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这边建景区,有投资公司吗?

四月樱桃红,西昌樟木箐樱桃园里人们挎着篮子,体验着采摘的乐趣;画面切转到宁南万亩桑园,绿色的桑叶在春风的吹拂下犹如绿色的海洋;移转至会理石榴园区,火红的石榴花开满枝头,拍照留影的游人们纷纷相约秋季一起来摘果……五彩的田园,阡陌纵横,绽放着迷人的光芒,曾经的田埂,已成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的出游地,随着现代农业园区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到园区里的体验也更加丰富。

截至2019年年底,全州新建5个省级培育园区,成功创建27个州级园区、68个县级园区。许多园区在创建之初,就充分考虑了旅游元素,农业加旅游的发展思路,带动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现代农业园区从单一的农业产业迈步田园观光景区。


宁南碧窝蚕桑现代农业园区,既是绿水青山,又是金山银山

找寻乡愁现代农业园区成为旅游热点

“走,周末去樟木‘讨’樱桃。”假期未到,在西昌工作的陈女士就开始邀约朋友一起出游。西昌樟木箐镇丘陵村历来有种植樱桃树的传统,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了樱桃树,拥有青翠的百年樱桃果林,樱桃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4600余亩。

近年来,在西昌市党委政府的带领下,全镇大力发展鲜果产业,打造“乡村游”重要景区。在樱桃产业的发展带动下,樟木箐镇利用自身优势,依托水果的远销和近购,拓展农家乐经济,逐渐走上一条前景广阔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目前,丘陵村有农家乐118家。家住丘陵村的向琼,便是第一批在该镇党委政府带领下发家致富的代表。2007年,樟木箐镇首届樱桃采摘节前她就办起了农家乐,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个曾经只能接待七八桌客人的小农家乐已经发展为占地面积4亩,拥有樱桃园15亩,能同时容纳20桌200多人用餐的星级农家乐。

2018年,西昌市启动了安宁河“农文旅”生态走廊樟木试验段一期建设项目。按照“一带两岸六区四基地”的规划布置,打造安宁河滨河水休闲景观带。实施樱花湖湿地公园、14000亩的樱桃森林和花溪庄园等项目,建设滨河景观带6.16公里,景观面积43.78万平方米,集成化打造樟木“樱桃小镇”,借势发展康养、旅游等新兴产业,营造宜居优美乡村环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农业产业大发展的同时,绿色的乡村也成景区景点。樟木箐是西昌“乡村八景”的起源地,也是国家级3A级景区,2018年,成功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生态示范村”等20余项殊荣。2019年,樟木箐创建4A级旅游景区,并通过省级验收。今年4月,“茅坡樱红”上榜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

与此同时,德昌樱桃桑葚采摘节、会理鱼鲊芒果采摘节、冕宁樱桃采摘节等一系列乡村节庆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带热乡村游。寄情山水享休闲乐趣,到乡村,体验采摘乐趣、吃农家饭、寻找乡愁,成为出游的新风尚,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特色的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的基础设施,很好地满足了游客的出游需求。


 会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内石榴花开。

布局文旅元素不断提升农业园区品牌

今年3月,四川命名35个星级现代农业园区,会理县石榴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宁南县蚕桑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创建,也标志着我州农业产业园区的进一步提档升级发展,景区与旅游进一步融合发展。

初夏时节,走进会理县鹿厂镇铜矿村万亩石榴现代产业园,层层绿叶中,火红的石榴花竞相怒放,红色的花瓣骄阳似火,舒展着灿烂的殷红,石榴田间,手拿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和游客,尽情享受着这片花海美景,再过几个月,成熟的石榴将挂满枝头,届时,将迎来一大批前来体验采摘乐趣的游客。

近年来,会理县利用资源优势,把石榴种植作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支柱产业,走出了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石榴产业发展道路。2019年,会理石榴种植面积40万亩,产量70万吨,产值50亿元,果农收入34亿元,拉动二三产业实现产值16亿元,成就了会理全国石榴生产第一县及“中国石榴之乡”的美誉。并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科学合理布局,在园区建设总体布局上,依据农业自然地域分异,形成“一心带两翼、一环串多园、产业相互融合、区域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红(石榴)、黄(烤烟)、黑(生猪和黑山羊)、绿(生态林果蔬)、蓝(康养休闲农业)”特色农特产业,五彩农业初具规模。

