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产业结构单一就会造成就业岗位少和经济落后?

这是我在另一个产业升级的话题中讲述的内容,我这里复制过来供大家参考。

当然,这篇文章只是开始,后续我会针对产业升级中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具体的探讨。


作为一名曾经的半导体制造业研发工程师,我虽然在制造业工作的时间不算长,但我自认为我还算半个内行人。

我的看法是:有所成就,但是不容乐观。

本文是我撰写产业升级的第一篇文章,我先介绍一下宏观的境况,大家就当是我的碎碎念吧。

后续,我会针对产业升级中的一些细节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分隔线————

要说咱们国家产业升级是否有所收获,这是当然的,咱们国家的产业升级已经具有相当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早期,我国的民营企业们,基本都是以纺织厂,模具厂,服装厂,玩具厂之类的制造业存在的,通过这些低端制造业的经济积累,让我国逐渐发展壮大。

而这些低端制造业工厂的工作环境其实是很差劲的,不光工作环境闭塞恶劣,空气污浊,而且还有各种粉尘造成的健康隐患。

而彼时的欧美发达国家,有着精密的飞机制造厂和半导体工厂,其产品的高附加值属性,让我们难以想象。

现在,咱们国家有着大量的高附加值制造工厂,半导体厂,航空航天制造基地,智能手机制造工厂,汽车制造厂,家电工厂等等,都是咱们国家作为世界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和那些低端制造业相比,这些中高端制造业,不但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而且员工的工作环境,以及生产过程也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

我之前在半导体行业工作,对于其中的工作环境非常了解,这是个典型的高端制造业代表。

而现如今的半导体行业,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之高,工作环境也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例如,半导体的产线上,放置了大量昂贵的精密仪器设备,以及自动化运行装置,生产流程一个接一个的自动化运行,在生产中,技术员和工程师们只需要对仪器操作,修改参数即可,这是按按按钮就能搞定的事情,而普工则变成了仪器监护员和检验员之类的角色,纯重体力活已经完全消失。

再比如,产线内部的工作环境,白瓷砖白墙白天花板,车间极力保持无尘环境,并通过完善的供气系统进行恒温供气,那种曾经空气污浊的环境,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还有,先进的安全保障设施,报警装置,气体液体供应管道,污染物处理与排放,仓库存储与物料运输存放等等,都远远不是曾经的小作坊可比,甚至在这些辅助性的设施上,自动化和智能化也已经非常完善,产线内搬运物料的已经是无人驾驶的机器车,可以智能识别障碍,紧急停止装置都被包装成了一个简易的按钮,发生安全问题,一键按下去即可实现整个产线瞬的生产停止,第一时间消除安全隐患。

可以说,现如今的我国制造业,在产业升级上已经有了十足的进步。

而在未来,数字化,自动化乃至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让劳动者的劳动量进一步降低,同时也让产品性能更加稳定,生产也将更加高效。

当然没完,作为前制造业跑路人士,我才不是说好话的呢!!!

至少现在,我在尽可能的帮助我的同事朋友们逃离制造业。

不过,我这里重点就产业升级的话题进行讨论,尽量保持客观分析。

所以接下来,我将重点讲述我国产业升级不容乐观的地方,我个人认为,这些不容乐观的点,远比我国制造业现在取得的成就,要显眼和讽刺的多,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的高质量发展进程。

————分隔线————

首先,我要先说明一个道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是不断提升的,而这种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促使着社会进行进步和变化,而社会的进步,也会反过来作用于人们的美好期望上。

所以这时,我们需要区分一点,那就是:

某个行业的进步,到底是来自于社会进步带来的水涨船高,还是在此基础上,行业内部有主动的额外提升?

或者这样说,如果把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比喻成江河中的小船的话,上面的问题在于,我国的制造业,到底是在江河水流的助推下顺流而行的,还是自己额外安装了发动机,实现快速前进的???

