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交易的农禾发展是什么东西?

麦苗拔节快长,大田里早已不见“汗滴禾下土”的老农,取而代之的是自走式植保机作业。盐城市亭湖区富民社区农户陈万才如今也能忙里偷闲了,“田地集中上了规模,整个农业生产过程都比过去省时、省力、高效了。”这样的转变,源自当地正在开展的“小田变大田”改革试验。

江苏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以占全国3.8%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5%的粮食,养活了全国5.8%的人口。2020年,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2万元,位居全国前列。“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重中之重的位置优先谋划。”十四五开局之年,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年初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作此强调。

农本关系国本,“三农”发展离不开改革,江苏的“三农”改革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自2011年至今,江苏各地累计承担全国和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的107项改革试验任务,一大批成果相继转化。十年改革路,创新立潮头。如今,一幅具有江苏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正跃然眼前。

“新农人”:技术赋能 抱团发展

谷雨时节,泰州姜堰。540亩的井贤家庭农场里,翠绿的麦苗随风摆动,呈现一幅自然恬静的田园画卷。

“学了新技术,用工成本每亩节省至少40元,综合增收每亩在百元以上。”从传统的庄稼汉到今天的“新农人”,姜井贤的感受真切。去年,31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农技人员与包括姜井贤在内的农场主开展“点对点”实训指导,姜井贤学会了节氮减肥健康种植、精确定量高质量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多项农业新技术,还取得了助理乡村振兴技艺师的初级职称。

培育“新农人”,是江苏为推进乡村振兴所抓的一项工作。来自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以来,该省每年开展农业农村人才技能培训至少20万人。

“新农人”也有发展的烦恼,单打独斗经营的风险在所难免。常州新北区种植户葛林林去年就栽了大跟头,一个超长梅雨季使得他种的40亩猕猴桃树大部分被淹死,一下损失了60多万元。放弃与否,他纠结了很久。好在,当地新农家庭农场联盟工作人员闻讯上门,送来了“组织的温暖”。去年底,在联盟的指导和建议下,葛林林决定将猕猴桃种植规模压缩在十几亩,其余则搭起16个大棚用来种植草莓以及黄瓜、辣椒、圣女果等应季蔬菜。

“我们想让生产成本再降一点,亩均产量再增一点,资源配置再优一点,成员能力素质再升一点。”谈及成立联盟的初衷,新农家庭农场联盟理事应英介绍,他们集合了新北区62家核心家庭农场的力量,致力于为成员单位提供农资统购、技术指导、信息咨询、渠道打通等服务,“像葛林林做瓜果蔬菜,温室大棚必不可少,我们可以向厂家直接采购,质量有保证,价格还便宜。”

在应英看来,抱团发展将是“新农人”稳健发展的大趋势。除此之外,数字乡村建设也在为这个群体赋能加油。

在南京市六合区,当地以“1+N+X”综合体组织框架组建了天纬、艾津、河王三家农业服务联合社,每个联合社以一个核心成员牵头,包含N个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拓展了品种布局、栽培管理、植保防治、机械施肥、机耕机收等X项服务模式。以艾津农业服务联合社为例,其借助物联网技术打造的线上管理平台上线近半年,已服务200多农户。

对此,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邹伟认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综合体,有利于推动农业服务降本增效,实现农民收益、合作社实力、农业生产水平“三个同步提升”,而突出信息化应用则是提速增效的关键一招。

强农业:资源活化,动能焕发

走进盐城市亭湖区黄尖镇黄尖社区,一张崭新的“土地拼图”尤为显眼。20199月,该区抓住江苏省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机遇,在黄尖镇和便仓镇试点省级“小田变大田”改革试验。当年,首批试点的4312790亩地由分散的1123块整合为147块。

“‘小田变大田’让我们庄稼汉又重新从地里刨出了‘金娃娃’。” 饭后,站在自家宅后一块宽阔平整的田边,黄尖社区居民单国民乐得合不拢嘴。从前,他家的9.5亩地是东一块、西一块,农业机械在“巴掌地”“皮带田”里派不上用场。如今通过换田,每户村民都得到了一整块承包地,机作问题迎刃而解。经此一改,黄尖镇平均每亩地降低经营成本约160元。

