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经济的基本条件?

1、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当得到保护。”下列各项中属于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的是  ①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和奖金  ②股金分红、技术股份分红和房屋租金  ③农民出售各种农产品获得的收入  ④国债利息和购买彩票获得的奖金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在公有制内部才能进行按劳分配,公有制内部也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B按资金分配和按资本分配只是表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

C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都要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D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我国现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这一制度适应了我国现实的生产力水平和特点

C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目标

D党中央、国务院一心一意要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4、下列所得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的有:①出租房屋所得的房租   ②债券持有人获得的利息收入  ③购买商业保险获得的赔付款  ④股票分红  ⑤以专利技术入股获得的分红  ⑥外资企业里工人的工资

5、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正确理解是:①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没有效率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困  ②公平是效率的保证,没有公平的效率只能导致贫富分化  ③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④既要实现“部分先富”,又要最终走向“共富”

⑤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既是一对矛盾,又具有一致性

6.对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B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这一分配方式的直接原因

C它是对几千年来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社会地位

D它不是我国现有分配方式的全部,但也不是普通的一种方式,是在其中居主体地位

7.上海某药业有限公司与四位博士合办一家新的有限责任公司,原公司注册300万元拥有60%的股份,四位年轻博士以“无形资产”——知识拥有40%的股份,既实现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又实现了个人技术与国有资产的结合。这四位博士取得的收入属于

8.下列能够体现分配问题上坚持兼顾公平的选项是:①加大对西部的投资,加快西部经济发展  ②扶助弱势群体,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③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三条保障线”  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建设,促进东部发展

9.在我国现阶段,除了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其他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①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②按管理要素分配  ③按技术要素分配  ④按企业效益分配  ⑤按生产要素分配

10.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  ①是对以往分配制度改革认识的深化  ②承认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  ③是对按劳分配原则的进一步完善  ④目的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4条规定:“……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做法符合这一分配制度的有

A尽量利用行业垄断或某些特殊政策为本单位职工谋取实际利益,改善职工生活

B规范收入分配,消除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

C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D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支持力度,努力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

12.“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这是说

A实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B分配制度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

C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D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决定分配方式的物质基础

13.四川省人事厅下发文件,允许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和保守本单位技术商业秘密、不侵犯本单位或从事相关研究课题的知识产权和经济权益的前提下,跨单位兼职,多职多薪。从分配角度讲,这一做法

A将拉大收入差距,加剧贫富差别,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B 体现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C反映出国家对知识的重视,有利于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

D会导致有些技术人员一心谋取“灰色收入”而荒废了新技术的研发

14.我国实行现行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的首要目标是:①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③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同步富裕  ④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15.按劳分配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关系是:①二者同属生产关系范畴,都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  ②后者为前者提供了可能性  ③前者是后者在分配关系上的体现  ④前者是后者的前提

16.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1999年7月起,普遍提高全国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这项调整收入分配的政策:①是国家在实施调整人民内部关系的职能  ②体现按劳分配与按资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④有利于刺激消费和维护社会稳定

17.近年来,在居民个人收入分配上,有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为此,党和国家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防止两极分化,落实共同富裕原则。下列政府行为中,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有利于达成这一目标的是

A采取政策倾斜和经济扶持的办法,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别

B对高收入行业的工资性收入进行控制

C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

D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振兴科技教育

18.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国有企业的职工,付出相同的劳动,但获得的劳动报酬却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这说明

A按劳分配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B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

C按劳分配的实行只有经过一个漫长过程才能实现劳动者收入均等地获取报酬

D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是与企业的效益联系在一起的

19.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对此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消费资料分配的性质

B消费是分配的目的,分配是消费的动力

C消费的具体形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

D消费资料分配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0.某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技术员王某购买了内部职工股,年终按股分红得3000元,他还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投入公司入股,年终又获得17000元,全年他共得工资款36000元,岗位津贴960元,奖金12800元,一年之中他缴纳各种税款4500元,向困难职工捐款1000元。在王某一年的所得中,属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别是

21.从2004年起,我国189家中央企业负责人将开始实行年薪制,平均年薪达25万元。有关专家指出:生产和消费的主体都是“经济的人”,如果不能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得到利益实现,生产和消费都将会失去动力。这次改革,事实上确定了企业家是区别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一种“生产要素”,以其独立的市场价格参与分配,效率体现得更充分,激励作用更强。

运用个人收入分配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改革举措的认识。

22.有人说:“个体劳动者的收入直接和他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紧密联系,是典型的按劳分配。”你对这一观点是如何看的?