遗憾且残酷的是,我国制造业只满足前者的情况,在后者上做的一塌糊涂,而且正是后者的缺失,导致了现如今我国制造业不上不下的局面。

具体而言,我国制造业缺乏主动改善提升的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的缺失,既有制造业自己的原因,也有外部大环境的因素。

以制造业的人性化体验为例,由于社会的全方面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在各个方面的人性化体验上也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但是这种改善,绝大多数都并非是制造业自己主动提升了人性化体验,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由外部条件或者工作要求强行抬高的。

例如,现在的制造业,没有童工,工伤几率极大降低,这不是因为我国制造业自己升级了,而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国家法律的规定要求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制造业就是在草菅人命!

即使这样,这些高端制造业工厂中,工伤事故仍然不少,我之前的企业作为国企和五百强,每年各个分公司加起来都会通报好几起被有关部门记录在案的不算小的事故,而这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由公司造成的。

再比如,现在的高端制造业,高洁净度,工作体验比几十年前好了很多,但是,这是因为半导体等行业对生产环境洁净度的要求,没有这个洁净度,产品都生产不出来;而大家认为的白砖白墙,实际上源自于制造业从业者大范围的心理问题和时常出现的自杀事件,被迫让制造业营造了这种看起来透亮的场景。

至于现在看起来高大上的办公楼,那是建筑材料的进步导致的,现在所有的办公楼都可以建成这个样子,甚至更好。

上述讨论内容,是以人性化保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的,实际上,不只是人性化保障上,我国制造业的各方各面,都反映了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

我国制造业,始终处于社会发展的边界地带,只是跟随着人类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水涨船高,或者说,是社会的正常发展,把我国制造业抬到了现在这个样子。

而在这个基础上,我国制造业本身,基本没有寻求过主动的额外提升,只是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提升了而已。

我国制造业“世界工厂”的来源,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在自身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下,劳动力价格升高,金融压榨制造业生存空间的情况下,被迫将产业转移到亚洲地区,由亚洲地区凭借庞大的人口红利,为其进行产品加工和组装流程,而欧美则牢牢占据专利技术壁垒,标准制定,设备和软件工具等环节。

我国的汽车厂,家电厂,乃至现如今遍地的半导体厂,都源自于上述的发展趋势,不然,上世纪的德州仪器和英特尔们,才不会轻易放弃半导体代工的大量市场份额呢。

其实,承认我国这些高附加值制造业,是发达国家让给咱们的这一点,其实并不丢人。

相反,我们可以一边嘲笑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的弊端,嘲笑他们的实体经济被金融和互联网挤兑,一边把这些实体经济的制造业,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以西方世界让给我们的这些产业链中下游加工贸易行业为基础,提升我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精进工艺能力和设备研制能力,实现真正的产业升级,从而逆转后发国家的不利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始终停留在西方让给咱们的最初的样子,始终处在劳动密集型的状态。

而在其他不好的地方,例如脱实向虚,金融和互联网挤压制造业发展,996资本主义剥削等问题上,我们倒是活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样子,甚至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直呼内行。

而在为数不多的正向变化中,这种产业升级的趋势还受到了重重阻碍,最后不了了之。

最后,每隔几年,发达国家就又淘汰一批新的产线乃至新的产业给咱们,咱们接受了以后,兴奋的说:我们的产业又升级了,我们又进步了。

我国的制造业就这样以这种自欺欺人的方式,看似不断前进,实则在人类社会进步的相对运动面前,持续的原地踏步,并期待着下一次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带给我国制造业的所谓升级。

当然,我国制造业,至少能跟随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水涨船高般的进步,这一点至少比非洲印度和东南亚强。

但对于一个以伟大复兴为梦想的国家,估计绝大多数人不想和这些国家相比吧。

讲述完大概以后,我接下来具体的来谈,讲一讲上述情况的一些具体表现,并且结合我的一些个人思考,为大家分析一下具体原因。

————分隔线————

上述讲述内容的一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买办思维,而在我曾经在制造业的工作中,我对这一点也感触颇深。

