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银联?支付宝汇率好还是银联被银联收编了。钱被盗,还会全额赔偿吗?

这两天,看到“央妈生了二胎”、“银联多了个亲弟弟”、“央妈下手了,马云要哭了”等等令人哭笑不得的标题,好奇心顿起的渥金小编就手贱地点开来看了,原来是央行下发了一份有关非银行机构支付的通知。

在通知中,央行宣布,从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公司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都必须通过央行新推出的“网联支付平台”处理。

网联是什么?和银联有什么不同?央妈为何执意要生个“二胎”?网联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在此,渥金小编为大家作个简单的梳理。

网联的全称叫“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而这个平台在功能上与银联十分相似,因而也被业界形象地称之为“网联”。

在没有网联之前,支付机构直接与各家银行对接,进行线上支付业务;有了网联后,则要求支付机构必须通过与网联对接,才能在线上接入各家银行。

据悉,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财付通、支付宝、银联商务等在内的45家机构和公司签署了《网联清算有限公司设立协议书》。其中,网联注册资本为人民币20亿元,为第一大股东,协议各方均以货币出资,出资额分3期缴纳,出资比例分别为50%、30%和20%。值得说明的是,第二大股东梧桐树投资平台是国家外汇管理局直属机构,支付宝和财付通股份相同位列第三方大股东,京东旗下网银在线紧邻其后为第四大股东。

有了银联,央妈为何执意要生“二胎”呢?

近年来,中国网络支付市场飞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便利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客户备付金的安全问题、交易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违规从事跨行清算问题以及多头连接导致社会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央妈之所以执意生“二胎”,第一是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其次是掌控大数据时代。

第一,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

在没有网联之前,支付宝、财付通等支付机构其实是变相地行使了只有央妈才能行使的“跨行清算”的职能。

渥金小编给大家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渥金小编想把平安银行工资卡的5000元钱转到农业银行的卡中。

传统的跨行转账:渥金小编在平安银行操作5000元转账程序,进入银联支付清算系统,在通过银联支付清算系统,5000元进入自己的农业银行账户。

第三方支付机构(以支付宝为例):渥金小编通过支付宝从平安银行转出5000元,进入支付宝农行账户,支付宝通过自己的农行账户,转入5000元到指定账户。

从渥金小编转钱的这个过程可以看到,在传统的跨行转账的过程中,银行的跨行支付和清算全部在央妈监管下完成。然而通过第三方支付机构跨行转账的过程,是没有通过央妈的清算账户的。从而,银行和央妈都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这就给金融监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数据分析等央妈的各项金融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更危险的是它也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成为洗钱、套现、盗取资金的渠道。

正如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提到的:“很多人还没搞清楚什么是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来了,我们还没搞清楚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时代来了。”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进入到大数据时代了。而金融业无疑又是大数据的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

上半年互联网理财用户达1.26亿;

余额宝规模超1.43万亿,直逼中国银行个人活期存款;

支付宝和微信的移动支付4年间市场规模增长了20倍;

互联网消费金融4年爆增70倍,P2P网贷行业成交量突破5万亿;

2016年网络支付成交笔数额金额99.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0.65%。

这些数据无一不说明,互联网金融已经逐步成为影响金融发展的新巨头。

以支付宝为例,海量的用户通过其进行交易,只有支付宝能掌握当中的海量数据。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支付宝,因而支付宝掌握了很多独家数据,对数据进行垄断。

久而久之,其金融机构和支付宝之间容易产生数字鸿沟和信息孤岛,不利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争取这些数据的控制权,也是央妈执意生“二胎”——网联的原因之一。有了网联,未来的金融和消费大数据才不会被支付宝、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机构所垄断。

至于网友问,有了银联为什么还要设立网联?其实二者的定位也是非常明晰的,就是以后银联只负责银行卡线下交易的跨行转接,而网联则负责网上交易的清算。网联的设立,宣告银联长期以来想把银行卡网上交易的清算也收归旗下的努力,最终失败了……就像央妈给银联再生了个弟弟,以后哥哥虽不至于失宠,但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那种傲娇,恐怕就一去不复返了……

传统的跨行汇款的支付清算是四方模式,发卡行、收单机构、商户通过银联清算,银联与发卡行、收单机构共同分享商户缴付的手续费。这里的收单机构不能直连发卡行(银行),必须通过银联连接。

电商兴起后,第三方支付随之崛起,并逐渐凸显出银联主导的四方模式复杂又低效。于是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抛开银联,直接与银行连接服务消费者和商户,降低了中间环节,备付金又托管在银行,也因此可以与银行议价,手续费大幅下降的同时结算效率又获得了提高,消费者从中得了实惠。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跨行汇款的过程中也就跳过了央妈的清算。

因此,央妈就给银联生了个亲弟弟——网联,来解决网上支付的清算问题。

网联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央妈生“网联”的意图非常明显:利于监管!近几年,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快速发展,给支付和金融市场造成了混乱。而网联的成立,通过可信服务和风险侦测,可以防范和处理诈骗、洗钱、钓鱼以及违规等风险。

那么,央妈生的“网联”对各方又有和影响呢?

