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县山林第一轮承包到户是八几年

每个承德人心里都有一座


承德的每个县区也都有自己知名的山

下面我们就一起盘点盘点

看看这些山能不能代表你所在的区县


双桥区首屈一指——棒槌山

又名磬锤峰,海拔596米,位于承德主城区双桥区武烈河东岸,因山顶有一石柱上粗下细,形似棒槌,得名“棒槌山”。该石上部直径15.04米,下部直径10.7米,高38.29米,连同棒槌底下突起的基座通高60米。

棒槌山的中部有一棵桑树,名蒙桑(也称崖桑),结桑葚。峰北部300米处有一寺庙,庙内石壁上有摩崖石刻,从北至南依次是:弥勒佛、七世达赖(格桑嘉错)、宗喀巴、五世班禅、不动金刚、米拉日巴、吉祥天母。到棒槌山游览,可在山下乘索道直达,也可经由普乐寺步行登山。

:很早很早以前,承德一带是汪洋大海,棒槌山处是海眼,海岸边的人们以捕鱼为生。有一个海怪经常出来吃人,一个小伙子为民除害,用鱼叉扎瞎了海怪双眼。龙王大怒,将小伙子擒入龙宫绑在后花园,准备剖腹挖心。龙女路过见小伙儿眉清目秀,威武不屈,遂产生爱慕之情,决心搭救。于是就盗取了龙王的定海针,带小伙子逃出龙宫。龙王派兵追赶,龙女便甩出定海针,将海眼堵住,这里就渐渐变成了陆地,龙王无奈就逃到别的大海去了。龙女和小伙子结了婚,日子过得很美满。玉皇大帝知道以后就派兵来抓龙女,龙女宁死不屈,被点化成桑树,栽在定海针即棒槌山半山腰上。现在这棵桑树还年年结出桑葚,色儿白,个儿大,味甜。老人们说,若是能吃到它,年轻人长生不老,老年人返老还童,有情人终成眷属,蜜月夫妇能白头偕老。

双滦区举世无双——双塔山

位于双滦区双塔山镇,距避暑山庄西南十公里,为承德名山之一。因在一座山峰上有两个巨大的岩柱比肩而立,状似宝塔,岩柱顶各有砖塔一座,故名双塔山。双塔山周边风光秀丽,滦河水从山前蜿蜒东流,山间花树葱茏,山下原有石马、石凳、石洞等胜景。山峦奇秀,林壑优美,溪水奔流,奇石怪趣,鸟语花香,现已辟为旅游景点。双塔山山奇、水奇、林奇、石奇、塔奇、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攒成了奇异的自然景观。据说是1300多年以前,契丹人在双塔峰顶建造的两座古塔,更给整个景区增添了神秘色彩。

相传,古时候承德一带是一片大海,岸边住着一家王姓兄弟俩,打鱼为生。老大娶了媳妇,老二也有了情人,日子过得很红火。一天老二进山打柴跌伤了腿,从此不能干重活。嫂子渐渐对老二厌气起来,不但不给成亲,还动辄打骂,进而要撵他出门。老二不忍羞辱,就在一个狂风骤起的夜里,坐了条船砍断缆绳,任其随意漂流。第二天黎明,风平浪静,老二漂流到两个石礁中间,缆好船,上了岸,发现两礁各有一个小庙。他来到北礁,见一个姑娘正在拜佛,旁边放着渔网、镐头,还有一包菜籽。近前一看,姑娘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情人,两人相见若悲若喜,痛哭一场。姑娘说,昨夜见一个大旋风把你家房子卷起,无影无踪,自己也就只身跳海,到阴间同你成亲。不料黎明自己漂到这个礁岛上,刚才正是为你祈祷,求佛保佑九死一生。于是两人就在此成家,……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就住在北礁的庙里,打鱼种菜度日,南礁的小庙当作仓库。

过了许多许多年,地壳变迁,这一带海水退去,成了陆地,两个石礁就是现在的双塔山。

营子区出神入化——神龙山

坐落在营子区寿王坟镇罗圈沟村,现已被开发为神龙山景区,面积300公顷,海拔高度在500—1276米之间。

神龙山景区内蜿蜒曲折的大峡谷、神龙护佑的水潭、潭壁上的龙和马、形态各异的石头、有趣的根抱石,以及奇特的地质构造,神密莫测的溶洞,重重叠叠的山峰,五颜六色的植被,形成了一道瑰丽的自然奇观,让人叹为观止。

丰宁县云遮雾绕——云雾山

森林公园,位于丰宁满族自治县县城东南20公里处,距承德市区140公里,从北京经111国道或从承德经112国道、承丰公路均可到达,有盘山公路可直达山顶。云雾山最高峰海拔2047米,是燕山山脉第二高峰。因山高多雨,雾气迷漫,故得名云雾山。云雾山森林公园与汤河源度假村、白云古洞相邻和千松坝森林公园、京北第一草原遥相呼应,成为丰宁旅游线路的重要景区之一。

