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主流经济学家不承认信用经济学?

薛兆丰老师的专栏每一篇我都有认真读,读后都会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成每节课的知识笔记,下图是节选两节课的的笔记图片(图片太大无法全部上传),该篇复习资料是对思维导图笔记经过一周的时间整理和归纳后所得,文章简单概要总结了每节专栏所讲知识点,详细知识点还请参考思维导图笔记(地址/view/link/59dd79dbe4b06e9fd2fb444e)或者选择关注公众号(成长不止步)收藏文章,在文章内直接查看思维导图笔记。

【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复习资料】为继得到专栏【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基础篇】、【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和【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的第四篇知识总结更新。关注公众号(成长不止步)查看其它专栏知识笔记和复习资料。 

【薛兆丰的经济学科】共计14个模块,从人性讲到个体,从个体过渡到集体,从集体延伸到公司与国家的关系,层层递进,薛兆丰老师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其中的经济学关系和如何运用经济学思维解释以及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以下为对于每个模块的知识精华总结,目的为方便你我来复习,把知识内化。 

  人类永远面临着东西不够、生命有限、互相依赖、需要协调的四大约束,整个专栏内容全部围绕着这四点展开来讲。

1. 有人的地方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经济规律

2. 只有那些让人类存活下来的规则才是公正的规则

3. 好的经济学家不仅看见那些看得见的结果,还能通过推理与猜测看见那些看不见的后果

4. 如何避免出于良好愿望而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1. 经济学关心人存活下来的条件,而跟经济学规律,人是否理性没有关系

2. 同情心随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远而逐渐降低,但是人只要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市场上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让他的努力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3. 市场的机制可以高效的协调人们的分工与合作

4. 行善很难得到正确的反馈,而通过商业行为行善是最有效的手段

1. 由于资源有限,而人的需求是无限的,所以人类无法避免稀缺

2. 面对东西不够用就面临着选择,选择就会产生歧视

3. 凡是歧视必得付出代价 4. 无理的歧视会受到损失,相应不当的限制歧视会造成恶果

1. 做任何事情都有成本,成本就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

2. 人的价值是由市场的需求决定

3. 除了金钱成本还要看见金钱以外的时间成本、注意力成本、心情成本

4. 沉没成本是你放弃了做其他事情的成本

1. 盈利资源的估值就会增加,亏损资源的估值就会减少

2. 产品的价值是由市场决定,而不是由成本决定

3. 租:资产不以收费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资产带来的收入就是租

4. 寻租:为争夺资源而产生的负向资源浪费的结果

1. 科斯定理: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谁能更好的利用资源,资源就归谁所有

2. 所有的伤害都是相互的,在避免伤害的过程中谁付出的资源越小,资源就归谁

3. 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谁能更好的利用资源,资源就归谁所有

1. 交易费用:凡是在一个人的社会里不存在,而在多个人的社会里存在的成本

2. 交易费用就是平衡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取舍 3. 最理想的交易就是彼此心里都有剩余

1. 商品的价值是由个人决定的

2. 边际:新增带来的新增就是边际

3. 需求第一定律=价格提高,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降低,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4. 需求价格弹性=需求量的变化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化的百分比

5. 需求第二定律=交易费用是由需求最大的一方承担;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面对需求会有越来越多的替代方案

6. 需求第三定律=产品流动时,附加成本越高,高品质的产品就越便宜

1. 人际之间的效用不可比较

2. 价格衡量社会资源对的价值,作对得到奖赏,做错得到惩罚

3. 如何分饼决定饼做多大

4. 通过价格歧视把更好的资源提供给更需要的人 

1. 最公平的竞争规则就是按照价格竞争

2. 按价格竞争就会驱使人们去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3. 短缺=人们仅仅用出价的办法买不到商品,人们必须用其他的竞争方式才能得到商品

4. 过剩=产品的价格被人为的抬高,高于市场价后无法卖出的现象

5. 增加附加成本是有效抵制价格管制的方法

1. 商品的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不恰当的管制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价格是市场最有效的调控方式

