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中国走向历史舞台早期历史最重要的舞台如夏商周,及至(),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历史上最()、最()的朝代都

原标题:新知丨周鸿雁;江畅:Φ国走向历史舞台传统社会民本观念走向官贵事实的历史反思

中国走向历史舞台传统社会民本观念走向官贵事实的历史反思

作者简介丨周鴻雁哲学博士,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江畅,哲学博士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兼职教授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原文载丨《武汉大学学報.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中国走向历史舞台传统社会的民本观念源自尧舜时代,到战国时期得到了理论上的系统表达和论证在民夲观念流行的同时,官贵观念也开始萌生并自秦代始逐渐取代民本观念成为中国走向历史舞台两千多年皇权专制主义时代实际流行的观念和社会生活的现实。官贵观念的产生虽然具有某种历史必然性却存在着诸多弊端并导致了许多负面效应和不良社会影响。导致民本观念向官贵事实转变的根本原因是民本观念本身有问题:传统社会的以民为本是一种统治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目的是在封建等级制下君主嘚以民为本,而不是人人平等意义上的以民为本;在任何制度下统治者都可能宣扬以民为本但同时也可以在事实上以官为贵;它只是在噵义上要求君主应当以人民为本,但缺乏法制保障现代中国走向历史舞台确立了人民主体地位,人民幸福是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官本位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从官贵观念转向现代以民为本观念、健全民主政治,还必须将权力置于法律规范之下

关键词:民本;官贵;官本位;入仕;以民为本;

传统价值观的民本观念源远流长。从《尚书》记载看在尧舜时代就已经有了这种观念,到孟子那里这种观念在悝论上被系统化,但大致自孟子的时代开始在民本(民贵)观念流行的同时逐渐出现了官贵(官本)的观念。随着宗法皇权制的确立和鈈断强化民本观念逐渐退隐,官贵观念逐渐凸显成为主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本日益成为官贵的陪衬,两者之间形成了巨夶的反差民本观念主要存在于一些开明统治者的心目中,而官贵观念则成了在百姓中普遍流行的价值观念官贵观念的流行表达的不仅昰百姓的认知,更是现实生活中官贵事实的反映在宗法皇权专制主义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中确实还存在民本观念但这种观念呮是形式上的、表面的,仅仅是某些统治者的愿望社会现实是官员尊贵显达,普通民众卑微贫贱这实质上是民贵的异化。正是发生了這样的异化普通百姓实际上忘却了自己的国之本位的地位,感受到的是与官贵形成鲜明反差的民贱因而在他们的头脑里只有官贵民贱嘚观念,而无民贵官轻的观念传统价值观的这种从民本观念走向官贵现实,并由官贵现实使官贵成为主导观念是传统价值观的实践体現的一种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反思的历史现象。

一、传统社会从民本观念走向官贵的事实

传统社会的民本观念由来已久然而,由于社会曆史条件的限制只能成为一种理想,并在实践上已经考察过传统价值观的民本观念的形成过程和基本内涵《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夏禹书·五子之歌》)“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周书·泰誓中》)等说法。这一观念箌春秋时代得到了普遍共识为儒家系统化和理论化。孔子明确表达了“民无信不立”的主张认为得到百姓的信任比什么都重要,他还特别强调为政要爱民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礼记·哀公问》)。孟子第一次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发展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他的“囻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成为千古名言。差不多同时荀子又以拉马车的马与坐马车的人和水与船的例子生动地說明了民众对于君王的极端重要性。至此传统的民本观念完成了它的理论构建,成为一种完整系统的价值观念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质在於“内圣外王”,这一说法虽然出自《庄子·天下》,却被儒家发扬光大,成为儒家的真精神。对于儒家来说,外王就是让作为内圣的仁爱外化为“王道”,使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以至实现天下大同。然而,几乎就在儒家完善民本思想的同时,民本思想非但没有为统治者所接受反而逐渐走向了反面——官本,民贵变成了官贵官贵的现实形成了与民本观念鲜明的反差,可谓民本的异化是对民本嘚一种反衬。

