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是什么意思?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

01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济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不懂任何经济学常识或知识,就无法反驳,只能点头或耸肩。

研究经济学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我们先从经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政府管制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大辩论,长久以来是把光谱另一端的人当成傻瓜或怪物。

经济学家不是算命师,无法预测可能会影响经济体的消费或生产的每项因素。

经济学也与政治立场无关。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它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如果有某个东西你想要少一点,就用租税抑制它;想要多一点,就用补贴鼓励它。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用机会成本来思考,将包含没有用钱来衡量的成本。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因为市场的供需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才促使他们做了这个决定。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社会上的每样东西,几乎都是这种近乎神奇的经济协调的成果。

分工为生产商品的厂商与国家经济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利益。

分工使工人能聚焦于他们最适合做的事,又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规模经济”是个专有名词,用来说明大厂相对于小厂可以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

规模经济的概念,有助于这个世界合理化地运作。

分工能增加企业、国家以及全球经济的产量。

每个社会都必须回答经济学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谁来消费?

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同时也赞叹——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是经济学家。

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

经济学家试图避免这类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钻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 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 in 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 in use)。钻石有很高的交换价值,如果你有一颗钻石要交易,那么你可以换到很多钱;但钻石没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既不能吃,也不能修剪你的篱笆,当作镇纸也很难用,基本上就是无聊的奢侈品。相反,水是生活基本必需品之一,更不用说水的非基本用途,例如蒸汽动力。水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非常便宜。在大部分地方,它免费供应。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交换价值相对较低。

价格是视世界上的供需互动,即人们愿意且能够取得的状况而定的。

通常来说,当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便有下滑的倾向。

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

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当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另一个理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

“需求”则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在任何可能的价格或每种价格下,人们想要该商品的数量是多少。

需求量是一个点,而需求是一条曲线。

供给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也容易上升,这是因为当价格上涨时,厂商会变得更愿意供给商品。

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每种价格下生产多少数量。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

价格会使供给量改变,但它不会使整条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增加时,整个供给关系必须移动,以便在每种特定价格下,供应更多的数量。反之,供给减少时,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必须供应更少的数量

均衡点这个位置有其特定的经济意义: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就如同一部有效率的机器,没有多余的动作或额外的零件,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也没有多余的产品或未被满足的需求。

均衡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但这不是说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制的问题在于是否能达成目标,或适得其反?

用便宜价格就得到商品的人,会把商品转售给愿意支付更多钱的人。

设定农产品价格下限所得到的反效果,其影响远比生产过剩更大。因为有价格下限,农田生产的农作物变得更值钱了,农田价格连带上升,地主会受益,但承租农田的农夫必须付出更高的租金,因而抵消了价格下限所得到的好处。农业价格下限也可能助长使用边际土地(marginal land),或施用有毒农药以增加作物产量,因此造成环境污染。

假如政府试图帮助每个人,让所有生产者都享有价格下限,所有消费者都享有价格上限,结果会怎样?实际上,这大致就是苏联政府尝试管理经济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苏联中央政府约有1/4的预算用于补贴,因为同时要补助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后苏联为此付出的代价包括物资短缺、生产过剩、黑市等种种问题,就如同其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的名言:“经济学并不是挺尊重人们期望的一门科目。”

价格下限与上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弹性: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的预测。

需求弹性的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的定义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无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需求无弹性的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需求量下跌5%。高度无弹性的商品,往往很难用较便宜的商品来取代。

需求有弹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根据公式,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在这里,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需求量下跌20%或30%。需求量有高度的伸展性,它可以大幅移动以对应价格的变动。

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当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刚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我们说它是单一弹性(unitary elasticity)。这表示如果价格上升10%,需求量也会下降10%。

供给无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这里,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5%。

供给有弹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20%。也许是因为有剩余产能,厂商很容易快速增加产量。

供给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会使供给量增加10%。

知道需求或供给有无弹性或是否为单一弹性后,在实务上可以广泛应用于价格设定,以及市场如何应对需求与供给的位移。

若需求无弹性,提高价格会带来更多的营收;若需求有弹性,则否。

短期而言,需求与供给常常是无弹性的;长期而言,则是有弹性的。

在供给方面,商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发现,花长一点时间比只花短短几个月更容易扩大生产规模。短期来看,供给量对价格可能相当没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拉长,当厂商有机会调整时,供给的确可以变得相当有弹性。

弹性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经济体的价格短期内容易暴涨暴跌,因为需求与供给的弹性都不大,但长期来看,供需的数量都会调整,价格就会变得更稳定(尽管如此,价格并非固定不动)。

当需求无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往往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当需求有弹性时,增加的成本就会由生产者承担。

弹性的概念,可以延伸适用于很多情况。

0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在商品市场,企业是供给者,家庭和个人是需求者;在劳动力市场,家庭和个人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

劳动力需求,是工资或薪酬与雇主所需工作数量之间的关系。

工资增加所减少的劳工需求量,取决于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劳动力需求在短期内通常相当无弹性,但是长期来看,当厂商有机会整顿生产时,劳动力需求就会有更大的弹性。例如,厂商可能拥有新设备或新技术,如果有时间与动机去施行,就可以减少员工人数。

产出(也就是不同的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变动,会改变劳动力需求。如果没有人去听音乐会,而且交响乐团解散,一位受正统训练的音乐家就不容易找到工作。如果一个城市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开美国车,一个专门修理德国车的技师的生意就会清淡。

供给是一种关系,在这里是工资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价格下限有其替代方案,因为它们是由供需力量运作的,所以经济学家经常倾向赞成这类替代方案。

劳动力是一个市场,你的薪资及福利,是根据你的产出定出的价格。

07 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金融市场与报酬率:就像商品市场或劳动力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商品与服务是有形且看得见的,而资本市场所交易的东西很难让人理解。

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资本需求也是借款人的资金需求量与他们需要支付的报酬率之间的关系。金融资本需求是来自现在需要资金并且愿意支付利息的人。利率低时,资本需求量较高。

经济学家利用折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的概念来计算,它是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成本或效益拿来直接比较的一种方式,指的是未来所要得到的款项,如果现在就回收,会值多少钱。

折现值(PDV)等于未来值(FV)除以“1+利率(r)”的t次方,t为年期。或者把它写成公式:PDV=FV/(1+r)t。

企业还可以用两种方式筹钱——向银行借钱或是发行债券。

债券有面额、利率与期限三项要素。

公司只有在相信投资报酬够高,付得起利息且仍有利润时,才会向资本市场借钱。

企业筹资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有价证券,较常听到的是公司股票。

公司只有完全站稳了,才较可能利用本身的利润、债券或举债(在某些情况下)来做资本投资。

募资与投资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实物资本与创新来自投资,投资对扩大生产力及提高生活水平有重大贡献。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个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人们储蓄与投资,提供资金给资本市场,就是希望在没有太多风险的情况下累积财富。

人一生累积财富的关键,在于复利(compound interest)的力量。

投资风险的定义是,报酬率相对于该投资的平均期望值有多高或多低,资本市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说明“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

投资特定公司或特定债券的风险,可以借由“多样化”分散投资而减少。多样化(diversification)的意思是购买许多不同投资标的,以降低整体风险。

在凡事有得必有失的世界里,税收减免越多,意味着别的东西越少。

蓝筹股(blue chip stocks)指的是大型、知名公司的股票,例如通用电气、沃尔玛、美孚等公司。

时间范围,是你对风险承受度的一大关键因素。

正因为你不能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新信息,所以股价涨跌是不可预测的,这就是统计学家或经济学家所说的“随机漫步”(random walk)。

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微观经济牵涉到市场上(商品、劳动力与资本市场)供给与需求互动的力量。

任何类型的企业,在任何规模、任何产业下,都可能会涉及四种不同的竞争类型。

营收;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很多企业争相销售稍微不同的产品,例如每家餐厅都卖食物,但所提供的东西各有不同的风格与质量;最后是“寡头垄断”(oligopoly),它有点接近垄断,只是并非由一家企业囊括全部的市场营收,而是少数企业在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营收。

事实上,赞成专利的经济论点是:允许专利在一段期间内的独占地位,可以促进创新。这种有限制期的垄断,其权衡取舍的是公共的利益。

有些垄断是由法律创造出来的。

当这个产业出现规模经济现象,提供大型、稳定的企业胜过新进企业的优势时,就会发生自然垄断。

若产业中所有大厂都合并,或至少同意一起行动,理论上也会发生垄断,但以反托拉斯法而言,这是违法的行为。

独占企业会根据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来定价,如果产品的需求很没有弹性,那么独占企业就可以提高价格,而需求量只会小幅下降。

垄断者不一定只是从金钱上得到利益。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Sir John Hicks)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在最坏的情况下,独占企业有两个选择,不是变得懒散、无效率,就是有能力通过较高的价格榨干消费者。

和独占企业一样,垄断竞争的厂商也有一些设定价格的能力,可根据需求弹性来定价,但它提高价格的能力不像独占企业那么大,它仍需考虑竞争者的价格。

由于这种进入与退出市场的过程,垄断竞争的厂商在短期可以赚到比平常高的利润,但长期则不然。厂商们的利润越高,对想进入的竞争者而言就越有吸引力,然后更多的竞争就会把价格与利润越压越低。

寡头垄断的本质较接近独占而非完全竞争,是指一些厂商在一个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的营业额。

市场竞争是对消费者最有利的方式。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独家交易、掠夺性定价等名词的定义,看起来模糊且不确定,但的确就是如此。

赫芬达尔-赫希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或称赫氏指数)是一个更精确的竞争程度衡量指标。

