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怎么朝低碳化转型?

  • 面向公共机构、园区业主等客户,打造“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的低碳/零碳示范园区、创新基地、发展样板

  • 面向公共机构、企业等客户,建设“数字化+体验式+交互式”的双碳主题展馆

  • 业务应用场景包装与美化

  • 结合园区、展馆定位因地制宜

面向电网、电力企业等客户,提供”数字化展厅+数字化内容+数字化模型“ 的整体解决方案

  • 深耕电力行业,专业基础深厚

    电力行业服务经验10年+ 打造数字电力标案案例20个+

  • 策划、设计、施工、站式服务、硬装、软件数字化总包

  • 卓越的内容开发制作技术实力

    针对客服定制需求,具备卓越的数字化内容开发及制作技术实力

  • 与多数品牌厂商成为合作伙伴,保证软硬件稳定运行

园区级“双碳主题”场景实践+展览展示先行者

我们是一家面向公共机构、园区管委会、企业业主等客户,为打造以"双碳"和"数字电力"为主题的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数字化园区和展馆,提供一站式展览展示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业务范围包括项目策划、内容创作、空间平面设计、多媒体交互制作、沙盘模型制作、业务场景方案设计、落地施工等,致力于为客户打造低碳、零碳先进技术的创新基地、 发展样板、示范园区。

公司核心团队来自工业与能源行业头部企业,在绿色低碳、清洁能源、数字电力、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丰富从业经验,在建设低碳、零碳园区和展馆领域成功打造了行业标杆案例,是业内少有的拥有集“内容策划+设计施工+低碳场景落地实践”等综合能力于一体的展览展示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三份重要文件,本网亦第一时间予以转发。为方便行业进一步深入了解、掌握这些重要文件精神,本网再次汇编相关权威解读文章,及与建筑业相关的部分条文和文件原文。

一、文件中与建筑相关要求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提出:

推进城乡建设和管理模式低碳转型

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全面落实绿色低碳要求。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加快推进绿色社区建设。结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城和农村绿色低碳发展。
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进城镇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逐步开展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开展建筑领域低碳发展绩效评估。全面推广绿色低碳建材,推动建筑材料循环利用。发展绿色农房。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大幅提高建筑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在北方城镇加快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核电余热供暖,因地制宜推进热泵、燃气、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清洁低碳供暖。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

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

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过快增长。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增强城乡气候韧性,建设海绵城市。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推动建材循环利用,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推动建立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制定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建设绿色城镇、绿色社区。
加快更新建筑节能、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加强适用于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持续推动老旧供热管网等市政基础设施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城镇建筑和基础设施运行管理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逐步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积极推动严寒、寒冷地区清洁取暖,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加快工业余热供暖规模化应用,积极稳妥开展核能供热示范,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清洁低碳供暖。引导夏热冬冷地区科学取暖,因地制宜采用清洁高效取暖方式。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

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

推进绿色农房建设,加快农房节能改造。持续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暖,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取暖方式。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节能环保灶具、电动农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加快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加强农村电网建设,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
《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提出:
◆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开展绿色建筑、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医院创建行动。
◆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
◆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
◆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鼓励智能光伏与绿色建筑融合创新发展。
◆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推进民用建筑工程建筑师负责制。
◆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改革。
◆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大力发展专业作业企业等等。
实现碳中和的路径主要有五个方面。
即减少碳排放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耗,例如钢铁、电建铝、水泥等行业都面临着进一步压缩低效产能的要求。
即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煤炭、石油等能源。根据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8.7亿吨标煤,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占比分别为57.7%、18.9%、8.1%、15.3%。其中,石油主要用于终端消费(交通、工业),煤炭主要用于中间消费(火力发电),天然气主要用于终端消费(交通、工业、居民生活)。
即发展废钢利用、再生铝、塑料回收等循环经济,减少初次生产的碳排放。
即通过工艺的改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减少工业、居民生活的碳排放。
即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生物质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BECCS)、植树造林等吸收二氧化碳,实现负排放。

