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复盘四个步骤是什么意思 si

曾经拍拍贷有一个投资人只投不保本的散标。

通过自动投标工具认真筛选,扣除坏账,他最终的年化收益率能到14%。


但他并不满足,找到了深圳一个资深量化投研团队开发了一个量化工具,然后综合年化跑到了18%。

但是他现在放弃了拍拍贷。一个原因是拍拍贷规则变了:


先是做了曹操贷,原本的拍拍贷是一个自由市场,现在自由市场的管理员自己放贷了……

也就是一直以来所说的“裁判不能自己做运动员”。 然后是推出了大量的赔标(年化12%),高息散标的数量和质量都一定程度上下降了。再好的策略,市场的标的供给跟不上了。


另一个原因是在拍拍贷改变规则之后,再精密的量化工具都很难做到年化18%了。而他投资收益的底线是18%。

这个投资人是一个上市公司的老总。


而这个量化团队一个位核心成员,这几天在深圳有幸认识。聊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如何让投资人非常清楚的知道自己的真实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比如如何有一套心理选择题去判断借款人的真实还款意愿。

过去,我们对于P2P的认知一直是次级债、垃圾债。 不过这次在深圳,也遇到一个小型的P2P公司在跟网商银行抢客户,因为它的放款利率比网商还低那么一点,平均在9-10%之间。


更令人神奇的,这家P2P公司的平均年化收益只有5%,这么低的收益居然也做到了3亿的存量资金。
在网叔的眼里,这样的收益和这样的风险肯定不成正比的,毕竟国家信用兜底的一些小型银行的长期储蓄也有5%的年化。但这样的玩法,也非常值得让人思考。

1.0 流动性危机的本质是“信心危机”。


金融的信心危机带来的是“挤兑”。

事实上,P2P因为其点对点的属性,在“挤兑”面前还相对可以抗的更久一点。 但“理财计划”无人承接这么一波,也让很多平台的线上运营非常难受。


“某某平台到期退不出来,要雷了……”
整个互联网舆论环境,充斥着这样的恐慌、又有点不负责任的声音。
而没有新的资金流入,业务端的停摆带来的没有收入压力、贷后管理压力也考验着每一个P2P机构业务端的生存能力。

但不管怎么样,业务真实可靠,一个P2P即便运营抗不住,通过三方贷后管理催收,依然不会让投资人损失太多。 行业的流动性危机,某种意义也是对于一些明显有问题平台的市场“出清”。


如果假标自融挪做他用,一旦借款到期大额资金收不回来,这个时候很可能就直接裸泳了。

投之家暴雷的那天。有从业者跟网叔说:“P2P完了。”


某P2P平台,上午还有几百万净流入,下午就接近0入账了。

但网叔觉得:这种说法过了。 但一轮市场的大洗牌再说难免。平台、从业者、投资者……


当然,真正洗牌的是我们对于P2P的认知和风险控制手段。

但它的暴雷,代表着P2P行业最权威的评级机构和三方机构网贷之家过去所有的对于P2P平台的风控手段“破产”。 再加上这一波爆了很多中型和原来口碑不错的平台,进一步让其他的三方、评级、自媒体的公信力大大折损。

信心危机的背后,是投资人不知道还能信谁? 平台的话不能信,各种形式的三方的话更不敢相信。


一般投资人又没有太多风险分辨能力。
这个时候,如果再遇到一批抓眼球大于一切的媒体人“唯恐天下不乱的报道”。
前几天新X财经的报道就非常恶劣,还死不删稿……
如此环境,恐惧和挤兑才会那么严重……

除了不再暴雷,这次为危机真正过去的核心这么几点:


2、投资端对于P2P风控体系的重建。

不想多谈时间,但如果P2P本身有价值,可以继续存在下去。
那么时间真的是最好解药。

第二点是我想重点谈的。

即投资端对于P2P风控体系的重建。 这一点包括2部分,一是三方和媒体对于P2P平台的风险评分把控和监管。二是单个投资人对于P2P风险的识别能力的平均值的提升。


而未来的重建基础,是更加权威的金融三方机构的产生。

P2P投资端的发展是伴随着投资端风险识别能力的提升。

2012年大家看资产透明度。
2013年大家看小贷、担保,如果有个融资担保做P2P就是高大上。
2014年大家看风投、国资,喜欢车贷资产。
2015年大家继续看风投、国资,主板上市公司成了新的风向标。
2016年三方评级的公信力崛起,投资人开始有量化背景等“权重”意识。
2017年新媒体开始作为风险识别的补充进一步参与风控端。
2018年大雷潮,告诉大家这样的进步依然不够……
甚至很多投资人觉得,自己的投资失败是被这些风控方法和风控参与主体坑了……