我们都知道,产线有先进和落后的区别,先进的产线,在任何国家地区都是绝密,不能轻易分享。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曾经先进的产线,就会有落后的时候,而伴随着产线的落后,秘密性也随之下降。

最终,当产线变得性价比很低,不想再运营时,为了榨取这条产线的最后亿点价值,产线的整套搭建技术会被全数卖掉,而那些相对落后的国家, 就是承接这些落后产线的买家客户。

不过,这不代表这些落后产线就很差,对于落后的国家来说,这些落后的产线,反而是自身切入高端制造业的绝佳机会,我国的汽车,光伏,乃至现如今的半导体行业,就是这样起步的。

那么接下来,为了实现产业升级,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呢?

正常来说的路径是,吃透产线的整套运行技术,了解各种设备的运行机理和调控手段,逆向解析与复制尝试。

然后,以这条产线为依托,规避或者申请共享已有的专利,实现设备的自主研制,以及工艺技术的提升。

上述路径中,做的较好的是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现在已经实现了大量的自主创新。

但是在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领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却出现了一种“买办思维”。

具体而言,当我国从具有先进技术的国家,引入某个高附加值产品的产线和技术的时候,我国遵循的却不是上述的吃透技术--逆向复制--工艺推进与设备自主研制的路径,而是在产线引入后,被这些从未见过的高端产线们带来的产品销售额和利润给冲昏了头脑。

而在享受这些引进产线的好处的同时,吃透技术和自主创新的路径却走的非常艰难,毕竟这些高附加值的产品,想要吃透技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是,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要求,却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大家都懂,但是如果去磨刀了,势必会影响短期内砍柴的成绩,这却是很多既得利益者不能接受的。

于是,既得利益者们,决定采取这样一条路径:

利用新产线带来的大量收益,积累资本,加强与拥有先进技术的单位的联系,每隔一段时间,把它们淘汰的新的技术和产线买过来,而这就是大家经常说到的买办思维!!!

实际上,这条路径在技术产品无足轻重,或者技术在高速发展时,是可行的,一方面,很多产品没那么保密,买办思维可以轻松买到别人先进乃至最先进的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的领先地位和市场份额优势,它们在研发速度上也会比国内的速度快,这个时候,买办是可以最快的缩小同先进水平的差距的。

但是问题在于,买办的做法,无法逆转我国制造业从跟随者到领先者的角色转变,而在产业升级乃至弯道超车中,这种角色转变是必须要经历的。

于是,在那些保密程度高,技术推进速度缓慢的行业领域,我国就会出现一种看起来高端,实际上停滞不前的局面。

比如,芯片领域,现在28nm及以上制程为不敏感制程,从国外引进技术和产线并不困难。

然而,28nm及以下制程,包括14nm,10nm,7nm,甚至5nm和3nm,就是各个芯片制造工厂的绝密了,没办法从外部引进。

而芯片的高精密性,决定了工艺推进的速度非常缓慢,其他国家一时半会没办法将14nm乃至更小的制程淘汰掉。

结果,我国的买办思维,要么产线买完后,只进行生产,而不组建专门的提升工艺制程的团队进行攻关,即使某公司成功推进到了14nm制程,但是却大量完全依靠了国外的专利技术,这种名义上“抄”来的技术,势必会在现如今专利保护完善的世界,招来大量的来自发达国家的话语权限制。

这种严重的买办思维,也发生在半导体的另一个分支--面板行业身上,当国内的一众面板公司,买下国外先进的产线和技术以后,基本没有尝试自己研发工艺技术,而是选择把国外的研发团队直接高薪挖角搬过来,或者大肆收购国外公司,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国外现成的,更加先进的的产线和技术。

我之前就在某大型面板企业从事TD研发工作,按外行人的想象,我的工作内容应该是工艺技术的提升,或者仪器设备的研发,通过研发来提高产线的工艺水平,实现设备的自主研制,提高产品良率,说实话,我入职以前也是这么想象的。

然而,我的实际工作内容,其实和大家想象的研发是完全贴不上边的,我和我同事,以及其他研发部门的同事,全部的工作时间,基本都在和产线产品的制造打交道,刻画版图,跟踪产线进度,和量产工程师和版图设计工程师的工作内容无异。

至于研发的部分,我们使用日本和韩国现成的技术,产品的规格参数,我们直接拆别人的屏幕,放到显微镜下去看,反向那些优秀公司的产品就行了,至于为什么它们是这么做的,没人去管,因为如果去管的话,势必影响量产进度和产品产出,部门的绩效就会变得很难看。

那么,仪器设备方面呢?