3. 货币补贴相对于食物补贴更有利于贫困人民

1. 价格涨跌不应该由人为控制,而应该由市场决定

2. 限制需求就等于限制了供应

3. 没有使用需求就没有投资需求

4. 价格就是反应市场的真实情况

1. 权利是别人赋予你行驶的社会行为

2. 能力取决于你自己能够占有多少

3. 政治自由不等于经济自由

4. 权利保护物理属性而非经济属性

1. 产权的兴起是由于人口聚集和外部性共同驱动的

2. 产权分为使用权,出让权和收益权

3. 政府对于产权的干预分为:确权、裁决权利、买卖权利

4. 交易费用界定财产原则和责任原则

1. 财产不可转让原则是否真的符合人民的期望

2. 边际生产量等于边际成本时,总产量达到峰值 3. 集体所有制关心的是平均产量

1. 私有制关心的是剩余资源的价值

2. 全员所有制会让产品价值趋近与零

3. 公地是否产生悲剧在于人民是否才去恰当行为手段

4. 目标多元是政府所有制的特点

1. 公用品由于没有主人导致资产无法发挥最大的价值

2. 价格筛选的是需求而不是贫富

3. 公用与私用品的区别是一个人用是否影响其他人的使用

1. 易耗品与耐用品是时间维度上的竞争

2. 利率是人们推迟消费的一种补偿

3. 高利贷是对于比较大不确性的补偿

4. 贴现率就是在今天看来未来价值的打折程度

1. 投资就是时间上的平衡消费

2. 短期股市无法预测,长期股市是公司价值的体现

3. 资产价值不仅取决于资产的内部价值,而且取决于人们认为的价值

4. 全球开放的竞争使利润趋于平衡

1. 过长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利于人类的发明创造

2. 债券是未来收益的凭证,未来收益与人们对于未来的信心有关

3. 保险是分摊你资产的风险

1. 每个人只做自己最擅长的工作,产生的收益是最大的

2. 贸易逆差=一个国家从另外一个国家进口的商品多于出口的商品

3. 贸易顺差=一个国家从另外一个国家进口的商品少于出口的商品

4. 自由贸易是对双方国家都有利得

5. 贸易保护只是给落后的产业与项目找借口

1. 生产总量不变,生产速率快,他的平均成本就会提高

2. 企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说明这个企业对于未来发展是看好的

3. 产业集群是供应的基本趋势

4. 让产品商业化就是企业家精神的标志

1. 完全竞争对应的是受价者,不完全竞争对应的是觅价者

2. 价格歧视可以解决无谓的损失

3. 竞争程度是否激烈不是由企业个数决定,而是由行业入口是否有限制决定

1. 信息不对称给双方交易带来了极大地成本

2.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才算优质

3.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式有重复交易和第三方信用背书

4. 解决信息不对称的方法有担保,延保和共享合同

1. 沉默成本、人质和抵押来增加信任

2. 广告和代言人是增加信任的方式

3. 特许经营中的强者是加盟商,弱者是总店

4. 垂直整合是未来管道产品的最终目标

1. 合同法是给不完备的合同填上默认项

2. 如何处理好合同中隐藏的危险与承诺

3. 正常情况答应什么给什么,特殊情况则酌情处理

4. 风俗习惯是约定俗成的合同

1. 汉德公式=避免意外所发生的成本小于意外发生的概率*意外发生的损失,他就有责任为避免意外采取措施

2. 监管要考虑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之间的平衡

3. 事前监管和事后监管各有利弊

4. 强制披露的弊端是信息过大则导致无法全部浏览

1. 每一个成员的收入取决于他对企业的边际贡献 2. 资本相对于劳动力是弱者

3. 专用资源相对于通用资源是弱者

4. 剩余索取相对于固定收入是弱者

1. 收入的高低是由你在外面的机会成本所决定的 2. 长期的竞争会减弱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3. 最低工资发剥夺了低端劳动力的机会

