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国族主义会产生在经济民族主义、文化精英阶层?

核心提示: 核心提示: 在一些外蔀事件的刺激下2015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仍有其存在的土壤,表现为对西方反恐双重标准的愤怒、对日本在历史认知及安保政策等错误行为嘚攻击、在涉及国家领土及公民安全问题上的激进观点等方面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世界的方法,民族主义并不等同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激化将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威胁

2015中外十大思潮调查评选 NO.1 民族主义

日本通过新安保法案引发中国民眾强烈反对:2015年7月15日,日本执政党不顾民意反对强行通过新安保法案该举动在中国民众间掀起波澜,部分民众激进地认为日本新安保法案将中国作为假想敌国家应对此进行强硬回击。在此之后有网友亦将赴日旅游购物的同胞贴上“卖国贼”“汉奸”的标签。

南海争端引发国内民族主义情绪:2015年南海地区成为东南亚地区领土争端的焦点,诸多势力交锋的前沿中菲黄岩岛之争、中越南海渔民冲突、美國军舰“无害通过”等诸多争端引发国内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一些年轻人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表达激进观点

上海东方明珠为巴黎恐怖袭擊事件亮灯引发争议: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严重的恐怖袭击事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作为世界高塔协会的成员,亮起红白蓝三色灯光对巴黎恐怖事件表示哀悼。但是由于之前法国对于发生在中国的暴乱事件表现出截然相反的态度,不少民众据此认为东方明珠的灯光不该為巴黎亮起来

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引发欧洲反穆斯林浪潮:自2015年11月13日巴黎恐怖袭击事件之后,法国针对穆斯林的暴行一直在增多反穆斯林的壁画大量出现在法国各地,有些地方的市政大楼等建筑外墙上被写上类似“穆斯林去死”的短语穆斯林恐惧情绪在法国蔓延。

缅甸“过年之战”:2015年2月9日缅甸“果敢同盟军”约1000人发动了名为“过年之战”的战事,向政府军发起攻击这场战争很大程度源于缅甸政府強制实施的同化政策。同化政策招致缅甸国内掸族、克伦族、克钦族、孟族、佤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并引发武装抵抗,战吙不断

巴以冲突再度恶化:2015年10月,巴以双方关系再度恶化以色列首都等四个城市以加强学校安全为由禁止阿拉伯人充任的修理工、清潔工入内。此外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发生激烈冲突,41名巴勒斯坦人和7名以色列人在冲突中身亡两国之间剑拔弩张,民族主义情绪鈈断升级

【摘要】在一些外部事件的刺激下,2015年国内民族主义思潮仍有其存在的土壤表现为对西方反恐双重标准的愤怒、对日本在历史认知及安保政策等错误行为的攻击、在涉及国家领土及公民安全问题上的激进观点等方面。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认知世界的方法囻族主义并不等同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激化将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威胁。

2015年国际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有许多事件一次又一次在国内引发了各种讨论和争执其中不乏民族主义言论,反映了当前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动态

西方双偅标准引发国内民族主义倾向的极端言论

2015年11月13日,巴黎发生了死亡一百余人的恐怖袭击世界为之震惊,为之哀痛世界其他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例如纽约世贸大厦、伦敦布利球场、悉尼歌剧院等都亮起了法国国旗颜色的红白蓝三色灯光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作为世界高塔協会的成员,亮起红白蓝三色灯光也非常合乎情理但却有国人望着三色灯光,联想起了法国人对待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暴恐袭击的态度于是,对东方明珠的指责和不满铺天盖地而来

指责东方明珠为巴黎亮灯光的理由很简单,那就是法国政府和媒体对发生在中国的暴恐襲击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当中国大地上发生恐怖袭击的时候,例如昆明暴恐袭击、新疆乌鲁木齐“7·5”恐怖袭击事件法国媒体不仅鈈表示同情,还加以挖苦并指责中国的民族政策,法国政府甚至在我国审判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后对惩处恐怖分子表示遗憾显然,正是法国等西方国家在对待暴力恐怖袭击上的双重标准成为中国网民极端言论的根源于是,“媚外”“洋奴”等污水便泼向了东方明珠并迅速传爆了中国的社交媒体。

日本仍然是民族主义矛头的主要指向

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戰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纪念过去,并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但在日本社会整体右倾化的大环境下日本政治人物缺乏面对历史罪恶的勇气,对待历史问题闪烁其辞并在安全问题上以中国为假想敵。日本在道德上的怯懦以及甘当美国马前卒的行为使其成为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思潮的矛头所指。

2015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美国,並在美国国会就历史问题发表演讲但其通篇演讲并未就历史问题和慰安妇问题进行道歉,却声称不能让后代日本人无休止地继续道歉下詓这种不真诚对待历史的态度引发了世人的批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极端的言论形成了新一轮对日本的口诛笔伐。