成熟的投资人至少有2个特点,一个是敬畏风险,一个是明白再低的风险都是有概率和不可控之处的,需要给自己留后路。 这些天,深圳平台零钱罐暴雷,有人在电梯里割腕自杀,有人则选择跳楼。


投P2P如果需要承受以生命为代价的无限风险,那么你不干嘛不去印假币,反正出事都是死,但回报率完全不一样。

另外,奉劝那些套信用卡、银行借钱投P2P的朋友。5-6个点的利差,2倍以上的风险……

不知说过多少次的一个血淋淋的事实,2011年左右网叔认识的不下几个圈内投友,现在还有联系、能看到的所剩无几。大部分都在一次次的雷潮中隐姓埋名,也有直接上船参与P2P平台经营的,结果也多是车毁人亡。

四个字:敬畏风险。 当然,投资的成熟从来是个体的成熟,独立思考能力的产生。


能把投资做好的人,一般来讲人生也不会过的太差。

2.0不管投资者和各种三方有多努力,P2P行业的道德风险:截止到今日,依然是一个无法摘掉的毒瘤。 最讽刺的事就是最大、最权威的三方旗下的P2P平台,最终的结局居然是被人做局诈骗20个亿而声誉扫地。

2016年以来,随着监管的大规模介入,网叔本以为P2P行业的道德风险不再成为这个领域投资的主流风险了。


e租宝之后出现了更加令人惊悚的温州帮。e租宝是明骗,稍微成熟一点的投资人一般都能发现。温州帮是暗度陈仓的玩法,利用网贷X家这个最大三方,笼络被认为P2P最后的一块信用基石——主板上市公司,再控制若干个几十亿存量的中等P2P平台,一切都那么令人细思极恐。

那么,P2P道德风险挥之不去的根源在哪里?

不断突破边界的欲望与不设防的机制。 P2P领域的道德风险说到底两个,庞氏骗局+自融。


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没啥好说的,也相对好发现。

回头看,自融才是最根深蒂固、最恐怖的毒瘤。 自融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到底能畅通无阻,还是不断突破边界的欲望和无法对边界进行有效防守的机制。

自融主要有那么几种情况:


(1)屌丝创业P2P,没钱做运营和广告投放,自融点钱。
(2)P2P运营到一半,坏账兜不住,自融点钱兑付。
(3)在传统的企业陷入困境,开个或者收个、甚至收几个P2P当提款机用于经营或者其他倒腾。
(4)一开始P2P做的规规矩矩但没赚钱,未来迷茫,看到其他投资机会,内心一个哆嗦就自融点钱做其他事情去了。

(1)理论上不应该进来;(2)应该马上良性清盘;(3)又是不应该进来:(4)则不能给他任何机会。

离钱太近,人性和欲望经不起任何考验。道德风险,唯一能对其进行有效遏制的不是P2P三方机构和新媒体,而是健全的监管制度。 曾经网叔“隐姓埋名”经常怼一些庞氏和自融理财平台。


一次遇到个很诡异的事情。
疯狂怼完之后没几天,我住的地方的门缝里被塞了一个小纸条:
“要么现在闭嘴,要么从此以后都闭嘴”。
这件事之后,网叔就想明白了2个事件:
(1)互联网上无隐私,想安全就尽量低调、不要泄露任何有效信息。
(2)跟恶势力搏斗这种事情,还是需要国家机器。普通老百姓,被买凶干掉太容易了。一般庞氏和自融平台老板手上哪个不握有几亿以上的资金。
而黑市上,一条人命估计也就百来万。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所以不要期待别人去做英雄。因为这根本就是期待别人拿命来博取一部分人的谈资。同时所有的三方和新媒体业务非常容易被收买,甚至有些还主动去求“收买”。 最近行业动荡。有些平台会主动安排中间人跟你联系:未来一年内如果对我绝口不提,就可以拿5万的封口费,什么都不需要干。

还有些平台如果你涉及负面,则是直接砸真金白银来搞定。


另外,这个行业某些新媒体把敲诈有问题平台这种“劫富济贫”的营生做的如火纯青,动不动开价50万删一个稿子,几乎也是行业众所周知的事情。

没有国家监管强势介入的情况下,对于问题平台,再有节操的三方做久了,能做到也就是躲的远远的。所谓独善其身。

3.0 投之家暴雷已经半个多月了。


7月初以来,国家开始强势介入P2P行业,利用各种手段稳住局面。

目前,大部分地区的警方已经对P2P的平台的核心高管做了备案,护照什么都做不了备案。


基本上跑路已经很难了。

既然跑不了,有问题就硬抗吧。


目前,监管部门要求有问题端倪的平台必须上报。

从业者圈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 某平台上表:抗不住了,请领导允许我提现困难。


监管部门回:不允许“提现困难”,办法总比问题多……

那么回头讲,这次危机到底严重不严重?