植被茂盛,山谷中溪水成潭,花香遍地,山脚遍生荆、榛、杏等灌木,山腰则长满杨、桦、椴、柞等乔木,伴生着党参、桔梗、黄精、苍术等野生药材和山葡萄,山梨猕猴桃等野果,栖息着狐、兔、獾、山鸡等多种野生动物。山顶则是一块面积约80亩的高山草甸,中间有一眼清沏的泉水,四周草场茂盛,生长着地榆、黄花、金莲花及山韭菜等植物。在这里远眺,除可领略山海林浪以外,就连远处的万里长城、密云水库也依稀可辨。如遇雨天,头顶艳阳高照,晴空万里,脚下则云雾翻滚,雨丝如注,变幻莫测,如临仙境。

围场县林茂花香——大光顶山

,位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朝阳湾境内,相传当年康熙皇帝赴木兰围场行围狩猎时,曾在此山上观看风光,当时赐名“大观景山”。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山上的松林滥伐殆尽,被当地百姓叫成“大光顶山”。

如今的大光顶山,已不再光秃,又是遍山皆绿,林茂草盛,繁花似锦,百鸟齐鸣了。

山巅处,地势平缓而辽阔,方圆十多里,海拔1940米。据清《围场厅志》记载,这里“昔时四围多树木,山上有水泉,大块的砖瓦狼籍,古时代的军器刀枪等物。同时,有古畦——韭菜畦,韭菜叶比家韭菜叶大……”据考证,山上曾有辽金时代所建土城,当地乡民,也曾有人拣到过古代马铁掌等。

大光顶山上,有一种野生的草莓。清代康熙皇帝曾命人移植到避暑山庄,赐名“草荔枝”,并作《草荔枝》诗一首:

满口甘腴扑鼻香,女夷雅鲜遗云浆。

品题造物能名物,比似元方与季方。

漫谱瓤平如降雪,饶称核小尚丁香。

崇椒嘉植烟霞外,那更膻芗待蔡襄。

隆化县武烈河源——茅荆坝

位于河北、内蒙古交界处,地势在海拔米。古道险隘,是内蒙赤峰地区通往承德北京的咽喉要道,在经济、交通、军事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位于与内蒙古赤峰接壤处的隆化境内,总面积19400公顷,森林覆被率87%。金代称“枭岭”,清代为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乾隆等皇帝都曾在这里围猎,秋狝。茅荆坝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景观资源主要由敖包山、茅荆坝梁、默沁梁、平顶山石海、温泉度假村五大景区组成。森林公园内有承德市的母亲河——武烈河的源头。

滦平县长城独秀——金山岭

滦平县境内,与北京市密云县相邻。金山岭长城系明朝爱国将领戚继光担任蓟镇总兵官时期()主持修筑,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地段,素有"万里长城,金山独秀"之美誉。障墙、文字砖和挡马石是金山岭长城的三绝。金山岭长城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海拔700米,登山北观群山似涛,东望司马台水库如镜,南眺密云水库碧波粼粼。长城依山凭险,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间,形势极为雄奇。金山岭长城蜿蜒曲折,视野开阔,敌楼密集,雄伟壮观。长城内外高山峻岭,林海苍茫,适宜春夏秋冬四季徒步旅游和登临。

平泉市辽河源头——马盂山

,位于平泉西北部柳溪镇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内为七老图山脉东南段,因形似马盂而得名,被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丹始祖传说就源于此。

总面积1188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2%,主峰马盂山(光秃山)海拔1738米。公园内保存有大面积的原始次生林,植物垂直分布明显。有各类植物2000余种,其中木本植物198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钱豹、金雕在内的各种野生动物20余种。

承德县石海听涛——北大山

,属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系,位于承德县北部,与隆化县和内蒙宁城县交界,最高处海拔1750多米。山深林密,面积数百平方公里。

位于承德县北大山林场境内,东与平泉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接壤,公园总面积3096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3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7%。公园森林植物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的林木自上而下分布成松栎、桦树和落叶松三个垂直景观林带,山顶为高山草甸。山体、水景、森林和高山草甸构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是人们休闲、休憩、疗养、度假、回归自然的理想去处。

有石海草原度假区、森林生态旅游区、老君庙风景游览区三个主要景区,其中石海草原度假区是森林公园的主体部分,占地1250公顷,该景区以森林草原风光为主体,融自然景观与园林小品于一体,是游人最为集中的景区,景区内有思乡石、望夫岩、猫头鹰、变形金刚、石床、石屋、石门、石海、边塞雄关、福门洞天、群英荟萃、石琴、怪树林、琴韵谷、香潭瀑布等30余处景点。森林生态旅游区以丛林探险、幽林漫步等生态旅游为主要活动内容,景区占地1544公顷,景区内主要有花海、老人与海狗等10余处景观。老君庙风景观赏区占地面积302公顷,该景区内以山林风景资源和道教文化为特色,景区内有双猩岩、一线天、九峰迭翠、苍松古刹、汉代古长城遗址、绿海藏仙、塞北小黄山、瀑布等10余处景物景点。

宽城县天女木兰——都山

,位于宽城满族自治县与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交界处,距宽城县城28公里。主峰海拔1846.3米,是燕山东部第一高峰。