三、碳中和目标对建筑业的影响

根据国际能源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2019年全球建筑和建筑业状况报告》,建筑业占全球能源和过程相关二氧化碳排放的近40%。2017年至2018年,全球建筑业排放量增长了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到2060年,全球人口有望达到100亿,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城市中。要容纳这些城市人口,要新增建筑面积2300亿平方米,需将现有建筑存量翻倍。如此巨大的建筑需求,加上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意味着建筑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持续上升。
图1:全球温室气体来源
中国建筑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排放了约21亿吨二氧化碳,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也占全球建筑总排放量的20%。中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相当于全球新增建筑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建设活动每年产生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1%,主要来源于钢铁、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以及现场施工。
另根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会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能耗总量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为46.5%;2018年全国建筑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占全国碳排放的比重为51.3%。
近期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司正式委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开展建材行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相关工作,包括建材行业配额分配、碳市场运行测试、碳市场监控等各项服务。建筑产业链节能减排政策持续落地,绿色建筑发展趋势明确。建筑产业链碳排放量占全国40%。
碳中和目标对建筑业的影响之一是建筑业的市场将有增有减。增量市场首先是新能源工程建设迎来投资快速增长的机遇。到2030年,我国光伏、风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光伏、风电装机容量是5.3亿千瓦,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金融机构预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光伏、风电装机建设投资规模约60万亿元。增量市场还包括其他可再生能源投资、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此外,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也是一个巨大的增量领域。减量市场则是钢铁、水泥等能耗大户行业,需要继续去产能、优结构。
碳中和目标对建筑业的影响之二是建筑业的建造方式需要彻底改革。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实行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绿色建造,推动建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提高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建筑业绿色改造升级。同一时间,由住建部、发改委等7部门印发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明确,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既有建筑能效水平不断提高,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2021年1月,住建部决定在湖南省、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开展绿色建造试点,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城乡建设绿色发展。
未来可实现减排节能的绿色建筑大有可为,建筑企业需要理解这一趋势,抓住机遇快速推进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将带来生产方式、业务模式革新,孕育丰富市场机遇,在我国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就《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出权威解读。

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

问:方案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经历平台期后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实现碳达峰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脱钩”,即经济增长不再以增加碳排放为代价。因此,碳达峰被认为是一个经济体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方案,经党中央审议通过,由国务院印发实施。

问:方案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两个碳达峰关键期,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标。比如,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顺利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主要发达经济体均已实现碳达峰,英、法、德以及欧盟早在上世纪70年代即实现碳达峰,美、日分别于2007年、2013年实现碳达峰,且都是随着发展阶段演进和高碳产业转移实现“自然达峰”。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人均碳排放不及美国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更是仅有美国的八分之一。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还在深入发展,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重,能源消费仍将保持刚性增长。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全符合《巴黎协定》目标要求,体现了最大的雄心力度。中国的碳达峰行动,将完成碳排放强度全球最大降幅,并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问:方案提出哪些重点任务?

答:方案提出,将碳达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一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推进煤炭消费替代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
二是节能降碳增效行动。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实施节能降碳重点工程,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
三是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实现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碳达峰,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
四是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
五是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行动。推动运输工具装备低碳转型,构建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六是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七是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行动。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八是碳汇能力巩固提升行动。巩固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
九是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广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强化领导干部培训。
十是各地区梯次有序碳达峰行动。科学合理确定有序达峰目标,因地制宜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上下联动制定地方达峰方案,组织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问:方案提出在哪些方面开展碳达峰国际合作?政策保障方面有什么举措?

答:国际合作方面,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开展绿色经贸、技术与金融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政策保障方面,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健全法律法规标准,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完善经济政策,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完善绿色电价政策,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套制度,建设全国用能权交易市场等。

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问:方案在“1+N”政策体系中的定位是什么?

答:意见是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的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覆盖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是管总管长远的顶层设计。意见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中发挥统领作用,是“1+N”中的“1”。
方案是碳达峰阶段的总体部署,在目标、原则、方向等方面与意见保持有机衔接的同时,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相关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实化、具体化。
方案是“N”中为首的政策文件,有关部门和单位将根据方案部署制定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领域以及具体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各地区也将按照方案要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行动方案。除此之外,“N”还包括科技支撑、碳汇能力、统计核算、督察考核等支撑措施和财政、金融、价格等保障政策。这一系列文件将构建起目标明确、分工合理、措施有力、衔接有序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

问:如何做好方案的贯彻落实?

