另一个动力来自经历了福岛核电站泄露灾难的日本。报告称,日本的装机容量从2012年的170万千瓦增长到2013年第的逾600万千瓦,翻了两番。欧高敦预计,国务院的一项补贴计划今年将进一步扩大,该计划鼓励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对建筑和运营太阳能发电厂的投资。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大城市受到严重污染的不良影响,2014年预计将出现一个电动车的可行性市场,会从深圳比亚迪(38.60,1.14,3.04%)戴姆勒新技术第一辆汽车发布开始。8.部分购物中心开发商面临破产在线零售的迅猛发展预计将危及传统的实体商店的繁荣及商场开发商的利益。2013年电子零售销售激增50%。报告称,服装和电子产品批发店数量正在减少,尽管开发商们计划未来三年将实体零售店的面积增加50%。欧高敦预计,这种趋势将危及较小的城市或消费者人数较少的地区的开发商们。并且,由于可能会出现并购,很多商店会倒闭。9.上海自贸区静悄悄欧高敦称,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未来及潜在的优势仍笼罩在含糊其辞的政策之下。自贸区的优势之一是获许在其中投资的公司无需经过一个审批流程。但报告指出,其限制与禁止“负面清单”与政府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的类别一致。欧高敦称,虽然自贸区可能会缓解这些限制,但含糊不清的状态使当局“在2014年拥有充分的自由来维持自贸区的现状或追求更大胆的自由化--如果他们认为需要某种形式的刺激的话。”“总的来说,我认为这比较不可能发生。”欧高敦补充道。10.欧洲足球队投资中超欧高敦承认,这个预测是对去年的重复。由于腐败和缺乏远见,中国超级联赛在收视率方面已经落后于西班牙的西甲和英超联赛,尽管中国聘请了明星球员和贝克汉姆担任比赛的大使。欧高敦将中国足球成功的希望寄托在未发挥出来的潜力以及广州恒大赢得亚冠联赛上--在聘请意大利的马塞洛·里皮为教练的短短一年之后。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性,受下列消息刺激中国管理者可能会采取行动:默多克决定投资在印度的足球联赛,而曼城的卡塔尔投资者们已经将资金注入纽约市的一个足球专营特许公司。欧高敦说:“姐妹足球队的发展和品牌的跨界协同效应的时代正在逼近。”欧高敦说。欧高敦在报告的最后呼吁结束“金砖四国”这个说法。金砖四国(BRIC)是新兴经济体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国名英文首字母的简称,高盛全球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JimO'Neill)最先发明了这个术语。欧高敦的理由是十年前这个术语发明时,四个国家以相似的速度增长,而中国GDP为全球增长贡献了13%,而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加起来只贡献了9%。然而,2013年,中国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29%,其他三国的总和只占全球增长的7%。“是时候让'金砖'沉下去了。”欧高敦说。

关于中美2025年GDP预估和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借力供给侧改革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来源: 南通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 字体:[ ]

内容提要: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重点推进供给侧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有助于我市激发供给侧潜力,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有利于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另一方面,随着调控重心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供给侧改革面临挑战,如何充分发挥供给侧改革的动力效应有效破解改革的困难与挑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从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出发,通过分析南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已有需求侧情况,借助于目前南通经济发展的动力,展望借力供给侧改革中南通经济发展的潜在新动能,抓住机遇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经济发展  新动能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月17日,李克强总理在主持召开“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时,再次强调,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供给侧改革”,是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举措,势必贯穿“十三五”时期。供给侧改革是转变我国经济结构良方,重点在于推动重化工业领域过剩产能出清,放活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对南通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本文旨在从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出发,通过分析南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已有需求侧情况,借助于目前南通经济发展的动力,展望借力供给侧改革中南通经济发展的潜在新动能,抓住机遇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一、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必然性

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新课题,坚持系统思维,用好辩证法,才能稳步推进。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让供给结构有效对接需求变化,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二、南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阶段,我国经济“三期叠加”影响依然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南通市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经济运行呈现新特点。

1.增速换挡成为基本趋势

“十二五”时期,由于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外部需求持续疲软、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经济增速从2010年的13.0%开始逐年放缓,年增速分别为12.1%、11.8%、11.8%、10.5%和9.6%,今年一季度为9.7%,南通与全国、江苏一起进入了增速换挡的新常态阶段。