答:说严重蛮严重。但并非致命。
对P2P发展产生致命影响的是借款端的恶化。而借款的恶化本质是中国经济的恶化。
毕竟,P2P核心用户是个人、小微企业。消费贷和经营贷。
换句话讲,P2P不行了的前提是大家都不敢借钱消费了,个体户和小企业没有活路了。
众所周知,现在中国经济不太好,但还远没有上面说的那样。

换句话讲,这次危机的本质还是因为若干个问题平台的引爆,引发的投资端的信心危机。现在是大家短期不敢投P2P了,以及不敢投进一步引发一些问题多的平台产生各种风险。

这种情况,对于市场的影响更多的是洗牌。

一部分问题平台被洗掉,为其激进冒进付出代价。
一部分投资人因为市场的波动牺牲,或者再也不敢进来。
另外,现金储备不够的平台也面临一定程度的重创。

但市场的根基,借贷市场根本没有受任何影响。有人退出就会有小的、新的借款公司去填补。 事实上,到2018年,整个市场越来越有利于P2P的发展。


去年,熟人借贷产品——借贷宝风靡一时,其本质就是一款没有官方审核借款资质的纯P2P。操作下来,线上借款需要非常旺盛,但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
(2)一些放贷人套路借款人,出现了10个G的裸条事件。

另一方面,互联网三方征信数据采集技术的发展和芝麻信用等的出现,去年出现了一波疯狂的现金贷热潮。


现金贷的基本理念还是高收益覆盖高风险。但某种意义讲,也反应出线上纯信用小额放贷市场的可行性。

监管对于P2P的定位一直是信息中介,并且要求去刚兑。如果这个行业有未来的话,目前阶段的刚兑、暗刚兑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期。


去刚兑之后的市场会怎么样,投资收益率又会怎么样?

什么样的平台,什么样的投资人,又是未来市场最大的赢家? 这个问题留给对于这个行业还有点信心的朋友。

最后,作为投资人聊两句。 投资款锁在车上非常难受,如果下不来,大家还是先安淡一点吧。

尽量不要去制造自己所投资平台的恐慌。 比如计划类到期后,平台信心不够的话,是退不出来……

信心这件事,力所能及的就是少说2句坏话,劝其他投友也少说两句坏话。

沉默是金。 在维稳的路,网叔已经成了全民公敌,把投资人、新媒体同行,若干个平台老板全得罪了。


但为了活着,自己的投资安然无恙:

2017年是互联网金融业飞到最高然后摔的半死的一年。我很幸运地在这个抛物线顶部飘了一段。现在尘埃落定,于是复盘一下当时上行阶段的故事。毕竟在互联网,哪个产品经理没有做死过一两款产品呢

这个故事从国内小贷业务上升开始。小贷公司到现在能死的基本死差不多了,没死的也在政策调控下挣扎。回头看过去两年,互联网的中坚力量90后们正在超前消费,P2P已经被监管盯上,小贷符合国家普惠金融号召又是刚需,所以在2017年,小贷规模的增长是指数式的。

但是小贷公司有他的天然短板,可以放贷,但不能吸储,资金不能形成闭环。业内尝试了非常多的生息资产变现的方式包括资产打包、ABS,金交所、债权、信托等待……整个变现过程高度依赖外部资金方,小贷公司不得不把到手的利润让出一部分。

在2017年,各路小贷公司都在扩张规模,但是资金成本一路上涨,利润压缩很严重,所以陆续开始考虑收购或者自己做资金端产品。

我在的公司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开了一条P2P产品线。所以这个产品(姑且叫A理财)的第一目的,是优化公司的资金结构。这是从企业角度出发的产品目的,而对用户来说,我们降低了中间成本、提高了用户收益,但对市场来说这不足以做到差异化定位,还需要结合其它资源。