一方面,网联统一托管备付金减少了第三方支付的隐性收入,网联的存在消除了诸如支付宝和财付通等体量较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网关优势,促使第三方支付机构回归初心、做好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网联的统一平台,减少了对接不同银行的费用支出,提升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鼓励第三方支付机构尤其是中小型第三方支付机构集中精力进行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

业内人士表示,网联的推出不会明显冲击现有支付格局,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利好。以前标准不一,重复建设等问题存在,网联推出后,交易数据更加清晰,监管更加到位,客户备付金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这样的清算模式更直接更清晰更高效。

对于银行而言,网联的成立,减少了银行对众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直连麻烦。对于银联而言, 原来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是通过银联来完成的,现在这一部分业务不知道是否接到网联,如果接到网联,那么,可以说稍微有一点影响。有关人士指出,网联与银联是互补关系,因此,网联的成立对于银联来说影响几乎很小。

对于央行而言,通过网联一方面牢牢掌握了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管主动权,另一方面也获得了更多的一手金融大数据,对于预防数据寡头、数据垄断和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而对于用户来说,网联的设立,不会改变用户对第三方支付服务的使用方法;若系统设计得当性能良好,则不会影响用户体验,但目前尚待检验。

[ 亿欧导读 ] 2003年,三台电脑、一台传真机,支付宝诞生,并在之后的13年,犹如贪吃蛇一般成为浩如烟海的庞大数据库。支付宝与银行、银联的13年混战,用户其实并没有太多感知。尽管背后精彩得,就如一场宫斗大戏。

“免费”,原本是宝与、争锋时的神兵利器。

可如今,“草根出身”的支付宝放下了自己绝活,“名门正派”的银行却与支付宝背道而驰,开始推出各种免费政策。

是否高举免费大旗,只是双方竞争的一个缩影。

过去的13年里,支付宝、银联、银行之间,发现了太多合纵连横的宫斗大戏。

从惺惺相惜,到剑拔弩张。所有的纠葛,起于利益,止于利益。

支付这个江湖,从未平静。

2003年,十月秋日的一个午后,淘宝网财务部的三名员工紧张地盯着电脑屏幕,对着一个Excel账目表,一行行核对账目。

这天,支付宝正式上线。

办公司颇为简陋,只有三台电脑、一台传真机。这3名员工,也是从运营部临时调配而来。

第一个月,支付宝上成功交易了30多笔,大概一万多块钱。

谁也没有想到,这个需要人工核对Excel表格,会如一条“贪吃蛇”,一点点收集数据,最终成长为浩如烟海的庞大数据库。

而他们也没有想到,短短的十二年后,在淘宝建立的双十一狂欢节中,支付宝一天的交易量,就将达到912.17亿元。

此时的支付宝,初涉江湖,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支付功能以外,还充当了电商交易中的“信任中介”。

此时的银行,正在面临一场深刻的变革。

以工商银行为例,一方面在向商业银行转型,一方面在推进网银业务,焦急地寻找网上客户。

因此,当支付宝团队拜访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下属的西湖支行时,银行虽然对支付宝的未来半信半疑,但支付宝背后的淘宝,却是一个能切实带来现金流的优质客户。

利益互补,合作很快达成,甚至为了能和支付宝合作顺畅,工行还专门升级了系统。

银行与支付宝“一拍即合”。

两人正在浓情蜜意之时,一个不速之客闯入——银联。

此刻,银联正在做的事情,是“银行卡的联网通用”,本质上与支付宝业务有冲突。

因此,支付宝一出现,就和银联有些剑拔弩张。

“天下武功 唯快不破”

2004年的一天,马云主动找到了银联。

马云当时的想法是,只要通过银联,便能打通所有银行渠道,省去他们一家家谈判的功夫。

但交流了半个小时,双方便客套地表示“再约”。

是银联傲慢吗?并不是。

事实是,当年的银联,生涩稚嫩,虽很快建立了第一代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但只在线下通用,在线上,并没有实现与银行间的联动。

这意味着,囿于技术原因,双方合作失败。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在一两个月后,当时的中国银联高层又主动向ChinaPay负责人问及此事,后者回复:“马云似乎要自己干了吧。”