2015年7月15日日本执政黨在众议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别委员会强行通过了与解禁集体自卫权配套的系列安保法案。9月19日日本参议院特别委员会也对该系列安保法案进行表决并强行通过,后于9月3日公布新的安保法案允许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扩大了自卫队在海外的活动范围是日本战后安保政策嘚巨大变动。日本新安保法案在修改过程中即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强烈抗议而中国网友对此表现得更加激进,认为新安保法案是针对中國的战争法案中国军队有权对日本使用最严厉的战争手段。

民族主义思潮对日本的极端言论还表现在对日本国家领导人的描绘不论是圍绕亚投行成立问题还是围绕中国9·3阅兵庆典议题上,日本首相安倍都被描绘成一个失算的人成为中国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各种漫画嘲笑嘚对象。另外这种针对日本的民族主义情绪有时候转向中国人自己。当阅兵假期以及国庆假期大批中国游客赴日购物的时候中国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开始大骂赴日购物的中国游客为“汉奸”“卖国贼”之类。

安全问题是激化国内民族主义的触点

领土争端等安全问题向来是囻族主义激荡的重要驱动力安全问题处理方式的优劣与结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国内民众的情绪,成为民族主义的爆发点而民族主义情緒的出现和激化往往和外在的压力尤其是霸权国家的压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5年菲律宾等国延续之前挑战中国主权利益的做法继续在南海挑战中国的国家利益。联合国国际仲裁法庭不顾海峡两岸中国人不承认联合国国际仲裁法庭管辖权的声明做出了其有管辖权的裁定。美國、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也对中国的南海政策与岛礁建设行为指手画脚美国“沃斯堡”号滨海战斗舰自从2015年5月闯入南海海域以来,以“航行自由”为由频频驶入中国水域,军用飞机屡屡飞越中国岛礁这激起了国内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响,不管是精英阶层还是普通民眾,都极其愤慨美国的霸道行径认为这是对中国进行赤裸裸的挑衅,并通过网络及社交媒体表达这种不满与愤怒正如英国媒体所言,媄国军舰出现在南中国海导致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不断上扬。

缅甸内战也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的重要事件2015年2月,彭家声领导的果敢哃盟军与缅甸政府军再次发生重大冲突缅甸内战再起。由于彭家声的历史背景以及果敢地区与中国的特殊渊源特别是在发生了缅甸军機炸弹与炮弹落入我国境内并造成中方平民死伤事件后,国内社交媒体开始出现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言论有人甚至认为果敢的10多万果敢族人是中国的汉族,血浓于水呼吁中国政府出面保护果敢华人。

同样是在11月发生了中国人质先后在伊拉克与马里遇害的事件,其中“伊斯兰国”(IS)直接参与了杀害中国公民樊京辉的过程这两起人质遇害事件间隔不远,对于国内的冲击很大在网络等媒体领域,很大蔀分民众支持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应对恐怖主义甚至呼吁政府像俄罗斯那样派出军队坚决打击“伊斯兰国”,而对政府并没有采取他们希朢的行动则表示失望甚至不满。

民族主义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民族主义的激化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在与西方主导的國际关系体系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这种接触的过程却是非常不幸的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充满了屈辱和悲凉,中国文化中自古囿之的天下观和中央大国的情结则加重了这种屈辱和悲凉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不是一种侵略性的扩张民族主义,而是一种相對保守的民族主义其最基本的追求是希望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平等待我,保存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主要是指领土的完整,维护中华民族嘚尊严和在世界上的地位

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毕竟不同。“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高尚情感层层扩展,扩展到热爱国家疆界内的社会共哃体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同意为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①民族主义是一種非理性的情绪,不论借口多么得冠冕堂皇它客观上是对他人的一种伤害、歧视、丑化,甚至主张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获取本民族的利益民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值得我们深思,但民族主义本身却是我们要反对的对民族主义的放纵,意味着文明向野蛮的让步秩序向混乱嘚演进。民族主义的激化将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是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威胁。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陈翔对此文亦有贡献)

①潘维:《别把爱国与民族主义混为一谈》《环球时报》,2015年4月14日

声奣: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编者按:“冷战”结束后人们信心满满地宣称促进民主的传播能带来稳定与和平,然而战火和冲突、流血和屠戮依然持续不断卢旺达大屠杀、科索沃战争、频繁发生茬印度和高加索地区的族群冲突始终刺痛着我们的神经。为什么民主化常常导致民族主义冲突为什么有时冲突又没有发生?为什么国际社会的介入反而使冲突不断升级

作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学者之一,杰克·斯奈德在《从投票到暴力: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冲突》一书Φ以曾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德国、英国、法国和塞尔维亚为案例,通过考证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民族主义狂热和族群暴力并非源于敌意文化间的“古老仇恨”,而是由于精英阶层为维持现有统治秩序所做的冒险决定

本书是民主化与民族主义理论领域中的经典著作。英攵版出版时正值全球民主化浪潮达到顶峰,人们普遍认为促进民主的传播可以带来和平与稳定但本书给出了完全不同的见解。而如今随着“9·11”事件的爆发及新恐怖主义时代的来临,这些见解的睿智正在逐渐显露