2.产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

“十二五”以来,在工业面临需求不足、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全市服务业发展增势持续、稳增长作用逐步增强。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5.8%,高于工业5.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5%,快于工业1.0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5%,与工业(45.7%)共同支撑经济平稳增长。2016年,全市服务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快,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1.0%,快于工业增速1.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航天航空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新能源制造业等产业分别增长55.3%、18.9%、18.2%、16.1%、12.3%、12.2%和11.2%,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9.0%)5.6个百分点。

  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


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商务、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加快,2015年,三个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0%、16.4%和16.9%,高于服务业平均增幅(10.5%);新兴金融、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互联网+”等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

3.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进入“十二五”投资增速放缓。年,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21.7%、21.4%、20.8%、18.1%和12.3%,年均增长18.8%,低于“十一五”增速2.8个百分点。2015年全市投资率(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为71.2%,在十三市中居第8位。

  随着要素规模扩张优势逐渐减弱,全市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创新转变。201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2.55%,比2010年提高0.62个百分点。创新主体加快成长,高新技术企业798家,其中2015年新增260家;创新产出数量提升,2015年末,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2.6万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和智慧城市试点地区。

4.发展要素面临转型换代

一直以来,南通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口红利, 企业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竞争。2012年开始,南通的人口结构已经迎来拐点,劳动力人口比例开始下降,老龄人口占比加速上升。人口红利的消退必然带来储蓄率的下降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进而影响到投资率的下降。进入“十二五”以后,南通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虽继续保持扩张态势,而投资效果系数却出现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投资效果系数为0.11,处于近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即每亿元的固定资产投资,GDP仅增加0.11亿元。

三、需求侧调控下南通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南通经济运行的效率不断提高,促进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得到运用、积累和放大,对经济增长形成了强劲的驱动力。需求侧宏观调控对我市经济平稳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市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有力工具,但以“三驾马车”为代表的需求侧宏观调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经济增长的需求要素动力分析

内需规模不断扩大对南通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而外需不足则对南通经济增长形成了一定制约。2015年南通资本形成总额3580.16亿元,最终消费额2442.96亿元,净出口额为125.27亿美元。从三大最终需求占GDP比重看,总体呈投资下降、消费上升趋势,净出口则始终在低水平徘徊。2010年至2015年,投资率由67.5%下降到58.2%,消费率由35.7%上升到39.7%,净出口率保持在-5.0%至2.0%之间。

三大需求占GDP比重(%)

1.投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我市投资与总产出高度线性正相关(G=177.75+1.40I),表明当前投资的不断扩大,为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年,我市平均投资率为63.0%,投资率一直高于消费率增长,是南通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2.消费需求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消费需求是最终需求,对投资需求的持续增长和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投资需求具有“名为当期需求、实为下期供给”的两重性,是一种相对意义的“最终需求”,能否保持投资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最终取决于消费需求的增长。年,我市平均消费率达38.1%,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47.8%,南通逐步构建消费主导经济增长的新模式。

3.净出口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短板”。南通市净出口需求对我市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年,我市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为5.1%。

(二)经济增长的供给要素动力分析

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各国经济实践也充分证明这些要素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2010年以来,这些投入要素成为南通经济快速增长原动力,具体投入情况反映在投资、从业人员、R&D经费占GDP比重,非公有经济比重等指标中。

在资本投入方面,高储蓄率为南通投资高增长提供了雄厚的资本支持,2015年全市投资总量达到4376.03亿元,是2010年的2.0倍,年均增长18.8%。

在劳动力投入方面,多年来的人口红利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第二、三产业劳动力快速增长。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综合素质得到很大提升,产业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需求上升但“十二五”期间,全市就业人数呈下降趋势,2015年全社会实际就业人数460万人。

从R&D经费投入与创新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增强,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9%提高到2015年的2.5%,上升0.6个百分点。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选用1978年到2015年的GDP(Y)、资本投入(K)和劳动力投入(L)作为变量,得到进行经济增长率计量核算的基础形式:lnY(t)=lnA(t)+αlnK(t)+βlnL(t)。利用eviews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生产函数的估计式为:

从发展历程看,随着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发展,全要素生产贡献率呈波浪式提高,一方面显示全要素对南通经济快速健康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也说明结构调整与改革创新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特别是“十一五”后,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突破;其二,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较为稳定,保持在50%以上的水平,超过劳动贡献率,表明资本投入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支撑;其三,人口红利的释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随着结构调整的加快和技术进步作用的增强,大量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劳动者供应的提升,也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来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