23.有人说:“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社会分配公平,但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但不可避免形成两极分化。”请你就此观点发表评论。

24.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头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整体收入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为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根据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收入差距?

(3)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从而解决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

21答:(1)目前,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2)189家中央企业负责人实行年薪制,就是上述分配制度和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  (3)实行这一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必然能够极大地调动这些企业负责人的积极性,从而对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2答:题目观点是错误的。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公有制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原则。  (2)个体经济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的是按个体劳动所得分配。这部分收入来源于个体劳动者劳动所得,也来源于劳动者所拥有的资金和生产资料所带来的收入,还来源于经营者所带来的收入。 (3)由此可见,按劳分配与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两种不同范围的分配,将二者混淆是错误的。

23答:(1)题中认为“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可以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社会分配公平”是对的,但认为“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所谓兼顾公平,就是说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意在使分配的结果促使人们奋进,使社会具有生机和活力。所以,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并不是否定个人能力和效率的差异以及贡献的大小而搞平均主义。相反,我们认为,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就是说,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题中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正确的,但认为这样做“不可避免形成两极分化”则是不科学的。新形势下,效率优先原则的提出使得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首要目标,但我们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悬殊,鼓励先富帮后富,所以不会形成两极分化,而是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24答:(1)造成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有:分配制度的变化,允许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体制不完善;地域差别;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手段不完善;非法收入造成的差距。

(2)当前我国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合理打开收入差距,这是由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对于收入上的差距,我们一方面要体现效率原则“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而导致两极分化,以体现公平原则,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关键是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为此,要采取多种途径扩大就业,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趋向合理。

1、十六大报告重申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在继续搞好已开工的10大建设项目的同时,计划再开工12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的3000亿元。材料中的3000亿元是(     )

①它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②它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   ③它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④ 预算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生效

3、我国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入包括(     )

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

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收入

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

4、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要正确对待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下列选项对“财政”理解正确的是(     )

A、财政是现代国家的经济行为,它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一致的

B、财政是就是指财政收入

C、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D、财政就是国有企业上缴国家的全部利润,是所有权收益的一种形式

5、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连续5年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     )

A、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B、扩大商品进口的数量与规模

C、扩大商品出口的数量与规模

D、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6、2003年,广州市本级财政安排城建资金168.3亿元。2004年,广州市还将加大投入力度,安排城建资金216亿元,以城市交通和环保设施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轨道网、道路网、绿网和水网,营造动感广州。这说明(      )

A、 国家可以通过财政弥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缺陷

B、 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C、 国家通过财政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D、国家通过财政支出,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7、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我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由“长征2号F”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于16日凌晨6时23分,在我国内蒙古中部草原地区成功着陆,我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有(      )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够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  ③我国财政的巨大支持作用  ④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8、2003年,中央财政共安排支持各地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资金108亿元,有1.67亿人次受灾群众得到了政府的及时救助。从具体用途看,这属于财政支出中的(      )

9、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如果收入大于支出,节余过多将意味着(     )

A、经济发展具有充足的后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有了物质保障

B、资金储备充足,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保证国家重点工程顺利进行

C、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D、有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加速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12、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下列不能说明这一作用的事件是(       )

13、根据近几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为刺激社会需求,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上来,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这表明(      )

①财政决定经济   ② 财政支出的重点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为依据  ③要坚持紧缩性财政政策 ④财政支出的数量和使用方向体现着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

14、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这是因为,国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    )

①有效地调节和处理人民的内部矛盾   ②有效打击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 ③ 保卫国家主权独立  ④促进科教事业的发展

A、这是财政运行的最好状态

B、这是财政运行的最差状态

C、最后会形成大量节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

D、是比财政赤字政策更好的一种财政政策

16、近两年,国家增发2100亿元国债,带动了社会投资国债5000多个,建设总规模达2.2万亿元,材料表明(    )

A、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技的发展

D、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7、近几年粮食丰收导致市场上的粮价下跌,我国实行了粮食保护价制度,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这部分粮食收购资金支出(     )

C、该国只能靠借款来弥补财政赤字     D、这可能导致该国发生通货膨胀

19、2000年中央财政向西部地区增加转移支付600亿元,2003年达到800亿元,这是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相对规范的转移支付,而且今后也会维持这个规模,这样做(     )