支付宝已迫不及待。捷径探索失败,马云便率队,一家一家银行去啃。

也就是这一年,支付宝从淘宝网拆分,拥有了自己独立的网站、运营公司,随后,开始了自己在线上支付领域的狂奔猛进。

马云称,2005年,是中国电子商务的安全支付年。

此后,支付宝开始在通往牛逼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当年2月,支付宝推出全额赔付制度,随后与多家银行和VISA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向淘宝外谋求拓展。

2009年,支付宝推出“整合生活资源”战略,打造水电煤缴费、信用卡还款、缴纳罚款、学费、行政类缴费以及网络捐赠等多项服务,全年交易额2871亿人民币。

2010年底,支付宝用户突破5.5亿,除了淘宝和阿里巴巴,外部商家已超过46万。

从淘宝的一款附属工具,爬到线上支付的霸主地位,支付宝仅用了八年时间。

“支付宝成功的关键,是抓住了场景”,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认为,在线上做支付,关键在于拓展场景。

而支付宝,正是一直在迅速而机敏地寻找任何能扎根的场景,从而抓住了互联网支付兴起的这波机遇。

不过,在支付收割线上场景的同时,马云也有顾虑:支付宝,实际上是在灰色领域游走,非法集资的阴霾不散。

这种恐慌,在第三方支付领域蔓延,体量越大,恐慌越重。

支付宝在2010年,积压了100多亿资金。

马云曾对外表示,“阿里巴巴能让我睡着觉,淘宝也能让我睡着觉,支付宝让我成天睡不着觉,因为随时可能让我进监狱”。

好在,监管层对第三方支付,持支持的态度。2011年5月,下发了第一批牌照,支付宝位列其中。

支付宝顾虑解除了,有人却开始紧张了。

银联,默默看支付宝出生、崛起、自成一派。

薛洪言介绍,对接多家银行后,支付宝“就像商场收银台,pos机可支持所有银行的银行卡”。

这实际上,已与银联的作用极为相似。

支付宝与银行的你侬我侬的合作,实际上就在绕开银联,堂而皇之地瓜分银联收益。

2011年,银联刚建立网上无卡交易处理平台;但支付宝已获牌照,一骑绝尘。

慢悠悠的银联,在线上,对于快速、狼性的支付宝,毫无招架之力。

在支付宝收割线上场景时,银联在费劲心血的培育线下市场。

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银联在全国300多个城市,设立了36万个“银联便民支付点”。

与此同时,在线上舞得风生水起的支付宝,意犹未尽地将目光投向线下——银联的大本营。

两大高手对决,一触即发,整个支付市场神经都紧绷起来。

2012年,是第一次论剑。

支付宝以货到付款为切入点,推出了线下的物流POS支付方案。

和线上模式类似:支付宝与银行直连,绕开银联。

但仅一年时间后,支付宝用一句暧昧的“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宣布停止POS机业务。

后来,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上海银行因将收单机构号借给支付宝使用,收到银联开出的高达万元的罚款。

虽然上海银行并没有真正交出罚款,银联也没有正面回应。但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支付宝蚕食线下支付领域的举动,银联方反应激烈。

2014年至今,是第二次论剑。

POS机被禁,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推出了二维码扫码支付方式。

这一年,被誉为支付宝发力扫码支付的元年。即使一度因“安全隐患”问题,被央行叫停,却依然断断续续推进着。

而银联为了对抗扫码支付便捷的用户体验,也推出了自己的“云闪付”,主推方便快捷的支付体验。

今年7月,央行转变对二维码支付态度。有了政策支持,支付宝如虎添翼,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发力线下场景。

在这一轮的对抗中,支付宝有着庞大有粘性的用户,而银联则有强大的POS渠道优势,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在银联与第三方支付激战正酣时机,银行一直处在围观状态。

薛洪言表示,“如果不考虑余额转账,所有的支付都是从一个银行卡,到另一个银行卡的过程。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银联,都是离不开银行的。”

银行存贷汇三种业务,支付宝看似与“汇”有冲突。但实际上,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贷,占八成左右。

这意味着,银行是在“吃利差”:3%收钱,6%-10%放贷。因此,他们最关注的是如何获得充足现金,寻觅优质贷款客户。

一开始,支付宝作为一种工具,可以给银行带来现金流,银行也乐意与支付宝合作。

但随着支付宝体量越做越大,在与银行谈判中的地位也越来越强势。

银行与支付宝嫌隙渐生。

并且,银行发现,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得了最关键的用户数据,渐渐成为真正的“信用体系”。