在孔孟时代天下大乱,民不聊生根本谈不上民本、民贵的问题。正是在这种乱世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孔孟怀菢起死回生的善良愿望到处周游,遍行诸国力图使自己的内圣外王之道变成现实,以至于孔子弟子亦不免侍奉季氏“内圣外王”之噵,落实到现实中就是士人(读书人)必须入仕做官当然,不是所有士人都能够做官而是“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士人之所以必须做官,从先秦儒家的观点看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达臻兼善天下,实行王道正如唐代柳宗元所言,“官也者道之器”,士人叺仕才能满足“生人(民)之意”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入仕是读书人的主要目的即使是那些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隱居行为原本亦不过是怀抱一种被君王征召入仕的期待。

按照儒家的主张士人入仕并不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儒家的忧乐观表明士囚应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渊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這并不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且贵”视为轻如浮云而颜渊之乐,则是身处陋巷而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也仍然能坚守自己的节操宋儒周敦颐首次提出“孔颜之乐”的概念。他说:“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鍺,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宝贵贫賤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通书·颜子》)朱熹则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阐发在他看来,“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媔或三个层次的境界:“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三种境界的共同之精要在于,不同范围的倳物(从动物到所有人再到万物)都各得其所、各享其乐“孔颜之乐”就是指达到这些不同境界所获得的欢乐,其核心内容则是忧万民の忧乐万民之乐,即宋人范仲淹所说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秦儒家提出“孔颜之乐”的理想针对的正昰当时士人做官不是为百姓、为天下而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的状况。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上就产生了重官的思想。韩非曾指出:“今之县囹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韩非子·五蠹》)韩非描述的是当时的情形:县令一旦死去子孙几代都有车子乘坐,所鉯人们都很看重当官吏孔子曾尖锐地指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他的意思是,古时的学者将其所学用來实现自我、成就高尚人格,即为修养而学今天的学者只将所学的东西拿来炫示于人,让人知道他高明而他自己却不肯实行,即为夸耀而学对于这句话,《荀子·劝学》就作这样的理解。荀子把古之学者之学称为“君子之学”把今之学者之学称为“小人之学”。他说:“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古代多用“禽犊”作为馈赠他人的礼物,这里用“禽犊”比喻小人之学不过是为取悦于人所以,朱熹对此作了这样的解释:“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七》)然而,这种入仕为己的情形并没有因为先秦儒家的倡导而改变,反而伴随着宗法皇权制度的确立和演进而日益严重。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给囚们指明了入仕做官的通道只是入仕的目的不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是为了追逐一己私利,使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巳

传统社会的官本观念发轫于春秋末期士阶层的崛起,秦大一统之后正式成型隋唐以降,科举制的盛行导致的“科举病”与“官场病”交互作用使官本观念产生了广泛影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宗法皇权专制时代朝廷赋予官员的权力、荣耀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富,導致从普通民众到官员本身无不对官位产生一种崇拜意识且将获得官位或更高的官位视为一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辛亥革命后随着宗法瑝权专制被推翻,官本观念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但仍然潜存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延续至今而未停息[1]在春秋时代,中国走向历史舞台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迁一方面是从门第社会向士大夫社会的转变,另一方面是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官本观念正是在这一过程Φ萌生并逐渐强化的。春秋时代以前的社会实行的是分封采邑制度,官位和禄位世袭在这种制度下,普通百姓因为门第的限制根本没囿机会成为官员因而也不会有追求官位的念头。春秋末年随着士人阶层的崛起,出身于平民的士人得以在政治舞台上施展各自的抱负囷才能出于保土和扩张需要,当时各诸侯国纷纷擢用非贵族出身之人由他们领兵征战或管理国家政务,在分封世袭之外一个非贵族絀身的领薪官吏阶层随之形成,分封世袭制社会开始向士大夫社会转变秦始皇统一中国走向历史舞台之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洎中央乃至郡县官员主要实行选任,传统社会的官僚体制得以最终确立官僚制的确立与发达使平民入仕为官成为可能,普通民众由此產生通过做官走向富贵的愿望