4. 不能以刹那的收入来衡量整体的人均收入水平 

1. 雇佣与工作之间是彼此抗衡的关系

2. 罢工表面看提高了工资,长远看工人失去了竞争的机会

3. 劳动力之间的竞争除了比拼实力以外,他们还会提高竞争对手的门槛提高竞争

4. 自我成长是最大的投资

1.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有三个优点和三个特征

2. 股份有限公司的责任在于个人而非公司

3. 邀人入股还是向人借钱

4. 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1. 股东文化与利益相关者文化

2. 公司经理人任用采用信托原则还是商业判断原则

3. 公司收购是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

1. 随着人数的增多,产品的价值就越大

3. 竞争应该由市场去决定,而不是由政府控制

4. 企业之间勾结定价很难做到

无论企业是实施倾销定价,还是捆绑销售,都是基于市场决定的;符合市场规律则企业生存下去,违背市场规律则企业面临破产倒闭。

1. 本身原则=以被告人事实上是否做了此事为是否违法判断

2. 理性原则=当事人做了一件事是否违法则依据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决定

3. 假阳性错误=意识是你认错了人,把不具备你所指特征的对象当做是具备这种特征的对象

4. 假阴性错误=意思是你放错了坏人,你把那些本来就具备你想要确定特征的对象,当做是不具备特征的对象而放过了

5. 反垄断法对竞争失利公司有利,对竞争成功公司不利

6. 反垄断法的存在是不利于企业发展与竞争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就应该由市场决定(个人观点)

1. 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太多太复杂

2. 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货币存在是因为人民都相信他有价值

3. 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与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

4. 以国家的实力来维护货币的信用

1. 通货膨胀=总的物价水平持续的增长,不是一个短期的增长

2. 通货膨胀是由于发行货币量远大于总物品价格导致物价上涨

3. 通货膨胀与失业率短期是有关系的,长期来看是没有关系的

4. 外汇自由流动、稳定的汇率和货币发行量这三者不可兼得

1. 联邦储备局只是反映了市场上利率的走向,而无法调整市场的利率

2. 财政政策=经济不景气时政府花钱促进经济发展

3. 货币政策:政府调节货币流通量调节经济状况 4. 奥地利学派看待经济周期

  b. 研究交易要基于场景研究

  c. 研究经济现象要研究人的动机

  e. 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

  f. 社会机制是人们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事前计划的结果

  g. 政府大量发钞会导致利率下跌,利率下跌会导致人们做出错误的决策

  h. 自由发钞彼此会产生竞争关系,谁乱发钞谁的货币就会被市场淘汰(比特币?)

1. 凯恩斯=从长远来看政府终究会垮台

2. 货币主义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理性主义是交由市场自动调节

3. 经济周期是自然现象

4. 宏观经济学的六大共识

1. 大多数人都不具备主动选择的能力,多数的选择都是受别人的影响所决定的

2. 官僚机构特点=不管你进入行业之前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怀着什么样的愿望,追求什么样的理想,经过一次一次的洗礼以后,能剩下来的就是想法、经验、态度都非常接近的人。(真正的洗脑,洗行为)

3. 投票选举是由中位数决定,市场选择是由平均数决定

4. 公平的选举很难做到

1. 选票交易某种程度可以提高选票效率

2. 选民无知很容易被利益群体操控

3. 普通选民会存在一定的偏见

4. 人民在需要承受代价是会变得理性,无需承受代价是会变得偏见

1. 政府决策会与决策人的利益相关

2. 收入在分配,而真正的穷人却得不到施舍

3. 公共选择只会让选举者投大众所好

1. 人的理性都是相近的

2. 通过经济自由指数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不自由的国家

3. 效率是最大的公平

关于如何使用这份复习资料,个人有五点建议: 1. 文章与知识导图都是按照专栏原文正序排列

2. 通读文章,如果对应的知识点无法想起点击底端阅读原文查看该节详细知识内容

3. 如果思维导图所列详细知识要点仍无法理解该节讲述内容,通过思维导图题目在专栏检索文章重新阅读

4. 一直复习到你通过看这篇文章就可以了解专栏内容为止

5. 学习的路上没有捷径,只有一遍一遍的复习

鱼事我想在此祝你学习愉快,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理想成真!

当下的中国,社会互信缺失的事实在不少。民众不信政府,甲方不信乙方,轻易不说实话,合作互相提防……道德家感慨“世风日下”,经济学者看到的,却是交易成本蹭蹭蹭往上涨,大家都吃亏,社会吃大亏。

对经济学家来说,怎样维护信誉机制?怎样引导公众的行为趋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既是法律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今天公号推出的读书笔记,用经济学的道理谈信息、信任与法律,与你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助理

《信息、信任与法律》是张维迎老师关于社会信任和法律问题的主要学术成果。本篇读书笔记是对书中前四篇的总结,围绕信息、信誉、信任、法律、社会规范等主题词,厘清其中的关系。

作者在开篇主要讨论了中国目前面临的社会信任危机, 并就如何重建社会信任提出意见。

市场经济中,信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信任是所有交易的前提,没有信任,就没有交易,也就没有市场。另一方面,信任又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而信任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前提;另外,社会资本,也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能力,与经济增长速度正相关,而信任恰恰是社会资本的核心