在判断市场竞争程度时,除了观察市占率,另一个方法是观察市场价格的模式。

搭售(tie-in sale)或捆绑销售(bundling),是指顾客只有在买了某个产品时,才能买另一个产品。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是指既有厂商大幅削减价格,幅度够低且时间够长,把新的竞争者赶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以达到独占水平。

11 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管制与解除管制:若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运作得很好。

市场竞争在公用事业中不易运作

这些被管制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依赖某种网络建设。兴建整体网络的成本是较高的,而经营的成本通常是较低的。如果放任这些大企业不管,结果往往会变成垄断。但另一方面,让两家或三家同类公司竞争,一旦它们的基础设施到位,就可能彼此竞争而走向灭亡或是合并,结果仍然导致独占。这种情况即是“自然垄断”,因为产出的模式是兴建网络的固定成本高,日后提供服务的成本低,所以很容易形成垄断。

公用事业定价最常见的方法是成本加成管制法(cost-plus regulation):精算过公司的生产成本后,允许一个较低的获利水平(通常以一般企业在竞争市场可赚到的报酬为依据),且锁定价格以便能获取该水平的利润。

成本加成管制法听起来合理,但所提供的激励并不吸引人。在成本加成管制法下的厂商,不需想办法削减成本或变得更有效率,而且没什么动力去创新。

成本加成管制法的替代方案,是价格上限管制法(price-cap regulation)。

在某些情况下,最佳的管制法就是解除管制(deregulation)。

自从电话发明之后,直到电信业解除管制的几十年间,虽然技术上有巨大发展,但改变相当小。

与其采取极端赞成或反对管制的封闭态度,更明智的做法应是见招拆招。如果政府单单施以管制手段,市场通常会运作得很差;当管制手段也能尊重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时,它反而可能运作得很好。

12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负外部性与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已经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激励设计。

在这里,核心的经济学概念是“外部性”(externality),指在直接的买家与卖家之外,有第三方直接受到这笔交易的影响。

与污染有关的公共政策会让那些制造污染的人正视问题,把污染成本纳入考虑范围。

“命令与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是经济学家专指这类管制政策的用词,它规定了可合法排放污染的最大量。

命令与控制管制法的替代方案,遵循了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大方向。这些政策试图以市场激励来运作,而非命令厂商采取某种行动。

另一个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是“可交易的许可”(marketable permit)制度。

许可额度就像污染税一样,提供动力让厂商减少污染并创造更环保的技术,只是它的激励方式不是减税,而是让厂商通过污染减排行动而有机会卖出额度赚到钱。

市场导向环保政策的另一个选择方案,就是以财产权(property right)做激励。

用市场导向、弹性的方法来执行,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来限制碳排放。

合理的政策目标是平衡生产效益与污染成本,换言之,让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彼此平衡。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发明者奖励

正外部性与技术:即使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

企业推动创新会产生研发费用,但无法保证增加收入。因此,它的净利仍然会比竞争者低,而且仍然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就新技术而言,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易之外的人,不需补偿发明者就可从中受益。因此,创新是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的一个例子。

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者从研发投资中得到大部分经济利益的能力,经济学家称之为“专属性”(appropriability)。

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出四种形式:

惠特尼挖苦地评论道:“一项发明可以如此有价值,以至于对发明者毫无价值。”

另一个鼓励研发的方法,是提供企业研发支出的税负减免,它的优点是很有弹性。

研发的税负减免措施,使民间厂商得以自行发展研究领域。

专利:保护创新,也阻碍创新

补贴创新的最终目的其实是使消费者受益,而非使厂商更容易长期赚到庞大利润。

同一时期,全部专利只有0.1%曾经发生实际诉讼。绝大多数的专利最后毫无经济价值,但其中很少数的专利会产生非常大的经济价值。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其他想进入市场的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可能会变成巨大的(有时是永远的)障碍,并且阻碍额外的创新。

专利丛林在某些产业中仍然是个问题,尤其是在制药与复杂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它们的产品可能要依赖很多不同的专利。还要考虑的是,新的创新经常建立在旧的创新上。如果你给目前的发明者很多权利以保护其创新,那么你也可能阻碍了建立在那些发明上的创意发展。

经济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讨好创新者,而是要鼓励稳定持续的创新,以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将无法创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nonrivalrous)与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因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

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我们称为公共物品的很多东西,也并非完全是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但它们已经接近这两个特性,使得私人市场很难提供。

当某些人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却没有付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时,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搭便车”(free-rider)。

政府课税即是要求公民为公共物品付费,无论每位公民是否真的想要该种类与数量的公共物品。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如果你不为公共物品纳税,你就要坐牢,这些利益与成本是隐性社会契约的一部分。

15 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上去。

衡量贫穷的任何方式,都容易遭受一连串的质疑。

奥珊斯基设立的贫穷线,每年都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

尝试帮助这些低收入者的每个方法,都会遇到这个敏感问题。

社会保障网不应该成为吊床,不应该成为很难进入或很难出来的东西,它应该更像高空秋千表演者下方的安全网,缓冲你掉落下来的力道,帮助你再弹上去。

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政府在一个人赚到额外收入时减少他的福利,就会产生负所得税。

如何解决贫穷陷阱?有几个方法可用。其一是逐步淘汰新近就业家庭的福利。
美国运用的另一项政策是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当低收入家庭赚钱时,给其额外的收入,以抵消政府撤回的其他福利。

为了避开对工作的反向激励(negative incentive)问题,美国尝试的另一种方式是要求人们去工作。
避免贫穷陷阱的另一种方式是提供实物的帮助。
贫困家庭临时补助、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医疗补助保险与食物券,并非美国政府对穷人的全部协助。还有几十个联邦计划,其对象资格是基于收入水平的, 从住宅补贴、学校午餐到家庭能源的协助都有。这些计划导致了援助与激励之间的潜在取舍。

大多数计划都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最终的目标应该不只是分配金钱,让人们有高于贫穷线的收入,而是帮助人们发展他们需要的技能,让他们在不断变动与成长的社会里谋生。

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收入不均: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经济强劲增长,会帮助穷人变得稍微有点钱,但会让富人变得更有钱。同样,当股市大跌、经济衰退时,很可能穷人会稍微变穷一点,但富人可能会输个精光;在这种情况下,贫穷率提高了,但收入不均程度反而下降了。

全世界大部分的高收入经济体,在同一时间,收入不均也有一些增加。最大的理由似乎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改变,以及它们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现实世界充满了信息不完全的情况,这可能会对市场运作方式造成问题。

政府介入与制定信息披露的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机制能让市场顺利运作

平均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投入保险的钱,必须非常接近他在这段时期拿到的保险金。

第一个主要问题叫作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意思是拥有保险会使人不太会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阻止坏事发生。

道德风险这个抑制因素,使得保险公司的总支出比它们应有的支出高。

保险市场的另一个重大议题是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特别可能遭遇坏事的人更可能购买保险,而风险很低的人不太可能会购买。

汽车车主投保几乎是强制性的,低风险的驾驶人无法退出市场,这也能减轻整体风险。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公司与政府治理: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

经济学家所说的代理人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的分析架构,可以用来分析治理议题。在代理人问题中,委托人这一方想激励对方,也就是让代理人以某种方式尽力工作。

如果个别委托人缺乏控制代理人的力量,那么代理人将缺乏动力完成有利于委托人的事。

在大部分公司中,股东选出一个董事会来直接负责雇用和监督高级主管,但通常来说,同样一批高级主管也决定了董事会的成员。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是值得质疑的。

有些主管尽其所能拉抬公司的短期股价(在一些案例中,甚至包括欺诈),在跌价前卖出股票,留下烂摊子给其他股东收拾。

市场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会可以通过市场来分配其稀有资源。市场为有效率的生产、创新、善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动力。
市场有时可能会产生我们不想要的结果:垄断、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性(例如污染、无法支持技术或无法生产公共物品)、贫穷、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的问题。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动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问题。

思考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

19 人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学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事实上,在微观经济学中出现的个人理性行为,当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出乎意料的结果。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信用以及社会上借款与放款的数量。

GDP的定义是: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如果你问一个经济学家GDP是什么,有时他会回答GDP=C+I+G+X-M,也就是: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它是经过通胀调整后的GDP。

GDP只包括成品,不包括投入制造这些商品的中间产品

GDP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就叫作经济衰退(recession)。

根据NBER的资料,1900~2010年,美国共发生23次经济衰退,即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经济衰退。

在经济环境中,政策目标应该是阻止或控制经济衰退,同时要奠定长期增长的基础。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经济增长会随着时间产生复利效果。年增长率的若干差距,会在一代或两代人后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8%就长期而言是上限了。

有了8%的经济增长率,只要10年,GDP就会从100变成216,也就是说GDP会在10年内变成两倍以上。

穷国可能追赶上富国吗?

