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扶贫项目工程利润大吗该有标准吗

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项目名称: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编制单位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长:杨学义(注册咨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总工程师:唐启发(注册咨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项目负责人:(注册咨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工程咨询资质证书:乙级(编号:工咨乙

通讯地址:贵州凯里市北京东路16号

1、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项目表

2、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项目汇总表

3、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项目种养殖业布局表

4、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小康路布局表

5、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小康水布局表

6、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项目扶贫分布表

1、岑巩县土地利用现状图

2、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产业布局图

3、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其他种植业布局图

4、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畜牧水产布局图

5、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特色养殖业布局图

6、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加工业布局图

7、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旅游布局图

8、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电子商务布局图

9、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其他产业布局图

10、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小康路图

11、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小康水布局图

12、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小康电布局图

13、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小康讯布局图

14、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小康房布局图

15、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小康寨布局图

16、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易地搬迁布局图

17、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生态建设布局图

18、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教育医疗扶贫布局图

1、岑巩县68个贫困村基本信息及“十三五”扶贫规划

1、关于呈报《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请示

2、岑巩县人民政府对《岑巩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审查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是,我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根本性改变。近年来,我国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15 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 7017 万,贫困发生率为 7.2%,与 2011 年相比累计减贫 5221 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 5.5%。尽管我国扶贫开发成就显著,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依然繁重,贫困人口规模仍然庞大,扶贫脱贫难度越来越大,我国扶贫工作也出现一些新转变、新特点和新要求,同时也面临新挑战,国家对扶贫的部署也面临新的挑战。

2011年我国进入同步小康发展扶贫阶段,扶贫目标由原来“保生存”向“保生态、促发展、惠民生”转变。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的深化改革,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总体要求,各地需要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在精准扶贫、贫困县考核制、帮扶机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金融服务、社会参与等机制方面进行创新,以满足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开发应抓住“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强化了脱贫工作的深度及准度。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并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说明“十三五”时期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通过产业扶持、转移就业、易地搬迁、教育支持、医疗救助等措施实现贫困户如期脱贫,其余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保政策完成脱贫。

岑巩县古名思州,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东北角,地处石漠化连片特贫困地区,是国家贫困扶持重点县之一,居住有汉、侗、苗、土家、仡佬等18个民族,全县国土面积1486.5平方公里,辖9镇2乡、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9个行政村,总人口23.7万,其中农业人口20.8万,贫困村68个。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资源匮乏:耕地少、质量差,山地占的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2)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乡村及人口主要分布远离集镇,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3)生态型环境恶劣:石漠化面积较宽、程度深,并且每年有扩展的趋势;(4)能力缺乏: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5)自然灾害;(6)观念落后:受教育少、思想素质低,小农意识浓厚,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非农就业。

针对这些原因,“十二五”以来,岑巩构建了专项扶贫、社会帮扶、行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坚持以产业扶贫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产业建设,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扎实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十二五”期间全县减少贫困户1.7万户,贫困人口6.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43.59%下降到2015年的20.6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00元增加到6895元。但全县仍有贫困户1.2万户,人口4.89万人,脱贫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目前,岑巩县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贫困村产业底子薄,扶贫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需要,进村入户项目缺口较大,部分扶贫项目补助资金标准低,在短期内难以改善生产、生活状况。

2.现有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综合素质、技术能力普遍较低,自我脱贫难度大,经过多年努力,能够脱贫的已经都脱贫了,剩下的大多居住在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往往“无业可扶”。另外,因病、因学、因灾等问题返贫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出现新的贫困人口。

3.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人地矛盾突出,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在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的情况下,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难以估量。

4.扶贫不精准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受农村资产信息和家庭统计体系不健全、指标限制及人为操控等因素影响,贫困人口识别难,导致贫困户难选、错选问题普遍存在,扶贫资金不能精确落实到真正贫困人口手中;另一方面,地方经济建设未能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另外,对贫困人口返贫问题重视不够,缺乏对扶贫人口的动态跟踪和返贫人口再入机制。

5.扶贫组织人员呈现“上级队伍强,下面队伍弱”局面,工作效能和协调力度较弱,缺乏政府多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造成扶贫效率较低,扶贫政策执行不到位,制度化评估问责制不完善,政府扶贫监管不到位等问题。

6.扶贫工作与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不衔接。一方面,行业规划与五年规划衔接不紧密,部分建设项目落实难度大;另一方面,扶贫规划与当前国家重大区域性战略存在结合不紧密、不衔接,未能有效推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造成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困地区发展滞后。

为岑巩县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受岑巩县发展和改革局、岑巩县扶贫局委托根据《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关于编制县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黔发改地区2016〕870号)的要求编制该规划。依据《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党发[2015]23 号)、《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在分析其贫困原因、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基础上,根据当前产业导向、立足于政策方针,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生态建设、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兜底等方面制订了一套脱贫方案,将为岑巩“十三五”脱贫工作起到指示性作用,使其顺利脱贫,成功走上小康之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历届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持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的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坚持精准扶贫和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紧密结合,坚持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坚持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加强政策扶持,强化责任落实,尽快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2.1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排头兵。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把扶贫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实行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1.2.2坚持突出重点,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缓解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的一场攻坚战。将精准化理念作为扶贫工作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扶贫工作的全过程。建立精准扶贫体系,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兼顾统一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全县68个贫困村应给与相同力度的扶持,但针对发展特点,实行有差异的扶持措施,扶贫工作做到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的获得感。

1.2.3坚持部门协作,合力推进

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国家扶贫开发战略部署和本县实际情况,结合各自职能,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向贫困地区倾斜,各司其责各尽其力

1.2.4坚持群众主体,社会帮扶

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加强引导,更新观念,充分发挥贫困地区、扶贫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鼓励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

1.2.5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2.6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的理念,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年,稳定实现全县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确保全县11个乡(镇)和68个村全部脱贫。具体主要指标详见表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的意见》(国办发[2016]22号)

《关于改革创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黔扶通[2016]9号)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黔党发〔201521 号)

《贵州省“十三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年)》

《省发展改革委省扶贫办关于编制县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黔发改地区2016〕870号)

中共黔东南州委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黔东南党发[2015]23 号)

《岑巩县“十三五”脱贫决战决胜行动纲要》()

