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的货币到底是叫钱还是叫米?

  正是由于分散设计、制版、印刷和分地区就近发行,第一套人民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相当精美,比如东北地区的印钞厂,就使用过从前苏联进口的水纹纸,而有的地区却囿于条件简陋,纸张和印刷质量不好,钞票看起来比较粗糙。为了用最快的速度进行钞票的印制、发行,以满足解放战争的需要,当时只得采取应急措施,老厂、新厂一齐上,新旧设备一齐用,工艺上采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胶印、凹凸合印、凸胶合印、胶凹套印等七种技术,纸张、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

  1948年12月24日,中共东北局致电中央,指出:“因缺漂白粉,拟造一批不漂白的米色,是否不得已时允许用米色纸印钞票……”东北局得到中央肯定的答复后,随即就开印了米色纸的钞票,而这种微量漂白的纸印出来的钞票外表看起来就呈米黄色。

  展室中,一架老式的铸铁打号机让一位87岁的老人兴奋不已,他叫翟诚,18岁就到根据地鲁西银行工作,然后到了冀南银行,回忆起当年第一套人民币印制时的种种火热场面,老人觉得历历在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各地分支机构在用人民币逐步收兑各解放区银行发行的货币的同时,限期收兑蒋介石政府遗留下来的金圆券、银元券,禁止以金银计价和金银币流通,禁止外国货币流通,一举统一了全国货币,结束了蒋介石政府遗留下来的长达12年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

  能保值的“小米工资”

  一张1949年的“中国人民银行员工薪金等级表”也许能引起参观者的极大兴趣。这张工资表的特殊之处就是:所列的所有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以“小米”计算的。比如总经理南汉宸的月工资是1500斤小米,一位普通警卫员的工资是360斤小米。据测算,1500斤小米的“工资”相当于今天的2000元左右人民币。

  虽然以小米计算工资,但实际发放的还是实际的钱。操作方法就是,发放工资时,用市场上前一天的小米价格计算出实际的钱发下去。这就要求银行工作人员“零距离”地贴近市场。

  以小米计价的保值工资意味着工作人员每月可能拿到不同数量的工资,因为实际市场上小米的价格时时在变化。但无论拿到多少钱,折合的小米数量总是大致相当的。

  解放前后,不光是中国人民银行,绝大部分单位采取的都是类似的保值工资方法。直到1952年底,实物计工资的方式才彻底被停止。

  跨越了计划经济时期,走过了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2003年,中央银行职能定位调整,人民银行成了金融宏观调控、推动金融改革和开放,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机构。RB112

  几个巴掌大小的账本,一盏当时算是贵重品的防风灯,一个放印章的小铁盒,还有一块像磨刀石一样粗糙的小石头。这些很难让人联想到银行的“设备”。不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些确实是一家银行的家当。

【阿里巴巴张勇】所有的商业要素未来都会走向数字化,最终实现智能化

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每个行业都在走向数字化。三年多以前马云提出“五新”,最火的就是新零售,为什么现在谈论的少了?我们今天有一个高度共识:我们走在一个共同的商业世界里,我们服务共同的用户,有时候在线上,有时候在实体店。现在我们已经不讨论线上还是线下、传统不传统,我们讨论的是它是否实现了商业化。我们相信所有的商业要素未来都会走向数字化,最终实现智能化。(第一财经)

【美团王莆中】未来5年,美团将与行业一同打造“下一代门店”

美团点评到家事业群总裁王莆中表示,美团外卖到现在供给侧已发生一些变化:爆款化,做大做全转向单点突破;小店化,小而美,服务更好,满足年轻人需要;连锁化,连锁开店,速度加快;健康化,外卖品类新蓝海。王莆中表示,未来5年,美团将与行业一同打造“下一代门店”,下一代门店将具备四大特征:数字化营销、专业化生产、多样化营销、智慧化服务。(美团点评)