位于宽城东南部冰沟林场内,总面积2.25万亩,以都山主峰周围为公园核心部分。

林木茂盛,森林覆盖率为94.2%,是滦河支流长河与青龙河支流都阴河的发源地。都山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在海拔1500米地带生长有少量的原始古树种云杉,以及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黄樟椤、核桃楸、紫椴等,堪称天然植物园,其中最独特的是天女木兰花,开花时香气四溢,香飘数里,为我国珍稀的世界级保护植物。

是当年康熙帝御封“塞外八景”之首,由于山峰之上堆积着成千上万块白色巨石,石隙之间只有少许植物,所以远望如积雪盖顶,四季不变,充满神奇。

兴隆县京东之首——雾灵山

地处燕山山脉中段,主峰歪桃峰海拔2118米,被誉为“京东之首”。

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森林覆盖率高达93%,有雾灵樱花、野生猕猴、板栗、山核桃、山野菜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具有雨热同季、冬长夏短、四季分明、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的特征。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决定了气候的多样性,常常"山下飘桃花,山上飞雪花","山下阴雨连绵,山上阳光明媚","素有三里不同天,一山有三季"之称。

雾灵山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挡风阻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生态作用。这里年平均温度7.6°C,最热月平均气温17.6°C,是华北"热海"中的"避暑凉岛"。

只是我们承德茫茫山海里的一小点

如果你认为还有那些山能为你的家乡代言

欢迎在文后写留言处与大家分享


生活在山里也是一种幸福

山里长大的人也有了山一样的情感

咱承德人那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活力

为了表示我们山里人不“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们幸福村是承德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这片土地上洒下了烈士的鲜血,这里的沟壑留下了革命者的足迹,说起那些英雄的故事,村里的老党员能讲上三天三夜,我也是听着这些故事长大的。”李香今年71岁,在幸福村做过十几年的党支部书记,说起在幸福村发生的那些革命故事,老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

  幸福村原名獐子沟村,是承德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红色基因深厚。在李香的带领下,记者驱车深入幸福村大獐子沟南沟,寻访王占荣同志墓。站在王占荣的墓碑前,李香向记者讲述了那些有关革命战争、有关英雄的故事。

  承德县第一个党支部 

  1938年7月下旬,八路军第四纵队在车河一带组建承兴平联合县政府,中共承兴平联合县委同时成立。这是承德县历史上第一个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县政府,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承德县建立的第一个地方组织。之后中共迁遵兴联合县委、中共承青遵联合县委等地方组织相继建立,真正打开了中国共产党在承德县建设与发展的大门。

承德县的第一党支部纪念馆。长城网记者 杨晓龙 摄 

  1941年初,承德县、兴隆县柳河川建立了第十一区抗日政权。这期间,分区长李德林发展獐子沟村青年农民王占荣入党。在王占荣的带动下,又有10多位抗日的坚定分子加入了党组织。

  1942年4月,经中共迁遵兴联合县第十一区区委批准,獐子沟村党支部正式建立,王占荣任党支部书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承德县建立的第一个地方基层组织。由于战争环境异常残酷,为了迷惑日伪军警宪特的侦探,獐子沟村党支部化名为“幸福村”党支部。

  红色火种燃乡村 

  “我听老党员们说,当年党组织发展王占荣入党也有故事呢。当年区委书记郭羽,区助理、分区长李德林经常在这一带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组织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宣传发动中,郭羽、李德林结识了王占荣,了解到王占荣虽然出身贫寒,但为人正直善良、豪爽仗义,在群众中的影响力较强,便主动与他交朋友、拉家常,不断渗透革命道理。这时候王占荣的阶级和民族斗争觉悟有了很大提高,有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强烈愿望与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和考验,1941年8月,区委批准同意接纳王占荣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李香的描述中,王占荣作为进步青年,一心向党的形象立刻鲜活、明晰起来。

李香向记者讲述王占荣的英雄故事。长城网记者 杨晓龙 摄 

  王占荣入党后,一心扑在党的事业上。王占荣利用八路军办事员的半公开身份,广泛宣传抗日救国,组织群众为八路军做鞋做袜、探情报、送信件、运粮草、站岗、放哨、做向导,培养锻炼出了一批抗日骨干,不少人陆续加入了党组织。獐子沟村的苏德、赵儒、李福、赵振玉、李玉、孙文科、修连仓、赵伶、赵恩、付景荣10人在王占荣和李德林等区干部的培养帮助下,先后加入了党组织,这也为幸福村党支部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

  烈士血染獐子沟 

  1943年,承德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为艰苦的阶段,日伪讨伐队整日扫荡,烧杀抢掠,踏毁庄稼。王占荣及党支部成员面对残酷的斗争局面,积极发动群众,带领群众坚壁清野,挖窑洞,搭草棚,村庄住不成就“猫山”,想尽办法坚持山地斗争,与日伪讨伐队在山林中周旋。

承德县的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内还原的幸福村党支部党员开会场景。长城网记者 杨晓龙 摄 

