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20双杠柴油机拖拉机拖拉机哪里有配件

  1954年,灵武农业机械化学校学生实习时拍摄的照片。(原版照由徐怀文提供) 

  1978年的银川拖拉机厂。 

  工人在为试制“万能勤俭—8号”做前期准备工作。(原版照由徐怀文提供) 

  “万能勤俭—8号”试制成功时的情景。(原版照由徐怀文提供) 

  银拖—12/15型四轮拖拉机。 

  昔日银川拖拉机厂厂门。(原版照由徐怀文提供) 

    上世纪80年代,手扶拖拉机是宁夏农村一种主要的运输和农用工具。 

  2014年9月,银川兴仁巷西段南侧,一处建筑工地正在忙碌施工。这里曾经是一座老厂子的家属区,随着可预期的下一组新建筑的崛起,这座老工厂的所有痕迹也将从这座城市里彻底消失。而它所牵连的,是一段宁夏本土拖拉机制造的往事,这往事曾给这片土地带来过许多风光的时刻,以及许许多多发生其间的人与故事。

  火红的“宁夏制造”由临街的厂门一串串开出来…… 

  受访人:陈晓云(女38岁)

  38岁的陈晓云记忆里,偶尔会浮现出这样的记忆:也是这样的秋季,周末,父亲领着她和姐姐到郊外去钓鱼。田野里,铺展着属于这个季节的景象,麦浪滚滚,其间有好多正在忙活着的拖拉机,火红色的外形,与绿色的、黄色的农作物相互映衬,一幅很美的图画!

  那时她八九岁,家住银川南门附近。她时常会和小伙伴相跟着去当时还在中山公园西门对面的科技馆。由南向北走在这附近的街道,她们会经过一个面积挺大的工厂,厂子的大门临街而设,门口有座小桥,桥下是一道由唐徕渠中引出的水流——那些在麦浪里看到的火红的拖拉机,其实就出自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宁夏制造”。

  儿时的记忆里,这些高高的、有着硕大轱辘的拖拉机,从这道门轰响着开出来,一串接着一串,似乎总是那么繁忙……而会与这些车辆一同由此进出的,还有那些穿着整齐工作服的工人们。蓝色的工装,很像当时刚时兴的牛仔服。那时,她的姐姐正是找对象的年纪,似乎记得亲朋们也为此合计过,如果找个能在这厂子里上班的年轻人,是件相当不错的事情呢……

  奋战40昼夜宁夏造出第一台拖拉机——“万能勤俭—8号” 

  受访人:徐怀文(男86岁)

  对很多银川人来说,上面这段回忆中的场景并不陌生。这个厂子名叫银川拖拉机厂,在口耳相传与相关记载中,人们习惯简称它——银拖。

  徐怀文,曾经是这座工厂最早的厂长。关于这座工厂,让他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1958年7月,当时工厂还是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实习工厂。这一年,在“大跃进”的全国背景下,实习工厂的职工奋战40个昼夜,试制出一台拖拉机。这不仅是宁夏有史以来制造的第一台拖拉机,放在整个西北都是先例。拖拉机的名字也很富有时代特色——“万能勤俭—8号”。

  作为当时实习工厂的厂长,也是此次“壮举”的主持者,徐怀文对那段年月历历在目。所谓的“奋战40个昼夜”确有其事,在那个火热的年代里,当时刚30岁的他,与一帮劲头十足的年轻人,一起搞出了这个宁夏前所未有的“铁家伙”,全部工序与配件均由自己完成,称得上地道的“宁夏制造”。

  此外,“万能勤俭—8号”试制出来后,还代表宁夏被送到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各地展览,供其它省份的人参观、学习,可谓轰动一时。

  听了周总理的顺口溜宁夏人有了要造“大拖拉机”的想法 

  受访人:徐怀文,关长春(男80岁)须得承认,1958年的“万能勤俭—8号”,是举全厂甚至全宁夏技术力量突击完成的“示范作品”,在当时的条件下,宁夏还没有真正具备生产拖拉机的条件。更进一步的尝试,发生在12年后。

  1970年,关长春36岁,这位当年也参加过“万能勤俭—8号”试制的工厂技术人员,这年又参加了一次轮式拖拉机的研制工作。这段经历说来也有个历史背景,当时,有个有名的天津拖拉机厂(简称天拖)。据说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中,提到当时国内拖拉机生产情况并不够理想,现场编了个顺口溜:“天拖天拖天天拖,大姑娘拖成老太婆,八年打败了小日本,十年还建不成个天拖。”

  也就是在这一情形之下,银拖提出了要造“大拖拉机”的计划,并于1970年得以实现——在克服重重困难后,10台轮式拖拉机新鲜出炉,定名为“六盘山—45型”。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拖拉机,除曲轴和变速箱这两个在当时宁夏实在不具备生产条件的部件外,基本上做到了本土打造。而且,由这次试制也可牵扯出当时宁夏整个拖拉机生产行业的情况。

  从事专业生产的厂家自然是银拖。此外,这款机型也是在中卫农牧机械厂试制“六盘山—12型”小四轮拖拉机的基础上,由银川拖拉机配件厂试产柴油机,由银拖生产底盘等,各方联合试制而成。