在仪器设备方面,由于仪器设备的精密性,逆向工程同样复杂繁琐,短期内难以自主研制。

结果,我国在这些精密的仪器设备上,干脆连那种半抄半拿的山寨模式都没有了,干脆就去买别人现成的,别人没有,我就不生产对应的产品了,就是这么任性。

所以,在仪器设备,EDA工具等方面,我国只有极个别较为优秀的公司,能够在某些设备和软件上上实现研发制造,然而就连这一点,很多时候也是建立在使用欧美专利技术的情况下,我国的这些所谓优秀设备公司,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山寨别人的核心技术,从事着设备组装的工作,并不知晓为什么这样组装。

在这种买办思维的影响下,我国长期处于跟随者的位置,只能通过花钱的方式,不断的去聘请国外的团队,收购别国的公司,买下别人的产线和设备。

买下产线和设备后,我们只负责使用产线生产产品,创造营收,直到产线用旧。

而这些先进的国外研发团队,一般秉持着拿高薪养老的心态,只会把之前记忆里的研发内容复现一遍,不会再进行研发的推进。

然后,我们再重复上面的做法,再去引进新的产线,设备和技术。

就这样,我们依靠买办思维,实现了“产业升级”。

不过,我想无论是从业者,还是小粉红,都不会认为这种买国外更先进的技术+国外更先进的设备构成的产线,真的算是产业升级吧,反正贸易战的时候,美国一声令下,国内所有的所谓先进产线,就都吃瘪了,这肯定不是大家期望的产业升级后的样子。

当制造业升级的时候,最阻挠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是谁?

是从业者吗?肯定不是,至少对于正在工作的从业者来说,从业者是可以减轻工作量的,而且从业者没那么大的能量去阻挠产业升级。

是政府吗?肯定也不是,政府反而是希望产业升级的那个。

实际上,在我国各行各业的产业升级中,最大的阻碍,来自于这些产线的拥有者们,也就是资本家们!!!

我这里简单讲述一下我个人结合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和我的个人思考,对这种情况的理解,如果大家看不懂的话,也可以跳过我用分隔线括起来的内容,当然我还是建议大家简单读一下。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各个产业链环节的资本家们,购买已有的生产资料,也就是别人的产品,作为自己生产商品的原料,通过雇佣劳动者从事生产,生产出新的商品。

在这个过程中,单个商品的价格=劳动力添加进的价格+生产资料耗费所添加进的价格

而资本家在每个商品中赚取的,则是单个商品价格-生产资料耗费添加进去的价格-单个商品价格中需要支付劳动者报酬的部分,它等于劳动力加进的商品价格,减去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报酬的部分。

那么,上面的等式,究竟等于什么呢?资本家究竟从商品中赚取到了什么呢?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上述等式的右边,实际上就是资本家从每个商品中赚取到的,由雇佣的劳动者们贡献的剩余价值。

在马克思本人的长期探索中,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理论出发,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

资本家的利润获取,只能通过赚取自身雇佣的劳动者的剩余价值的方式,如果资本家没有劳动者雇佣(比如采用完全智能化的方式生产),那么这位资本家制造的商品,将不会给他带来利润,这位资本家出售的商品价格带来的营业额,将会全部被资本家拿来支付生产资料的价格!!!