《岑巩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岑巩县“十三五”旅游规划》

岑巩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斜坡地带,属武陵山、苗岭山余脉交错的低山丘陵,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倾斜,平面正视似折扇形。可划分为山地、丘陵、盆地三种类型。境内山峦重叠,主要山脉有诸葛山、哨上坡、将军坡、白腊山、老山、铜鼓坡。境内最高峰小顶山位于北部,海拔1359.9米,最低点马公塘位于龙鳌河出口,海拔33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米至700米之间。境内以溶蚀地貌为主,浸蚀地貌次之,部分地区有两种地貌并存。石灰岩溶总面积612.1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1.4%。属砂页岩浸蚀地貌的总面积571.2平方千米,占38.6%。石灰岩溶浸蚀与砂页岩浸蚀地貌并存的总面积295.7平方千米,占20%。

岑巩县属亚热带温暖温润气候区,其特点是气候温和,具有春暖、夏热、秋凉、冬冷特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历年平均气温15.7~17.11月平均气温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10.8℃,7月平均气温26.5,极端最高气温39.5。最低月均气温零下3.1,最高月均气温34.8。平均气温年较差30.7,最大日较差25.1

生长期年平均196天,无霜期年平均355天,最长达361天,最短为34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994小时。

年平均降雨量在1142.7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66天,最多达203天,最少为148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403.5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1005.6毫米,降雨量集中在每年5月~6月,6月最多。

岑巩县境内河道属龙江河流域、车坝河流域、舞阳河流域,其中龙江河流域面积1709平方千米,占61.71%。车坝河流域面积1060平方千米,占38.28%。舞阳河流域面积0.38平方千米,占0.01%。

岑巩县境内有大小河流33条,地表水资源总量为7.72万立方米,3799立方米。主要河流有龙江河、龙鳌河、舞阳河三条,水能资源蕴藏量8.17万千瓦,可供开发的有2.29万千瓦,已开发1.33万千瓦,占可开发量的58%。

河流总长度107.5千米,河网密度0.31千米/平方千米,径流总量8.19亿立方米,年排涝量26.86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36.27亿立方米。

境内最大的河流为龙江河,从镇远县都坪镇进入龙田镇,流经境内注溪乡、思旸镇、大有镇至异溪村注入舞阳河,长64千米,流域面积1060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8.2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地连河、龙马河、朱四寨河、新安河、异溪河等。

岑巩县有5个土纲,6个土类,17个亚类,32个土属,67个土种。地带性土壤有黄壤和红黄壤两种,非地带性土壤有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4种占总面积91%。其中:红壤土占3.58%,黄壤土占49.78%,石灰土占40.8%,紫色土占0.37%,水稻土占5.4%,潮土占0.02%。

2.1.5自然资源状况

岑巩县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寒武地层占总面积的84%,富藏优质石灰石,平均氧化钙含量为55.54%,仅水尾镇境内的矿带面积就达10.2平方千米,储量1.2亿吨。地下还蕴藏有铀、铅、锌、汞、钒、硝、石灰石、大理石、金星石、重金石等矿藏10余种。

树种有银杏、青钱柳、鹅掌楸、檫木、金钱槭、秃杉、三尖杉、马尾松、杉、滇杨、化香、枫香、白杨、香樟、刺槐、合欢、鹅耳枥、臭椿、香椿、酸枣、木荷、喜树、八角泡桐、法国梧桐、野核桃、水青冈、亮叶水青冈、青冈栎、小叶青冈、麻栎、榉、胡桃、椿、桂花树、圆柏、南方红豆树、野核桃、枫杨、水青冈、华木、锥栗、亮叶水青冈、山油麻、构、小构树、南天竹、八角、梓树、香叶杨、山苍子、油桐、黄皮、臭辣树、吴茱萸、乌桕、竹叶树、山乌桕、黄连木、盐肤木、野漆树、野鸭椿、柿油树、梧桐、油茶、茶树、五加皮、女贞、杜鹃、野茉莉、棕榈、芭榈木、杜仲、毛柏杨、沙常树、华山松、火炬松、湿地松、滇柏、毛棶木、油橄榄、拐枣、马桑、腊梅、救军粮、水冬瓜、黄泡木、继木、楠竹、水竹、紫竹、白慈竹、罗汉竹、苦竹、斑竹等。

野生药用植物:吴茱萸、金樱子、白芨续断、何首乌、车前草、黄精、白术、金银花、半夏、麦冬、泡笋、柴胡、野菊花、嗅牡单、勾藤、三颗针、过江龙、四块瓦、独角莲、八角莲等100多种。

农作物主要为水稻、玉米、薯类、小麦、高梁、油菜等。

经济树种有桃、李、杏、枣、柚子、梨、柿、拐枣、柑、桔、刺梨、木瓜、葡萄、石榴、枇杷、核桃、山楂子、银杏、杨梅、红子、猕猴桃等40多个品种。

毛冠鹿、樟子、穿山甲、野兔、苏门羚、野猫、豹子、犴、猸子、狗獾、黄鼠狼、松狼、松鼠、竹鼠、香狸、青猺、黄猺、大灵猫(九节狸)小灵猫(七节狸)、黑獾、蛇类。鸟类有乌鸦、喜鹊、红嘴雀、猫头鹰、画眉、老鹰、鸳鸯、水鸭子、土鸡、啄木鸟、野鸡、绿杜雀、锦鸡、麻雀、飞虎雀、竹鸡、班鸠、雁、白鹤等。

岑巩县国土面积1486.5平方公里,辖9个镇2个乡和1个经济开发区,129个行政村,1689个村民组,58901户,总人口23.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万人,乡村人口20.8万人。居住着汉、侗、苗、土家、仡佬等民族。

2.2.1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2015年底,全县通车公路总里程为1872.2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25.9公里/百平方公里。按行政等级分:高速公路3.8公里、国道3.6公里、省道155.6公里、县道322.5公里、乡道459.8公里、村道926.9公里;按公路等级分:一级以上公路3.8公里、二级公路76.3公里、三级公路56.3公里、四级公路689.9公里、等外级公路1045.8公里。

“十二五”期初,全县建有小(一)(二)型水库37座,兴利库容3000多万立方米,提水工程151处,引水工程301处、小山塘188口,这些工程都是在七十年代修建,年限较长,跨蹋於塞严重,普遍都达不到设计灌溉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完成16座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2口机井打井及配套工程、国家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城镇河道治理工程,解决了10.8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81万亩,有效灌溉率提高到47%。

水电,全县有中小型水电站10座,年发电量3000多万千瓦时。全县有沼气5331口,11177个节柴煤灶、22个沼气服务网点。

全县供水厂14个,其规模200吨的1个,100吨的8个,50吨的5个。新兴水厂规模1万吨,老城自来水厂规模3000吨。

2015年岑巩县供电可靠率(RS-3)为99.8718%,10kV及以下线损率为9.82%,110kv及以下综合线损率为5.39%,综合电压合格率为89.31%,一户一表率为100%