因为落后国家可以复制和运用别人已发明的技术,不需要自己发明。

国民收入低的这些国家,并不是因为全球化才变穷,而是因为和全世界其他地区几乎完全脱节。

即使是在最乐观的条件下,今后半个世纪,全世界最穷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然会严重落后于富裕国家。

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每一工时的产出增加,或是每位员工的产出增加。生产力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增加(意即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员工使用)、更多的人力资本(意即员工有更多的经验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意即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在分析美国等经济体的增长原因时,经济学家发现,大约1/4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用人力资本增加来解释,例如更多的教育与经验。另外1/4可以用实物资本增加来解释,即更多可用的机器及工厂。约有1/2是因为新技术。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失业: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没有工作且正在找工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则被归为“非劳动力”(out of the labor force)。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力需求量下降时,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而会带来失业。经济学家认为,某人愿意以符合他的技能和经验水平的薪资行情来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才能算失业。根据这个观点,失业是指薪资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需求下降时,公司宁可不削减工资,而是选择停止雇用或遣散现有员工。

从社会层面来看,失业会缩减国家经济规模。人们失业时,国家便失去了这些劳动人口的潜在产出。

此外,失业还会增加民众对政府支出(福利及社会服务)的需求。

经济学家把失业分成两类: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来自动态衰退以及员工就业与产业的变动。

简而言之,自然失业是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必然产物,即使是在经济景气时,自然失业也无可避免。

经济波动带来周期性失业

失业的第二个类别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是指经济从谷底到峰顶的经济周期。

减少周期性失业的常见政策,是提高人们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对抗经济衰退,使企业有更大的动力雇用员工。

一个工具是财政政策,利用减税来鼓励家庭和企业花钱,或是增加政府的直接支出。另一个工具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鼓励贷款买车或买房,以促使相关厂商雇用更多人。

欧洲国家的最低工资很高,工会更强大,更强烈地抵制裁员。

长期而言,工资增加的基础在于提升员工的平均生产力,亦即更好的教育投资、更好的实物资本设备投资,以及发明并采用新技术。一个国家若能把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能达成使劳工工作好且薪资佳的理想目标。

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会侵蚀薪水可以买到的东西。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它由美国劳工统计局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例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

请记住GDP不只包括消费,还包括投资、政府支出与出口,然后减去进口。

在美国用固定利率借钱的最大债务人就是美国政府,因此通胀能使政府所有负债的实际价值降低

应对通胀而自动调整的过程称作“物价指数连动”。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因为企业会发现其生产力的长期增长将出现困难。一个月内的通胀率达到20%,甚至40%以上,称作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

如何减少通胀可能带来的损失,会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或提高长期生产力等任何努力都更重要。

通胀率偏高且持续波动,将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能。

虽然较高的通胀率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都和整个社会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有关。

对抗通胀的政策工具都会涉及抑制整体需求,使追逐商品的钱变少。

高收入国家的普遍目标,是把通胀率稳定维持在2%左右。这样的通胀率够低,可提供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基础,同时也有一点缓冲作用,可避免通货紧缩的风险。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贸易差额: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是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

对经济学家来说,贸易逆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从国外借钱,而且有国外的投资流入。同理,贸易顺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借钱给国外,且有对外投资的流出。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谈的不是商品的流向,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贸易失衡甚至和商品流向无关。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始于一个基本概念:金融资本的总供给量必须等于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资金的储蓄加上国外资金的流入。金融资本需求也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实物资本的投资需求和政府借款。

贸易逆差是一个额外的资金来源

对美国来说,每年流入资金的结果是美国社会变成其他国家的债务人。

向国外借钱不一定是坏事。

只要未来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来偿还贷款,向国外借钱确有其经济意义,但若无足够的增长,向国外借钱的结果可能更糟。

未来的偿债能力才是重点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借款后的挑战都是如何运用这笔借来的资金,使其产生充分的效益或回报以偿还贷款。

21世纪最初10年中期,美国的贸易逆差相当大,其实,资本来源于国内资金会更好,因为增加的投资获利会付给美国社会而非国外。

企图提高经济增长与维持合理贸易逆差的政策是相似的:都应该鼓励国内储蓄。

保护主义不可能解决逆差,因为它没有解决宏观经济失衡的根本问题。

贸易逆差并非取决于较高的贸易程度,或是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开放性。

高收入国家通常有贸易顺差,因而会对低收入国家有净投资。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给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制定经济政策时,同时追求四个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可能会引起混乱。

潜在GDP也称为“充分就业GDP”,表示工人和机器都被充分运用。

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创造供给?

总需求定义为由五个要素构成,那就是C+I+G+X-M,我们用它们来决定GDP,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在这些构成要素中,消费通常是GDP的最大构成要素,投资是变动最大的,政府支出也许是最直接的政策目标工具。出口与进口,则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状况的严重影响。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在看重总供给的萨伊定律和看重总需求的凯恩斯法则之间,有一个看似可行的、务实的折中方案: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就短期而言,总需求可能会改变。

价格变动会产生成本,经济学家称之为菜单成本(menu cost),所以必须小心规划。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取舍: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

当然,也有完美的妥协情况,我们称之为金发女孩经济(Goldilocks Economy):不过热、不过冷、刚刚好的状态,即潜在GDP的总需求恰好与总供给相匹配。

1968年,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预测,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不会成立,他在很多方面做了深入周到的论证。

凯恩斯派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之争

在几十年内,经济持续调整重回自然失业率。长期而言,较高的通胀率对经济没什么好处。

支持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的经济学家,倾向于更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而支持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的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注重长期。

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倾向于支持政府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对抗失业、刺激经济以及缩短衰退与萧条的时间。

新古典经济学家偏好宏观经济政策有清楚的实施准则,事先详细说明,这么做可限制政府的裁量权,也便于市场机制把各项规则纳入考虑。

从短期观点而言,我认为凯恩斯派的主张是好东西,确实比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任何论点都好。从非常长期的观点而言,最适合用新古典主义的架构来研究,不必分心去注意凯恩斯派的主张。而从5~10年的观点而言,我们必须尽可能整合,找出一个可行的混合模型。

经济学界目前持续探索介于凯恩斯与新古典之间的“混合模型”。因此,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动与长期经济增长。

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财政政策和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政府的支出占该国GDP的1/3、1/2甚至更高比例,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因此,政府的庞大支出是值得关注的。

从占GDP的比重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支出在过去50年来差不多是一样的。

政府预算中,每年的税收并不需要与支出完全一致。如果政府的支出超过它的税收,就会有赤字;若政府的税收超过它的支出,就会有盈余。

当政府的支出超过税收时,要去哪里筹钱?答案是发行债券。

政府预算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的税收和支出计划都要考虑如何设计,运用合理的成本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降低总需求,这两种手段都会把钱抽出来,以避免通胀。

高额的政府借款是和大规模贸易逆差有关的。无论是增加民间投资还是减少政府借贷,只要提高国民储蓄,就能让整个社会不那么依赖外资。

经济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非总是一致的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探讨宏观经济问题有两种时间范围:凯恩斯学派属于短期架构,而新古典学派则属于长期架构。

总需求=C+I+G+X-M,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expansionary)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loose)的财政政策。扩张性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两者都会使更多的钱流入社会。

用来降低总需求的政策,称作“收缩性”(contractionary)政策或“紧缩”(tight)的财政政策。增税或减少支出的政策属于收缩性财政政策,会降低社会的购买力。这种财政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平衡经济衰退和扩张。

两种财政政策:自发性或权衡性

是否该调节支出或税收来影响需求,这个决策取决于当下的特定条件以及政治优先次序。重点在于提高总需求,使经济往某个方向移动。

如果不是要对抗失业,而是要对抗通胀,就需要一个紧缩的财政政策来降低总需求。政府可以降低支出或提高税收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可以用两种方式实施:自发性或权衡性。自发性稳定机制是指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况下,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刺激总需求,当经济扩张时自动抑制总需求。

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或者说它是一种自发性稳定机制。

当经济好时,这类政府支出会自动减少,从而发挥了自发性稳定机制。

这些出人意料的高税收并非新法规的结果,而是自发性稳定机制使然,它有助于预防经济扩张太快而引发通胀。

约翰·泰勒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的资料,他发现,一般而言,GDP减少2%,会导致财政政策的自动补偿机制将GDP拉回1%。

首先,它有时机的问题。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二个困难是,它会引起不受欢迎的副作用。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三个困难,在于政治的本质。

自从经济大萧条和凯恩斯的著作问世以来,很多经济政策制定者都要求政府制定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亦即在经济差时花钱,在经济好时节俭。

第四个顾虑(适用于权衡性与自发性反经济周期政策)是,这些措施有点像得了重感冒服用阿司匹林:它麻痹人的神经,让人觉得舒服些,但它其实并没有直接治疗潜在的感染。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与自发性财政稳定机制已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短期问题,而权衡性财政政策应该留给特殊或长期情况使用。

到底是要通过租税面还是支出面来实施财政政策,这个问题通常要看党派立场。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预算赤字与国民储蓄:短期的预算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如果政府预算赤字增加,以下三件事的某些组合必定会发生:私人储蓄增加,私人投资下降,或外资流入增加。

预算赤字与私人投资跷跷板

应对预算赤字增加的另外两种方式,就是减少私人的实物资本投资或扩大贸易失衡。

经济理论的“挤出效应”(crowding out)认为,如果政府借越来越多的钱来管理它的赤字,就会减少民间企业可取得的用于投资的资金。

预算赤字偏高的负面效应,就是挤出私人投资。

第三个理论称为“挤入效应”(crowding in),意思是政府大量借款会带来贸易逆差。

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同时增加,故也称作“双赤字”(twin deficits)。

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看起来的确是有关联,但它们不会亦步亦趋地并肩同行。

大规模贸易逆差也带来了经济混乱的风险。

从宏观经济观点而言,短期预算赤字(尤其是从自发性稳定机制而来的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造成美国长期预算赤字预测不乐观的单一最大因素是医疗支出。

预算赤字或社会福利的取舍

制定可增加私人储蓄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间接选择。这个方法若行得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私人投资,也可以使经济不过分依赖外国投资。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黄金实际上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谁拥有什么样的购买力。

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计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

作为价值储存的工具,货币是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的物品。

计价单位,意思是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

在一个现代、先进且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以物易物并不是一个协调大范围交易的适当机制。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两个人之间的交易需要经济学家所说的“双重需要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也就是一个人想要的东西是另一个人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货币是一种润滑剂,可协助经济交流的引擎顺畅运作。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

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

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货只是M1的一半、M2的1/10左右。因此,当你要谈现代社会的货币时,不应只想到钞票与硬币,应该想的是银行账户。

实际上,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银行体系是放款与存款的一个网络,其中放款形成存款的基础,存款又形成放款的基础,如此往复。

如果银行、放款、借款变得反常,以致总需求下降,跟不上总供给的步调,就可能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

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美联储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1913年,国会创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Fed,即美联储),把上述权力委托给该机构。美联储主席对货币供给与利率有很大的权力,而且在每天或每年的工作中,这项权力不会直接受到国会或总统的限制。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美联储主席(美国中央银行行长)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美联储如何主宰全球市场?