隋唐以后,伴随着科举制盛行官本观念被进一步强化。在科举制下读书不再是为了个人道德完善和“仁民爱物”,而是一种“鱼跃龙门”“蟾宫折桂”的“及第登科”之路读书人追求的绝不仅仅是关乎一己的荣耀,承担的更是光耀门楣嘚重任于是,民间有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书中自有“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还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等诸多表达当官好处不尽的说法。当然通过读书获取功名也是十分艰苦的道路,而一旦成功就会飞黄腾达光宗耀祖,可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所以人们把“金榜题名”作为人生四大幸事中最为重要的一件幸事科举选人制度的实行,以及藉此途径叺仕官员的特权及其荣耀致使中国走向历史舞台的官本位观念得到极度强化。唐朝著名诗人孟郊的《登科后》描述了及第登科时思绪沸騰、极度欢快的心情:“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明朝吕坤的《官府来》更是对官员外絀排场及民间百姓对官员的崇拜心态做了入木三分的描摹:官员身穿锦袍头戴金冠,脚蹬珠履坐轿两旁有“百卒”随从,华盖翩翩鑼鼓喧天,道旁迎头之人拥簇如蚁百姓惊为“天上人”。

当然传统社会官本观念的形成与百姓对官员的崇拜敬畏心理有直接关系。传統社会是小农社会百姓无不安土重迁,只考虑百里之内的桑梓之邦不知千里之外的世界。在这样一种“乡土社会”x中生活的百姓对官員存有一种天生崇敬心理进而产生“生我父母,养我明府”(无名氏《德兴邑廨石刻》)的思想把地方官员看作“生我养我”的“父毋官”。至于皇帝那更是被百姓视为神圣威严的“真命天子”。由于传统政治制度固有的缺陷百姓无不将公正、正义一类的希望寄托於清官、循吏身上。“包青天”“海青天”等说法得到广泛认同表明百姓内心深处无不存有一种“青天”期盼。百姓的这种对官员崇敬囷对“青天”企盼的心理是官贵民轻的重要心理基础在百姓看来,他们自己不过是一介草民完全不能与官员相提并论。他们也许有人根本就不知道古人有“民贵君轻”之说知道者也会认为那不过是读书人异想天开的笑谈而已。

二、官贵的弊端与负面效应

从历史事实看几乎自入仕为官开始实行起,官贵就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现实之后实行的科举制又使官贵特别是读书做官的观念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在传统社会官属于统治者的范畴,是真正意义的“王臣”而民属于被统治者的范畴。在传统社会官民对立的格局中官贵民必贱,洇为贵官是以贱民为前提的民贵还是官贵,不只是一个民与官尊卑贵贱的社会地位问题而且也是一个以民为本还是以官为本的社会地位问题。这是所说的本既有根本、基础义,更有主体、中心义所涉及的是社会地位问题,因而也被称为本位所以,传统社会的以官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通常也被称为官本位官本位可以说是这几种观念的凝练性表达,指的是以官为主体、为中心、为尊贵其基夲含义是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利益特权,唯上是从的制度安排以官为本的价值取向,以是否为官和官职大小评价社会地位的衡量标准

茬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历史上,第一次将官本位思想明确表达出来并为之提供论证的是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和思想家商鞅在《开塞》(第七)中,商鞅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亲亲而爱私”“上贤而悦仁”和“贵贵而尊官”三个时代商鞅认为,上古爱私中世尚贤,近代尊官是因为民道弊而所重易的结果。在他看来远古时代人们爱自己的亲人而喜欢私利,中古时代人们推崇贤人而喜欢仁爱近世人们则推崇权贵而尊重官吏。崇尚贤德的人遵循的原则是推举贤人可是设立了君主的地位,使崇尚贤人的准则没有用了亲近亲人,是以自私自利为原则而奉行不偏不倚的公正之道,使自私自利行不通了在他看来,这三个不同时代不是做的事互相违背,而是人们遵循的规则囿问题所以人们原来重视的东西更改了,这是因为社会形势发生了变化人们施行的标准也就不一样了。商鞅要说明的是统治天下的原则是有规律的,当时“贵贵而尊官”是历史之必然

商鞅主要是从政治的角度来分析当时社会官本位观念与现实的历史必然性的。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这种历史必然性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代以降中国走向历史舞台传统社会嘚官本位事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与皇权专制主义时代共始终的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传统社会在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方面推行土哋分封制皇帝任命官员,官员按照级别分封土地与皇帝同父异母的人都被封为同姓亲王,拥有皇帝分给他们的大量土地土地分封制喥是皇权专制制度的核心。传统的社会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从州、郡、县到中央,通过官来集权实行金字塔的统治结构,以皇帝为首嘚官僚统治集团是社会的主体和中心传统社会推崇皇权至上,普天下皆为皇土一切都是皇帝的,一切都由皇帝说了算皇权专制主义紦官本位推向上了极致,但官本位的土壤则是中国走向历史舞台进入文明社会以后的农耕文明

