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不容易赚钱最火的餐饮项目加盟品类里,他们是怎么越赚越多的

目前很多餐厅都想赢得80/90后消费主力的青睐,为此想方设法变模式、推新品……但是,餐饮老板们真的了解他们的消费习惯吗?

来,先看看这13200多份样本,它们给出了30条“真经”。

为了搞清楚快餐用户的消费习惯,某数据平台做了一个调查,一共收集到13205份样本,其中90后占39%,80后占33%,上班族占总样本的68%。

这是一份可以代表上班族群的快餐消费习惯报告。

出乎意料的是,愿意在晚上吃快餐的人,其实跟午餐差不多。

在用餐场景上,有25%的人会在工作日晚上选择快餐,而这背后的原因是“下了班不想做饭”,这个数据与注重效率和时间、在工作日中午吃快餐的人非常接近。

表示自己在“周末工作日都吃快餐”的人占到了23%,原因是城市年轻独居人群越来越密集。

快餐对多数人来说都是绝对的高频需求

在调查中,有22%的人表示他们每天至少吃1顿快餐,而每周吃3次快餐和每周吃1顿和2顿快餐的人分别占21%和26%。也就是说,69%的人每周至少会吃1次快餐。

对快餐的高频需求在一二线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生活节奏紧张,无心买菜做饭,几乎是每个都市人都会遇到的状况。外卖平台在过去三年的普及和发展,在加速快餐业剧变的同时,也极大地教育了市场,提高了用户消费快餐的频次。

外卖平台彻底改变了快餐业

在所有餐饮业态中,快餐一定是被各大外卖平台改造得最为彻底的一个。在调查中,只有15%的人明确表示自己会去店里吃一顿快餐。只愿意点外卖的用户占41%,剩下的44%的人会看情况决定是否要去店内吃还是叫外卖。

外卖对于快餐行业的影响不言而喻,经营得当的快餐类商家,外卖流水可以占到50%甚至更高。外卖具备的打破空间限制的特性,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商圈和店址对于快餐商家的重要性。

洋快餐不那么受欢迎了,可能跟注重健康营养的消费趋势有关

在13205个接受调查的人当中,喜爱米饭类中式简餐的人占据多数。这两年爆红的黄焖鸡、小碗菜并非仅是跟风,而是有肉有菜有饭的搭配,让人感觉“更像正餐”。选择麻辣烫冒菜这类重口味食物作为正餐的人也大有人在,达到14%。

值得注意的是,明确表示愿意选择肯德基、麦当劳的用户只有6%。尽管从2015年开始甚至更早,肯德基和麦当劳的颓势已经显现,但这个数据多少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早些时候,肯德基的母公司百胜已经剥离其中国业务,麦当劳也正在出售中国区的特许经营权。

这种变化离不开注重营养健康的新风向以及消费升级的大趋势,经过肯德基麦当劳在中国大陆十多年的教育,愿意选择西式快餐的用户群体开始转向品质更高、注重营养搭配的“快休闲餐(fast casual)”。而中式快餐随着经营水平的提升,也越来越能够抓住消费者的胃。

快餐和正餐的界限变得不那么明显了

在人均消费上,53%接受调查的用户表示吃快餐的花费通常在10~30元,这部分人也是快餐消费的主流人群,他们的选择以中式简餐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33%的人表示他们的快餐消费在30~50元,这个数据接近整个餐饮业的人均消费。在消费升级的趋势下,快餐和正餐的界限正在消失。

上文提到的快休闲餐,就是一个代表。尤其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可能已经很难定义什么是快餐了。

快餐的价格因素不再决定消费者的选择

选择快餐时最关注的因素中,30%的人选择了口味,25%的人最注重的是卫生条件,只有14%的人首先关注价格问题,这和关注餐具质量、外卖包装这些视觉化体验的人比例差不多。

另外,有12%的人表示最喜欢“选择多,经常出新品”的快餐。对于通过“单品打爆”的快餐店来说,在找准主营品类的同时,定期优化和更新菜品也是不可避免的。

年轻群体对于快餐的理解,已经超出了它的字面意义,快捷、经济、方便都不再是选择快餐的第一理由。

快餐正在成为多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另一面,快餐和正餐之间的界限变得不再明确。消费者对快餐的需求概括起来,无非是想“好好吃顿饭”,食物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毕竟,比起要不要吃顿快餐,我们每天会思考的问题是,“今天吃什么”。

餐厅搞定80/90后顾客群的30条实战真经

1.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以及了解快时尚餐饮,他们对餐饮的认知概念只有:好吃、好玩、可以约!