而产业升级带来的影响,或者说机器升级,产业自动化等带来的改变,则会让更少的人,能够生产出等量甚至更多的商品。

注意,这里的机器,指的是广义上的机器,制造业的机器设备,互联网和设计公司使用的各种软件,甚至是行政人员使用的管理系统,都属于这种泛机器的范畴。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说,这是明显的生产力水平提升,与社会的进步。

但是对资本家来说,这意味着资本家可以压榨的剩余价值量变少了!!!

比如说,产业升级前,某个资本家购买了一台机器,它需要雇佣十个人才能每天生产十个商品,这位资本家很仁慈,施行早9晚9,每天12小时的工作制(996直呼内行),而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薪资,每天相当于劳动者工作6小时加进商品的劳动价值,而剩余的6小时,则被作为剩余价值,装进了资本家的口袋。

这种情况下,资本家每天可以赚取6×10=60小时的劳动者剩余价值。

然后,由于产业升级,现在机器进行了改进,解放了劳动力。

如今,这位资本家,购买产业升级后,性能更加先进的机器,现在,它只需要雇佣一个人,就能实现每天生产十个商品。

那么,在资本世界中,这意味着什么呢?

1.由于产业升级,仪器变得更加的精密,生产仪器的资本家,雇佣了更多的劳动者,让他们工作了更长的时间,才把这台更先进的机器生产了出来。

这意味着,生产仪器的资本家,由于产业升级的影响,出售仪器获得的利润变得更高,而购买仪器的这位资本家,购买这台仪器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资本。

2.由于产业升级,现在这位资本家只需要雇佣一个人,而这个人即使每天工作二十四小时,并且资本家把他视为奴隶,一分钱也不给他,这位劳动者最多也只能贡献24小时的剩余价值,这和之前的60小时是远远无法相比的。

这意味着,产业升级对机器更新造成的影响,反而让购买机器的资本家们,在利润上受到了压制。

3.机器的更新,让这位资本家,从雇佣十个人变成了雇佣一个人。

这意味着,剩下的九个人,被迫去别的行业找活干,或者被排挤到低端的就业岗位上去,或者加入到那些需要雇佣更多人的,负责机器制造升级的高端人才队伍中去。

实际上,现如今的我国,我国的资本家们,扮演的就是购买机器的资本家的角色,而那些生产机器的资本家们的角色,则是由欧美发达国家扮演的。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推演出三个结论:

1.我国的资本家们,将会感受到机器的更加昂贵。

由于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器变得更加精密,需要更多人生产,并且劳动者的工作内容也变得高端和稀有,从而从多个角度,提升了产业升级后机器的价值。

而面对这些昂贵机器的我国资本家们,即使明知道它们更加先进,但是我国资本家们必然会嫌它们太贵,不想买。

而实际上,除了资本家明面感受到的机器贵以外,购买了这些更先进机器的资本家们,也会在长时间雇佣劳动者使用机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剩余价值赚取变少的情况。

当然,我国资本家并不了解剩余价值理论,它们发现剩余价值赚取变少的情况,一般是通过发觉自己在购买了先进设备后,由于生产力提升,商品变得白菜价,机器变贵,利润下降等多种显性的变化来感受到的(是的,你没看错,我国的白菜价商品就是这么来的)

我国的资本家们,会极力阻碍新设备机器的购买,即使老旧的设备并不好用,资本家们也希望劳动者们能使用它们。

2.工作时间被进一步延长

购买新机器设备的资本家们,在发觉利润减少的问题后,出于提高利润的考虑,会本能的采取提高剩余价值榨取的操作,于是,很快资本家们就会采取一个非常直观的举动:

延长雇佣劳动者的工作时间,让他们生产更多剩余价值,从而弥补自己在购置新机器设备后,由于剥削到的剩余价值的减少造成的损失,嗯,劳动者被少剥削,居然成为了资本家的损失,真是讽刺!!!

