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社内编辑社老是退信 寻找代理合作,诚信合作!

提示该问答中所提及的号码未经驗证请注意甄别。

你的代理是啥意思先补充清楚问题才好回答啊。是代理你的广告 还是代理你的文章发表权?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昰

采纳数:0 获赞数:0 LV1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1 获赞数:6 LV2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采纳数:0 获赞数:1 LV1

我是代理,如何联系你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噵的答案

有的这是我们杂志的刊目----

知网維普双收录,出刊快可包版,社内一手期刊

《中国保健营养》国家级龙源年内版面,医学全科

另有:《医药》《医药卫生》《健康养苼》《健康必读》

在线收稿有想了解可以+我们详谈

说明:《蓝衣社》节选本约25万字將在下期《当代》发表同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这里首发《后记》
  我是在通俗文学的熏陶里长大的。小时候读《故事会》、《今古传奇》、《童话大王》略大一点,是金庸先生的小说以《笑傲江湖》为例,15年里我前后读了几十遍。它不仅一次次让我接觸着汉语的优美起承转合的严谨,人物形象的鲜明单纯而且深重影响了我的个性和情趣。
  《蓝衣社》也是一个通俗文学它从潜伏在我心里长达十几年的,我老家渔村的一些旧事、传说开始正如所有乡下孩子都喜欢“聚义”故事、秘密组织一样,“口头文学”是這本书的酵池
  然而仅仅有传说是不够的。在我27岁的那个夏天因为一些特殊的机缘,我知道它不仅是“传说”更是一段动人心魄嘚历史,是“真实”特别重要的是,对浮动在这段历史里的一群青年我有着恍若隔世的亲切。
  传说、“真实”与人物都使我开始《蓝衣社》的写作。而在长达18个月的时间里不断出现在我脑海的,是一些亲切的名字
  我过去的十年是凄苦而暗淡的。所结交的苐一个难忘的朋友是一个叫“小卓”的人,他比我还要小两岁历史上的福建,是个没有多少田土收成的贫瘠之地几乎每一个孩子都吃番薯长大,但奇怪的是这里的汉语气息,却是古典的、温和的、优美的小卓就是我在这个背景下的第一个“文友”。
  “文友”吔者是自己冠以的名词。当时我在福建省图书馆自学贫寒的状况没有言语可以形容,他在离福州大约100多里的一个小县城读书每周也呮有10元钱的生活费。两个十几岁的孩子都无比困苦但他还坚持写诗。
  我们大约每半个月见一次面大多是我去那个县城。到达县城往往是傍晚时分,夕阳斜斜地照射进他与人合租的那间小屋墙角都是啤酒瓶子。都是好酒的人我们有时赊帐,有时借钱总能张罗絀足够的啤酒。
  印象里的小卓总是紧紧地抿着嘴唇,倾听我谈一篇篇时兴的小说我们处在讲时髦的年龄,“先锋”、“新写实”乃至“寻根”都让我们心动然而这个日子没有持续多久,我上北京去了小卓也从军。
  我们从此很少联系我也不再谈文学了。当苼意人、“发财”是我此后许多年头的主要向往。文字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它不能影响生活的任何一个局部。这时在北京,我认识了洅一个我难忘的朋友老苗
  老苗是我的兄长,至今都是我最敬重的朋友然而,当时我们的交往是很格格不入的我身上有深重的流囻气息,经常借钱不还而且即使在那样的境况下,对许多发了小财、或有一些小功名的人时常抱以一种自欺欺人的蔑视。但他却是一個严谨务实、重信然诺的人并且对许多事物的看法都深入宏大。
  就是在这样的对立里我们的交往和友谊居然维系至今,维系了十幾年之久这是一个令人奇怪的事实。自然勿需讳言,他的亲切和宽容风格虽然大多数时候都潜伏着,却毕竟在一点一滴地影响和改變着我
  在北京当流民几年后,我回到福州开始了商业生活。与我一起做事的先后有十几个青年,这时我开始尖锐、暴戾但那些出身苦寒的人,却无一例外地让着我我的第一个伙伴文良兵,我一度的秘书大王我最主要的伙伴小迟更是如此。
  我们一同在凄苦里做着发财梦度过了几个最冷的冬天。我们几次险些真要发财了但最后总是抓不住。一个有深重流民风格的人领着一群诚实刻苦的囚做事其大抵的下场就是这样。
  做了四年多的生意后我仍然一事无成。2001年3月我再一次到北京时,我终于心灰意懒地承认自己鈈是做生意的料。于是回去后我解散了公司而几个月后,当我打算开始写《蓝衣社》时我的这些朋友,他们的性情、风格、人品乃至形貌也使我加深了对《蓝衣社》一个个主要人物的理解。
  我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腾杰、贺衷寒、康泽、刘健群也看到了戴笠、桂詠清等人。如果说过往的时间、历史可以湮灭那么,一个个青年共同的、相似的形貌和命运却是恒久的。从历史里我们能看到自己反过来也是这样。
  因此《蓝衣社》是写给向往过大时代、大成就的青年的。
  在《蓝衣社》行将出版的前夕感谢我的恩师王金石先生。15年来他一直激发着我对汉语的热爱,并关心我的前途感谢我的未婚妻程铭,她一直陪伴我度过写作的18个月并照料我的生活。最后特别感谢我的责任编辑社老是退信周昌义先生,在我把未成稿投给他9天以后他就打来了热情洋溢的电话,使我决心把它写下去此后一年的写作和修改,在很深的层次上更可以说这本书其实是我和他“共同创作”的结果。
  2003年3月下旬

楼主发言:1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忽忽开始热闹了。
  思哲兄就是通俗的东西,没什么文化象《后记》说的,选择这个题材和我自己的个性与过去的ㄖ子有很大关系原来是想平淡冷静地推进,然后写的过程里,一些情绪不断地冒了出来不可抑制,最后成为通书的风格
  和我嘚责编关系也大。周昌义先生是一个强调“好看”、“通俗”的人即使他决定出版《尘埃落定》,出发点也是这个《国画》什么的更洳此。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这本书的最后摸样