餐厅指南:餐厅大可不必在“概念”上过多包装自己,消费者不管你有没有“全国首家”的头衔,这不是他们的关注点。

对于餐厅的选择,只要做到他们心坎里去就可以了——把产品做好,有让他们印象深刻的记忆点,这样他们在约饭的时候就自然而然想到你的餐厅了!

2.会通过餐饮APP或者团购APP等选择餐厅,“顾客评论”比“厨师推荐”管用。

餐厅指南:现在出门约饭,大家都有“不知道吃什么”的难题,所以很多人都喜欢借助网络平台来选择就餐地点。

另外还有一个大家都深有体会的趋势,那就是很多人根本不需要服务员推荐好吃的菜品了,他们对于菜单上的“厨师推荐”也往往视若无睹,你要问他们最信任谁——当然是其他顾客的评论啦~

3. “萌”和“贱”都是热门消费品,后者的热度正日渐超过前者。

餐厅指南:“萌萌哒”是常说的一句口头禅,很多商家借此推出了不少与此风格有关的营销活动,但是你知道吗?现在比“萌”更火的其实是“贱贱的”!

4.长篇大论的餐厅简介懒得看。

餐厅指南:这一点看似跟消费者没什么关系,但是作为餐企管理者,你发布招聘广告的时候,餐厅简介可是必备的,有些餐企为了更全面地介绍自己餐厅,种种条件都罗列其中,成了长篇大论,对于这种简介发了等于没发,因为没人愿意看“企业简历”。

5.不介意看广告,如果它有趣的话。

餐厅指南:有些餐厅会定期在微信平台上发布宣传广告,不要怕没人看,只要做得有趣,不怕他们不看。你要明白,消费者的包容性其实是很大的……

6.出门千万不能忘记的东西是手机,而不是钱包。

餐厅指南:采访过一家餐厅,店长说,她遇到过很多出门吃饭不带钱包也不带银行卡的消费者了,这些消费者在点菜时会提前询问“能否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支付”,所以各位餐饮人,你的餐厅能满足这部分顾客的需求吗?

7.不爱接优惠券最大的理由是因为“华而不实”,明明便宜不了几块钱却忽悠人。

餐厅指南:本来做活动是一件“利民”的好事,可是为什么很多消费者现在都不爱餐厅发放的优惠券了呢?在这里记者向各位餐饮人透露一点,消费者不喜欢优惠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华而不实”,看着优惠力度很大,实际上却便宜不了几块钱。

8.导致恶劣消费体验的因素TOP3:商场导购、不认路的司机和不靠谱的美食推荐。

餐厅指南:对于一名消费者来说,不靠谱的美食推荐,相当于一次恶劣的消费体验!

9. 48%的消费者愿意为好看的零食包装而去购买零食。

餐厅指南:你会为了某个好看的包装去购买一样东西吗?对于零食而言,48%的消费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10.“对自己好一点”是一个重要的消费理由。

餐厅指南:对于餐厅而言是没节造节,对于消费者外出约饭的理由就更多了,你能想到“对自己好一点”也是其中之一吗?

11.餐厅自选式小吃陈列台越来越能激发购买欲。

餐厅指南:记者曾经采访过一家面馆,他们家除了面之外,小吃的营业额也占比很大,怎么做到的呢?

原来,他们家的点餐台和收银台是分开的,顾客点完面之后,服务员会交给你一张所点面条的小票,这个时候,顾客需要排队经过一排小吃台,上面丰富的小吃很吸引人,想吃什么就可以自助拿取,最后走到收银台统一结账。

12.最大的乐趣是吐槽——“我吐槽说明我还关注你,懒得让人吐槽的餐厅再也不会去”。

餐厅指南:自己的餐厅被顾客吐槽了怎么办?相信大部分餐饮人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况,但是你如果知道现在消费者的一大爱好就是吐槽,你还会纠结吗?现在的明星想要红,都需要自黑了,餐饮企业完全可以效仿玩“自嘲”……