答:加强党中央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对相关工作进行整体部署和系统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统筹协调、定期调度,科学提出碳达峰分步骤的时间表、路线图,督促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细。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考核。

近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杨保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出席发布会,介绍《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又跟大家见面了,衷心感谢大家对城乡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了《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10月21日正式向社会公开,新华社发布了《意见》主要内容,央视新闻联播进行了播报,22日人民日报对《意见》主要内容进行了刊发。《意见》印发后得到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反响,今天我借新闻发布会的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意见》的内容,与大家共同学习。
进入新发展阶段,城乡建设是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战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建设工作,对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城市工作要做到“一个尊重、五个统筹”,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在上海考察时,总书记强调,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在内蒙古考察时,总书记指出,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把乡村建设得更加美丽,等等。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为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们坚决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绿色发展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一是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先后组织开展了12个领域的专题研究,编写出版《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系列教材。配合中组部对城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地方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主要负责同志开展针对性培训,力争在城乡建设中做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二是加强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积极探索适合绿色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比如,推动建立城市体检评估机制,在59个样本城市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全面检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特别是绿色低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引导和帮助城市形成更科学、更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开展乡村建设评价试点,全面了解乡村建设发展状况和水平,查找补齐乡村建设短板,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在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中探索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构建以社区建设为基本单元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建设治理体系,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以绿色低碳发展为路径,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在城市建设中,持续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等等;在乡村建设中,不断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加快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提升村容村貌,等等。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政策措施效果持续释放,试点示范作用初步显现,适合绿色发展要求的城乡建设体制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为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城乡建设领域还有很多方面与绿色发展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热切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现象依然存在,城乡建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依旧突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入组织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中好的经验做法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有关专家意见,完成了《意见》代拟稿起草工作。《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今后一个阶段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把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城乡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意见》共包括5个部分。在第1部分“总体要求”中,《意见》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转变城乡建设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工作原则概括起来就是“6个坚持”,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整体与局部相协调、坚持效率与均衡并重、坚持公平与包容相融合、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同时,《意见》还提出了到2025年和2035年的发展目标。
在第2部分“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中,《意见》提出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等3项主要任务。
在第3部分“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中,《意见》从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5个方面提出转型发展要求。
在第4部分“创新工作方法”中,《意见》提出要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5项方法,将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最后一部分“加强组织实施”中,《意见》提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健全支撑体系、加强培训宣传4项重要措施。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支撑体系建设,指导各地将《意见》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我想问一下张部长,刚才也听到您的介绍,实际上这次《意见》里涉及的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意见》的实施,将会给未来我们国家的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促进作用?谢谢。
我来回答你的问题。确实,刚才我介绍了,当前我们这几年城乡建设的绿色发展有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包括与实现绿色发展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扭转等。另外,城乡建设领域也面临着比较艰巨的节能减排任务。《意见》的实施,对于统筹解决城乡建设当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将新发展理念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形成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但过去城乡建设是重物不重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不够,忽视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进的关系,城乡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短板,影响了人民安居乐业。《意见》提出,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实现人口、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协调,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等,这些对于在城乡建设当中全面落实生态文明要求,修复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改变城市建设整体性缺乏、系统性不足、包容性不够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意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需求,提出了要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工程,加强婴幼儿照护机构、幼儿园、中小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养老服务机构、儿童福利机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社区足球场等设施建设,我想,这些设施会大大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是有利于加快转变城乡建设发展方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大家也注意到了,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对“双碳”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大家可能也注意到,文件中特别提到了要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这一任务。城乡建设领域确实是碳排放的大户,而且随着城镇化过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碳排放占比预计还将呈上升的趋势。针对当前城乡建设当中存在的“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突出问题,《意见》从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建筑、绿色建造等方面提出了系统解决思路,包括建立健全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协调机制,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等等。这些措施,对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城乡建设领域节能减排目标、推动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关键作用。