【阿里巴巴靖捷】新客、新品、新组织成2020年企业增长三大关键点

在ONE商业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企业服务体系秘书长靖捷表示:面向未来,企业要建立起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数字化运营能力为支撑的新模式,让新客、新品、新组织服务于今天的增长,赢得明天的市场。“在数字经济时代,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获得产品和服务,这为企业带来了全新的增长机会。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数字化运营,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的共识。”(ONE商业大会)

【雷军】小米国际收入增长非常快,全球市场大有可为

雷军表示,中国企业正在从学习模仿、微创新走向核心竞争力的创新,从学习成熟市场到本土化的创新,这个阶段的创新远超以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让我们在国际视野和市场布局上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所以我们要放眼全球市场。今年第三季度的小米的国际业务的收入已经到了43%,不久的将来小米在国际收入很快会超过50%,小米国际收入的增长非常之快,全球市场还大有可为。(新浪财经)

【卢伟冰】K30是Redmi与荣耀拐点之战,将决定双方胜负

日前,Redmi发布5G先锋Redmi K30系列。小米集团副总裁、中国区总裁、Redmi品牌总经理卢伟冰表示,Redmi过去一年持续对标荣耀,而K30的发布将成为拐点之战,这一战将决定胜负,Redmi早就布局好了。卢伟冰说,自己非常有信心Redmi K30会全面碾压荣耀V30,“2020年之后,我们的优势一定是一马平川。”(腾讯一线)

【OPPO创始人陈明永】未来或推出智能手表、智慧屏、机器人等

OPPO创始人陈明永在2019年未来科技大会上宣布,OPPO未来可能推出智能手表、智慧屏、CPE、甚至机器人。OPPO IoT的策略是聚焦核心入口,构建开放性生态,这意味着OPPO只做使用频度高的核心入口,同时将协议对各个行业公开,和行业伙伴一同构建生态,但是,OPPO不会做全场景和全业务。(OPPO)

【滴滴陈汀】正联合主机厂参与更适合运营车辆的研发

在第十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滴滴出行高级副总裁兼小桔车服总经理陈汀透露,目前滴滴已经与多家主机厂探讨了关于联合研发更加适合运营车辆的相关事宜。“相比于私家车,运营车型有着诸多特殊之处,比如开车门时能不能有报警装置,后排能不能也加入安全气囊等等。”陈汀表示,除了整车方面的携手外,滴滴也在跟上下游产业洽谈相关合作,例如寿命更长的轮胎,更换时间更久的机油等产品。(腾讯汽车)

在上一篇专栏中,我们已经知道,记账货币是货币的一种存在形式。自人类初民社会到当代,记账货币一直存在,乃至到当代电子数字货币时代,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已是互联网电脑中的记账货币了。

然而,回头反观大范围的人类社会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货币的外在形式主要是金属铸币,而记账货币则作为位金属铸币或黄金白银或其他实物货币的记账单位而隐在其后,常常为许多理论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家所忽视。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皇皇8巨卷《剑桥欧洲经济史》中,其中有两卷专门研究欧洲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各国的货币和信用制度,其中都有专节专门讨论了“记账货币”在欧洲历史上存在及其发展情形。

尽管在漫长的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中,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铸币,但是,稍有一点人类社会铸币史的知识都会发现,西方社会(历史上存在的常常各个变动不居的领土国家)中的铸币从一开始到20世纪初,主要是金铸币或/和银铸币,只是在15世纪末开始,随着中欧铜产量激增,在16世纪尤其是17世纪,在西班牙、法国和德国出现过一段时期的铜铸币。但整体而言,即使在这段时期,金币和银币并没有退出欧洲舞台,而仍是基准金属货币,尤其是作为流通记账货币的基础。

反观中国,这个有着自己独立社会发展演变路径的封闭皇权专制国家,在两千多年的大多数时间里,主要采取的是铜铸币,辅有一些铁币、一段时间的纸币和其他金属货币。

尽管从五代时期起在中国白银就被用于支付手段,尤其是到明代中后期银被用于称量货币使用,但直到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廷宝藏局才根据中央户部颁发的钱式铸造了“乾隆宝藏”银币,中国才出现了银币。其后,依次有嘉庆宝藏、道光宝藏,但这种银币只限于在西藏发行使用,数量不多。