A、有利于资源向中西部地区流动

B、不利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

C、是实现西部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D、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A、增加了税种并提高了税率

D、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增长

21、2004年3月,财政部长金人庆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预算时指出,2004年预算中央财政总收入13819亿元,中央财政总支出17017亿元,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3198亿元。

22、《中国财经报》载文指出,经济和财政是相辅相成,财政来自于整个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财政的增加,财政的增加反过来又支持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建设。

(2)       “财政的增加反过来又支持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建设。”;有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根据所学理论谈谈你的看法。

23、200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全国财政收入第一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1700亿元,2003年,中央财政总收入比预算超收524亿元,主要用于当年抗灾救灾、教育卫生科技事业发展、支持企业改革、加强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等。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财政的作用?

24、2004年我国继续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确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基金按时足月发放。请回答:

材料反映了财政的什么作用?为什么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

21、(1)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的过程就是财政支出。

(3)           ①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但在经济的实际运行中,收支完全相等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

②在我国现阶段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22、(1)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发展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综合国力,财政是一种重要的宏观调控工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2) 财政收入的增加,可以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增加投资和带动消费,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建设。但是国家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对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会产生不利影响,最终也不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发展。

23、答:(1)材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在对保证国家经济建设、促进科教文卫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在社会生活中,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

24、答:(1)材料表明财政通过社会保障支出,调节社会分配,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社会保障支出是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财政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对社会分配进行着广泛的调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下,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发挥着积极作用。确保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养老金,是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离不开财政的大力支持。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预算中的比重。

1、下列对财政与税收关系理解正确的是:①二者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③税收的强制性决定了财政的强制性   ④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作用之一

2、国家税务部门加大了税收征管的力度,打击各种形式的偷税、骗税、抗税。这并不是要增加税赋,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这表明

A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D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一种新型税收,它区别于其它类型税收之处在于

A它具有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特征

B它不是靠国家强制力征收的

C它体现了国家、集体、个人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D它已经成为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4、我国税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这意味着

B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C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D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主要运用直接控制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2002年3月份,国家税务总局在公布的关于个人所得税的文件里说:“在校学生因参加勤工俭学活动而取得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应税项目的所得,应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据此回答5—6题:

5、征收个人所得税:①能够促进生产专业化的发展  ②对增加财政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③对调节个人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  ④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6、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为:①从境外取得应税所得并在我国境内居住一年以上个人   ②从境内取得应税所得但在我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③从境外取得应税所得但在我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  ④从境内取得应税所得并在我国境内居住一年以上的个人

    从2001年10月25日起,国家税务总局开展了“网送税法”宣传活动:凡规定公开的税收法规信息都将在中国税务信息网上发布,让纳税人全面了解税收法律规定。据此回答7—9题:

A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

B税收是对所有者的财产的无偿占有

C税收体现了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D国家取得的税收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

8、“网送税法”活动的开展,有利于

A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的增长

B公民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动

C杜绝偷税、骗税、抗税行为的发生

D培养公民的“纳税人”意识

9、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为纳税人:①必须是自然人  ②必须是法人  ③未必就是负税人    ④一定取得了应税收入  ⑤一定发生了应税行为

10.下列不属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的是

A个人承包、租赁经营企业所得

D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经营所得

11.增值税的纳税人是

B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C在我国大陆居住满一年,在我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和港澳台投资者

D只要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管盈亏都必须纳税

12.税收与罚、没款的相同点是:①都是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  ②都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而取得的收入  ③都是无偿的,国家不需付出任何报偿   ④都是稳定可靠的收入,具有固定性和很强的政策性

13.某县办工厂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和国家税收,县政府决定重奖厂长35万元,并宣布此奖免缴个人所得税。此举引起众多议论,你认为观点正确的是:

A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县政府不能说了算

B这是一种国家奖励、政府行为,可以免(个人所得)税;其他单位不能这样做

C税收是交给国家的,县政府就是国家机关,免税和加重奖励再缴税殊途同归

D县政府不能直接这样做,应委托税务机关宣布减免纳税

14.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通过这一政策,鼓励消费和投资,扩大内需;调节个人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解决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问题。这说明

A我国税收通常具有固定性,但有时变动性很强

B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的收入

C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D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5.“赋税是喂养政府的娘奶。”这句话说的是:①只要有税,就必然有国家机关,否则难以保证税款的及时足额征收  ②国家通过税收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③国家职能的有效实施仰仗税收的及时缴纳  ④政府是娘,税收是子,二者之间是前后相继的关系