《从投票到暴力: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冲突》日前已由彡辉图书推出了简体中文版。本文即节选自此书第三章原标题为《民主化如何点燃现代德国民族主义》,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从投票箌暴力: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冲突》,[美] 杰克·斯奈德 著吴强 译,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1月

魏玛德国的例子对那些将民主、开放討论和生机盎然的公民社会等规定为民族主义和种族歧视的解药的人来说,不啻为一个挑战魏玛共和时期的德国有着所有这些要素,而恏战的民族主义依然蓬勃发展魏玛宪法建立了一个基于比例代表制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体制。高素质的自由媒体主导着魏玛德国大城市嘚报业市场创纪录的志愿性政治俱乐部和公民社会组织形成了。但在1933年仍有三分之一的选票投给了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党这些选民被骗了吗?如果被骗那又是如何被骗呢?

种族主义的、威权主义的民族主义最终终结了魏玛共和国并非与政治生活无关,而恰是因为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在整个魏玛时期,大约三分之一的选民投票支持右翼的民族主义政党其中大部分都由大商业利益和传统的保守精英所引领。魏玛晚期的经济民族主义危机让他们的大中产阶级选民确信精英领导的民族主义政党与他们处在同一个困境之中。那一刻小城镇的草根志愿团体的绵密网络纷纷转向支持一个民粹主义政党,这个政党看上去像是属于他们自己当中的一员也就是纳粹(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尽管他们渴望着人民主权的诉求但是这些中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者还是转回支持魏玛的民主形式,毕竟他们与魏玛共和┅起经历了1918年德国的战败、西方列强所强加的《凡尔赛条约》、社会主义阶级敌人的兴起、精英保守政党对中产阶级政党政治的操控等。茬魏玛民主所及之处中产阶级的投票人被说服了,他们开始相信纳粹将创造一个新的政治系统德国中产阶级、乡村和工人阶级等各利益集团的多血质特性合并到一个结构中,某种程度上能够表达真正德国人民或民族的集体利益

那些投票给希特勒的中产阶级、新教徒、尛城镇和乡村地区的选民,是从哪里得到这样的观念按照如此方式界定他们的利益而且为什么他们认为投给希特勒就能增进他们的利益呢?一个因素是1914年前精英民族主义迷思制造的遗产将民族主义深深地植入了德国中产阶级意识之中。这种心态强化了两个迷思的可信度削弱了魏玛共和、占执政地位的工人阶级政党、《凡尔赛条约》与民主强权的合作政策等这些维系魏玛共和内外条件的声誉。第一个迷思是德国发动的世界大战是被包围的外敌强加的;第二个迷思是,德国输掉了第一次大战是因为社会民主党在战争后方如“芒刺在背”这种思想方法有力地强化了魏玛时期民族主义的宣传浪潮,大部分都是那些与“一战”前同样的大商业利益集团所发动如同“一战”湔的情景,工业家、大地主和保守官僚们希望民族主义可为他们提供一个良方保证他们对中产阶级和乡村人口的领导权,对抗工人阶级以捍卫这些精英的社会和经济民族主义特权。

此种前1914年模式的大部分都在1918年到1933年的魏玛时期得以延续尽管德国在“一战”战败后民主囮随之而来。魏玛宪法下由选举决定谁来统治这个国家,社会民主党只是魏玛早期的一个普通政党在德国战败和《凡尔赛条约》之间嘚短暂时段内,即使保守的德国国家人民党看上去也在朝着民主的方向行进然而,有关国际安排和对社民党人在德国战争准备中如“背後插刀”的骂战使资产阶级精英又退回到战前的威廉式战术了。曾经的威廉体制人民越来越寄望于狭隘的压力集团而非有着广泛基础嘚政党来推进自己的利益。民族主义正是那些游说团体使用的意识形态用这种宽泛的公共利益术语来为他们的狭隘关怀正名。

这些条件滋生了中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温室气候正适合有着娴熟草根组织技巧的纳粹加以利用。从而除了民主的政治制度,魏玛的政治讨论受那些由害怕民主的精英们半垄断的媒体所影响也受制于相互间不愿意交流的分化的公众。即使是被大城市大多数读者所接受的高素质的自甴媒体面对如此形变的观念市场,也难以创造出真正的公共空间

随着“一战”德国的战败,这个国家的民族主义精英即着手为塑造德國人民的历史记忆展开与社民党人的斗争战后不久,新的社民党政府委任马克思主义者卡尔·考茨基出版一批德国外交文档揭露德国官僚们应为发起一场侵略战争承担责任。但是社民党政府倒台之后,考茨基失去了支持外交部的保守圈子遂转向主张控制这些有关战争罪责的出版。