截止2015已实现“乡乡通宽带”和129个行政村“村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数125个,占比达96.9%,1685个村民组中,已通电话村民组1660个,占比达98.52%。网络无缝隙覆盖县域范围全境,为县内20余万人口提供优质网络服务。同时,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电子商务、旅游等各个方面,构建全面共享的信息服务体系。

2.2.2社会事业发展状况

全县有学校110所,其中小学95所,初级中学12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34282人,其中小学生19243人,初中生11128人,普通高中生3191人,职中720人。全县幼儿园1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5047人。专任教师2060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1170人,中学专任教师89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

2015年,全县拥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18个,其中县级医疗机构2个(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一级妇幼保健计生服务机构各1所)、乡镇卫生院1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全县除乡镇所在地外其余117个行政村均建设了村卫计室,配备村医150名,其中60个已达到甲级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全县拥有民营医疗机构4家,诊所11家。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卫生监督网络建全覆盖,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卫生监督协管网络。

电视覆盖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7000多户。

2.2.3生态建设及人居环境状况

岑巩县历来重视生态建设,积极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封山育林等工程项目。有林地面积达到了7.75万亩,覆盖率达到55.78%,山青水绿。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以来,加大了村级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串户路的硬化、人畜饮水工程、村级活动室修建、发展种养殖业、实施脱贫工程,小康寨建设,维修水利设施等项目,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人居环境优良。

2.2.4产业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

2015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36.5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8.14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2.26%;第二产业11.37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1.10%;第三产业17.05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46.64%。人均生产总值2279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94元。据2015年底统计,全县贫困村68个,还有11276户,共36982人未脱贫户。贫困村基本情况详见附录1。

2.4.1贫困人口及其分布情况

1.贫困人口多,面积大

岑巩县属黔东南扶贫攻坚重点县,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89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1422元低4528元,比贵州省平均水平7387元低493元。按照城镇5808元和农村3060元的贫困标准,据2015年底统计全县贫困建档立卡共48900人,贫困发生率20.63%,现有贫困村68个,占全县总行政村数的52.71%,且80%以上分布在边远山区,资源贫乏,文化落后,发展缓慢,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就医难、上学难、饮水不安全、社会保障水平低等困难,扶持难度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

2.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

县镇公路等级低,质量差,晴通雨阻,公路条件、水利设施薄弱且老化,电力和通讯设施落后。电力不足,用电农户保证率低,有大部分只能满足季节性用电。境内山大沟深,坡陡土薄,耕地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气候、自然灾害并存,洪水、干旱、泥石流等灾害易发。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3.经济发展水平低,特色产业滞后

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6.56亿元,以第一产业为主。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产业链条不完整,高效经济林园相对不足,整体效益发挥不够,农产品加工严重滞后,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低,产品竞争力不强。产业培育难度大,没有形成具有核心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农民收入不稳定。

4.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不足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建设相对滞后,城乡居民就业不充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

5.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生产力落后

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730元,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6894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1,城乡差距明显,乡镇之间、行政村之间的发展差距非常大。特别是羊桥土家族乡岩溶化严重,开发难度非常大,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少,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贫困人口总体素质偏低,缺技术技能,经济意识不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难,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资源匮乏:耕地少、质量差,山地占的比重大、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

2.基础设施落后:贫困乡村及人口主要分布在石山区、深山区、边远山区、远离集镇,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虽有资源但成本高、商品率低,受区位条件及发展环境限制,摆脱贫困的难度相当大。

3.生态型环境恶劣:石漠化面积较宽、程度深,并且每年有扩展的趋势。全县有4个乡镇石漠化较严重,石漠化问题已逐步演变为制约岑巩扶贫开发的主要原因。

4.能力缺乏:贫困人口总体上有个共同特点就是教育程度低,缺乏技能,接受教育要花费大量成本,加上如今就业状况低于期望值,造成部分人对接受教育没有积极的态度,恶性循环造成穷人更穷的状况。2015年底,全县因老年、残疾或者未满16周岁的村民,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五保户有479户,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户数的1.73%。

5.意外导致: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给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带来负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

6.自然灾害:干旱严重,夏旱、春旱是三年两头出现,对水利设施差,地势高的区域造成粮食产量严重减产,而导致贫困。

7.观念落后:受教育少、思想素质低,小农意识浓厚,安于现状、缺乏创新精神、难以适应非农就业。现阶段,特别是贫困农民缺乏对现代科技的了解和掌握,缺乏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谋生技能,但却不想改变现状的不在少数。

2.4.3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近十年来,岑巩县坚持以扶贫开发总揽农村工作全局,以贫困人口增收为中心,以整村推进扶贫为主体,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综合开发,组织开展重点村建设、移民搬迁、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外资扶贫、社会扶贫等扶贫活动,奋力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全县实现“减贫摘帽”,24个贫困村出列,五年减少贫困人口6.38万人。二是优势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产业,培育和品牌建设加快推进,农业实现稳定增长。三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新建3个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依托高效农业示范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以杂稻制种、烤烟和思州柚为重要代表的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禽、水产养殖产业,特色养殖成为农业新增长点。四是搬迁和安居扶贫稳步推进。按照“政策引导、群众自愿、自筹自建、适当扶持”的原则实施扶贫移民搬迁1116户4693人,农村危房改造16410户。

以现代特色高效农业为龙头加快推进地方特色农特产品发展。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基础,主抓“六大产业”, 即“杂稻制种、优质烤烟、精品水果、两茶、蔬菜花卉、畜牧水产”,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理念,并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将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力求产业的选择及安排布局重点是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贫困村,能够覆盖尽可能多的贫困人口,鼓励农户以合作社形式发展规模生产。

①杂稻制种:岑巩发展杂稻制种产业助农增收已有40年历史,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制种, 2013年,被农业部列为贵州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县。全县适宜杂稻制种面积约有6万亩, 试制品种33个,分布在除客楼镇以外的10个乡镇,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岑巩县周坪杂稻制种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杂稻制种已成为岑巩县农业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将在思旸、注溪、龙田、大有、天星、凯本、平庄、天马、羊桥、水尾乡镇77个村建设杂稻制种综合项目,包括建设新品种引进种植鉴定示范基地、6万亩沃土工程、水稻工厂化育苗中心、精准化机械作业粮油基地建设等。