成员任期是根据政治独立性来设计的,每一任期14年,比任命他的总统任期还长。

美联储(或任何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货币政策,这有别于国会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扩张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开市场操作(open market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

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币变少,这也使得民间可获得的贷款减少,而且总需求会缩小,市场利率也会因此上升,使借款变得较没有吸引力。相反,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币变多,银行可以扩大放款,这会扩大总需求。市场利率应当会跟着调低,使借款的代价降低。

实际上,对银行准备金有大幅影响的变动相当少。

再贴现率是央行扩大或抑制放款的另一种方式。

银行经常为此互相借钱,如果银行为此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贴现率。

虽然再贴现率是一个非常好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在实务上,中央银行用再贴现率贷出的钱并不多。

2008年以前,公开市场操作向来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若美联储购买债券,银行就会拥有现金而非债券,而且可以增加其放款金额。这样,银行的放款量与信用就会提升,总需求随之增加。如果美联储把债券卖给银行,就会减少银行的现金,使银行放款减少,这意味着民间流通的货币变少,总需求会下降。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决定买卖特定数量的债券,就能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来看结果,然后决定买卖更多或更少的债券。

美联储可以把钱贷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这些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

量化宽松的另一个做法,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网络来创造货币的。

如果美联储想让货币供给增加,有四个选择: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向银行购买债券,或是购买与借款有关的证券。这些措施都可以称为扩张性(或宽松)货币政策,它们往往能降低利率并促进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反之,如果美联储想要降低货币供给,或者至少是抑制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就会结合一些工具来制定收缩性(或紧缩)货币政策:较高的再贴现率,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把债券卖给银行,或是把持有的证券卖回市场。这些措施往往会使货币供给紧缩,提高利率且抑制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降低总需求,或至少限制总需求的上升。

借由扩张性货币政策及增加资金供给,银行会更愿意放款,且利率会下降。通过收缩性货币政策及减少资金供给,银行会较不愿意放款且利率会上升。

美联储的工作之一,是为可能导致现金需求波动的情况做准备。

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

美联储是美国金融体系的管制者之一。

当金融体系出现重大金融灾难的潜在危险时,中央银行可提供短期放款,以使金融体系不会爆炸或内爆。

中央银行兼具权力与责任,以实施货币政策及稳定金融体系。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当经济衰退来袭时,中央银行是保卫宏观经济的第一线。在经济不景气时,用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朝潜在GDP水平迈进,并降低周期性失业率。因此,经济衰退时的标准做法是中央银行出面降息,即推出扩张性、宽松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降低自然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是经济衰退的症状,自然失业率则取决于动态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会受到工作及雇用方面的影响。

恐怖组合:通货紧缩+负实际利率

紧缩的货币政策,借由提高利率及降低总需求可对抗通货膨胀。

当通胀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

例如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的通缩率是6.7%,因此实际利率非常高。这是经济大萧条如此可怕的原因之一。很多借款人不得不拖欠贷款,导致许多银行破产。

并非每次通货紧缩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depression)。

即使是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银行、企业与消费者也可以适应调整。

中央银行需要提防通货紧缩。事实上,很多央行的目标是让通胀率保持在2%上下而非零,这样可保留一些缓冲空间,以避免可能的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也可以用来促进经济增长。

通胀率和利率低且稳定时,最适合提出长期规划来促进投资。

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持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泡沫会创造其自身的动能,因为很多人突然购买往往会推高价格,但这种动能无法永远继续下去,当足够多的人认清泡沫无法维持时,价格就会暴跌。

当下要判断价格的上涨已经超乎理性且转变为泡沫,总是有争议的。

权衡性货币政策的问题在于经济是不可预测的。

权衡性货币政策也有一些实际面问题,例如时间滞后、过度反应的风险,以及经济学家所说的“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

时间滞后问题是指货币政策牵连甚广,中央银行必须能察觉经济情势、召集会议以及采取行动。

突然降息的货币政策可能要12~18个月才能完全发挥效果。

第二,过度反应的风险是指相较于货币政策想解决的问题,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倘若你的政策需要花一些时间才会出现效果,你就很容易出手过猛。

第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可能比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好。

中央银行的银行家们常用一句话描述这个问题:货币政策就像拉或推一根绳子,当你拉绳子时,它会向你移动;当你推绳子时,它会弯折起来而绳尾却不动。

通胀目标化的优点是使中央银行负起责任而且透明化。

21世纪最初10年,全球最主流的趋势是制定中央银行应遵循的具体规则(例如通胀目标化),然后放手让中央银行达成该目标,而不是用民主程序来控制。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指标,就是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

从贸易条件来看,如果一个国家可以用比另一个国家更高的生产力来制造某商品,无论是每小时有较高的产出,还是达到同样产出的投入要素较少,那么这个国家就具有经济学家所说的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商品或服务时,若生产力优势最大或生产力劣势最小,我们就说该国生产这项商品或服务有比较优势。

第一个好处是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

同时为国内消费与出口而生产时,它们就可以善用规模经济。

这种贸易的第二个好处是多样性的利益。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三个好处,是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四个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流动。

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我们也知道,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即使是在21世纪,国界也仍然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人估计这些因素的成本,发现跨国界可能使商品价格增加40%。简而言之,跨国界的成本仍然是重要的,无论是好是坏,我们尚未接近一个无国界的世界。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贴,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税。

受保护的产业面临的国外生产者的竞争变少,因此可能获得较高价格,赚取较高利润。

保护主义能保障就业机会?

经济理论也认为国际贸易与国家的整体就业水平无关。周期性失业与经济繁荣和衰退有关,自然失业则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有关,这两种失业都与贸易无关。

工资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如果自由贸易提升了生产力,平均工资就会逐渐增加。

虽然贸易对收入分配不均有些影响,但它不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因。此外,解决收入不均的问题,有比限制贸易更好的解决方案

贸易拉大穷国与富国差距?

经济发展的热门成功故事,例如日本、韩国、中国,以及现在的印度,基本上都是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韩国是保护幼稚产业且运作结果相当好的例子,政府补贴某些产业,例如重型建筑设备制造业,如果该产业在预设时间内,其产品的国际销量没有达到某个水平,那么所有的补贴就会被取消。

此外,当国家变得更富裕(这是国际贸易的部分结果)时,其环境往往会变得更干净,毕竟它们有更多的资源可用在环保问题上。

对于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顾虑是掠夺式定价的问题,或称“倾销”(dumping),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将竞争者赶走,取得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

就定义而言,倾销不只是伤害国内生产者而已,若没有出现垄断者索取高价的情况,倾销就不成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仍将持续,驱动因素有三个:通信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联结更容易;国际协议降低了贸易的法律障碍;中国、印度、巴西等出口导向经济体的崛起。

每个重大的经济变化都会带来挑战与破坏,全球化也不例外,但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34 汇率剧烈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如果在美国要买进口商品,你会喜欢强势美元,可以换到很多他国货币;如果在美国出口商品,你会喜欢弱势美元,因为当你把出口收入从外币转换成美元时,你会赚到更多钱。

国际货币市场也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强势货币有助于外国资金的净流入,而弱势货币则会抑制外国资金的流入。强势货币往往会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并导致贸易逆差。

浮动汇率经证实是剧烈波动的,常常在几年内上涨或下跌30%以上。

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将朝“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汇率(或称PPP汇率)移动。

汇率将根据两国的通胀差异而调整,毕竟PPP汇率与商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有关。

当国际投资人想知道他们在哪里可以获得最佳报酬率时(无论是投资于美国、欧洲、巴西还是俄罗斯),他们不仅要看投资报酬率,还要看现在与未来的货币汇率。

外汇市场充斥着随时在扩张或破裂的大大小小的泡沫。在某个时间点,汇率终将回归到PPP汇率。

政府若想管理汇率,通常会追求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以创造有利于贸易与长期投资的商业环境。

从长期策略来看,一个国家不应持续让其货币贬值。

如果一个国家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汇率,那它就不能同时用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胀或失业。

控制汇率的另一个替代方案是在外汇市场直接买卖本国货币。

买卖本国货币往往只是短期办法,并非长期政策。

如果政府让货币过于强势,就不利于该国未来的出口,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贸易逆差。若政府让货币过于弱势,那么该国将出现较大的贸易顺差,且投资资金将不断流出。

美国没有必要太关心汇率,毕竟美国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发生在国界之内,而美国50个州使用的共同货币,是永久固定汇率的。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当外资大量涌入一个国家时,很多人抢买该国货币,使得货币迅速走强。而当这些金融投资撤出时,每个人都想抛售货币,汇率因此大幅下跌。