在淮安市淮安区蛇峰村,“能人”缪锦丛除了担任村两委委员,还在村集体领办的登峰农机合作社担任农机操作手。前阵子,他连续一周开着高地隙植保机,进行农田作业约2000亩。

“一年下来收入10万元不算事,公事私事都有干劲儿!”缪锦丛算了笔账:做村干部一年工资3.4万元;自家8亩承包地流转入土地股份合作社,每年可得到6900元的保底收益金;作为农机操作手,他操作收割机每亩收入20元,操作无人植保机每亩3.5元,高低隙施肥每包5元,参与种植管理40亩农田绩效报酬3600元,光这一块增收就有五六万元。

在蛇峰村党总支书记万士俊看来,乡土人才是重要的发展资源,缪锦丛过去以家电维修为营生,玩机械也是一把好手,3年前村里动员他当干部。在当地“三农”改革中,村干部参与种植管理,与产量绩效挂钩获得管理报酬,实现了村集体、村干部、村民的多方共赢。

处理好和土地的关系,江苏各地深谙“三农”改革的这一主线。

目光转向苏南。在无锡惠山区阳山镇桃源村,没有“小田”的困扰,但农房闲置一度是村书记张谷的“头疼大事”。“以山南头自然村为例,户籍人口超过300人,但常住人口不足100人。”张谷坦言,这些闲置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长期无人管护,泥灰剥落,破败不堪。

如何才能让闲置的宅基地和农房焕发新生机?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三权分置。次年,桃源村即尝试以“群众入股+合作社入股+社会资金入股+政府支持”的形式,以水蜜桃产业为核心,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村民可以将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给集体获得资产性收入,也可以自己经营民宿、农家乐获得经营性收入。”张谷说。

村民陈芳和隔壁邻居家的老房被人看中租去开办了“即见桑梓”民宿,2019年最后俩月试营业期间,这家民宿的营业额就达20万元。目前,桃园村流转闲置宅基地3880平方米,全村已有民宿15家,从曾经的“卖桃赚钱”到如今的“以桃兴业”,桃源村的发展路子更宽了。

江苏省农科院农经所所长朱方林认为,当前,“新农人”、新技术和新业态快速涌入农村,为盘活农房资源提供了新空间。中央提出的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为加快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利用指明了方向。

兴农村:产业支撑,强基固本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

沛县敬安镇唐楼村村民朱永去年种了50余亩辣椒大棚,纯收入达到30多万元,“龙头企业管一头一尾,提供辣椒苗并负责收购辣椒成熟后取出的种子,我们负责田间管理和成熟后的取种。”目前,整个敬安镇的制种辣椒种植面积2万余亩,年销售额超5亿元,直接带动约2万农民致富。

“这个富民产业的造就,离不开我们启动的‘三乡工程’试点。”沛县县委副书记黄浩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在推动人才下乡、能人返乡和资本兴乡过程中,在苏南从事辣椒制种多年的卢国强应邀带着资金、技术、经验等优质资源返乡,在敬安镇打造起了辣椒制种科创小镇,如今连中国工程院辣椒院士工作站也在这里挂了牌。

苏南虽富,也有相对薄弱村。在“中国制造第一县”江阴市,南闸街道带着南闸村、曙光村、蔡泾村、龙运村4个经济薄弱村共同出资成立了江阴市联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胡振芳介绍,这是江阴首个镇村联合发展平台,将优先投资薄弱村的盈利性、公益性项目。

2019年起,该平台公司开始扶持南闸村推进一批产业扶贫项目进程。“通过企业厂房租赁,可为村里增加180多万元的村级收入。”南闸村党总支书记王梁说,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也直接推进了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村里这两年先后投入20余万元完成了观庄后村段头路硬化、亮化工程;投入近30万元完成陈氏河清淤、蔬菜种植大户退租的200余亩农田的整治及农机水利设施修复。