中国现阶段存在很大的信任危机。日常生活中许多事例,如医闹、酒店退房前要检查房间等,都与国人之间不信任有关,这些不信任会导致许多不该有的社会矛盾。

不过,作者并没有像福山那样,将中国信任危机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他认为,中国人本来是不缺信任的,从历史上看,中国社会原本有很高的信任度。自先秦开始的郡县制,实际上相当于君臣之间的代理关系,存在信息不对称,如果没有基本信任,历代王朝不会相继仿效推行郡县制。此外,中国最早使用的纸币,其价值也来源于使用者对发行者的信任。

所以,中国今天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新建信任,而是明白为何信任被破坏,以及如何重建信任。

在大量交易中,信任是靠信誉机制发挥作用来维持的。基于信誉机制的信任,就是指一个人为长远利益而自愿放弃眼前骗人的机会。信誉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包括:第一,交易必须是重复、长期的交易关系。第二,当事人要有足够耐心。第三,信息传输速度足够快,以至于背叛的行为能被及时发现。第四,受害方有积极性和可能性对不讲信用的对方实施惩罚。

基于此,作者分析,中国社会信任的破坏是从上世纪初对儒家文化的否定开始的,计划经济体制对产权制度的破坏和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分干预直接导致人们的短期行为,使信誉机制发挥不了作用,导致基于信誉的信任被破坏。

同样是从基于信誉的信任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重建中国信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有效保护私有产权,促使人们追求长期合作;二,规范政府行为,避免为短期政治需要而制定损害长期利益的政策;三,加强法制建设,尤其是司法建设,使法官有积极性建立良好信誉;四,培育中介机构,改变非盈利中介结构几乎被政府垄断的现状;五,提高教育水平,以形成人格信任,并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六,复兴中华文化。

在第二篇文章里,作者着重讨论了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共同功能及二者的关系。

(一)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共同功能

同样作为社会的游戏规则,法律和社会规范的功能基本上是相同的。二者的功能可总结成三个方面:

第一,协调预期,也就是说,当一个社会行为的博弈存在多重均衡时,不论法律,还是社会规范,都可以从中筛选一个纳什均衡,帮助人们形成一致的预期并都选择最优的行为。例如,两车相对而行,是靠左行还是靠右行?这个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要么都靠左,要么都靠右,如果法律或社会规范要求都靠左,他们都会产生对方会靠左走的预期,于是两人都会选择靠左行。

第二,提供激励,也就是说,当一个博弈中对社会最优的决策并不是对个人最优的决策,以至于合作失败、社会效率损失时,法律或社会规范通过将个人行为外部性内化为个人成本或收益,诱导个人选择对社会最优的决策。

第三,传递私人信息,解决不对称信息下的合作难题。社会规范或法律作为对人的自由和行为的约束,对个人施加了一种成本,因此一个人遵守法律或社会规范,就是向他人传达一种“为了合作,牺牲一点又何妨”的合作信号。例如,送彩礼类似于担保,传达的是诚心娶亲的信号。

(二)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关系

律与社会规范之间既有替代性,又有互补性。

在不同社会环境里,法律和社会规范可根据各自的作用大小互相替代。

第一,社会规模越小,社会规范发挥的作用越大;反之,如果社会规模很大,仅靠社会规范就很难管好,法律的重要性更高。

第二,社会规范的有效性也依赖于私人执行,给定的社会规模,私人执行成本越高,社会规范越难奏效,需要依赖法律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第三,社会规范和法律的有效性都依赖于信息流动速度和信息质量。违反法律或社会规范的行为越容易被观察到,该法律或社会规范就越有效。

第四,社会变革速度越快,形成和传播速度相对较慢的社会规范有效性越低,形成和传播速度较快的法律则越容易立竿见影。

如果法律符合社会的基本正义和效率要求,社会规范就能帮助降低法律的执行成本。反之,如果法律与人们普通认可的社会规范不一致,法律能起的作用就很有限。例如,禁止随地吐痰的法律符合普世性的社会规范,执行起来就更容易;但严禁过节燃放烟花爆竹,与中国传统习俗不吻合,执行起来就有难度。

