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保星真的拒保吗,主板是不是都不支持个人送保?都要走经销商才行?

水滴筹的保险不是骗人的,就是正常的百万医疗险。

几次迭代升级之后,目前的产品也没什么问题,正常百万医疗险该保的也都保了,没什么大坑。

但是它家的销售方式实在是。。。。后期很容易爆出大量的拒赔案例。

以“首月0元”、“首月3元”为噱头,在捐款完成后推送的广告,牢牢抓住了投保人害怕得病,又爱占小便宜的心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量小白用户只注意到了首月低廉的保费,有多少人真的仔细阅读了保障内容和健康告知?

在抖音上,我找到了投保链接,情况比我想象中还严重。

只需要输入姓名、身份证、手机号,即可进行购买。

非常重要的保险条款、健康告知,缩在页面里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有多少人会真的点开去看?

点击“我已阅读”后,就是跳转到微信页面付款。

流程简便到我有些吃惊,甚至愤怒。

他们怎么能如此明目张胆?藐视规则?

要知道,如果不符合健康告知,即使交了钱将来出事也不会理赔。

而医疗险又是所有险种里,健康告知几乎最严格的存在。你的任何一点健康异常,小到乳腺结节、检查异常这种普通人以为“不严重”的病情,都会导致承保结果不一样。

在我们团队的日常咨询中,基本上10个客户,有4个需要核保,这个比例真的毫不夸张。

检查异常、心电图异常、血压偏高、糖尿病、乳腺囊肿、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

这些都是大家觉得很常见,医生口中不严重的疾病,但它就是会影响你买保险,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才能承保。

但是这最最重要的投保要求,被他们锁在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根本没有跳出来进行提示。

可以想象,不出几年就会爆出大量的拒保案例,愤怒的投保人不明真相,只会痛骂保险公司,甚至因此认为“保险都是骗人的”。

整个行业花了几十年,才辛辛苦苦培养起的保障意识,他们几年内就可以败光。

到时候,大众失去了保障,生了病只能自己死扛;保险公司担上骂名,行业出名昭著;而躲在背后的平台,早已赚的盆满钵满。

保险不是一个适合快速圈钱的行业,希望这些资本在入局保险行业的时候,能够踏踏实实,做好长远的规划和发展。

因为你眼中的变现方式,是别人危难时的救命稻草。

买保险被坑,说白了就两个原因。

第一,你不懂,傻乎乎的被宰。

我们的公众号“保瓶儿”写了很多分析保险的干货。

关注之后回复关键词,可以拿到一个实用文章合集,从险种到条款再到投保思路,基本上看完自己就懂了。

毕竟保险要交几十年的钱,买之前自己多学点,没坏处。

第二,信息不够透明,买了不合适的产品,也没人告诉你。

我们建了一些保险交流群,里面都是想买保险的小伙伴。

有啥问题,大家在群里沟通沟通,人多了总有懂行的,互相帮助,一起挑选产品。

进群不收费,私信我可以拿到进群方式。

本想只买一年的保险,没想到到期后依旧被保险公司从银行卡上直接划走保险费,又被续保一年;想继续投保,但保险公司在审核后却以被保险人的健康风险太高为由拒绝续保。最近,关于消费型短期医疗险续保条款不合理的报道此起彼伏。
到底是遵守法规,还是霸王条款,一时如出一口。《经济参考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多数医疗险、意外险等消费性保险若是通过银行卡划账,几乎都会在到期后自动续保;但如果被保险人上年出过险,且理赔金额较大,保险公司一般在第二年会根据其健康状况重新核保,对不符合承保条件者,会拒绝续保。
在此,《经济参考报》提醒投保人在投保时应看清合同,认真阅读保险条款;如果第二年不想续保,应提前申请终止保险合同。若是有心一直投保,则建议投保人购买一些能保证续保的保单,这样对他们的利益会有更大的保障。

“被续保”与“被拒保”层见迭出
家住北京的李先生去年4月底在某保险公司为女儿购买了一款消费型少儿医疗险,保障期限为1年,保险费491元,以银行卡划账形式扣除。由于出险极少,李先生今年未打算继续购买,但银行卡上依然被划去了491元,查询后得知,款项用途是用于购买上述保险,这让他非常吃惊,“保险合同都已到期,我又没有申请续保,为什么还要扣费?”
与李先生无奈“被续保”的遭遇恰巧相反,张女士是想续保却被保险公司拒之门外。2006年,张女士购买了某保险公司养老险,附加住院医疗险,保费采取年缴方式。前几年保险公司都会按时向她寄送缴费通知单作为提醒,张女士也一直按期缴费。去年,张女士因患高血压住院治疗,花费6000多元,大多由保险公司支付。但在今年缴费时,张女士发现保险公司只划走了主险的保费,而附加住院医疗险已经被终止。
“附加险每年只需缴纳几百元的保费,就能获得高额的赔付,当初就是因为看好这个性价比才购买养老险作为主险;现在,附加险被终止了,养老险要等到60岁之后才有收益,意义根本不大。”张女士对此非常不解,保险公司怎能在没有征求她意见的情况下,就单独解除附加险合同呢?