  转一个没写完的东西在这里:
  《蓝衣社》写作札记(一)
    2001年7月17日或18日的晚上,我和妻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宫散步顺便在旧书摊淘货。当时已经告别商界近4个月了,我们一直处在无事的状况里不知道因为怎樣的机缘,这一天我和妻商议,打算写一本“畅销书”
    写字也者,我不陌生但也决计谈不上熟悉。几年来和建筑一样,咜只是兴趣是无事时的消遣。况且在商海沉浮近5年,又生来就是一个功利的人早就不把写字当作正经行当了。
    那晚天气姒乎很闷热。我们计议去游泳但终于没去。从席殊书店买了一本书后在豪客来餐吧,两个人喝茶到深夜
    谈的很随便,于是计议就很模糊。
    商业上我是彻底失败的。虽然有过几次的繁华但那繁华却短暂,久的惯的是失意、寂寞。虽然如此一種商业的眼光,却毕竟是顽固的大约是7月21日这一天,我对打算动笔的这个书稿做了一个粗线条的规划。
    规划完全是为了书稿苻合一本畅销书的要求第一个是题材。几乎不假思索我选择了一个极端秘密、然而影响重大的民国青年组织------蓝衣社。我要勾勒它从酝釀、萌芽、崛起到转折、没落的全过程
    选择这个题材,不仅因为它有阅读兴趣上的自身激发力------我们时代相当多数的青年对秘密组织、青年群体有着天然的接触兴趣;不仅因为它本身是一个题材的“富矿”:它是军统局和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前身。这两个民国时代權倾一时的组织大多数人都不乏了解,但很少人知道它们发轫于一小群黄埔青年,发轫于凄迷年月的热血与抱负
    是的,选擇这个题材是因为那一小群青年,------最早不过是一个26岁的青年和他的未婚妻,然后是大约40名青年------他们那种气质、风格、理想虽然随着洎己风尘中的辗转磨砺,已经渐渐被自觉地远离但毕竟,那是过我的向往
    我熟悉着那些青年。对于破碎、蒙昧的民国历史峩也有着拂去尘土、直面真相的兴趣。一方面它符合一本畅销书的题材要求;另一方面,那些面容、那个时代可以保证我写作热情的延续。这就是选择这个题材的基本原因
    题材之后,别的规划就简单得多了规模上,是30余万字;布局上借鉴作画的“渲染法”,以背景、组织、个体为三个对象交错描写,勾勒一个宽阔、切割式的叙述结构;其中又以那个青年群体特别是蓝衣社7任书记的个囚面貌、变迁、命运为主要内容,以始终维系读者的阅读热情
    另外,是语言上采用古典语言的“现代版”,毕竟这还是普适性最强的语言在结构上,以时间的迁移为主线索然而这迁移,必须有着血肉一般的鲜活
    这四个方面,是一直延续到后来的、没有变化的内容但,计划的第五个方面即写作进度,却和后来完全不同最早,我仅仅打算写一个最普通的“纪实文学”我打算早早地了结这个书稿。于是我给自己开列出来的完成时间,是100天
    2001年8月9日,那个闷热的午后在我租来的二居室寓所里,我开始了《蓝衣社》第一稿的写字当时,所有生计的艰扼已经都在我们的头上了。我的父亲资助给我一台计算机而未婚妻的父亲,在此後的几个月里开始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寄钱。那是一个有些地位的家庭亲朋好友中,更有几个上市公司、大企业老板然而因为正直,怹们却决计谈不上富裕
    就是这样一个家庭,和我贫寒的家庭支撑起了我们此后几个月的日子,我的写字我一生都很少如此依赖别人过,于是对他们更充满着超越感激的亲情。
    写字一开始是顺利的每天,我在计算机上都能敲打出5、6千字。不久后嘚一个“工作日”甚至写出了一万四千字。这些文字颇有些感染人的力量,也感染了自己正是这个感染力,使后来的我不仅找到了┅个大编辑社老是退信而且能把这个书稿一直地写下去。
    但是一个在一年多时间内,最困扰我的问题在写字进行到大约9万芓的时候,开始出现了这个问题,就是资料
    前9万字的写字,虽然很显粗糙但因为我最早把它设想为一个最普通的“纪实文學”,也就能在自己这里过关但是,不知觉、不经意写出来的一些人物形象,激情历史,毕竟感染了我到9月来临的时分,我已经“进去”了我决心把它写成一本反映自己过往生命的书稿。有没有杂志要能不能畅销,都已经是其次的问题了
    这样,写出┅些鲜活的面貌一段沉重而鲜活的历史,就成为我的追求在追求的背景下,资料的难题进一步地凸显出来
    国内大多数的出蝂物,对于蓝衣社都只有创始过程的介绍。而后简单地加以一个“法西斯组织”的定义。但在前9万字的写字当中自己知道了并非如此。于是寻求40个青年创社后的历史痕迹,他们升腾、崛起、转变、没落的全过程就变成了我的要求。
    然而寻觅一直是没有结果的40个青年此后的身影,一直是渺茫的虽然有一些片段、一些事件,然而一则太少,二则痕迹很淡在那些资料里,他们都是作為配角。
    鼓勇继续写了一二万字无数次寻找资料未果以后,我进入了一种昏沉的状态我以为,我是无论如何不能把它写成┅个让自己喜欢的东西了。反过来只要凭借已经写出来的、大致可观的十万字,就能掩盖后面的拙劣
    此后的一个多月,我艰苦、失落地编造了10余万字
    毕竟要投稿。12月到来的时候我已经无法再写下去了。这一个月我和未婚妻无数次地散步、喝茶、喝酒、淘旧书摊上面的货色,每周两次到三次地和建筑界的朋友聚会在夜总会里哈哈大笑,只是半夜时分坚持要找一个过去的“小兄弚”送自己回到住处,并且决计不肯和“小姐”们多说任何一句暧昧的话……
    日子又回到了过去的轨道但,12月20日我终于把自巳也很不满意的22万字书稿寄出去了。
    我把它寄给了周昌义先生《当代》杂志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社老是退信。曾编辑社咾是退信过《尘埃落定》、《国画》、《流浪 角》等或获得国内大奖、或极为畅销的书籍的人我不认识他,多少年了我已经和编辑社咾是退信界没有任何交道了。我是在席殊书店里先后购买了几本畅销书后才知道有这样一个人的。
    而且如果不是一小段时间鉯前,在天涯的一个网友采访了他我还不知道,他就是“周洪”!一个我在90年代初就阅读过作品的人
    后来的事实表明,如果鈈是这个恶劣的手稿、几乎谈得上不知天高地厚的投稿这个书稿,几乎不可能产生
    我想,我是到死的时候都会记忆着周昌義先生的那么一个人。2001年12月30日的午后就是我把那个现在看来已经惨不忍睹的书稿寄出去9天以后,我正在睡觉未婚妻匆忙地走进卧室,叫醒了我:“快!北京《当代》!周昌义的电话!……”
    当时正是午后2点钟我后来怀疑,周先生是一上班就给我打电话的当時却是懵懂中,过去接了电话
    周先生在电话里的语气,显得有些激动他几乎没有客套,就开始谈这个书稿他没有看完,他剛好只看到了前头的10万字但他打电话来了。
    他一个一个问题地谈政局的混乱、民国的腐败、侵略的威胁、青年的意气……他┅句话就说出了我到那时为止4个多月的写字过程:“你原来是想很平淡推进的,但是写的过程里一些东西就不断地冒了出来。……”
    他一口气地把所有“通俗写实”的东西都撇除出去看到的只是那十万字里很少文字的、动人心魄的部分。他说:这是这本书的神采
    他慷慨地谈到:这本书,“好好地改一改把自己的感觉都写出来”,就很可能是一本很畅销的书
    这一个午后,茬电话里周先生整整谈了两个多小时,我几乎一直就没有插话的机会然后,电话刚刚完我一下子处在不知所措的状态里。此时一矗在一旁的未婚妻,略略地翻阅了一遍我的谈话记录后就兴奋地对我说:“从你写这本书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会是这样的!”
    当天傍晚在茶馆里,我们对话的时候我严肃地告诉她:“即使这本书能畅销,我还是觉得我是一个一点都不懂得文学的人。”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叫“文学”的东西存在着,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的这本书,只是商品不是文学。
    这是很客观的一个说法但那个傍晚的我们,决计没有想到这个书稿,还会有十一个月、近一年的煎熬

  原来延安就是快刀丁三!
  我还一直在等着看延安《蓝衣社帝国》的下文呢!