(三)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动力分析

从动态的角度看,经济增长的快慢与产业结构水平高度相关,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增长方式,任何一个时期经济的增长都是受一定产业结构的制约。纵观南通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一、二、三产业结构从多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2000年至今,南通产业结构曲线与二产业比重曲线基本一致,新型工业化主导作用增强。从三次产业的贡献率角度分析,二、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大于第一产业,并且第二产业的拉动作用强于第三产业。

正因为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大有小,不同的产业结构可能会带来不同的总产出,为定量考察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引入因素分析方法来分析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DP增长率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产业增长率, 二是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假定各产业增长率一定, 增加值比重较高的产业对GDP的拉动作用就越大, 因此可以借鉴因素分析方法测定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各产业的报告期增长率, 乘以基期的增加值比重来求得GDP增长率, 与报告期实际GDP 增长率相减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按可比价格,以1978年为基期)





计算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从历年数据看,绝大多数年份GDP实际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在1.0个百分点以上,主要也符合客观实际,从十一五以来,南通经济尤为注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较快,服务业增速快于GDP增速发展,GDP实际增长率超过潜在增长率3.0个百分点以上,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好的拉动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四)经济增长的城镇引领动力分析

城镇化推进和重点城市建设带来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第三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还能引领区域的整体发展、协调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从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看,年南通市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高达0.85,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对数曲线相关系数达0.98,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重点城市建设的影响看,县(市)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南通经济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2015年六县均进入百强县之列。

30多年来,南通经济以改革开放为开端,基本上形成四条推动经济增长路径,以高投资为主的增长,消费牵引动力不足;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增长,而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以工业化为主的增长,产业优化动力不足;以城镇引领为主的增长,区域协调动力不足。四条路径虽然在过去一段时期有力推动了南通经济的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传统增长动力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三驾马车需求拉动模式已无法持续带动经济平稳增长,供需错位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路障,要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仅靠需求侧的改革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来提高经济增长率。

四、供给侧调控下南通发展新动力展望

当前南通人均GDP达到84236元,按2015年平均汇率计算,人均GDP为13525美元。“十三五”时期是南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真正加快建成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的重要战略支点、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省前列,南通需要适应新常态的环境和条件,借力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1.从供给侧与需求侧有效配合来看,内需释放形成的拉动力

当前南通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能量,消费牵引动力不足的局面有望实现扭转,投资也仍将对经济增长发挥较强的拉动作用。

从消费看,2015年南通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达到23680元,农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仅为12052元,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为2.0:1。随着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居民收入水平将迅速提高,必然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同时,新型城镇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消费环境的改善,也会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将会不断提升,生存型消费将会减少;服务型消费将会不断提升,而物质性消费将会减少。

从投资看,新型城镇化进程将会带来基础设施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近几年完成的港口建设以及公路、铁路、航空和航运运输无缝对接都将为投资合作提供巨大的便利条件,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投资都会随之快速增长,钢铁、水泥、机械等行业都将获得新的需求,现有过剩产能的问题有望逐步缓解。

2.从供给侧的要素结构调整看,自主创新培育的驱动力

科教人才资源是南通核心战略发展优势,高质量的科技资源必然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不断凸显创新驱动的倍增效应,是南通加快发展的“加速器”。“十三五”时期南通科研投入的强度仍将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提升空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高到2.8%,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3%。从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速情况看,未来几年南通发明专利授权量将保持较快增速。

同时,南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当前南通16-64岁劳动适龄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72.87%,未来五年预计仍将维持在70%左右的水平,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年,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9.8%,劳动力资源数量优势仍存在,劳动者素质将进一步提高,形成新的人口红利。

3.从供给侧的产业结构调整来看,产业升级塑造的支撑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改变目前南通“重、低、散”产业结构,“十三五”时期南通结构调整将取得明显进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将进一步显现。

据历史数据测算,“十二五”以来,南通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8.9%,每增长1个百分点,分别拉动GDP增长6.3和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每上升1个百分点,其增速则可提高2-3个百分点,进而拉动GDP近1个百分点。GDP总量按8%、9%,10%的增速测算,预计到十三五末,产业结构发展为6.0:47.0:47.0。一产年均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年均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年均提高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将赶上第二产业,且第三产业占比达到全国2013年的水平。

