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MBA的核心课程有哪些?

  核心课程是指那些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共同学习内容,它被置于整个课程的核心。而外围课程则是为不同的学生准备的,以学生存在的差异为出发点的边缘性的课程,它往往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开设。例如,有些国家的中小学教育以语言艺术、科学、数学和历史等为核心课程。

  博克与罗索夫斯基:“核心课程”体系创新

  博克(Derek Bok)在20世纪70q0年代一直担任校长,在他的下,一个由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提出的核心课程体系改革方案出台。罗索夫斯基于1978年提供了《哈佛核心课程报告书》,提出要重视大学教育的目的性,要把规范到能确定学生一个的广度的最低标准。因此,核心课程改革不是普通教育课程的修补,而是重新阐释博雅教育新内涵和新见解。1984年以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哈佛核心课程体系出台。核心课程体系把哈佛通识教育课程分为5类:文学与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及推理、科学和外国文学。不再严格区分院系课程和非院系课程,只要适当调整聚焦的重点,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可以从事核心课程教学。

  此后,哈佛核心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走向完善。这主要包括《哈佛核心课程目录》和《哈佛大学学年核心课程目录》修订时的内容扩展,前者将核心课程领域扩展到6个,即增加了“道德推理”;后者又增加了“定量推理”,使核心课程领域达到了7个,具体为:外国文学、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科学、道德推理、社会分析、定量推理。哈佛大学规定,学生必须用本科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来修习核心课程7个领域的8至10门课程,但每个领域的具体课程可以自由选修。在课程安排的顺序上,主张把通识教育贯穿到大学四年之中。

  1. 赵伍,李玉峰,鲁定元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2.

课程旨在帮助MBA学生全面了解管理原理,形成综合全面的思维方式。从管理者的角色和管理的特征入手,在理解管理决策的基础、特点、个体和群体决策的认知偏见后,帮助MBA学生有意识地了解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情境思维等思维模式,并结合管理实践和组织行为予以识别和使用,从而逐步养成综合性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管理技能。

本课程的基本目标是培养MBA学生的管理沟通意识,了解基本的管理沟通策略分析框架并提高个人的沟通技能。期望目标是改进和提高学生演讲、倾听等沟通能力,能够应用管理沟通策略,改变或改进管理沟通过程中的思维方式,提高和强化自己的影响力和说服力,并能够主动恰当地应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效果。

本课程主旨是帮助领导者识别和应对新商业环境带来的领导力挑战,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型领导力,引领组织持续取得竞争优势和成功。重点在帮助领导者开发自己的三个方面潜力:领导自我、领导团队、领导组织。系统分析、讨论和练习卓越领导者的品格(Being)、知识(Knowing)与技能(Doing),理论联系实际,基于问题解决与行动导向,通过反思改进、标杆学习与团队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帮助MBA学生有效实现领导理念、思维和行为的积极改变,实现领导力的全面提升。

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以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学科为基础,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模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MBA学习过程中的一门重要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着重从人的工作行为中的个体、群体与组织三个层次水平来分析影响组织绩效的有关因素,揭示人的工作行为的实质,以提高各级管理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协调和控制能力,从而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工作潜能,有效地实现组织的目标,培养高层管理人员如何认识人、如何协调人、如何让组织更有助于人的发展的技能。

通过案例研讨,使学生直面商业管理决策中的伦理挑战,充分体会伦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启发其伦理意识,对那种简单的“好/坏”两极式思维模式进行反思;进而推动其思考自己的决策或选择可能给各个相关群体带来的影响,并应用适当的分析框架分析伦理问题并做出合理且负责任的选择。

本课程为中国学生(含港澳台学生)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掌握有关商务、管理方面的词汇,快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特别是商务情景下的口头交际能力。
此课程为外国留学生必修课程。我们努力使那些零起点的学生迅速掌握汉语拼音系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通过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互动式教学训练,使学生很快能够掌握汉语表达和沟通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课程主要围绕学生最关注的学习和生活等内容展开,如经济、咨询、租房、旅行、婚姻、家庭等生活和社会话题,深受留学生欢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ba主要课程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