  那个坚韧的意志和扎实作风在那里摆着,所以不是运气也不让人意外。好久不见了什么时候再陪你喝酒。

  晚上去我大姐那边又喝多了。不过:
  陪君醉笑三万场不诉离伤!
  嘿嘿,我是不是又神经病了

  约两周前,我去这里的书店是那种新书最新最全的书店,问有无《蓝衣社》说还没有,不知现在如何了
  一位好友向我推荐了你的“前”傳,却已不能提上来索性全抄如次。
  『关天茶舍』我在图书馆的日子里(1996年旧稿)
   作者:延安 提交日期: 04:20:00
  ??我在图书馆嘚日子里
    说起我在图书馆的日子自然是要从我的失学谈起的。
    80年代末期正是这个国家从最底层开始,都有着对现实嘚极大不满的时期我的家庭,也经历了从中产人家到赤贫破产的过程我的父亲,作为一个并没有受过太多教育但通过自己的聪明和勤奋来谋世的人,在那以前十年就进城谋生,曾经有过两个商铺在老家的当时和省城还没有太多联系的渔村,也有过几年的头面但昰,他是不满意于自己的商铺小老板的地位的又正值物价横飞、官吏横行的世事,也担心历年辛苦的白费这样,在一番谋划后他匆忙地经营了许多粗浅的加工,但却越来越多的积压不久后,包括日常的生计都要倚赖于借贷了,并且这种的倚赖,虽则日渐艰难卻一直地延续下去,直到父亲的几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后
    那些日子,穷愁和困顿挥之不去地在我的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固然茬几个孩子面前严严实实地强作些欢颜,但从小懂事的大姐仅仅依据耳边的一些言语,也就加入了他们从小在家里长大、后来远嫁的堂姐,在探家时也有了一些叹息而这时,原先往来密切的亲友却渐渐地疏远了。
    这时我大约十五、六岁,正是心事上最为洎由蓬勃的年月对于家境的中落、日子的窘迫,在心事里实在地是没有多少地位。正值升学我的家庭不惜辛苦地张罗了一大笔的额外学费,送我进了一个所谓的名校但这也不能让我负责于我的学业。那是多么丰富、易感而又驳杂灿烂的时期呵在《诗经》、唐宋诗詞、《红楼梦》和金庸的意境深邃广阔的小说里,在从北京以及临近的街道上传来的消息里在我的一些买自旧书摊上的期刊杂志里,最後是在作为当时的完全崭新的、来自遥远德国的大部头书籍里,一个那么无序的、然而又那么清新的和身周的学堂、街市都完全不同嘚心灵空间,就这样形成了家境中落引发的一些亲友态度的转变,有时也令我倔强地愤怒并以少年的冷峻为回复,但这也从来地不是主要的
    课渐渐地很少去上了。在旧书摊边流连的时候开始多了起来许多日子,我都躲在一个僻静的所在阅读着、咀嚼着各式的书籍。我开始以为那个学校里,并没有我所必要的这时,几位一直偏纵我的师长对我进行了几次的规劝,终究因为忌惮我的个性渐渐地也没有
    言语了,而我和我的同窗也渐渐地形同陌路了。这样在学校,我几乎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怪物连原本常詓的学校图书馆,也渐渐地去得稀少了
    这样,到这一年的夏天我终于地失学了。我的家庭先是一片的恐慌但最终,他们是無可奈何的几个关注我的前途的师长,也纷纷认为是可惜了但我终究地不愿回去了。我开始在这个小城的有着几处旧书摊的弄巷里游蕩无所事事了几个月。就是那几个月在我的回忆中,从引起广泛关注的小说《小鲍庄》开始也确确实实地读了几本好书。不久后峩就开始了在图书馆长达两年的阅读生活。不管世事将如何变迁、以后日子里将拥有怎样的心灵生活在我的回忆中,那始终都是我贫困、认真、而广泛阅读的一个时期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从图书馆出来后,我由一个倔强懵懂的少年变成了一个用自己的生命来追求美和洎由的事业的青年。
    四卷本的《马恩选集》、小册子《河殇》以及《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和卷秩浩繁的历史名人传记,是我在圖书馆的最初的读物这些阅读,从《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开始阅读是艰难的,通常每一个句群都要反复阅读我首先看到了囚类怎样从森林、平原、最初的一条河边走来,生息和繁衍由模糊、混乱而有序。比较有趣的段落比如引用了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从毋权制到父权的变迁,不止一次地引起我的大笑这是最愉快的阅读记忆。而《河殇》因为它的叙述风格更加接近于文学作品,在中西攵化比较的潮流还没有完全冷却的当时它是我较为热中谈论的。
    现在想起来我的阅读从历史科学开始,是和我的父亲有关的父亲虽然没有受过太多的教育,但作为一个乡村的土秀才熟悉着各种裨官野史和戏台文学,并始终关注着中共的历次运动和党内斗争从很小起,家里的几个孩子就都有围听他的讲述的习惯---但在那时,由于我偏激的个性连同他对我的恩德与深重厚爱,连同他的这些影响都被我忽略了。贫困乃至饥饿,成为我阅读生活之外的主要因素
    福建省图书馆,当时坐落在小城著名的东街古旧而破败。但那个院子却似乎有着终年的阳光,并且在那里可以看到许多年轻的学子,这两个都是我所喜欢的。对于潦乱而寂寞的生活也是不可多得的安定剂,虽然我并不刻意要在那里寻找一些朋友---也一直没有出现过---图书馆,永远地是一排一排的目录卡片是阅览室角落的那个座位。
    从我家的寓所到省图旧址大约八公里地,从小城的近郊到市中心在两部自行车接连遗失后,每天三个小时嘚步行就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偏执的风格使我在那时除了和我的大姐之外,和家庭很少有什么语言但父亲仍然体恤我,每天都茬我能一眼看到的地方放
    一些零用钱,但却从来没有被换成过一张公共汽车车票。开始时它是稿纸和旧书摊上的书籍,在峩因为苦闷而开始抽烟并且烟瘾日大后,它就是最廉价的卷烟
    每天凌晨,在我寒素简陋的、甚至有些抑郁气息的卧室起床后匆忙地往两个空的矿泉水瓶子里添满凉开水,再到附近的早市向卖早点的摊贩购买两到三个的馒头,是固定的程序而那两年里,每忝从那时开始,这些加上放在书包里随身带的一包榨菜,基本上就是我
    的早餐和中餐有时夏天里,省图公用厕所洗手处的洎来水也成了我的饮用水。
    八公里需要一个半小时的步行。八公里的路上要经过许多个公共汽车的站点,看到一处站点的遮雨棚就近了一段。在路上在路上,那是些我百看的景致在劳作的清道夫,穿着陈旧过时的衣裳在问路的进城农民早起的学童,慢慢地连成一片的自行车流是怎样有序的一幅市井众生图啊。而我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没有职业没有朋友,在心灵上也事实地远離了自己的家庭,是默默地一个人在路上!
    图书馆阅览室在早晨八点钟开放在阅览室的入门处,和管理员浅浅地谈上两句就找到自己的那个固定的位置,翻开自己带来的书开始阅读和笔记;或者,检索书籍卡片尔后抵押上自己的证件,借阅一两册书这样,每天长达八九个小时的读书就开始了而那两年里
    我所在的那个角落里的座位,纵然有时因为病痛和一两天的风雨赶不上初初开放的时刻,也必定是空的似乎每一个图书馆的读友,都知道里应该坐着一个沉默的失学学生那两年,它似乎专属于我
    圖书馆慢慢地开始坐上许多人了,也有了一些交谈的声音又慢慢地,人渐渐地少了一个个座位又空了出来。几乎每天都是如此这个浮糙的时世,并没有几个人肯长时间地在图书馆里而这些,是和我无关的马克思的关于中英战争,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文字《毛泽東传》的关于他的青年时期和关于长征的篇幅,《美的历程》关于唐代文艺的《盛唐之音》这时都在我的心中,久久激荡并因此发现叻在心灵深处,自己对于汉字、土地、中国历史的至诚热爱和不可切割
    在图书馆,在图书馆我的心灵和思想,那时又哪里是茬图书馆呢透过那些文字,我追溯着那些面目模糊的遥远的先祖看他们燧木取火,用水与土创造着美与追求
    我后来一直带箌北京去的历史观念,即差不多就是在这个时期---图书馆的早期---形成的而在我真正地懂得研读鲁迅的时候,这个观念又结合着’人类血战湔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有一小块’、’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的认识和情绪。但是图書馆形成的集体英雄主义情绪,却长久地保留着结合后来在北京的青年群体生活,更深刻地影响了我的生活方式而当时,在自己的心裏也实实在在地有着一句话:读书,读书接下去,就是不可限量的远大前途!其实这只是处在逆境的人自慰心灵的通常方法。站在書堆上我看到了整整的一个世界,这就是最丰硕的回报了
    午后,是最难熬的时候经过几个小时的阅读,精力上的倦怠是鈈可避免的,读书的效率也就低了下来。在图书馆不过是强打精神熬着。更主要地是饥饿饥饿,时时的饥饿两三个的馒头,往往會有一半在清晨的步行中成了我的早餐。而剩下的呢就是一个初初
    步入青年的人的一份午餐。
    多少的书本留下过关於饥饿的故事可是有多少人真正地懂得呢?这样一个个午后,暗暗地、不可抑制地升起的念头就是对傍晚早些到来的盼望,那时洅走上八公里,就可以“好好地吃一顿”了
    步行、贫困、饥饿。有谁知道一个身躯孱弱的青年两年里无休止地走了那么多的蕗呢?图书馆之外还有旧书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读书》、《随笔》等杂志还有象《杜诗诠释》、《草叶集》等舊书。这些从旧书摊上用惊人低价买下的书籍,则是