16.美国个人所得税占整个税收的66%,美国联邦各州、县税务局每年都对纳税人进行抽查,一旦查出偷税,哪怕数量很少,也会被罚得倾家荡产。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我国也应该年年做好对纳税人的抽查工作

B整顿税收秩序必须强化税收执法,对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

C我国应该把税收征管作为国家的中心工作抓好

D我们应该把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17.改革开放后,我国在80年代初引进了美国人发明的个人所得税;90年代实行新税制时又普遍推行了起源于法国的增值税,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的、在商品流转环节课税的流转税制度。我国之所以引进个人所得税,是因为个人所得税

B具有“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的特点

C既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又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

D是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一种税

18.顾客经常问销售商:“能不能便宜点儿?”有的销售商便说:“如果不开发票,就可以便宜点儿。”对这一现象,正确的态度是:①可以答应店家的要求,因为发票是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和依据,于消费者来说意义不大  ②即使得不到优惠,也一定索要发票  ③发票可以不要,但一定要他开具证明,免得将来商品质量有了问题商家不认账  ④索要发票本身就已间接地为国家的税收做出了贡献  ⑤小小发票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

19.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生活中每个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纳税发生着联系

B生活中每个公民都是实际的负税人

C 在实际生活中,有的纳税人并不就是负税人,有的负税人也不是纳税人

D所谓逃税,就是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既可耻又违法

20.每年中秋,有些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单位都会给本单位职工发放一些月饼、水果之类的慰问品。对此,有人提出对这种月饼应该征收“月饼税”。你觉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

①税收是对交易额或所得额的征收,对实物开征税款是对税收的曲解  ②可以考虑对这种实物分配计算其价值计入个人收入之内,按个人所得税法征收个人所得税,以更好地体现社会公平,保护大多数劳动者的积极性  ③对此类慰问品征税,不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也破坏了税收的严肃性和固定性  ④征不征税皆有其理,但在税法没有明确规定之前,任何个人都只能按现行税法执行而不得擅自征税,以体现税收的固定性

21.目前,有意偷逃税款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有些人对这一现象表现得比较“宽宏大度”。

    (1)偷逃税款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

    (2)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克服偷逃税款现象?

22.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开始进行,采取了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的做法,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即取消乡统筹费、农村教育集资、行政事业性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取消屠宰税,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和义务工;调整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政策;改革村提留征收使用办法。改革后,农民只需交农业税正税及附加等三笔钱就够了。这一改革使农民平均负担额下降了30%以上。

材料中提到了两个概念:“农业税”和“乡统筹费”。问:税和费有何异同点?为什么税费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费改税”?

23.社会主义条件下,税收既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具有为人们谋福利的性质。所以,我国税收并不具有无偿性的特征。

24、据《中国税务信息网》2004年9月3日报道:《我国30个省实施农业税减免》。文中说:今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在粮食主产区每年降低农业税1个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政策,并在吉、黑两省进行全部免征农业税的试点。为此,中央财政安排510亿元转移支付资金,用于补贴粮食主产区减免农业税后地方财政的负担。同时还出台了对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政策,使这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目前,已有吉、黑、沪、藏、京、津、浙、闽等8个省(市、自治区)免征了农业税,11个粮食主产省区降低农业税率3个百分点,11个省份降低农业税率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减免农业税政策的出台和财政支出向农村的继续倾斜,全国现已有30个省(市、自治区)实施了农业税减免,这标志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进入新阶段。

结合上述报道和课堂所学,回答:

21 (1)偷逃税款的行为,对社会、对国民经济、对纳税人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它直接或潜在地威胁了我国财政收支平衡,社会分配公平,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它冲击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的同时,造成纳税人的不公平竞争,损害了税法的严肃性。   

(2)第一,完善分税制,逐步消除地方、部门领导干预税收执法的利益基础,严禁越权减免税。第二,强化税务执法,依法治税,对各种偷税、骗税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涉税犯罪行为,增强执法力度。第三,从树立纳税义务入手,搞好对公民履行纳税义务的宣传教育,强化企业、单位、个人自觉申报纳税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责任。第四,提高税务人员素质,抓好税收监管和重点税务稽查。