金融危机发生时,一国货币贬值一半以上是很常见的事。记住,外汇市场会受到自我实现预期的影响。

首先,为了减轻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权放款给遭遇金融风暴的国家。

在国际银行账户可自由转移资金的世界里,如果一国政府暗示它可能阻止资金流出,那么金钱就会立刻撤出,因此造成或恶化了其试图避免的问题。

或许政府管制的最佳做法是少担心资金撤离,并且一开始就关注让什么样的钱进来

虽然汇率波动会使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但它不是引爆危机的必然条件。

排挤投资与抵制长期经济增长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全球经济观点: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机会。

这个世界的经济变得越来越整合。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正在减少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法规障碍;通信与信息交流变得更便利、更便宜,这使得全球生产变得更容易合作;商品物流的成本下降——不仅是空运、陆运或海运实体产品的成本,以因特网方式寄送数字商品与服务的成本亦如此。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不受国界限制,越来越全球化。

长期而言,它们有强大的基础建设优势,有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与良好的人力资本,有强大的实物资本投资,擅长发展与应用技术,而且市场制度运作良好。

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的机会。

全球经济在本质上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地成长。

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学并不指向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可以引导我们找出更条理分明、更深思熟虑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的,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有贸易逆差。顺差与逆差探讨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更注重长期。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未来的经济将不再是固定成长式的零和游戏,而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地成长。


读书笔记由博主整理编辑,供非商用学习交流用
如本文涉及侵权,请随时留言博主,必妥善处置
版权声明:非商用自由转载-保持署名-注明出处

发生经济大萧条时什么最保值,在经济萧条的情况下,所有的人财富都会缩水,相对而言,有一些资产可能会保值。

一是美元,美债和优质的美国股票,美国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如果新兴的国家出现经济大萧条,美元和美债还有美国的优质股票是相对稳定保值的。

二是欧美国家的房产类投资,欧美国家相对新兴国家来说是稳定成熟的,房价比中国低,房价相对稳定,是永久产权,当新兴国家出现经济萧条时,这类资产是可以保会值的。

三是黄金白银,当新兴国家出现经济萧条时,新兴国家的货币是会大幅贬值的,而黄金和白银在这种情况下是具备保值功能的。

四是优质的上市公司股票,有少数优质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和股权是能保值的,笔者讲的是少数优质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上市公司的股票,而不是所有的股票。

五是粮食,当经济萧条时,货币是贬值的,只有粮食是会大幅升值,出现经济问题后,什么都会贬值只有粮食不会贬值,不管出现什么经济问题,人们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活下去,粮食就成了维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的保障,到那时,大家都会抢购粮食。

如果出现经济大萧条也只有以上的资产能保值,当然,我们不希望我国出现经济萧条,希望国家能救股市救经济。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如果您有投资或融资的难题也欢迎从我的首页导航条中点击加入我的“圈子”提出,谢谢您们的支持。




我所认为可以抵御经济大萧条的几样资产的持有逻辑如下,每一次萧条实际都不相同,诸如1975石油危机,保值的应该是能源,但通常情况下,以下几个可以作为保值资产的手段:

NO1:黄金。金本位离我们远去,国际贸易中也没有什么是利用黄金来交易的。很多人说,黄金基本上已经货币属性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国家储备中还要选择黄金。因为如果货币信用崩塌,比如美元崩溃,首先想到可以替代美元进行国际贸易的依然是黄金。所以在危机起始会有这么一个过程。在1987年,大家先抛弃美股,买入美元,美元飙升,继而跌幅过大,似乎美国就要崩溃了。所以大家又从美元出来买入黄金。黄金没有任何的附加工业价值,但是黄金依然可以成为国际结算的第二选项。这是造就的。

NO2:一定时间段的美债和德债。不是所有时期的美债。回忆每一次经济危机的过程,经济萧条,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裂。然后黄金崛起,这个时候,央行会不约而同干同一件事。那就是宽松。大量的钱流出来,因为钱多,利率低,所有的钱都找不到投资项目。而美债这个时候是避险工具,大量剩余的流动性会被美债吸收。但如果是那个时候买美债,亏死你。因为那个时候美联储利率归零,美债一定也是0.5%左右的收益率,甚至于谁说美债不能负利率。所以买美债,要在其到期收益率高的时候,而且要买长期的美债。为什么美债最近收益率走平,五年期的美债利率低于一年期的。是因为大家预期一两年后,由于经济萧条,美国人都找不到如此高的无风险收益率。另外说一下德债,德债收益率一直很低,基本没有投资价值,但是如果衰退导致了欧盟分崩离析,比如主权债务危机重燃,那么欧盟分家大大利好德债。(总结一下,如果预期萧条将至,那么收益率高于2.5%的五年期或者十年期美债是可以考虑的。为什么不考虑中国国债,因为我们不至于大萧条。)

NO3:无泡沫资产,比如A股和部分港股。可以说最近说这个吃力不讨好,整个资本市场去除泡沫之后,由于全球紧缩,市场还在往下掉。但是这种掉个人认为不可持续。没有道理美国股市牛十年还要往上走,也没有道理我国股市熊十年还要往下走。当然,股市投资还是需要鉴别能力。不是什么企业都可以投资,一般我框定几个指标你可以选择定投:1主业看得懂不是夕阳产业。2资产负债率低于40%。3剔除非经常性损益之后的市盈率低于15倍的(格雷厄姆同款标准)。4资产中无形资产包括商誉占比小于10%的,这类资产可以定投。当然,港股还要防止黑天鹅的浑水机构。

必然还有更多好东西可以保值,比如有人说粮食和武器之类的,但是这属于故事性的。任何东西储存和持有不便利,就不能称之为保值。因为那些东西储存也有成本。不过有一样事业,一份工作实际上是最保值的。有一种能力就更保值,而养孩子也是一个不错的保值方式。毕竟这个世界,战胜一切的最终是人,而不是物。




美国爆发的大萧条,对许多产业都产生了冲击,政府的不救市,让这些危机快速蔓延给个领域,给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如果题主问我什么东西在萧条时期最保值,我与其他人的看法类似,如土地、黄金、货币等。这些东西的持有至少能让人在市场中交换必须的产品,用来维持生计。

但题主问的是产业,我这有两个答案,一个是基础建设相关产业,一个是业及其他高产业等。

美国大萧条下政府不救市,导致失业率上升,民众无力购买产品所致。而如果在危机出现之初政府救市,一定会大规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周期长,投入资金大,劳动力需求多,能够带动相关基建产业(基建产业涉及领域多,且多是大体量企业,拉动效果显著)发展,提高就业率,会对造成正向影响。此时,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能够维持基本盈利,或者至少能够弥补固定资产折旧的损失,是最能保值的。同时,在政府减税措施下能够带来一定盈利空间,加上劳动力成本低,可以招聘临时工,也不用缴纳五险一金等,成本会低很多。大企业会收到政府援助的,尤其是能够带动大量就业的企业,因此,在萧条时期,基建产业最保值。

再来说说高新技术产业。这些产业代表着行业生产力未来发展的方向,要想真正摆脱生产停止不前的状况,需要这些产业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技术革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带来新的消费热点,带动更多行业的发展。比如,几年前的电商,带动多少人发家致富,包括快递行业、仓储运输等行业发展,大幅度降低企业与个人交易成本,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动力。尤其是在降低交易费用这方面,通过方便交易,带动生产效率,是十分有利的方式。当然,这也是政府投资的重点,也就会保值啦。(交易成本,可以近似的理解为由交易行为带来的一切费用,包括交易信息搜寻、交易谈判所形成的各项成本等)

接着说说业。在美国大萧条时期,正是百老汇扬名的时期,也是美国电影等逐步发展的时期,任何国家在经历萧条时,增长的产业中肯定有业。看看当前我国发达的综艺表演产业就知道了。这原因是人们在萧条时期拥有更多的时间了,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消遣,尤其是排解心中的郁闷,为自己找到寄托。在精神方面的消费,人们总是很慷慨的,谁愿意整天活在消极情绪中呢。所以业也很保值。

这是我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以上。




我国从78年开始改革开放,40年以来还未曾经历过大萧条的状态,给绝大多数人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经济发展就像一座架在天地之间的梯子,往前走会一直向上,没有向下的可能,这就是一种群体无意识的智障,觉得经济规律失灵了。而实际上经济规律一定会发生作用,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什么是萧条?千行百业无论做什么都感觉不挣钱,破产倒闭裁员降薪大暴发,上戾气遍布,治安事件猛增,吃饭成为人们普遍最关心的大事,无心也无力再炒作各种非必需品。这就是萧条。

提问的人多半是对身边发生的事有所感受,才会问出这样一个问题来。

人们通常认为最保值的或者增值的东西有几样,房产、美元、黄金、钻石、古玩,至于石油、煤炭等能源性产品不是个人能够惦记的。

为什么没有人觉得电子产品、、农产品这些东西会保值?自然是因为这些要么更新换代很快,一点都不稀缺,要么无法长久保存。

房产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保值增值?因为很多人相信房子是稀缺产品,再加上附加上的学区属性,让人趋之若鹜。但是炒房的人忘了一点,过去有钱人都买房子,现在都是穷人买房子,有钱人早就有房了,反而现在是在脱手,接盘的都是穷人,房价再炒上去,再接盘的只能是更穷的人,根本接不起,穷人已经被套牢。加上房地产税即将立法,祈盼着不可能收房地产税的人不妨抬头看看现在的局势,那不是你想不收就可以不收的,过去不收只不过是因为地方上还有土地财政这条路子可以用,现在不一样。无论谁现在想脱手都只能割肉,房产的价值属性在萧条来临时基本不存在了。

黄金是千百年来全世界都认可的金属,它不像其它金属那样容易氧化变质,尽管各国现在不太以黄金为锚发行货币,但它在民间依然广受欢迎,还记得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民众捐出自有的黄金来挽救国家经济的事吗?它不但对个人有用,对国家经济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黄金保值是实实在在的。