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未来几年南通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将保持稳步提升态势,“十三五总体目标中”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要提高到50%。特别是金融、保险、信息传输、科技咨询、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其劳动生产率也远远高于一般工业,因此服务业总量、速度的提高将直接加快经济增长。

4.从供给侧的供给主体结构调整来看,区域统筹凝聚的推进力

当前在南通新一轮的发展中,将从二个层面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一是突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沿江转型和沿海开发,聚焦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的沿江沿海经济带。努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加快构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的集聚集约发展新格局。二是新型城镇化的带动。未来几年是南通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15年南通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8%,新型城镇化特别是人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也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能量。根据相关调查资料估算,一个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每年将增加12万元左右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以目前的趋势推测,南通城镇化水平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提升,2020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的水平,大约能拉动经济总量增长8%左右。

五、借力供给侧改革、抢抓机遇培育经济新动能

面对发展新常态,南通应以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导向,着力增创改革红利,着力提振有效需求,着力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南通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引擎。

要推动重点领域改革,为新动能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引入“负面清单”管理,切实消除目前在一些领域仍或多或少存在的“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二是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着力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全面推进股权多元化。三是深化融资改革,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公私合作模式和特许经营制度。

积极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南通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一是围绕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和改善民生,补上投资短板。要抓住新常态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蕴藏的投资机遇,优化制造业投资结构,扩大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关系民生领域投资需求。二是尽快培育南通第三产业新的投资增长点,把投资重点放在高附加值的金融保险证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上。三是提高工业投资效益。着力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重点支持高附加值精深加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一是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南通要通过整合科技规划和创新资源,统筹协调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研究出台科研政策与产业、金融政策的配套协同方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行为;二是建设好创新平台。建成教育现代化示范区,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和人才强市行列,着力打造创新驱动的示范区,发挥其先行先试的带动作用;三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突破目前的人力资本不足的约束,在充分激发各种人才的创新活力之外,也应形成有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4.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南通产业转型升级,核心在于提高产业竞争力,既要遵循产业演进路径和规律,又要找准结构优化的切入点,体现转型升级的目标导向。在调整思路上实现五个结合,即扩大总量与优化结构“两手并重”,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两业并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经并进”。

5.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江海联动、港城互动、轴向带动”的发展方向,构建“一核四片区”大城市格局,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快繁荣新城区,全面提升老城区,推动周边区镇加速融入主城区;加强主城区与海门城区的交通互连、设施共享、功能互补,推进中心城区功能向1小时交通圈扩散,培育形成科学合理、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生态宜居的都市圈,努力建设300万左右人口规模的大城市。

综上所述,当前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南通处在新旧产业与发展动能交替的“十三五”历史机遇期,在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节点,一方面要深挖传统增长动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革存量经济,另一方面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快培育新经济的动力群,发展增量经济,提高南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助推南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本期分发:市委、市人大、市府、市政协,省、各县(市)区

统计局、市各有关单位、本局各处(室)、存档

《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严重误读(下)——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报告之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严重误读(下)——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报告之二(10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严重误读(下) 中国收入分配问题研究报告之二华生2010年10月14日发表于中国证券报本文为作者原稿 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真的在下降吗 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成为人们关注的大问题,主要源自统计数字显示它长期来在直线下降。我们上面已经说明,统计局的数字实际上是夸大了劳动者报酬总额,因此不足为据。但是,与国际同口径的更小数额是否会使比重下降得更厉害呢?其实恰好相反。正是因为2004年统计口径的国际化改革只走了半步,还保留了农户纯收入作为劳动者报酬,导致了我们今天整个社会对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及趋势产生了严重的误判。 关于这一点,其实早前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等人的

2、研究已经有相当认识。他们指出,国家统计局将农业收入全部记为劳动者报酬的方法,致使农业劳动收入份额一直被高估。这样,随着经济成长和产业结构转型,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相应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也会下降。过去十多年劳动者报酬比重的下降有结构变化、产业影响、国企改制和垄断因素的多重因素。因而他们呼吁不要简单地对劳动者报酬比重的下降匆忙结论并引出相应政策推论(见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只是他们的意见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实际上,我们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由于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农林牧渔的收入自1990年代初以来在GDP中的比重已经直线下跌了10个百分点,因此,如果采用国际惯例的统计口径,