到了1884(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率先铸造出了我国第一套机制银币“吉林厂平”。1910年(宣统二年),清政府为了全面控制银币的铸行,于4月份颁布币制条例,规定以“元”为单位,银元为国币,当年就由天津造币总厂试铸造宣统年大清银币。清廷开铸银币不及一年,武昌起义成功了,清廷的铸币也即停止。到了民国时期,1914年袁世凯设计制造出11种袁像银币(俗称“民三袁大头”),但时间也很短。

同样都采取铸币制度,为什么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西方诸国乃至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采用金铸币或/和银铸币,而中国在春秋之后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则采取以铜合金为主的铸币?这背后的历史演变逻辑和原因是什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金银铸币制与中国的铜铸币制的货币制度又折射出了不同社会的运转逻辑?又导致哪些经济与社会后果?在这篇专栏文章中,先简要回顾一下世界铸币小史,然后在下一篇专栏文章中,再专门讨论一下中国铸币史。我会比较不同铸币史的原因和历史结果,从中反思货币的本质。

(一)最早的金银铸币出现在吕底亚

根据到现在为止的世界范围的铸币史、考古学、经济史和人类学的研究,金属铸币最早出现在公元前7世纪到前6世纪,几乎同时在西亚的吕底亚王国(Lydia)、古印度后摩揭陀王国以及春秋时期的中国出现,而作为实物货币要更早。

p.25,下同)的研究,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的时候,古埃及人便铸造金条做货币,“在每块金条上刻有法老美尼斯(Menes)的名字。古埃及人甚至制定了黄金与白银的交换比率。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白银的价值仅为黄金价值的5%或者8%,即白银与黄金的交换比率1/12.5~1/20”。

当然,根据英国货币史学家凯瑟琳·伊格尔顿(Catherine Eagleton)和乔纳森·威廉姆斯(Jonathan Williams)的研究,以重量(德本,即deben)单位计量的金银在古埃及作为货币,或者作为直接交易的支付手段,或者作为物物交换的“记账单位”(即“记账货币”——见伊格尔顿和威廉姆斯《钱的历史》中译本第10页),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金银铸币却在埃及出现得很晚。

直到公元前5世纪从爱琴海诸岛和古希腊流入埃及一些金属铸币之后,古埃及地区才开始自己生产“猫头鹰”铸币。从马汀的《货币野史》和格雷伯的《债:第一个5000年》以及伊格尔顿和威廉姆斯《钱的历史》中我们也已经知道,尽管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苏美尔人,古人支付长工干活会用金银(块/粒)作为“货币”来支付,但金银长工收到金银(粒/块)主要是作为寺庙的祭品用于供奉。

根据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Herodotus,约公元前484前425)《历史》中的记载,以及当代的铸币史研究,人类社会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公元前7世纪吕底亚人的豆块状白金铸币“邓璞”(Dump),而这种“邓璞”白金(white gold)三分之二的是黄金,三分之一是白银(见Bernstein前引书,p.28)。希罗多德的《历史》还告诉我们,吕底亚人是“我们知道的最先懂得铸造和使用金币和银币的民族,他们是最早的零售贸易商”。

为什么这种金银铸币最早出现在吕底亚?这主要是因为吕底亚王国的首都萨蒂斯(Sardis)地处连绵1700英里、横跨东西方、连接爱琴海和幼发拉底河至远东的交通要道上,商业与贸易十分发达。“为了便于商业活动的展开,产生了对度量衡的需要,以及最为重要的货币。货币的产生又翻过来创造了对金匠、货币兑换商和银行家的需求。萨蒂斯由此也成为了富商云集、生活奢华的都市中心。”(同上,pp.28~29)