无疑,资源注入是助推农村发展的关键。太仓市璜泾镇的雅鹿村,十多年前集体经济也是一穷二白,它的发展靠的是与知名服装企业雅鹿集团之间的村企共建。

早在2007年,雅鹿集团出资为村里建成两栋标准厂房,当年即为集体增加租金收入54万元。尝到甜头后的雅鹿村,在雅鹿集团的担保下从银行贷款110万元扩建标准厂房,现该村标准厂房总面积达6.5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底还可以增加2.5万平方米。

一手引进孵化工业项目,一手集约土地规模经营,雅鹿村党委书记顾爱东说,2020年他们实现村集体收入1846.8万元,村级经营性资产突破3287.6万元,比2006年并村时增长了40倍。

去年622日,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开展“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的实施意见》,这意味着更多的政策资源将持续输往全省各地乡村。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十四五’期间,江苏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乡村建设治理进入深化拓展期,农村民生保障进入品质提升期,工农城乡关系进入重塑融合期。”在此背景下,2021年江苏省委一号文件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出了33条硬核举措,在强调守牢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的同时,提出全面启动乡村建设和富民强村帮促两大行动。

“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面子里子一起做。”江苏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杨时云表示,今年全省将加快改善农民住房条件,深入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保障向农村倾斜。他同时表示,江苏“三农”发展得益于改革,改革是江苏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经验,“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试验的精准化、精细化、集成化水平,努力把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成为制度创新高地。”

记者:耿志超、马晓波、朱达、王继亮、闫峰

   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很多行业遭受重创,农批市场也在所难免。禾富农贸城水果批发市场在泉州、晋江两级政府及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帮助下,以“服务三农”为基点,以“促进流通”为根本,以“保障供应”为职责,以“稳定民生”为己任,在全球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做到了交易稳定、供应有保障去年市场的交易量和交易额保持稳定态势,同比略降。全年交易量达35.8万吨,同比下降4%,交易额达22亿元,同比下降3.8%。

上半年货源充足销售回升  下半年疫情影响交易下跌

    与去年一样,今年全年交易行情仍旧是上半年略好,下半年下跌。2020年新冠疫情的暴发,打乱了大家正常的生活节奏,市场交易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至2021年1-2月份,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有所好转市场交易也逐步好转。1、3、4月份同比交易量开始增加(但对比没有疫情时19年还是下降)。到了6月份开始,市场又开始疲软,各项交易的统计数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整个下半年6个月中,交易量同比同为受疫情影响的2020年全部下降,较没有疫情影响的19年,相同月份相比下降幅度更大。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一是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骤减,造成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下游消费终端流通滞缓。二是疫情防控措施将影响人员流动与活动,进而影响物流,市场交易受到冲击。特别应该提出的9月的莆田、厦门疫情;年底的西安疫情冲击较大。三是受疫情影响,人们采购方式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农批行业开始受到线上交易的极大冲击甚至是逐步蚕食水产、水果、蔬菜这三大类传统初级农产品中,因为易包装、保鲜周期长、运输损耗小,水果比水产和蔬菜更容易线上交易,因而水果农批受线上冲击最大。

硬核筑牢防疫战线 全力保供惠民助农

   在新冠疫情的严峻形势下,禾富农贸城水果批发市场全力以赴筑牢防线、抗击疫情、保障供应,全面保障了市场150余家经营户的有序经营,确保了本市及至闽南地区的水果稳定供应。在做好防控疫情的同时,保障果品供应也是我市场的工作重点。前期,受疫情影响,部分果品供应一度滞缓,不少批发商库存大量积压,水果又不易保存,销售形势不容乐观。但市场迅速反应、明确行动、齐心协力,防患于未然,经营稳中向好。一方面,市场对疫情的防控力度不断加大,在防控物资方面,市场通过多渠道购买了口罩、防护服、红外额温计、消毒液等。在果品供给方面,市场积极与产销两地客商进行对接,保障市场果品储备,维持果品正常供应的任务。

     9月底至10月中下旬,由于受到莆田、厦门疫情的影响,泉州在地理位置上又夹在中间,整个闽南地区的果品供应普遍滞后。为了积极应对疫情影响,解决农产品待销困境、以及应对仙游、同安买难问题,市场积极助力政府疫情防控部门、商务部门,加大针对莆田、厦门采购方的对接力度,开辟疫区采购车辆、人员的停放专区,有效衔接产销,在确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帮助莆田、同安疫区有效解决了采购困境。