目前,会理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正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依托会理古城、会理会议遗址等一批4A级旅游景区,吸引各地游客前往,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无水栽培的蔬菜、重200斤以上的大南瓜、香甜可口的草莓……走进位于昭觉县四开乡好谷村的涪昭现代产业园区,各种新奇的蔬菜水果长势正旺。

涪昭现代产业园区是绵阳涪城区对口帮扶昭觉县的重点项目之一,于2018年开工建设。产业园区占地5000亩,是目前州内面积最大的农业产业园区。园立总体规划建设约5000亩,总投资逾3.2亿元,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建成智能玻璃温室、育苗室、培训中心、种植大棚、露地蔬菜基地等,实现水肥一体与农业物联网全覆盖。

公司生产负责人宋永超介绍说,产业园区给周边12个村的村民提供了长期用工岗位,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脱贫致富,更为重要的是让转变了村民的观念,培养了新的技能,在积极带动农户致富的同时,园区正积极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让更多的游客来这里体验乡村乐趣。

行走在产业园区草莓种植基地的步道上,偶遇几名前来采摘的游客,拎着满满一篮子草莓尽兴而归。宋永超说:“产业园区在设计规划前期就考虑和融入了旅游元素,在各个园区的隔断道路两旁种植了樱花树,增添了观赏性。此外,产业园区内规划有300亩果园,种植有樱桃、李子、哈密瓜等水果,让游客的采摘体验更丰富。下一步将在沿河一带建民宿、酒店、停车场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并规划游客参观线路,让更多的人走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宁南蚕桑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经过40年来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宁南文旅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中国蚕桑之乡”的盛名显出了蚕桑业在宁南的兴盛。碧窝蚕桑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宁南县新村乡碧窝村,面积10005亩,建成后将辐射区域涵盖“两镇两乡”(松新镇、六铁镇、新村乡、海子乡)的连片桑园5.8万亩。

园区按照“重抓关键、发挥优势、强补短板”的原则,对基地建设、设施装备、农产品加工、农业新业态、品牌培育、科技支撑、主体培育等七个方面进行补短提升,形成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技术科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发展融合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园区建设围绕门户区、蚕桑文化主题公园区、蚕桑科技园、高标准桑园、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和桑城民居风貌打造六大版块展开,后续将以园区为基础,完成景观及现代农业旅游景点打造。示范引领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将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发展样板和经验借鉴。


 乡村旅游采摘节。袁蕾 摄

农旅融合发展结出乡村振兴的“甜果子”

2019年,德昌县创建了省级枇杷产业园区,今年4月,枇杷园观光步道和观景平台已经竣工,行走在枇杷园观光步道上,一颗颗枇杷挂满枝头、果园里、小路旁,伸手可得,煞是诱人。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地里忙碌着。行至新修建的观景平台,站在高处,千亩枇杷园风光尽收眼底。

沿着观光步道往下走,偶遇正在枇杷园里游玩的一家人。“这里空气好,枇杷味道也好。同时,也让孩子多感受一下田园风光。”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美化了农业产业园区,并将果园变为了“景区”,游客到枇杷园里观光、采摘枇杷更方便了。

高丰村枇杷产业园区是德昌规划建设的8个现代农业园区之一。目前,全村枇杷种植达2300亩,产值超过2000万元,园区以小高镇高丰村为核心区,辐射小高、乐跃两镇6个行政村28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0.62平方公里。

“家里种植枇杷已经15年了,有6亩多地,今年收成还是不错,每亩可达到2万多元。”德昌县枇杷协会会长、高丰村村民杨再平介绍说,去年,家里投入了100万元,建了3层楼的房屋,设计规划了14间民宿客房,目前已完成装修,就等着疫情结束后开门营业。

曾经的枇杷种植大户,将目光投入到旅游产业中。“从事新领域,会不会担心客源问题?”“这个一点都不担心,过年前就有攀枝花的游客到家里看过,都非常满意。”杨再平信心满满的说,德昌气候好、水质好,一年四季水果不断,这些都是吸引外地游客来德昌养老的优越条件,住在枇杷园里,空气质量一流,平日里吃的肉类和蔬菜都是自家种植的,都是绿色放心食品。