钻石的价值本来除了切割玻璃并没有什么卵用,只不过是被商家硬生生赋予了特别的意义而已,后来人工制造出来的钻石比天然钻石具有更好的品质,商家又翻口说带有杂质的才是好的,无非是为了利益,这个谎言早晚有被打翻的一天。

古玩就更是炒作的意义大于实际,所谓专家连真假都辨别不出来,也就是一个圈子里闹着玩的产物。

而美元作为世界通行货币,由于美国的各项实力都强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能够得到世界各国的信任,所以美元才有其价值,尤其是美联储启动加息缩表后,美元回流美国,世界各国央行都出现美元紧缺的情况,所以美元保值也是实实在在的。但是还有一点,作为个人来说,如果不出国,美元拿在手里是花不出去的,而且因为美元的世界货币属性,与黄金天然具有竞争关系,认可黄金的多了,美元就要贬值,反之亦然。




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可以抵御危机的产品很少,每一次经济萧条的情况不同,保值产品也不同,但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基本一致,所以根据这条规律,就能寻找到保值产品。

2008年次贷危机,美国房价暴跌,中国房价同样受到冲击,不过因为全球积极的货币政策,导致这次危机的实际风险被延后,真正的危机被积攒起来了。

不同形势下,保值产品不同:

1、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由中东石油战争爆发引起,那一次经济危机中,最保值的当属石油。

2、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大萧条,当属于1929年到1933年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美股暴跌,债务增加,人们不得不消减不必要的消费来维持生活。

穷人为了省钱度日,吃野草;男人刮胡子的刀片重复利用,女人把衣服进行重做给女儿穿;不少人把圣诞卡片收集起来明年再用。

那时候,吃穿用度的产品最保值,一切奢侈品消费都停滞了。

巴菲特曾说,应对通货膨胀最好的方法就是,砍掉那些不必要的消费。同样在经济大萧条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就不得不被迫砍掉不必要的消费,从而购买硬通胀产品。

在经济高速时期就要逐渐的远离泡沫行业,比如郁金香事件,远离郁金香;比如经融危机前,股市大泡沫,就要远离股市。

如果说经济大萧条什么最保值,经济越萧条,柴米油盐酱醋茶就越保值,但是,如果你大量的囤积这些商品,是有极大风险的,比如:储存风险,这些东西难以长久存放;政治风险,人民吃不起饭,你还要当个大财主,这和电视剧的奸商没多大区别。

经济繁荣时期,黄金上涨速度通常会低于经济上涨速度,这是因为,经济大好的时候,全球人民就更加信任美元,所以黄金的泡沫很少,经济大萧条前夕,持有黄金会有好处。

除了黄金,就看硬通货,经济很差人们也离不开的东西,比如医药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其次,“国家信任”是经济萧条的最后一道防线,国债这样的投资也会相对保值。




经济大萧条,往往是一个或者多个国家自己的主动选择,或者是滥发钞票,或者是执行不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最终企业赚不到钱,底层民众没有足够的钱花,生产停滞,经济一片萧条。

一个国家一旦发生经济大萧条,股市一定会暴跌,房价也难以维系,失业率急剧攀升,消费大幅萎缩。

由于大萧条后大量企业破产,相当多的资产会非常便宜。如果这时候有足够多的现金,收购有价值的资产就成为最保值的手段

经济都是有周期的,有冰点,就会有沸腾,只要应对得当,短则数年,长则十年,萧条总会过去,经济会重新复苏,消费重新旺盛,资产会大幅升值。

富豪相当比例都选择持有发达国家的“户口”,这就是数千年的生存智慧。狡兔三窟,这样才不用担心兔死狗烹。将资产分散,才能确保财富安全。

假如国外有资产,或者投资了企业,当本国发生经济大萧条时,可以把重心转移到国外。随时关注国内资产情况,选择未来发展前景一定好的优质资产进行抄底,这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经济大萧条时物资紧缺,现金购买力难以保证,对于普通人来说物资甚至比现金更重要。此时生活必需品成为硬通货,以物易物形式会出现。如果能够提前囤积比较多的生活物资,则能获得更多财富。可惜的是,危机往往突然来临,谁也不能精准预测大萧条。

面对大萧条时,普通人往往没有选择的机会,能有一份稳定发工资的工作就已经是万幸,即使知道什么资产更保值,往往也没有余力。因此,大萧条往往是富豪阶层重新瓜分市场的机会,贫富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我觉得是粮食,今年我的地出租我没要钱,要了小麦。虽然现在看上去一切都好。但我觉得家里有存粮才不会慌。我82年河南人。对粮食感情很深。因为从小没有吃饱饭。说句实话,到06年免除皇粮才真真的开始吃饱饭。现在可以说一天浪费的东西比过去一天都多。有狗,有鸡。很多人觉得我思想老旧。相信国家会帮助你。我从小到大饿肚子。国家没给我一点点。还从我们身上拿走更多。还是靠自己吧!钱到有时候只是废纸。汶川地震粮食运输不过去。物资过不去。多可怕。60年到现在才几年?况且06开始农村才过的好些。这点必须感谢胡锦涛温家宝。所以你问什么最保值。我觉得粮食。最起码他可以救命。相对于老百姓而言。当然既得利益集团除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首先要明白大萧条的原理才能够行动。

萧条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环,而且这一环可能马上就要来临了。

这方面中国经济学家周金涛研究很深,他是专门研究长波周期的。

在世界经济周期运动中最长的周期是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它一个循环是60年一次。大家知道60年就是一个人的自然寿命是60年,中国讲60甲子,循环一次就是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它分为回升、繁荣、衰退、箫条。
一个人的一生中所能够获得的机会,理论上来讲只有三次,如果每一个机会都没抓到,你肯定一生的财富就没有了。如果抓住其中一个机会,你就能够至少是个中产阶级。

2018到2019是康波周期的万劫不复之年。

其实,哪怕是普通人也感觉到经济在衰退,开店不赚钱,房价开始下跌了,股票还是那熊样。但周认为2019年会异常的凶险,也同时是萧条的开始。

萧条本质就是经济的变差,信用收缩,而且是变得很差很差不一般的差。 这时候以前看着涨的很好的资产都会下跌,包括房子、股票、比特币什么的。

这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想着买什么保值,而是以最快的速度把债务还清。只要不欠债,有份最低收入的工作,经济再差也是活得下去的,萧条期完蛋往往不是老百姓,而是泡沫期借钱融资的中产和有钱人,他们是最有可能破产的一批。

如果一个人现在有一套房、几十万现金,那他应该是安全,可以考虑投资。但如果一个人有三套房,但欠了几百万贷款,那就别想着投资了,应该想着把贷款怎么处理好,因为经济变差上班的可能失业,做生意的可能会缺乏现金流。

如果这时候还有闲钱,第一选择肯定还是黄金。如果不想冒险,支付宝里的存金宝是不错的选择,几年之后应该收益不错,而且不用担心实物交割的问题,保值的上佳选择。如果想赌一把,那就考虑黄金期货。

当然美债也是不错的的保值选择,萧条期的受益率稳定。

第三就是,持有现金。哪怕是啥都不买存银行,现金都是很好的选择,不过到时候银行估计会很多电话打来叫人买理财,这时候就要当心了。

总结一下,萧条期最重要的就是,降低预期把钱看好还有就是不要借钱,不要借钱,不要借钱,这样做应该能够顺利度过萧条期。

但千万要降低预期,不管如何苦日子可能马上要来了,再怎么完美操作想要得到之前的受益,估计都是不可能了。




这个问题很有价值,非常值得讨论。因为经济是有周期的,总是在繁荣与萧条之间转换,每一个人一生总是要经历几次繁荣与萧条之间的轮换。如果能够在轮换之间抓住机会,那么就比较容易咸鱼翻身、屌丝逆袭;而没有操作好的富豪,也很容易一夜赤贫,一无所有。

我们先简单说一下经济大萧条的表现,这时候经济几乎停滞,消费萎靡,企业破产众多,大量的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破产。

那么在大萧条时期,最保值的就是现金。只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不但可以克服大萧条带来的大危机,反而可以在大萧条之后,进一步成长、扩张,成就行业内举足轻重的江湖地位。所以在大萧条时期,首先是保有现金,随时出击。

因为在大萧条期间,所有的产业、企业几乎都陷入停滞,这是低价收购资产的最佳时期,也是低成本扩张的最佳机遇期。

所以,在大萧条时期,没有什么比现金更容易实现保值。

只要手中持有大量现金,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收购合适的标的,那么必然会有一个高速度的发展,这在经济正常发展阶段,是不可能实现的。

对于企业来说,现金是大萧条时期最大的稳定器,以及扩张能量。那么对于个人来说,资产不那么多的话,在大萧条时期,还是持有现金最稳定。

但如果一直持有现金,那么在大萧条之后,你依旧是你,很难实现”一夜爆富“,因为大萧条既是绝境,也是绝处逢生的良机。这时候不要说去买黄金,这是传统的思路。黄金保值,在大萧条之后,能够实现几倍增长么?不可能!也就是保值功能,这是非常传统的思路。

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真正的机会在于股市。

因为股市在大萧条期间,简直就成了难民营,再优质的企业,在大萧条期间必然股价暴跌,股价相对于正常时期的10倍、20倍市盈率不可同日而语。这时候完全可以专心致志在股市中”淘宝“,就是选择一些能够撑过大萧条的优质标的,在超低价时候入手。在挺过去之后,必然是几倍甚至十倍的盈利。