尽管从今天所见吕底亚的金银铸币中还很难确定是谁最先铸造了这邓璞金银合金铸币,到底是当地富人,统治者和官员,还是希腊商人(见Eagleton和Williams前引书,第26页)?目前还不确定,但史书却明确记载,处在吕底亚的美尔姆纳达伊(Mermnadae)王朝的第一代君王吉格斯(Gyges)曾实行过一项革命性的改革,即“禁止私人发行(主要是白金质地的)金属铸币,并对‘邓璞’的发行实行国家垄断”(见Bernstein前引书,p.31)。

吕底亚的铸币过程在君王克洛伊索斯(Croesus)时期达到顶峰。由于认识到金币对国家经济繁荣的重要性以及铸币是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克鲁伊索斯征收了所有流通在外的金银混合铸币(electrum coins),将其熔化、分离从而铸造出新的纯金或纯银铸币(同上,p.33)。

在吕底亚王国早期出现这种“electrum coins”的金银合金铸币,被克洛伊索斯改铸为纯金和纯银货币后,接着在爱琴海的米洛岛(Melos)和其他岛屿、雅典、科林斯(Corinth)等希腊城邦国家和岛屿,马其顿,以及吕底亚周边的波斯帝国和腓尼基,均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出现了金属铸币。但这一时期各国和地区大都是银铸币,故史称为“白银时期”。这一时期,在希腊的城邦国家和岛屿、马其顿和地中海南岸的埃及,小亚细亚的斯米玛(Smyma),也偶尔出现过少量的黄金铸币(见Eagleton

古希腊的铸币主要是白银,但吕底亚风格的黄金铸币逐渐扩展到各地,并最终成为整个罗马帝国铸币制度的基本模式。在东边的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公元前590~前529)战胜克洛伊索斯之后,他和他的儿子大流士一世(Darius I the Great,公元前558~前486)也在波斯帝国的版图中采用黄金铸币制度,大流士还把自己的肖像铸在金币上,并将该金币命名为“大流克”(Darics),随之,大流克也广泛流传到波罗的海、非洲以及中亚的许多地方(见Bernstein前引书,p.39)。

到公元前360年之后,马其顿王国(Macedonia)国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 公元前382~前336)以及其儿子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前323,其老师是亚里士多德)铸造了金币菲利普铸币(Philippeioi)和亚历山大铸币(Alexanders),并规定黄金铸币为白银铸币价值的10倍。

这一时期,“虽然亚历山大有众多黄金,铸造了大量的铸币,但是社会对于铸币的需求仍然极高,亚历山大需要某种确定性,以保证他的士兵无论身在何处服役,他们所持的铸币都能被当地接受”。亚历山大还要向他的雇佣军兵士支付薪酬;在横跨欧亚大陆的大面积征服中,“亚历山大携带科学家、工程师、探险者一同远征,并付给他们优厚的报酬”;“此外亚历山大在征服从埃及到印度的巨大弧形地域建立了70余座新城,并推行其平民法则。这样便有创造出货币的新增需求”(见Bernstein前引书,pp.42~43)。

亚历山大的金银铸币制度在印度、希腊、埃及等广大地区流行了150多年,直到公元前197年罗马总督弗拉米尼乌斯(Titus Quinctius Flaminius,公元前229 ~前174)率军队击败了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五世结束其霸权统治为止。

据历史记载,罗马人最早也是采取牛羊为货币(表示“钱”的拉丁单词“pecunia”就源自“牛”单词“pecus”),后来也曾采取过称重铜块做货币,并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铸造过青铜币“阿埃司”(aes)。阿埃司代表青铜,但更普通地代表赤铜合金。那时,因为在罗马使用的最多的钱币是一种小铜锭,重327克,也就是1斤或12盎司。公元前3世纪中叶,与同阿埃斯同时又出现了另外两种货币:银德涅尔(denier)和金奥莱玉斯(aureus)。