4月,走进位于昭觉县洒拉地坡乡的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一排排白色的大棚里,一颗颗红色的夏草莓看上去非常诱人,伸手采摘一颗放在嘴里,香甜可口,果味浓郁。这里是全国最大的高山夏草莓种植园。“这里种植的草莓每年4-12月成熟采摘,填补国内夏草莓市场空缺。”昭觉县九如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德贤介绍说,去年8月至11月,短短4个月的时间,夏草莓产量达到300余吨,每亩销售收入6-7万元,产值突破400万元,并带动当地用工22050人次,工资发放132.3万元,平均每天用工147人,带动就业185户,其中贫困户127人。“预计今年亩产达到8000—10000斤,夏草莓年销售收入1200万元。”

九如夏草莓种植基地海拔2560米,常年平均气温11℃,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开阔,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无重金属污染。紧邻307省道,交通便利,园区背靠黑水河,水源充足,利于灌溉管理。

2019年5月,九如生态草莓种植园一期开始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280亩标准化草莓大棚,1500平方米分选车间,280亩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并建设有三栋创业扶贫实验大棚。

走出草莓种植基地,二期工地正热火朝天的建设中,这里正在进行2000亩标准化恒温大棚夏草莓核心区的建设,并配套种植400亩标准化露天浆果,300亩育苗区,300亩油菜、燕麦种植区。

“建设中的夏草莓园区在规划中还融入了旅游元素,划分出了鲜果采摘区域,并铺设采摘步道,木结构的特色民宿也正在建设中。”未来,随着西昭、乐西、沿江三条高路公路的修通,农业产业园区也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旅游景区,让更多的游客走进园区,体验乡村生活。

近年来,我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成为乡村旅游基地,实现了产业建园区,园区变景区,将乡村旅游与特色产业相结合,开发建设、升级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助推乡村旅游发展,逐步探索出一条包括文化活动、体验采摘、乡村旅游在内的生态观光农业发展新模式,结出乡村振兴的“甜果子”。(记者 袁蕾)

云台山把进出口设在远离景区的地方,然后自己成立个象运输公司一样的车队,除收门票外还收每人60元交通费,变象坑游客增加游客负担,一个景区赚两次钱,还给全国心术不正的景区带了个坏头,应取消其5A评级!!!

把进出口设在远离景区的地方,然后自己成立个象运输公司一样的车队,除收门票外还收每人60元交通费,变象坑游客增加游客负担,一个景区赚两次钱,还给全国心术不正的景区带了个坏头,应取消其5A评级!!!

龙峪湾、白云山等众多景区这一点都是和云台山学的。云台山作为全国旅游景景点的标杆单位,起了很坏的影响…

昆明的旅游市场整治有效果吗?

其实整治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旅游市场的口碑还是需要参与方,旅游地的服务从业人员提高素养!政府出台严格的法规约束!当然出游者也需要提高自我意识!大家携手才能真正拥有美化整个旅游环境!我就在昆明,如果想旅游!我可以提供帮助!~~愿意和朋友们愉快相处!!

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的各种大整顿、大排查、严执法等等活动,相信昆明的旅游市场整治会有效果的。但是如果要继续保持整治效果,我觉得还应该在旅游市场的机制体制等方面多下功夫。

文旅部拟公布的120个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第3354期文化产业评论

高质量夜间经济,是一座城市文化魅力和发展活力的重要标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大力发展夜间文化和旅游经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今年7月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工作;10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共有120个项目入选。前天,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分析了首批夜间文旅集聚区哪些省份最强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都有哪些融合模式和集聚特征?值得各地和业界参考借鉴。

作者 | 小军哥(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5935字 | 预计阅读时间16分钟

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与传统的单体文化场所或旅游消费场景不同,是一种基于时间分割的文旅经济形态,主要依托不同的产业载体与消费形态,为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与文化和旅游相关的商化服务,具有时间契合、空间(载体)集合、业态融合和人气聚合等显著特征。但就当前而言,各地对其集聚载体和商业形态仍在一定的模糊化和片面化。