信誉机制是法律有效发挥约束作用的基础。法律的判决和执行为何依赖于当事人、执法者及司法者的信誉,是本书第三篇探索的主要问题。

(一)法律判决的执行离不开当事人的信誉

当事人重视自身信誉时,当事人会自觉遵守判决,无需动用强制手段。这是因为,法院的判决是公共信息,不执行判决会导致严重的信誉损失。以商事合同纠纷为例,违约方不执行判决的后果是失去整个商界的信任和日后合作的机会。

但是反过来,如果当事人不重视自身信誉,当事人会想方设法不执行判决,由于国家强制执行的成本过高,法院判决尤其是民事判决,很容易变成一纸空文。在中国,很多判决之所以得不到执行,就是因为当事人不注重自身信誉。

进一步讲,个人对信誉的重视程度与整个社会的信誉环境有关。如果社会上普遍不讲信誉,不讲信誉就几乎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个体拒绝执行判决的信誉成本也就微乎其微。正如前面所说,由于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制度和政府对经济生活的过分干预使私人产权得不到保护,中国社会信誉普遍缺失,影响每个个体对信誉的重视程度。

(二)法律制度的运行离不开执法者、司法者的信誉

保证执法者、司法者秉公执法、秉公裁决,同样需要信誉机制。出于对法律稳定性等的考虑,法律必然存在模糊地带,需要执法者、司法者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裁量。这就意味着,即使没有腐败,对于一模一样的案子,不同的执法人员、法官也可能做出不同的处决、判决。要防止自由裁量空间滋生寻租腐败,需要执法者、司法者有积极性建立良好信誉。

具体来讲,作者认为应通过以下方法促使执法者、司法者讲信誉:

第一,在执法、司法环节引入竞争。以美国司法为例,美国法院系统不是垄断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到不同的法庭诉讼,州法院与联邦法院之间、政府法院与私人法院之间存在竞争。就中国的情况,作者提出,一方面要允许全国各地法院对同一案件均有管辖权,打破地区界限,另一方面要发展非政府的商事仲裁机构,甚至发展营利性私人法院。

第二,提高执法人员、法官的收入水平。作者指出,一个人手中权力越大,对他的监督越困难,他的工资就应该越高,这样才能降低腐败动机。

法律是一种激励机制,它通过责任的配置和惩罚规则的实施,将个人行为的负外部性内化为个人成本,诱导个人选择让社会帕累托最优的行为。这篇文章里,作者重点分析侵权法、合同法、财产法和刑法中的激励机制如何发挥作用。

(一)侵权法中的激励机制

侵权法中的责任规则可分为三大类:无责任规则、严格责任规则、过错责任规则,不同责任规则实际上是不同的激励机制,因为在不同责任规则下,加害人和受害人承担的成本不同,预防事故发生的积极性也不同。

1. 单方行为下的激励

作者首先构建了一个近似于道德风险模型的单方行为模型,其关键假定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只与加害人的预防行为有关,而与受害人的行为无关。

在无责任规则下,加害人不用对受害人的损失负责,因而其目标是最小化预防成本,最优选择是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显然,这样的预防措施严格小于社会帕累托最优水平,是没有效率的。

在严格责任规则下,加害人要对损失承担完全责任,也就是说,外部成本全部内部化,因而加害人有积极性选择社会帕累托最优的预防措施。

在过错责任下,加害人只有在没有达到法定预防标准时,才承担责任,加害人的最优选择是达到法定预防标准;如果法定标准规定在帕累托最优水平,那么这就是有效的激励。

上述说明,在单方行为情况下,严格责任和过错责任都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激励。只是,这两种责任规则要想发挥激励作用,有各自的条件约束:过错责任的有效性要立法者对预防措施的成本曲线有充分信息和完整、准确的认识,以确保制定出来的法定标准在帕累托最优水平上;严格责任的有效性则受到加害人的风险成本和财产的约束。以上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何多数国家对医疗事故使用过错责任。

2. 双方行为下的激励

双方行为模型描述的情况是: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带来损失的大小与加害人、受害人的预防都有关。

在无责任规则下,损失全由受害人承担,加害人的激励不足,受害人的激励过度。比如,交通事故中,司机开车会过于莽撞,行人走路则会过于小心,不仅不公平,而且没有效率。

在严格责任规则下,情况正好相反,加害人承担全部责任,加害人的激励过度,受害人的激励不足。比如,司机开车过于小心,行人走路过于心不在焉,依旧不公平,无效率。

在过错责任下,如果法定预防标准在帕累托最优水平,那么可以证明,这其实是将监督和剩余责任两种激励机制结合在一起,类似于古典经济学中工人和企业家的博弈关系,当事人都有义务积极预防事故发生。