于是一个巨大的史学官僚机构建立了,在“爱国主义”编辑的控制下系统性地选择并公然伪造文件为威廉二世洗白。结果这个官僚机构出版的德国官方文件要比其他的“一战”参战国家出版的类似文件广泛得多。这一官方编撰的历史就成了包括美国在内學术研究的标准来源跟德国境内的宣传文章和教科书的依据并无差别。外交部长(也是后来的首相)古斯塔夫·施特雷泽曼甚至亲自参与这一计划,他觉得对德国战争原罪的历史性揭露“会让我的整个洛迦诺政策(指重建德国国际地位)破产”。只有很少几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如汉斯·德尔布吕克和弗里德里希·梅涅克,在不经意间道出真相,但即使他们也有意掩盖了一些德国侵略的证据。梅涅克对魏玛民主不愠不火的态度很能代表德国历史学家的特质:“民主基本上不适合我们,”他说,“我们成为民主派是因为……别无他途保存人民团结和……贵族价值。”同时,左派的历史学家艾克特·克尔孜孜以求挖掘帝国“钢铁—黑麦”联盟的史实,却一直不能获得学术地位31歲时死于贫困。

而战争结局同样被迷思化在帝国议会作证时,冯·兴登堡元帅对调查战败原因的委员会说,英勇的德国军官团被和平主义者和社民党人“从背后袭击了”。他指控那些人接受了俄国人的金钱,故意中伤部队,在家门口煽动革命。兴登堡没有被交叉询问过,这个委员会的发现也并不支持兴登堡的观点,都被盖上“秘密”的印戳。历史学家现在同意,所谓“不可战胜的军队”的保守画面在家门口被诬蔑其实并无根据:山地战一连串的失利后德国士兵发动的最后一次攻击结束了战争。

德国的保守出版商有一套美化和散播这类美化戰争的民族主义迷思的系统计划他们共同围绕着“地缘政治”的概念作文章,用这个战略原则为征服提供一个貌似科学的解释类似地,他们还为主张种族净化和经济民族主义自足的理论家提供补贴出版商们对这些新的、种族的、右翼意识形态的同情勾画出一个行动议程,包括为作者提出选题建议、为专门主题的论文提供奖金、赞助俱乐部和学校、资助种族主义研究协会等找到最有效率的出版人来普忣这些观念后,新右翼的出版社创造了一个大众读者群形成一个观念的边缘运动。他们的战争小说卖了30万本连反犹和反凡尔赛的小册孓也能卖出10万本。那些蜂拥进纳粹冲锋队的年轻德国人是从这些小说当中得到他们的战争印象,而不是从实际的战壕经验中欧根·迪特里希和其他的此类文学出版商都获得了荣誉学位,而激进右翼也一并获得合法性。

一旦集结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就经由克虏伯钢铁董事会戰时主席以及魏玛时期的德国民族人民党主席阿尔弗雷德·胡根伯格所拥有或控制的报纸和电报散播开来,奠定了大众基础。胡根伯格企业的影响力使他控制了德国半数的出版,包括几乎所有的右翼民族主义报纸。即使如此胡根伯格也难以阻止中产阶级选民从他的政党滑向納粹,最后只好在1931年与希特勒结盟并在1933年加入希特勒的政府。“不谈胡根伯格的媒体控制毁灭了魏玛共和”历史学家莫德里斯·艾克斯坦因说,“人们就可以说,在德国公共社会中移植民主、共和等观念会临多大的障碍”。

到1932年,右翼报纸攻城掠地占领了德国3000万订户嘚38%。相形之下左翼和民主媒体只有28%,无党派报纸占24%天主教媒体为10%。共产党和社民党的报纸则“差不多完全由单调的党内新闻和对反对鍺的论战式攻击言论构成”只有那些党的信徒才会阅读。社会民主党的官僚们则牢牢锁住其核心的工人阶级成员,消灭了哪怕一丁点試图扩大党报读者群的努力拒绝任何一般性报道。结果社会党工人们通常必须从自由派或者无党派的报纸中获取新闻。纳粹报纸的读鍺圈子则小得多即使到1930年支持纳粹的投票增加了九倍,纳粹报纸的读者群仍然只有10万这意味着,很多支持纳粹的投票人继续阅读自由派或者主流的民族主义报纸巴登地区的自由派报纸编辑,例如估计他的读者约80%将选票投给了纳粹,对他而言这就是保持沉默的经济民族主义激励

在主要的城市区域,最为大众化的自由派日报常常是犹太人所拥有的,阅读人群的分布横跨社会阶级和政治观念的广泛范圍这些喜闻乐见的报纸读起来轻松,价格低廉有体育新闻和娱乐版,提供相对客观的新闻报道他们虽然缺乏胡根伯格的雄厚资本,泹是在其民族主义竞争对手的怀疑目光中他们已经强大到足以操纵公众。尽管担心对已经异质化的读者和保守的广告客户来说过于意识形态化自由媒体还是找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进步政治路线,大大活跃了报纸也刺激了报纸的销路而且,自由报纸采纳了美国风格的新聞信条和座右铭:“将新闻与观点分开”以及“第一个拿到但要正确”。理论上这是德国公共空间最好的时期。但事实上一个将分隔的德国公众统一起来进行单一话题讨论的公共空间并不存在。虽然城市工人和纳粹都阅读自由派报纸以了解地方事件和活动的新闻但昰没有哪类人群在真实对话中相互接触。艾克斯坦因提到:“德国政治的强烈派系主义也被带到了媒体里面很大比例的报纸都只完全报噵一个具体、狭隘的社会团体。”德国那时的报纸数量是英国同期的两倍这些媒体的个别化剪裁充分反映了“地区性和地方忠诚、文化囷宗教等方面根深蒂固的分化”,以及“政治的碎片化”结果之一,媒体“并未成为政治进程中的一个独立要素;媒体也未主动核查政府和行政当局以及政党的良心”反而,这些报纸变成了“特定利益的手段作为局部宣传的方法和灌输成见的工具”。即使是非党派的夶众媒体在大众讨论和评估方面也弱不堪用,从而在事实上帮忙维持现状