这是我第一次做理财产品。调研分析过程花了比较长的时间,画了好大好大一个脑图来写自己的idea然后一个一个处理掉,一路从需求摸索到提测,踩了无数坑,终于上线。现在尘埃落定,我来复盘一下这个过程。

P2P产品简单来说,可以分6个大块。

1)资产:包括资产接入、管理、风控、上标

2)资金:包括平台资金、用户资金、财务清结算

3)交易:包括标的/资金匹配、理财计划、收益分配、

4)账户:平台/用户多级账户体系

5)合规:信息披露、签章合同、现金流合规、资产合规等

6)推广:用户拉新与留存、品牌推广、红包与加息券、社群

其中,风控我把它放在资产里,是因为贷前风控行为本身属于资产端,对于小贷公司来说,P2P的风控与小贷风控差别有限,从业务模式到技术难度都不在一个量级。下面一个一个地介绍。

之所以先写交易,是因为它最难。P2P交易的链条比较长,交易从借款人开始,包括三个大的部分:

1)申请:申请借款-->平台审核-->上标募集

2)募集:出借人投标-->满标-->划拨资金给借款人-->开始计息

3)收益清算:每日清算出借人昨日收益

4)还款:借款人还款-->借款本金及利息划款至出借人账户、服务费划款给平台收益账户,即完成一次正常还款。加上逾期、提前还款等违约情况,构成还款阶段的主要事件。

在投标阶段,因为资产类型不同,对于大额资产来说,需要多个用户去投才能满标。对小额资产来说,用户一笔资金,可以满好几个标。中间存在错配,需要一个撮合策略,保证用户投资后能尽快获得收益。

账户分平台账户、用户账户两类。平台账户是一个大型账户下的多个子账户,用来做收益清结算、非常规交易中的资金清算。

用户账户分两级,第一级是资产结算账户,第二级有很多个,是出借人各个出借资产的收益清算账户。每次交易相当于给用户建立一个新的二级账户,用来记录投资人收益。

同时为了账户安全,接入实名二要素验证,与银行卡四要素验证。

资金模块为交易、账户提供基础服务,包括接入支付通道、清结算服务、账目流水,以及为财务和市场运行提供报表。

这一部分是小贷公司已有的业务,再增加资产是否通过审核、标的流标导致资产退回的行为。

合规要求现金流与资产流匹配,要求信息披露,有效的合同签章,还有很多宣传措辞问题,这些在产品设计初期有所规划,在设计后期与法务合作一个一个地处理下去就好。这期间公司法务缺席了一段时间,用户协议是我自己照猫画虎地起草来的,想起来真是好不容易。

还有存管,交给商务团队来处理。

推广是这个产品死来死去的高潮故事。

9月下旬产品终于上线,开始小范围公测,我们在初期发相对高息的计划(但对小贷业务来说是较低的资金成本),然后公司内部人手安装一个。因为周期较短,发薪当天,公司发出薪水的40%又回到了账上。为什么只有40%?因为我们的工资卡是招商卡,它在支付通道笔单日限额太低,而我们设定的起投资金太高了??♀?。这很容易解决,只是出乎意料之外。

这一产品很受同事们喜欢,因为它利息高于外界同类产品,而且大家自己清楚它的风险点在哪,所以都非常捧场。但在对外推广的时候可以说是阻力重重。

首先是上架。10月份应用市场风声日紧,合规要求我们在新的实体中运作这个产品,但新产品在没有金融资质的时候上不了架,看起来像个死局。于是一边尝试IOS的企业开发者账号,一边走垂直社群,一边做邀请红包和加息劵。我自己下手做客服,教IOS用户不走appstore怎样安装(这后来在区块链领域变成了通用手段)。

垂直社群推广速度可以说非常慢,但用户忠诚度出乎意料。因为经历了“产品没有上架”“存管还在接”两个心理门槛之后,用户已经非常倾向于我们了。所以整个社群氛围非常好,妹子们把闲钱放进来,还可以控制剁手。

然而,当时IOS收紧了审核标准,企业开发者账号超级难申请,Ios的推广几乎是龟速,存管的推进一样艰难。用户对我们保证的“正在接存管”也慢慢不再期待。风险敏感的用户开始撤离。产品好像要死掉了。

我们尽力向用户解释我们的严谨性(严谨会导致一些反用户直觉的情况),我们的为存管做的准备已经全部上线,我们在小贷领域的盈利情况等等。这样,总算留下大部分用户支持我们。

经历了这一波低潮,资金盘有缩减,而公司度过了资金困境,不再关注这里,存管银行对新产品兴趣寥寥,即使新产品没有历史包袱。因为有太多做出了业绩的公司在排队。孤立无援,我们几乎只能靠自我约束取信客户——听起来很好笑对不对?