上述说明,在双方行为情况下,只有过错责任才能有效发挥激励作用。进一步来看,过错责任的有效性,受当事人在生产事故上的相对重要性和监督的相对难易程度的影响。让生产上相对不重要、更容易被监督的一方承担过错责任,而让相对重要、更难被监督的一方承担剩余责任,是最优的责任安排。

3. 产品责任中的激励

产品责任是特殊的侵权责任,其背后也有特殊的激励机制。如果风险信息是完全的,买卖双方可以通过交易价格的变化将与产品相关的事故损失内部化(比如越安全的产品价格越高),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外部性问题。但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因为消费者和法院很难制定法定预防标准并监督厂家是否达到该标准,而厂家的财产约束和风险成本低,所以对厂家采取严格责任是更优的制度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在产品责任上,信誉机制可能比法律更有效。但如果产品信息披露缓慢,或者事故后果严重——比如药品生产领域,更多的法定标准还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当产品事故被发现和起诉的概率很低时,惩罚性赔偿也是给予厂家足够激励的一种方式。

(二)合同法中的激励机制

1. 合同的效力:事前激励

事前激励,就是明确什么样的合同有效,什么样的无效,促使当事人签订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的合同。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当事人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等情形的合同是没有效率的,所以合同法一般会规定这些合同无效或可撤销。

2. 违约补偿:事后激励

事后激励,就是明确当事人违约时,违约方如何补偿受害方,促使当事人积极制定并履行合同

以投资合同为例,由于交易的不确定性,存在社会最优的投资水平。诱导双方都选择最优投资水平的一种办法是,合同法规定,如果投资方的投资是社会最优的,可以获得预期损失赔偿(投多少赔多少),否则不赔或少赔。另一种办法是“有限期待利益标准”,即合同法规定补偿额不是违约时的实际损失,而是法院衡量的一个社会最优投资水平下的损失额,不管投资多少,都按这个标准来赔付。《合同法》中的“合理可预见的损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无论用哪种办法,都要求立法者获得全行业、整个市场的充分信息。一方面,具体个案是私人信息,法院调查具体细节和计算最优补偿金的成本较高,所以在竞争性市场中,法院通常不再计算合同标的物的实际价格,改用其替代品的市场价格来确定补偿。另一方面,有时候法院判断约定的违约金过高,一个原因是考虑到第三方,也就是当事人约定合同时没有将违约给第三方带来的收益内部化(例如A和C签订合同带来的社会效率优于A和B签订合同时,A和B约定的违约金要有所折扣)。

(三)财产法中的激励机制

财产法的激励作用之一是激励人们通过财产交易增加财产价值。产权规则与责任规则是财产法中有关财产交易的两种基本规则。A拥有一块地,B经A同意才能买下这块地,此时A的权利受产权规则保障;B依照法院判决给A补偿后取得土地,此时A的权利受责任规则保障。

产权规则是基于自愿的交易,需要考虑交易成本;责任规则意味着交易非自愿,需要考虑效率损失的风险。法律在产权规则和责任规则之间取舍时,必须在产权规则导致的交易成本和责任规则可能导致的非效率之间做权衡。

产权的确立制度有多种。比如,占有制度是说,产权由占有的事实确立;备案制度是说,产权由公开的交易记录确立。哪一种制度更有效,取决于收集记录交易信息的成本和降低损失风险带来的收益之间的比较。

此外,逆向占有原则也能发挥激励作用。该原则是指,如果某财产被某人长期占有,原所有者不能再法定期限内证明自己是所有者,实际占有者就可以取得所有权。逆向占有原则使人们有对被闲置物投资利用的积极性,既能激励原所有者及时证明自己是所有者,也能激励实际占有者及早确认是否已是有主物。当然,法定期限越长,实际占有者的积极性越大,原所有者的积极性越小,反之亦然。最优的法定期限必须平衡这两种效应。

(四)刑法中的激励机制

刑法中的激励机制可以解答刑法的几大问题。

1. 犯罪的边界在哪?