三是有利于建立和完善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推进城乡建设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去城乡建设工作重速度、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重眼前、轻长远,没有形成一套与绿色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建设和监管体制机制。《意见》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年来的一些工作成果和地方试点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符合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要求和我国实际的工作方法,包括建立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的统筹机制,建立健全“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制度,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城乡建设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完善智慧城市建设标准和政策法规,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健全社会公众满意度评价和第三方考评机制等措施,这些对于系统解决城乡建设当中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也为全面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我就回答这些,谢谢大家。
我的问题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作出了重要部署,请问《意见》对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提出了哪些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将如何落实?谢谢。
谢谢。乡村是我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领域,但目前还存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大、农房设计建造水平偏低、乡村特色风貌欠佳、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等一系列问题。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手段,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主要提出了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镇村设施建设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意见》的贯彻落实,重点从5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以乡村建设评价为重要抓手,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高乡村建设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二是以农房建设为着力点,继续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大力提升农房品质。三是以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是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为目标,加快村庄建设现代化。五是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动就地城镇化和以县域为单元的城乡统筹发展。
总体来说,乡村建设行动是要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美丽的乡村,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什么呢?就是乡村要实现现代化,而不是去追求城市化,城乡的差距要缩小,但是城乡的差异要彰显出来。因为我们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也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古人讲“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所以我们所谈到的乡音、乡韵、乡愁、乡情、乡风、乡貌,它们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值得珍视。我们将来城里人也可以体验到乡居生活,是一种别样的体验。我记得林散之先生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小立江邻独来烟水”,下联是“不居朝市为此云罗”。也就是说当我们追求美好生活丰富体验的时候,乡居生活别有一番风情。
“十一”我去了一趟广州,广州今年旅游增长板块最大的一块是乡村旅游,所以我们期待通过乡村建设行动,在不久的将来,乡村能够重现孟浩然笔下的一种生活场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我也希望我们将来能处处欣赏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乡村美好风光。谢谢大家。
我们看到这几年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包括城乡人居环境也在持续改善,但可能还存在系统性不足的问题。想问《意见》在这方面有哪些考虑?如何去落实?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城乡基础设施包括给水设施、排水设施、燃气设施、供热设施、道路交通设施、园林绿化工程、垃圾处理设施等,这些设施本身是一个整体,而且相互关联。因此,提高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水平,可有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质量、运行效率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对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保障城乡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们部里开展了一些工作,一是通过完善标准体系,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分别建立并完善了城市供水、排水、燃气、供热、园林、道路和轨道交通,以及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利用等专业标准体系,发布相关标准超过500项,不断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工程质量和运行稳定性。二是加强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建立建档制度,并开展了普查,做到心中有数。三是推动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以建设高质量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为目标,系统谋划“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四是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推进人行道净化和自行车专用道建设。五是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2019年实施“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以来,城市累计新建改造污水管网约9.2万公里。
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要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建档制度,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建设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的城市街区,加强交通噪音管控,加强城市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等重点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统筹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及集中供热替代等重点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落实《意见》部署,统筹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体系化建设和绿色转型发展。一是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不断提升标准技术水平,特别是拟发布各类基础设施的全文强制性规范,严格底线控制要求。二是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的普查建档,力争到2023年年底前,基本摸清设施底数,到2025年年底前,基本实现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全覆盖。三是印发实施“‘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强统筹,加快设施体系化建设。四是大力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提高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五是持续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建立污水处理系统运营管理的长效机制。谢谢。
刚刚张部长也介绍了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请问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在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措施呢?谢谢。
谢谢,这个问题继续由我来回答。我国绿色建筑工作起步于本世纪初,相对于发达国家晚30年左右,但发展的速度非常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陆续发布了《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系列的工程建设标准20余项,对各类民用建筑绿色评价,以及绿色设计、绿色施工、绿色改造等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印发了《绿色建筑评价管理办法》和《绿色建筑标识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目标清晰、政策配套、标准较为完善的推进体系。经过各地共同努力,绿色建筑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累计绿色建筑面积达到了66.45亿平方米。但是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技术要求落实还不够充分、地域发展还不够平衡、市场推动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