  后来随着斗争形势的日益残酷,共产党八路军在这里已无法站脚,只好陆续转移回关内根据地,幸福村党支部和共产党员一度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44年9月3日,王占荣、赵振玉、苏德3人,冒着生命危险钻山沟、爬大梁,闯过“无人区”的层层封锁线,越过龙井关,到达冀东迁安,以打短工、找活干为名,同当地的党组织取得了联系,一边工作学习,一边等待时机返回家乡。

  1944年12月5日,迁安党组织根据中共冀热辽特委对口外工作的有关决定精神,指示王占荣等人返回家乡,坚持斗争,扩大影响,迎接反攻。王占荣、赵振玉、苏德3人为了缩小行动目标,分开行动,各自单独返回。王占荣在返乡途中不幸被捕,在与伪满警察抗争搏斗中光荣牺牲,年仅25岁。

  “听老党员们说,王占荣被伪满警察抓到后,被他们严刑拷打,逼问他是什么人?还有没有同伴?同伴在哪里?王占荣硬是咬紧牙关啥都没说,最后活活被敌人给折磨死了。”讲到动情处,李香的音调不自觉升高了,双手也止不住颤抖。

  英雄精神照耀前进之路 

  王占荣牺牲后当地党组织偷偷将他的尸体埋在獐子沟村南沟里。他的英雄气概鼓舞了党员和群众,他们团结起来,坚持开展抗日斗争直到最后胜利。

幸福村党总支部给王占荣立了碑。长城网记者 杨晓龙 摄 

  1985年,幸福村党总支部给王占荣立了碑。

  王占荣牺牲时年仅25岁,没有留下照片,他的英雄事迹却通过老党员们的口口相传在幸福村一代代传了下来。在幸福村的革命历史展览馆内,有一块牌匾上列出了大营子抗日烈士名录,以此缅怀先烈,激励世人。

  “幸福村的革命历史展览馆通过星火燎原篇、苦难抗争篇、迎接黎明篇、幸福新村篇等几个区域,展示了幸福村如何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一步步走上幸福之路的。也是为了提醒村民们不忘革命先烈,忆苦思甜,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承德县大营子乡武装部长、幸福村包村干部刘扬说。

  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英雄精神代代不熄。近年来,幸福村践行“生态富村、旅游强村”的发展道路,发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承德红色旅游第一村……如今的幸福村乡村产业基础扎实、乡村文化特色显著、人民生活富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幸福村,成了柳河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在日子是越过越好了,但是我时常想起来几十年前老党员给我讲的关于王占荣和当年为了幸福村牺牲的英雄们的故事,我特别爱跟小辈儿讲这些,希望现在的孩子们能把英雄的故事代代传颂下去,这都是财富啊。”李香说。(长城网)

塞罕坝百万亩林海。 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摄

王尚海纪念林是塞罕坝的第一片人工林,也是塞罕坝精神的象征。 经济日报记者 高兴贵摄

上图 远眺塞罕坝林海。孙 阁摄(中经视觉)

一入冬,塞罕坝就变成了冰雪世界。

林海深处,瞭望员刘军守护在月亮山望海楼里;林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值班员在安静地值守。

这是塞罕坝机械林场,曾经的塞北荒原。在坝上雪原采访的每一天,我们都被严寒紧锁的塞罕坝所鼓舞,所感动。是什么样的精神,使这片飞沙走石、寸草不生的贫瘠荒野,变成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林海?是什么样的力量,激励着塞罕坝人将不可能发生的故事,镌刻在塞北大地上?

“半个多世纪,我们塞罕坝人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一心一意地种树,一心一意地把荒山沙地变成绿水青山。”在陈彦娴老人家,这位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创业者,激动地回忆几年前的一个场景。

那是2017年12月5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

“习近平主席也被塞罕坝的故事所感动,称赞我们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陈彦娴作为林场创业者代表,在现场大声告诉世界:在中国,习近平主席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家喻户晓,通俗而深刻地讲清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塞罕坝的变迁,印证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绿色道理。

创业:绿色传奇 红色底蕴

2017年8月14日,是塞罕坝人铭记的日子。

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是对塞罕坝林场的巨大鼓舞,也是对林场人艰苦奋斗的深刻总结,“几十年来,塞罕坝遭遇过无数次困难挫折,每一次爬坡过坎,靠的就是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这是塞罕坝从荒野变绿洲的精神之源、力量之源。”塞罕坝林场场长陈智卿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塞罕坝地处河北省最北部、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历史上森林茂密、鸟兽繁集,由于过度采伐,土地日渐贫瘠。到上世纪50年代,退化为风沙肆虐的沙源地,是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的一块“硬骨头”,也是离京津地区最近的沙化风险点。

为改变“风沙紧逼北京城”的严峻形势,上世纪60年代初,林业部在河北承德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随后,全国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奔赴这里,与林场的242名职工一起,开启了“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拓荒之路。

当时的塞罕坝,满眼是黄沙沟壑,拓荒者们住马棚、搭窝棚、挖地窨。“最难熬的冬天,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嗷嗷叫的白毛风一刮,对面看不见人,睡觉要穿着棉衣棉裤,戴着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结下一层霜。”当年的“六女上坝”主人公之一陈彦娴回忆。