没有一点赌性,在阶层日益固化的时代,是很难有爆发性发展的机会。大萧条就是这样改变财富分配的最好时期。

所以,要有胆——敢于出手,要有智慧——选定目标,要有意志——坚持到底。




钟阿彩永远记得那年——1932年,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的一年,也正是那年,他失去了祖辈留给他的土地。


作为第三代华人,钟阿彩不会忘记,祖辈作为“猪仔”被贩卖到美国,相比其它人,他祖辈要幸运的多,大部分华人没能挺过来,死在西部挖铁路途中。他依旧能想起爷爷用一生积蓄买下蒙大拿州的一个牧场时,那种喜悦。虽然,那时他并未出生。但每次听父亲说起时,他能看到父亲眼里的泪光。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亚裔,身体里流淌着华夏先民的血液。阿彩知道:这个“白人至上”的国家,其实容不下华人。每次钟记牧场卖出的羊肉、牛肉都要比白人的要低,面对不公,他只能选择忍受,地方州政府都是白人长官。


可惜这次,他没能熬过来,并不是他的牧场歉收,或畜牧遭受瘟疫。相反这年的小麦、玉米比以前增收了20%,但那又如何,市场上一普洱(约36升)的小麦售价不到二角五分,一普洱玉米才七分。上等牛肉一磅(一磅450多克)才卖二角一分,200个一箱,完好的苹果,顶多只能卖四角。即便这样,农民的东西还是卖不出!钟阿彩的白人邻居,实在气不过,在镇上的杂货店赊了一些子弹,用两个小时将一群原来要卖给肉类加工厂的牲口全部杀掉,扔进山沟。只因卖牲口的钱还抵不过买饲料的钱。

由于钟氏牧场,买的时候还向银行借了一笔款,每月阿彩都得向银行偿还贷款。现在农场卖不出东西,贷款不能及时还上。不久银行就封了钟阿彩的农场,破产的那天,阿彩打算买几条牢固的绳子来绑东西,可他却发现兜里的钱甚至不够买绳子的。


1929年10月24日 美国股票市场崩盘

全美上下似乎都笼罩在阴霾当中,满街都是拾破烂的乞丐,阿彩不知道,在这样的国家,还有什么行业可以继续保值。

许多年后,钟阿彩看到一份统计报告:某家专卖避孕药的企业竟然在那年赚了2.5亿美金,好莱坞的制片厂日进斗金,因为自爆发大萧条以来,全国大约有一半的居民每星期看一次电影。也在那年全国吸烟人数逐年增加...不过钟阿彩并不后悔当初的决定:世道再艰难,农民不会饿死!

  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中国GDP增长等系列数据,6.9%,没爬上7,这个在几个月前中国经济增速首度破7的时候,已经被舆论界惊诧过了。这个数字怎么样?中国经济下行触底了吗?2016年的中国经济会怎样表现?侠客岛(xiake_island)采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梅新育研究员。

当前恐慌、看空中国,太盲目

  独孤:今天公布了GDP数据,大家都很关心。其实6.9%是一个抽象数字,但诸如GDP同比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速等关键性数字,都创下了十几二十年来的新低。这就让大家开始有疑问:中国经济有没有触底?怎么理解6.9这个数字?

  梅:我认为,尽管今年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但中国经济增速即使没有触底,也离开底部只有一线之隔了。

  这个增速与我们自己纵向比较,是1990年以来最低,是1978年以来第四低(高于1990、1989、1981年);横向与其它主要经济体相比,这还属于高增长。美国去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2.9%、2.7%和2.2%。在大国当中,基本上只有印度去年增长速度略高于中国,但印度的GDP只有中国1/5。

  我认为,从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起,世界经济进入低增长时期;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在这种环境中不可能独善其身仍然保持高增长。只要能保证增长率仍高于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那么,中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就仍然是上升的。

  当前的恐慌、看空中国舆论,很多属于盲目的非理性群体情绪。前几年叫嚷中国经济增长太高、宁可降低一些的人,他们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明智的人不应当被这种盲目的非理性群体情绪牵着鼻子走。

  每年的经济计划要留有余地

  独孤:有网友截图说,大约从2007年开始,媒体报道、官员表态中,几乎每一年都是“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这是中国文化和新中国政权的传统。宁可把困难估计的充分一点,也比遭遇超出预计的困难而手足无措好;宁可把经济增长目标定得低一点而实际超过,也比目标过高而无法实现好。

  我读《毛泽东年谱》,注意到,直到1943年,毛主席给各大根据地、各部队领导电文时仍绕要求他们制定方案,如果遭遇根据地、军队损失一半以上的困难时,如何应对。新中国政权自开始全面经济建设之日起就注意避免提出过高的增长目标,以免因无法达到而挫伤国民士气,数十年来在正常时期基本都贯彻了这一原则。

  1952年,在战后经济恢复即将结束、抗美援朝战局稳定的背景下,为全面投入国民经济建设,周恩来、陈云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就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经”。读过中国政府代表团提供的《三年来中国主要情况及今后五年建设方针报告提纲》、《中国经济状况和五年建设的任务》等材料后,9月3日,斯大林与苏联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与中国政府代表团周恩来、陈云、李富春、张闻天、粟裕会谈。

  在会谈中,斯大林说,中国三年恢复时期的工作给我们这里的印象很好。但是,五年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速度为百分之二十,应下降为百分之十五。要按照一定可以办到的原则来做计划,不留后备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后备力量,才能应付意外的困难和事变。

  斯大林总的意思是:留有余地,超额完成,这是一种鼓舞,可增强信心,增加干劲!周恩来也提出“订计划要瞻前顾后留有余地”。

  进一步上溯至《孙子兵法》,其中明确提出:“多算胜,少算不胜”,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一点。

  不能只看到困难,不看到中国活力

  独孤:普通老百姓确实已经开始有感觉,从开年股市的暴跌、人民币的加速贬值、在离岸市场和空头的对决中,似乎能瞥见一斑。毕竟,在世界范围内,对中国经济也有很多担忧,比如制造业的长期疲软、政府和企业债务的上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广泛的,中国股市的下跌,也连带着影响到了美国、欧洲、日韩的股票市场。“唱衰中国论”更加活跃,您怎么看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这种预期?

  梅:哦,1929年纽约股市崩盘,30年代英国建立“帝国特惠制”围堵美国外部市场空间,那个时候,西方也有很多人唱多大英帝国而唱衰美国,结果如何?

  有些人是只看到了困难而没有看到中国的活力,只看到了当前的困难而没有看到中国曾经不止一次克服过比这大得多的困难;有些人则是在高喊自己心目中的期望,希望自己的宣传能够改变市场预期,最终导致对中国的不利预期自我实现。见得多了,不在意了。

  面对困难,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抱怨上

  独孤:对于中国人来说,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可能感受都不太一样。煤炭、钢铁、有色等领域的企业主、员工来说,可能确实觉得寒冬来了,钢铁比白菜还便宜;对于股民来说,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没有体现在股市的持续增长上;像重庆、广东这样调结构比较早的地区势头比较好,但是东三省、山西等资源大省和老工业基地的局面则非常困难。应该怎样理解中国发展中的这些差异?

  梅:产业结构不同造成了不同地区人们感觉的差异,地方社会活力、政府效率的差异进一步放大了各地经济形势的差距,所以才需要调整。有些产业需要因应经济周期波动在国际框架下调整。

  在这里,我希望遭遇困难的产业和地区不要把精力浪费在抱怨上面,特别是不要抱怨这个那个政策“不公”上面,而是应该把精力集中在面对现实自我奋斗自我改进自我更新上面,直面自己努力程度、效率、灵活性、创新精神的不足,然后改进,不要讳疾忌医。去年《环球时报》曾经刊登过《黑龙江日报》评论员一篇文章,就是一味地为本地历史贡献评功摆好、抱怨、讳疾忌医,如果黑龙江多数人都是这种心态,那我认为是没有希望的。

  技术官僚需要接地气

  独孤:最近的股市、汇率,专业监管部门的操作手法,加深了普通民众的这种怀疑感。之前也有学者批评监管部门人才流失严重。在调结构促改革的新常态下,官员是否还有足够的能力适应并引导?我们需要怎样的“技术官僚”?

  梅:我们需要接地气的技术官僚。我相信我们人才足够多,但是要为他们创造适合发挥的空间。


  “中国奇迹”终结了吗?文/梅新育

  今天,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5年中国全年GDP的增速,6.9%,没爬上7,而且是自1990年以来25年的新低。结合这一年来动荡不安的股市,以及面临市场出清的产能过剩行业、增速只有1%的当年“龙头”房地产业……毋庸讳言,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困境,而且这困难还非常大。

  去年以来,国际市场“唱空中国”的声浪比十年来任何一年都要强烈,西方主流咨询机构声称俄罗斯投资环境超过中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声称中国制造成本直逼美国,《纽约时报》重头报道中国棉纺企业登陆美国,印度政府和机构不断放言将借助廉价劳动力优势赶超中国制造……甚至说人民币汇率崩盘、资本外逃失控。但是否像“唱空中国”论所预言的那样,中国经济真不行了呢?

