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国际关系而言,欧盟和英联邦哪个对英国更重要

英国及英联邦与旧金山对日与约研究述评


英国及英联邦与旧金山对日与约研究述评   关键词 《旧金山对日和约》,对日媾和,英国,英联邦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盟国对日媾和是战后初期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1951年签订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对东亚冷战格局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对日媾和政策决策过程方面,对英国及英联邦国家在《旧金山和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忽略。这种研究视角,不可避免地将亚洲冷战主要理解为美国在亚洲推行遏制政策的过程,忽视了英国等国家在亚洲冷战起源中的作用,当然也就不能正确地阐明亚洲冷战的复杂性。   英国作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之一,是影响战后国际政治和经济关系发展趋势的重要力量,其在《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当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战后初期日本作为战败国处于盟国占领之下。在20世纪80年代前,学者们普遍把盟国对日占领看做是“美国对日占领”或者“日本的美国插曲”,《旧金山对日和约》完全是美国意志的产物。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这一时期的美国对外关系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等政府档案文献的解密,特别是在英国等其他国家的相关政府档案文件的解密之后,为学者们重新全面研究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契机。学者们逐渐突破了以美国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将英国政府档案文件、日本政府档案文件与美国政府档案文件相互校勘,来研究英国等国家在《旧金山对日和约》中的作用,涌现了一批学术价值很高的研究成果。罗格?巴克雷的《占领外交:英国、美国和日本1945~1952年》,堪称研究英国与对日占领的经典之作,该著作探讨了对日占领时期的美英关系,揭示了英国在《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中的“合著者”的地位。戈登?丹尼尔斯的《英国对战后日本的观点,1945~1949年》一文探讨了影响英国对日政策的诸因素,指出英国政府在最初对日政策考虑中,英联邦因素居于重要地位,英国对日政策的考虑超越了英日双边关系;但是随着冷战的加剧,在英国对日政策中,美英关系的考虑逐步取代了英联邦的团结一致,成为英国对日政策决策的主导因素。彼得?洛的《遏制东亚冷战:英国对日本、中国和朝鲜的政策,1948~1953》,以国别政治为主线,分别论述了1948~1953年的英中关系、英日关系和英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以及在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问题上的美英的冲突与合作。细谷千博的《走向旧金山和约之路》,指出虽然在反对苏联这一点上美英是一致的,但是在美国对日媾和草案同英国确保象征昔日辉煌和残存的亚太地区“英国治下的和平”的殖民利益这一目标发生冲突时,英国针对美国的方案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方案。细谷千博考订了“吉田书简”的形成,由于美英两国政府在中国问题上的分歧,致使日本在选择大陆和台湾方面举棋不定。美英两国进行了多次交涉,最终达成了《杜勒斯――莫里森协定》。美国政府利用了协定中的“日本政府对媾和对象的选择,由日本政府获得独立后自行抉择”这一点,以和约要得到美国参议院的批准相要挟,迫使吉田主动表态。《吉田书简》是美英达成妥协后,美国对日本施压的结果。木佃洋一是日本研究战后英国亚洲政策的又一重要学者。他的《对日媾和与英国的亚洲政策》一文考察了从1949年秋到1951年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这一时期英国对日政策的演变,美英双方就日本安保和日本重整军备问题达成了一致;美英之间的分歧主要是关于中国问题,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台湾国民党当局参加和会问题。他的专著《帝国黄昏――冷战下的英国亚洲政策》,上篇是英国对日媾和政策,下篇以马来亚为中心探讨了英国镇压马来亚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如何把反共与冷战结合起来,以及英国对美日安保条约、澳新美条约的反应。   加强英联邦的团结、发挥英国在英联邦中的领导作用,是战后英国外交的重要一环。英国的对日政策决策中,不能不考虑澳、新、印度等英联邦成员国的利益要求。在旧金山和约形成过程中,这些英联邦国家又是美国争取的对象。因此,学者们对英联邦国家在《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他们同美、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其中,安?卓特的《新西兰和日本1945~1952:占领与和平条约》是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对新西兰对日媾和政策决策过程进行了系统地阐述,探讨了相对于大国而言,小国在《旧金山对日和约》形成中的作用。作者指出《澳新美安全条约》《旧金山对日和约》为以后日新、美新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英国开始战略收缩、传统的战略和经济关系也由此发生改变时,《澳新美条约》《旧金山对日和约》的重要意义才真正显现出来。渡边昭夫、宫里正玄主编的《旧金山议和》中收录的两篇论文菊池努的《在对日媾和中的澳大利亚外交》和莫菲的《印度与对日媾和》,也是研究英联邦国家对日媾和政策的代表作,前者主要探讨了澳大利亚在对日和约形成中的作用,后者探讨了作为重