1964年,19岁的陈彦娴在承德二中读高三,同宿舍的六个姐妹闲聊时,听说塞罕坝林场正在开展大规模机械化造林。“有知识的青年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大伙毅然报名,掀开了“六女上坝”的热血人生。她们没想到的是,除了生存条件艰苦,更艰难的是在高寒坝上造林。没有技术,没有经验,1962年、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成活率不足8%。

1964年春天,时任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王尚海和场长刘文仕等人,在荒原中找到一块地势平缓、三面环山的地方,状似马蹄坑,决定在这里再来一场苦战。由此,林场开启“马蹄坑造林大会战”,连续30多天日夜奋战,栽下500多亩小苗。终于,“马蹄坑”里露出了星星点点的绿色。

早期造林受挫后,王尚海等林场领导带头,分别把家从北京、承德、围场县城搬到塞罕坝,决心带领大家改变荒原。陈智卿说,从第一代创业者开始,旗帜引领、党员带头,始终是林场人战胜苦寒、植树造林的强劲动力。

张启恩被称为塞罕坝的“功勋使者”,在建场之初担任副场长,是原林业部工程师,妻子是中国林科院助理研究员。为了建设塞罕坝,他说服妻子带着三个孩子举家来到塞罕坝,住进狭小的窝棚。刚开始苗木成活率很低,他一年有多半时间蹲在山上,喝沟塘子水,吃带冰碴的干粮,一块地一块地观察,一棵苗一棵苗分析,最终培育出塞罕坝林场的第一代幼苗。

“塞罕坝精神的形成,外因是自然条件严酷、物质条件匮乏。内因,则是党和国家高瞻远瞩的决策、修复生态历史欠账的担当和塞罕坝人的坚守。”塞罕坝林场党委办公室主任赵云国说,几代人用实际行动承载起历史担当,才有塞罕坝的今天。塞罕坝林场是绿色的,塞罕坝精神是红色的。

红色精神铸就了塞罕坝人艰苦奋斗的信念底色,也成为林场人代际传承的心灵纽带。

在塞罕坝月亮山望海楼里,外面白毛风咆哮,瞭望员刘军拿起望远镜,环视一圈林海,拿起电话,向分场值班室报告:一切正常。“望海楼”的职责是望火,刘军从事这项工作已经13年。在塞罕坝绵延起伏的森林中,耸立着9座望海楼,被称作“林海的眼睛”。刘军和妻子王娟都是瞭望员,虽然夫妻相伴,但是要24小时轮流值守,紧要时白天每15分钟瞭望一次,夜间每隔一小时瞭望一次。

2021年12月2日,记者见到刘军时,月亮山望海楼里只有他一人。前几天岳母病了,妻子下山照料。“顾林不顾家”,是瞭望员们的生活常态。刘军的儿子读小学时就被送到围场县寄宿制学校,上学的十多年里,刘军夫妇只参加过一次家长会。如今儿子已参加工作,刘军谈起过往,一笑:“我也不知道他这20年是咋长大的。”

塞罕坝林场护林防火办公室主任彭志杰也是“孤独的坚守者”。在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他盯着监控大屏和电脑,随时处理预警信息:“除了没有植被的沟谷外,视频监控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有时候白毛风刮起来像烟雾,系统会报警,我们得马上跟瞭望员核实。”

无数“林海的眼睛”,构筑起塞罕坝林场的绿色“星链”。从过去的人防,到如今的人防、技防、物防和“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塞罕坝115万亩林地划成了110个小区域,实现卫星、无人机、探火雷达、视频监控、高山瞭望、地面巡护有机结合,实时反应。建场60年来,塞罕坝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2000年,国志锋从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森林保护专业毕业后,来到塞罕坝林场。没想到的是,科班出身的他第一个岗位是跟另一名同事上山养虫子。“那个时候没有手机,在山上也没法看电视,只有森林和虫子。”在塞罕坝前曼甸营林区的山上度过两年近乎与世隔绝的时光,国志锋通过养虫掌握了落叶松八齿小蠹、白毛树皮象的生物学习性,也找到了有效的防虫治虫办法。

不过,让国志锋收获更大的,是浸入骨髓的精神震撼:“比起拓荒者们,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没有他们的艰苦卓绝,哪来现在的百万亩林海!”

扩绿:一道屏障 “两区”功能

115万亩,在塞罕坝人眼里,这是汗水累积的林海,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础。塞罕坝人对这一数字的内涵理解很深刻。

塞罕坝的生态功能。从地图上看,距离北京最近的风沙线是浑善达克沙地。在两者之间,河北北部地区如同伞盖,构筑起一道生态屏障,塞罕坝机械林场则像一颗“绿色明珠”镶嵌在伞顶。有人形容,如果离北京最近的这个沙源堵不住,就像站在屋顶上向院里扬沙。

塞罕坝的发展价值。冀北地区是密云水库、官厅水库、引滦入津等北京市、天津市重要水源地的涵养区和滦河、潮河上游源头,犹如“水塔”,是京津水源涵养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京津冀的生态环境支撑区,塞罕坝正是这片区域的重要生态支点。