3、将农户此类收入从劳动者报酬中剔出计入混合收入,这样,固然中国纯粹的劳动者报酬及其占GDP的比重会进一步大为降低,但是,中国与国际同口径可比的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及占GDP的比重并未下降,反而一直在稳定攀升。(见表三)表三 调整后的劳动者报酬情况年份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农林牧渔收入总和(亿元)劳动者报酬(亿元)调整后劳动者报酬(亿元)GDP(亿元)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农林牧渔收入总和/GDP劳动者报酬/GDP调整后劳动者报酬/GDP.4.47%54.59%40.12%.0535333

6、4.993..98%50.73%44.75%336..29%49.81%44.51%.64.93%48.72%43.79%.44.47%47.99%43.52%数据来源:家庭经营性纯收入中农林牧渔收入之和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中农林牧渔收入(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农村人口(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年劳动者报酬、GDP来源于调整后劳动者

7、报酬、调整后GDP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编著中国资金流量表历史资料;年劳动者报酬、GDP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他数据为计算所得这也就是说,真正一直在下降的是农村经济的纯收入包括其劳动要素对GDP的贡献,而不是全社会公司化和工薪制就业的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因此,目前流行的关于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一直在下降的观点其实是受了错误统计口径的误导,因而并不正确。隐形收入对劳动者报酬的影响 如果按照现有的统计数字,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无论是纵比还是横比都不低,那么,是不是我们的统计数字本身还存在问题呢?比如,王晓鲁教

8、授正确地提出了我国存在很大的隐形收入。由于隐形收入一般没有被统计进GDP,这样GDP数字就会被低估。分母大了,劳动者报酬占真实GDP的比重就会下降。 对这个问题也需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首先,隐形收入乃至完全不见阳光的隐形经济又称地下经济,各国都有。中国还不被认为是最严重的国家。但正因为隐形收入和经济难以统计,所以各国做统计分析还是以公开经济为依据统计发布的数字为准。这恐怕是世界上做很多事情时都难以避免的缺憾。但只要一国的隐形收入或地下经济相对于别国并非特别巨大,它对比较分析的影响就还是有限的。就我国的情况而言,说隐形收入已经造成中国GDP总量被大幅低估,中国的经济实力比现在公布的世界第二

9、还要强很多,恐怕不光我们自己不太信,就是世界上的同行也并不认可。 此外,认为劳动者报酬不会也不必采取隐形形式,因而只要有隐形收入,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就一定被低估的判断也未必正确。其实,即使撇开对普通员工发放实物、礼品券和购物卡等普遍现象不说,由于我国居民收入中,对个人劳动所得征收的税率最高,在世界上也名列前茅,而且中等偏上劳动收入承担最重的社保缴费,使得我国中等以上收入的劳动者报酬大量转移,采取了隐性收入或变形收入的形式。例如,在我国由于法规要求而被迫采取多元股份制的银行、保险、基金等行业的中型企业(大型企业是央企因而高管薪酬被管制),其高管人员的工资奖金经常是几百万乃至几千万,而在其它类

10、型企业中,即使是名列全国富豪榜的大企业,高管人员工薪都不高。这当然不是因为人力资本素质高的经营管理人才都跑到那几家中型多元股份制金融企业去了,而是因为在多元股份制又有严格行业监管的银行、保险和基金行业,没有人愿为高管薪酬隐形化去承担那么大的风险和责任。因此反正是花所有股东的钱,高薪酬采取了显性形式。而在其它类型企业,则更多采取了隐性或转化形式。有人作过统计,甚至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由于大多是一股独大的企业,高管薪酬一般都不高,许多还低得让人吃惊。最近爆出来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高管纷纷辞职,以便兑现自己已价值几千万到几亿的管理股权。有细心人查了他们的工资,这些高管中不少人只拿3000、4000元这种

11、中等偏下的薪水。显然,这不是因为他们只值或愿意接受这么低的工薪,而是为了逃避高税费,老板给他们的劳动者报酬采取了转化形式。综合这些因素,我们还不好说,隐性收入的存在,究竟是会降低还是会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政府在劳动市场中的功能和作用 我们已经看到,现被广泛引用的我国劳动者报酬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比例太低和比重下降,其实是由于统计口径偏差造成的误导。因此,基于这种误导而提出的去强化政府干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建议,就有重新审视和认识的必要。 比如,关于广泛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应当说这并不是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正常办法,在经济学上并不可取,至多只能是政府干预劳动市场的例外手段。因为在一