②优质烤烟:烤烟是岑巩的传统产业,也是县委、县政府主抓的富民产业之一,“十二五”期间,该县以提质增效为目标,以发展现代烟草农业为契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抢抓时令、突出工作重点,真抓实干,加大科技培训和检查督促指导力度,在种植上实现了大跨越,成为全州发展最快的烤烟生产基地县。2015年全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4.6万亩。“十三五”共规划17300亩,分布在平庄镇、羊桥乡、客楼镇、天马镇、羊桥乡、天星乡、注溪镇。

③精品水果:以思州柚、思州水蜜桃为主,由于岑巩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管理方式,产出的柚子有别于其它柚类,顾名“思州柚”。岑巩县的思州柚产业已具有产业化经营的雏形,建成周坪思州柚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代表的基地2.6万亩,分布在注溪、思、大有等乡镇。另外思州水蜜桃基地有1.2万亩,主要在客楼和思。本次规划19700亩,分布在大有、龙田、平庄、水尾、思、羊桥、注溪。

油茶:岑巩的气候、土壤、地理条件适合种油茶,岑巩一直以来都把油茶当做主导产业来抓。油茶产值高,扶贫效果好,共规划36050亩,分布在除思外的10个乡镇。

茶叶:岑巩“思州茶”历史悠久,品质极佳,享有岑巩特产的美誉,由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使得茶叶“清香浓郁、汤清可口”。近年来,不断创新茶叶发展思路,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当地茶叶产业资源,重点打造了天马镇苗落、白岩坪,天星乡茅坪、大路台和龙田镇老鹰岩等茶叶产业带,全县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1.3万亩,有机茶园认证面积250亩。思州茶产业已成为六大产业之一。本次规划6150亩,分布在水尾、天马、天星,但主要集中于水尾。

⑤蔬菜花卉:目前,岑巩县以思——大有——水尾的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主要种植食用菌、生菜、辣椒、等,全县专门从事蔬菜种植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6家。2014年,县委、政府立足当地旅游资源,在水尾马家寨引进花卉企业1家,使村里贫困户有了新的生活来源。“十三五”计划引进花卉企业3家。目前,花卉、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有36个。可见,蔬菜花卉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本次共规划4335亩,分布在大有统口、水尾腊岩、于河村、天星东冲、羊桥高冲、注溪中寨村和面溪。

⑥药材:岑巩药材资源丰富,尤以钩藤、黄精、茯苓等最为常见。本次规划16800亩,分布于大有、凯本、水尾和注溪。

⑦经济作物:以种植莲藕为主,规划620亩。分布于水尾白水和羊桥杨柳。

⑧经济林:规划经济林19990亩,分布于水尾、羊桥、凯本。

畜牧水产:近几年,岑巩县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现有规模养殖场483个,养殖专业合作社60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州级龙头企业17家。畜牧水产成为脱贫致富的稳定产业,被岑巩县誉为“六大产业”之一。本次规划为:

发展肉牛饲养项目农户2000户,新增基础母牛2万头,新建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4个;能繁母牛繁殖场6个;改造或新建牛舍16万平方米;新修产业路18km;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配套建设防疫、生产洁具等,分布于11个乡镇87个村。

发展家庭牧场500个,扶持贫困户500户,建标准化羊舍5万平方米,新增基础母羊2.5万只,种草0.3万亩,配套建设防疫、生产洁具等、基础设施:新修路、水利设施、电路等,分布于除客楼和凯本外的9个乡镇的60个村。

养殖生猪35000头,采取“公司+养殖场+合作社+养殖小区+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新建标准化养猪场5个、养猪专业合作社32个、家庭牧场50个,配套圈舍5万平方米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防疫、生产洁具等,分布于大有、水尾、羊桥、注溪和客楼的34个村。

发展以养鸡为主的林下养殖,新建规模养鸡场20个、家庭牧场400个;新建鸡舍50000平方米,围栏1200公顷;建设种鸡场5个,年提供鸡苗100万只;新修产业路、育雏室、孵化室、自动化标准养殖示范场建设;配套设施设备。特色养殖丝毛乌鸡、野猪、肉兔、孔雀;新建蜜蜂养殖基地4个,蜜蜂养殖5000箱。分布于11个乡镇59个村。

新(改)建11个稻田生态养鱼示范基地、鱼沟的开挖等田间工程334公顷;山塘水库基础设施改造建设200公顷;甲鱼养殖基地335公顷;冷水鱼养殖基地50公顷;种质资源保护区1200公顷;鱼种繁殖场3.33公顷;休闲渔业基地建设10公顷;以及田鱼专卖店、品尝店建设及配套设施等发展稻田养鱼。

客楼、凯本、注溪和羊桥发展荷塘养鱼

紧紧围绕“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以坡耕地、立地条件较好的宜林荒山人工造林为重点,结合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等林业生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实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经营、相对集中连片推进,立足特色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实施科学化、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提高林地产出率。加大结构调整,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和股份合作等多种经营模式,创新企业与农民利益联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种植油茶及其他经济林等,通过林地流转自建标准化、规模化基地,为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夯实基础。共规划油茶36050亩,经济林19990亩,退耕还林1.8万亩;生态工程建设杉木造林3640亩,种草200亩,建设公益林27.7万亩并进行生态补偿,解决 1170名护林员等生态保护公益岗位。

3.1.4.1支持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发展

围绕已建成的农林产品原材料生产基地,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要素配置,引进和培育一批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设立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子基金,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开展农产品深加工研发、生产和品牌打造,重点以油茶、茶叶等产品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大力扶持和培育扶贫龙头企业。探索开展扶贫资金量化入股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享利益分成试点,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农林产品加工业的带动,形成横向和纵向一体化产业扶贫链。新建11个农林加工项目,进行油茶、蔬菜、食用玫瑰、果品、茶叶及特产加工。

3.1.4.2积极发展资源商品加工业

依托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建设加工原辅材料基地;鼓励旅游商品加工企业发展,培育地方特产、民族特需品、民族文化商品、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香肠、腊肉、蜡染、刺绣、陶瓷、银饰、香包、保健枕头、竹工艺品等家庭作坊、分包到户加工,扶持发展小微企业或工商户,以“大众创业”促进“万户增收”。2020年,加工业吸纳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1万人,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000人。新建2家石材加工企业,建设1家饮用水加工厂和新建古法造纸厂。

3.1.5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和现代职业农民引入新型农民,培育一批骨干农民,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发展家庭农场和合作农场引进专业种养大户或专门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推进种养业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发展实施贫困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能力提升工程,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组建包括产业链、产品、品牌等一体化联合社。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进行联合重组,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力争“十三五”期间,1个贫困村引进培育1个龙头企业或建立1个专业合作社,1个贫困家庭有1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