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提出,要实施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规范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等政策支持,推动高质量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大力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发展零碳建筑,实施绿色建筑统一标识制度,建立城市建筑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数据的共享机制,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等。
我们认为,推动高水平绿色建筑发展,是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们部将按照《意见》要求,抓紧开展相关工作,一是持续开展绿色建筑创建行动,进一步提升绿色建筑占比。二是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在适宜气候区推广超低能耗建筑。三是推进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四是加强建筑运行的管理,降低建筑运行的能耗。谢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无序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等问题仍然存在,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区域城市群和城市的绿色发展?谢谢。
谢谢你的提问。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的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是提升城市绿色发展水平,保障城镇化高质量推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工作:
一是推动绿色低碳城市、社区和县城建设。会同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指导青岛市落实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方案,指导哈尔滨、南京等12个城市做好绿色城市示范工作,与5个部门联合印发了《绿色社区创建行动方案》,与14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县城绿色低碳建设的意见》。二是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共确定了58个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城市。三是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制定和修订了相关标准,加大财政支持。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城市共建成各类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项目约4万个。四是研究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加强历史文化名胜、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遗存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工作。
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针对区域和城市群发展宜居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举措:
一是对于促进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要求建立健全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区域、城市群和都市圈内大中小城市住房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二是对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市,要求建立分层次、分区域协调管控机制,合理确定开发建设密度和强度。推动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城市节水,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工程。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三是对于加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求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建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制度,保护和培养传统工匠队伍,传承传统建筑的绿色营造方式。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好《意见》的要求:一是编制发布“‘十四五’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规划”,提出构建人居环境系统的相关措施,促进自然生态、人工建设和社会人文环境的相互支撑,推动区域和城市群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绿化碳汇能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持续开展绿色社区创建行动。二是建立历史文化保护项目维护修缮机制,推动历史建筑绿色化的更新改造、合理利用,加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谢谢。
近年来,施工工艺不断创新,装配式建筑总量和水平不断提升,智能化建造不断涌现,请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采取哪些措施,落实好《意见》要求,推动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发展?谢谢。
目前,建筑领域的资源消耗大、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推广绿色建造,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这方面我们开展了一些实践。一是推动湖南省、广东省深圳市、江苏省常州市三个地区开展了绿色建造的试点,并印发了《绿色建造技术导则(试行)》。二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累计建成装配式建筑面积达16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54%。其中,2021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了20.5%。三是重点推动钢结构住宅试点建设。2020年全国新开工钢结构建筑1.9亿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46%,占新开工装配式建筑的比例为30.2%。其中,新开工的钢结构住宅约1200万平方米,较2019年增长了33%。
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要求开展绿色建造示范工程创建行动,推广绿色化、工业化、信息化、集约化、产业化建造方式,利用新技术实现精细化设计和施工,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改革建筑劳动用工制度,加快推进工程造价改革。
下一步,为推动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建筑发展,我们将根据《意见》要求,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构建标准化设计和生产体系,编制《装配式住宅设计选型标准》,推行“少规格、多组合”的正向设计方法,扩大标准化构件生产使用规模,推动装配式建筑市场化、规模化发展。二是不断完善适用于不同建筑类型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加快打通钢结构住宅设计、生产、施工等产业链。三是加大推广力度,指导地方在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中积极应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积极开展钢结构住宅试点,鼓励医院、学校等公共建筑优先采用钢结构。谢谢。
《意见》的实施对加快城乡建设转型提供了遵循,请问下一步如何确保《意见》的落地?谢谢。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就像你刚才讲的,《意见》的主要工作目标就是推动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应该说,相关政策从方向到路径都已经明确了,今后的重点就是怎么样把《意见》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地落实,真正发挥作用。
前面我讲了,《意见》提出了四项组织实施的保障要求,为了确保《意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具体来讲,一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各方面各环节,建立省负总责、市县具体负责的工作机制,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支持城乡建设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各地要结合实际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三是健全支撑体系,制定修订城乡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法律法规,为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提供法治保障,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管理和执法能力水平,加快管理、技术和机制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四是加强培训宣传,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尊重城乡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尊重历史文化传承,重视和回应群众诉求。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广泛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这是文件的一些要求。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组织好《意见》的实施工作。一是推动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压实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责任,把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真正扎实落地。二是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形成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三是指导各地按照文件的要求,研究落实方案,建立工作机制,定期研究重大问题,推动重大项目和重大任务落地落细。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法律法规和科学知识。
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推进文件落实,同时也要在文件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开展评估,有关情况我们要向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报告。我大概就回答这些。
在煤坑上建光伏电厂,是大同低碳发展和经济转型的一个尝试。但从煤炭长长的产业链上释放出来的煤炭工人,并不都能跟上转型的步伐。
比自己的许多同学幸运,2014年大学毕业的小闫最终在家乡大同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大同煤矿集团(简称同煤集团)塔山光伏发电厂做技术员。