22 (1)税和费都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都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但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征,收费则不具有固定性;税收具有无偿性的特征,收费则以相关收费主体提供劳务为补偿。(2)“费改税”就是利用了税收具有固定性的特点。它可以保证财政收入及时缴纳,也可以更有效地杜绝农村的“三乱”现象,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1)任何社会形态下的税收都具有相互联系的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题目认为“我国税收并不具有无偿性的特征”是错误的。

(2)所谓税收的无偿性,是说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存在对纳税人的偿还问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对具体的纳税人来说,纳税后不会获得任何报酬。

(3)题中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税收既取之于民又用之于民,具有为人们谋福利的性质”是对的,这使得社会主义税收似乎具有了有偿性的特点。但由于某一个具体的纳税人所缴纳的税款与他从公共物品或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利益并不一定是对称的,所以,并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就否定了社会主义税收无偿性的特征。

(1)税收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尚未全部免征农业税的地区在全部免征之前,纳税人仍应按照税法规定的税率纳税,否则会受到法律制裁。而且这部分税收一经依法征收,永不返还。农业税的减免是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并不违背固定性特征。固定性并不是说税法和税率永不调整。    

(2)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农业税减免会使国家财政收入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国家为了补贴粮食主产区减免农业税后地方财政的负担,中央财政还安排了510亿财政支出。对粮食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支农政策,也必然加大了财政支出。  党中央、国务院的减免农业税政策,虽然会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减少财政收入,但会极大地调动农民种粮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积极性,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是:

2、过去的农民“政府让种什么就种什么”,如今的农民树立起“抬头种田看大市”的新理念。这是因为:

B、市场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C、以前靠国家的宏观调控

D、农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

3、近年来,随着联合收割机跨地区作业迅速兴起,我国农机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机跨区作业,不仅提高了农机利用率,而且充分满足了农户对农机收割服务的要求。这说明:

A、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B、农机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

C、农机跨区作业是适应农机服务市场化的必要举措

D、提高农机利用率的农机跨区作业的必然要求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是:

5、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

6、2003年7月15日,民航价格听证会在北京举行。有人说,民航价格听证会是“有形手”和“无形手”完成的一次真诚的握手。这里的“握手”是指:

A、市场机制与价格杠杆相结合

B、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C、经营者的长远利益与消费者的当前利益结合

D、国家的整体利益与消费者的当前利益结合

7、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又以城市区为龙头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起飞。该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8、某县为保护啤酒生产,自行决定在公路上设卡,对外地运到本县销售的啤酒每瓶收取0.5元。对这一现象的认识,错误的是:

A、此做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不利

B、此做法实际上是排斥竞争,保护落后

C、此做法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D、此做法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保护。市场规则主要包括:

10、下列关于国家宏观调控必要性的说明,正确的有:

①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③市场调节具有客观性   ④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宏观调控,指的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1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其共性主要有:

①经济关系市场化  ②企业行为自主化  ③企业生产社会化  ④市场交易自由化   ⑤宏观调控间接化   ⑥经济运行法制化

14、加快西部开发,从而缩小全国各地区间的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是为了:

A、开发西部资源,改善投资环境

B、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C、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调节弊端

D、统筹经济发展,协调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富裕

   15、2003年4月28日《人民日报》报道,温州企业家不怕竞争。他们明白,市场是开放的,谁有本事谁占领,你到我这里来,我也可以到你那里去。正是在这种竞争中,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也越来越得到提升。竞争能促使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提升,使因为:

A、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

B、竞争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C、商品的市场价格是在竞争中形成的

D、竞争能使商品生产者形成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动力

16、俗话说:“商有商规,店有点法。”这表明: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经济活动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C、市场交易必须遵照一定的规则,遵循一定的秩序

D、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17、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有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显著特点。表现在: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有自主经营权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市场和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18、我国整顿和规范是擦痕那个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仅对制假售假违法活动立案查处的就到120多万起。制假售假行为之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主要是因为:

19、针对商品价格违法事件频繁发生的状况,国家发改委决定在全国统一开通价格举报电话“12358”。全国统一开通价格举报电话,是政府运用         进行宏观调控。

20、在我国努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是:

A、使我国丰富的资源更好地为市场经济服务

B、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出更多的产品

C、使我国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D、使资源集中到优势企业

21、实施西部大开发,西部是最大的受益者,在这个机遇面前西部人需要树立“国家政策引导,开发市场运作”这样的机遇观。西部开发必须靠国家投入,但要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运用所学的市场经济知识分析说明。