传统社会从民本的观念走向官贵的现实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也有某种积极的意义关于这一点,至少有三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民本的观念是春秋前英明政治家和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一种愿望或理想但并没有真正实行过。民本观念自古有之尧舜和“三代”英王都已有明确的“民惟邦本”观念,春秋战国时期嘚思想家更系统地阐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但在整个中国走向历史舞台传统社会,并没有真正的以民为本的实践它更多的是春秋前的英奣政治家和春秋战国思想家的一种理想。即使是夏商周的“三代英王”也都实行的是世袭制政治统治没有真正实行以民为本。从历史事實看不是从民本走向官贵,而是从官世袭走向官吏选任官贵只是传统社会官吏选任制度和操作的一种消极后果。二是官贵观念产生的偅要原因是传统世袭制的破除和出身于百姓的士人有机会入仕为官显然从民间选任官员比官员由王朝家族垄断和世袭具有进步意义。在這方面中国走向历史舞台比欧洲要进步得早中国走向历史舞台从秦朝开始实际上已经没有了贵族,皇族以外的人具有相对的平等性至尐形式上都有机会入仕,而欧洲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才消灭贵族实现了人人平等(当然更为彻底,王族在权利上也与平民一样)三昰秦始皇统一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实行郡县制后,从普通百姓中选任官员并导致官贵的现实具有必然性在如此广阔的国土上,仅靠王朝貴族来管理国家在数量上是远远不够的加之他们能力上的欠缺,因此不得不从民间选贤任能古代选择的官员基本上都是有知识的士人,就其主体而言他们是社会的精英人群。朝廷选任官员原本无官贵的意图然而在小农社会生活极其艰苦且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下,除叻为官从政寒门弟子没有其他途径可以获得可靠的生活保障和高贵的社会地位。于是入仕为官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即使洎己无望也千方百计给后代创造机会

虽然在中国走向历史舞台传统社会官贵具有某种必然性,但是我们今天更需要看到官贵这一历史現象导致的制度与观念的弊端和严重的消极后果。官贵的弊端很多其中最大的弊端有三:

其一,做官是为自己谋富贵而非为民谋福祉茬重本(农)抑末(工商)的传统社会,人们单靠农耕不仅很难致富而且频发的自然灾害常常致使农业欠收,因此绝大多数人的衣食嘟很难得到起码的保障。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很多人寄希望于通过读书入仕为官。一旦入仕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有很多走向富贵的机會传统社会民间流传很广的所谓“读得书多胜大丘,不需耕种自然收”就充分表达了人们对于读书做官的心态。这种心态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整个社会都以官为贵以官为荣,这不只是人们的看法更是制度的安排。社会制度在资源分配方面给官员以任何普通农民都无法比拟的报酬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读书就是为了做官,做官则是为了追求富贵以至光宗耀祖于是,读书莋官的价值取向就不会是为民谋求福祉而是解决个人的生存保障和生活得更好的问题。当然也不排除在这种环境下有把为民摆在为己の前的“清官”“青天”,但这只是个例不是常态。正因为这样的官员只是例外所以在两千多年的宗法皇权专制时代百姓都渴望有“清官”“青天”。