光伏,是同煤集团的新业务。这个2014年启动、计划装机20MW的电厂,目前有一半建成投产,于2015年1月初并网发电。以目前10MW的装机,发电量和近在迟尺的塔山煤电厂不能比。不过有新能源补贴,电价有优势:煤电一度电约3毛钱,光电1块。

算上小闫,塔山光伏电厂日常技术人员有10人,分两班倒。对小闫来说,工资不算高,但工作相对轻松。光伏电厂都是一次性投入,可预期使用寿命超过25年,也不用担心失业。

附近几乎都是围绕煤炭产业建立的工厂。从光伏电厂管理楼顶部眺望,在路的同侧,不到2公里处就有一个大型水泥厂;紧靠山边的,是和光伏电厂直线距离约3公里的采石场——石料可用于矿道巩固。目光所及大约十来个山峰,大多只剩半壁,露出煞白刺眼的山石。每次放炮炸山,小闫都能感到楼在颤。

大同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始于上世纪初。伴随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大发展,作为主要一次能源的煤炭也成为“黄金十年”间大同GDP飞涨的主要动力。不过,早在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第一次下降之前,颓势已经很明显。以往年轻人毕业回来,大多直接进入煤企,一干就是一辈子。现在煤炭产业吸纳能力大不如从前。就业机会少了,小闫的同学也开始接受销售、美容这样的工作。

事实上,在全国空气污染治理和低碳发展的压力之下,大同不得不积极寻求煤炭之外的出路,向低碳发展、清洁能源转型。

光伏,是大同的自我突破。

同煤集团塔山光伏发电项目(1万千瓦),2015年投产。刘禹扬摄
2014年,大同发布了'低碳创新行动计划':到2020年,全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从2005年的1%增加到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45%。

对于大同而言,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能和太阳能。大同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植被稀疏,降水稀少,但全年日照超过3000小时,日均超过8小时(当日低于6小时无利用价值),是中国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北部非矿区已经大量建设风电,而矿井式开采形成的大量采空塌陷区,诸事不宜,唯独建设太阳能电厂特别合适。

2015年,全国第一个采煤沉陷区先进技术国家级光伏示范基地'领跑者'落户大同。按照规划,到2019年,大同将建成300万千瓦的煤坑光电电站。第一轮100万千瓦建设招标在去年6月启动,中电投,中广核,三峡新能源等企业纷纷中标,光伏建设风风火火开展起来。

3月31日,山西发改委已经批准了大同“领跑者”项目的电力送出计划。其中,西北远郊的50万千瓦电力汇集后送往大同南京庄220千伏变电站;近郊50万千万电力将送到大同北郊220千伏变电站。送电距离为200-300公里,从那里可以将电力从大同送往北京。

与此同时,在产煤大省山西其他地方的煤坑上,光伏也陆续建立起来了。截至2016年2月,山西全省装机容量超过7000万千瓦,仍居全国第八,煤电占比降至88%,但光伏已经上升至1.66%。

转型降低煤炭依赖度,大同已经努力多年。根据省环保厅的数据,作为公认的煤都,大同去年空气质量位居全省第一,今年第一季度仍居首位。 光伏和风电的推广将进一步减轻煤炭造成的污染,并降低碳排放。

不过对大多数本地人来说,光伏的好处并不如煤炭来得实在——至少现在,光伏还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

三月的大同,还沉睡在冬季的灰黄中。在南郊区刘官庄村村口,上海设计院和晶澳能源合作的50万千瓦的光伏电厂建设,已经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雨季不能施工,工程必须要在六月之前完成。

今年60岁的老刘,年轻的时候曾在家附近的小煤窑干活,现在他在晶澳光伏电厂搞安装。刘禹扬摄
光伏电厂的建设周期很短,如果进展顺利,这个电厂约三个月就可以完成:先是整理土地铺路,方便材料运输;然后和水泥、打桩固定光伏架;随后安装框架和光伏板,主要工作就结束了。最后由电工完成并网工作。需要的工人也不多,河北来的吴姓包工头带来三四十个工人负责这个电厂的主要建设工作,外加十多个本地人。

临时加入的本地人业务不熟,进度要慢不少。吴的工地按工作量算酬劳,这些本地工人每天平均收入超不过一百元。'那些本地人,一天平均下来五十块也干,因为搬进了新小区,水、气、煤电、柴米油盐都要钱,又没有别的事情好做。'吴说。