“十三五”期间岑巩旅游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以文化体验、乡村休闲、商务会议、田园度假、山水娱乐于一体的旅游城市。结合岑巩“一核两心两区一环线”的空间布局,以完善旅游设施为重点,增加游客服务中心,为乡村旅游业井喷式发展提供条件,实现贫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3.2.1加强乡村旅游业的规划

把实施旅游扶贫战略作为贫困乡村扶贫主导产业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贫困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按照当地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对有旅游资源优势的乡、村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3.2.2进一步加强乡镇和农村环境整治

岑巩旅游扶贫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大多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落后。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大力推进贫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电、路、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积极完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创造良好旅游环境,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形象。

3.2.3加大资金投入

要充分利用当前各种扶持政策,形成政府、集体、投资商、农民以及其他成分多种投资主体构成的旅游扶贫运作模式。通过实施小额扶贫贴息贷款为旅游扶贫提供信贷支持,尤其对开展农家乐旅游和乡村休闲生态游的贫困农户,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满足他们发展旅游经营的融资需求。对于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村,可采取以资源入股、产业扶贫资金入股等形式,以股份分红的形式让村集体以及贫困群众直接获益。

3.2.4加强意识教育

加强对贫困地区当地农民的乡村旅游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营造和谐、亲善、文明的旅游环境,着力促进旅游发展,达到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龙鳌河生态文化旅游区是岑巩县重点打造的旅游区之一,位于水尾镇、羊桥乡、天星乡、大有镇、思旸镇,以发展人文旅游为重点,山水猎奇乡村旅游区是岑巩县重点打造的另一个旅游区,位于注溪镇、龙田镇、客楼乡、平庄乡、凯本镇、天马镇,以乡村自然环境、风景、特产及乡村生活为主题,此次主体规划内容有:

——鳌山寺景点修复工程,修复内容包括鳌山寺的修缮、增加马家寨-鳌山寺旅游缆索道及游览步道、观光车道、绿化、亮化等附属设施建设。

——古庄园遗址修建及云门洞整体打造,遗址位于大有镇木召村,建设内容包括增加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游客集散广场、文化广场、庄园水景、一号院落、中厅堂、山前古院、古巷修复、溪边漫道、庄园民居风貌改造等项目及云门洞整体打造。

——古法造纸一条街打造项目,进行街道绿化、亮化等附属设施。

——十里峡谷休闲湿地整体打造项目,增加滨水栈道、香巴车及水车修复、地莲土司衙门修复、观光步道、景区名牌、观景亭、度假山庄等设施。

——三层洞整体打造项目,修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和旅游公路。

——将军山休闲度假区项目,修建游客服务中心(含停车场、垂钓台、寨门、环水库休闲道路、风雨桥、索道)及附属设施、旅游公路、旅游公厕及万佛长溶洞、包东地岳农业产业园联合进行农文旅整体打造。

——客楼镇云上花海扶贫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内容为停车场;旅游公厕;滨水栈道;风雨景观长廊;小龙塘风雨桥;香粑车、水车修复;观景亭;景区大型名牌、大门;景区观光步道;排污、垃圾处理;大型演艺广场;度假山庄;地下管网、电力线路牵设;景观亮化工程;景点指示牌、绿化;水果深加工企业及研发中心、展厅、气调库;地莲土司衙门恢复;水上休闲娱乐设施;旅游交通路网;果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景区规划设计费;新建桃园;景区观光交通车。

②农业观光园、度假村等

——腊恰畈村休闲观光旅游。

——岑巩县羊桥乡车坝休闲旅游度假村。

——思州茶花泉休闲旅游度假村。

③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乡村旅游是扶贫工作中的产业重点,在游客聚集地修建集散中心、增加附属设施,为度假山庄、森林康养、农业观光园的游客提供便利,增加客流量,本次规划的集散中心有:

——车坝游客集散中心。

——凉水井游客集散中心。

——地坝游客服务中心。

——大有中洞农文旅一体化建设。

——凯本镇小田坝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凯本镇小寨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凯本镇平牙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凯本镇沈家湾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凯本镇芭蕉冲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水尾镇白水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水尾镇腊岩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思双龙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思铜古田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天马镇晓阳山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注溪镇周坪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羊桥乡龙湾、姚寨、丁坪村乡村旅游发展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①依托国家、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和阿里集团“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试点计划,扶持建设电商产业区,借助淘宝网完善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和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功能及配套设施,为贫困户网店开设和运营提供策划、培训、IT 外包、美工等专业服务,积极探索一店带一户或多户、一店带一村或多村等电商扶贫模式,推动贫困户开展网销、网购。

②制定网货培育计划,加大对农村、尤其贫困村的网货优选,确定特色主业、主打产品,重点推动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特色农产品。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销售的要求,加工适宜网络销售的优质产品。以“企业+农户+网店”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产业化经营,带动贫困户从事网货生产加工,建立完善的供应体系。认证一批网货定点供应企业,为网店提供丰富的优质货源。制定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标准,指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按标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从源头保证网货供应质量。抓好流通环节质量监管,建立网销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流通环节进行监测,杜绝质量隐患。引导支持贫困乡镇至少培育一个特色农特旅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龙头企业,进行认证挂牌管理和扶持。

③加快推进宽带覆盖建设速度,使贫困地区光缆入乡、入村、部分光纤入户,到2018,全县行政村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2020 年实现4G

④大力畅通农产品物流服务。支持邮政系统、供销系统和大型快递物流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村委会、合作社、电商服务站点等资源在贫困乡村设立快递服务网点,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提高网货配送效率。通过物流补贴、税费减免等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多类型引导电子商务企业与快递物流实现信息对接,发展农村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和冷链物流体系。鼓励物流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门店。到2018年实现物流快递乡镇基本覆盖,功能覆盖到村。

⑤培育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市场营销作用,更好地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和贫困农户就业。

“十三五”期间,全县78个村新建电子商务服务站点。

进一步改革过去扶贫方式,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转变农村经营机制,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以合作社等形式发展产业。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不断提高农村发展活力,解放农村生产力。

扶贫开发项目的一部分股份给当地农户,并将这个要求作为项目实施的前置要件。农户可以土地、山林、房屋等资源入股。也可以财政扶贫资金入股经营,将财政投入到村到户的发展类资金转为村集体或贫困户持有的资本金,折股量化到村到户后,入股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或种养大户等市场经营主体,负赢不负亏,每年按经营利润享受分红。