10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120个项目名单,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经梳理发现,首批120个项目按类别大致可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型、文旅休闲商业街区型、文旅古镇(特色小镇)型、旅游景区型、历史文化名城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型、旅游度假区型、主题公园型、文旅演艺型、工业遗产创意型、都市滨江休闲型及文体商旅融合型等12个类别。

在首批入选的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项目中,涉及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主题文化街区等集聚区共有27个,占总项目数的22.5%,是各类项目中入选数量最多的消费集聚模式。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传统规划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和消费氛围。随着各地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等连片区域,通过布局或引进购物、餐饮、文创、娱乐、旅游等新兴时尚业态,逐渐成为夜间高频消费区与网红打卡地。

例如,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项目从古至今都是中国夜间消费集聚区的典型代表。据相关资料显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以夫子庙为核心,十里秦淮为轴线,集聚区总占地面积2.94平方公里,布局集夜游、夜食、夜演、夜娱、夜购、夜宿为一体的夜间文旅经济产业链,年接待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其中夜间接待人次占比达 60%以上,年经营收入近42亿元。

△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来源:网络)

文旅休闲商业街区也称特色商业街区,与历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街区)在气质和形态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前者商业气息浓厚、消费要素集聚度高、夜间人流量大,后者文化内涵丰富、消费载体配比度低。在首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涉及文旅休闲商业街区项目共有22个,占总项目数的18.33%,入选数量仅次于历史文化街区项目。

例如,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沉淀了老北京人的文化记忆,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国潮老字号商业聚集区,也是最潮最炫的创新网红打卡地,承载着古都北京旅游、文化、休闲、商业等多重功能。近年来,前门大街紧跟时代新潮,将各样时尚业态有效组合,被认定为首批12家“北京市级旅游休闲街区”之一,成为北京夜间文旅经济地图上的亮点,日均接待游人近15万人次。

△北京前门大街(来源:东城区文明办)

文旅古镇(小镇+景区)区型

古镇,故名思义,是指拥有着百年以上历史和文脉、至现代仍保存完好的较大规模居住性建筑的商业集镇。其是一种介于古城和古村落之间的聚落形态,大多由商业集镇演化而来,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特色产业和文旅产业功能区。在夜间经济模式的推动下,便赋予了它们夜间文旅消费新的内涵。在首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涉及文旅古镇(含新型特色小镇)项目共有16个,占总项目数的13.33%,位居第三方阵。

例如,此次上榜的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古镇,始建于宋代,是嘉陵江边重要的水陆码头,拥有“一江两溪三山四街”的独特地貌。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巴渝民俗文旅圈建设,磁器口古镇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300余万人次,再现了曾经“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后万盏明灯”繁盛景象。

△磁器口古镇夜间街景(来源:搜狐号“另有用图”)

夜游模式是盘活景区资源、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升景区效益、优化景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也是通过夜间文旅活动提升城市活跃度和开放度的创新举措,已成为疫后文旅经济复苏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适合开展夜间旅游活动的景区,在产品开发方面应具备超强流量、优质资源和完备设施三大前提条件。

在首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中,涉及旅游景区(不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街区等景区)项目共有14个,占总项目数的11.67%。其中,国家5A级景区6个、国家4A级景区8个,多为城市观光、文化旅游和时尚商旅体验型景区。

例如,湖北襄阳“盛世唐城景区”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也是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全景演绎和商业运营为一体的大型复合型旅游景区,分为城楼、宫殿、街市、宅邸、寺院五大片区,包含古城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大唐文化等襄阳历史文化。自2015年5月1日开城营业以来,年平均游客接待量达 150 万人次。

△ 盛世唐城凯旋楼夜市广场(来源:襄阳旅游官方澎湃号)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地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繁华的商业街区和完善的要素资源,既是夜间文化体验的重要载体,又是发展夜间旅游的重要依托,同时还是推广文旅产品的金字招牌和最有吸引力的卖点。

近年来,在文旅深度融合理念的推动下,各地大力加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以古城(老城)为中心积极提升文商旅辐射力和影响力,让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熠熠生辉。在首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中,涉及历史文化名城项目共有12个,占总项目数的10%。