    同时,与全国各果品产区建立紧密联系,帮助解决贫困地区果品销售难的瓶颈。当年,广西平南、甘肃静宁等地分别在禾富水果市场举行推介会,重点推介当地优质果品,双方签订销售合作协议,做好产品宣传推介和销售工作。

进口水果举步维艰   疫情影响仍不可测

    始于2019年底的新冠疫情发展至今,对进口水果在我国的销售影响最大,且随着全球疫情防控的不确定因素,未来的影响仍然不可预测。

    禾富市场开业六年来,进口水果交易量每年保持同比增长的规律2020年被打破。2020年,进口水果交易量同比交易量下降19.1%;2021年,进口水果全年交易量再次同比下降,降幅达25%。

   进口水果中交易量居前六位的分别是:火龙果类、榴莲类、柑橘类、樱桃类、莲雾类、山竹。

     以夏天最火爆的榴莲和冬天春节前后最受追捧的樱桃为例说明。榴莲今年的表现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一般来说4、5月份是一个集中上市期,交易量最大、口感最好。4月份前,由于疫情的影响,口岸实行护照入关隔离14天政策,最终造成周转时间大大加长,加上产地工人紧张,导致采果、包装速度放慢,因此进口量骤减,价格一度很高,基本在750元/箱以上。到了4月份,国内疫情基本好转,榴莲的进出关口也基本全部打开,到货量开始增大,价格逐渐稳定在去年同期的水平(620元/箱左右)。在4月底,国家又增设了口岸出入检查站,使得到货量大增,价格开始下跌,一度跌到520元/箱左右;端午节过后,榴莲的货清的差不多了,而且泰国东部的榴莲进入尾期,而南部的货没跟上,导致价格又开始上涨,到6月中旬东部货尾期最高的卖到960元/箱,接着南部货供应逐渐跟上,价格逐渐开始有所回落。上半年,榴莲的交易量同比下降27%,均价同比上涨近三成。

    樱桃的上市期主要在春节前后,今年1月份樱桃类贡献了进口果品超过一半的交易额,达到55.2%。原本2月份还可以最后冲刺一下,但因为受到疫情的冲击(全国多地樱桃外包装检测出新冠阳性),交易迎来当头一棒,不少集装箱货柜滞留在港口,部分商超供应链被阻断,可以说遇到了史上最冷行情。抖音上的线上交易甚至有十斤装报价99元的,广大网友戏称因为疫情影响,间接实现了“车厘子自由”。

价格影响特点明显  国产下降进品上升

   中国是水果生产和消费大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水果消费以鲜食为主。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健康饮食观念逐渐增强,水果消费已成为居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水果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居民消费支出。2021年,我市场国产果品平均价格为约8.2元/公斤,同比下跌9.2%。从单月同比来看,1-6月份国产果品平均价格都是呈下降走势。从品种上看,今年以苹果和梨下降更为突出。分析主要原因:①我国水果种植面积逐步增大、产量提升,需求大于供给。供应不缺,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落;②受疫情影响,正值采收期的果品,由于人工、运输等困难,采收、加工不及时,导致部分果品口感不如往年;③疫情的后续影响,整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骤减,造成产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下游消费终端流通滞缓。

    进口水果价格走势完全受新冠疫情影响所致,进口水果的通关成本、物流成本、新冠疫情检测成本都在上涨,且存在极大的交易风险(主要指受新冠影响而造成的交易时效性和货物阳性销毁风险),导致总体价格上涨 。

浅析2022年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特色效益农业大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水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区域布局更加优化,优势产业更加突出,产业效益更加明显,已成为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产业。目前,水果已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业种植产业,果园总面积和水果总产量常年稳居全球首位。从我国水果行业的现状来看,水果行业受到了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保障,近年来无论是产量、消费量、市场规模都在持续增长,预计未来我国经济将持续良好的保持发展,而水果行业的供需同样保持良好的持续增长态势。