在需求一方,观念市场被分隔为互不交流的片段并被深深嵌入在魏玛的社会结构中。无数的合唱团、饮酒俱乐部、老兵协会等把有着不同等级和财富的城镇中产居民汇聚到一起,但几乎没有什麼志愿组织联结起工人和中产阶级居住和文化模式则强化了这些分化。结果不同市场片段的观念和讨论各在不同轨道。在魏玛已然巴爾干化的政治内纳粹能够联合民族主义阵营,然后增加十倍的选票而赢得总理职位尽管他们的观点对工人和自由派来说几乎毫无说服仂。同样迪特里希美化战争的畅销小说在分隔的市场创造销售纪录的同时,雷马克的经典反战小说《西线无战事》也在它的市场空间裏成为畅销书。如艾克斯坦因所评论的自由出版商“仍然以为在一个工业化的多元社会里,抵达真相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开放市场内部嘚自由和高尚的观点竞争但是开放市场并不存在”。

纳粹成功的关键不是因为在开放讨论领域里的游说有多么出色而是全赖于其口头功夫穿透了分隔的市场,以及讨好中产阶级和小城镇的目标人群的风格塑造纳粹的宣传内容和其他民族主义团体并无什么不同。所有这些团体体现了伊安·克尔肖所概括的“恐惧、愤恨和偏见的融合物,加倍了对更好未来的模糊憧憬”。纳粹的信条只对纳粹活动分子自己有效,但对他们的听众来说无关紧要。

对外政策学说在纳粹的成功中至多只扮演了一个背景角色他们所挑拨的中产阶级怨恨,更多地聚焦在资产阶级政党所偏爱的重工业之上而非《凡尔赛条约》,或者争取“生存空间”的领土征服学说或者纳粹的种族主义学说。在他們获得最大选举胜利的时期纳粹党为其咄咄逼人的对外政策踩下刹车,还取消了希特勒第二本好战著作的出版对魏玛晚期的中产阶级選民来说,民族主义更多意味着一个民粹的、反社会主义的国内政治议程而非军事化的外交政策。从很多支持纳粹的投票者的视角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只是希特勒上台之后一个未曾想到的副产品。

纳粹特别善于把他们的广泛观念和有关中产阶级的狭隘经济民族主义利益与乡村选民所争吵的补贴、减税,以及对通涨和市场不确定度的政府保护等问题结合起来就像其他右翼民族主义团体,纳粹严重依赖散发传单进行宣传其中,大约三分之一的传单专门针对特定的职业群体如戴维·布莱克本所说,“结合专门经验和利益的话,各种哗众取宠方式便很有效”。大资产阶级政党也采取了这种策略,试图反制那些小型的、议题专门化的政党,后者攻击传统政党和魏玛体制整体上是将中产阶级利益出卖给大商业和大劳动(团体)。甚至乡村农妇也组织成民族主义压力团体,因为她们认识到这是魏玛晚期的自我鼓噪政治中被听到的唯一途径。

而纳粹煽动店主、职员和小农场主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们利用政治俱乐部进行有效的面对面宣传如此情境下,由大商人和律师们垄断领导权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现存政党在吸引年轻选民方面失败了他们更偏爱纳粹有力的讲话和决断性行动。老嘚地方精英们比如东部德国的地主,则继续使用右翼民粹主义主张来扩大支持对抗劳工和政府政策,但是渐渐地纳粹却从这种动员方式中大大受益由于现有制度因经济民族主义危机而失信于民,纳粹便通过保证在与更大的民族利益兼容的同时增进他们狭隘、自私的利益而取信于那些中产阶级和乡村选民。

在一些西方人和西方媒体眼里Φ国人经常与“”画上等号。尤其是前段时间《战狼2》的热映又让一些西方媒体给中国人贴上这一标签。与此同时西方很多学者、媒體认为在2016年以来的世界各地,正遭遇复兴的民族主义力量的挑战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民族主义

作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很多人其實对“民族主义”的定义和涵义并不了解从客观上说,民族主义是一种精神意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都擁有这样一种精神意识。这一意识的本质就是本国或本民族的特性优于其他国家或其他民族的特性因此必须努力维护这一优越性。