例如,本次入选的四川乐山市烟火嘉州城(市中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乐山大佛所在地,区域内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品牌,近年来围绕“景城一体”持续推动“游江、游山、游城”融合发展,不断丰富“夜游”文化内涵,让游客于嘉州夜色中流连忘返。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该区域夜间累计接待游客810.8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68.77亿元。

△烟火嘉州城“上中顺”夜间场景(来源:微嘉州)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型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表现形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设计、生产、交易和消费活动于一体的新型文化社区,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融合渗透性强、保障要素全等显著特征。因此,以文旅消费作为园区重要支撑,开发相关的系列文旅产品,可有效满足当地居民及游客特定的文化和休闲需求,提升园区产化综合效益。

从首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名单看,涉及文化产业(创意)园区项目共有8个,占比为6.67%。按园区类别分,主要包括独立型、混合型、产业型、依托型和艺术型等5大类。

例如,国内成立较早的佛山创意产业园就是典型的产业型园区,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先后荣获中国游客喜爱的十大夜市、广东省级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30多个国家省市级称号,园区内已入驻喜茶、海底捞、文和友龙虾馆等300多个品牌商家,1200多家中小微文旅企业,日均消费人流达到6万人次,2020年园区企业总营收超过30亿。

△佛山创意产业园25h空间站平台(来源:禅城发布)

这是适应我国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快速发展需要,促进和引领旅游行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带状区域。同时,也是我国旅游休闲度假产业的新名片,和继5A级景区之后的又一金字招牌。

与传统景区相比较,旅游度假区型具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旅游商贸、时尚购物等多重消费属性,也是当前景区类适合开发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宜佳之地。在首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中,涉及旅游度假区项目共有5个,占比为4.17%。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5家。未来,存量资源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可开发率仍然较高。

例如,位于西双版纳澜沧江民族风情旅游度假区核心的“告庄西双景”(傣语意为“九塔十二寨”),是千万游客到达版纳的第一站。其占地1200亩,总投资约40亿元,共分三期开发,通过“一江两门九塔十二寨”的总体规划,打造“六大国际中心、五大景观带、三大综合体”,形成了云南极具南亚、东南亚特色的大型夜间文旅集市。今年国庆黄金周,该区域接待游客20万人次。

△西双版纳告庄西双景夜间景观(来源:景区官宣)

主题公园,是指以营利为目兴建的,占地、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实行封闭管理,具有一个或多个特定文化旅游主题,为游客有偿提供休闲体验、文化娱乐产品或服务的园区,主要包括大型游乐设施为主体的游乐园,大型微缩景观公园,以及提供情景模拟、科技体验为主要内容的创意园。

例如,首批入选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常州市环球恐龙城、杭州市杭州宋城、芜湖市芜湖方特旅游区、三亚市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等4家主题公园,均将拓展夜间消费活动作为向度假旅游发展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通过年持续完善周边配套,做大做优夜间景观、夜间游乐、夜间演艺、夜间餐饮、购物、住宿等业态,较好实现了转型发展。

△ 芜湖市方特旅游区景观(来源:芜湖新闻网)

文旅演艺作为近年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业态之一,已经成为重点景区或旅游城市留住游客、带动夜间消费的重要动力,也是不少过夜游客的夜间旅游消费必选活动之一。就当下文旅市场而言,仅靠新建单体文旅演艺场所很难形成文旅消费集聚区,如市场相对火热的“印象系列”“又见系列”等大型主题和单体演艺中心(戏剧幻城)。

通过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项目分析不难发现,在120个项目中涉及文旅演艺(文娱)项目仅有4个,占比为3.33%。更值得注意的是,入选的北京西城区天桥演艺区、上海徐汇区衡复音乐街区、重庆江北区观音桥文娱休闲区、山东泰安市泰山秀城·老街等项目,均为传统文化街区或民俗文化发源地,通过规划布局演艺产业,促进夜间文旅消费增量。

例如,北京西城区天桥,作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发源地与聚集地,一直是北京首屈一指的演艺集聚区,规划总占地面积2.07平方公里。自2011年斥资150亿元启动项目建设以来,现已汇聚了中央芭蕾舞团、北京杂技团、北方昆曲剧院等国内一流的表演团队,以及天桥艺术中心、天桥剧场、湖广会馆、万胜剧场、梨园剧场等文艺演出场所,形成了音乐剧、戏剧、儿童剧、京剧、杂技、皮影、相声等多样演艺集聚效应。