今天人们也发现,因为罗马人国库中黄金储备并不多,罗马人在公元前390年也曾铸造少量金币“莫内塔”(Moneta,之后并演化出了西方文字中的货币即“money”和铸造、造币厂“mint”二词)。在公元前150年后,随着罗马帝国扩张步伐的加快,军需物质不断上升,古罗马人对黄金的需求大大增加了,对铸币的需求也随之相伴而生。在凯撒(Caesar, 公元前102~前44)征服高卢(Gaul)后,罗马人从高卢地区掠来了10万奴隶,来开采意大利境内的金矿,加上之前从西班牙搜刮了大量黄金,罗马帝国的黄金多了起来。

但是,这远远不够一个庞大帝国的铸币需求,加上罗马人把黄金作为价值贮藏手段而非货币支付手段,故罗马人一方面把从掠来的大量雅典银币保存下来,也开始铸造少量的金币和银币,乃至铸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铜币,甚至开始流行纸币(见Bernstein前引书,pp.44~51)。

(二)金银交替占据货币史的重要地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的入侵和掠夺下衰亡,欧洲进入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在欧洲中世纪早期,整个贸易与商旅奄奄一息,城市生活凋零,金属铸币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但古罗马铸造的金币不会消失于无形,却被人们窖藏了起来。在西罗马帝国崩溃后,建都于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帝国,黄金作为货币和装饰品占据了重要地位。拜占庭的皇帝们不仅铸造金币,还用了12吨的黄金建造了原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

公元509年,克洛维一世率领法兰克人和高卢人打败了罗马人,建立了墨洛温王朝。墨洛温王朝在达戈伯特二世时期(674~679)停止了铸造金币。原因是这一段时间是欧洲“黑暗世纪”中的“最黑暗”时期,商业贸易和市场交易基本上很少,货币已经没有多少用场。

公元751年,加洛林家族的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之子丕平(Pépin le Bref,714~768)在罗马教皇支持下废墨洛温王朝末王自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在王朝其后的鼎盛时期,加洛林家族在名义上复辟了罗马帝国,亦即开创了后世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

在公元773~774年,矮子丕平之子查理(Charlemagne,742~814)率大军征服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Lombardy)王国,掠夺了大量黄金,并约定每年从伦巴第人那里收取1.2万黄金索里迪(solidi,古罗马的一种金币,铸造72枚索里迪用1磅黄金)贡金。

之前,查理大帝(或称查理曼大帝)还从拜占庭王国收取了进贡伦巴第王国的5万索里迪的黄金贿金。于是大量的黄金涌入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又引领人们重返黄金铸币制度(见Bernstein前引书,pp.52~58)。

在英吉利海峡对岸的不列颠岛,在公元43年罗马人入侵前,似乎原住民并没有铸币。在公元3世纪中期,大量低币值的硬币从欧洲大陆进入不列颠岛并且广泛应用。大约从公元600年起,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在肯特郡和泰晤士地区使用来自墨洛温王朝的金币。

到公元7世纪和8世纪,开始在本地铸造金币便士(shilling,相当于12便士)。到了公元10世纪,坎特伯雷大主教和约克大主教以及其他高级教士开始以他们自己的名字发行铸币。到公元10世纪中期,英格兰已经有35家铸币厂(见Joe Cribb等《世界各国铸币史》中译本,第4页)。

在东边的神圣罗马帝国,奥托大帝(Otto I,912~973)开始了铸币,并开设了4个铸币厂。到奥托二世和奥托三世(980~1002),德意志地区达到了80多个铸币厂,而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主要铸造的是银币。

到了13世纪,随着地中海贸易的发展,在南欧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和热那亚开始铸造银币格罗斯币(grossi),铸造格罗斯银币的风气也越过阿尔卑斯山渗透到日耳曼地区,乃至传到了东欧的波兰和匈牙利(《剑桥欧洲经济史》,第2卷,pp.820~825)。