生态功能涵养与发展价值支撑的“两区功能”,在塞罕坝机械林场组建初期赋予的任务中得到体现:改变当地自然气候,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建成华北大面积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研究积累高寒地区大面积造林和育林的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有机械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60年来,塞罕坝林场围绕这个发展目标,坚守生态价值观,坚持把植树造林作为发挥塞罕坝生态功能、打牢发展基础的抓手,勠力打造塞北“绿色地图”。

“牢记使命,对塞罕坝人来说,首先就是要把生态建设好,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生态基础,把牢生态大门。”塞罕坝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好了,发展才更好。进入新时代,我们对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理解更透彻,走得更稳健。”

早在1964年,当时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下达《关于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设计任务书的复函》中要求,用20年时间,完成造林74.6万亩、育苗4300亩。塞罕坝人铆足劲头,1982年就超额完成任务,造林面积达96万亩、育苗9000亩,并创造了造林成活率高、保存率高和成本低的成果。

塞罕坝人没有满足于此。他们清楚,地处京津地区阻沙源、涵水源的重要节点,扩大绿色版图、夯实生态基础,就是塞罕坝最大的生态价值,也是最大的发展价值。

塞罕坝林场科研所所长程顺提供了一组数据:1962年到2021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面积由24万亩增加到115万多亩,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2%。栽植苗木5亿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赤道12.5圈。

这一数据得来不易。程顺告诉记者,塞罕坝林场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1962年到1982年是造林阶段,林场在造林工具、育苗和造林方法、幼林管理等方面都取得很大突破。1983年到2000年,第一代人工林已经长起来,塞罕坝进入营林、抚育、科研并重阶段。2012年以来,塞罕坝林场进入攻坚造林阶段,在建场以来造林难以成活和从未涉足的荒山沙地、贫瘠山地等地块植绿扩绿。

现在,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到82%。这已是一个难以达到的高度了,但几年之后,塞罕坝森林覆盖率将增长到86%。“别看只增长4个百分点,这就像学生考试,从0分到60分,从60分到90分,再从90分到更高分,这是不同的考验。过去相对容易植树的地块都种上了,再要扩种,就得啃最难啃的‘硬骨头’!”程顺露出几分自豪。

为了这个更高的“考分”,近年来特别是2017年以来,塞罕坝人迎难而上,开始了“二次创业”。

面对许多造林新难题,比如在石质阳坡上造林,“这是个世界级难题。”站在山坡上,面对纵横起伏的大片新树林,塞罕坝林场北曼甸分场四道沟营林区主任闫立文告诉记者:这些地方山高坡陡,土层厚度仅有5到10厘米,下面全是乱七八糟的各种石块,最大坡度达到40多度。在这些地方造林,就好比在石头上种树。

针对不同石质地块,塞罕坝人总结出大穴、客土、壮苗、覆膜、覆土等一系列严格的技术规范,实现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不仅壮大了塞罕坝森林,也填补了国内高寒地区机械栽植针叶树的空白。

塞罕坝林场林业科副科长常伟强告诉记者,这些年林场连续攻坚造林达10.1万亩,全场的石质荒山、秃丘沙地基本消失,“以前林海中还剩下一块块秃岭,现在你看,绿毯一样”。

在高寒坝上植树,除了把树种活,还需要解决森林永续发展问题。对塞罕坝林场来说,首先要增加树木品种,“如果树种单一,森林延续发展就会比较麻烦”。常伟强说,塞罕坝在建场之初,在没有更多植树经验的情况下,就开始探索解决这一难题。

油松是塞罕坝过去没有的树种,这种树生长需要很厚的土层,在高海拔地区不易成活。“但塞罕坝林场需要,塞罕坝人绝不会轻易说不行。”常伟强说,就这样,曾经在坝上不可能立地的油松入了“拼命三郎”曹国刚的眼。

曹国刚是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创业者,早年从东北林业学院毕业,是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三分场场长。为让油松在坝上生根,他先让自己在山上“扎根”,起早摸黑,反复试验,又联合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一起攻关。可就在油松成活的时候,他在劳累中永远倒下了。如今,坝上还流传着对他“‘油松’一梦阔千里,林涛齐诵品行真”的纪念诗句。

现在,塞罕坝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人工林场,超过600种野生植物得以恢复,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淡水2.84亿立方米,防止土壤流失每年513.55万吨,为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发展打下良好生态基础,更激发塞罕坝人新征程建新功的决心。

又是一个8月,又是一个让塞罕坝人铭记的日子。

2021年8月23日,在塞罕坝林场考察时,看着守林护林人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倍感欣慰:“2017年,我对你们感人事迹作了一个批示,提出了塞罕坝精神,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

“您对我们林场作出重要指示后,我们备受鼓舞,在这些荒山上实施了攻坚造林,您现在看到的就是攻坚造林成果。”安长明现场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

延绿:环境变美 百姓变富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荣列20个全国脱贫攻坚楷模之中。曾有人好奇,一座国有林场如何成为脱贫攻坚楷模?