“全球英国”:脱欧后英国的外交选择

2019年08月13日 09:22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第3期 作者:张飚 字号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第3期 作者:张飚

内容提要:2016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退出欧盟以来,英国逐渐发展出“全球英国”对外政策以处理脱欧后与非欧盟国家的关系。“全球英国”政策旨在重新塑造英国的世界大国形象、维护二战后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以及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自由贸易。“全球英国”政策主要由发展英美特殊关系、英国和英联邦国家关系以及英国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关系三部分组成。“全球英国”政策的对美部分旨在巩固自由主义价值观、强化英美军事政治同盟,促进英美贸易;对英联邦部分旨在发展英国和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帮助非洲的英联邦成员消除贫困;对新兴经济体部分重在促进和中国、巴西等国的经贸往来,并在巩固经贸关系的基础上发展政治合作。本文还从政策的指向性、一致性、可行性三个方面分析了“全球英国”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英国/英国脱欧/英美特殊关系/中英关系

   作者简介:张飚,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中欧关系和国际关系理论。

  标题注释:本文得到中国政法大学校级青年项目“安全化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对外投资威胁论’”(项目编号17ZFQ81003)的资助,特此致谢。

  自2016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脱欧以来,英国和欧盟就脱欧的谈判进程、议题与影响,都引发学界热议。然而,英国在处理和欧盟关系的同时,也提出脱欧后会采用“全球英国”(Global Britain)的对外政策,以便处理脱欧后和非欧盟国家的关系。①特蕾莎·梅想要在脱欧后打造一个怎样“真正的全球英国”?英国政府打算如何应对脱欧后的全球政治经济?脱欧后的英国是否意在建立一个以英美特殊关系、英联邦、英国与主要新兴经济体为主体的“新三环外交”?本文首先阐述了“全球英国”政策的提出和发展,其次以国家间关系为视角,分别就英美特殊关系、英国与英联邦国家关系、英国与主要新兴经济体关系进行讨论,最后分析了“全球英国”政策面临的挑战。本文的核心观点是,“全球英国”是英国对外政策一个实质性、整体性的政策调整,该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脱欧后英国将改变过去侧重欧洲的对外政策,目光重新投向全球政治经济。


周南揭秘:英国曾试图让香港97后成英联邦成员国

采访当中提及的一些陈年往事,常常叫叙事者感慨不已,回味无穷。例如,香港1997回归中国的事情,最早主动提起的其实不是中国方面,而是英国人。早在1979年,港督麦理浩就到北京,从侧面来试探1997年6月新界租约到期后北京对香港前途作何打算。英国方面提出建议,要求北京同意港英当局批出年限超出1997年6月的新界土地契约,北京就不能不提前考虑香港前途,并给英方明确的回应:不行。

此后,邓小平就交付长期负责香港、澳门事务的廖承志,会同外交部的相关部门,成立专门小组来研究香港问题。而那时公布的叶剑英对台湾九条主张所体现的"一国两制",也就成了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原则。到1982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专程到北京,来同邓小平商谈香港前途时,中方已拿定了收回香港的主意。

1982年撒切尔到访之前,邓小平就对英国前首相说:"我们有办经济特区的经验,我们有逐步好转的国际关系,是考虑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了。

当那天撒切尔夫人进入人民大会堂时,她的底线是"以主权换治权",1997年后由英国人继续管理香港;两个多小时后她出来,高跟鞋断在了大会堂的台阶上,旁人看得出她有点精神恍惚。

最关键的对话,是她问到"要是谈判不成功怎么办?"邓小平的回答居然是:中国已估计到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果97之前香港发生严重波动,中国将被迫重新考虑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如果说宣布收回香港就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中国政府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撒切尔夫人当然听得懂邓小平这段话的意思,而且,她也考虑过拒绝把香港交还中国的可能做法。据说她曾问过相关阁员,英国军队能不能守住九龙和香港,得到的回答是不可能,即使那时英国刚刚漂亮地从阿根廷手中夺回了福克兰群岛。

再有一点,邓小平清楚地表明,中英就香港问题的谈判以两年为期。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谈判策略对最后达成协议,十分有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欧盟对英国更重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