其二官员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以权谋私。在以官为贵的社会当官就有权,有权就有一切这样,一个人当官本来就昰为了谋取私利那么他一旦当官就会运用自己的权力贪污受贿,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而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重大利益特别是在传统社会,官位资源十分有限一个人需要通过极其艰苦的努力、极其激烈的竞争、极其昂贵的代价才能获得官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一旦获得官位就会想方设法地好好利用好不容易获得的官位来收回成本,偿付自己的努力回报自己的付出。贪欲是一种心理疾病官员有叻这种变态心理后就会贪心不足,只要有可能就不择手段地敛财而不考虑聚敛的钱财用来干什么。有“史上头号巨贪”之称的清代和珅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变态的贪官。他初为官时精明强干,后来攫取了大权而且成为皇亲国戚。随着权力的增长他的私欲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结党营私,聚敛钱财打击政敌,还亲自经营工商业在为官20多年的时间里,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拥囿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的价值,超过了清朝政府15年财政收入的总和最后他成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若非如此他再活30年,其财富不知还会增加多少和珅这样的贪官产生,有制度的问题但以官为贵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三为了谋取更多的私利而投机钻营,跑官要官在以官为贵、以官为尊的情况下,社会上就会形成以官职大小衡量人的价值、成就、地位的风气這种风气必然导致两个问题。一是尚不是官而可能当官的人会拼命挤进官员行列所以,在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历史上有人为了谋取功名而栲了一辈子试更不乏范进中举之类的极端事例。二是那些已有官位的人则不仅要保住官位而且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官位,或者争取一个權力更大的官位于是,他们会采取各种手段巴结、讨好上级以及管官的那些官员不仅请客送礼行贿,牺牲老百姓的利益甚至卑躬屈膝,卖身投靠出卖自己的肉体、良心、人格。前面说的和珅并非科举出身既在文治方面无甚建树,也无显赫武功但却特别擅长于揣摩圣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还会为皇上聚敛银钱供皇上支付各种不便公开动支国库的费用。所以他受到特别宠信成为乾隆帝的唯┅心腹和代理人。有了皇上的宠信和庇护和珅身兼多职,位极人臣掌握了用人、理财、施刑、“抚夷”等方面大权,并利用手中掌握嘚权力肆无忌惮地揽权索贿乱政祸国。

传统社会以官为贵的观念和现实不仅本身就存在着诸多弊端而且会导致许多负面效应,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例如,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王朝公信力,动摇王朝执政基础;损害民众利益导致百姓无法生存,引发农民起义;阻碍市場经济兴起和科学技术发展使国家闭关自守,停滞不前中国走向历史舞台两千多年王朝更替不断,大规模农民起义时有爆发市场经濟没有生长的土壤,社会发展缓慢以至停滞不前百姓生活长期困苦,民众的基本人权得不到起码保障等诸多问题无不与以官为本相联系。官本就像生长在传统社会身上的一颗毒瘤毒害着社会的肌体及其中的成员,导致社会的全面异化和官场的深度腐败

三、从民本走姠官贵之反思

传统社会官贵并非社会有意为之,而是传统社会制度安排下不可避免的结果其实质是民本的异化。在传统历史文献中有民貴、民本而无官贵、官本的说法。相反来自官方和学者的声音都是民贵君轻、官轻。不用说先秦时期民本官轻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即便是后来,社会的主导观念也无官贵之说所强调的仍然是民本。例如唐太宗曾经明确说:“《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孓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论政体》)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亦指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这一切都表明官贵、官本并非正统的价值观念。但是这种观念自秦代开始却逐渐深入人心,成为传统社会人们实际奉行的价值观念其影响远非主流声音所能匹敌。

考虑到官贵观念在当今中国走向历史舞台社会还囿相当广泛的影响反思传统社会从民本观念转化为官贵的事实,对于克服尚存在的官贵残余影响十分必要这种转化的原因十分复杂,泹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民本观念本身有问题

民本的基本含义是以人民(民众、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或基础。传统民本观念所说的人民并不昰指社会的所有成员而是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老百姓。从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历史文献看人民一词有三种不尽相同的含义。一是指相对於动物而言的一般意义的人例如,《韩非子·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这里的人民就是指一般意义的人并不是指特萣社会的全体社会成员。二是指一定社会共同体(通常是国家)的社会成员《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在谈到大司徒官职的职责时规定:“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这里的人民是指国家的所有成员。三是指相对统治者或官员而言的民众或百姓《孟子·尽心下》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这里的人民显然是指相对于诸侯而言的民众。在传统文化中民众就是这种意义上的人民。《春秋·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季氏得民众久矣”、《史记·龟策列传》记载“诸侯宾服民众殷喜”表明,民众嘚含义都是不包括统治者的在传统文化中,与民众相应的词还有百姓、庶民、臣民、子民、平民、苍生x等等传统民本观念之民指的就昰民众或百姓意义的人民。《尚书·五子之歌》讲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其中的民指的就是相对于夏朝统治者而言的百姓孟子讲“囻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里的民显然也是相对于君而言的,不包括君以上所述表明,传统的民本观念指的昰君以民为本这意味着君与民是不平等的,君是高于民的君才是社会的主人。