“从总书记手里接过金灿灿的奖牌,当时实在太激动了,这是我们塞罕坝三代人的共同荣誉!”安长明按捺不住自豪,“这次荣获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更加说明我们几代人一直建设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金山银山,靠的是绿水青山。60年来,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不仅释放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也不断影响和改变着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彰显出强大的社会效益。

“跟着林场去种树!”塞罕坝周边,村民种树蔚然成风。乘车行驶在塞罕坝周边的乡村,只见河边、山岭、荒坡一片片油松、樟子松、落叶松,漫山遍野都是村民栽下的各种树木,或高大挺拔,或幼苗簇拥,显露出绿油油的生机。

几十年来,塞罕坝林场带动周边4万多名群众受益,2.2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在塞罕坝辐射带动下,周边区域发展乡村旅游,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带动生态苗木基地4400多亩,苗木总价值达7亿多元。塞罕坝还直接为当地4000多名群众提供就业机会,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

“种子是从林场采的,技术也是从林场学的。”与塞罕坝林场交错在一起的围场县大唤起乡五十一号村党支部书记王刚说,以前塞罕坝林场大规模种树需要周边村民支持。村民近水楼台,与林场职工成了彼此信任的好邻居,慢慢积累了一些种树经验,“有什么不懂的直接去问,一来二去就掌握了育苗诀窍”。

以林为桥,以绿养“绿”,苗木生意成为村民的“致富经”,也成为重要的扶贫产业。王刚介绍,有的村民第一年买来种子下地,第二年就能卖小树苗了。有的村民想得更远,种下一片林,30年后可以间伐,植树造林成了下一代的“绿色银行”。还有的村民在林场打工获得收入,一天二三百元,多的时候一天五六百元,有一技之长的村民,收入更高。

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也给村民带来多种收入,让越来越多的人真切体会到,林业资源是发展的物质基础,致富的长久保障,更加坚定跟随塞罕坝一道绿色发展奔小康的决心。

在塞罕坝生态第一村哈里哈村,发展现代林业经济的主旋律已经奏响。依托村内2.3万亩山林,通过科学营林,挖掘山野资源,沙棘、高钙果、造型松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村集体资产累计超过1000万元,每位村民每年获得的分红超过600元,加上外出务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

哈里哈村还以新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打造“塞罕坝牛”育种繁育基地,逐步构建生态饲养、良种繁育、终端育肥、精品屠宰、精细分割产业链,建起从田头到餐桌的绿色可追溯链条。村党支部书记赵艳杰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保险”等养殖模式,周边超过1000户农户投入养牛业,“现在‘塞罕坝牛’品牌可带劲儿了。”

在哈里哈村采访,正遇到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围场县绿色科技主力生态振兴培训班开讲。尽管天气寒冷,附近还是有不少村民赶来“听课”。“我养了十来头牛,有8头能生小牛犊,但是牛经常出现拉稀状况,今天想听听专家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村民鲍玉华告诉记者,靠着每年将近3万元的养牛收入,她家已经从过去“招耗子”的3间土房变成了温暖舒适的4间平房。“下一步就想着能盖个标准牛舍,多养几头牛,多挣点钱!”她的话语中透着喜悦。

如今,以塞罕坝林场为引领和标志,绿色发展理念正加快催生更多绿色产品、绿色产业。有机种植、藏香猪养殖、蜜蜂养殖……年终岁末,盘算村集体一年的收获,承德县刘杖子乡孟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海臣笑容满面:去年村里各类产品实现销售额近700万元,村集体仅服务费一项就增加收入20多万元。

孟家庄村不属于乡镇中心村,不处于交通枢纽位置,也没有除农业之外的其他成型产业。小山村的出路在哪里?“我们承德人都知道要学塞罕坝,具体怎么个学法?”王海臣认为,关键就是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学好用好。

孟家庄村位于燕山深处,其中非天然林地达14090亩,绿植面积占村总面积的61.8%,具有较大的林业碳汇开发潜力。为了挖掘生态潜力,他们借助塞罕坝林场这面旗帜,邀请中国节能协会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专家对全村资源环境、能源消耗、村民生活习惯等进行摸底调研,探究全村的“碳足迹”,制定碳中和规划,成为村集体参与全国“碳中和”的第一村。

2021年7月9日,孟家庄村收到了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发的“碳中和”证书,这是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签发的全国首张村集体“碳中和”证书。在这块绿色招牌加持下,孟扎西香猪养殖合作社、耕农养蜂专业合作社、孟古芝韵刺绣专业合作社、孟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孟菇乡食品有限公司等一个个产业实体在孟家庄村应绿而生。

“我是村级河长,以前巡河、出门办事都开车,每个月油费近2000元。”王海臣现在出门尽量使用自行车和电动车,油费也降到几百元,“要让碳足迹‘低碳化’”。

塞北大地更多像孟家庄村一样的村级单元的绿色觉醒,正汇聚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潮流。

路径: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据中国林科院评估报告,塞罕坝百万亩林海不仅筑起了一道牢固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为滦河、辽河下游地区涵养水源、净化淡水,防止土壤流失,固定二氧化碳,而且塞罕坝森林湿地生态系统还提供超过155.9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希望你们珍视荣誉、继续奋斗,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切实筑牢京津生态屏障……”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回荡在绿水青山间,让塞罕坝人绿色发展的决心更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繁荣共生的信心更坚定。