另外,贫困户以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入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按股分红。或采取委托合作的方式,贫困户将扶贫小额贷款直接委托给企业,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

4.1.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

适应劳动者就业需要和职业生涯发展要求,健全职业培训制度。统筹利用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建立以职业院校、企业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贯通技能劳动者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成长通道。“十三五”期间计划完成1800人次职业培训。

4.1.2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面向城乡各类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劳动者开展多种形式就业技能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他们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提高培训后的就业率。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新录用的人员,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对退役士兵要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要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使他们掌握中级以上职业技能。

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要适应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并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结合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对职工技能水平的要求,每年完成4000人次产业技能培训。并通过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提升就业者的技能水平。

4.1.3积极推进创业培训

依托有资质的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创业者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培训。扩大创业培训范围,鼓励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参加创业培训。通过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模式,不断提高创业培训质量;结合岑巩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特点,重点开展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经营管理培训,通过案例总结、考察观摩、企业家现身说法等方式,提高受训者的创业能力。建立创业培训与扶贫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及创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手段的衔接,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提高创业成功率。

4.1.4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有就业要求和培训愿望的贫困劳动者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并通过技能鉴定取得初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根据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就业情况,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对新录用的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龙头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贫困毕业生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

4.1.5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

用于职业培训的各项补贴资金要加大整合力度,具备条件的统一纳入就业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提高效益。政府要加大投入,调整扶贫就业专项资金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安排经费对职业培训教材开发、师资培训、职业技能竞赛、评选表彰等基础工作给予支持。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的各项培训补贴按相关规定执行。

4.1.6加强职业培训资金监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对扶贫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管理,明确资金用途、申领拨付程序和监管措施。依托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的职业培训信息管理平台,对承担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进行动态管理,对参训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提高与其他地区的信息共享程度。根据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就业状况以及用人需要,合理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政府补贴培训的职业(工种),每人每年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统一的原则,根据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职业资格培训期限为基础,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标准。根据培训对象特点和培训组织形式,在现有补贴培训机构方式的基础上,采用直补个人或用人企业等职业培训补贴方式。采取措施对补贴对象审核、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实行公开透明的办法,定期向全社会公开资金使用情况,审计部门将对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的审计,防止骗取、挪用、以权谋私等问题的发生,确保资金安全,审计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告。监察部门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涉及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2多渠道促进转移就业增收

4.2.1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种养业,实现贫困农户就地生产增收脱贫致富

①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②加快推进地方特色农特产品发展。提高经济作物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以特色促就业。

③大力发展生态休闲体验观光农业。充分利用地理、气候、民族生态文化等资源,鼓励、倡导、扶持生态休闲体验观光农业的发展,使其成为促进产业链增值农民增收的好路子。

④以大健康医药养生产业发展为契机,培植医药材。发展太子参、钩藤、茯苓等中药材种植,为大健康医药养生业提供原料支撑,促进地方农民增收。

⑤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加大基层一线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充实人员力量,加强业务培训,发挥一线技术人员科技服务作用。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员2500人次。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在农业产业中的广泛运用,对在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鼓励。

4.2.2以工业化为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贫困农户就地就业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①发展农产品加工。以优势农特产品,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加快贫困地区优势特色产品全产业链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带动农产品深度开发,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

②发展农村特色商品加工。依托优势资源,积极扶持发展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引进培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乡村旅游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带动发展家庭作坊、分包到户加工。

③鼓励扶持发展农村小微企业。落实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推荐客户入驻网络销售平台、组建小微企业合作社等形式,为小微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政策宣讲及撮合交易等增值服务。鼓励企业加快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引导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对企业技术突破、新产品研发、品牌创建予以奖励。对小微企业吸纳符合条件人员就业的,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职业培训、社会保险、税收优惠等就业创业政策支持。

4.2.3以文化旅游业为支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贫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把实施旅游扶贫战略作为贫困乡村扶贫主导产业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立足贫困乡村旅游资源实际,按照当地总体发展规划,结合山水资源、历史文化、特色农产品基地、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因地制宜,逐步将贫困村打造成“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民居美化,生活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生态旅游农庄。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推进贫困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水、电、路、通信等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完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设施,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充分满足旅游者的多层次需求,创造良好旅游环境为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条件。

通过开展雨露计划、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选择正规的培训机构,将对旅游经营管理者特别是农家旅馆、农家乐从业人员以及导游(讲解)员、厨师、餐厅和客房服务等从事旅游产业的人员作为培训的重点,提高他们的服务水平,下工夫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旅游人才队伍,使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每年开展乡村旅游相关培训300人次。同时,还要加强对贫困地区当地农民的乡村旅游和环境意识的教育,营造和谐亲善的旅游环境,着力促进旅游发展,达到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4.2.4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促进农产品流通,实现贫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增收脱贫致富

①鼓励并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青年、大学生等创办电子商务企业或利用本地农特产品开展网络销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电商增长率。

②充分利用和整合村委会、合作社、电商服务站点等资源在贫困乡村设立快递服务网点,并鼓励其他物流企业在贫困乡镇建立符合电商发展需要的物流配送门店,派件员雇用当地人员,促进当地贫困人口就业。

③把具有一定知识基础和工作经验的人员培育成农产品经纪人,既搞活农村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又促进贫困农户就业。

4.2.5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力度,帮助贫困农户增加收入

①全面贯彻实施“雁归兴贵”行动,采取有效措施及扶持政策,加快返乡创业园、创业型城市等平台的建设,鼓励、引导外出的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带回技术和新理念。力争每年引导1000人返乡创业就业,每年吸纳就业1000人,其中吸纳贫困人口就业200人。建成返乡创业园,解决贫困人口就业1000人。

②加大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落实1 1 人培训计划,力争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 人参加培训。针对不同就业需求,开展个性化、特色化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帮助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每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00人,其中培训贫困农村劳动力1000人。对有创业意愿的贫困家庭青年劳动力,开展以企业注册登记、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培训,按规定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和补贴支持,并提供创业项目推介、开业指导、企业孵化、后期跟进等“一条龙”服务,提高创业成功率。

③引导贫困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与黔东南创业园区企业之间建立起“两头建基地、中间服务成体系”的模式,加强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通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各种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和扶持“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专场招聘会”推动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力争每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000人,其中农村贫困人员500人。每年开展一次劳动力资源调查,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摸清贫困劳动力底数,实施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镇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乡镇与企业建立劳务对接和稳定的劳动力供需关系。促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