12、个就业长期是经济和民生主要挑战的发展中人口大国,充分就业而不是最低工资始终应该是政府的首要目标。最低工资标准的法定形式和频繁调整,将可能减少就业形式的多样性和降低普遍就业率水平,削弱一国经济应对内部调整和外部冲击的能力。其实在这方面我们是吃过大苦头的。我国改革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用平均主义大锅饭保证了一部分人的最低工资水平,但不仅造成严重的效率低下,而且使得城镇的正规就业成为仅仅只占人口很少数的城镇户籍居民的特权。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为了打破这种大锅饭和铁饭碗,整个社会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个高度竞争和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经济基础。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打击和查处各种盘剥和压

13、榨劳工的违法违规行为,包括严格劳动执法,而不是去直接干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和价格形成。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和人口结构决定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简单劳动力的价格已经处在强劲的上升周期。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将是中国在中期发展中既令人欣慰又带来压力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着力和渲染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并没有多少积极意义。 再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现在更被炒的很热。很多地方都制订了限时普遍推行的时间表。有的地方还创造了不仅要工会和企业,而且拉政府中与企业相关的强势监管部门都派代表参加的集体协商机制,并作为成功经验进行推广。其实像工资集体协商这样的舶来品,现时是否适用于中国,还是很值

14、得推敲的。因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相当差异化的,因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主要是靠劳动者自由退出机制即用脚投票来实现。政府的的职责不是去降低劳动市场的竞争性,人为组织什么商会和工会的寡头对话。这种非要搞成大家都举手赞成的集体工资,在很多情况下难免是高成本、低效率而且是很难找到平衡点的博弈。所谓工资应与利润挂钩的提法,其实并不具有可行性。因为利润经常是大幅波动的,而工资则具有利益刚性。而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薪差异,除非我们取消市场经济,回到计划经济下的统一工资制度,否则我们不可能让他们整齐划一而又不把经济搞死。同时应当指出,在工资集体协商中职工谈判即要价能力最强的并不是收入最低、流动性大的粗工,而是

15、有一定专业性、垄断性和生产连续性很强的行业。我们常常见到西方国家的公交、地铁、航空等部门谈薪不成、发动罢工而导致城市或国家瘫痪的事情。最近南非公务员因集体协商薪水提高不成而发动的大罢工只是最新的一例。我国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有影响的怠工、罢工,也不是发生在收入最低的行业和企业,而是发生在跨国公司所属企业之内或之间同工不同酬的抗争上。因此,工人组织工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乃至进行工资集体谈判当然是职工的权利,但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只是从过去为了招商引资、过于偏向资方的立场转为一个相对中立的作用,而不是越俎代庖、拔苗助长,否则,无论是先草率动员,再紧急刹车,还是雷声大、雨点小,走个过场,对真正推进收入分配

16、改革、缩小贫富差距,都没有多大帮助。 那么,政府对劳动市场是否就应当袖手旁观,不加干预呢?其实恰恰相反,政府在劳动市场上还有大量应当做而没有做的工作。 首先,就是要去除劳动市场上的身份歧视和就业歧视,真正实现同工同酬。现在有大量的用工特别是政府行政事业等正规单位的用工,实行明显的户籍歧视、身份歧视及其它各种歧视,而且在同一单位内部,对做相同工作的人按身份不同,实行差别极大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由于户籍制度及与之相应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安排的身份歧视,农民工在劳动就业市场上天然处于二等公民的劣势地位。因此,政府如果下决心逐步废除劳动市场上的制度歧视和身份歧视(这是政府真正应当行动的领域),农民工及其

17、家属能够逐步市民化,农民工的市民化居住和落户必然大大缩短他们“自愿”加班的劳动时间,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就会迫使低端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扬。这样,低端劳动者家庭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才能得到保证,贫困的代际转移才能被有效切断。 其次,就是要改变对劳动实行的高税费歧视政策,改革财政税收制度。贫富差距主要并不是劳动所得造成的。现在人们在财产和收入悬殊面前强烈的心理落差,并不是社会对劳动、天赋和创造智慧的嫉妒,而是对一部分人凭借身外之物平步青云、骄奢淫逸的困惑和愤怒。而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设计,还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思维,重点控制劳动所得,却大量放行资源垄断和制度垄断的暴利。城市楼价久调不下,不过是这种社会再分配机制错位的典型一例。 小结: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的高低更多地受制于经济发展阶段,不可误读和误判。提高增加值是提高劳动者报酬的主要途径。以为人为拔高这个比例就可缩小贫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国企gdp占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