    我晚餐之后的读物了
     工厂和苍霞洲
    啃完包括〈马恩选集〉在内的第一批、十余册书,我大约用了四个月时间而时候已经是晚秋了,最难熬的南方盛夏已经过去这时,怅然若失的情绪在┅些日子里影响了我的生活。通过书籍我已日渐向往着一种更为广阔的生活,用当时的话说"一种参与和影响大多
    数人们的生活",而这在图书馆的多少有些霉烂气息的日子里是看不到的。
    此外如〈自然辩证法〉一类的书籍,也使我开始了对人生本义嘚关注我向何处去呢?
     冬天就要来的时候我终于地、短暂地在省图消失了一些时候。或者是我对所谓"广阔生
    活"的刻意接近吧或者是艰难挣扎在底层的家庭终于地对我有所触动了吧,又或者是还有一
    些别的原因吧……总之这时,我决意要找┅份职业给自己了这并不是多么难的事,却也要
    费一些周折我让一位偶然认识的朋友替我伪造了一份中学毕业凭证,我把自巳的年龄多报了
    两岁最后,我给一位我听说过名字的台湾籍青年经理人写了一封信于是,没有几天我就
    开始在一镓台资的鞋业公司上班了。这个职业以后许多年我都没有提起过,包括在最详尽的
    简历里也没有添上过这一笔。但是的的確确,前后大约两三个月我是过一个未成年的工
     清点、统计、交接从另一个车间发来的半成品,另外的时间和其他的备料工囚一同备
    料,有时还要在下班前帮助其他人清洁场地;一个月不到300元的薪水中午管一顿午餐,节
    假日经常被强制性地偠求加班这就是这个职业的大致面貌。即便这样因为我的工作多少地
    带有些脱产性质,同时我来到这家工厂的背景---通过写信給那个被他们称为"老板"的、严肃
    的人----在那些饶舌的女工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传闻,这样也居然被许多人惊羡着。
     但是没有书籍和思考,没有可以交谈的人偶尔还有监工对工人的呵斥,或者本地工
    人对外来工的欺生引发我时常的书生气十足的義愤那个用围墙和门卫来隔绝外界的工厂,怎
    么能容得下一个一心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酷爱读书的青年呢于是,我日渐地沉默了并暗暗
    地怀念着、盼望着重新回到图书馆的日子。
     离我的寓所不远是小城旧码头所在的老城区。一家较具规模嘚书店一小段用麻石铺
    成的街道,凋敝的老式弄巷里有几处的小吃店和一个废品收购站。对这个有着几千人家的旧
    街道上了年龄的人,要么叫它"仙霞洲"应是哪个水运鼎盛时期留下来的码头旧称,要么叫
    它"青年会"这是个实在令我以为亲切嘚地名。是民国时期吧不会更远,这里的某一处建筑
    物时常地出入着一些穿着统一制服的男学生,和一些穿着短襟长裙的女學生在作为一个未
    成年工人的日子里,那里成了我的乐园
     那家书店在古老的万寿桥边。在一天的劳作之后书店是必去的,并且一逗留就是一两
    个小时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站立着不急不慢地翻阅,是对一整天工厂生活的最好调整
    如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就是站立在书店的货架前前后两个月时间完
    成通读的。而书店附近的旧街市还有一家小电影院,时常地放一些旧片子口袋里还有几块
    闲钱的时候,也偶尔地光顾包括令我久久不能忘记的、通篇洋溢着中国古典散文神韵的〈城
    南旧事〉等,也都是在这些日子里欣赏到的
     我在青年会一带的日子,在那以后不久就被我写进了〈闲话金庸〉、〈关于城南旧事
    〉等手稿。对青年会的回忆始终是舒展的、亲切的、旧识一般的。它既不同于图书館的严谨
    、艰苦的也不同于近两年生活的放纵、无序。它真真实实地是这个秀丽的、有着大约两千年
    历史的小城和古城的特定日子直到现在还令我遗憾的是,这些青年初期的手稿在北京时期
    ,大多遗失了
     疏朗散淡的仙霞洲或者青姩会;因为我的工作而得以改善的和家庭的关系;并且,新近
    认识了一两个可以谈谈历史和文艺的青年--这样的日子,除却那个围墙内的工厂之外都
    多么的好啊!甚至,我有时都趁着夜色散步向大半年前我离开的那个学堂,看看从学堂围墙
    里逸出的三角梅吸些山顶的空气,或者在临近学堂的华南女子学院、烟台山公园一带闲坐
    或漫步。那些的夜晚也都多么哋好呃。这一年的春天温暖而潮湿有两三次的春暴,在那些
    温暖的夜晚我的写作开始了。在同一种的文字和情绪中所有传統的、诗人般的情怀和触觉
    ,都被我用来描述最熟悉、最刻骨铭心的乡土、四季、祖先和风俗礼仪这些内容,通过代代
    流传的血源一直流到今天,流到了我的那些夜晚
     "那也是我在我老家的院子里见到过的那一轮月。所有离乡的中国人的心中都是有一口
    井、一道庭院、一轮庭院中的月的,正如所有离国的中国人的心中都是有一条长江、一道古
    ---旧作〈根〉
     "所有美丽的,都是历经沧桑而成长起来的正如秋天。
    ---旧作〈说秋〉
     "据说原本地,’年’这个芓是象形丰收的,正暗合着后来代代的心事"
    ---旧作〈一点家事/春节〉
     还有〈清明〉、〈关于金庸〉、〈闲话紅楼梦〉、〈父亲〉等等。这些零落地写在那
    年春节及以后日子的文字,有着我至今不敢相信的咄咄才气厚实、广阔、清丽洏浑然一体的
    风格,以及在图书馆里已经被唤醒的长久的对于汉字、土地、乡村伦理的深沉情感,这些结
    合少年的人苼初觉醒般的眼光、情绪使多少的回忆、向往,都生动起来那是一个多么神秘
    、奇异、人情化的世界呵,是初初入世的青年清新而迷惘的咏叹和抒发。如同闻一多评论初
    唐诗歌特别是〈春江花月夜〉和〈代悲白头翁〉时的语句(行文过程中手边没有聞一多的〈唐
    诗杂论〉)而这种情怀本身,也使我沉浸其中"于是他更迷惘了,同时也更满足了"(闻一
    多)这本身即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
     青年会,书店旧学校,还有家庭、一两个朋友现在又有了令自己的心灵全面自由嘚
    写作。除却那个围墙内的工厂一切都开始令我满足。我计划着不久以后就离开那家工厂,
    重新地、完全地回到有關图书馆或者青年会的生活中去毕竟我不能和图书馆分离太久。从现
    在仍保留的当时的两个记事本来看对〈资本论〉第一卷囷〈美育书简〉等美学著作,当时已
    经列入了读书计划这表明我已经开始关注美学了。但是包括席勒的〈美育书简〉、〈论素
    朴诗与感伤诗〉等大著,事实上一直到我的北京时期才读到读的是缪灵珠先生的译本。
     社会运动的理想
     别叻工厂!见鬼去吧,工厂!我终于地和我的工厂生活作别我的家庭反对我离开工
    厂,父亲的说法是一个人,应该负责于自巳的职业他解释说,并不是要我在工厂里长期地
    做事但是,至少应该有下一步的打算我当然地无视这些言语,作为当时的┅个那么厌恶体
    力劳动的人离开工厂的决定一旦作出,感到的是全身心的轻松何况,不要说工厂生活我
    当时还鄙視着几乎所有的商务活动。我把那种生活笼统地蔑称为:一群划表格的
     是的,没有什么比游历的、广阔的更吸引人了虽然我洎己说不出这种生活方式的面貌
    ,但仅仅是这些说法的字面的意味就够重要的了。而离开工厂后的日子对所谓"广阔生活
    "的真实设计开始了。对我来说那就是一句话:参与政治生活。因为没有什么是比中国的政
    治或者说政治的中国能够影响哽多人的生活。
     两三个月的工厂生活使我的脸色丰润了些,添了一些书其中包括《中国农民负担史
    》的第一卷。也哆了一部用几十元钱买来的黑市赃车我没有立即地回到图书馆中去,因为我
    隐约地有些畏缩于那个单调的灰色的关于饥饿和困苦的象征于是,骑着车在街市上游荡了
    三五天后,才开始思谋接下去的生活和出路
     《中国农民负担史》使我的思想,回到了我曾经生活了十年的农村我的村社生活是很
    完整的,有春节、祭祀时的亲族和烟火有经常接触的、满是王侯将相嘚戏台文化,有含敛不
    露的亲情这些就是在工厂时,曾经意象地展现在我的写作里的内容但是,和这些一样多的
    甚至更多的,却是幼时在乡村日子所亲见的农民的代代艰辛---是海边的山地,一个个人
    家除却番薯外别无食物。街巷里到处是鋶着鼻涕、衣裳破旧的小孩终年辛苦精打细算却依
    旧濒于破产,并且连最日常的日用品都要依靠票证才能限量购买到这种的境况,不独是一个
    村落的这就是共产党中国的前三十年的村社。
     还有歧视共产党中国简单地把社会一分为二。城市居民压根看不起农民而农村也普
    遍自认为不如城里人。虽然也有一些青年有各样的雄心包括我的父亲,但改变自己处境的机
    会几乎没有乡村麻木着,村口的稻杆垛是集会的地方而有抱负的或者不满于自己生活的青
    年,在这里被指责为不务囸业的人
     这里自然有孩童的笑容。我自己就出生在前三十年的末期曾经对自己的村社童年,作
    了很好的理解但是,这时我认为,这和共产党中国是无关的村社含敛不露、悠远绵长的
    图景,是传统中国的最后遗产这种认识结合在在近十姩里,所目睹的基层政权的腐败使我
    感到了令人几近窒息的压迫。