④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对有能力和意愿创业的符合相关规定的贫困户,开辟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担保贷款绿色通道,优先给予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对创业项目可行、创业者信誉较好的,由担保单位提供担保。

5.1.1搬迁对象要精准

在搬迁对象的选择上,采取“整村推进、散户即贫”的模式,原则上实施整体搬迁的村组(寨)应为贫困村组(寨),生态区位重要、生态环境恶劣、生存条件较差的贫困村(组)优先纳入规划搬迁范围;非整村(组)零星搬迁的对象应为贫困人口,优先搬迁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5.1.2安置方式精准

安置点的布局要按照有利于城镇化、有利于移民生存发展的原则,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让搬迁农户就近分享城市资源,融入城镇生活。重点打造一个移民安置点,以城镇商贸服务型移民安置为主,以乡村旅游型和园区就业型移民安置为辅。在移民安置点的建设上根据实际情况与城镇建设相结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相结合,高起点、高品位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将其建设为城市亮点,成为示范性精品工程。

5.1.3移民搬迁精准

尊重移民群众意愿,科学、精准确定移民搬迁地点、搬迁户数和人数;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确定安置去向、合理规划住房面积。

5.1.4保障移民就业精准

基于移民劳动力数据分析和市场需求,开展精准的订单式、针对性培训,促进移民劳务输出和就地就业相结合,确保每户移民家庭至少有1 个劳动力实现城镇就业;并完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社会保障,努力解决好移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5.1.5移民政策要精准

整合部门资源,统筹协调落实建房、搬迁、就业、保障、配套和生态修复等关键环节的工作,通过搬迁扶持生产和就业,促进移民搬迁有序、有效开展,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建设具有本地特色和适合经济发展的示范村寨,促进移民增收致富,确保移民搬迁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实现同步小康。

5.2积极稳妥实施搬迁安置

5.2.1提高贫困户补助标准,实行住房差别化补助政策

破解“越穷越搬不动,越富越搬得出”的难题。在原有补助标准不变基础上,适当提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建房补助标准,每人补助2 万元;随迁的非贫困户每人补助1.2 万元。差别化补助的适用范围和对象为“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的4553户,共计18488人。逐步在同一安置点内实施以富带贫、以富帮贫的良好模式。同时,严格控制易地移民统建住房面积和合理确定统建房屋单价,尽量减轻移民筹资压力。对少数特别困难的群众,可结合城镇保障房、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实行兜底安置。

5.2.2严格执行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形成正常的退出机制

严格执行迁出地旧村庄、宅基地拆除复垦,复垦面积转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城市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移民搬迁复垦土地置换,土地级差收益按一定比例分配给移民搬迁对象,以激励移民拆除旧房。

5.2.3积极推进多样的移民建房模式

移民建房的模式要在现有的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与保障房整合安置移民的方式上有所创新;在政府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筑风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的前提下,探索联合自建。移民住房移民建,不仅能有效降低成本,缩短前期工作周期,而且可以通过流转方式取得集体建设用地,节省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5.2.4推进城镇安置,提高城镇化率

鼓励、支持移民群众进城集镇安置,不仅可以共享城镇较好的公共资源,还科学找到更多的就业发展路子,因此,往县城、集镇搬迁安置是一条较好的安置路道,还能提高城镇化率,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

5.3促进搬迁群众稳定脱贫

实行“个案管理”、“一帮一”经验,建立健全社区管理机构和基层组织建设,使搬出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一是鼓励创业。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和帮助移民创业。二是加强劳动培训。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和相关资金,加强移民技能培训,按照“移民+职校+园区+企业”的模式,根据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种植、木工、建筑、家政、餐饮、汽车驾驶等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了移民的劳动技能和劳务收入。

6.1不断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按照勤俭办教育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贫困地区基本办学条件,满足教育教学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进行标准化建设,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十三五”期间完成岑巩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改扩建项目、岑巩县第四小学新建项目、岑巩县第二幼儿园教育扶贫项目和客楼镇中心小学建设项目、利用村级教学点教学楼改造15所幼儿园。

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尤其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将特岗计划向贫困村基层倾斜,为贫困乡村学校定向培养留得下、稳得住的一专多能教师,制定符合基层实际的教师招聘引进办法,进行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对在特困地区的乡、村学校和教学点工作的教师给予生活补助的政策,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结合实际制定农村教师职称评审条件、程序和办法,农村学校教师职称晋升比例应不低于当地城区学校教师。

6.2降低贫困家庭学生就学负担

按照“精准资助、应助尽助”的原则,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将农村贫困学生资助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解决农村贫困学生上学期间费用负担问题,不让贫困农户因学返贫、因学致贫,因经济困难失学,构建和谐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全面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提升特困地区人力资源素质。对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返贫的非在册贫困户子女,经扶贫部门按“两公告一公示”程序审核后,进入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系统的可纳入资助范围。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依托国家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建设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使贫困家庭适龄人口高中入学率达到98%,全部享受“两免一补”(免除学费、书本费,并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政策。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教育经费向贫困村、基础教育倾斜。帮助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继续实施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建立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救助力度。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实施教育扶贫结对帮扶行动计划。对考入本专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在立足现有助学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制定政策、区别对待、统筹安排,逐步全部享受贫困助学扶持,实现高等教育资助全覆盖;对被全日制大专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优先办理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对考入高等职业院校和专科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给予一定的扶助。引领社会和企业资金,广泛开展社会互助、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活动。

实施“雨露计划·助学工程”项目,对建档立卡贫困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全覆盖资助,连续补助直到毕业;实施“雨露计划·圆梦行动”项目,扶持考取二本以上贫困家庭应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6.3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统筹发展职业教育,合理确定教育布局规模和比例,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全部免费,高等职业教育全部补助。在职业技术学院增设一批服务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适合贫困家庭子女成才就业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着力培养适合贫困地区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鼓励引导家庭条件特别困难但顺利升学的适龄子女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降低求学成本,提高就业机会。加强与省内外职业院校的联系,制定政策吸引各类高等院校创办培训基地,提高培训能力。

7.1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设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借助省级三级医院 “一对一”对口帮扶计划和定向培养医学类本专科学生的资源,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持村卫生室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实施新生儿疾病和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项目,加强贫困乡镇村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实施全科医生、专科医生特岗计划,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项目,支持和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加强农村计生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贫困县乡村三级卫生计生机构人才,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水平,实现“村村能看病、人人看得起病”的目标。客楼镇医院新建医技综合大楼1栋;28个村新建卫生室,建设规模3360平方米。