△天桥艺术中心景观图(来源:天桥艺术中心官微)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文化或艺术创意手段将工业遗址记忆转变为现代人需要的工业旅游产品及相关消费业态。随着时代变迁,企业转型升级,传统落后的老工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留下一座座老厂房、老窑炉、老烟囱。如何让这些工业遗产(遗址)变废为宝,激发了文化和艺术创意者的想象空间,诞生了诸如北京的798、重庆印制二厂、沈阳红梅味精厂等一批艺术街区和创意园区。

此类工业遗产创意型文旅消费集聚区项目,与目前国内传统重工业工业旅游、生产型工业旅游、研学型工业旅游有所不同。这些项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老厂房、仓库为基础,通过文化与艺术创意包装和植入现代消费业态,使其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并成为游客和市民怀旧与时尚的休闲消费场景。

例如,沈阳市红梅文创园,是由原始建于1939年的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厂房改造而成。由于诸多原因,该厂于2014年宣告破产,留下6万平方米的厂区,13处遗存工业厂房。2018年,沈阳万科获得红梅味精厂老厂区租赁使用权限,建立了万科北方区域首个文创园项目,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串联餐饮配套、产业办公、艺术休闲等产业,于2019年9月正式开园运营。

△沈阳市红梅文创园(来源:网络)

几乎每一座宜居宜游城市,都有着代表城市历史和风貌的河流、湿地或滨江城市岸线。这些优质的滨江生态资源及良好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沿岸居民夜间休闲漫步或文体娱乐的不二之选。为此,不少拥江型城市充分保护和利用江、河、滩、谷等生态要素,融入文化艺术、娱乐休闲、观光游憩、特色餐饮等产业,构建绿色滨江休闲文化旅游区(产业带),实现了生态治理与文旅经济双赢共促。

在首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项目中,涉及都市滨江休闲区或岸线游憩带的有3个(占比2.50%),分别为北京朝阳区亮马河风情水岸、重庆北碚区滨江休闲区、广西南宁市邕江南岸片区。由此可见,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好宝贵的城市岸线资源,服务于文旅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温度和形象?仍是检验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智慧的“大考题”。

例如,此次入选的“南宁市邕江南岸片区”项目,就是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典型案例。邕江是南宁的母亲河,邕江南岸片区岸线占地面积1.25平方公里,历经了多年的综合整治和保护性开发利用,恢复亭子码头、亭子正街、水边人家、邕州老街等历史风貌,并衍生打造了百益·上河城、江南公园、“10+1”商业大道茶叶街等网红打卡地和休闲娱乐区,形成文化创意、科技研发、演艺表演、非遗传承、创意零售、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夜间消费集聚区。

△南宁市邕江南岸亭子码头(来源:南宁新闻网)

文体商旅多元化融合是国务院鼓励开展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示范城市创建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体育赛事区、商务消费区、文旅活动区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对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良性发展,提升核心区文体商旅及赛事、展会等高端产品供给和消费服务功能具有辐射效应。此类模式,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国际化城市早有成功实践。

例如,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海淀区华熙live·五棵松”项目,依托海淀区复兴路繁华街区和五棵松体育馆区位与资源优势,通过打造体育、娱乐、艺术、教育、生活等全方位沉浸式互动体验业态,被国家体育总局指定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北京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之一、京西网红打卡地。今年“十一”期间,华熙LIVE·五棵松客流量单日达到8万人次。北京冬奥会即将于2022年2月开幕,北京文体商旅融合夜间消费还会有更大增量。

△华熙live·五棵松“调调街”夜景(来源:北京商报)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需求侧改革的引导下,各地积极推动夜间经济和文化旅游消费蓬勃发展,有效激发了文化旅游市场活力、促进了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新冠肺炎疫情常态防控条件下文旅市场复苏拓展了新增量。

但,经前文的系统分析,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圈几处地块、建几个综合体、亮化几片街区、引入新兴业态那么简单,既需要有先天的基础条件和资源,更需要找准定位精准施策;既需要需要政府与市场主体通力合作,更需要放下“面子”久久为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投资旅游项目好做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