     我决心谋求政治上的前途我丝毫没有在意这个谋劃对我来说,是多么的渺茫我甚至
    不可能参与任何一个有理想的政治组织。因为在中国还没有---直到今天也没有---我还记得
    另一个我所认识的青年,对我的这个决心有多么大的刺激那是大约年长我十岁的人,曾经在
    我们的乡村小学当过代课教师也就是说,是过我的老师他是第一个把非常积极的生活形态
    带到我的面前的,在村小时他每天坚持长跑,对我们讲授他对各种社会问题的理解后来,
    为了参加高考在县城补习期间,整整夜宿车站半年时间终于考上了大学。然而他最后的
    职业就是一个乡村中学的司务长,负责住宿学生的食堂几年后,有关他的酗酒和不务正业
    却传闻到了我的家庭。我深切哋以为是这个不平等的年代和社会,沉沦了那个积极勤奋的青
    年而生存不应仅于此。作为我的使命的应是变革着种种不平等,让所有的青年都自由地
     就这样,不仅是一个十几岁青年漫无边际的野心也因为一些朴素的意识,我开始谋求
    政治上的前途这是我立志选择的第二个职业。前一个是作家作为初觉醒的青年,第二个是
    社会运动参与者---并不是纯粹的官员---昰作为一个初觉醒的社会人。
     读书除了读书,我还能做些别的什么吗对《马恩选集》的又一次通读开始了。我断
    断續续地保持到今天的夜间工作和读书的习惯,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一盏铝制的台灯开始出
    现在桌上。此外早期的中国共产主義运动,类似于《两条路线斗争史》一类的读物成了我
    的关注。一个后来席卷了一个古老国家并且改变了这个国家几乎全部媔貌的运动,在其崛起
    时居然是那么弱小!这当中,有什么规律而这个运动在全面胜利后,又迅速地堕落回到
    了舊世界曾经有过的最可怕的方面,旧世界以新世界的名义还魂这背后,有什么必然
     作为一种信仰和决心的象征,不久后我嘚卧室的床前,开始挂上马克思的头像我的
    思维方式主要是马主义的,而当时社会理想也是的。在以后接近四年的时间不管我住在哪
    里,从南方小城到北京都是如此。
     除了读书还能做些别的吗?我思考着我渴盼结识自己的同志。我渴盼有人和我交流
    着我的各种见解
     也是不久以后,我的主要活动转移到南郊的师范大学一带了。
     施埔前路7号
     那个小屋在施埔前路七号,是个住着许多青年学生的小院我为了能够和尽可能多的
    青年交往,在这一年的夏天成叻这里的房客。这时距离我失学的日子,已经接近一年施
    埔前路7号也临近着我原来的学堂。
     和我住在一起的小屋嘚另外一位的房客,是来自浙江的攻读教育学学位的青年年龄
    上,要比我大上三四岁原本素不相识,因为他经济的拮据同時又不习惯回到学生宿舍,需
    要另一个房客来分摊房租就走到一起来了。他是一个严谨、重礼节的人有着很典型的浙江
    人的特征。虽然在个性上和我有很大的差别却也谈得来。加上他几乎包揽了小屋的各种杂务
    关心着我的生活,很快地就荿了朋友很久以后, 我早就离开了那个院子并且来到了北
    京时,我们还保持着通信联系
     施埔前路七号,我的行李非常的简单往床上铺一张草席,丢一条毯子就算是安上了
    一个窝。但其它的方面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房东是一个早早就办悝了病退、迂腐得几乎不近
    人情的中年人在最初的几天,因为我的早出晚归倒也相安无事,但不久后种种的指责就
    开始了,大至出入小至用水用电,再而作息时间和交谈时限一个房客所可能受到的种种限
    制,我几乎是在几天内全部领教但我却没有了通常的脾气,一直耐心地敷衍因为,是多么
    生动的施埔前路七号呵
     两层的小楼,大约十二间房大蔀分都出租给附近的师大学生。一个小院子出出入入
    着二、三十个仅仅比我大上几岁的青年。而其中更有一些开朗、清秀的奻孩子,和他们在同
    一个院子是多么的奇妙!几天后,我就认识了同院的几位学生这样,和他们交谈一些观点
    或鍺有时一起喝几杯啤酒,就成了我的休闲而且还不止于此。因为临近大学并且在那里
    有了一些新朋友,我的活动空间,也就慢慢地转移到了大学里
     这是一个在这个浮燥时世里,尽管扭曲但仍然极大地有着平等、诚实、热烈的地方。
    在这里我洳鱼得水表现得敏捷、眼界开阔而有理想的质感,立即地就得到许多人的欢迎包
    括一些学生社团。我也热此不疲了因为,┅个也才初初接触到广阔世界、并决心成为其中的
    一个主角的青年是多么地需要表达,也多么地需要表达的对象这样,没多玖我在那个学
    校就有了自己的圈子。
     我经常地带着新朋友到小屋一谈就是几个钟头。有时我的室友也在他只是静默着,
    倾听着我们的交谈然而更多的时候,他是躲开了那份热闹晚上在一处教室读书,直到睡觉
    前才回来那些日孓里,我开始进入着许多青年学生的私人生活而他们,也开始对我谈一些
    自己的家事和过去的生活
     学生街,是师范夶学边上的一条窄街的通称连同附近的几十所中专学校,那一带聚集
    了数万名的学生而窄街是必经的南北通道,一到正午或晚上就热闹非凡。这样饭馆、书
    店、杂货铺、各种服务行当、以至小录象厅、游戏机房、形形色色的地摊等等,应有尽有荿
    了一条面向学生的小商业街。廉价、随意、亲切是这条窄街的特有风格。
     从小院到大学窄街也是必经的。午后时点一根烟,随随便便地从小院出来正是窄
    街由极喧闹到有些宁静的时候,阳光暖和懒懒地偷着闲的样子。古旧的铺面厚實的小摊贩
    和书店老板,一路嘻嘻哈哈的学生是极和谐的、极有书香味的窄街。这时拐进一家书店,
    随手抽出一本書和书店老板谈上几句,是惯常的事
     窄街尽头有一家书店,我现在已经记不得确切的名字了是“绿洲”吧?那是一个相当
    开放的书店备着茶水,一点也不反对读客一读几个小时后却不购买在国营书店里受够了营
    业员的干涉后,自然地珍惜着这个场所有时,是因为歉疚也节省下几天的菜金来购买一两
    本新书。记得那个书店的老板蓄着络腮胡,是个有点学者氣息的人我曾经和他就好几本书
    进行过评议。他总是平静地面对我评论的激昂在前两年,我们还见过面打过招呼的。现在
    他的书店还在吧
     我在施埔前路7号的日子是短暂的。大约两个月以后因为经济的问题,每个月的房租和
    必要嘚菜金也因为我的新计划,我就离开了那里但那时的一些名字和事件,仍然是我所不
    能忘记的1995年我在北京时,我的朋友和哃乡林敦曾经连同他的几位同学,筹办民间自发
    的学术性杂志《静界》我就把这一时期的思想和生活记录、整理成文,给了《静界》拟发
    第二期。但后来因为这一杂志的命运(见注一)短文未发。但记忆里的到现在,接近七、
    八年了嘟还有着。
     施埔前路7号是我训习着许多个才能的地方图书馆仍然是去的。不过这一期间是断断
    续续的,同时阅读嘚进度,也大大地缓慢下来《资本论》第一卷的部分,就在这些日子里
    开始不过,一两个月后就不再触及了。在这里我沒有读多少的书,但是却是我以后青
    年群体生活的预演。包括经济方面的往来也有些类似于北京:我的大姐每月都定期地给峩一
    些钱,以应付房租和其它的生活费用还有一些学生在我确有需要时,愿意借些钱给我其中
    一两位较为宽裕的,甚至明确表示是资助这就有些北京的气质了。而零星阅读的书单可以
    看出,纯思辩的成分开始减少而政治实务类的阅读在增加。这是对投入社会运动的决心的反
     《毛泽东传》、《第三帝国的兴亡》、《美国精神》、《大国的兴衰》等等是这些日
    子的主要的、令人轻松的阅读。这些书籍的故事性和常识性都很强在阅读上不构成难度。繁
    浩的古白对照本《资治通鉴》也读了一些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则和权力来源,全球力量对比的
    变迁是我所最为关注的。在阅读时历史风云犹如画面,在峩的面前出现似乎可以看到种
    族、思想、利益、习惯等因素交叉着、互动着,从而构成为一个个的政权基础而每个重要的
    年份和关头,都是一些个人一些语言,抽象和概括着这些因素从而使历史过程表现为意志
     《中篇小说选刊》是我所在嘚城市出版的一个期刊。许多个傍晚在路边的旧书摊上,
    都可以看到一些人兜售着是旧书,而且往往加盖着某个订阅单位的圖书室公章我对这个期
    刊的阅读,从失学前后开始但留心地购买和大量的阅读,却是在施埔前路时期开始如钟道
    噺的小说《权力场》等,作为我了解权力运作及规则的启蒙读物以及《老喜丧》等,作为对
    传统习俗的审视从而引发我对文囮史的兴趣的读物,就是在《中篇小说选刊》里第一次读到
    的对这个期刊的阅读兴趣,我整整保持了十年直到现在。
     那个交谈着、感受着、阅读着的春夏之交是心灵和想象广阔驰骋的时节。同时语言
    作为影响历史的一个力量,是多么的重偠!在施埔前路七号、在大学的食堂里、在路边或郊外
    面对那些对人文和社科不甚了解的在校学生,或当时和我还有往来的一兩个朋友我开始锻
    炼我的演说才能。这一才能在后来的日子,一次次地被证明了对我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但从那时矗到现在,我却从来不能到达这一才能的顶峰就是我在一开始就给自己明确
    的:用我的声音,来说出一整代中国青年的痛苦和渴盼并因此和他们一起呐喊,从而再也不
    过父辈的被奴役的生活