有了数据,围绕支付,支付宝建立了整个金融生态:理财、借贷、消费。

一直磕着瓜子看着银联和支付宝打仗的银行们,最终也被裹挟到战乱中。

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元年,余额宝横空出世。

这款由支付宝与天弘基金合作的货币基金,大受欢迎。一年后,规模近6000亿,并刮起了互联网理财风潮。

这股乍起的强风,不仅把名不见经传的天弘基金送上行业第一宝座,也让银行感到刺骨寒冷。

在支付宝后,各种“宝宝类”产品频出,随着之后的P2P理财,银行最重要的现金流被侵占。

而支付宝,也从一个支付工具,变成间接覆盖整个存贷汇业务的金融巨头。

“站在门口的野蛮人!”银行如此形容他们,又急又气。

工商银行,是最早和支付宝合作的一批银行,也是在2014年,第一批调低支付宝快捷支付的转账限额的银行,理由是“保护用户资金安全”。

面对突如其来的银行的“刁难”,马云高呼,“这是支付宝艰难,也是最光荣的时刻”。

但除了限额,银行貌似也没有其他办法。

最让银行胸闷的是,余额宝的钱最终还是存在自己账户上,却要付比之前高得多的利息。

吃利差的银行突然被噎着了。

实际上,6000亿的规模,并不能和银行整体百万亿规模相比。

真正让银行胆颤的,是整个金融行业互联网化趋势,更担心自己跟不上这个趋势。

薛洪言认为,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就如一条闯入传统金融行业的鲶鱼。

第三方支付产品的创新,造成银行业务流失,也使银行开始反思,重视互联网金融业务。

被敲了闷棍的银行,展开自救:建立网络银行部、成立直销银行、手机银行,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等等。

最为保守的银行,终于开始抬头看天。

支付宝与银行、银联的冲突,就是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冲突。

互联网金融吐槽传统金融死板,传统金融指责互联网金融冒进。

有意思的是,双方都在羡慕对方的“监管环境”。

互联网金融因为监管滞后,不仅乱象丛生,且要不停猜测监管可能动态,羡慕政策明晰的传统金融;传统金融则认为,条条框框束缚了自己,嫉妒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套利”。

在激烈交锋的时期,支付宝和银行、银联都有些激动。

冷静下来后,双方发现,在支付领域,依然有很多合作的可能。

首先,支付市场复杂而庞大,足够合作开发。

其次,在一些领域上,支付宝和银联,还有更巨大的对手——国际的Visa、万事达。

双方对外发言时的措辞,变得缓和,从“叫板”,变为“合作”、“配合”。

支付宝与银行、银联的13年混战,用户其实并没有太多感知。尽管背后精彩得,就如一场宫斗大戏。

好在是,中国的支付格局初现,割据混战暂停,各家挂出了止战牌,盘踞一方。

当然,这场利益蛋糕的争抢大戏,远没有到落幕之时。

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智能融合、技术推动的新形势下,创业者需要一场可以指导各产业发展方向、厘清各产业发展脉络、引导并链接资本风向、有重大影响力和启发性的行业聚会。  

2018年11月29日-30日,由亿欧公司主办的“智能产业 美好生活”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曁第四届创新奖颁奖盛典将在北京国贸大酒店盛大召开,这将是一场汇聚5000名各产业创新者、行业领袖、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的行业盛会;是一场以引导、指引产业风向为目的,启发并分享成功案例,将国内外先知学者的思想提前带到国内的预见性盛会。

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曁第四届创新奖颁奖盛典详情链接:

  天弘基金发布公告,自8月14日起,个人持有余额宝的最高额度将调整为10万元,余额宝转出、消费以及收益结算等均不受任何影响。

  其实小编觉得这里面有个BUG,所以忍不住弱弱的问一句,支付宝或者微信里的钱是不是需要从银行卡里转过去?现金可以直接存进银行,目前为止还不能不通过银行卡直接往支付宝里存钱对吗?如果是的话,何须用行政手段,银行可以直接不和支付宝合作好吗?现在有企业敢把资金放在支付宝账号里吗?敢用支付宝直接支付职工工资,支付货款吗?

  现在淘宝买个东西超过一万还要分两个单子。支付宝 微信支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银联坐不住搞不过了,动用行政手段。

  当然咯,那些所谓的公知成天倡导国企私有化 ,那真那样了 现在的国民享受的福利还会这么多?国企私有话 请问政府还有那么充裕的资金么?资本家会管你的死活?

  当然咯,各位也没有必要被这些东西吸引眼球。什么马云被打败,胡扯八道。这东西肯定是要纳入国家控制的,防范金融风险。事实上对支付宝影响也不大。哎,民众都是愚昧的,媒体都是险恶的。有几个人能看透问题呢。

  中国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土地和央行公有之外,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资本不能控制或者对抗政权。现在一群右派资本走狗在网上宣传新自由主义,绝对是居心叵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支付宝汇率好还是银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