具体怎么做的呢?我们做了有效的资金管理,严格划分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平台账户中的资金什么时候可以提、怎样用、什么时候需要充,非常明确。有的用户喜欢尝试提现,以确认资金未被挪用,我们从来没有让他们失望过。这样,资金盘又慢慢大了起来。

到了12月,2017年12月,是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寒冬。现金贷被一刀切,消费金融被重新定义,P2P被下最后通牒,货币基金、支付通通下发监管通知…整个行业愁云惨淡。

我们的产品,也终于无力挽回了。用户和标的一起减少,最后的最后,只有公司内部还有人在使用。运维依然为我们保留了线上的服务器,虽然它几乎是死掉了。

这是我第一次亲手操作一款产品。中间得到同事非常多的支持。也踩了很多坑。现在写最重要的几点,给后来的盆友们。

1)在产品初期,研发资源倾斜的时候,尽量完成关键功能的闭环,特别是拉新和留存的关键位置,一定不要俭省,更不要拖到迭代再处理。否则会让你在上线后获客效果大幅下降。

2)不要过分压缩设计周期。如果你的设计师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压缩时间的下场就是做得很丑还没时间改。

3)业务流程在闭环的前提下尽量简化。除非你非常确定这个产品前途不可限量,否则不需要在业务上设想太多可能性,贴合自己公司情况(老板想要)的才最有效。这个产品启动的时候,已经是P2P严格监管的时候,竞品多利润空间小,目的只是满足公司的资金需求,而我却在设想做大之后一定会需要的东西,可谓是不合时宜。

4)适时扮演项目管理角色,check研发进度,control研发节奏,中期加班好过最后加班。当项目周期较长的时候,在研发进程中增加沟通,可以避免一些研发对需求细节理解偏差的情况。

5)认真规划上线后第一次迭代,不要只当成是一次fix版本,产品前期迭代对用户生命周期来说非常重要。

6)更多更主动地去向领导解释产品的进展,而不是等领导来询问。这个产品并非完全没有生机,如果我更多地去争取,去提升它在领导心里的优先级,更主动与业务团队接触,主动推进业务进程,从更高纬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把自己陷入无数完善的细节中…

现在基本全部结束,后悔无用,唯有总结成文,继续勉励自己。

当然,这中间也有非常多的收获。从产品思维到项目管理,部门协调,我都获得了非常多的锻炼。这也是我司第一次,尝试多部门快节奏高耦合度的协作。协作本身成功了,也影响了后续很多项目的推进模式。获益良多。

现在我换了另一个产品线,当然,上一次的坑,我肯定不会再踩一次了。

最近,P2P行业雷声不断,一雷更比一雷大,宜心理财小编一起了解吧!

最近,上海、杭州、深圳等地的经侦很忙。

最近,P2P投资人很受伤、也很恐慌。

一、小星复盘P2P行业六年惊心动魄的暴雷潮

雷潮年年有,今年特别猛。

雷潮之下,不光P2P投资人很受伤,P2P行业同样也很受伤。

小星根据网贷之家发布的P2P行业年报,制作了一份历年P2P行业正常运营平台及问题平台数量统计表,如下图: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从2013年的P2P发展元年,到2018年的P2P备案元年,P2P行业每年都有平台出问题,其中2013年问题平台76家,2014年问题平台275家,2015年问题平台896家,2016年问题平台1741家,2017年问题平台645家,2018年上半年问题平台323家。

小星先和大家复盘一下,亲历的P2P行业六年暴雷潮。

1、2013年雷潮:高息组团雷

2013年P2P行业有许多高息平台,年化收益动辄高达30%、40%以上。

当年冒出一批团长,除考察平台外,主要带领投资人组团投资高息平台,携团友资金优势向平台议价,谋取更高收益,不少投友趋之若鹜加入组团。

结果当年国庆节之后,P2P行业迎来第一波暴雷潮,首当其冲的便是高息组团平台。

雷潮过后,当年名噪一时的包子团、咳咳团、布丁团、阳光团等大大小小的团长及组团投资人纷纷折戟、几乎无一幸免。

当年最大的雷非网赢天下莫属,运营4个月累计成交额高达)转载并发布在一点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2p复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