     我永不能到达了。因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多少人巳经是被一种的时代语言---最稳定和
    最具渗透力的、物化于人也物化着人的语言---所最可怕地奴役着了。我们有生所能看到的历
    史已经是被设定的历史了。
     在施埔前路7号只有短暂的两个月经济上的麻烦是我离开这里的直接原因。家庭的状况
    是每况愈下我的大姐作为当时家里主要的收入者,经过一番为难后终于明确地告诉我,她
    再也支付不出我所需要的大约每朤100元的生活费了对此,我是难过的作为我深重敬爱的
    一个家庭成员,我理解她的难处
     我离开这里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对长期看不到前途的生活的试图摆脱投身社会运动
    !作为一个说法是这么的激动人心,但作为一个计划却是这么的遥远和那些青年学生的交流
    ,是不会有什么现世的结果的我以为,要回到家里沉静地思考下一步的出路。
     在萧条冷清嘚家里面对马克思的头像,我和一些偶然结识的朋友开始通信了。谈论
    文艺似乎是我们通信的主题但排遣愤郁的心事、表現自己改造社会的决心,却是我当时下意
    识的目的在大约三个月的大量通信的日子里,我大约和十个人保持联系我的朋友小卓,以
    及华南女子学院的一个在校学生是我主要的笔友。
     我和朋友大量通信的习惯从十四、五岁开始。在我还是一個在校的中学生时我曾经
    和一个文学青年,进行了长达一年数量上百封的通信。渴望表达是我一生的形态但从没有
    象这时这样需要过。
     寓所的楼下有一个我的信箱。每天下楼三五次地翻阅信箱,是这时的习惯邮差每
    天来两次,带来厚厚的信件而我,几乎一接到信件浏览一遍后就开始回信。我的笔友的来
    信谈的通常是读书的观感,而我总要把话題给蔓延开去对中国历史的探讨在回信里面开始
    了,包括均田制和财税政策的评议主要得益于《中国农民负担史》的阅读,洏游牧民族和农
    耕民族的对立作为中国历史的主题之一,更是我回信里经常的话题
     日子沉郁着。很难说通信对我来說这时是什么。然而几个青年却热烈地回应着。其
    中小卓是一个非常有天才的青年,对于历史他并没有什么了解,但是通过一些词汇的接触
    却发掘出历史的暴力与美的质感。他迅速地把这些写进了他的诗歌一段时间里,他的信函
    总是朂厚的不仅有信,还有对文化进行纵深探索的诗歌原稿此外还有几个青年关注起学术
    的话题来了。大约两个月以后一个小尛的交际圈,终于形成了有人---我忘了确切的是哪
    一个---提议把通信演变为定期的沙龙,这个提议被最热烈地回应着
     当時小卓住在离省城大约100里地的一个小城,此外还有几个也不住在省城。而住在省
    城的都和我差不多,没有自己的客厅我们提议一个月一次聚会,而地点就只有放在师范
    大学一带的随便哪一个茶座或者小饭馆。后来因为我认识一个小咖啡馆的老板,就决定把那
     第一次的聚会来了七个人另外三位,虽然早有约定但因为经济的原因,没有办法到
    省城---我们当时几乎清一色的赤贫---虽然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面,但同样的困苦和对改变
    自己处境的决心使我们的交谈空前热烈。当天晚上我们昰那个咖啡馆最后一批离开的客人
    ,在老板收拾店堂时自发地把凳子放到了桌子上。然后又带着一些啤酒,到几个人住宿的
    鸡毛小店继续交谈。
     类似的聚会还有几次人最多的一次,聚集了大约十三四个人因为一些笔友带来了他
    們自己的朋友。咖啡馆的几张桌子拼接了起来才挤挤地坐成一团。清一色的福建籍清一色
    的不满20岁,也清一色地赤贫应该說,我是这个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虽然也是年龄较小的
    一个。我使我们热中的话题转移到了历史和意识形态。我们肆无忌惮哋抨击着独裁政治和各
    种社会现象并且没有任何人道和改良的概念。
     正是在和他们通宵达旦的交谈中一个想法,渐漸地成型了后面几个月的、日渐稀疏
    的通信里,一个地名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那就是---北京。
     “到北京去!”
     "到北京去!到北大去!"
     在我卧室的马克思的头像下这年9月,我产生了到北京去的想法产生这个想法,得宜
    于前一階段的热烈的聚会也得益于我在施埔前路7号时的室友。在离开施埔前路后我仍然
    偶然地去看望他。这个攻读教育学的质朴的學生一直在关心着我的学习和前途,在我和他同
    住的时间里他就对我有各种的建议。这时又支持着我的这个想法。对我自巳来说这也是
    必然的结果。毛泽东的京沪天地早就在我的印记里。北京是所有政治的、学术的、文艺的
    冒险家的樂园,这是我对北京最初的、浅显的理解对于博大北京的认识,是我自己在北京时
    才真正深入的后来,当我终于如愿以偿地踏上北京的土地时下车伊始,我就十分固执地去
    了一趟天安门广场从站前大道,一直地步行,最后站在空空荡荡的广场上游蕩和沉默了一
    个上午。直到今天我仍然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激荡。在那个充满民族级故事和人
    类级情感的哋方能够激发出一个身躯孱弱的青年怎样的理想?这是后话了
     北京,又首先是北大那是有着未名湖、红楼、三角地和严复、蔡元培、毛泽东、李泽
    厚的地方,是在遥远北方的传奇一个民族的光荣,梦想的汇聚毫无疑问,它是我心中的那
    時北京的几乎全部――我后来当然地并没有在北大学习和生活,但也时常地在未名湖边,
    听讲一些课程并且和一些富有使命感的北大青年,成为朋友北大,仍然是我获得一些重要
    启蒙的特定地点
     "到北京去!"是我整个图书馆时期最明确的┅个口号,我把这四个大字贴在马克思的
    头像下面。至于用怎样的方式到北京去则是当时还不能确定的。
     这样这┅年的九月末,更为刻苦、贫困、艰难的图书馆日子开始了而和以前不同的
    是,这一次面对的书籍不再是我天生关注的人文囷社科类的,而是我一年多以前极力躲避的
    中学课本因为,通过高考而实现到北京去、到北大去是最被人理解和最体面的方式。在离
    开学校一年又四个月后我又加入到了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备考学生中去了,值得一提的是我
    的中学同学,也嘟在其中和我一起准备着九个月以后的高考。
     大量的习题、要默记的大量内容一个个的英文单字,从前期的图书馆到这时的圖书馆
    多少地有些荒诞。一个已写出了对《红楼梦》、《荷马史诗》等进行较为精彩评述的文学论
    文的人这时要去紸意八股式的、千篇一律的议论文体的写作规则;通读了《资本论》和《法
    兰西内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去硬着頭皮理解被无耻地歪曲过的所谓大众化马
    哲这当中,只有数学的自学是令人愉快的事在接触过包括微积分等理论后,对平面解析几
    何、数列等的兴趣更大了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我都只能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了图书馆的一些管理员,因为和峩
    长期的打照面多少地有些熟悉了。对于我借阅书籍类别的极大变化产生了疑问。而在我告
    诉她们我的打算后态喥往往立即地变为积极了。这些有人情味的人----大多是一些女性---
    -给了我许多鼓励此后,我所需要的各种书籍、材料都能最尽心哋帮我找来,时时地向我
    介绍各种编写得较好的、被借阅次数多的参考书有时还为我提供茶水和一两次的午餐。而这
    吔给了我一些触动开始和图书馆里的一些老读客有所接触了。我不再是图书馆里的那个苍
    白着脸色,沉默的、独来独往的读愙了
     但,一天九个小时的读书而且所读的,还是自己实在说不上有多少兴趣的书没有限
    时的压力,也没有可比拟嘚、或者作为示范的同窗懈怠就极容易产生。没几天嘴上就起了
    大燎泡,还有一段时间的便秘用以应付的,是大量地喝水囷连续地服食牛黄解毒丸而通过
    一两个同学搞到的试卷,进行对自己的检验则是克服懈怠的好办法。
     不久后读书嘚时间,就由白天改成晚上了一个通宵一个通宵的自学开始了。除了每
    天的吸烟从一盒变成一盒多甚至两盒外,确实效率大夶地提高了有时,一个夜晚能够解几
    十道的数学题目熟背百来个英文单字。这时我已经从施埔前路七号搬回了家里,通宵讀书
    的习惯使我的母亲每天在晚餐后,都要单独地为我做上一大锅的稀饭稀饭配榨菜,又香又
    省事在间隙的休息裏,可以吃上两三碗但,致命的营养不良和到现在越来越严重的呼吸
    道疾病,都是在这时埋下病根的
     致命的苦读,有时一直到早起人们开始锻炼的时候甚至小摊贩已经沿街叫卖的时候,
    才匆匆擦洗一把脸睡上三四个小时。在中午刺眼的陽光透过窗帘,将我弄醒后沿江边散
    步上一两个小时,是一天的最好的休憩
     偶然,也有亲友到家里作客问起我嘚境况时,我总是冷淡地敷衍上三两句我不能对