13.不是不喜欢先生/女士的称呼,只是不喜欢这种拘谨的感觉。

餐厅指南:“除非去高档中餐馆,不然我听到这种称呼会特别不自在,违和的感觉特别强烈……”

14.美食和酒店体验都可以是发起旅行的动机。

餐厅指南:相对比旅行来说,约饭是不是显得更容易实现呢?美食和酒店都能发起年轻人的旅行动机,你把自己的餐厅做出特色,保留住差异化,还愁顾客不会自发光顾吗~

15.在餐厅装修上最厌恶的2个元素是:廉价墙纸和大型水晶吊灯。

餐厅指南:装修投入少和投入多的两个极端……

16.对品牌有追求,但消费很分散。

餐厅指南:消费者不是只会去快时尚餐厅消费的,他们对品牌也有自己的要求,只不过是分散消费让你对他们产生了只对价格有要求的错觉!

17.把美团、大众点评当搜索引擎使用。

餐厅指南:各位餐企管理者,最好找人专门负责维护好网络口碑,因为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现在美团和大众点评的使用率非常高。想去一家没去过的餐厅吃饭,了解途径就是这些团购类网站了~

18.对餐厅工作人员加了顾客微信后最强烈的要求是:要么好好营销,要么专心社交,别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餐厅指南:很多餐厅要求工作人员都添加粉丝的微信,加完之后怎么长期沟通交流?朋友圈固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顾客群会有选择性地看,如果你只发营销方面的内容,那么很容易被他们拉黑。

19.朋友圈“好友”范畴变得越来越广,再遇“发朋友圈就赠饮料/打折”的时候会犹豫。

餐厅指南:引导顾客发布朋友圈时,不妨找个乐于让顾客接受的切入点,毕竟没有几个人愿意发一看就是广告的朋友圈……

20.反对快餐的原因主要是它们越来越难吃,而不是不健康。

餐厅指南:所以,经营餐厅请做好第一步,把产品做好!

21.对外卖口味的投诉远远少于憧憬,最主要的抱怨是想吃的东西都不在配送范围内。

餐厅指南:除非你的菜品真的跟图示差距太多,不然配送范围的局限可以从口味上做到弥补,争取把每一个点过外卖的顾客都拿下~

22.爱便利店主要因为它体贴又抚慰人心——“想要的时候它总在”。

餐厅指南:这是要让餐厅也具备“暖人”的特性吗?!

23.超过五成的消费者讨厌投诉时客服专员的反复、客套。

餐厅指南:在处理投诉问题时,请不要让消费者感觉出你的“刻意客套”,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因为某件事投诉过,如果接待你的相关人员处理问题是反复、客套又没有实际性的解决方案拿出来,的确是让人反感的。

24.换餐厅不需要理由。

餐厅指南:你要明白,有时候消费者也是任性的……他们只是满足自己尝鲜的爱好,你做好自己,他们还会回来的!

25.用得最多的优惠券是可以一次领完、当餐可用。

餐厅指南:最受欢迎的优惠券是什么类型的?——可以当餐使用的!

26.在网上买生鲜最担心的是“货不对版”和食材种类不全。

餐厅指南:如果有条件,餐厅可以扩充销售途径,毕竟消费者的心思,我们不好猜,没准他们特别喜欢你的餐厅,但是距离他太远又没有外卖可以送……

27.最讨厌餐厅故事营销里漏洞百出的情节设定。

餐厅指南:餐饮的“故事营销”越来越走俏,但是一个特别夸大的故事或者让人一看就心生疑惑的故事,还是不要轻易讲给顾客听了……

28.最常搭配啤酒的食物是烧烤。

餐厅指南:你的黄金搭配也是这样的吗?