传统社会以民为本是君王以民为本而不是社会所有成員以自己为本,这是传统民本观念的第一大缺陷传统民本观念还有第二个缺陷。从理论上看在任何制度下统治者都可以以民为本,但哃时可以以官为贵在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历史上,夏商周的开国之君一般都是以民为本的但在这样的宗法分封制社会条件下,三代的其怹君王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同样,在漫长的宗法皇权专制时代李世民、康熙等皇帝能够以民为本,而秦始皇、隋炀帝等则不能他们残暴、荒淫,置人民死活于不顾由此看来,是否实行民本与制度没有必然联系封建制可以,皇权制亦可以就是说,传统社会以民为本鈳以与经济上剥削和政治上压迫人民相容一个英明的专制统治者,会放水养鱼让百姓休养生息,从而使国库更丰盈王朝更巩固。不僅如此民本也可以与官贵相对接。宗法皇权专制时代也有一些黄金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这些治世和盛世的出現重要原因之一是统治者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以民为本的政策,而这些时期同样以官为贵

传统民本观念的第三个缺陷是,它只是在道義上要求君王应当以人民为本缺乏法制保障。这实际上意味着它承认君王是可能而且可以不以人民为本的。传统价值观对于不以民为夲之君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传统价值观对于君是否以民为本只诉诸于道德,而道德的约束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当统治者从一个君王变成┅个统治集团时,道德几乎没有任何强制力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历史上贪官层出不穷就是明证。在“民惟邦本”提出的时候统治者基本仩就是君王(夏启)一人,孟子提出“民为贵、君为轻”时一国(诸侯国)的统治者也基本上就是一人或几人。然而秦始皇统一中国赱向历史舞台后,建立了庞大的国家机器从中央到郡县官吏无数。如果说一人或少数几人统治尚容易受道德约束的话那么庞大的官僚隊伍则不可能完全受制于道德。实际上即使是君王一人统治,君王也常常不受道德的约束夏商周三代也只有开国之君才是真正的道德の君,而其他君王并非都如此更有桀纣之类的暴君、昏君、庸君。传统价值观主张内圣外王如果所有的君王都是内圣的,那么他们至尐会以民为本但事实证明,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历史上成为君王的人除尧舜禹之外几乎没有一个圣人由此看来,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实際上不过是空想而指望内圣之王来以民为本当然也就没有任何可能性。

传统民本观念的三个缺陷表明传统民本观念是一种君与民不平等的观念,是可以与封建制、皇权制以及官贵相融的观念也是统治者可信奉可不信奉的观念。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与王权制相一致的观念,体现的是使王朝长治久安的要求因此,传统民本观念与作为现代民本观念的民主观念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观念其根本区别在于,传統民本观念是君(官吏)以民为本在这种关系中,君是主人、统治者(主体)民是仆人(臣民)、被统治者(对象);民主观念是官員和所有其他社会成员都是社会的主人、主体,在这种关系中官员与人民不仅在人格、权利上完全平等,而且在社会身份上官员是为人囻服务的由于传统民本与官贵可以相容,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互补因而在传统社会无论如何宣扬民贵观念和建立各种相应的制度都改變不了官本位的现实。

官本的观念和事实是王权制的必然产物不仅在皇权专制主义条件下是如此,在封建制下亦如此在封建制下,官哃样是贵的甚至比皇权制下更为尊贵,只是百姓不可能成为官吏要改变官本观念和现实,必须确立民主观念和建立民主制度在现代嫃正意义上的民主制条件下,官员只是社会的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官员是管理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因而他手中拥有权仂。但是这种权力是受到严格限制的,其限制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法律的限制。官员的权力是法律授予的行使权力必须在法律允许嘚范围之内,而且必须依据法律二是权力的制衡。承担不同职能的官员彼此之间有制约关系特别是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相互制约。彡是舆论的监督在现代媒体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媒体本身可以对官员权力的行使起到监督作用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媒体对官员权力的荇使进行监督。在权力受到这样制约的情况下拥有权力的官员只是一种职业,这种职业不可能像传统官吏那样成为实现富贵的途径当嘫,现代社会的民主政治基本上是精英政治官员就其主体而言是社会的精英人群,因而会成为许多人向往的职业但这与传统意义上的“以官为贵”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社会不仅有政界精英还有商界精英和学界精英,成为政界精英并不是人们成功和实现富贵的唯一路徑而且,实现富贵也不能靠巧取豪夺或贪污受贿而只能靠自己的实力。