   但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年轻人群和中产阶级对于生鲜上门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强烈。以传统商业方式为代表的摊贩、市场等经营企业受到冲击。另外,果蔬贮藏保鲜业既是促进果蔬生产、搞好产后加工的桥梁,也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果蔬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发展水果保鲜可以使工农业总产值成倍增长。

   新冠疫情的暴发和持续,对水果的流通和消费具有消极的影响,尤其是对进出口有非常大的阻碍,其中苹果、柑橘橙等水果的出口受影响较大,直接促使国内销售压力增大,进一步导致价格下跌,减缓经济的恢复速度。此外春节期间,国内疫情呈散点式暴发(陕西、河南、天津等),直接影响周边人员流通速率,使得消费能力发生区域性降低,而暴发的范围越广,影响能力越强,消费能力下降的就越严重。

禾富农贸城水果批发市场

备注:品种数据选取全年交易量排在前列的主要品种

  去年以来,山西农资集团在董事长赵随民的带领下,积极响应中央、国务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号召,把握为农服务方向,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农民生产生活、面向新农村建设,瞄准多元发展,探路现代农资,开启多元化终端服务之路,推动经营服务网络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延伸,在农资集团转型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稳固本业 布局化肥未来市场

  去年农忙季节,万荣县里望乡的鲁西液体肥加肥站着实火了一把。加肥站负责人宁永顺表示,虽然去年才刚开始销售液体肥,但加肥站运营效果不错,而且果农用了效果明显,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里望乡的鲁西液体肥加肥站是山西农资集团在晋南地区新建的100个液体肥加肥站之一。
  据山西农资集团副总经理张杨介绍,这种液体肥料加肥站,使用新型液体肥料代替传统固体肥料,实现随水追肥、水肥一体,以达到控肥增效目的,是去年山西农资集团控肥增效示范区重点推广的一个项目,也是布局化肥未来市场迈出最重要的一步。据统计,目前山西农资集团在运城、临汾已经建成的100个液体肥加肥站,仅去年4-6月份销售液体肥就达500吨。液体肥这一新生事物正逐渐被农民所接受。
  我省地处黄土高原,水资源缺乏,节约用水、合理施肥,实施水肥一体化大势所趋。随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土地适度规模流转,规模种植户兴起,为液体肥施用提供了基础条件。山西农资集团董事长赵随民表示,下一步山西农资集团将充分发挥供销社遍布乡村的农资经营服务网络优势,结合“化肥农药使用零增长”和 “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惠农工程”建设,依托惠农服务中心(站)、农资店、基层社,采取从南到北、由易到难、分段推进的方式,加大全省液体肥使用推广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省供销社系统液体肥加肥站达到3000个,销售量达到6万吨,覆盖农作物面积达到600万亩,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锐意改革 开辟发展新领域

  2016年9月23日,山西农资集团农产品有限公司在小杂粮种植大县阳高县成立,标志着该集团正式涉足小杂粮产业,布下了打造小杂粮种植、加工、销售、出口全产业链的第一枚棋子。
  作为我省最大的农资流通企业,布局小杂粮产业是山西农资集团响应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消费群体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推进集团公司从单纯农资供应向农业综合服务转型升级,不断创新为农服务方式和手段的一项重要举措。据了解,山西农资集团于去年4月初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 “山农禾”、“晋凯”杂粮品牌商标,9月份完成山西农资集团农产品有限公司工商登记注册、开业,并由其控股成立阳高县山农禾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步发展杂粮大宗商品交易和杂粮食品经营。

  同时开通了“山农禾”和“三晋嘉禾”手机端微店,在阿里巴巴1688电商平台开通“山农禾”旗舰店。杂粮食品经营主要依托农信通公司运作,现已与山西石鼓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阳高县中驰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青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32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服务播种面积35万亩,带动周边农户3万户。
  集团副总经理王珂告诉记者,目前,经省供销社同意,山西农资集团已决定成立山西供销系统杂粮产业发展集团。该集团旨在发挥小杂粮资源优势、供销系统网络优势,吸纳、联合涉农产业基金、农民合作社及联合社、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和科研院所等各类资源,构建耕、种、管、收、储的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涵盖保健性、功能性食品和饮料等不同档次的杂粮加工体系;建设不同规模的杂粮交易市场,形成大宗批发、线上线下、内销出口等供应链体系;组建集科研育种、示范种植、收储加工、商贸流通于一体的,覆盖杂粮全产业链的企业集团,打造成我省杂粮产业发展领域的“领头羊”。