结果,人们发现,机器和软件越先进,雇佣的劳动者越少,劳动者反而受到的剥削变得更加严重了。

而在大众传统印象中,生产力提升应该是与劳动者更加轻松的境遇相对应的。

3.劳动者失业概率的增加

产业升级带来的机器进步,会让购买机器生产产品的资本家们,需要雇佣的劳动者数量变得更少。

相反,那些未升级的行业领域,雇佣的劳动者数量不变,而那些从事着这些更先进机器研发制造的行业领域,需要雇佣的劳动者数量却变得更多,当然了,这些新设备研发制造的行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会相对来说水涨船高,虽然这不代表低端岗位完全消失。

然而,我们前面说到过,我国现如今的这种产品加工外贸出口的模式,使得我国的资本家,基本都处在这种购买机器的位置,而非生产机器的位置,我国大部分企业,基本都是类似于从国外购置软件服务器或者购买机器设备,再利用它们进行生产服务活动,从中赚取利润的企业,而那些研制机器的资本家们,则来自国外发达国家。

于是,产业升级,会导致我国资本家们对劳动者的需求量大幅度降低,而在我国缺少产业上游岗位的情况下,这些劳动者们,为了谋生,将要被迫加入到那些更低端的行业去,甚至干脆失业,劳动者向下兼容和失业的概率大幅度增加。

而与此相矛盾的,则是我国稳就业的政策大环境,这与上面的产业升级造成的劳动岗位减少形成了对立关系。

最终,在一通稳就业的政策操作执行落实下来后,我们会惊奇的发现,产业升级陷入停滞了,因为落后的机器们,反而可以供给更多的就业岗位。

结合分隔线内我具体的个人思考和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粗浅总结,我们现在可以得到这几点结论:

1.我国的资本家们,会极力阻碍新机器的购买(这里的机器,指的是广义上的机器,仪器设备,设计编程软件,管理系统等都属于此范畴),即使原有老旧的设备并不好用,我国资本家也希望劳动者们能正常的使用它们。

2.产线里的机器越先进,劳动者受到的剥削压迫反而变得更加严重,在没有强力约束的情况下,资本社会中,产业升级往往与996之类的加班文化是并存的。

3.稳定就业,确保就业岗位的政策,会阻碍产业升级的实现,最终使得我国产业升级受阻。

其实上面的这些内容,大家应该或多或少的都有感受到。

比如,近期稳就业的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之高,而在稳就业的情况下,我国的很多企业,为了能够容纳更多的就业岗位,反而降低了产业自动化和管理效率,以这种方式,人为的增加一些额外的就业岗位出来,你可以理解为,用人来代替机器和软件们做事情,这样,企业可以容纳的就业岗位就可以增加了。

再比如,我之前在半导体制造业做研发工作时,我所在的公司,仪器设备的老化情况是十分严重的,这也让产线的普工,技术员和工程师们苦不堪言,然而即使在仪器设备经常宕机的情况下,企业仍然拒绝更换更好的机器设备。

而在我国,高附加值产业,例如互联网行业,消费电子领域,半导体行业,锂电行业的兴起,为我国带来的,同时还有广大劳动者996的困扰。

而说起996,我们就要重点谈论下一个话题了。

从业者的工作体验,与产业升级是呈正相关的,如果从业者的工作体验很差,劳动者就会通过各种负面的反馈,阻碍产业升级的进行。

而我国的劳动者,在工作体验上是非常差劲的,制造业尤甚!!!

在互联网抱怨996之前,制造业早就把996这种加班文化给铺开了,而且绝大部分的制造业,对于普工和技术员都会采取低基础薪资+高加班费的模式,逼迫底层员工被迫疯狂加班,否则难以谋生。

我国制造业的普工和技术员们,被冠以血汗工人的称号,我之前所在的公司,普工和技术员们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倒班,上六休一,而抛开那些需要倒班倒时差的休息日,血汗工人们,平均每十五天才能有一天纯粹的休息日。

而在日常工作中,我之前的公司,普工和技术员们,每天至少要工作十二小时乃至十四小时时间,而且长期穿着不透风的无尘服,他们双眼无神的目光,以及我和我同事朋友们在制造业的经历,成为了我探索资本运行本质的不竭动力。