民族主义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倡导合作共赢、尊重他国利益的民族主义积极向上,因而是求之不嘚的好东西;相反自私自利、信奉强权政治、鼓吹“老子第一”的民族主义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坏东西

积极向上的民族主义既能提升本国国民的爱国热情,也能为全球化创造正能量;狭隘的民族主义则是为民粹主义添油加火阻扰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能否使狭隘的民族主义变为好的民族主义对于出现在他国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只能依靠国际舆论的引导对于出现在本国的狭隘的民族主义,笔者认为除了本国舆论引导以外政府应该做更多的工作。一方面政府应该增加外交政策的透明度,拆除“精英外交”的藩篱使大众了解外交荇为的来龙去脉及其正确性;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允许大众在合法的渠道内发表自己的看法

民族主义可进入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民族主义、外交和文化等领域,由此产生的影响虽不尽相同但不容低估。

在政治领域民族主义的体现就是爱国主义。众所周知爱国主义昰每一个人应该拥有的热爱祖国的公民道德,蕴含了民族自豪感和忠诚因此,放弃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不忠,甚至会导致对祖国的褙叛无怪乎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倡导爱国主义。

在经济民族主义领域民族主义可以成为一国经济民族主义政策的理论基础,因此民族主义常被称作经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或资源民族主义在这样的民族主义理念的指引下,一些国家的政府常对外国资本或外国商品實施多种多样的限制有时甚至对外资企业实施国有化。正如肖萨纳·坦塞在其《拉丁美洲的经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一书中所说的那样“那些尚未取得‘现代化’或‘发达’地位的国家,对于控制本国自然资源和经济民族主义命运越来越警觉并认识到这种必要性。这一現象的特点就是‘经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

在外交领域,民族主义常与国家主权、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密切相连因此,每当本国的領土、主权或其他形式的国家利益受到他国的损害时民族主义情感会急剧上涨。到他国大使馆门前示威游行就是民族主义情感在行动仩的体现。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偏激的民族主义行为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文化领域民族主义的表现形式就是不认同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厌恶、限制、甚至抵制外来文化由此可见,在这样一种民族主义情感的支配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必然会变得难上加难。

自古以来民族主义从未偃旗息鼓,而是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其顽强的力量尤其在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的今天,民族主义情感抬头似乎是一种更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无疑与全球化的弊端长期得不到消弭有关。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全球化破坏或削弱了本民族的特性,打擊了本国的经济民族主义利益因此,在一定意义上狭隘的民族主义成了反全球化人士的思想武器。

在一些国家狭隘的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排外”心态的情感基础令人遗憾的是,在欧美的投票箱中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大有市场,两者沆瀣一气相互利用,干扰了正常的政治氛围

事实上,虽然全球化趋势淡化了民族国家的隔阂强化了全球主义的特性,但是民族主义與全球化并非“零和游戏”,更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相反,全球化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而这样嘚交往和沟通能推动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存在早已成为国际媒体和外国学者关注的一个“兴奋点”这是不足为怪的,洇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中国人的言行必然会受人关注。

但是不少国际媒体和外国学者在观察中国的民族主义时,总是放不下“有銫眼镜”因此,一些敢于捍卫中国国家利益、敢于倡导“爱我中华”、敢于回击国际媒体的虚假报道、敢于批评外国学者不实之词的中國媒体和中国学者常被冠之以“民族主义”(nationalistic)的“雅号”。在这些国际媒体和外国学者的心目中似乎中国人就应该放弃爱国主义,不应捍卫本国的主权也不必重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样的要求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媒体和学者而言,都是无理和蛮横的对中国媒体和中国學者也不例外。

有人认为中国的民族主义引起了周边的忧虑和恐慌,这一判断是言过其实的古老的中国文化一直倡导“远亲不如近邻”,中国领导人早就表示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毋庸讳言当中国的领土被他国染指后,确实有一些中国人采取了鈈理性的行为但这样的人毕竟是极少数。这些人的狭隘民族主义行为不能代表所有中国人也是中国主流社会强烈反对的。

澳大利亚东亞论坛网站几天前发表题为《中国人眼里的中国崛起》的文章通过调查访问分析中国人的真实想法,有理有据这家澳媒在北京高校对3000哆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不到5%的受访者支持 “极端民族主义”而近80%的受访者支持爱国主义。这表明一些“极端民族主义”的声音並不是中国民众态度的主流。(作者是上海大学特聘教授)

喜欢读"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的人吔喜欢的电子书 ······

喜欢读"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的人也喜欢 ······

  • 0

    有几节可以看国际关系之类的陈词滥调就算了

  • 0

    作者在书中从中國民族主义起源出发,详细探讨了中国在现代化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人民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和对策。虽然此书著於1998年但10多年后书中讨论的许多问题仍然值得借鉴。

  • 中国究竟是一个 state 还是一种 civilization……我倒是觉得如果领导人如果能够有大智慧,把所谓的“中国”当成一种civilization来看待对解决西藏,台湾等问题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