  中国经济基本面仍然相对较好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减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现实,但减速并不意味着衰退。这是两个层面的事。

  中国经济减速,一方面由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到了需要转型升级的阶段,另一方面也是受到全球经济增长趋缓的大气候影响。中国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2014年中国实际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占全世界16.3%;而美国占16.1%;欧元区占12.1%。在经济深入融合的今天,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没理由相信中国依然会“独善其身”。但尽管如此,与其它国家相比,即使是6.9%,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较高。

  但难以理解的是,美国经济近几年的增长一直徘徊在2%左右,却被市场认为是“强劲增长”,而中国7%这样的增速却被咨询机构说成是“令人忧虑”,乃至“经济崩溃”,这样的对比难以令人信服。

  中国外贸增长形势也不容乐观。

  2015年,中国外贸表现不理想,新世纪以来外贸进出口额增幅动辄百分之三四十的好日子确实过去了。这对于三十年来一直以出口贸易立身、外贸依存度第二的中国来说,影响不可低估。但这主要是因为世界经济已经步入一个较长的低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增速两倍于全球经济增速的“超全球化”时代也走向了终结。

  所以,我们对外贸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应当追求相对增长:即全球贸易景气时,我们增幅高于主要竞争对手,全球贸易萧条时,我们降幅低于主要竞争对手,这样,我们就能持续提高我们在整个国际经济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当前中国外贸的萎缩并不是发生在全球贸易增长之时,而是发生在全球贸易萎缩之时。环顾左右,其它主要经济大国、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贸易降幅比中国还大。这是因为全球初级产品市场滑入熊市,预计可能长达10-15年。

  再加上美联储货币政策转折,这几年,几乎所有主要新兴经济体都相继发生了剧烈的经济震荡,不少国家货币对美元汇率一年之内贬值20%以上,甚至40%。这些震荡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中国,影响到许多人对中国经济走势的看法。然而,作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有连续25年的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与那些初级产品出口国的经济社会基本面存在根本性不同。而且中国自身的发展不均衡,倒使得中国的内部市场有一个阶差。就跟二战时苏联利用庞大的国土牵制德军一样,世界经济危机的拳头打过来,中国的缓冲带较长,不至于那么脆弱。

  至于中国的负债等等问题,如果与其它经济大国和主要新兴市场相比,实际上比他们还是要好很多。


中国25年来GDP增速表

  中国政府“保增长”的调控空间相对广大

  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相对仍然较好,而且中国政府宏观调控“保增长”的空间要比其它大多数国家大得多,典型体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放松货币政策以求“保增长”时,不会像很多国家那样与“抑通胀”相冲突。

  此前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通货膨胀一直低位运行。同时,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外部输入,特别是进口原料、能源、粮食等价格的变动对中国的通货膨胀影响较大。而如今,全球初级产品市场已经陷入深度熊市,比如,2014年6月以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雪崩。到2015年初,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已经跌落到高峰时期(150美元/桶)的1/3,一直到现在跌破30美元/桶。新世纪初以来的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已经在2012年结束。

  国际初级产品市场步入长期熊市,意味着我国将面临长期性的输入性通货紧缩压力。相应地,中国在放松货币政策“保增长”时,无须过度担心大幅度抬升通货膨胀。虽然去年以来,猪肉等少数商品价格上涨很快,但并不能全面扭转这一点。

  当然,国际上很多初级产品都以美元计价,倘若本币对美元汇率暴跌,相比来说,这些初级产品价格还是在上涨,但这种情况可以出现在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却不会出现在中国。

  因为中国存在持续的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这一点对人民币汇率构成了最强有力的支持。即使对美元有所贬值,贬值幅度也较小,这几年人民币的表现已经能说明问题。而且,中国资本流入以实体经济部门直接投资为主,也可以对人民币汇率造成较大支撑。

  相比之下,巴西等国家因为一直存在持续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收支逆差,所以很容易形成“

  资本外逃――本币对美元汇率贬值――资本加剧外逃”的恶性循环。前几年的印度,当前的巴西,都深陷这种困境。以至于直到今年7月29日,在巴西经济2014年增幅仅有0.1%、政府预计今年萎缩1.49%的情况下,巴西央行仍然不得不连续第七次加息,且加息幅度为9年来最大。


很多国家还没公布2015年的全年GDP增长率,这是去年的预测

  中国商业环境基本面优势长在

  从中长期来看,决定中国经济、制造业和外贸发展前景的基本面仍然有着巩固的优势,这一点不因某些舆论和个案而改变。

  以成本优势衰减为例。

  中国国民收入已经大幅度提升并将继续提升,昔日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已经一去不复返,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中国政府也要努力让最广大的国民分享发展的成果,不会长久将劳动者低收入作为国际竞争的“优势”。但在这个昔日优势衰减的同时,新的优势正在应运而生:

  一是国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给国内市场提供了更大的投资和消费空间。

  二是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较大的经济规模意味着更高的宏观经济稳定性。同样是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冲击,上世纪60年代,西欧小国中央银行短短数小时就耗尽了全部可用的证券工具,束手就擒,而大国中央银行则要从容许多。时至今日,这样的情况更多。

  三是中国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力正在上升。原来中国对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只能被动承受,无处伸冤,现在呢,中国更有实力说服贸易伙伴公正对待中国制造。

  不仅如此,外部渲染的其它国家某些“优势”只是暂时的,或是被其它因素彻底抵销了。

  以能源成本为例。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报告声称,若以美国制造成本为100,中国大陆制造成本已经上升到96,而能源成本上涨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赴美投资的中国棉纺和其它制造业企业而言,美国廉价的能源有着强大的吸引力。问题是美国的廉价能源优势来自新世纪的“页岩革命”与原油、天然气出口管制相结合,这样才使美国能源价格要低很多,这也是美国油价超低的原因。

  可是,近来国际原油价格雪崩,整个初级产品市场步入熊市,美国国内能源成本优势大大缩小,美国政府放松原油和天然气出口管制将进一步缩小、消除这个优势,奥巴马力推的《清洁能源计划》甚至可能将美国国内能源成本提高到东亚之上。

  再来看那些力图赶超中国的发展中国家,他们虽然有比中国更便宜的劳动力,但其它方面的缺陷却抵消了很多廉价优势,而且这些缺陷往往植根于基本制度而难以改观。

  比如,印度劳动力薪酬比中国低很多,但印度征地成本太高昂,不然怎么修建基础设施,扩展厂房?去年,两万五千印度农民向总统慕克吉请求准许自杀,此事发生于距离40余万人口的印度小城马图拉市13公里的农村,征地成本居然达到了武汉市紧邻市区农地的征地补偿标准,是长三角百万人口县级市常熟的4倍还多,而武汉市人口千万、人均GDP是印度的10倍,常熟人均GDP更高达印度的13倍以上,更不用说印度征地惹出的层出不穷的麻烦了。

  所以,虽然中国的征地问题备受诟病,但从效果的横向比较看,一个发展中国家倘若征地过于烦难,非农产业就难以发展,将形成“征地难――非农产业难以发展――非农就业机会少――农民更加死守耕地、征地补偿要求更高――征地更加难”的恶性循环,整个国家就无从实现工业化起飞。


  中国希望而且有能力保持人民币汇率大体稳定

  中国会不会以人民币贬值挑起“货币战争”?

  1997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以及连续升值17年,从1997年的1美元兑8.2898元人民币升值到今年的6.5773元,发生回调,只不过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正常调整,何况离岸市场上人民币远期汇率早已出现贬值。而且,人民币汇率调整发生在过去两年中,众多新兴市场货币和欧元、日元都已经对美元大幅度贬值的背景之下,最高如俄罗斯卢布贬值40%,巴西雷亚尔贬值34%等,相比之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幅度还算温和的,说中国挑起“货币战争”,更是无稽之谈了。

  当前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大幅度贬值,不过是2009―2010年间西方中央银行相继启动量化宽松政策的必然结果,他们的行为当时就被指为“货币战争”。而且,这场货币战争的最大冲击不在于西方放松货币供给、新兴市场资产泡沫膨胀的阶段,而在于西方重新收紧货币政策的货币战第二阶段。当前的货币汇率波动即使可以称作“货币战争”,也是几年前西方埋下的“定时炸弹”。

  而且,通观全盘,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基本面不支持人民币汇率连续大幅度贬值,中国经济决策者没有挑起竞争货币贬值的动机,人民币汇率必须站稳。

  这个只要摆脱非理性恐慌情绪,就不难看清这一点。

  这不仅仅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别国横向比较仍然高不少,也因为中国仍然保持着货物贸易和经常项目收支顺差,中国财政收支和负债状况在全世界经济大国中也属于相对较好水平。

  当然,中国经济决策者也没有放任、乃至激励人民币大幅度贬值,更无意于挑起以邻为壑的竞争性汇率贬值。因为在短期内,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必将对持有美元负债的中国企业造成冲击。能够在此前数年借入低利率美元债务的中国企业,都是品质不错的企业,其中不乏中国各个产业的骨干,他们资产负债结构倘若显著恶化,对中国经济稳定将带来冲击,中国不会冒这个风险。

  从长期来看,中国如果轮番出现“金融市场震荡―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局面,那就是已经陷入了发展停滞,或者说“拉美化”。这种处境对中国没有任何吸引力,也是中国多年前就开始警惕防范的。

  同时,人民币汇率对美元适度贬值确实有助于缓解出口企业压力,但中国并不能指望依靠人民币贬值扩大出口。因为整个全球贸易环境如此糟糕,人民币再怎么贬值,都不会改变大的格局。

  中国无意挑起竞争性汇率贬值,同样可以从贸易政策走势得到侧面旁证。

  1930年代大危机期间,各国政府采取的是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特别是美国国会1930年通过《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虽然遭到了36个国家的抗议和国内1028名经济学家的联名上书反对,还是得到了胡佛总统的签署生效,此举将美国平均进口关税率提高到53.2%,1932年甚至达到59%的峰值,触发了60个国家的关税战,导致全球贸易急剧下降。

  但这几年,中国采取的是什么措施呢?中国采取的措施是扩大进口,设立和扩大自贸区,绝不是贸易保护主义。

  文/梅新育(作者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