大同煤层厚达30-40米,总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经过多年开采以后,采空区沉陷时有发生。从2006年开始,共有同煤矿工和煤矿附近居民数万人,从采空塌陷区及棚户区搬迁到大同市区通往同煤集团路上的恒安新区。今年5月,大同政府也出台采空区统一搬迁政策,近8000户约19000万人全部搬出。

60岁的刘就是在吴的工地上干活的本地人。不过,他还没有搬进新小区。他的家,在距离工地六十多公里以外的山村里。

早在年轻的时候,刘就在家附近的小煤窑干活: 下井、挖煤、按天拿工资。那是煤炭的好时候,只要干活就有钱拿。到了四五十岁,年纪大了,不再下井,他就留在矿上做些地面工作,仍然可以一天收入百来块钱,直到几年前煤矿倒闭。

刘的村庄很偏僻,方圆十里没有人烟。每天坐同乡的面包车往返工地,单程得一个多小时。回家最后十里路,是被碾得稀烂的土路,村里没钱修。开面包车的师傅也住在村里,和大家一起到工地干活,早七点出发,晚七点回来。有孩子在外上大学的人家,大多已经搬走了,全村从以前的数百人,变成了四五十人。剩下的多是些老弱病残,以种地为生,农闲时打打零工。

刘的儿子在大同北郊打工,正直壮年的女儿因为神经病变,八年前失明并瘫痪在床,女婿已经不管了。女儿在几年前就已经放弃治疗。'进医院,一天的费用就是7000块,治不起,'他说。外孙在镇上上小学五年级,每周五刘骑40分钟摩托车去接他回来,周一再送回去。

每年开春,刘和老伴就按着时节往自家20多亩地里种下小米,黍子,麦子等,然后等着老天爷下几场好雨。年头好的时候,一年可以卖5000多块,去掉成本,收入3000多。

'在这个工地上干了五六天了,一天如果赚个100来块,就继续干,不行就再想想别的办法。'刘盘腿窝在自家炕上,抽着水烟袋。

继续在煤矿公司工作的正式挖煤工人,虽然比刘多一份固定的工作,在煤炭行业减产和大规模转岗压力下,也很迷茫。50岁以上的人心里大概还有些安慰,至少有退休金可以指望;不到50岁却不再年轻的人,也不知道不挖煤了还能干什么。

山西大同左云县,老刘和妻子女儿晚饭后看电视。因为人力缺乏、交通不便,老刘一家一年的毛收入大约是5000元。刘禹扬摄
低碳发展怎么走向可持续?
大同常住人口340万,根据同煤集团官网,仅同煤集团一家就有正式员工20万多。煤炭牵扯着大同经济命脉,能源转型就是经济转型,所以低碳不是从煤炭走向风能太阳能这么简单,还要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既要低碳又要保增长,前市长耿彦波曾尝试过让大同恢复文化古城风貌,向旅游城市全面转型。

从2008年到2012年,大同城区大拆大建,恢复了明朝时期的城墙,总长度7.4公里,城墙上每相隔一百米就有一个复古的望楼,在灯光的映衬下,真可谓'雕梁画栋,琼楼玉宇'。大同城区风貌为之一变。1500多年前,大同曾经是北魏都城,也是后来多个朝代的边关守城。大同拥有云冈石窟这样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以及多处国家级历史遗存,发展旅游的确有潜力。

不过从大同的长远发展考虑,能源转型仍然是关键——煤炭输出减少之后,电力输出成为山西的重要创收项目之一。减煤的同时必须要保证电力生产,因此,如何在光伏发展的同时扩大附加经济价值,是当地发展的重点内容。

在地面能和光伏结合的,目前主要是农业。

光伏和农业,是这两年开始流行的一对新搭档。在山西也很受欢迎。山西寿县,3万千瓦的光伏农业科技大棚已经于去年7月完工并网;在山西长治,国内最大的5万千瓦光伏农业科技大棚也于4月正式并网发电。

2016年,大同将建设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 (包括农光互补电站)共69.2万千瓦。未来五年之内,大同将会建设近5万亩配备光伏电站的国家级现代设施农业园区,以产业扶贫。

也许有一天,老刘的村子里也会出光伏大棚。老刘这样的老矿工们,可以在自家大棚里劳作,再也不用长途跋涉打零工了。


注:本文所有人物均为化名
山西大同左云县,三峡新能源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该项目建设在采煤沉陷区。刘禹扬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低碳转型的推力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