22、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请对此观点加以辨析。

23、材料一:《人民日报》以《市长为何搬不动市场》为题报道说,经过十三年的发展,地处沈阳市南二马路的中国小食品城已小有名气。而沈阳市五部门却与去年十月联合发出通知,限令小食品城整体迁移到浑河大市场。虽然他们是出于对小食品城长远发展的考虑,但却未考虑到对近期经营的影响,使众多业主对此举颇有微词,不予配合,迟迟不搬。半年过去了,南二市场依旧存在,浑河大市场也未见得红火。

材料二:记者在分析“南二风波”时说,市场经济不是“市长经济”,不是市长让干什么,经营者就干什么,既要看到市长有力量,又要看到市场的力量。一些经济学者说,现在搞市场经济市长不管市场是不对的;可是,市长依旧沿袭老办法,想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解决市场问题,也是做不到的。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为什么“既要看到市长有力量,又要看到市场的力量”?

(2)结合材料二,指出“市长搬不动市场”的原因是什么?市长应当怎样管好市场?

21、(1)“政策引导”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有国家宏观调;“市场运作”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是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

(2)第一,市场具有灵敏高效的特点。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引导商品生产者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第二,市场不是万能和完美无缺的,具有固有的弊端。因此,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22、。(1)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参加者存在广泛的自由竞争,如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出售以及采取什么手段竞争都是由经济活动的参加者自由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

(2)但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要受价值规律的支配;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和缺陷,要接受法律的约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如不能生产和出售国家法律所禁止的产品,不能采取非法手段竞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不是绝对的自由经济。

23、(1)第一,从经济学上看,要“看到市长有力量”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第二,“要看到市场的力量”,一是因为市场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形式,通过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的配置,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并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越具有生机和活力。二是因为市场规律是客观的,政府和生产经营者都不能违背。

(2)市长搬不动市场的原因在于他单纯用行政命令管理市场。市长要管好市场,就必须:第一,按价值规律办事。第二,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而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来解决市场问题。

第十一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完成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从消费结构看:

A、已经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过渡到小康型工业品消费

B、已经从生存性消费过渡到发展性和享受性消费

C、以生存资料消费为主

D、由劳务消费向发展资料消费过渡

2、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基本指标,指的是:

A、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总和

B、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C、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所有物质产品的总和

D、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3、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实现以下指标:

①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②基本实现工业化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   ④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消除   ⑤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

4、促进我国今后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

5、坚持和学的发展观,就是要通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满足人的:B

6、下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是:C

①全面发展  ②协调发展  ③可持续发展  ④坚持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⑤高速发展

7、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D

①统筹城乡发展  ②统筹区域发展  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⑤统筹国内发展和国外开放

8、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

9、今天,“中国制造”迅速崛起。“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据初步统计,我国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产品已达一百多种。我国制造业产值已占全世界比重的5%。这表明我国:

C、制造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快   D、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

10、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内容是:

①科技含量高  ②经济效益好  ③资源消耗低  ④环境污染少  ⑤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11、某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开发出优质、高效、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使这些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这说明:

12、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①是加快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②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  ③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①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②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③农业基础牢固  ④服务业全面发展

14、下列属于统筹区域发展的举措是:

①推动西部开发  ②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④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15、抗击“非典”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应对突发事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非典”疫情过后,国家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的投入,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表明国家正致力于:

1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在重视政府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树立市场观念。这是指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需要:

A、风华西部资源优势,全面开放市场

B、大力引进外资、技术、人才

C、充分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D、正确处理政策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

17、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西部大开发:

18、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A、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

B、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

D、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19、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的是:

20、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关系到: 

④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1、2003年9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

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2、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发展,就是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农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比重

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

我国信息产业增加值(亿元)

请结合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和问题?

(2)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怎样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

第十一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1、(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2)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22、(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好地发展。国家的发展首先是经济的发展,因此,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2)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因此,题目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是片面的。

   23、(1)从就业和城镇化指标看,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才刚刚走了一半左右。从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中间阶段。实现工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继续推进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最终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并以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第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第三,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的优势,既注重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又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提高和国际分工的发展

B、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

C、越来越多的国家实现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

2、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金融市场越来越超越国界,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要素市场。它冲破了传统体制下设置在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障碍,加快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你认为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是:

A、金融以成为一国政府发展和调节经济的一种手段和杠杆

B、世界经济出现了实体与虚拟市场并存的状态

C、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效率的途径

D、使国际金融市场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

日本跨国公司以汽车和电子产品为先导,由“产在日本,卖在欧洲”,逐步转向“产在欧美,卖在欧美”,加强在国外市场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后,又迅速增加对东南亚等邻近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抢占东南亚市场。              3、对“跨国公司”的认识,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是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拥有主导地位的企业

B、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合作经营的大企业

C、是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4、 日本跨国公司抢占国际市场的根本目的是:

5、珠三角、长三角和东北老工业基地。随着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这三大基地都跃跃欲试,试图以自己的特色、实力统一江湖来承受世界制造业的转移。从经济角度看,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是由于:

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   ②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必然结果    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④中国有众多廉价的劳动力和潜在的巨大市场

6、依据上题材料,面对世界制造业的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我国应持有的正确态度是:

①把引进外资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②通过引进外资加大本国制造业的改造力度   ③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平等互利原则

7、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

8、“引进来”是为了“走出去”,要使我国的生产和商品能“走出去”,“引进来”应该:D

A、以引进技术为主,技术越先进越好

B、以引进资金为主,资金的引进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C、以引进国外的生产企业为主,这样既可以学到技术和管理,又可以避免风险

D、从我国生产和生活实际出发,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目的

伴随着上汽、通用、五菱重组,一汽、丰田合资,以及东风、日产的全面合作,中国汽车三大集团相继选择了合作伙伴,中国汽车工业的格局已经初步确定,汽车跨国公司在华基本格局已基本完成。

9、中国汽车三大集团相继选择了合作伙伴,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合作:

①可以充分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和先进技术   ②是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应对加入WTO后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③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对各自的发展都具有重大影响   ④是国家有效宏观调控的产物

10、在三大集团重组谈判中,中方对自己的利益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争取。如东风日产合资公司的名称中第一次没有外方的名字,而且载重汽车依然沿用“东风品牌”。这告诉我们:

A、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

B、利用外资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

C、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11、加入WTO 后,中国将严格遵守国际通行的市场规则,实行公开、透明、平等的贸易和投资政策,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C、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D、积极利用和参与国际分工,分享新技术革命的成果

12、在知识经济时代,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必须: 

    C、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搞好国家的宏观调控

D、用先进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13、在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作为发展本国、本地区经济的基本战略。这样做的根本道理是:

    A、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对外开放具有客观必然性

    B、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开放和自力更生都是相互促进的

    C、对外贸易是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形式,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

    D、二战后,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强,生产力由一国社会化走向国际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一些跨国公司大举进入我国。这些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的专利权,控制着80%左右的尖端技术,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

14、跨国公司对国际技术贸易的垄断,进一步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分配上的不公平。要解决这一矛盾:D

A、必须降低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

B、发展中国家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发达国家必须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D、必须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15、我国国有企业要以积极的姿态应对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为此:

①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②国家应加大对国有企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③要积极开展提高自己的产业发展能力科技、管理的创新能力   ④要通过改组建立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实行规模经营,提高国际竞争力

16、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

A、把握机遇,回避挑战

B、面对挑战,我们应视而不见

C、与发达国家步调一致,寻求发达国家的援助

D、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17、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是因为:

①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②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③资金为了追逐利润,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发展的推动

18、发展对外贸易,我们强调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主要是为了:

①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技术成果   ②提高国际交换效益   ③发挥我国劳动力充裕的优势  ④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19、我国于2002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世贸组织:

①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②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   ③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④使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外资取得巨大成就。在新形势下,我们要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应做到:

A、把所有领域都对外开放

B、给予外商以更加优惠的待遇

C、免征外资企业的一切税收

D、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好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

21、2003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到境外投资兴业,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

(1)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经济学理论依据是什么?

(2)开展多边、双边和区域经济合作,我们应坚持什么原则?

2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决策,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3、材料一:现在,同一种产品可以同时分布在十几个、几十个国家生产,使每个国家发挥其技术、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使最终产品成为万国牌的“国际性商品”。例如,波音公司,其飞机零件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

材料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商品和资本将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全球市场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各国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它是一把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请简要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经济学道理?

(2)中国应如何面对材料二中提到的“双刃剑”?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21、(1)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要条件。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

22、(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也是严峻的考验。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深入地与国内市场的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3、(1)材料一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它是社会生产力和国际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

(2)第一,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第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放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从本国实际出发,主要依靠本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和优势来发展自己。尤其要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本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列属于社会经济权利的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