  深度融合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2016年9月26日,山西农资集团平陆惠农服务中心隆重开业。80平方米的商品展厅、1200平方米的仓储面积、测土配肥“一站式”解决、服务设施齐全的庄稼医院成为周边30多个村庄的农民最可靠的“后盾”。
  全力打造惠农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庄稼医院,通过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全心全意全方位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成为山西农资集团由“农资供应”稳步转型“惠农服务”一个招牌式的自选动作。据了解,截至目前,山西农资集团共建成10个惠农服务中心和10个庄稼医院、20个惠农服务站。并依托所属山西农信通公司,开发了庄稼总医院暨惠农服务中心网络端项目软件,实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总院设计分PC端和手机端2个版本,开发有三级栏目:农业概况、农业信息、网上庄稼医院、免费智能配肥、农民培训、惠农服务、农资直供(网上商城)。用户通过栏目可检索农业政策、地域概况、自然条件、种植结构、常见病虫害等信息,同时还能在线观看农业技术视频、网上提交免费测土配方申请、组团培训申请、病虫害网上咨询等服务。今年将实现网上庄稼医院总医院(网络端)和惠农服务中心庄稼医院 (实体端)融合对接,线上线下一体运作,切实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此外,山西农资集团为充分发挥集团公司经营服务范围贴近农业、围绕农村服务农民的优势,2016年新建“山西农资集团运城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山西农资集团南赵惠农服务中心)”。该项目占地14亩,投资700万元,目前已建设完工化肥储备库、农机库、商品展示厅、培训室、庄稼医院、质量检测室和围墙、路面等其它附属设施,配备了相关设备,并全部投入使用。同时以南赵惠农服务中心为依托,完成土地托管和流转面积达10000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达5000亩)。

  服务大局 培育发展市场主体

  “十三五”时期,是扶贫开发工作啃 “硬骨头”。决战脱贫攻坚,需要政府帮扶、干部帮扶、社会帮扶,更需要企业的帮扶。让农户增收有途径,让农民致富有技能,让贫困户脱贫有载体……这是转型发展中的山西农资集团,积极响应省供销社“百社万户”精准扶贫和“创新供销合作社基层组织增加贫困户资产收益”的有关精神,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提出的一个响亮目标。
  “培育发展市场主体,在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中实现精准扶贫”是山西农资集团在服务“脱贫攻坚”大局中的精准定位。集团公司结合转型发展实际,按照市场主导、产业扶贫、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原则,围绕1000户结对帮扶任务,依托各分、子公司(惠农服务中心、站)在各区域对贫困户“建档立卡”,开展结对帮扶,通过代理店、连锁店和代理员等方式带动扶贫工作,目前已签约农户200多户。为了切实做到“精准扶贫”,集团公司专门出台《关于增加贫困户资产收益的实施方案》,集团农产品有限公司和阳高县山农禾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作为集团扶贫工作的试点单位,在开展小杂粮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工作中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作用,吸纳周边60多户农户的1300多亩耕地作为首批杂粮种植基地。此外,集团还通过农产品收购队伍和分拣、包装车间共吸纳周边农民近百人,让他们获取工资性收入,增加收益。
  “扶贫脱贫来不得半点花架子。脱贫攻坚,需要决心,更需要一颗实心;需要超常规的力度,更需要合乎实际的精度。”山西农资集团董事长赵随民向记者介绍,实施精准扶贫,山西农资集团充分考虑到了企业转型的实际,考虑到了市场导向,考虑到了因地制宜和产业拉动,最主要的是考虑到了合作共赢。只有合作,只有共赢,贫困户才会在脱贫的路上真正有盼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南省中禾种业有限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