29.不爱去吃中餐的原因之一是给人的社交压力太大。

餐厅指南:现在很大部分消费者常去吃烤鱼或者快时尚餐厅,正儿八经的中餐厅反而很少光顾,原因有一点就是让人觉得有拘束感。

所以餐厅可以从消减顾客这一心态方面入手——装修、环境、服务,都可以改变一下,迎合年轻人。

30.不爱喝酒,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并不好喝。

餐厅指南:消费者对于酒水的消费明显多不过饮品,餐厅可以丰富饮品种类,不过近来有很多餐饮人表示,鸡尾酒的销量还是不错的。

| 发布时间: | 文字选择:

当大众化、重口味成为餐饮主流时,他却逆向选择了小众、清淡的——越南菜;当发现越南菜连锁难度极大,他却迎难而上,连续打造2个品牌来做深、做透,并获得弘毅数千万元的战略投资。如果你正在思考做小众品类,这位20年老餐饮人死磕越南菜的思路,不妨看看。越小品、美奈小馆创始人——郭斌,来也。

一、逆向思考,选择做越南菜

郭斌选择做越南菜的时间,有点让人意外。2013年,餐饮大拐之年,也就是“八项规定”出台后的第二年。那年之后,几乎整个市场“走红”,被以酸菜鱼为代表的大众化、重口味餐饮席卷。而他非但没有加入这个队伍,反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小众、清淡的——越南菜。

他还连续创造2个品牌来死磕这个品类,2013年“越小品”(原名“越品”),2014年“美奈小馆”,并坚信“要做就做跟别人不一样的”。越南菜健康,是他选择这个品类的初衷,也恰恰是在全面飘红之下的逆向思考,“等这几年过去,我想大家会回归健康饮食的。”

而除了看好这个品类特性,从创业角度来说,他也相信越南菜的赛道足够宽敞,目前还极少有人进入这个市场。

二、连锁的难题,关键在食材

越南菜在2012年以前,全国均没有一家成型且知名的连锁品牌。仅仅是因为大家的目光还没有投过来吗?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它难,很难。

多年的西餐、中餐经营经验告诉郭斌,越南菜想要实现连锁,就必须搬走一块大石头——食材的难题。如果搞不定,基本开个三五家店就到顶了。

越南菜的食材到底有多难?他的团队又如何尝试去解决?

虽然像鱼露、黑胡椒、白胡椒等调料品,在国内可以买到,但郭斌认为都不够当地产的好,吃起来不是那个味,只好寄希望于供应商从越南贸易过来。

只是,越南菜不像泰国菜、西餐在国内已经发展多年,已经形成成熟的菜系,拥有多且稳定的供应商,它在全国只是零星几家,连锁的更少之又少,供应链还极不成熟。

【解决】郭斌的采购团队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去一趟越南,甚至下小岛去寻找。前两个月,他们就去岛上采购了不少调料品,还去胡志明买了芒果、香草香料。同时,也在挖掘当地专业的供应商。

越小品、美奈小馆两个越南菜品牌,目前总共是9家店面,食材采购的量也就是供给自己这些店。相比起那些几百家甚至几千家店面的连锁餐饮,这些食材的采购若想要外包,或者以一次性大量购买来压低采购成本价,基本不可能,因为量不够大,所以现阶段的成本必定是高。

【解决】目前只能继续承受较高的成本,待将来品牌继续发展,多开门店来降低采购成本。

“一不小心就会变成中餐味道,一不小心又会变成泰国菜味道,跑味很严重。”

“汤类变数很大,下午泡的和晚上泡的,都可能是两个味。”

刚开始接触这个菜系,他觉得特别捉摸不定,发现它易跑味、汤难调、酱料也得自己调,标准化难度相当高。

【解决】考察意大利等国内外优秀餐企的供应链中心,研究其加工车间的动线、分区、机械设备、冷库设置,并不断研发适合自己的设备。

好比主打的汤河粉中的粉,就是自己供应链的重心,选用哪种米,用什么设备来制作,都至关重要。于是他们买了几百种米回来浸泡、发酵,经过设备甩干等的调试、筛选,直至问题解决。

三、连创2个品牌,把越南菜做透

郭斌认为,既然选择了越南菜,就要把它做深、做透。而越小品、美奈小馆的相继成立则是他这个决心的最佳证明。

01、快时尚·美奈小馆

相比越小品,美奈小馆晚成立一年,而名声却更早地远扬,这和近几年快时尚餐厅大潮流相关,它把握了时机,又在这个时机里做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

有人曾以“越南味·法国妆”评价它,即保持越南本土的风味,结合法式的装修、摆设,将越南当地的家常美味,以时尚、品质的方式呈现在一线城市。它连续拿下诸多奖项:“That’sPRD·最佳东南亚餐厅”、“南都深圳味道·年度品质餐厅”、“深圳餐饮风云榜·最佳新锐餐厅”等等奖项。