7.2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因病致贫。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让更多大病患者减轻负担。完善大病保险政策,对包括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五保供养对象和低保对象等在内的城乡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支付政策,进一步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推动完善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度。

7.2.1医疗保障措施

对特困供养人员的医疗保险个人应缴费用由民政部门给予全额资助。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个人应缴参合(保)费用,按人均不低于30 元标准资助,所需资金由民政部门给予资助。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老年人个人应缴参合(保)费用,按人均不低于10 元标准资助,所需资金由民政部门给予资助。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农村计生“两户”家庭及失独家庭成员、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70 岁以上老年人、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在同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例的基础上上浮5 个百分点。每人每年最高封顶线20 万元。

实行重大疾病补偿制度,对农村儿童先心病、儿童急性白血病、乳腺癌、宫颈癌、终末期肾病、重性精神病、耐多药性肺结核、艾滋病机会感染、血友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唇腭裂、肺癌、食道癌、胃癌、I 型糖尿病、甲亢、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结肠癌、直肠癌、地中海贫血、老年性白内障、儿童苯丙酮尿症和尿道下裂等24 种疾病不设起付线和封顶线,补偿80%

全面推进实施大病保险,利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为参合(保)人员购买大病保险。大病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原则上不低于年度人均筹资总额的6%,对个人自付合规的医疗费用年度累计超过6000 元以上的部分,纳入赔付范围,实行分段报销方式进行,使大病保险保障度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再提高10%左右。

7.2.2民政医疗措施

1.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重大疾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中的长期保障户、80 岁以上老年人,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等保障后,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保障水平达到100%

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除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重大疾病患者),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的精神病障碍患者,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下部分在年救助封顶线内按不低于70%的比例由民政医疗救助金给予救助。

3. 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及老年人,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剩下部分,经申请认定,在年救助金封顶线内按不低于60%的比例由民政医疗救助金给予救助。

7.2.3医保支付方式改

材料报胡县长及政府办之前加首页,内容包括:出台此办法的依据,目前项目管理状况等内容。 涞水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关于扶贫项目立项审批及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办法(试行) (讨论稿)为进一步创新扶贫模式,加强项目监管,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按照河北省扶贫办、河北省财政厅《关于扶贫开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的实施办法(试行)》(冀扶办联〔2014〕10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项目范围 本办法所涉及的扶贫项目包括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村互助资金、扶贫培训及股份制合作组织等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包括种植、养殖、山区综合开发、新型家庭手工业及乡村农家游等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修路、打井、蓄水池、节水塘坝及灌溉管网等项目。 第二条 扶持重点 以新一轮建档立卡的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兼顾返贫户和新脱贫户。 第三条 资金构成 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由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构成。第二章 项目谋划 第四条 谋划依据(原则) 各乡镇、贫困村项目谋划要按照中共涞水县委、涞水县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精准扶贫长效机制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意见》(涞发〔2014〕8号)文件规定的产业布局和目标要求,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确定本区域扶贫项目。第六条 坚持民主 扶贫项目谋划确定,必须征得全体村民的意见,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研究决定。 第五条 谋划重点 以成方连片发展扶贫产业,形成长效稳定增收工作机制的股份制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为带动的经济合作组织为重点。第三章 项目申报 第七条 逐级申报 贫困村拟定的扶贫项目经村民代表会议研究通过后,形成可行性报告上报所在乡镇政府。乡镇政府收到贫困村立项申请后,及时召开领导班子联席会议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由乡镇政府汇总,经主要领导签字盖章附村级申报材料报县扶贫办。扶贫项目实行项目库管理制度,扶贫办负责将乡镇报送的项目录入项目库。 第八条 分项申报 村集体组织实施的到户项目,参照“附件1”格式申报;股份合作组织实施的扶贫项目参照“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4”的格式申报。 第九条 规范申报 贫困村项目申报需提供以下材料:①贫困村可行性报告;②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研究确定项目会议记录复印件;③确定的项目公示照片;④股份合作制的扶贫项目,要有股民选举产生管理和监督组织的会议记录复印件,股份制合作运作章程;⑤扶贫项目附件申请及表格。第四章 项目编制第十条 立项主体 以股份合作组织为主体实施的扶贫项目,立项主体为合作组织;以村委会为主体实施的扶贫项目,立项主体为村委会。 第十一条 投资评审 县扶贫办对录入项目库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请示的形式提交县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进行项目投资评审。扶贫、财政部门以投资评审中心评审数据为依据编制项目计划;对依托股份制合作扶贫模式发展产业的村,填写“附件五、附件六、附件七”。县扶贫办、财政局委托有资质的评估机构,对股份制合作机构进行资产评估,依据评估结果政府实施配股,确定股权比例。 第十二条 制定方案 县扶贫办、财政局依据基础设施投资评审依据和贫困村确定的产业项目制定扶贫项目立项方案。第十三条 成立组织 成立扶贫项目评审领导小组。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朱明新,副组长:县政协党组副书记、政府党组成员胡玉祥,成员:县扶贫办主任丁树才,县财政局长张海利,县纪检委常务副书记、监察局局长张海涛,扶贫办主任科员卢东海,财政局主任科员杨茂生,财政局农财股股长韩晓国,扶贫办项目规划股副股长徐振华。 第十四条 组织评审 县扶贫、财政局将制定的贫困村扶贫项目立项方案提交县扶贫项目评审领导小组进行评审。评审会议可邀请乡村干部、贫困群众及合作组织等人员列席参加。第十五条 市级审核 经县扶贫项目评审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后,县扶贫办、财政局制定扶贫项目编制计划,分报市扶贫办、市财政局进行项目审核。第五章 项目审批第十六条 县政府审批 经市扶贫办、市财政局审核通过后,县扶贫办、县财政局形成扶贫项目编制报告提交县政府进行审批。 第十七条 市级备案 经县政府审批后,县扶贫办、财政局要在5日内将县政府审批通过扶贫项目编制报告报市扶贫办、财政局备案。同时,县扶贫办将立项和资金安排情况以项目通知单形式函告有关乡镇(附件8)。第六章 项目实施 第十八条 组织培训 县扶贫办要积极组织协调相关科技部门,做好贫困村、贫困户扶贫项目实施前的科技培训工作,在贫困群众掌握种养技术后方可实施扶贫项目。培训结束后,扶贫办整理完善培训资料,归档长期保存。 第十九条 监督实施 贫困村项目实施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并成立由村民代表组成的扶贫项目实施监督小组(附件9),确保阳光操作。以股份合作制实施的项目,由村两委干部、村扶贫项目实施监督小组、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扶贫工程利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