  上面提到的银川拖拉机配件厂,也是宁夏一家重要的工厂。它的前身比银拖还要久远,可以追溯到马鸿逵的十五路军修械所,地址在宁夏城尚勇巷(今银川市湖滨西街一带)。正是银拖以及这些相关工厂,它们一同构成了当时宁夏拖拉机生产的一个整体的面貌。可以说,对于宁夏的拖拉机制造,无论开始时间,还是规模与技术,在当时整个中国西北都是首屈一指。

  吴善璋、宋鸣、郭守中、李化奎……从拖拉机厂走出去的文化人 

  受访人:徐正海(男76岁)

  徐正海,银拖老职工,高级工程师。在他的印象里,银拖最红火的时光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整个80年代。

  那段时间,银拖职工最多时有1300多人,拖拉机产量在1988年达到了一万多台。但即使如此,在当时的农机市场上,银拖的机器仍是供不应求。许多时候,用户需要排队购买,甚至得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买到。这一红火的阶段,也正对应着前文中陈晓云的记忆。打着“宁夏制造”印记的拖拉机,行驶在宁夏各地的田间地头、麦地稻田……同时也销往陕西、甘肃、青海、河北、新疆、内蒙古等十多个省份,成为许多人记忆中的一道鲜明风景。

  除了机器制造,以银拖为代表的宁夏拖拉机制造及相关行业里,还出现了一个特别的“文化现象”。以银拖为例,至今许多当年的职工在回忆起工厂的历史时,都会颇感自豪地提到一些“文化名人”,比如书画领域就有吴善璋、宋鸣、郭守中、李化奎……他们在自已的艺术道路上各有建树,有的已成为名家,但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他们都曾经在银拖工作过。比如,吴善璋先生就曾在银拖工作过十余年的时间,在老职工徐正海的印象里,他那时在厂里常看到这位“年轻人”铺着报纸专心练字,而厂里的各种文化和宣传活动上,更是少不了他越写越好的毛笔字……

  由于前身即为校办实习工厂,银拖从成立一开始就接收着来自自己中专学校的毕业生,这在起初可都是宁夏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其后,随着工厂的发展与兴旺,银拖一度成为宁夏当仁不让的好厂子,宁夏人找工作的好选择。大概也正是这种种因素,造就了这座拖拉机制造厂浓浓的文化氛围,也“制造”出了由此走出去的诸多文化名人。

  本世纪初银拖划上休止符 

  在几位老职工的回忆里,银拖衰落的命运,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显现。

  《宁夏通志·工业卷》给出的答案是——“受市场需求影响”。徐正海的看法则有些不同,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做大做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做大做强的企业会越来越有竞争优势,反之则会境况越来越差。宁夏拖拉机制造在当时,显然没有抓住那一时机。

  南起解放街,北至兴仁巷,东临凤凰街,西至西桥巷。如今这一带已是各种机构、小区、商铺林立。许多银川人可能还记得,这里曾经就是银拖与其前身实习工所属学校的旧址。今天的兴仁巷西端南侧,一处建筑工地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厂,这里曾是银拖的家属区。随着又一组水泥丛林的拔地而起,这座工厂所有的痕迹宣告彻底消失。而之前在本世纪初,随着这家工厂的停产与消失,宁夏拖拉机制造也出现了一段遗憾的空档期。直至2008年底,通过招商引资,一家名为宁夏崴骏车辆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大中型拖拉机等机械的企业落户银川,宁夏的拖拉机制造才得以延续。

  ★1952年,宁夏灵武技工学校成立,校址为解放前马鸿逵军队的旧兵营,在当时灵武县城内。1954年,更名灵武农业机械化学校,学校搬迁至灵武农场。这是当时新中国最初设立的除哈尔滨的王岗农机校外,全国第二所农业机械类专业学校。

  ★1956年学校迁至银川西门附近。1958年,成立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实习工厂,即银拖前身。

  ★1958年7月,由实习工厂职工奋战40个昼夜制造出宁夏第一台本土产拖拉机“万能勤俭—8号”。至20世纪60年代末,工厂已具备制造小型拖拉机能力。1970年,与银川拖拉机配件厂等厂联合试制出10台“六盘山—45型”轮式拖拉机。

  ★1971年9月,改名为银川手扶拖拉机厂。至1975年,形成年产2000台手扶拖拉机和9万件拖拉机配件的能力。1983年,开发生产出(银拖—12/15型)小四轮拖拉机。1984年厂名改为银川小型拖拉机厂,1987年改名为银川拖拉机厂。

  ★进入20世纪90年代,银拖在“八五”期间投资1237万元,进行新项目技改工作。2000年末有职工785人,有6个生产车间、11条生产线。受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手扶拖拉机停产,生产四轮拖拉机1720台。此后,经过了一个困境中不断下滑的时段,几年后,银拖不复存在。

1. 立即在手机上收到用户给您的留言

2. 使用手机快速完成付费推广的续费动作

3. 第一时间了解到百姓网付费推广最新的促销活动,以及享受微信端独特的促销活动

4. 更快速地将信息通过微信分享给好友、同事、朋友圈

5. 如果您是招聘类目用户,还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新简历通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双杠拖拉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