到了14世纪中叶,欧洲从使用银币转入使用金币时代。其中主要原因是匈牙利金矿自1320年开始开采,出产了大量黄金。与此同时,在威尼斯和意大利的其他地方的黄金数量也有增长。在低地国家,佛兰德、布拉班特等开始铸造金币,随即在14世纪,在德意志的巴伐利亚等四大选帝侯邦国也开始铸造金币。1344年英国又开始恢复铸造金币。

尽管从15世纪到1500年间欧洲各地和各王国几乎都在铸造金币、银币和铜币,但是今天看来,数量并不大。按照伯恩斯坦的研究,“欧洲经过3000年的发展,到公元1500年,欧洲境内以各种形式——铸币、贮藏品以及各种装饰——保有的全部黄金数量可以用一个2立方米的体积来容下”(见Bernstein前引书,pp.109~110)。

“在16世纪,欧洲大陆一些国家铜币的发行量激增,但铜币仍旧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上,而且,主要是小面额金属货币。然而,在宗教战争期间政府当局对货币的极大需求,以及整个17世纪铜产量和供应量急剧扩张,消除了所有限制。从1599年到17世纪晚期,西班牙的经历了惊人的铜币增加,1607~1621年,法国令人吃惊地发行了大量铜币;1621~1623年,德国度过它著名的铜币泛滥时期;而瑞典也未能幸免。在此期间,西班牙和德国甚至彻底从银本位转向铜本位,也就是说,流通记账单位的价值是由一整套作为准金属货币的铜币的金属含量决定的。”(van

到了16世纪,美洲的白银像潮水般地涌向了欧洲,加上欧洲本地的金银产量也剧增了,使欧洲各国都恢复大量铸造银币。在威尼斯和欧洲其他国家,也开始大量铸造和发行达克特(Ducat)金币。算起来,自西西里王国在1140年第一个发行达克特货币,在中世纪被威尼斯商人发扬光大,到20世纪的一战前后逐渐退出流通,作为跨越欧洲贸易的专用货币,达克特金币竟在欧洲各国流行和使用近800年,到现在仍为欧洲和国际上的一些收藏家所珍存。

随着17世纪中叶美洲白银生产的衰落,欧洲的铸币在17世纪后又偏向黄金铸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上卷(第34页)就曾指出:“随着产业进步,商业国出现了同时使用数种金属铸币的便利:大的付款用金币;价值不大不小的买卖用银币;数额更小的买卖用铜币或比铜币更贱的金属铸币。”

(三)银行与纸币的出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17世纪后,随着银行的出现,黄金铸币一般并不出现在贸易中,较多地是通过银行券和纸币来充当“记账货币”的功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上卷中就大量讨论了这一情形,尽管他还没有使用“记账货币”这一名称。而在《剑桥欧洲经济史》中,欧洲经济史史家彼特·施普福特(Peter Spufford)和赫尔曼·范德尔·维(Herman van der Wee)用了专节专门讨论了欧洲中世纪和近代“记账货币”的历史与演进。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欧洲、近东历史上存在的王国、帝国在两千多年的铸币历史上基本上都实行金币、银币且二者交替进行外,信奉东正教的拜占庭帝国(The Byzantine Empire,公元395~1453)、在波斯的萨萨尼帝国(Sassanid公元226~651)、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以及在南亚的莫卧尔帝国(Mughal Empire,公元1526~1857),这些帝国的铸币也基本上是实行金币、银币交替和共同使用的铸币制度,也辅有少量的青铜币。

公元8世纪后,在北欧地区的维京人(Viking)虽然满足于使用外国的金银铸币,在与英伦三岛、西欧、中欧、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贸易中自己也铸造了不少银币,尤其是在征服了爱尔兰的都柏林之后,维京人还聘请当地和外来的专家来完善自己的铸币系统(参见Eagleton 和 Williams《钱的历史》以及Joe Cribb等《世界各国铸币史》)。