刑事和民事的界限可按照三个标准划分:

第一,外部性标准。如果一项侵权行为造成的受害人较少,且有足够手段和激励阻止这种行为发生,使得民法上的赔偿责任足以提供恰当的激励,这种行为应属于民事范畴;反之,如果一项侵权行为伤害很多人,或者给社会带来的总体外部损害很大,但由于集体选择存在搭便车的问题,没有单个受害人有足够的积极性和手段阻止行为发生,这种侵权行为就应属于刑事范畴。

第二,可信性标准,即事后惩罚是否有威慑力。首先,有些犯罪行为,如杀人,外部性只涉及单个人或少数人,如果任由当事人自己解决问题或之求助于民事赔偿责任解决,惩罚是不可信的。其次,对于未遂等犯罪形态,民事以损害结果为侵权要素的规则,会让这类加害人逍遥法外。

第三,恶性报复标准。冤冤相报、连环报复的社会成本非常大,所以在私人行为可能导致严重的连环报复时,用刑法解决问题是最优选择。

2. 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有什么区别?

第一,民事责任是由加害人向受害人做出补偿,而刑事责任让加害人受到惩罚,但受害人没有从中受益。这其中的激励意义是:既对加害人提供激励,又对受害人提供预防的激励。实际上,考虑到刑事制裁的高昂成本,让受害人积极性采取预防措施对降低社会成本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民事责任通常是补偿性的,赔偿一般不会大于实际损失;但刑事责任通常是惩罚性的,对加害人的制裁大于受害人的实际损失和加害人的实际收益。这是因为,刑事犯罪的责任人相对不容易识别,唯有越不容易被发现的犯罪,惩罚力度越大,才能对潜在的犯罪形成足够的威慑。

3. 为什么不能一律处以死刑?

不论严重程度如何,对所有犯罪一律处死刑,会引起激励不相容。例如,如果将盗窃判死罪,小偷行窃被发现时,会选择杀人灭口,这样还有一线生机,而伏法便是死路一条。所以,对犯罪的制裁应该有一个限制。

读书笔记写得很好,要点抓得好,概括也简洁准确。我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吧:我觉得张老师这本书主要就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来讲很多法律问题,你作为法学出身的人,这本书可能是接触经济学问题的一个挺好的入口。所以读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写下半本的笔记的时候,可以稍微写一写么?

另外,这本书是论文集,每篇文章是独立的,读起来可能感觉不太系统。但所有文章确实都围绕着几个关键词:信息、信誉、产权、激励机制、交易成本等。所以我看完这本又去找了同作者的《理解公司:产权、激励与治理》来看,那本是组织得很仔细的书,虽然是围绕着公司治理作为主题,但上面那些关键词都讲到了;经济学上的概念也讲得更细致而通俗易懂,看起来很快。建议翻一下。

如需转载请联系微信公号:中国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 (publicpolicycass)

公共政策 | 专业客观 | 新型智库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说过:“世界上有两大强者,一个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一个可以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

2009年,标普下调欧洲某国的长期主权信贷评级,拉开欧债危机的序幕,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威力可见一斑。

现在,评级“保卫战”也成了上市公司不能输掉的战役。最近,受疫情和行业周期影响,一些高杠杆行业的巨头,出现流动性危机,评级随即遭到下调。

评级下调后,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各大银行收紧信贷,二级市场也风声鹤唳,投资者加紧出逃,股价跌跌不休。

相反,一旦上市公司评级上升,往往意味着融资通道的畅通,以及融资成本的降低,还可能引发投资者的做多情绪。

(000333.SZ,以下简称“美的”)属于后者。11月15日,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标普,将美的评级由“A-”提升至“A”,展望“稳定”,引发市场关注。

目前,美的已经成为国内民营制造企业里获得最高信用评级的企业。在国际上,获得A区间信用评级的制造企业也屈指可数,目前也只有三星和等少数全球性企业获得。

信用评级是专业投资人最关心的指标之一,美的被标普上调评级,一定会被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

标普的报告中,有两大关键词,一个是“品牌强化”,另一个是“多元化”。

“品牌强化”指的是C端业务,也就是消费家电业务,自有品牌收入贡献率增长良好。多元化指的是B端业务,也就是家电之外的机器人、医疗等业务。

现在,美的从ToC到“ToC+ToB”业务并重发展,华丽转身成为科技集团,业务端稳健拓展,财务端健康且低风险。

除了评级机构的信用背书,在众多券商分析师看来,美的多元化的稳步推进,不仅打开成长空间,还将进一步突破估值枷锁,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资产。