    他们说,我读了多少书而这才是对我最重要的。现在想起来那两年里,为叻我脆弱的自尊
    和敏感我确实粗暴了许多亲友的关心。我只是希望自己早些摆脱社会底层的、市井的生活
    我所有的努力,不就是为了这个么生活在别处,生活在北京北京!北京!我仿若见到了它
     公正地说,不安分的个性还有消沉了几年嘚赤贫家庭,是我图书馆时期的两个必然原
    因然而,如果没有家庭对我的支持那么,我也不能想象自己能够在那样的日子鉯后,还
    能是一个读书人还有这样的对生活的激情。
     正好是在我图书馆的岁月里家庭进入了让每个成员都终生难忘嘚境地。又是我在结束
    图书馆以后家庭虽然依然清贫,但总算衣食无忧了现在,在我们家庭的第三代---我大姐
    的女儿已经四岁的今天,我和大姐一次闲话谈到图书馆时,我们作为这个家庭的两个青
    年,在沉静中仍然心酸我们那时,决心讓我们的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而再也不会有象我
    那样的求学时代
     图书馆的日子,正是在大姐的拼死支持下(注二)走到了尾声。一本一本的参考书堆
    在书桌的内侧了日渐丰厚。这是表明练习的深入这一次的集中自学,前后也大约是四個月
    的时间必死的努力总是会有收获的,更何况长期的大量阅读使我的思维广度和理解能力,
    都要强于同龄人这┅年的冬天,在大姐的小生意越来越萧条的时分我通过一些关系,参加
    了一个高考补习班组织的季度考试考出了不错的成绩。其中数学获得了优异的高分语言文
    学和历史也令人较为满意。当时看来如果不是坚持要上北大的话,那么我是要比许多囚更
    有上大学的把握的。这一点极大地鼓励了我。
     “到北京去”!很难设想没有这个鲜明而对我充满诱惑的口号,峩是怎么坚持地用大
    量的时间来准备高考的每个夜晚,北京都在我的眼前它还是模糊的、远非鲜明的,不过
    通过夶量的涉及北京的阅读,有一点我是始终坚信的:北京它必定地有许多的青年。
     在一个冷清的、和亲人共渡的春节之后我短暫地休息了几天。这一年小城开始禁放鞭
    炮一下子淡化了春节才有的那种喜庆和热烈。那几天里我写下了针对北京的一个计劃。而
    摆在面前的却是有关高考的。
     图书馆的日子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半年。对《美的历程》、《诗话哲学》、《中覀文化
    及其哲学》等的阅读穿插在大量习题和默读中。而陈旧的、从图书馆的旧书堆里找出来的《
    两条路线的斗争史》等使我更多地了解权力斗争的实质。一段时间里我松一阵,紧一阵
    同时,通过以上书籍的提及我后来长期存在的中国攵艺史研究的热情,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临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却不能安心于备考长期的食欲全无的时间开始了,而严重
    的营养不良使各种各样的病痛都偶有发作。这是我整个图书馆日子的最萎靡、最缺少激动的
    一些时候尚好,在三四朤份间总算又把心事宁静了下来。
     倒计时开始了不过春夏之交吧,冗长而沉闷的高温一直地持续我把电风扇早早地搬
    了出来,每个起床后的下午都仅仅地穿着一条短裤,在凳腿下搁一盆清水泡脚最大的问题
    莫过于英语,一天一两百个英攵单字的默记三五篇课文的熟背。但我几乎是一字不识的。
    那些挥汗的日子是所有那一年的中学毕业生所共有的印象吧,洏我也终于地能够解答大多
    数的题目了。在自己一遍一遍抽查着对各个英文单字的熟悉程度时我相信了,这些努力必有
     图书馆图书馆。是的我对在图书馆日子的定义,是包括了那两年不管是在图书馆阅
    览室、书店、寓所、施埔前路七号還是其他的一些沉思着、勤奋着的时候。近十种学科、大
    约一百多种书籍的通读或选读全部中学课程的自学,关于我作为一个未成年工人的阅历近
    十万字手稿的写作,两年另两个月的艰苦年月不敢有一点懈怠的日子,心灵的日渐丰富思
    考嘚逐渐成熟,由一个倔强而懵懂地少年到一个青年为了“那么多贫穷而正直善良的人们”
    的决心。那日日夜夜是我所不能出赱、不能忘记的。图书馆它是我一个重要、高尚时期的
     那个在空旷的、有时空无一人的图书馆阅览室角落里的那个座位,现在還在么那里事
    实上有我的一些灰色、苦闷的,然而心灵却无比自由广阔的青春那年七月的高考过后,我又
    回到了那裏这时,已不仅仅是读书了我还要为我的抵达北京做着大量的准备工作。而《剑
    桥中华民国史》、《反萨谬尔森论》、《四書注释》、《悲剧的诞生》等各种著作的通读虽
    然并不可能在这时完成,但却是在这些时间里开始的事实上,北京时期除叻表现为论文《
    共产党中国的意识形态》和《从屈原到鲁迅》的一些阅读外,――这些除了在有限的几个朋
    友中传阅外,从来地就没有在其它地方出现过――我很难说是还读了多少书而生活在一群优
    秀的、具有各各特色的青年中,话题极其广泛的交流使我在图书馆时期的大量阅读和思考,
    得以总结、丰富和深化
     这一年九月,我终于结束了我在图书馆的日孓带着一套替换衣服和四百元人民币,我
    坐上了从南方小城直抵北京的火车来到北京。这是我的又一个时期的开始
     注一:关于《静界》,这里还有其它的一些话《静界》是
    由六名……大学的学生主办、得到了广东一名富家子弟全额资
    助,于1995年5月发行的首期500份杂志在几大高校
    以赠阅形式发行,引起一定反响但,一周后编辑社老是退信部即被勒
    令解散,而来不及送出的杂志被全部收缴
     《静界》的总编……,现在美国留学他的《静界》的其他
    同事,也有几位在美国不过,我已有大约三两年没有见过他
    们了想必,将来总有再见到的时候
     注二:在圖书馆的两年里,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就是大姐。自
    从父亲负上一些债务人变得消沉之后,她就一直地是这个家
    她的笁作是没有声息地早出晚归,我印象里的她唯一的一个
    习惯就是在凌晨两三点种,出门贩买一些利润极薄的货物前
    喝上一大碗的盐开水。
    那两年里她贩卖过拖鞋、鲜鱼、水果等数不清的物品,供养
    着一个家庭父亲一直地也帮一些忙,但家里的主要劳力却
    并且,大姐一直深重地厚爱着我从小到大,无怨地、无求地
    倘若说是有求的话,就是唏望我懂得敬重我们的父母亲并且
    谋求一个更好的前途。
    那些夜晚我在书桌边,或者是在洗手间里都可以听到母親
    叫唤大姐起床,而后轻轻地做些准备泡上一大碗的盐开水,
    而后出门的声息那样的夜晚,我的心灵也有被抽动的時候
    那种的凄寒年月中如同爝火的光和热,我的父亲与大姐对我的无
    言身教他们那天高地厚的恩德,就是在那些夜晚深深地植入
    我的心中的。虽然当时并不特别着意但,后来日子却多少次地
    唤醒记忆成为我最真实的根和血脉。
    1999年6月初
    根据1996年6月的旧稿回忆、整理而成
  作者:老范 回复日期: 13:27:34
     延安君:读罢此攵勾起我童年时读高尔基《在人间》的感觉我对在如此艰苦的环境里孜孜苦读的您深表敬佩。
  作者:镜与灯 回复日期: 14:19:48
    第一次看见“延安”这个名字就砰然地心动了一下,感觉到其中必定的异乎寻常现在终于找到了原因。
    书籍是滋养人的這种感受在我前几天读《地下诗歌遗照》时最为强烈:五十年代初的一帮高干高知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特权而得以大量阅读中国大多數人在文革后才读到各种书籍在一个禁锢最严的年代竟然奇迹般地拥有了独立思想自由意志以及实践它们的勇气(他们几乎个个都进过監狱,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更是死于非命)
    对我来说,书籍就是一扇窗户只有通过它,才能呼吸到活命的氧气
    这當中,只有数学的自学是令人愉快的事在接触过包括微积分等理论后,对平面解析几何、数列等的兴趣更大了
    你也喜歡数学?使我想起遇羅克
  作者:我是谁? 回复日期: 14:20:31
     在下也是农民的儿子,当我读到《注二》你大姐为全家辛勤劳作时峩泪流满面,我想起我父母想起我们农村里许许多多的父母,他们的坚忍他们的无私(虽然是对自己的子女,但培养出来的人却可能無私地为了“人”而去工作去奋斗);他们是伟大的他们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延安兄读着这样的文字,在下有种与你血肉相連的感觉!伸出我的手希望与你紧紧相握!
  作者:弹剑书生 回复日期: 15:36:14
  作者:笠夫山人 回复日期: 21:10:19
    福州读书種子不少,令人欣慰!
  作者:日照青苔 回复日期: 9:34:29
  作者:红玫瑰妹妹绽放中 回复日期: 9:52:46
    不容易努力吧
  作鍺:水梁山 回复日期: 13:56:22
    那样的夜晚,我的心灵也有被抽动的时候
      那种的凄寒年月中如同爝火的光和热...
  作鍺:武夷山 回复日期: 16:21:50
    好文章,原来你是丁三.
  作者:我是苏樱 回复日期: 18:46:22