在北美大陆,最早的殖民地铸币是1652年的粗制银币。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后,各州开始铸造自己的货币,佛罗蒙、康涅狄格、新泽西甚至发行了铜铸币。1792年,美国国会通过铸币法案,正式铸造全国货币银元,并采取十进位制。

1848年后随着加州金矿的发现,导致大量私人和州地方发行金币。美国内战(1861~1865)期间,人们把金银铸币储藏起来,纸币、代用币和仿制的铅币充斥市场。

内战结束后,美国又恢复了铸造银币,并为了与中国进行贸易,还专门制造了增重的贸易银元。到1932年,美国才停止发行流通的金币。

直到1965年,根据新的铸币法案,美国才停止发行流通的银币(参Joe Cribb等的《世界各国铸币史》,美国章)。

在世界货币制度历史上,1609年阿姆斯特丹银行建立成为17世纪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阿姆斯特丹银行吸收金属货币存款,再据此发行“银行票据”。虽然阿姆斯特丹银行的信用票据发行纵横欧洲,但却没有发行真正意义上的纸币,因为这些信用票据是以足额贵金属货币作为担保的。

阿姆斯特丹银行的巨大成功,很快为其他大城市所模仿:1619年成立了汉堡银行。1656年成立了瑞士银行,并在1661年在欧洲第一次发行了真正的纸币。

1694年,英王威廉一世颁发了英格兰银行的皇家特许执照。第一个现代银行诞生了。英格兰银行发行的货币(即英镑)的前身也是银行券。这些银行券其实就是储户存放在金匠那里保管的金币的收据。

由于携带大量金币非常不便,大家就开始用金币的收据进行交易,然后再从金匠那里兑换相应的金币。之后,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后来这些收据就逐渐成了纸币货币。所谓的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即货币含金量)。

今天值得注意的是,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的永久债务,以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个设计把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久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制度。这更昭显了货币的债务的本质。

纸币的发行并不意味着金币和金条不再重要了。因为,在金本位制下,英国货币是用含金量来明确确定的。只要确信英格兰银行的地窖中和金匠们那里的吉尼金币还存在,就能保证这种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正常运行。金本位制细分起来又有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狭义来说,金本位制即指该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几乎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过,只是到1929~1933年大萧条之后,各国才逐渐放弃了金本位制,实行不再兑换黄金的国家信用货币制度。直到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金本位制才最终退出了世界历史舞台,世界各国也相继进入了无锚的纯记账式的信用货币时代。

(四)货币与真实的经济世界

通过对除中国之外的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两年多年的铸币史的这种鸟瞰式的历史回顾,我们发现了以下几点:

第一, 在2700多年的历史中,在西方和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的货币制度均是采取金币或银币铸币的形式,也有一些王国、帝国、部落、地区在一些时间里采取过铜铸币的形式,但一般比较少,时间也不长。诚如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所言,在大多数时间里只有在各地区“数额更小的交易中用铜币或比铜币更贱的金属铸币”。

由于金币实际上比较稀少,很多通过金币完成的支付和债务清偿又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采取记账货币的形式。但为什么西方、近东、中东、北非、西亚和南亚以及北欧等广大地区都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主要采取金铸币或银铸币?

这主要是在古代社会、中世纪乃至近代早期,无论是国王,还是宗教信仰乃至法律,均不能保证人们债务清偿(包括雇佣官员、军队、长工和仆人的服役和劳动“债务支付”)以及市场交易、国与国之间商业贸易的用金银铸币以外的可转让信用,人们相信只有用金银这种有实在价值的贵金属条块乃至带上合法或权威印章头像的金银铸币,才能完成人们之间的债务清偿和信用转让。

由此看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马恩全集》第13卷第145页)中所提出的“货币天然不是金银,但金银天生是货币”是有道理的,且至少在马克思的时代之前是如此。

从历史上来看,马克思所提出的货币的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均存在,且其中的主要的职能是流通手段(即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而最近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的发现均证明货币的“支付手段”均先于“流通手段”(交换媒介),这也部分支持了货币的债务起源说。