国际信用评级排名赛,美的成国内民企之光

伯克希尔哈撒韦最新的财报中,现金储备创下了149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巴菲特也不知道投什么了。

很有钱,但很迷茫,这是让金融机构和专业投资者痛苦的事,原因之一就是怕踩雷。信用评级是最好的排雷手册,信用评级越高,证明一家企业的履约能力越好,财务越健康,投资风险就会越低。

在当前疫情导致的全球经济不稳定下,被下调评级、维持评级的很多,上调的很少。美的被上调评级,实属罕见,也极具含金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的成为标普评级报告上的“好学生”,和惠誉也是连连点头,在他们的报告中,美的的评级分别是“A3”和“A”。

在全球制造业班级中,美的这种同时被国际三大评级机构打“A”的,一个巴掌数的过来,还有两家是和三星。

同时,美的已经成为国内民营制造企业里,在国际信用评级排名赛中,获得最高评级的企业。

良好的信用评级,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还能提振专业投资者的投资信心。

比如在2020年,美的顺利发行短期融资债。有权威媒体报道,高评级信用主体呈现强者越强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美的发行公司债更为受追捧。

在二级市场,美的被视为“茅指数”奔向“宁组合”的典型代表。截止11月16日收盘,美的市值高达5000亿以上,位列A股第15位,是同行业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

评级上调背后:美的科技集团的华丽转身

在标普的报告关键词中,“品牌强化”表现了美的ToC业务的增长,而“多元化”则是美的ToB端业务在产业数字化下半场的厚积薄发。

先说C端,2018至2020年,美的全球消费市场份额从5.7%上升到6.1%。同期,自有品牌的收入贡献率从69%上升到73%。

2021上半年,美的自有品牌营收占国际营收的38%,而2018年的数据是27%。不难看出,在全球消费市场上,美的自有品牌正在乘风破浪。

标普在报告中提到,C端小家电的成长空间和线上销售的快速增长,将持续推动美的的收入增长。截至2021年6月底,美的小家电市场份额约为17%,多个品类市占率全国第一。

酒香不怕巷子深,美的不仅产品力出众,渠道力也是国内同行的佼佼者,强大的网络渠道将帮助其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再说“多元化”战略下拓展的B端业务,标普认为,未来的一至两年,美的经营业绩还会稳步增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核心就在于多元化。

美的已经成为了一家覆盖、工业技术、楼宇科技、机器人与自动化和数字化创新五大业务板块的全球化科技集团。

标普报告中称,美的的目标之一是扩大制造业导向的产品占比,比如电梯、医疗器械和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等。

美的多元化的成果,在医疗领域体现得更明显。医疗市场是万亿级别的超级赛道,美的不是初生牛犊,而像是猛虎下山。

目前,美的医疗有“五虎将”,分别是库卡医疗、瑞仕格医疗、、美的生物医疗、美的楼宇科技事业部,业务覆盖医用机器人、医院物流自动化、医疗影像、生物医疗低温储存、智慧医院等五大领域。

“五虎将”单打能力超强,团体作战更是战斗力爆表。“美的智慧医院LIFE流解决方案”就是典范,被认为是未来智慧医院的最佳方案之一。

对于美的多元化,国内外机构均表示认可。几天前,美的还入选“福布斯中国2021年度中国十大工业数字化转型企业”,美的M.IoT入选“福布斯中国2021年度中国十大工业互联网企业”。

标普认为,B端业务的稳健拓展,让美的整体发展更稳健、健康,风险更分散。

对于这样的结论,业绩最有说服力,2021前三季度,美的营收同比增长20.75%,净利润同比增长6.53%。在刚刚过去的双11,美的全网总销售额突破128亿元,在多个电商平台销售第一。

不仅业绩强势增长,美的的财务安全垫亦相当厚实。截至3季度末,美的货币资金558.71亿元,短期借款81.80亿元,短期偿债无虞。前三季度,美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278.97亿元。

标普认为,美的的流动性非常好,在未来两年内可以承受严重的不利市场状况,而无需再融资。翻译一下就是,“美的太有钱了”。

除了国际评级机构的看好,国内券商分析师也集体看多美的。比如认为,美的产业扩张+全球突破,推动能力圈外移,不断拓宽护城河。

在巴菲特价值投资的理论里,市场是投票机,最终是称重机。美的完成了家电企业到全球科技集团的华丽转身,在机构眼中,成长空间已经打开,估值也或将进一步提升,是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核心资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主流经济学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