而对于工程师来说,我国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制造业企业,愿意按照时薪来支付加班费,绝大多数制造业企业,基本都是按照百分比或者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的时薪来支付加班费的,甚至使用无偿加班的制度。

以我之前在某半导体制造工厂的工作体验为例,我之前的工作强度,基本是早八点半到晚九点的样子,早的时候八点回去,晚的时候就得十点开外,而且,上班如打仗,几乎没有划水摸鱼的时间。

周末有双休,而周末也是需要经常处理工作的,经常会有实验和产品试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果运气好的话,在微信里交代一下就行了,但是如果运气不好的话,那就得亲自跑到办公地点去解决了。

而且,即使周末有幸休息,工作日的繁重劳动,让我周末经常一觉睡到大下午,去食堂吃顿饭洗个衣服就到了晚上,然后再在床上躺尸几个小时,周末就这样过去了。

至于厂区的位置,非常偏僻,住在厂内的话,方圆五公里以内都是无人区,只有厂区内的生活服务中心,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如果需要通勤的话,即使住在城市的远郊,每天也需要坐班车,往返耗费至少一个半小时时间在通勤上,而住在远郊的话,医院,学校,商场等基础设施也是十分稀缺的,至少在十几甚至二十公里开外,整体的生活体验甚至连七八线的县城都比不了。

我个人在负责预研产品的研发岗位,这已经是半导体制造业中相对很轻松很有技术含量的岗位了,对于那些靠近量产产品和产线的岗位来说,穿着无尘服,周末加班乃至常规性的倒班都是必不可少的。

更不要说,我之前所在的那家制造业工厂,是公认的制造业中以人性化著称的公司,对于其他的半导体工厂,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通宵处理问题都是经常的事。

我所在的半导体制造工厂,工程师的年平均收入在十万上下,多的如组长,一年大概二十万,少的则一年只有七八万收入,其实这个收入在制造业中已经算是中等偏上的了。

而我所在的那座城市,即使住在离市中心十几二十几公里的公认的郊区,房价也在两万七左右,算上生活成本,大概每四个月才能攒下一平米的房价,要想定居,只能选择更偏僻的回迁安置地区了,那里房价在一万五左右,两个月可以攒下一平米,而代价,则是与市中心三十多公里的直线距离,以及方圆二十公里内没有像样的医院和学校。

那么请问,这种一辈子生活在城市最角落,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一样天天加班,一辈子攒下的工资连买郊区房都费劲的生活,是你想过的吗?

哦对了,没办法工作一辈子,我身边的前辈们,基本在三十二三岁的时候,就由于身体健康问题,被迫离开职场在家养病了,而我认识的那些三十五以上的员工,包括我和我隔壁的部门主管,早就一边灵活就业一边带孩子了。

所以,在制造业工作的那段时间,我自己和我周边的同事朋友,整体都处于一种身体亚健康,双眼无神,心烦意乱,焦虑不安的状态,时刻都在思考逃离制造业的方法。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是从一个深坑跳进了另一个深坑,想赚钱的,去不了互联网大厂,想追求幸福感的,公务员限专业,独木桥过不去。

那么,这种极差的工作体验,对产业升级会造成什么影响呢?

首先,人不是机器,人需要休息,需要感受幸福与快乐,需要陪伴家人,需要有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只有确保了这些基础,人才会在工作上更加上心,更加投入热情。

然而,我国的制造业,却在把人当做机器和干电池用,三十多岁的时候直接用废,然后直接丢弃。

那么自然,为了寻求生活幸福感,哪怕像长存,三一重工之类的企业薪资待遇非常好,但是劳动者的流失率仍然居高不下,我之前的企业,员工一年离职率基本在四成甚至五成以上,靠近产线的岗位,一年下来几乎连人都不剩了,以至于现在在让技术员直接顶工程师的工作,而这种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又导致了大批技术员的离职,而普工超高的工作强度,也导致了普工的大批离职。