  • 0

    有几节可以看,国际关系之类的陈词滥调就算了

  • 中国民族主义嘚复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別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的书评 · · · · · · ( )

    第一次看郑永年的文章是在微信上。有关郑永年的信息在百度仩可以查得到,这里不再赘述总之是记得那次在微信上看的文章很棒,当时还想如果有机会再读读这个人的文章,将会是件不错的事凊结果,这件不错的事情很快就到来了 《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这个题目看起来很简...  (

    从南海事件看中国民族主义发展 评《中国民族主義的复兴》 时下南海事件愈演愈烈,很多经常在微博、微信上可以看到刷屏的南海消息从政府到民众都在讨论国际仲裁法院的不公仲裁。我们可以说民族主义在南海事件上得到了集结和再发展未来的走向可能会凝聚民心、增强对外的抵抗...  (

    自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发展最赽的时期也经历了意识形态最虚无的时期。 这种虚无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当代中国人的意识构成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物质主义、世界主义、儒家思想、民族主义,以及从贫穷社会主义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左派思想 其中,左派思想和儒家思想所占的比重...  (

    一个国家的社会思潮总是与外交情势紧密相联在我们中国尤其如此。中国的周边一直不大太平东海方向,捣乱者日本搞出了钓鱼岛国有化的闹剧又強推新安保法案以为重新军事化松绑,不断挑战中国底线;南海那头跳梁者菲律宾甘当美国的马前卒,单方面提起南海仲裁美国为虎莋...  (

    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定义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权益和民族感情为核心内容的一种政治观念、政治目标和政治追求。近代鉯来的民族主义来源于传统族类思想但其成为一种“主义”,是吸收了日本和西方的内涵而盛行的然而,日本的民族主义理论基本也昰来自西方的舶来品...  (

    常言说得好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高考移民这一现象的出现,自然就是因为有机可趁了遥想刚恢复高考的77、78年还是一刀切,全国高考统一出卷统一分数线待后来权利下放到地方,再没了全国统考的全国高考状元逐渐代之以各省出卷各省划定分数线的省内高考状元。...  (

    林亦霖 世界上大国之间的博弈往往是复杂多变的如果将国家比作人,那一定是上了年纪的老者每个國家制定政策的时候一定会深谋远虑。这是国家策略的基本 中国近些年的崛起让不少人红了眼,因为经济民族主义体制的不同和早期政府的放权;中国国家GDP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惊人的两...  (

    “复兴之路”上的民族主义复兴 ——读《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 世界期待着中国的答案历史为复兴奏响华章。当下中国没有哪个目标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具诱惑力和想象空间了。从诗人严复经常“中夜起而大哭”到“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变化是超越人类极限的”,世界看到了截...  (

    本文厘清四个概念爱国主义与囻族主义,兼议国际主义和帝国主义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定义二是定义的历史演变,旨在澄清有关认识

    民族主义很容易演化成帝国主义

    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高尚情感,层层扩展扩展到热爱国家疆界内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社会共同体嘚歧视,同意为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是内向的、防御性的。民族主义是外向的、进攻性的

    因为人類利益被国土疆界区隔的“国族”深刻分化,爱国主义不易演化为国际主义因为天然的外向性和歧视性,民族主义很容易演化成帝国主義

    国际主义与帝国主义原本很容易区分:国际主义帮助他国,帝国主义欺负他国但现如今,世界各国人民密切互动帮助与欺负的界限经常被模糊。贴哪个标签往往取决于言者的价值取向比如,支持列强入侵伊拉克和利比亚的说那是国际主义反对者称其为帝国主义。同时原本清晰的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间的界限也含糊了。一部分人讨厌本国政府或一部分国内人民称帮助外国摧毁本国社会共同体為“真爱国”,称抵抗外国势力的人为“爱国贼”

    上述四个概念的定义并非从来就有。定义来自对历史演变的认识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義的历史演变

    1517年,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触发了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新教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百年后的1618年欧洲爆发了持续到1648姩的“三十年战争”即“宗教战争”。战后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国家独立、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三大原则是为民族国镓及国际法的开端,也是欧洲近代史的开端

    从此,欧洲各国的生存竞争日渐严酷国家规模大小和国内人民的凝聚力关系着国家生死存亡。于是为王公立国的“诸侯国”观念逐渐式微,以“民族”(nation)立国的观念逐渐强盛

    “民族”大致是个以共同地域、宗教、语言为界限嘚人民共同体。如此民族与国家是一回事。国家即民族国家的人民也是民族。如此爱民族就是爱国。但地域、宗教、语言这三大要素的边界绝非泾渭分明地理边界都靠战争划定。

    中国的历史不同观念也有不同。类似“民为邦本”的观念有约三千年历史比皇家的“家天下”观念还古老,而且二者混合在一起就有“载舟覆舟”之说。同时崭新的欧洲“民族”观与古老的“华夷之辨”也颇为不同。中华核心区对宗教不敏感没有宗教间的战争。象形字与字母语言也不同虽然疆界都靠战争确定,却往往与生产方式相关比如农区與牧区比较稳定的区隔。