目前,美奈小馆还在大力做品牌升级。喏,最近跨出深圳,在广州核心商圈太古汇开出的这家店,正是升级迭代的第一站,并且很快也将在广州新起的艺术购物中心K11亮相。这也意味着,过去3年走的快时尚风格,已经逐渐在发生改变,正在朝“精品”方向发展,而这也恰恰符合消费升级下消费者全新的需求。

越小品的模式比美奈小馆要轻快得多,定位快餐,人均50元,主打越南汤粉、越南小吃,强调原生态、高品质。其实关于越小品的定位,郭斌是折腾过几回的。

名字从越品到越小品,变“小”了,是为了年轻化;从logo字体上,从中式风逐渐国际化;在品类的细分上,从越南汤粉,到越南牛肉汤粉,又回到越南汤粉,先不局限自己,还是把品牌做起来再说。不断调整的原因归根到底源于这位创始人的性格。他评价自己是那种自我要求很高,如果觉得一件事情做得不够完美,就睡不着觉的那种人。

那么在他严格的要求下,越小品现在怎样呢?

店面形象看起来很明快,logo的荧光绿十分显眼,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青春、健康。店内挂的竹片帘子也很清新。在越南,手工制作后的粉要挂在竹帘子上,一排排晾在太阳底下晒,晒干后再收回来切、包装,或者做米子皮。单店面积200㎡左右,员工12人上下,10余张台,日翻台率平均为10轮。

再看菜单,可以发现越小品的菜品特别少,小吃、汤粉、檬粉共20道,占据全部产品(还包含咖喱米饭、蔬菜、甜点、饮品)70%。

其中3道汤河粉(越南火车头汤河粉、河内生牛肉汤河粉、河内熟牛肉汤河粉)在外卖中极受欢迎,共占据外卖营业额当中40%。当中42元/份的越南火车头汤河粉,每月外卖销售量近1000份。店小,产品少且效率高,堂食、外卖皆可,快餐属性明显。再加上团队对越南菜食材的深度探索,使得越小品的可复制性得以实现。

实现了可复制性,资本的助力很可能会如虎添翼。今年4月份,越品(美奈小馆和越小品)就获得弘毅投资旗下的百福控股数千万元的战略投资。投资人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王小龙这样分析他的投资思路:

越南菜看似小众,实则属于大中餐领域。随着健康、清淡、轻餐饮概念兴起,能吸引更多的城市消费者、尤其是城市中产阶级。这种品类独特、个性鲜明、具有可复制性的连锁品牌符合弘毅餐饮板块的投资战略。

也就是说,能在一个小众品类中找到靠近(或等于)大众饮食习惯的部分产品,就可能有市场。好比越小品当中挑选的主打产品越南汤河粉,和中餐的汤粉就比较相似,从消费习惯来说属于大众化产品,适合铺开来做。

美奈小馆往精品方向走,越小品往快餐方向走,郭斌认为后者对商圈的要求没有前者高,只要基本符合开店条件就可以。目前越小品在深圳卓越汇、来福士等商圈开出4家门店,并计划在广州、上海、北京布局。可以想象,将来的开店速度会大大提升。

除了在国内一线城市打开市场,越小品还有大梦想,要做国际品牌。从Logo中比中文还大、还显眼的“PhoNam”,我们就能猜测越小品想要塑造成国际性品牌。

越南菜虽然在国内只是刚刚兴起,但是在国外,当大家不知道要吃什么的时候,一般都会想到来一碗越南汤河粉。这和越南历经法国长达71年殖民统治有关,越南菜在无意中被法国人带了出去。因此,这个品类在国际上多少有些认知。

郭斌还向小编透露,目前香港不少商圈已经在找他洽谈,而他也策划到时选好几家同时做,最快是明年年底。可以想象,如果在香港运营得顺利,那么计划中的韩国、美国等店面也可能实现。

美奈小馆,从快时尚升级为精品方向;越小品,做高品质快餐。两者属于不同的业态,但是却能看到它们发展思路的统一性:一个看起来小众,实际上属于大众的品牌,抓住当下时机,并伴随时代不同的需求做升级迭代,不断深挖,解决痛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云预言未来十大行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