《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保险市场出现上述这种“被续保”或“被拒保”的情况,其实并不在少数。据一位保险代理人介绍,国内的保险大致可分为消费型与返还型,从险种上来讲,消费型保险主要为短期医疗险和意外险两种。
“很多客户都以为,短期消费险若不主动续保,合同会自动终止。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个人保单如果没有去办理终止手续,保险公司会视为愿意续保,直到客户提出书面申请为止。另外,产品公司会将续约设置成默认状态,除非消费者在到期之前主动联系要求取消续约。”上述代理人告诉记者,通常大部分投保人还会在保单上留下银行账号,这相当于自动转账程序认可,只要保险到期,而客户又没有办理终止手续,银行卡就会自动扣费。
“一般来说,只要投保期限内客户没有发生理赔或者是理赔了但不影响核保,下一年会自动续保;如果是投保期间发生理赔并影响到次年核保,第二年则不会自动续保。”生命人寿某核保人士进一步解释说。
然而,随着近年来“自动续保”条款的备受争议,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重新审视保单设计,例如要求客户自己勾选“自动续保”选项等。“在保险合同中,我们会明示‘自动续保’条款,并于保单到期前30天给客户发送提示短信,如果客户未办理终止续保手续,续保生效后,也会给客户寄送书面的通知书,多重举措确保客户的权益。”国内某大型寿险公司业务部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
然而,虽然市场上大多数公司都会在到期后自动续保,“但是,出于赔付率的考虑,保险公司也会对附加险的续保设置一定的条件,尤其对已进行过理赔的续保更为严格。”某大型寿险上海分公司客服部经理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健康保险管理办法》规定,短期健康保险是指保险期限在一年及一年以下且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险。由于法规中并没有承诺保证续保,因此保险公司有权在每年附加险合同期满时,根据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及投保规则重新作出核保决定。上述案例中张女士因高血压住院治疗,并伴有心脏病,保险公司认为其已经属于高危病患者,不再符合购买短期健康险的条件,因此做出拒绝继续承保。
某险企核保部门负责人认为,对出险客户来说,要看医疗、住院本身的疾病是否严重、费用是否合理。如果是糖尿病、严重高血压等严重疾病者,或是发现曾有不如实告知情况者,即使是首次出险,也有可能不予续保。另外,还有可能是因为被保险人的风险变动,如变更工作环境,但没有告知保险公司而导致出现理赔,保险公司会拒绝续保。如果是普通疾病,费用相对较少,来年仍可能会续保,当然,费率可能也会相应提高。
对一些风险较高,或希望继续投保的客户,上述大型寿险公司的业务部负责人建议可购买一些能保证续保的保单,这样对其利益会有更大的保障。“比如有的综合理财计划就是将附加医疗险与主险绑定在一起,每年自动续保,不存在中途更改;还有一些可能绑定五年或十年,在此期间,无需核保就能自动续保。”

对低风险者想尽办法,甚至违背其愿意续保,对高风险者则抬高门槛、甚至干脆拒之门外,保险公司这种类似“奸商”的做法让许多人义愤填膺,但是,赛迪顾问副总裁****理财网网保险专家博士认为,透过复杂的表面,保险公司也有自己难与言说的苦衷。
首先,保险本来就是一个充满“逆选择”的行业,以医疗险为例,自愿投保者很多是高风险客户,身体好的人则对其不感兴趣,这在无形中就破坏了保险大数法则的基本原理,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因此,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考虑,保险公司希望提高低风险客户比例、降低高风险客户比例的做法可以理解,这也是国外保险公司的普遍行为。当然,在具体条款的设计上能够再行商榷和完善,语言也应更加通俗易懂,便于老百姓阅读和理解。
其次,我国保险事业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很多配套并不完善,代理人整体素质也有待提高。在国外,如果发生类似事件肯定要追究代理人的责任,因为他有义务主动提醒投保人,以避免产生纠纷。
第三,消费者也应该对自己的保单负责,在投保时应看清合同,认真阅读保险条款,确认保险条款中的表述与保险业务员的讲解是否一致,是否符合你的需求,尤其要弄清保险责任、责任免除、保险费缴付标准与缴付方式、保单现金价值等问题。
保险专家提醒广大投保者,因为当前多数短期医疗险、意外险都是到期自动续保,若不想续保,一定要向保险公司提出书面申请。否则,有些险种会自动扣到60岁—65岁,直到年龄超出投保范围。投保时不要提供工资卡账号,最好办一张专门交保费、需要主动存钱的银行卡。若账户上无钱,保险公司过了缴费宽限期仍未扣款成功,保单会自动终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梅捷主板支持个人送保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