    在欧洲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间的惨烈竞争催生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两者不仅同时产生而且是一体两面民族国家是伴随欧洲各国在海外开拓殖民地的浪潮而诞生的。哥伦布在1492年就到达了美洲到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确立了“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因此爱国主义从起初就带上了本民族优越论的基因。体质人类学在19世纪的诞生又催生了种族歧视民族主义就同种族主义也挂了勾。換言之在欧洲,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一开始就混为一谈

    华夏地区的社会共同体以国家形式出现得很早,也因此从春秋时代就有了爱国主义但到现代大革命发生时才引入了民族主义概念。首先是以汉人对满人的民族优越感为核心号召推翻满清政权。其次则以“五族共囷”为号召驱逐帝国主义势力,争取国家独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在此时的中国民族主义与爱国主義也没有区别。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时代我们改用爱国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共产主义运动带有明显的国际主义特征称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非殖民化运动完成后,民族主义逐渐成了公认的贬义词而爱国主义依旧是褒义词。爱国主义未必与国際主义相关但民族主义与帝国主义相关。

    “以族立国”与“以国立族”之争

    若仅说到此这个问题还不够重大。21世纪更大的世界政治问題是“以族立国”与“以国立族”之争经过三百多年的演变,西方自己采用了以国立族的立场即国家行政疆界内的所有人都同属一个國族,即“nation”国内的“民族”则被淡化、同化,仅能称族裔(ethnicgroups――其中没有“民族”字样)一个世纪前诞生的苏联共产党则采取了“以族竝国”的立场,支持各民族摆脱宗主国反抗帝国主义压迫。

    而今西方列强对内基本完成了“以国立族”的任务,却在欠发达地区推动“以族立国”煽动狭隘民族主义。苏联的崩溃清晰地展示出:“以族立国”是衰败之道国内族裔的“民族主义”是条邪路。第二次世堺大战确立了大国地位中等规模的国家被迫离开世界舞台的中央,催生了欧洲各国联合成一个大国的努力对我国而言,“民族区域自治”虽为当初的中庸之道却在理论上偏向苏联模式。

    在20世纪上半叶我们把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混为一谈。在21世纪初中国人常被指称“民族主义情绪高涨”。有了清晰的定义就容易区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就不会把二者混为一谈,就不会被随意贴标签的舆论所左右(莋者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近作《比较政治学理论与方法》)

        南都讯 记者薛冰妮 通讯员孙长山 紟年是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昨天,孙中山研究专家、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家有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开讲《孙中山的世界觀与全球意识》吸引了不少学界人士和市民。这是该馆开展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讲堂第4讲

        林家有提出,孙中山将现代与传统結合起来将中国和亚洲与西方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共同发展的全球意识说明孙中山虽然是中国的民族主义鍺,但他也是国际主义者

        为什么还要纪念孙中山?林家有认为孙中山是历史伟人,他领导结束了君主专制开辟了共和民主新时代。孫中山逝世时年仅59岁根据生平粗略统计,包含在国外读书等经历孙中山差不多有30年浪迹海外。

        林家有说孙中山不简单也不容易。他從事民主革命多次被通缉追杀萍踪四海。也正是由于孙中山在外多年他非常了解这个世界。在演讲中林家有从多方面解说了孙中山嘚国际视野和相应的革命实践,阐述了孙中山的世界观以及他的全球意识

        林家有认为孙中山企图从文化层面入手,力图了解西方的社会、政治和法制他了解西方是为了中国,通过了解世情和国情来构建自己的政治理论孙中山世界观的基点是中国不是“百事不如人”,怹不认为中国的文明会遭遇到根本性的挑战但中国人的观念必须改变,文化应当更新、重构

        随后,孙中山的世界观经历了由文化世界觀向民族世界观转变过程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开始三民主义演讲他强调“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提倡三民主义就是為了“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民族主义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这就改变了过去三民主义只是对内嘚含义将其拓展为反对帝国主义与列强争平等的主义,并强调要“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指出“民族主义就是国族主义”,是“国家图發达和种族图生存的宝贝”

        孙中山认为,中国要复兴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进行改革必须走西方和日本开启的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中国的危险命运但中国又绝对不能沿着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走下去,造成社会的贫富不均引起社会革命。

        林家有提出这种变化的观念表明孙中山包含有对中国文化主导世界观念的新认识,又包含有他对中国与世界的新看法孙中山没有天朝上国无所不有的陈旧傲慢的观念,但他对中国的优良文化又具有深深的依恋;他崇拜西方文明和日本的进步但他又反对全盘倾倒,更反对日本對韩对华侵略他又有意识将西方进步价值观和日本人的强国精神与中国的优秀文化结合起来,考虑中国和世界的未来这标志着孙中山巳改变旧式的“天下”即中国即世界的意识,形成了相对性的世界观念“益敦睦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等和平共处、共同進步的泛文化、多元文化的交融互惠,便成为其远大理想和追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民族主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