碳汇交易,是林场人越来越熟悉的词语。“今天早上刚完成一笔碳汇交易。”2021年12月3日,常伟强告诉记者,一家坝上企业一次性购买了575吨碳减排量,用来抵消企业的实际碳排放,林场由此获得5万元碳交易收入。

“森林碳汇将越来越重要。”常伟强熟门熟路地解释,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当中,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这个过程就是森林碳汇,通过造林、再造林、优化经营和管理等林业活动,额外增加的碳汇,经规定程序认证后获得核证减排量,就可用于碳市场交易。

2016年,塞罕坝林场林业碳汇成为华北地区首个在国家发改委注册成功并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也是迄今全国签发碳减排量最大的林业碳汇自愿减排项目。现在,包括壳牌能源等在内的知名企业和协会纷纷与塞罕坝达成碳汇交易,塞罕坝碳汇资源成为碳交易市场的“热门货”。

据专家估计,造林碳汇和森林经营碳汇项目可为塞罕坝林场带来超亿元的收入,“不仅为我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作出贡献,也使塞罕坝林场真正成为永续利用的‘绿色银行’”。常伟强满脸兴奋。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塞罕坝人做起了“减法与加法”。有一段时间,木材产业成为林场收入的主要来源,林场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样下去路会越走越窄,果断地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将每年正常的采伐量大幅调减,做“减法”。同时,依托塞上风光资源“借光生财”,提升苗木基地品质,打造多品种、多梯度绿化苗木,结合林场优势特征,发展林下经济,做“加法”。

“加减法”深化了林场人对绿色发展的认知,也带来塞罕坝林场环境面貌的进一步改善。场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了,全场30多个标准化营林区建起来了,“望海楼”过去没有卫生间、没有暖气、不通长电,现在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变,职工工作场所、居住环境好了,坚守在山上坡下的一线职工,告别了几十年来信息封闭、娱乐匮乏的单调生活,心情更舒畅,劲头更足了。

在坝上,冬天白毛风、春天黄沙风,令当年的塞北人谈风色变。现在,这里开始迎风淘金。在塞北的雪原山梁间蜿蜒驰骋,宛如奔驰在风力发电机与旷野森林融合的巨大画卷中,心旷神怡。

2021年12月30日,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投产发电。自此,这座号称全球装机规模最大的超级绿色“充电宝”,以滔滔滦河水和塞上风光为动能,成为即将召开的北京冬奥会和京津冀地区电网安全运行的稳定器、调节器。

不同于传统水电站的拦河筑坝、蓄水发电,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由上下两个水库组成。“在用电低谷时,抽水蓄能电站就用富余电力将水从下水库抽到上水库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时将水从上水库放至下水库,通过势能来发电。”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纯告诉记者,低谷富余电能转换为高峰优质电能,不但能有效解决以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波动性难题,而且在保障大电网安全、促进新能源消纳、提升全系统性能中发挥重要作用。

塞北坝上地区是河北省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但风电自身无法根据用电峰谷选择发电,会产生大量富余电量需要消纳,“超级充电宝”正好发挥作用,巧妙地“吃”掉了这部分电源,输送出稳定电能。何一纯说,12台机组全部投运后,这个“超级充电宝”每年可消纳过剩电能88亿千瓦时,年发电量66.12亿千瓦时,可满足26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年节约标准煤48.08万吨,减少碳排放120万吨,相当于造林24万余亩。

深厚的生态底色,绿色的发展理念,为塞罕坝林场开拓出一条金色路径,使塞罕坝林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更明确,绿荫更浓厚。安长明说,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将达到120万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健康、优质、高效,“你们再来的时候,也许塞罕坝没有能种树的地方了,除了道路、河流、湿地和防火隔离带,塞罕坝将全被绿色覆盖”。

绿色覆盖的塞罕坝,也推动着这颗“塞上明珠”在河北大地放射更明亮的光芒。“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9次考察河北,几乎每次都提到生态文明建设。”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凤庭说,近年来,河北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修复,2021年,完成营造林63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42.37万亩,分别为目标任务的105%和117.7%。“‘十四五’期间,河北省将完成造林绿化1500万亩、森林抚育150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840万亩。”

数字的背后,是理念,是思路,也是决心。连日来,我们与几代塞罕坝人交谈,我们在塞罕坝的参天大树下往返,努力寻找数字后面的答案。

一棵树,能扎下多深的根?塞罕坝三代林场人用近60年的坚守告诉世界:扎根荒原,是树木对土地的信念,更是塞罕坝人对使命的执着;

一棵树,能结出多美的果?发愤图强的塞罕坝实践,用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的生动范例;

一棵树,能长成多大的绿?塞罕坝足迹启迪后人:这是几代人艰苦奋斗铸就的绿色丰碑,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生生不息的绿色财富。

“还有许多像塞罕坝一样的绿色奇迹,正在让古老的中国更加生机盎然。”陈彦娴老人在“地球卫士奖”颁奖现场的朴实话语,道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的中国行动:“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

(经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瞿长福 陈发明 朱文娟 杜 芳 宋美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承包山林土地合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