第二,由于自轴心文明时代以来到20世纪初,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均是金币、银币,并辅有少量的铜币或其他金属货币,但是,尽管亚当·斯密已经观察到他所处的18世纪已经出现的银行券,但他还没有从记账货币的视角来论述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曾大量讨论过纸币的存在形式,但他还是在金本位制的货币制度中纸币只是金银铸币的进行贴现的代用券、是取得金银的一种凭证意义上来认识纸币的。

尽管马克思的货币的本质有着诸多深刻的认识和观点,并实际上至今影响了当代经济学中的许多经济学流派,但他的货币理论仍然是金银铸币时代和金本位制时代的理论反映。

第三,在人类社会大范围的社会历史上,各国和地区有时采取金铸币、有时采取银铸币,或同时采取两种货币或再加上少量铜铸币制度,这样的货币制度安排主要取决于各时期各国和地区的黄金、白银以及铜产量,及这些金属的社会贮藏和可用性,而金银的比价乃至金币和银币比价也取决于产量、储藏量和这些贵金属的可用性。这本身就反映出了世界货币制度运行背后的经济逻辑。

就此而论,马克思在1847年为批判蒲鲁东所写的《哲学的贫困》中曾说:“只有毫无历史知识的人才不知道:君主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不服从经济条件,并且从来不能向经济条件发号施令。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全集》第4卷,第111~112页)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有道理,尤其是在铸币的选择和流通上更是如此。

第四,铸币的起源最初乃是主要是出于国家财政需要,尤其是军事方面的财政需要才产生的。铸币作为一种标准货币,具有两种基本职能: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

过去,人们一般会认为,铸币出现之初,应该是主要发挥交换媒介的职能。这正是亚当·斯密、卡尔·门格尔和阿曼·阿尔钦等经济学家理论推断货币起源的经典理论。但货币史、人类学乃至考古学的新近发现却给了我们不同的答案。

在吕底亚这些最早出现铸币的地方,尽管人们今天发现最早懂得用金银做交换媒介的可能是零售商人,但作为铸币的金币和银币一开始出现,就为王朝/帝国和政府所垄断。铸币的发行,也主要是先从国王支付和赏赐他的将领、大臣和仆人的“薪酬”而最早发行出来的。

在古罗马,因为采取雇佣军制度,铸币更是作为支付军队的军饷而发出的,然后才流通到市场上变成了交换媒介和债务清偿手段。

这类国王支付大臣和将领的军饷、俸禄、赏赐以及国家之间赠予、聘金、妆奁、杀人赔偿金、损害赔偿金和罚金——这些都是必须以一种标准信用媒介来进行的支付,金银的天然本质决定它们最适宜做这种信用媒介的载体,而铸币印上国王、大帝、宗教领袖乃至诸侯、邦主的头像,只不过是加强了这种可转让信用媒介的可信性和可接受度,从而变成一种可信的支付手段,然后才是市场交易的流通手段和债务的清偿手段。

第五,尽管古人和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还不能明白货币的本质是可转让信用和债务,而把货币的金银外壳作为货币本身因而常常迷失在货币的某一个职能中,于是在历史上就出现了货币的金属论与货币的名目论之争。

结果,在经济学理论中,货币的商品说(货币是一种作为一般商品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却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

这种对货币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现代经济学中货币理论和以及货币与经济增长和商业周期理论上的许多分歧意见和错误理论,从而使货币理论成为经济学中最难和最没有定论的一个领域,甚至成为许多经济学经典教科书中一个实际上的理论空缺。

市场经济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种经济形式,而经济学理论,说到底是研究市场经济运行的一门学问。

决定市场价格的,不仅仅是竞争,还有货币增减的因素,在任何国家的历朝历代中都是如此。因此,只有把货币的因素还原到经济学的理论分析中,才能期望有能解释现实经济运作的“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本文原标题:《世界铸币小史:金银铸币交替的经济逻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币中的米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