而与此同时,企业为了能确保劳动者的性价比和生命力,却又在不断的不续签那些三十多岁的年长员工,或者由于身体原因,这些年长员工,无法承担如此重大的工作负担,从而导致老员工被迫自离。

这种员工流失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势必会影响产业升级的进展,连部门团队的人员组成都不够稳定,产业升级自然是无稽之谈。

其次,在超高的工作强度下,劳动者的身体会不断告警,大脑也会认为生命体处于濒死状态,因此不断地降低代谢活动,以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

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会在高强度和极大的工作压力下,出现不受自己控制的低效率行为,这也是996等加班文化下,大范围划水摸鱼的原因。

这种大规模的划水摸鱼,对产业升级是灾难性的,劳动者只想找个地方偷摸休息回血,刷刷抖音看看知乎打打王者荣耀,产业升级,技术研发这些事情,劳动者通通都不关心了。

最后,更大的工作量,也会导致劳动者的工作弹性降低。

而与此相关的,则就是劳动者在请假上的各种不如意,很多以调休为名的企业,调休实际上名存实亡,完全变成了无偿加班的工作制度。

而当劳动者的家庭事务多起来以后,特别是孩子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这种工作制度和工作氛围,会让员工处于两难境地,最终为了家庭,同样被迫自离。

而企业在大量员工流失后,也会通过竞业协议等手段,限制跳槽,试图强行留住员工。

在一系列恶心的氛围下,劳动者只会想办法离开这家企业,跳去有幸福感的地方去,至于产业升级,只能在小粉红的梦里升级了。

我国产业升级的发展道路,会极大的损害欧美发达国家的利益,它们会时刻阻挠我国产业升级的脚步,从而导致国际矛盾的出现。

最典型的就是中美贸易战了,美国通过自身已有的产业上游技术优势,试图卡死我国一些表现出众的科技企业的成长脚步,让我国始终维持在现如今这种低幸福感且低利润的产品加工和外贸出口的模式。

而由于我国长期没能重视产业上游和技术壁垒的建设,使得贸易战对我国科技企业的影响非常之大。

这一条就并不属于我国制造业的问题了,而是归属于我国的外交和国际争端问题,需要我国全国上下一起努力才行。

到此为止,我个人的讲述就告一段落了,我个人对于我国制造业“有所成就,不容乐观”的评价,基本源自于我上述的思考。

这也是我对产业升级的第一篇具体的文章,也是一篇主要介绍宏观大概的文章,后续,我将针对产业升级中的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进行单独的文章分析。

最后,提一些我国产业升级可行性的建议吧。

1.快速占领产业上游。

如果有看了我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那段分隔线内的分析的话,大家就可以发现,占据那些研制机器的行业领域,是非常之重要的,这不但可以解决我国在产业升级中出现的就业岗位缺失和不匹配问题,也可以极大的提高我国产品的附加值,还可以让我国掌控国际话语权。

但是占据产业上游的发展路线,势必会招来发达国家的抵制,如何在这种矛盾境遇下斡旋,还是颇需要费一番脑筋的。

2.改善劳动者工作氛围,提高劳动者工作体验与幸福感

只有给予劳动者更多的休息和自由时间,劳动者才能得到身心的解放,从而具有产业升级的驱动力。

而这种工作制度的改善,也可以因此让企业雇佣更多的劳动者,缓解就业问题。

但是,国内企业会认为,这提升了它们的运营成本,资本家的吝啬属性,不会驱使它们这么做,这种工作氛围的改善,只能期待政策落实,或者由劳动者争取了。

而这种工作氛围如果不改变的话,劳动者只会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氛围下,思考摸鱼和躺尸回血的方式。

3.兴建基础设施,降低生活成本

这一条也是老生常谈了,制造业周围什么都没有,劳动者自然不想在制造业多待,更不会对制造业上心。

所以,在制造业周边兴建足够的基础设施就显得非常之重要。

而在产业升级上,我国的高房价同样是杀手锏,房价的高企,不会让任何人有心情思考产业升级的话题。

至于如何稳定房价,这是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我就不在这里细讲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产业结构对就业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