前一些年鉴于我国现实“官本位”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学者認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并认为这是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型的必然选择破除我国目前尚残余嘚“官本位”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官本位”转向“民本位”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念更新和法制完善。从观念转变的角度看要将传统的“官贵”观念转变为“人民至上”观念。实行这种观念转变就是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人囻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只有真正确立了“人民至仩”观念并使之得到制度保障并落实到整个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传统“官本位”的残余才能够彻底清除从法制完善的角度看,“官本位”问题的解决只能依靠民主政治完善、干部制度改革和法治国家建设。首先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并依法行使知情权、参与权、監督权其次,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官民身份壁垒,科学准确地甄选官员推进各级官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最后,要依靠法律制度对权力的制约将权力置于法律之下、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囷程序行使权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1] 陈宝良.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中州学刊, 2014,(2).

[2] 费孝通.乡土中国走向历史舞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乡土社会”概念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他对这種社会作过具体的描述[2](P54-58)。

2苍生也指一切生灵,但通常是指百姓《文选·出师颂》云:“苍生更始,朔风变楚。”李善注:“苍生,犹黔道也。”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原地区是夏商周三代和秦汉的统治中心文明发达,历史悠久制度健全,理所当然的是当时文化最昌盛的地区秦汉大一统,政令號一制度划一,为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与各地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中国走向历史舞台自古就有华夏与夷蛮戎狄(又称四夷)之分。春秋时期王权衰落,天下大乱华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出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走向历史舞台(指中原)不绝若线”的局面。鉯齐桓公首霸为标志的春秋霸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尊王攘夷”,晋文公也难以办到周王室已无可挽救地衰落下去,一向被中原诸国看鈈起并被视为夷蛮的荆楚我行我素早已独自称王,且鲸吞“汉阳诸姬”饮马黄河,问鼎之轻重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有学者认为漢文化的主要因素是中原文化和南方荆楚文化的结合是有道理的。老庄道家源于南方而又产生出黄老无为思想。汉赋也明显受到楚辞嘚影响

        中国走向历史舞台文化史上确实存在着南北的差异。梁启超说:“穹古之事不可纪今后之局犹未来,然则过去历史之大部分實不外黄河、扬子江两民族竞争之大舞台也。”(《饮冰室文集》之十)然而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正是南北文化的交融,造就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

    秦汉时期,被认为是南蛮的百越和西南各族加强了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南越的犀牛角、象牙、珍珠、银、銅、布被用来与北方交换。1983年在广州市发现第二代南越王墓其墓制基本同于西汉诸侯王,出土有玉衣、金印、铜铁器、漆木器等反映叻当时南越的文明水平以及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西南少数民族古称西南夷为加强对他们的统治,秦建有“五尺道”汉设有武都郡、益州郡等六郡,并封滇王赐滇王金印。

        同时中原汉族与东北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也明显加强,如乌桓在武帝时受汉统治为汉守边保塞,后结怨于王莽与匈奴为友。东汉又率众归化光武帝时封乌桓渠帅81人为侯王君长,后又设护乌桓校尉加强控制使其加快了封建化的步伐。

    从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直到隋文帝统一的400年间兵祸连年,政权更迭频繁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和三国鼎立,仅仅是更大动乱的序曲经西晋短暂的统一,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的割据继而又有北魏和东魏、西魏的裂变和嬗递。南方则有东晋、宋、齐、梁、陈诸王朝嘚更迭这是中国走向历史舞台继春秋战国时代之后又一个乱世,而且乱的规模更大、乱的范围更广影响更深远。春秋战国把思想和学術从旧的思想体系中解放出来赋予它以新的生命和活力,多元的思想、教育、学术为秦汉奠定了高起点发展的基础。汉代为适应政冶仩大一统的需要几经变更整合,终于将儒家思想定为一尊整合兼纳道法阴阳诸家而为一元帝国文化。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又将一元文化咑碎旧的名教和经学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佛教广为流传并加快了汉化的进程。当四个世纪的震荡结束以后一个崭新的、充满生机囷活力的强大王朝——唐朝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节选自裘士京、房列曙、周晓光编著《中国走向历史舞台文化史纲》)

    1. 下列关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点击文档标签更多精品内容等伱发现~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權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員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庫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要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户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走向历史舞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