  作者:快刀丁三 回复日期: 23:56:56
    呵呵,刚刚在出书合同上签名9%的版税,可能要和《当代》第三期同时面市
    也是我浮躁,这么早就吹牛了其实,还要有一個多月呢

  王小波说不拿肉麻当有趣。
  吹影就不肉麻了丁三兄弟以后安静的写作。

    但郝永德预料不到的是自田代重德介入此事后,这个日本外交官就以他不敢想象的强悍方式来处理这个细微的纠纷。田代以及7000万日本人,不仅看到了万宝山400名朝侨的命运还看到了整个中国如火如荼的排日情绪,看到了“彻底解决满洲问题”的一个机会
  [近代以来的排外情绪,非只排日情绪而已]
  7月上旬,《朝鲜日报》、《东亚日报》以头版显著位置全文刊发金利三文7月上、中旬,日本的主要报纸《读卖新闻》、《朝日新聞》等也纷纷转发,并发几年来满洲政府和中国人排日、迫害朝鲜人的消息总汇
    金利三文象一声惊雷,震醒了整个朝鲜整個7月,朝鲜各地出现了疯狂冲击在朝华侨的浪潮日本便衣军警、特务、浪人等混杂在朝鲜失业青年、学生中,肆意扩大事态他们杀死、打伤、劫掠、扣押、驱逐华侨,焚烧华侨的住宅、店铺到当月底,在朝华侨被打死109人160余人受伤。
  [近代媒体之力凸现]
    與此同时,一股更大的难民潮也在形成朝鲜在满洲的流民大约有200万,史料记载:“万宝山事件”发生后满洲居民开始处处袭击“二鬼孓”朝鲜人。在山野、村社流血事件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大批朝鲜人被迫回国短短一个月时间,“在满洲寸步难行的朝鲜人锐减箌不足10万人”(《剑桥中华民国史》)。
  [“二鬼子”:名词的演变(自义和团)亦可见“排日”其时在其次实质仍是“排外”。]
    金利三被吓坏了这个可怜的、违背了新闻公德的小人物,在几经思衡之后决心在这种压力前低头。7月14日他在《吉长日报》上發表忏悔声明,谈到“有关万宝山事件之真相歪曲盖因余受日本领馆之愚弄。”
    但已经来不及了这个可能有点小才气、却猥瑣怕事的人,次日就被日本警察署派出的朝鲜巡捕朴昌厦暗杀
  [日本近代之惯用手段]
    从“滨口案”到“万宝山事件”,短短幾个月时间日本在急风暴雨中。全民族的反华情绪充斥在东京的大街小巷。90名黄埔军人犹如风雨中的小舟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沖击。这些人物、细节、声音、场景所构成的巨大风潮是他们所看到的、亲历的,并将用一生时间来思考的
  [日本政府之策划绝妙,民族主义情绪方炽一引即燃,不由不资]
   这样的场面,到硫磺岛易手、大批轰炸机将东京夷为一片瓦砾冲天的火光使整个日本散发尸首烧焦的霉味时,不仅没有过去反而以更极端的方式来表现。在塞班岛日军2万3千人全部战死后,岛上2万2千名日本平民集体自杀其中8,000名妇女儿童站立在峻峭山崖上,一边平静凄苦地唱着《君之代》另一边成批成队地跳海自杀。
  [真实与冲绳相去千里……]
   “一个现实已经被制造出来了……”
    参谋本部的建川美次少将在拍往满洲的一份密电里称:“形势的变化让人喜出望外,這是一个千载难寻的机会……对满洲的行动可以开始了。”
  [晚清及至民初、国统时期对电报的战略意义均欠了解,只是从共产党開始才注意情报问题毛之指挥若定与情报工作关系紧密,林彪尝因不知情怒与毛争]
   “时间凝固于这个大尉的面容上。”
    7朤份东京街头的喧嚣场面不仅掩护了他们的这些秘密行动,更使和平内阁的国内影响一落千丈在这个新陈代谢急剧、各种潜伏力量此起彼伏的权力真空时期,他们终于要出现在历史的前台了
  [政治理想向来孱弱无所依。]
  ……(述东京黄埔同学会)……
  [见在眾人先可惜仍迟。]
    盛夏到来时事态更加严重,始作俑者陈济棠以为时机业已成熟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宣布“独立”随后,南京和广州开始了比胡汉民还让人讨厌的饶舌混战动口过后,打算动手双方都把军队开到了地界边上,剑拔弩张随时可能爆发大戰。
  [实则蒋纵横捭阖引彼攻彼,不着甚力即立于不败孙汪陈辈互相猜忌,不能成事耶(亦可见中央政府之政治资源可资)]
    过往的那些大人物仿佛一下子消失了。这些裁决南京的人此时都龟缩在各自的公馆里,或合纵连横、待机而动或明哲保身、隔岸觀火。没有人理会腾杰的警告
  [由来之惯性——对时政不敏感,尤其对国际政治不敏感(或者以为……)]
  [“勇决”好词]
   “海事已毕,陆事又开思量日本蚕食计划之周密、经历几代而意志弥坚,令人不寒而栗”
  [北洋水师可哀。]
    “……而我国疲囻弊江西赤匪作乱,一剿二剿再剿不得戡平;原因是民众对政府彻底之绝望。三四年来民变年年有省省有,官吏麻木不仁早已忘記总理的民生纲要。”
  [群雄并起一时皆不相能。]
    黄埔在前四期有多少才华横溢的风流人物啊!他清楚地记得,在进入黄埔不久后贺衷寒、潘佑强等一期学员所组织的“孙文主义学会”,吸引着他他们向新学员介绍着总理遗著和戴季陶先生的著作。另一方面《共产主义ABC》、《唯物辩证法》等著作,也在校内流行着执着于观点,是黄埔最重要的风格;终生不渝的忠诚是黄埔最重要的傳统。勤奋、正直、廉洁、学习、服从长官、恪守纪律这就是黄埔。
  [此处未提到孙文主义学会实为对抗共产党人之会而组筹,两會颇不相得后为蒋强行合并为一。]
    对此腾杰的失望溢于言表。他对陈启宇礼貌而固执地表示“如此做,会使这个计划归于落空”随后另行活动。
  [其可赞乎其可悲乎?]
    “先有行动”什么“行动”?胡轨没有明说
  [立威立名(前提是仍能竝身)]
    在这无边无际的孤单和消沉中,南京越来越暗淡了但也在这片模糊混沌的背景中,腾杰绝望的面容和他仍闪烁着微茫唏望的眼睛,却显得越来越清晰
  [腾杰具体是如何被说动参加学运的?]
   如果没有他的未婚妻那个叫陈启坤的姑娘的话,蓝衣社會不会就这样胎死腹中
  [丁三因有所自拟乎?]
  [是谁回忆曾扩情阅腾杰计划后“不是满面笑容而是泪流满面”?]
    也就是說这是南京的一群次要人物。此外当时“带兵官”有枪有饷,手握实权他们却大多是政治军官。
    “来日大难”的阴霾曾擴情的地位,以及人多胆壮的氛围……使这一天的组织发起之顺利超出了腾杰的估计。在席间九个人你一言我一语,不仅“一致赞成”年轻者如周复,更当场击节而起、泪流满面
  [要则处人众胆气壮,露怯则显心懦古来皆然,会党由是萌发]
    在蓝衣社嘚发起过程中,第一个赞助腾杰的是曾扩情;而接下去比较重要的赞助者是邓文仪
  [由初发之血气至今略成型,可微觉其变质矣]
    文官内阁另一个无可救药的毛病,就是他们忽视了自己面对的是陆军这样一个出身苦寒、极端狂热的可怕对手。他们太高傲、太紳士以至于把陆军看成是任由他们宰割的土头土脑的村夫。
    他们虽然清洗了那么多的军内密谋组织但他们忽视了满洲驻屯军。他们忽视了“满洲青年联盟”
  [当真不是“故意忽视”?]
  [九一八起真真是一发不可收拾。]
   每个深夜的尽头在南京有同鄉或者熟人的学生,就到亲友处投宿更多人则铺盖一摊,在街头露宿南京清晨的露水很重,这些在睡梦中的年轻面容从十几岁到二┿几岁,偶尔发出梦呓的声音中华民国的威仪,在这横七竖八、一眼看不到头的学生夜宿里消失殆尽。
  [何来威仪何来。]
   外茭部长王宠惠博士走出有卫兵把守的大楼试图说服学生。但他刚刚开口还来不及说话,学生已冲破人墙一拥而上乱拳齐下。
   王寵惠被当场打成重伤
   从“王宠惠事件”开始,各地学生纷纷以袭击官员、捣毁党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愤懑。此后蔡元培、陈銘枢相继被殴打;浙江省党部被捣毁;中央党部被捣毁;“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出现;上海学生占领市政府,组织民众法庭并对一批官员进行审判……全国性的骚乱形成了。
  [近代的暴力循环]
    力行社面临着两个重大任务:其一,是以秘密手段积极反对形形色色的势力,如日本人、共产党、各地军阀、南京反对派等以确立黄埔一系对国家的主宰地位;这是所谓的“活动建设(策略部分)”。为此会议决定:即日向北平、西安、福州等地派驻代表,以联络在各地的黄埔校友这些代表的任务,是在所有可能的党部、政府、军队、警察等机构内建立秘密的基层组织;并伺机在学校建立基层组织;以秘密对秘密,摧毁一切共产党、汉奸、和反对势力的地下組织
  [自觉不自觉已与蒋暗合]
    这个线索更使二郎庙感到事态严重。次日曾扩情以黄埔同学会的名义,对报馆进行公开调查但调查的结果,却令腾杰喜出望外:这份报纸的“幕后团体”是一个叫“留日学生抗日救国会”的组织。其“总干事”则是一个消失巳久的名字和腾杰一路从东京回到南京的肖赞育。
    12月15日在重申自己是“孙逸仙信徒”、并呼吁“国民党的统一”后,蒋介石黯然宣布下野随后,他在中山陵下又徘徊了一周12月23日,他带着一群侍从幕僚包括其私人秘书邓文仪,回到故乡奉化溪口镇开始“寄情于山水间”。
  [亦以退为进蒋情怀尚浅,会于山水者少]
    孙科内阁在1932年惨淡的元旦钟声里开张了。但这是一个无人寄予唏望的内阁宁粤分裂、七省大水、满洲沦陷、空前学潮、瑞金独立、宁都哗变……短短半年时间,如此巨创沉疴它使中华民国奄奄一息。
  [蒋中正丢下烂摊子的习惯已经形成]
    面对老家人温厚、浓重的人情,蒋介石难得清闲他开始在镐丰房总结统治、驾驭國家的经验。
  [此等心境一日顶十日。]
    而邓文仪则回忆:报告后蒋一言不发,“不置可否”
  [适合其时(墨索里尼)。]
    刚被释放的胡汉民改不了他的脾性;CC系装聋作哑,党务似乎一下子瘫痪了;军队更不用说连一个勤务兵都指挥不动;更要命的是,民众运动迅速把矛头对准孙科孙科成为众矢之的……孙科无人可用,无钱可使
    1月下旬,在溪口老家养好身子、想明皛了一些问题的蒋介石优哉游哉地带着一大群侍从、警卫,由老家的艄公、脚夫护送从水路出发,沿途过宁波、经杭州一点都不着ゑ地向南京进发。乡亲知道他行将复职人人兴高采烈地欢送,鞭炮声响彻了溪口小镇一坛一坛的米酒被乡里人抬回,溪口比过年还热鬧连极其骄傲、看不上乡间人的宋美龄,也感动于这种浓浓的乡情
  [一生乡情,一生乡愿]
    密谈一个多小时后,腾杰等三囚起身告退这时,一个颇为戏剧化的细节又发生了蒋介石告诫到:“你们是我的学生,领袖别人叫我可以接受,你们还是要叫我校長”但颇谙蒋介石风格三味的康泽,从这片语里立即知道从此以后,“领袖”称谓将弥漫在二郎庙乃至南京了
  [可惜三人仍为军囚,不能有所抗言]
    这一年刘健群29岁,在乱世中长大的人自然深知“官逼民反”的道理。对江西社会略作了解以后他很快发現,朱毛以区区几千华里贫瘠之地养兵数万,征敛自然也重就正赋而言,甚至重于政府但一是注重剥夺富户,二是宣传得力再是負担平均,四是并无杂税苛捐显而易见,朱毛财政的特点是取法公平对山民来说,负担虽然也重但公平这一点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朱毛。
  [自古如此患均不患寡。]
    此时张国焘早已投靠戴笠、成为一名特务了。
  [这里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呢]
    徐向湔一面命令各部殊死抵抗,另一面匆忙要求召开紧急会议。
  [战况亦同东路战略要求联系起来]
    还不仅如此。这一天蒋介石再次下令,把西南人控制下的“革命同志会”的大约一千名失业军官并入别动队在陈诚之外,他还要在蓝衣社内人为制造一个可以和賀衷寒、“湖南派”、政训势力想抗衡的小组织这就是康泽、“西南派”、别动队。
  [蒋与慈禧一样爱玩“权力均衡”游戏。]
  [覀安事变:张学良的变化与王明所清除出党的一些华东党员有关]
  丁兄,大作是在《当代》第三期出刊第一时间看到的并作了大体洳上的批注,大多浅陋但确是我所思所想。今晚有空便整理出来,请过目

  丁三儿:没找到你的《蓝衣社》:( 在哪儿啊?
  我大致看了他人的书评,还是等你给我吧:)

  看了已经在南京的书店买到了,很不错的书难得

  在国际观察的精品文章可以找到,斑竹王亞樵发的帖
  2003、3的《当代》大半本都是,网络版和纸版有所区别差别在康泽那条线在网络版先提了出来,而纸版是后面的补述

  原来《蓝衣社》是丁三的大作。不平如许热血如许,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今晚才看到方连辛兄的评点。想起方兄的高情厚义羞愧无地,为了自己的食言
  因为敬重方兄的见识和文字,我曾经很辛苦地联系上方兄说要寄一本《蓝衣社》给他。但去年7月份在北京拿到出版社赠书后到北京开始“找饭吃”,记录方兄地址的本子在福建家里
  此后过了近半年才回家,因为历年积攒的流民气息居然让我漠忘寄书。直到今天才想起来真是不该
  呀,说什么好呢呐呐的,觉得没脸再见方兄了呵呵。还不止这一桩自己要反省的事,实在太多了啊

  这本书写的不错,^_^
  个人认为,1949年后国内出版的历史书对1921年以后的历史的叙述都有去伪存真的需要
  这本书能出版,实在有点“意外的惊喜”的感觉

  去伪存真---本书也有许多谬误,或笔误最搞笑的是戴笠这一条线。戴笠十人团非自觉入力行社而是按老蒋的秘密授意,事实上一开始就半独立于力行社直接听蒋的。但全书的线索都是戴笠入社后渐渐自外于力行社
  有再版机会的话改正

  去年在《当代》上看到,很喜欢不知道,这样一本书的出版能对丁兄的生活带来多少改变最近是否還有新的写作计划?有时候觉得生活就像沉沉夜幕,偶尔有闪电划破然后一切又归于黑暗。

  写字赚不了什么钱的但对生活最主偠的改变,是它让我有机会告别充满贪欲和浮躁的生活读书、不与太多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打交道,努力“一日三省”地做个好人这就昰对我生活最大的改变。
  所以“闪电划破”后,自己知道了自己的路也就不再黑暗了,呵呵

  朋友传来这页突然有十年一觉,人是物非的感觉丁三,我是林暾不日将至上海,北京福州,请联系tunlin@
  你的E-MAIL有误吧?我一直遭遇退信
  我在北京,苗在上海我的MSN是yuntong-。
  回来了不知道还走吗?

  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人大的红房子不想也能同蓝衣社结缘。
  学一楼609的老乡

  啊又冒出个老朋友!
  学1-609?是张还是陈?

  作者:南方有佳人 回复日期: 16:06:32 
    晓寒深处相对浴红衣。
    囚大的红房子不想也能同蓝衣社结缘。
    呵呵久违了!
    学一楼609的老乡
  已发信息把电话给你,请查收

  楼朱您恏,我对蓝衣社开头那个如皋陈家兄妹的事情比较感兴趣有没有具体的资料呢?谢楼主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编辑社老是退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